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版恶性黑色素瘤内科

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版恶性黑色素瘤内科

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版恶性黑色素瘤内科
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版恶性黑色素瘤内科

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恶性黑色素瘤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

1.恶性黑色素瘤II期-III期,需行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

2.无手术指征的IIIb、IV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3.复发或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NCCN黑色素瘤指南(2015)》以及2013版卫生部《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1.高危因素:不典型(发育不良)痣或黑色素瘤家族史、光导致色素沉着的皮肤、不容易晒黑皮肤、红色头发人种、强的间断日光暴露、日晒伤、多发黑色素细胞痣等。

2.临床症状: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症状,包括皮损的非对称性、不规则的边缘、颜色不均一、皮损直径超过5-6mm或短期内皮损增大迅速、皮损早期出现增生隆起,可总结为ABCDE法则。此外皮损可出现卫星灶、出血、瘙痒、压痛、溃疡及区域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等症状。

3.辅助检查:,必查项目包括区域淋巴结B超(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胸部(X线或CT)和腹部(B超、CT或MRI),根据临床症状或经济情况可行全身骨扫描及头颅检查(CT或MRI)。对于发生于下腹部皮肤、下肢或会阴部黑素瘤,要注意行盆腔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有条件者,可做PET-CT全身扫描,PET-CT全身扫描尤其适用于未确定原发灶患者、查找亚临床转移灶及III/IV期患者。

4.组织病理学诊断阳性为确诊标准。

(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0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恶性黑色素瘤疾病编码,有明确病理细胞学诊断。

2.符合化疗适应症、无化疗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传染病四项、凝血功能、LDH;

(3)区域淋巴结B超(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胸部(X线或CT)和腹部(B 超、CT或MRI)。对于发生于下腹部皮肤、下肢或会阴部黑素瘤,要注意行盆腔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心电图;

(4)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超声心动图;

(2)根据临床症状或经济情况可行全身骨扫描及头颅检查(CT或MRI)。经济情况好的患者可以行PET-CT检查,尤其适用于未确定原发灶患者、查找亚临床转移灶及III/IV期患者。

(3)对于原发于下腹部皮肤、下肢或会阴部的黑色素瘤,要注意行盆腔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了解髂血管旁淋巴结情况。

(4)合并其他疾病的相关检查。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1.3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4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5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1.6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1.7肺脓肿临床路径(2011) 1.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2011) 1.9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2011) 1.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2011) 1.11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2011) 1.12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2011) 1.13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2011) 1.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2011) 1.15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6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7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精编版

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及其病种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测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参与,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医疗工具。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等多个相关学科研究者针对某个 ICD对应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 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规范医 疗服务行为、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病种: 卫生部于2009年末出台22个专业112个临床路径病种,随后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推出临床路径病种,截止2013年2月一共345个临床路径病种。 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肺血栓栓塞症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支气管扩张症 5.支气管哮喘 6.自发性气胸 7.肺脓肿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结核性胸膜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慢性支气管炎 12.特发性肺纤维化 13.胸膜间皮瘤 14.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胆总管结石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大肠息肉

6.反流食管炎 7.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上消化道出血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14个临床路径病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出血 3.吉兰—巴雷综合征 4.多发性硬化 5.癫痫 6.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肌萎缩侧索硬化 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颈动脉狭窄 12.颅内静脉窦血栓 13.视神经脊髓炎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房性心动过速 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14.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

肺癌晚期姑息治疗临床路径(新)

