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饶平二中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

广东省饶平二中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

广东省饶平二中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

高三

2010-10-25 23:41

广东省饶平二中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2010.10.21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束缚/天赋噪声/害臊责难/难过

B.挟持/偕同晦涩/侮辱巷道/巷陌

C.肋骨/擂台诀别/决心行伍/进行

D.畸形/奇怪筵席/涎水看守/看台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_____。

②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________,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启发不耻不仅是/而且是B.启示不耻不是/而是

C.启示不齿不仅是/而且是D.启发不齿不是/而是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02年起,WCBA迄今已经打了九个赛季,但相对于CBA,不但在市场、推广、反响等方面难以望其项背,其职业程度更是判若云泥。

B.荷马因为饥饿而沿街乞讨,但乞讨的最终结果是喂养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千金难买、倾国倾城的辉煌史诗。

C.为使复制品能再现原作的气韵,印刷者必须通晓原作者的用笔特点,故而需要多读原画等,这是很多当事人供认不讳的事实。

D.所谓研究,其核心事件就是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地思考。唯有思考,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新的认识和新的学术观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B.有着“打工皇帝”之称的唐骏,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一位“打假斗士”弄得身败名裂,可想而知,在唐骏的心目中,方舟子不知道有多么可恶。

C.2010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于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得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D.“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是之谓大丈夫也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

C.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

7.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3分)

②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眼眉儿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1)这首词上片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简要分析这首词。(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4)是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论宋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

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C.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D.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E.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13.对“膏粱纨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为宋诗不如唐诗的明代诗人

B.只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的诗人

C.不去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诗人

D.不能有所创造发明的宋代诗人

14.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4分)

15.导致宋诗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两个好朋友

【俄】叶赛宁

(1)住在村边的波贝尔老头,拥有一间自己的小屋和一条狗。他到处行乞,以残羹冷炙聊以糊口。波贝尔与他的狗简直形影不离,并给它取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叫德鲁若克。波贝尔串村走巷,叩窗哀求,德鲁若克便站在一旁,摇晃着尾巴,好像期待着也给它一点儿施舍。人家常常对波贝尔说:“波贝尔,你干嘛不把狗扔掉?要知道,你自己连吃的都没有……”波贝多用忧郁的眼神看着他的狗——一声不吭。他招呼德鲁若克,从窗子旁走了:一小块面包也没讨着。波贝尔垂头丧气,郁郁寡欢,很少跟人交谈。

(2)冬天来了,暴风雪铺天盖地,狂风吹集了一个个巨大的雪堆。

(3)波贝尔带着狗蹒跚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小屋破旧不堪,四壁透风,他望了望炉子,望了望,在屋子四角寻找了一阵,可木柴也没有。波贝尔给德鲁若克套上小雪撬,运回柴火,烧着火炕,抱着德鲁若克,心疼地抚摸着它。波贝尔坐在火炕旁,思绪万千,往事一幕幕重演。老头子对德鲁若克讲述着自己的身世,述说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讲完之后,又痛心地说:“没关系,德鲁若克,你虽然不能回答,沉默不语,但是,你那灰色的、聪明的眼睛告诉我……你全都明白……”

(4)暴风雪好像开始疲倦了,它的威力越来越小。水珠儿开始从屋顶上滴答滴答地流下来,雪在消融、减少。波贝尔看到——冬天在消逝,看着——便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春天来啦,咱们能活下来的。”

(5)红彤彤的太阳温暖地照耀着,小河哗啦哗啦地奔流。透过小小的窗口,波贝尔看到,窗下的土地发黑了,树上冒出了嫩芽,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可是岁月不饶人,春天的泥泞使得老头子步履艰难。

(6)他的双脚发软,咳嗽使得他胸部抑闷,腰部疼痛,视力完全变得模糊起来。他躺在高板床上,爬都爬不下来了。波贝尔吃力地爬呀,爬呀,开始不住地咳嗽,而且满心忧伤。他对德鲁若克说:“德鲁若克,我早就预料到了。看来,我很快就会死的,只是,扔下你去死,我真舍不得啊!”波贝尔病倒了,一动不能动,更下不了床,德鲁若克则寸步不离床边。老头子感觉到——死亡临近了,他感觉到了——他搂着德鲁若克,搂着,搂着,难过地哭泣起来。波贝尔搂着德鲁若克的脖子,将它紧紧地贴在胸前,突然哆嗦了一下——断气了。

