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045大乘起信论义记一

41045大乘起信论义记一

41045大乘起信论义记一
41045大乘起信论义记一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一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二)》模拟试卷一 试题卷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反对“不义”战争,提倡“非攻”的是下面哪位思想家( B )。 [A] 庄子[B] 墨子[C] 老子[D] 韩非子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劳。”句中“诛”的意思是( D )。 [A] 诽谤[B] 责怪[C] 批判[D] 诛杀 3、“以责赐诸民,民称万岁。”中“称”的意思是( D )。 [A] 称量[B] 举荐[C] 称作[D] 呼 4、现存《诗经》收录( C )首诗歌。 [A] 311[B] 306[C] 305[D] 307 5、《诗经》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为风、雅、颂,其中“风”是( C )阶层的作品? [A] 皇室[B] 贵族[C] 民间[D] 士大夫 6、可用于改正文字讹误的古注术语是( D )。 [A] 读若[B] 读如[C] 犹言[D] 当作 7、可用于串讲文章大意的古注术语是( B )。 [A] 貌[B] 言[C] 犹[D] 曰 8、“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句中“其谁敢德”的意思是( B )。 [A] 他敢感谢谁[B] 敢感谢谁[C] 谁敢感谢[D] 谁能感谢 9、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在古代叫做( D )。 [A] 圆[B] 满[C] 朔[D] 望 10、“字”的本义是( C )。 [A] 抚育[B] 文字[C] 生小孩[D] 抚养 11、“晋公广而俭,文而有礼”中的“俭”意为( D )。 [A] 节俭[B] 不丰足[C] 俭省[D] 不放纵 12、“盗”的本义为( B )。 [A] 抢劫[B] 偷财物[C] 强盗[D] 敌寇 13、在“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一句中,“下”的意思是( C )。 [A] 低贱的,下等[B] 下达,发布[C] 退让[D] 不及 14、古代马车的车厢叫( A )。 [A] 舆[B] 立乘[C] 辕[D] 厢

国内散藏敦煌遗书的调查随笔-2019年精选文档

国内散藏敦煌遗书的调查随笔 从2003 年开始,我所组成项目组,专门对甘肃各地收藏的 敦煌藏文文献进行系统调查和整理,历时八年,于2011 年出版了144 万字的汉、藏双语《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也算是这项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2010年以来,不断接到关于各地发现了收藏有出自莫高窟 藏经洞的敦煌遗书的消息,以及先前就已了解到的敦煌遗书的零星收藏地点,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对此展开了系统调查。 我所研究人员先后到辽宁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南省图书馆、山东博物馆、山东省图书馆、甘肃酒泉博物馆、重庆宝林博物馆等收藏单位进行考察,发现敦煌遗书200 余件,分别由收藏单位编写目录。 在这些收藏单位和个人中,有一些是学界早已熟知的敦煌遗书收藏单位,但这些遗书一直没有整理出目录;也有一些是最近才知道收藏有敦煌遗书的单位。由于各单位和个人收藏数量不同,或是整理和编目工作的进度各异,没有能够将所有目录一次性的整理完毕。加之版面有限,我们在这里先刊布一部分目录。 半年多的考察收获丰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这里我主要就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些说明。 同各地收藏的敦煌遗书一样,这次调查的散藏敦煌遗书, 大部分也是佛经,亦有少量的论释、疏义类的佛教文献。 内容方面看,最多为《妙法莲花经》,依次为《大般若经》、金刚经》、《大般涅槃经》以及《大宝积经》、《维摩经》、 金光明经》等。

从抄写时代方面,从北朝到宋初,即公元6 至10 世纪,其中以唐写本为最。 这次发表的山东博物馆、湖南省图书馆、宝林博物馆藏品中都有唐代写本《大般涅槃经》,分为北朝写本和唐代写本。唐代写本均与目前通用的《大正藏》颇多异处,不仅经文有一些异文,而且在段落上前后错位(分卷不同),品题也有不同。这种情况与其他各处所藏敦煌唐代写经《大般涅槃经》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断定这些写本都出自藏经洞。另外一些经文写本,如山东博物馆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方等大集经》等,都与《大正藏》本分卷不同。 目前,由于《中华电子佛典》的流通,关于敦煌汉文写经的研究,一般的研究者们多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作为通用的比对本。实际上,《大正藏》与敦煌写本相比,有许多遗漏和不足之处,不仅分卷和标题有一些变化,而且《大正藏》也删除了许多重要的内容,使得许多经文失去了本来面目。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大正藏》为境外版本,虽同为佛教信仰的典籍,但移地植耕,难免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所以,研究敦煌写经,应该多注意和汉地本土的历代大藏经做对照。一般来讲,宋代(包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