肺癌晚期姑息治疗临床路径表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住院第1天年月日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完善检查 □交代病情 长期医嘱: □肿瘤科护理常规 □I级护理或II级护理 □饮食:根据患者情况 □留陪人 □既往基础用药 □吸氧及心电监护 □0.9%氯化钠100ml+头孢曲松4.0 ivdrip qd 或0.9%氯化钠100ml+头孢噻肟钠4.0 ivdrip bid 或 0.9%氯化钠100ml+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2.5 ivdrip bid,0.9%氯化钠100ml+头孢唑肟钠3.0 ivdrip bid,0.9%氯化钠100ml+磺苄西林4.0 ivdrip bid □NS2ml+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1支雾化吸入 bid/qd □复方氨基酸250ml ivdrip qd 或脂肪乳250ml ivdrip qd 或 5%葡萄糖250ml+10%KCL5ml+12种复合维生素1支ivdrip qd □胸腺五肽10mg ih qd或5% GS /NS250+香菇多糖1mg ivdrip biw或5% GS/NS 20ml+香菇多糖1mg iv biw 或0.9%氯化钠100ml+甘露聚糖肽20mg ivdrip qd □5% GS /0.9%氯化钠250ml+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 ivdrip qd或5% GS /0.9%氯化钠250ml+康艾注射液40-60ml ivdrip qd或5% GS /0.9%氯化钠250ml+斑蝥酸钠维生素B6 0.3-0.5mg ivdrip qd □鸦胆子油软胶囊4粒po tid □华蟾素胶囊2粒tid po □乌苯美司30mg qd po □氨溴索片30mg tid po或NS 20ml+氨溴索30mg iv bid或NS 100ml+氨溴索60mg ivdrip qd □川贝枇杷膏15ml tid po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q12h po或盐酸吗啡缓释片q12h po(根据疼痛程度定剂量) □5% GS /NS150ml+喘定0.5 ivdrip qd或多索茶碱0.3ivdrip qd □复方甲氧那明2粒tid po 临时医嘱: □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生化、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β2微球蛋白、痰培养+药敏等 □必要时行血清常规、增强/平扫CT(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超声、淋巴结超声、骨扫描、脑MR、PET/CT、病理学活组织检查与诊断等检查。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介绍 □入院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病情变异记录:□有□无

肺癌中医临床路径

肺癌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为I IIA 期和I IIB 期的患者。 一、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肺恶性肿瘤(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 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肺 癌临床常见证候: 肺脾气虚证 肺阴虚证 气滞血瘀证 痰热阻肺证 气阴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为I IIA 期和I IIB 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癌肺恶性肿瘤疾病(ICD-10 编码:)的患者。 2.临床分期为I IIA 期和I IIB 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蛋白电泳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部影像学检查 (6)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2)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解毒。 (4)痰热阻肺证:清热化痰,袪湿散结。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4. 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泡洗、耳针等。 6.内科基础治疗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咳嗽、咯痰或咯血、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缓解。 2.病情稳定。 3.初步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合并有脏器转移者,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基因突变靶向治疗)

Inhibition of Mutated, Activated BRAF in Metastatic Melanoma Keith T. Flaherty, M.D., Igor Puzanov, M.D., Kevin B. Kim, M.D., Antoni Ribas, M.D., Grant A. McArthur, M.B., B.S., Ph.D., Jeffrey A. Sos man, M.D., Peter J. O'Dw yer, M.D., Richard J. Lee, M.D., Ph.D., Joseph F. Grippo, Ph.D., Keith Nolop, M.D., and Paul B. Chapman, M.D. BACKGROU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the gene encoding the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B-RAF (BRAF) in the majority of melanomas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test oncogene-targeted therapy for this disease. Metastatic melanoma is an aggressive disease for which there are few effective therapies. The two therapies approved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high-dose interleukin-2 and dacarbazine, are each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rates of only 10 to 20% and a small percentage of complete responses; neither is thought to improve overall survival.1,2 In randomized trials, the median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dacarbazine was less than 8 months.3,4 A search for mutations in a component of th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MAP) kinase pathway in a large panel of common cancers revealed that 40 to 60% of melanomas, and 7 to 8% of all cancers, carry an activating mutation in the gene encoding the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B-RAF (BRAF). 5-15 Ninety percent of reported BRAF mutations result in a substitution of glutamic acid for valine at amino acid 600 (the V600E mutation). This BRAF mutation constitutively activates BRAF and downstream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MAP kinase pathway. BRAF mutations are also found in 40 to 70% of papillary or 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s6-8,16-18 and in a small percentage of several other types of tumor. PLX4032 (Plexxikon; RG7204, Roche Pharmaceuticals)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BRAF with the V600E mutation. Preclin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PLX4032 and its analogue PLX4720 inhibit the kinase activity of BRAF with the V600E mutation at low nanomolar concentrations, abrogate signaling through the MAP kinase pathway, and block proliferation of cells carrying BRAF with the V600E mutation in vitro at high nanomolar concentrations.17,18 Orally administered PLX4720 inhibits the growth — and, at higher doses, induces the regression — of human melanoma tumors transplanted into immunocompromised mice. None of these effects are observed in normal tissues or in tumor cells that lack a BRAF mutation. We conducted a trial of the use of PLX4032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ncer. The primary goals were to define the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ment with continuous, twice-daily administration of PLX4032, to determine the maximum dose that could be administered until adverse effects prevented further dose increases (i.e., the recommended phase 2 dose), and to determine th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the duration of response, and the rate of progression among patients who had melanoma tumors with the V600E BRAF mutation and who were given the recommended phase 2 dose of PLX4032. METHODS Study Design The study was sponsored by Plexxikon and Roche Pharmaceuticals, which provided the study drug. The study was designed by two academic authors and one industry author. All authors made the decision to submit the

