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 紫藤萝瀑布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紫藤萝瀑布导学案新人教版【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3文章写景抒情以感悟人生为重点,所以应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字词积累运用

(l)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

..( )忍俊不禁.()伫.立( ) 挑.逗( )

仙露.琼浆.()( ) 盘虬.卧龙()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迸溅:

稀落:。

伶仃: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3)语言运用:请以“生活”为话题,仿照例句进行仿写。

例句: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北极星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仿句:生活是

(4)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二、课堂导入:

1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宗璞,女作家,出生在二十年代,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只要简要介绍,其他可通过课件展示: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野葫芦引》是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她的这些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宗璞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意境之美,正如同一缕轻烟,又好似一丝馨香,着意体会时捉摸不出,只有亲身体会过这种生活的人,才能从那似乎非常平淡的描写中领略到作家实际极其浓厚的感情,那种对童年精神生活的无限追忆与留恋。)

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明确:在1982年的十多年前,正是“文革”时期,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一大株紫藤萝被革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而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本文写作的时候,又正值宗璞惟一的弟弟不幸身患绝症。这残酷的事实让她心如刀割。课文中虽只是含蓄地一笔带过“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但“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

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它带走了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

2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3 [学生活动]讨论: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

三.自主学习

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强调语气、重音、停顿等,体会文章写景的好处,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

2读后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点拨)从三个方面写。

b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C 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四精讲点拨

在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后,你对本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1第1自然段,思考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2看了这流动的花瀑,欢笑的花穗,生长的花朵,作者被深深地感染了。她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提问: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6“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这是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阅读全文,分别说说作者“停住”和“加快”脚步的原因。

7 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五拓展提高

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六教师小结:

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中心思想)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七布置作业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 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教后感

人教版七下第17课《紫藤萝瀑布》随堂练习及答案

17课《紫藤萝瀑布》练习(一) 一、积累与运用(选择题共10分,每题2分) 1.下边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迸溅(banɡ)挑逗(tiāo) B.仙露琼浆(qiónɡ)沉淀(dìnɡ) C.忍俊不禁(jīn)绽开(zhàn) D.盘虬卧龙(zhá)酒酿(nànɡ)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藤萝沉淀琼浆抚摸 B.梦幻茏罩发瑞迸溅 C.稀零伶仃遣憾瀑布 D.酒酿疑望伫立喜悦 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俊不禁(忍住) B.花红已谢(凋零) C.察颜观色(颜色,色彩) D.盘虬卧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A.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B.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C.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D.“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5.下面不是写花的繁密茂盛的一项是() A.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C.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 D.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友般的枝干。 6.根据下面各句意思写出相应词语。(12分,每空2分) ①观察别人的说话、脸色,揣度其心意。() ②形容孤独没有依靠。() ③长时间的站立。() ④忍不住笑。() ⑤爆发,往外溅散。() ⑥光辉灿烂,也用来形容有显著成绩。() 7、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8分,每空2分)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素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3)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4)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七年级语文下册18《陋室铭》导学案语文版

18.陋室铭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法指导朗读法,导读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 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 (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 (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 (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 (11)惟吾德馨()()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题目中的“铭”是指:。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 ...的情 ..怀.。4、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 (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④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紫藤萝瀑布赏析