(7)波贝尔的冰冷的身体躺在高板床上。德鲁若克知道,它的主人死了。它在屋里窜来窜去,神情凄切。它走近死者身旁,嗅呀,嗅呀,伤心地嚎叫着。

(8)认识他的人开始私下里议论开了:为什么这个波贝尔不出屋来。大伙儿一合计决定进去看看,一看就吓得直往后退。波贝尔的遗体躺在高板床上,小屋里充满一股难闻的尸臭,狗儿坐在床上,坐着——忧伤至极。

(9)人们抬出尸体清洗,收敛入棺,狗儿则寸步不离死者。遗体送到墓地,埋入土里。波贝尔——一个谁也不需要的人——死了,没有人为他哭泣。

(10)德鲁若克在坟堆上叫呀,号呀,用爪子刨着泥土。它企图把老朋友刨开,然后,它和他躺在一起。狗儿没有离开墓地,不吃不喝,悲痛欲绝。德鲁若克的力气衰竭下去了,它没有站起来,它再也站不起来了。它望着坟墓,忧伤地望着,呻吟着。德鲁若克想刨土但是它的爪子已经抬不起来了,它的心脏感到一阵紧缩……浑身颤栗,垂下了脑袋,垂下了,微微抖动一下……于是死在墓上……

(11)墓地上的小花儿仿佛在切切私语,它们在向鸟儿低声叙述着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一只杜鹃飞到墓前,停在枝叶低垂的白桦树上,它在坟墓上空忧戚、痛苦地咕咕啼鸣。

(有删节)

16.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波贝尔与德鲁克是“两个好朋友”?请概括说明。(4分)

17.第5节中划线语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18.小说标题“两个好朋友”能否改为“一个人和一条狗的动人故事”?为什么?请你联系小说的主题,谈谈理由。(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19~21题。(15分)

“鱼雷”闻一多

叶兆言

郭沫若对闻一多先生有个很新奇的比喻,说他虽然在古典文献里游泳,但不是作为一条鱼,而是作为一枚鱼雷,目的是批判“古代”,钻进“古代”的肚子,将“古代”炸个稀巴烂。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首先是个难度问题,没有点儿学问基础,根本不明白他说了些什么,考据文章对于外行来说犹如天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今天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人并不在少数,以研究条件而论,要比闻一多时代不知强多少倍。可惜多数人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当教授而刻苦,学问成了吃饭的本钱,成了谋生的手段。

闻一多对神话的研究,对《诗经》《楚辞》的研究,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的研究,都达到了前人所未至的境界。这也许和他曾留学接受西方教育有关。他似乎一直在努力寻找蕴藏在传统中的现代根源。他计划写一本具有独到见解的《中国文学史稿》,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下了许多未完稿的笔记。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是闻一多关注的焦点,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而且还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在方法上,既有最地道的朴学传统,又不缺乏世界最新的人文研究成果。朱自清先生对闻一多的评价很高,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很少有人能与之相匹敌,可惜英年早逝,被暗杀时才48岁,正是最应该出成绩的年龄。

说闻一多是一名斗士,应该没有问题。他似乎对“死”有特殊的兴趣,做的是死学问,下的是死功夫,面对的是永恒的死亡。

闻一多一定非常喜欢“涅槃”这个词,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自我,都已灭尽,不复存在,于是达到了寂静、安稳和常在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一头扎进古典文献,在绝望中获得永生,在枯燥里获得快乐。他写诗、做学问,后来投身民主运动,都是为了获得爆发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闻一多始终是一名斗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李公仆被暗杀以后,很多人告诉闻一多,他已经被列入黑名单,形迹可疑的特务就在他家门前闲逛,而且派人送了恐吓信进来。闻一多如果理智一些,就不会出席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但是他并不承认这就是中国的铁定现实,不愿意在独裁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李公仆的追悼大会上,闻一多定有一种寂寞之感,他没有料到偌大的昆明,只有他一个教授来出席这样的纪念活动。

闻一多在会上的演讲成为民主的绝唱,他离开会场不久,就被暗杀在大街上。

19.文章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0.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年龄相仿的专家学者不能与之匹敌的成就,其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5分)

21.在谈及今天“认真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时,作者深有感触:“今天的人性情大都浮躁,不可能像他那样陷进去。”请联系现实,结合文本,谈谈你自己的认识。(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它与脸的的某些“局部”关系特别密切,如与嘴(或口)、与牙、与眼都相关;笑也牵及全身。(6分)

(1)请举出四字词语来分别说明“笑”与以上人体部位的相关性。(4分)