恶性黑色素瘤地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发生于来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最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的粘膜,眼球的睫状体、虹膜、脉络膜,脑膜的脉络膜等处。约9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很多病人可以治愈。但本病恶性程度高,对肿瘤的直接刺激可引起肿瘤转移,易于发生血行播散,预后差。 一、发病情况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在我国和日本的发病率较低。其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过去的40-50年间其发病率每10-15年便增加一倍。除女性肺癌外,没有一种肿瘤有如此快的增长速度。其死亡率每年呈5%递增。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地区和美国西南部地区是恶性黑色素瘤高发地区。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成年人,中位就诊年龄为50—55岁,男女性别比为1:1,男性者多发生于躯干和头颈部,女性者多发生于肢体上。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日光(紫外线B)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就宿主而言,原先的病损(如发育不良痣、良性痣)、皮肤表型(蓝眼睛、红色或金色头发)、太阳灼伤引起水泡的病史(尤其在儿童期)、过度暴露于日光下、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及个人恶性黑色素瘤史是发生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危险因素。特殊基因的突变(尤其是CDKN2A/p16)在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中起重要作用。 二、病理特征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有以下4种病理类型:①浅表播散型,约占70%;②结节型,约占15%,预后最差;③雀斑样型,约占10%,预后最好;④肢端雀斑样型,约占3%一5%。 由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治愈率密切相关,为了正确估计预后,1969年Clark等提出了镜下肿瘤浸润深度的检测方法,将其分为5度:I度:肿瘤局限于表皮的基底膜(原位恶性黑色素瘤);Ⅱ度:肿瘤侵及真皮乳头层,但未达真皮乳头与网状层交界;Ⅲ度:肿瘤侵满真皮乳头层并在其扩展,但未超出真皮网状层;Ⅳ度:肿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恶性黑色素瘤(MM)是恶性程度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在西方国家属于发病率前5位而死亡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由于以前MM发病率较低,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近年来其发病率增长迅速,而临床医生对其诊断和治疗与其它恶性肿瘤相比较为生疏。在MM的规范化诊断治疗方面,与西方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为宣传普及黑色素瘤知识并促进中国MM诊断治疗的规范化,2007年5月,在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秦书逵教授及北京肿瘤医院郭军教授的倡导下,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先后在杭州、南京等地召开了专家组会议。小组十几位专家教授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了国内外相关资料, 于2008年8月正式发布第一版《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并希望通过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补充,最终制定出适合中国患者的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为国内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临床实践工具。 1. 概述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成,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90%的MM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可见于足底、指趾、甲下和头皮,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MM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 早期MM经外科扩大切除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和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疱、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经由淋巴管在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形成皮下结节)和远处转移。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 MM预后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乳酸脱氢酶(LDH)等相关。通常,女性患者预后好于男性;发生于四肢的MM预后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最差;分期较早者预后较好;LDH较低者预后较好,LDH<0.8正常值者生存期较长;有1个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者为15%;浸润深度<1 mm者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 mm者10年生存率为30%。 2.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MM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美国2007年估计MM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例/10万和30例/10万。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较低,但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MM发病率为0.2例/10万,2004年已达1例/10万。 MM的病因学在白种人中研究较多,主要认为其与日照相关。日光中的紫外线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紫外线中的UV A和UVB均可诱导MM的发生,但UVB在破坏黑色素细胞的某种基因并诱导MM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研究已证实,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造成黑色素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 亚洲和非洲地区的MM患者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 3. 病理类型 MM常见病理类型有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和肢端雀斑样;少见类型有促纤