《古汉语白话史》课程论文浅谈汉语中的佛教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文学院11文41班11016028 沙琳琳 纵观汉语发展历史,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随着历史车辙的划过得到了演变和发展。其中,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最先在词汇方面得到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不同民族的接触,作为语言发展演变最灵敏的捕捉者——词汇,它见证了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新成员如何从产生到扎根,从生根发芽到结出果实的全过程。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佛教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起源于印度,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佛经》、《佛典》慢慢传播开来并逐渐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佛教词语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许多源自佛教的词语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便不觉得他们是从佛教借来的外来词了。例如,许多成语或典故来源于佛教。《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这一成语,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六根清净”。“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下列是汉语中常见的佛教成语: 1、“飞蛾投火”多作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涅槃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宋·頣藏主辑《古尊宿语录大随开山神 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后为俗语,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着,他今日自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2、“开花结果”出自《续传灯录》卷三十谓:“开花结果自馨香。”意谓通过修行之“因”而逐渐证到觉悟之“果”。后亦比喻通过努力而有收获。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如今方下种,还没有发芽哩,再隔五六年,开花结果,才到你口。”亦写作“开花结实”。

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 ──§8. 後期「大乘佛法」── 釋祖蓮 編制2008/4/10 §8.1 後期大乘經: 一、時間:約從西元三世紀到西元五世紀末。 二、主要的經典: (一)《大般涅槃經》:曇無讖初譯的,僅十卷,與晉.法顯在華氏城所得的《方等 大般泥洹經》同本。後三十卷,是曇無讖再到西域,在于闐 求得而續譯的。 1. 初十卷,以佛入涅槃為緣起,說大般涅槃「常、樂、我、淨」。經上說:世 間所說的「我」,不免誤解,所以佛說無我;其實,我是有的,因「我」而 說到了「如來藏」。 2. 後三十卷,是經過般若學系的會通修正。 (二)《勝鬘經》:有兩種漢譯本,一、為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於西元四三六年;二、 為菩提流支譯於西元五○三至五三五年之間。此經主要是在發揮 如來藏的思想,此說係根據《華嚴經》的三界唯心之「心」的系 統而發展成功。如來藏,即是佛性、自體、法身藏、法界藏、出 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這是如來的境界、是涅槃、是常樂我 淨。即所謂「如來藏中藏如來」,人人皆有如來之藏,藏有自體 清淨的如來,只因為客塵(外緣)的煩惱所染污而現出種種非清 淨的雜染相。這就是真空之中所顯的妙有;佛教本不主張有我, 此則在一切皆空之後,所顯的本體真常、唯心清淨的「我」。 ◎本經的三大意義: 1. 平等義 出家與在家的平等 男子與女人的平等 老年與少年的平等 2. 究竟義(約法而言): (1) 如來的功德究竟:不論從那方面看,唯如來的常住功德,才是究竟的。 (2) 如來的境智究竟:境是佛所證悟的諸法實相,智是佛陀用來證悟諸法 實相的平等大慧;從佛的無量無邊功德中,統攝為 境與智,均超越二乘而圓滿究竟。 約人而言

《梵天佛地》(全八册)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梵天佛地》(全八册) (意大利)图奇著 魏正中萨尔吉主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 2384页 580.00元 《探寻西藏的心灵 ——图奇及其西藏行迹》 魏正中萨尔吉编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一版 162页 48.00元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 高山杉 意大利硕学图奇(Giuseppe Tucci,1894—1984,与利玛窦同乡)佛教学、西藏学巨著《梵天佛地》(Indo-tibetica)汉译本的问世,是中意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与《梵天佛地》同时出版的,还有一本辅助读物《探寻西藏的心灵——图奇及其西藏行迹》(下文简称《行迹》),收入不少有关图奇生平和著作的权威文章。细读《行迹》,我们会发现图奇虽曾踏查西藏多年,却从未到过汉地(图奇去过日本,参看哲学家洛维特[Karl L?with,1897-1973]回忆录《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区立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138-139页)。可是,图奇不仅懂汉语,译注过许多经史子书和汉译佛典,还同民国佛学界有过书信往来。《行迹》对这些往来无只字提及,现将其辑录在一处,供《梵天佛地》与《行迹》的译者和读者参考。 图奇与支那内学院互赠书刊 图奇不仅在其名著《汉译陈那之前的佛家因明论典》(Pre-Dinnaga Buddhist Texts on Logic from Chinese Sources, Baroda: Oriental Institute,1929)中引用过吕澂关于藏译本《集量论》的研究(《〈集量论释〉略抄》,《内学》年刊第4辑,民国17年12月初版),而且在此之前就同吕澂所属佛学研究机构支那内学院有过书信往来和书刊互赠。在支那内学院《内学》年刊第2辑(民国14年12月初版)“本院概况”第九条“对于国外佛学界之交际”中有这样一段话: 本年二月,《内学》年刊第一辑出版,即分赠东西各国大学图书馆及佛教学者,又与日本《宗教研究》、《东方佛教徒》(英文)、《东方青年》(英文)、《佛教新闻》等杂志,法国《亚细亚学会会报》等,互相交换。又东西各国学者收到年刊后,多以著作报赠,如日本姊崎正治赠《东方之宗教及社会问题》(英文),佐佐木月樵赠《真宗佛教之研究》(英文),比国蒲桑氏Loius de la Vallée Poussin赠新译世亲《俱舍释论》全部(法文)等,意国多谦氏G.Tucci赠《宗教传说材料之研究》(意文)等。