① ② ③ ④

(2)对于有些事,我们忍俊不禁,如:“忍俊不禁”的事,是有趣、让人高兴的事,如幽默、鬼脸、憨态等;而对于有些事,我们一笑了之,

如:(举一个具体的细节,20字内)(2分)

23.下面是某校黑板报上的一篇报道,划线处有些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都有毛病,请选择其中6处予以改正。把序号和改正结果填入表中,修改时不能改变原意。(6分)

星期三,学校团委召开座谈会。到会的15名与会者(1),就共青团员如何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展开讨论(2)。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团员首先要起模范作用,当说话做事前(3),都要想到自己是一名团员。(4)有的说,要提高团员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5),不把这一点重视好(6),就难以开展这项活动。团委书记最后指出,对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事应该大力提倡;(7)对不尽人意(8)的地方应该注意改进(9)。

、序号修改结果

1

60

24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CCTV-2《第一时间·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请以“分享与分担”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D(jī/qíyán/xián kān/kàn A fùzào/sào nàn/nán B

xi?huì/wǔhàng/xiàng C lai ju? háng/xíng)

2.C (“启示”含有名词性意味,从搭配的角度看,“使我们得到启示”较通顺,一般说“深刻的启示”“不少启发”;“不耻”是不以为耻的意思,“不齿”是极端鄙视,不与同列的意思,“为正人君子”所鄙视,应用“不齿”;“不仅是/而且是”是递进关系,“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

3.A(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B倾国倾城:形容女子貌美非凡。C供认不讳:指受审讯者完全承认所做的事情,不等于公开承认。D形容费尽心机,图谋已久。贬义)

4.B(A成分残缺,由于句首的状语淹没了主语,导致谓语“引起”缺失了陈述的对象;C 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价值观念的提高”不搭配,应改为“价值观念的改变”。)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D(A.诚:如果。 B.吊:表示哀痛,不表“形影相吊”的“安慰”之意。 C.绝:断绝。)

6.C(“却”,表转折。A项,“之”:取独标志,用在主谓之间/提宾标志。B项,“为”:动词,做,成为/介词,替,帮。D项,“以”:介词,因为/动词,认为、觉得。)

7.A(B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8.C(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谓”,即“有的人认为”。)

9.断句和翻译。(10分)

(1)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4分,每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2)①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3分,“奚”1分,“句子大意”2分。)

②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3分,“苟”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凭借我的见解,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若替您算计的话,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这就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有人说:张仪、公孙衍,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说的就是大丈夫。

10.

(1)杏花、斜月、栏杆、燕子、征雁、画角等意象,(2分)表达了思乡怀人的感情。(1分)

(2)这首词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实写眼前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渲染出凄凉的氛围,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下片是想象联想的虚景。“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想象此刻在家乡闺中人对作者的思念情形,人在窗前迎东风眺望,对这春景洒泪生闲愁;“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联想两人分别时的情形,闺中人泪水盈盈,眉似春山,脉脉含情,难舍难分的样子一直镌刻在游子的心中。

11.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12.BC(B.不是“担心无法守住前人的遗产”,而是担心只能守成,难以开拓。C.宋人的最大不幸并非出在“只能”。)

13.B(“膏粱纨绔”原指只会吃喝、不会创业的富家子弟,本文指诗人。文中说,如果后代诗人“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遗祸子孙”,这里说的就是“只是模仿和依赖”,不能有所创新。A.“贪吃懒做”不是说“认为宋诗不如唐诗”。C.这里说的恰恰是只是“继承”,却不“开创”。D.文中认为,宋诗还是有所发明创造的。)

14.[成就]宋诗并不是完全模仿唐诗,而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

[不足]在整个艺术的发展方向上,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唐诗的风格和意境。

[4分。“成就”2分,“不足”2分。]

15.错将“流”当作“源”,不是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而是从古人的诗作中孳生出自己的诗作。

[4分。“将‘流’错作‘源’”,2分;“不是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而是从古人诗作中孳生诗作”2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6.(4分)①波贝尔与德鲁若克形影不离,相依为命;②德鲁若克能倾听波贝尔诉说不幸的身世;③德鲁若克为主人之死哀嚎,寸步不离;④德鲁若克在主人的墓地悲痛忧伤至死。(能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17.(5分)交代时间,同时也说明春天来临,会给人带来希望(2分);推动情节发展,起反衬作用:春天的到来并没有给波贝尔带来希望,反而使波贝尔生活更加艰辛,生存状况更加不幸(3分)。