中医肿瘤临床路径.doc

肺癌(肺恶性肿瘤)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 一、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肺癌(肺积)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西医诊断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 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肺癌临床常见证候:肺脾气虚证 肺肾阴虚证 气滞血瘀证 痰热阻肺证 气阴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蛋白电泳 (3 )心电图 (4 )肿瘤标志物 (5 )胸、腹部影像学检查 (6 )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加减,贞芪固本合剂。 (2 )肺肾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麦味地黄汤加减,肺瘤平膏。 (3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解毒,血府逐瘀汤加减、参七西黄散。 (4 )痰热阻肺证:清热化痰,祛湿散结,清金化痰汤加减。 (5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肺瘤平膏。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1 )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参芪扶正注射液。 (2 )肺肾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参麦注射液。 (3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解毒,复方苦参注射液。 (4 )痰热阻肺证:清热化痰,祛湿散结,痰热清注射液。 (5 )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注射液。 3.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止痛贴、胸水贴等)、中药熏洗等外治法。 4.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电针、温和灸等。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中药灌肠、耳穴贴敷、中频等。 6.内科基础治疗

黑色素瘤的诊断

黑色素瘤是较常见且重要的癌症之一,其发生率持续增长。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在不同国家表现不一,但早期诊断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日光暴露是黑色素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已确证不同基因改变与黑色素瘤发生相关。例如CDKN2A 基因种系突变、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反应通路的突变、BRAF 和NRAS 突变、KIT 突变、GNAQ 和GNA11 突变。近期Schadendorf 教授在Nature 发表相关综述,详细阐述了目前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诊断 黑色素瘤是一种独特的癌症,大多数表现为色素性并发生于皮肤表面,疾病早期即可被发现,而且,大多数黑色素瘤是患者本人首先发现。然而现今仍存在重要的诊断障碍。常见的痣和其他良性色素性病变降低了黑色素瘤患者行皮肤活检病损的阳性预测值。黑色素瘤的病理学诊断有时很有挑战性,并且缺乏明确的分子诊断和预后分层因素,这会导致显著的过度诊断风险。 1.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黑色素瘤的核心仍为询问病史及全身皮肤检查。尽管黑色素瘤诊断复杂,但最近数个床旁技术的发展起到辅助诊断作用。皮肤镜是一种非侵袭性图像显示技术,包含一种皮损颜色可视化的手持设备,而肉眼难以察觉其中的结构和模式(图1)。目前已证明该技术相比肉眼检查可改善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的诊断准确率,并减少良性皮肤肿瘤不必要的活检。此外,连续数字皮肤镜图像可实时捕获不确定的皮损信息,实现「痣的监测」,这项技术相比皮肤镜可减少良性病变不必要的切除,且对缺乏临床或皮肤镜诊断特点的黑色素瘤实现基线监测。