《紫藤萝瀑布》赏析 河南郏县白庙乡中心校呓语文学社冯向曼 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华为宁静和喜悦,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扬起生命的风帆,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让自己的生命就更加绚丽多彩。 文题点出本篇的描写对象——紫藤萝,且以“瀑布”喻“紫藤萝”,生动地描绘出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繁茂的特点,同时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无止的意蕴。既点出了文章所描写的内容,又隐含了文章的主旨。 紫藤萝开得恣肆风流,辉煌灿烂,但又端庄雅淑,耐得寂寞,不管是宏观的飞动的闪光的瀑布,或是一朵张帆航行的船航,都在读者心中产生充满生命的张力。 宗璞笔下的紫藤萝,虽不富贵、不骄奢、不夺人耳目,但却有一份清白、高雅、坦诚、温馨的特点。她的美学观念也是:“美文不再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开门见山,突如其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文中许多地方都生动形象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将瀑布比喻紫藤萝,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用“流动”“欢笑”“生长”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机盎然。“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紫藤萝写得很顽皮,也很可爱,仿佛是一个正在挤眉弄眼的顽童,对着阳光尽情地表演。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态。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我在开花!”连续出现两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盛开的紫藤落花呈现出一派繁盛的景象。 文章第七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思想变化:有赏花的喜悦转到对骨肉亲情生死离别的焦虑悲痛心境之中,生命是一种境界,这是花的启示,也反映了作者经历劫难后对生命的认识。 花有情,人有意,宗璞笔下,花中有人,人中有花,人花合一,花和人的命运让我们明白,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挡生命的勃发与延续,尽管个体的人生会有挫折和不幸,个体的生命总会消亡,但人类的生命将会永恒,宇宙的生命将会永恒,因此,我们不能嗟叹韶华易逝,人生苦短,不能灰心沮丧,碌碌无为,而应将我们个体的生命融入到人类的生命长河中去,将我们的身心投入到全人类无限的宏伟大业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难道不是吗? 简评:此文先从整体着笔,概述全文的内容主旨特色。继而抓住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从修辞、用词、哲理等方面加以精彩赏析,语言通顺、生动、富有文采。议论性的点评精准,简练。很好! 辅导:胡会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紫藤萝瀑布教案与教学反思

漂市一中钱少锋17 紫藤萝瀑布 课题紫藤萝瀑布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2.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自身文学鉴赏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内容,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感悟中心。 2.品味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会热爱生命、珍惜时光。 2.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抒发感情。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文化大革命”前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 门》《知音》等。“文化大革命”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 生石》,曾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 散文选》。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1982年10月病逝),作者非常悲痛,她 在《哭小弟》一文中写道:“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 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此时, 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 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读准 字音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迸溅:向四外溅。 繁密:多而密。 稀落:稀稀疏疏,出现的少。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酒酿:江米酒。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盘绕横卧着的虬龙。 新 课 导 入 大千世界,万紫千红,各种美丽的花卉,让人赏心悦目,也曾引起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诗人的遐思。同学们还记得小学时曾读过哪些写花的诗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新 课 展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色、花形、花香。同时,作者先写花瀑,

2017年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1 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 一、预习成果展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 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a 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 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 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 宏观勾勒(第2段): 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 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 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 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

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 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引用、反复、排比等,优秀词语可以找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 3、小结: 排比的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四、课尾检测: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答案:1、反复:把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出来;拟人:形象,准确地表达出了春天还未到来。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散”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的多及分布的星星点点、不集中。“眨”字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随风摇动的明丽之态。 4、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2、背诵优秀段落。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小组讨论 一、朗读课文,选择段落进行写景简析。 1、春风: (1)、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2.语言运用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二、语言运用 知识点:竹影 1.【题目】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A、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答案】C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最后爸爸“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下面不属于“如此”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的一样。 B、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C、中国画像符号。 D、画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数成为竹的名画。 【解析】ABC三项都是爸爸所讲的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答案】D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⑵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应为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全文于充满童趣的孩子的游戏中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⑶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⑷“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句话写出了黄昏时分光线渐弱的变化过程,“弥漫”一词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美感。() ⑸“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解析】本题考的知识点为句子理解,只要仔细分析,很容易判断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⑴√⑵√⑶×⑷√⑸√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综合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填空:“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这是________(作者)的《》一文所传达的题旨。与此类似,我们学过沈复的《》就是通过嬉蚊和两件趣事的描述,反映儿时从童稚活动中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答案】丰子恺竹影童趣观虫斗物外之趣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填空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部编版 17 紫藤萝瀑布 教案