18.(6分)示例一:不能改,原题好,原题中的“两个”颇含深意,给人以悬念,启人思考,没有第三个或更多一些的人成为朋友,只是“人与狗”结成了一对好朋友,对比反讽世态的炎凉与社会的无情,周围人没有温情、没有同情、没有爱心,从而使小说具有强大的批判性,深化了作品的主旨。示例二:可以改。显得具体、客观、明白,直接表明了本文的内容,题中“动人”一词表明了波贝尔与狗之间的挚情,狗对主人的亲情,以此凸显周围人的漠视态度,像陌生人一样,连一小块面包也不会施舍给波贝尔;寓意深远,可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观点明确1分,言之成理3分,表达流畅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9.含义:既点明了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是为了深入古典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又揭示了闻一多是一个革命的斗士。(2分)

具体作用:①总领全文,揭示主旨;(1分)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1分)

20.①对神话、《诗经》、《楚辞》,对唐诗尤其是杜甫诗都有很深入的研究。②关注文学发展中的民间影响和外来影响。③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还能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原始社会。(答出1点给2分,答出3点给5分)

22.闻一多先生研究古典文献是为了爆发,为了战斗,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他在古典文献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无人能比的成绩,他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3分)而当今社会,由于受到名利等的诱惑和大环境的影响,浮躁之风盛行,缺少了像闻一多这样的真正的学问家,但我们又从袁隆平以及投身到航天事业的科学家身上,看到了希望,相信有了他们的引领,浮躁之风会逐渐减弱,真正的学问家会越来越多。(3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

(1)① 笑口常开② 笑不露齿,或笑掉大牙③眉开眼笑,或回眸一笑④捧腹大笑,或笑弯了腰,或笑破肚皮,(还有会心微笑、笑逐颜开、笑容可掬、喜上眉梢、满脸喜色、满面春风)(4分,要求是四个字的词语,答对1个,1分)

(2)(2分)“一笑了之”的事,是一些值得轻蔑、不必挂在心上的事,如困难、嘲讽、不解等。(要结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23. 改

得分。每指一处错误并能改正,得1分。只是指出错误处,未能改正或改得不正确,不得分。如将正确处误指为错误处,但改后仍正确,不扣分,也不得分;如将正确处误指为错误处,改后成为错误,一处扣1分,扣至0分为止。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作文指导】

对于“阳光”与“风雨”的含义,应深入解读。题目中的“阳光”应该指积极的方面,比如荣誉、便利、幸福等与亲人朋友一起分享的东西。而“风雨”则指挫折、困难等需要克服的内容。

这个题目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把握“阳光”与“风雨”的关系,考生既不能光写“分享阳光”,也不能光写“分担风雨”,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写。倘若光写“分享阳光”,忽视了“分担风雨”对耐挫力的要求,就偏颇了。“两者是同样重要的。”

立意方向提示:

1、二者分别有怎样的内涵

序号 修改结果 (1) 15名与会者(或:到会的15名共青团员) (2) 就共青团员如何为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的问题展开讨论 (或:就共青团员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贡献的问题展开讨论) (3) 说话做事前(或:在说话做事前) (5) 加强团员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或:提高团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6) 不重视这一点(或:对这一点不加以重视) (7) 分号改为逗号 (8) 不尽如人意

2、二者有怎样的内在关系

3、应该如何看待这两者

4、为什么要强调这两者(现实意义)

5、分享与分担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示例:

①分享的时候不要忘记分担;

②分享与分担是共存的,缺一不可/分享与分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分享与分担密不可分;

③在分享中分担,在分担中分享;

④不分担风雨怎能分享阳光;

⑤从分享开始,学会分担;

⑥分享容易,分担难;

⑦分享与分担融合于我们的情感、心灵。

观点展示:

①与人分享,自己会拥有更多;与人分担,自己会收获快乐。生命因分享与分担而有价值。

②分享……,分担……,是美好人性的要求。

③分担与分享让人生更有意义;

④一个民族只有懂得分担与分享才更伟大。

〖记叙文示例〗

请关注文章所制造的波澜和运用各种描写所营造的画面感。

分享与分担

兄弟,这让我想起了你。因为有你,我坚信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还记得那个夏天吗?