图1 皮肤镜实现皮肤病变表面下特点可视化。a. 13 mm×7 mm 皮损的临床图片,伴不规则边界及多样色彩。b. 皮肤镜显示带状网格样外观,为黑色素细胞痣诊断特点。c. 5 mm×3 mm 对称的皮损临床图片,中心暗色。d. 皮肤镜显示周边局部伪足,是黑色素瘤特异性皮肤镜标识。插图突出表现了伪足,伪足是瘤体的球状突出物。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是原位发生于复合型黑色素细胞痣的黑色素瘤。 数字人体摄影常用于有多量痣和(或)非典型痣患者。照片可用于医务人员的随访检查,以此帮助识别新发或有改变的病损。皮肤镜、连续性数字皮肤镜成像和数字人体摄影通常以互补的方式一起使用。针对高风险黑色素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结合使用这些技术可早期发现黑色素瘤,并减少良性皮肤病变活检率。 在体反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不断发展的非侵入性床旁成像方式,它可使表皮和真皮浅层可视化,分辨率接近组织学清晰度。已证明将此技术作为结合皮肤镜检查的二级诊断测试可改善黑色素瘤诊断的正确率,并减少良性黑色素细胞肿瘤不必要的活检。 检测黑色素瘤的自动诊断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一致好评。过去十年中在美国和欧洲,计算机辅助多光谱数字分析和电化学阻抗谱已处于商业性

肺癌化疗临床路径临床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临床路径(2012年版)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2日作者:点击数: 125 【字体:小大】 一、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ICD-10:C34/): 1.非小细胞肺癌IIa期-Ⅲa期,需行术前或完全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患者; 2.小细胞肺癌患者; 3.无手术指征的I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4.复发或转移的肺癌患者; 5.需进行维持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断标准》(2010年版)。 1.高危因素:吸烟指数>400年支,年龄>45岁,肺癌家族史等。 2.临床症状:刺激性咳嗽、血痰或咯血、胸痛、气促、发热等。 3.辅助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血肿瘤标记物,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等。 4.细胞、组织学等病理学诊断阳性为确诊标准。 (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5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34/ 肺癌疾病编码,有明确病理细胞学诊断。 2.符合化疗适应症、无化疗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3)胸部CT、心电图; (4)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超声心动图; (2)肿瘤标志物; (3)肺功能; (4)非小细胞肺癌行EGFR突变检测; (5)症状提示可能有转移时,全身骨扫描、头MRI、腹部CT; (6)合并其他疾病的相关检查。 (五)化疗前准备。 1.进行ECOG或KPS评分。 2.评估心脏、肝肾功能、骨髓功能等。 3.无化疗禁忌。 4.患者、监护人或被授权人签署相关同意书。 (六)化疗方案

黑色素瘤中医保守治疗

黑色素瘤晚期患者的身体状况大都很差,因此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应尽早进行黑色素瘤晚期治疗,应用抗癌扶正的中医药治疗可快速杀灭癌细胞,缩小肿瘤,控制扩散转移,使症状得以缓解。故黑色素瘤中医保守治疗是很好的选择。下面我们就随专家一起了解下吧。 中医治疗黑色素瘤晚期采用抗癌与扶正固本兼顾的治疗原则,以期控制肿瘤发展,调整机体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改善症状,防止放疔、化疗的副作用和手术后的并发症。中医治疗黑色素瘤晚期在抑制原发癌肿的同时治疗转移癌灶,双管齐下,效果好。 另外,中医中药的整体治疗在扶正固本的治则下彻底铲除病灶,清热解毒,消肿,扶正祛邪,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使病人快速进入康复期,达到延长生命,缓解病痛,提高生存质量,力争使癌症患者生存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上。 专家介绍,黑色素瘤患者之所以会出现一系列极为痛苦的症状,一方面跟癌肿大范围扩散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有关。只有改善这一情况,才能使治疗顺利进行,并且是减轻黑色素瘤晚期病人痛苦的根本。现在很多医院都是通过中药来治疗黑色素瘤,能够减轻放化疗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提高人体免疫机能,改善症状,减轻黑色素瘤病人的痛苦。用于黑色素瘤的保守治疗的中医药物(三联平衡疗法)副作用小,黑色素瘤的治疗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一方面抑制癌细胞增殖,缓解诸多病危症状,另一方面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改善内环境,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再加上中医治疗黑色素瘤往往价格低廉,比起昂贵的西医治疗,容易被患者接受。选择黑色素瘤中医治疗方法是黑色素瘤患者明智的选择,中医药治疗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病痛的折磨,还能够调养患者的身体,为后续治疗做准备,从而也逐渐解除了患者失去黑色素瘤治疗机会的困扰。 黑色素瘤中医保守治疗——中药三联平衡疗法的治疗优势: 一、组方科学、用药精炼,通过中医独有的清热解毒、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软坚化瘤作用迅速封闭癌体的血液循环,切断癌体组织营养供应,加速癌细胞的死亡; 二、破坏或阻止癌细胞的分裂和繁殖,杀灭癌细胞,使瘤体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三、消除"癌性毒性因子"、"癌性疼痛因子"对人体的病理损害,快速减轻病人的痛苦; 四、整体调节阴阳平衡,迅速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抵抗力及胃肠消化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肺癌临床路径精编版