楞伽经

楞伽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曰: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欲?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惟愿为解说。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云何无色定,及以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云何为种姓,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阅书览心 笔走扉页

阅书览心笔走扉页 ——我与闺女‘小话’《西游记》的心禅和易心教育教学教化思想 山西长治冯钧阳 《西游记》告诉我们:每个人认为只有一个答案,所以,总往自己的那一个答案上靠。其实,每个问题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这些都是“角度”问题,不是“是非”问题。文化的多元,性格的多元,家庭的多元,个人的多元,兴趣的多元,爱好的多元等等。角度问题不必统一,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多彩,才相容,才和谐。 “是非”的问题,不是这些个东西,是善恶的事情,是立场的事情,是心灵归属的事情,要懂这个才行。是人,不做兽的行为;是鬼,要做不鬼的事情;是人,做了人的事情,这是“是”的问题,剩下的就是“非”的问题了。 孙悟空的一生见习行为,告诉我们:家庭、社会、国家、团体,都是人的单元,何必做“非人”的言谈举止,若这样,动物的善恶也不过如此嘛! 柏拉图也说过:“孩子害怕黑暗,还有情可原;成人害怕光明,这是最大的可悲!” 孙悟空跟他的老师须菩提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孙悟空这个“性”,就是我们的习性,不是“自性”。孙悟空“无性”,是他还没有被染污,具备先天的资质,所以他后来的学习来的很快,事业有了起色,家庭主导地位也确立起来了。 再后来,他行走江湖,却不懂江湖;很严重地说明了一个真理:孙悟空这个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果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造成了他成人后的悲剧人生。也再次警示我们:教育的可贵和不受教育的可怕!现实中的我们,之所以各个方面都比较“我慢”,恰恰用的是我们后天的“习性”,没有开发自己本来先天的“自性”。 ——作者手记 闺女问我《西游记》:孙悟空为什么跑到地狱了?他那么大本事,还要到地狱吗? 我说:《地藏经》上交代的很清楚——光目女到了地狱,鬼王上前行礼,问圣女何缘来此?光目女反问:什么人有资格才可以来这个地方?鬼王告知:“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可见,光目女是用威神到达此地的,是她的修行力,不是业力,即非命运所驱。 孙悟空第一次到地狱,是他的魂魄到的,即业力所驱。为什么?因为他在八卦炉中,被烧的引出了他的库藏阿赖耶识里面的“嗔恚心”起了现行,作用在他的第六意识,跑出来了。此时的孙悟空还没有修持力,还在三恶道中受业报。第二次来到地狱,孙悟空的心灵起了现行,到了三善道的修罗道。因为每一道都有修罗道的存心,所以,《大乘无量寿经》大体上分为五道,即中医的五行,没有分六道。若把修罗道列出来,就跟中医里面说的六气吻合,即修罗道的嗔恚火和身体的暑气之火,相火,就是《黄帝内经》里面的五运之“六气”。修罗心,每一道都有,心火作祟而已。 《西游记》是表法的。你看,猪八戒,表的是贪心;沙僧,表的是愚痴心;孙悟空,表的是嗔恚心。白龙马,表的是怀疑心;唐僧,表的是我慢心;五道、五行、五性,表法都全了,没有遗漏。所以,“施老”先生了不起,《西游记》了不起。 取经的过程,就是修行的程序。猪八戒,放下了贪心,成就了净坛使者;沙僧,放下了

佛经名句经典摘录

佛经名句经典摘录 2017-04-16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 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是名精进。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纵此心者,丧人善事。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 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维摩诘经》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维摩诘经》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维摩诘经》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 《圆觉经》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圆觉经》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圆觉经》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金刚经》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无诤三味《金刚经》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金刚经》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圆觉经》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