天气是那么的热,但那时的我们却迷恋上了钓鱼,只要大人不看着,总是偷偷溜出去,脸和手臂被晒得红通通的,到了晚上又麻又辣,但我们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反而更加高涨。我和你商量着下一次的出逃方案,(中午)等大人们午休,一起逃出去。结果那天,你成功了,我看见你骑着自行车一溜烟从我家门前经过,仅留下一个背景消失在村口;我却被“活捉”,大人把我扣在了家里,可我愣是趁他泡水的工夫,找着自行车冲出了家门。

渔具在包里颠得乱响,我得意洋洋地骑在去池塘的路上,耳旁的风声似乎是你对我的召唤,我的心更加激动,马路上的车更让我兴奋。你能想象我当时是多么想追赶上你,马上投入战斗吗?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蹬车的“脚步”,眼睛凝视着前方,我仿佛看到了你正挥竿向我致意……

近了!近了!我已经听见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嗅到水的腥味了,我已经看到你的自行车了!我猛地一扭龙头,似要从车座上飞出来,我真的飞出来了……

那一刻,我听得见自己的心在扑通扑通地跳,眼前一片黑暗,外面的声音我什么也听不见,我倒在地上,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我感觉无法呼吸了,我艰难地喘着气,迷迷糊糊中我感到有双手把我扶了起来,等我醒来,你正扶着我,拍着我的背,自行车倒在一边,你说:走,我送你去医院。

那时的你还很瘦弱,我不知道你哪里来的力气,硬是把高你一头、胖你一圈的我送到医院,我坐在后座紧紧拉住你的衣服,头靠着你的背,我听见你的心在剧烈的跳动,那一刻,我内心涌出一股感动,去医院的路那么远,那一路,我只知道有一个坚定身躯给了我安全感……

此后,你一直来看我,你家种的香瓜和桃子总是那么甜,我问你为什么,你说是大粪浇的,我们却乐了。那个夏天,香瓜和桃子一直没断过,兄弟,真的谢了!

〖散文示例〗

请注意文章所选取的意象——大树的叶子。通过晴天和雨天不同情景的描绘,表现了分享阳光、分担风雨的主题。主题由自然到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延伸亦值得关注。

分享与分担

此刻的树散发着神圣的光辉,它穿上了自然的外衣,便蕴育了希望。自然导演着我的生命,让我从窒息的环境中喘了口气。

门前的那棵绿树,晶莹透亮的叶子如宝石般挂于枝头,如树上结出的沉甸甸的果实。它们在分享着什么,同时也分担着什么。

分享。阳光。

如同利箭般的,阳光射向了四面八方,随着几声鸟啼,门前的大树微微伸展了身躯,抖了抖酸痛的筋骨,叶子张开了绿色的眼睛,向太阳做了个调皮的笑脸。

小家伙们便是给了点阳光便灿烂起来。它们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想必会尽量舒展全身,相互竞争着夺取更多的养分吧,我想。当我仔细瞅了瞅绿叶,却惊讶地发现无论是大是小,在上在下,每一片叶子都受到了阳光的洗礼,它们似乎都微微蜷缩着身体,叶片间的缝隙变大了,阳光温柔地爱抚着底层的叶片。树根在微笑。

此刻和阳光使树变得圣洁而美好。

绿色的希望在绿叶间传递,在分享中显得愈发明亮。我的心也开始温暖起来。

分担。风雨。

如果遇到了阴雨天,绿色会减少吗?大雨磅礴的一天,雨如同密密麻麻的箭,尖锐而冰冷。伞也似乎支撑不住突来的袭击,摇摇晃晃。我走近了门前的大树,想象着叶子下垂蜷缩成一团,任凭风雨打湿了全身,折断了身躯的情景,不免觉得有些心痛。

然而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树底下是干的。叶子完全伸展着身躯,彼此间的缝隙甚至让我无法看见阴沉沉的天。绿色已不再那么晶莹,却依旧明晰。它们拉起绿色的小手,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天地,却是一个大世界。

分担风雨的同时,绿色的信念还在。

自然总能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它是一部不计成本的彩色电影。我想,不仅是我们的生命需要分享与分担,整个民族、中国乃至全世界也需要它。玉树地震,世界分担着这场风雨,给予帮助与关爱;南京申奥成功,世界分享着这份阳光,给予掌声与祝贺。(议论文的典型表达)

我想,分享与分担,已不再只为自然所拥有了。

〖议论文示例〗

分享与分担

分享是乘法,能使快乐加倍。

分担是除法,能使忧伤减半。

分享是推己及人的一种高尚举动,正所谓独乐不如众乐,枝头一点红不成春,万紫千红才能春意闹,分享正是资源占有者让甘霖遍散的无私情怀。分担是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