肺癌手术治疗标准流程

标准住院日8天如果该病人未在第4天手术,请指出原因如未在入院第4天进行手术,系统将预警 ?未在门诊行胃镜检查,无病理确诊1是2否 ?常规检查、化验结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回报1是2否 ?等待上级医师查房,确定诊疗方案1是2否 ?该病人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化验、会诊1是2否 ?等待其他科室会诊1是2否 ?该病人需要先治疗其他疾病1是2否 ?该病人是从其他科室转入的病人1是2否?手术室不能及时安排手术1是2否 ?由于该病人的状况突然发生变化,手术被迫推迟1是2否 ?由于手术安排发生变化,手术被迫推迟1是2否 ?病人入院至手术前一天遇到星期六、日 1 是2否 ?病人的住院费出现问题 1 是2否?病人家属签字出现问题 1 是2否?病人入院时诊断不明确1是2否?其他 1 是 2 否 请说明情况具体:如果该病人的手术后住院日超过“监控标准”,请指出原因:[手术后标准住院日为10天,如无原因超过10天,系统将预警。]?该病人是否发生手术并发症 1 是 2 否 ?如果发生手术并发症,手术并发症的名称或延期原因是:

?(1)术中损伤其他脏器 ?(2)术后继发性出血 ?(3)术后胸部、腹部感染,切口感染 ?(4)术后吻合口瘘 ?(5)术后乳糜胸 ?(6)术后肠梗阻 ?(7)由于手术创伤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其他脏器功能不全 ?(8)其他(由医师填写具体内容) ?该病人发生麻醉并发症1是2否 ?如果发生麻醉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的名称是:(1)麻醉操作引起的并发症,如硬膜外血肿、全脊麻、牙齿脱落、声音嘶哑、喉头水肿等(2)麻醉药物中毒、高敏和过敏(3)输血、输液不良反应、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4)呼吸抑制、气管梗阻、误吸、窒息、或感染、呼吸衰竭(5)心肌抑制、心律失常、低血压、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跳骤停(6)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7)个别人可能发生严重意外,甚至残疾或死亡(8)其他特殊问题,请具体写出: ?病人发生“医院感染” 1是2否 ?如果发生医院感染,具体情况是: ?该病人需要治疗其他疾病1是2否 ?病人的住院费出现问题1是2否 ?病人或家属拒绝出院1是2否 ?发生医疗纠纷1是2否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年第一版)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 (2008年第一版) 目录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三、病理 四、临床病理分期 五、治疗流程及原则 六、辅助治疗 七、手术治疗 八、放疗 九、全身治疗 十、随访 1

一、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恶性黑色素瘤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 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后95%-100%可治愈。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和远处转移1。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有文献报道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2。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LDH等相关3。通常来说女性预后好于男性,四肢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分期越早预后越好,LDH 越高预后越差。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15%;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的10年生存率为30%;2008年ASCO会上报道LDH<0.8正常值的患者较LDH高的患者总生存明显延长4。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恶性黑色素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5。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据报道美国2007年估计MM 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10万,30/10万6。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低,但是增长迅猛。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为0.2/10万7,2004年其发病例率已达1/10万。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随年龄 2