17 紫藤萝瀑布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感受作者写作特色。 2、了解写作特点,掌握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解析文章,学习作者由景入情的写作手法。 4、通过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文章由景入情的写作特点,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并能分析运用由景入情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1、复习上堂课中语句的分析理解,感受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回顾,教师考查并归纳主题:生命永恒 2、表现手法:文章中作者借助自然界中的事物并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叙事或抒情。 这种表现手法称为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板书:紫藤萝瀑布借物抒情 二、根据主题,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师提示,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归纳:板书 一、(1——6)赏花————感受:繁花似锦(叙事) 生 命二、(7——9)忆花————感受:思绪万千(议论) 永 恒三、(10—11)思花————感受:精神倍增(抒情) 三、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紫藤萝的?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盛开的紫藤萝的? 2、文章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是由景入情的?简要分析两句。 3、文章用了哪些修辞?并作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章开头用来“我不觉得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的“我不由的加快了脚步”这是不是 有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提示:要注意在阅读时把握语句中的关键词和句并结合有关的材料和背景补充。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1、作者从三方面来介绍:板书:花瀑——花穗——花朵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 序。 2、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的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通过眼前花的描述来紫藤萝花的美) 2)、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此句通过对紫藤萝形状的描述,流露出较强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紫藤萝生命的顽强, 流露出赞美之情。 3、 1)、“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紫藤萝花的美而且在阳光充满了活力。)

部编版 17 紫藤萝瀑布 配套教案

17 紫藤萝瀑布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迸溅、繁密、伶仃、忍俊不禁、蜂围蝶阵、仙露琼浆、盘虬卧龙”等词语。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掌握生动的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句(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把握生活。 教学重点: 1、诵读;揣摩、品评优美语句及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2、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将抽象的写景文字感知为生动的景物画面;揣摩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1、诵读法:2、自读点拨法:做卡片、摘抄优美语句。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难解字词。 2、划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3、揣摩文章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主旨。 一、导入新课 紫藤萝亦称紫藤,朱藤,藤萝,豆科,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种子供食用。 紫藤萝 是瀑布吗? 不是的,因为,它是很多很多的紫藤萝花组成的,因为像瀑布一样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所以文章叫《紫藤萝瀑布》。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宗璞,我国当代女作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系。我们学过的文章有童话《花的话》。 本文背景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的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预习,疏通文字,生字、生词 2、用笔勾出你认为最为精美的词语、句子。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感悟文章主旨。

202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含答案

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4) 3 丑小鸭 (7) 4 诗两首 (9) 5 伤仲永 (11) 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一) (16)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21) 7 最后一课 (23)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 9 土地的誓言 (28) 10 木兰诗 (30) 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二) (35)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40)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43)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46)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 15 孙权劝学 (52) 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三) (58) 第四单元 16 社戏 (63) 17 安塞腰鼓 (66) 18 竹影 (69) 19 观舞记 (71) 20 口技 (73)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76)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四) (78)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83) 22 荒岛余生 (86) 23 登上地球之巅 (90) 24 真正的英雄 (93) 25 短文两篇 (95) 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五) (100) 第六单元 26 猫 (104) 27 斑羚飞渡 (106)

28 华南虎 (109) 29 马 (111) 30 狼 (112) 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 单元自我过关检测(六) (117)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 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 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二)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 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鲁迅,原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他写的小说集有、,散文集有。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菜畦()宿儒()倜傥()()敛() 脑髓()桑葚()斑蟊()攒在一起()秕谷() 拗()盔甲()锡箔()()人声鼎沸()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过渡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同步阅读练习