中医治疗各个阶段的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是对人体皮肤伤害相当严重的一大恶性肿瘤疾病,且黑色素瘤大多是发生在高龄人群中,这一恶性肿瘤不仅转移几率比较高,这就导致患者病情更加严重,因此一旦发现黑色素瘤一定要及时治疗。在治疗黑色素瘤上,中医药治疗黑色素瘤也是比较常见的,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不仅治疗理念丰富先进,治疗效果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中医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适合于治疗黑色素瘤的各个阶段。 对于早期黑色素瘤的患者来说,手术虽然能快速切除病灶,控制病情,但是术后的巩固治疗也是不能少的,中医药辅助手术效果效果1+1>2,有效的清除手术及其放化疗后残余的癌细胞及剩余的病灶,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辅助放化疗治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提高整体治愈率。单独作用于晚期患者也能起到延长生命,减少患者痛苦的作用。 总之,中医治疗黑色素瘤不仅可以杀伤机体内癌细胞,控制病情恶化,提高患者治愈率。而且中医治疗能够有选择的杀伤癌细胞,副作用非常小,反而还会在治疗过程中调理患者机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功效,促进患者早日实现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中医治疗黑色素瘤的真实案例: 周某,恶性黑色素瘤,女,河南省濮阳市人。2014年9月份,周某因视力下降在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确诊为黑色素瘤。经过多方打听,慕名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接受袁希福院长的中医治疗。来诊时,患者连手机上的字都看不清,而且怕冷,脚趾疼,时不时就会流血水,脖子上还有一大圈“刺猴”。袁希福根据患者病情,以“三联平衡疗法”为原则为患者开具中药。服药20天后,再次来院时患者向袁希福教授反应:脖子上的刺猴少了3分之2,脚流血流水少了,身上发冷也轻了,现在不碰着不出血!吐痰也轻了,以前疙瘩跟煤炭一样黑!这个疙瘩还可高,现在变薄了不少。看到患者用药情况这么好,袁希福教授嘱咐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 而以上提到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是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30多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最新医学理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一、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ICD-10:C34/D02.2): 1.非小细胞肺癌IIa期-Ⅲa期,需行术前或完全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患者; 2.小细胞肺癌患者; 3.无手术指征的I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4.复发或转移的肺癌患者; 5.需进行维持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卫生部《原发性肺癌诊断标准》(2010年版)。 1.高危因素:吸烟指数>400年支,年龄>45岁,肺癌家族史等。 2.临床症状:刺激性咳嗽、血痰或咯血、胸痛、气促、发热等。 3.辅助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血肿瘤标记物,痰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等。 4.细胞、组织学等病理学诊断阳性为确诊标准。

(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5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34/D0 2.2 肺癌疾病编码,有明确病理细胞学诊断。 2.符合化疗适应症、无化疗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 (3)胸部CT、心电图; (4)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超声心动图; (2)肿瘤标志物; (3)肺功能; (4)非小细胞肺癌行EGFR突变检测; (5)症状提示可能有转移时,全身骨扫描、头MRI、腹部CT; (6)合并其他疾病的相关检查。 (五)化疗前准备。

恶性黑色素瘤的辩证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辩证治疗 发表时间:2014-05-26T14:14:55.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6期供稿作者:任松涛 [导读]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瘤细胞构成的高度恶性皮肤肿瘤。在中医学中目前尚未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任松涛(哈尔滨市南岗区革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8~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26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后,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较为满意,预后良好。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和提高患者的临床救治率,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皮肤中医之劳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255-01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由黑色素瘤细胞构成的高度恶性皮肤肿瘤。在中医学中目前尚未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或皮肤受不良因素摩擦刺激,气血不和,血瘀痰凝,聚结于皮肤所致。西医认为恶性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细胞发展而来,但其具体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跟种族遗传、创伤刺激、病毒、日光以及免疫功能障碍诸因素有关。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26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34~54岁之间。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于身体易受摩擦和暴露部位的皮肤,如手足、外阴、头面。以30岁以上的成年和老年人多见,青少年很少发病。早期的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斑片状损害,或原有的黑痣于近期内突然增大、发红、色素加深。继之皮损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蕈状、菜花状,容易破溃形成溃疡出血。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加深或色素脱失晕。如果肿瘤向皮下组织浸润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肿块;如果向周围扩散时,则呈卫星状损害。一般会有轻度痒痛感或无自觉症状。 1.2治疗 1.2.1内治法辨证论治。 1.2.1.1血瘀痰凝浊气聚结证治宜活血祛瘀,化痰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桃仁15g,红花5g,生地20g,川芎10g,赤芍15g,香附20g,丹参2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20g,玄参20g,陈皮6g,郁金15g,甘草5g。 1.2.1.2痰瘀走窜、气血败坏证治宜补益气血,扶正祛邪。方用八珍汤加味:党参30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15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20g,熟地15g,白花蛇舌草20g,石上柏20g,炙甘草10g。 1.2.2外治法恶性黑色素瘤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切除治疗。在手术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或在手术后化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内服治疗。 1.2.2.1鸦胆子研粉,或砸成油状薄饼,外敷于病灶上,每1~2日换一次。 1.2.2.2家吉利(即野百合)研粉,或鲜草捣成糊状,外敷于病灶上,每日换药2次。 1.2.2.3金花散升丹1份、熟石膏9份,研细混匀,敷于患处,涂于恶性黑色素瘤之溃烂表面上,每日换药一次。 1.2.2.4水蛭30g,大黄10g,青黛5g,共研细末,以香油60g、黄蜡15g熬膏,外贴于肿瘤灶上,每日换药1次。 1.3三品一条枪粉 以白砒和明矾煅制成白色块状物,加雄黄、没药,共研成细粉,并以紫外线消毒后封瓶备用。肿瘤病灶局部以呋喃西林液洗净后上药粉0.3~0.6,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3~5天上药一次。一般上药3~5天后,癌组织全部坏死脱落,即改换四环素软膏涂布,使肉芽组织形成。 2 结果 26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后,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较为满意,预后良好。 3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的皮肤肿瘤,目前临床上对于中晚期有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中西医均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认为,恶性黑色素瘤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切除为宜,即使是可疑病变,也最好整个皮损切除后送活检。术后无转移者可配合中药治疗,有转移者可在化疗和免疫疗法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 根据恶性黑色素瘤的类型、病程和是否转移可将恶性黑素瘤分为血瘀痰凝、浊气聚结和痰瘀走窜、气血败坏两型。血瘀痰凝,浊气聚结证,发病早中期,皮肤出现黑色斑块或结节肿块。胃纳二便尚可。舌暗红有瘀点,脉弦或滑。痰瘀走窜,气血败坏证,发病中后期,黑色斑块或结节肿块破溃出血或形成溃疡,或周围它处出现黑斑结节。体弱气短,纳差便溏,双目无神。舌质淡暗,脉细涩无力。临床上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黑色素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低,生长较缓慢;起源于痣细胞者多见于较年轻的人,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较快发生转移。根据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方式、起源、病程与预后的不同,临床上又可将恶性黑色素瘤分为原位性恶性黑色素瘤和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两大类:①原位恶性黑色素瘤。又名表皮内恶性黑色素瘤,是指瘤细胞病变仅局限于表皮内的恶性黑素瘤,包括恶性雀斑样痣、Paget样原位黑色素瘤和肢端雀斑样原位黑素瘤三型。②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是指瘤细胞向皮下侵袭生长并发生转移扩散的恶性黑色素瘤。诊断要点,依据病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并不困难,但最后确诊和病理类型要依靠病理组织活检判定。不典型的恶性黑色素瘤要与色素痣、蓝痣鉴别。如果原有的色素痣出现下列征象应高度警惕恶变:①色素痣短期内显著而迅速地扩大;③色素痣颜色明显加深发亮,周围发红;③患处经常易出血;④色素痣溃破;⑤附近淋巴结肿大或周围有卫星状损害。出现上述征象时应及时将色素痣切除并作病理活检。 参考文献 [1]董志伟.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12 [2]尤建良,周留勇.抗癌转移赵氏微调三号合剂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22(4):3098 [3]尤建良.中药三步周期法防治化疗毒副反应[J].江苏中医, l993,5: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