三、阅读鉴赏 知识点:竹影 1.【题目】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因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1.从叙事的角度看,这段文字主要写“我”和小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表明__________往往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人我们的眼中。”句中的“隐”字有怎样的意味?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文中最能表现童趣的情节是什么? 4.文中说争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知识点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仔细阅读原文,理解文段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1、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主旨; 2、最关键的是从拟人方法的运用入手,品出赋予月亮以生命,把静物写活了,给人以美的遐思。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略; 4、略。【答案】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艺术和美 2、动词“隐”字,若隐若现,赋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到美丽的嫦娥。这句描写,月儿朗照,竹叶轻摇,如同一幅美妙的画,自然成趣。 3、是弟弟提出的一个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大家于是先看,然后争论。这样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

紫藤萝瀑布主要内容

紫藤萝瀑布主要内容 紫藤萝瀑布主要内容(一)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是作家宗璞。她由花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但是,在那紫色瀑布的洗涤下,她忘记了悲伤与烦恼,有的只是内心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淡紫色的瀑布,也在我心中缓缓流过。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在那场浩劫中,花朵因错误的思想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被人们当作祸害砍去。这是它的不幸。而作者一家也遇到了不幸。不仅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与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而且,在平反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又身患绝症,使她十分伤心。这是作者的不幸。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不幸。小的比如考试失败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或摔了一跤等等。大的比如家里人生了重病、或出了什么大事等。在这种时候,你或许会悲观,或许会失望,或许会有更多不如意的感受。 紫藤萝瀑布主要内容(二) 本文主要讲的是作者有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衰到盛联想到生命的无休止境,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增强了生命的勇气。 宗璞这个人追求本真,崇尚自然,散文集都比较贴近自然,紫藤萝瀑布也不例外,先开始运用了比喻和你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观和生机盎然,通过描写紫藤萝的颜色,

形态,样子和香味,表现出紫藤萝的可爱与美丽。 紫藤萝瀑布主要内容(三) 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我丛书中得知作者的弟弟快要去世了,他很伤心,就出来散心,无意中发现了紫藤萝瀑布。作者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他从未见过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终级。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乐观的理解会使今后的生活更为的愉快幸福。人的一生和花的生长遭遇过程是一样的,花遇到不适合它的环境会凋谢,人遇到挫折会徘徊身心会变老,但我们生活得继续。不能站在原地看风景。理会到这一点,可能会是人生中一个不可少的景致。笑迎生活,美丽将会随处可见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7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赏一处花开,酿一曲生命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徐婷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文章写景妙处,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 3.体会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 1.体会文章写景妙处,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 2.体会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一个爱花之人在像今天这样春风沉醉的日子里,漫步林径,遇到了一树紫藤萝花,写下了花的美,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咱们今天就要学习这篇美文。题目是: (板书)紫藤萝瀑布 宗璞(p ú) 1、本文的描写对象是什么? “紫藤萝” 2、 为什么用“瀑布”形容紫藤萝?(一种是植物,一种是水流,作者却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很明显,作者在拟这个题目时用了一种修辞-比喻) 二、整体感知 1、字词学习。(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比较难的字词?) 盘虬qi ú卧龙(虬:有角的小龙,形容弯弯曲曲的枝干) 忍俊不禁j īn (忍不住笑) 2、自读课文,出声地阅读。 你读到了一树怎样的紫藤萝?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到的?

出示:这是一树________的紫藤萝。 三、赏美景,品美文 1、茂盛、壮观、有生命力 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改句法: 这一处藤萝真盛啊,我看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瀑布,从空中垂下。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 (比较重点词语:从未见过、只见、欢笑、生长…得出结论:比作“瀑布”,写出茂盛;“辉煌”“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中,发现了瀑布的“壮观”;“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说明生命的活力在延续。) 读出茂盛、壮观、有生命力。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ng)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换词法:“挑逗”换成“挑衅”行吗?挑衅引起冲突或事端,有攻击性,“挑逗”有玩闹之意,写出紫藤萝的可爱、生机。“迸溅的水花”照应文题-瀑布,写出流动感) 读出生机、可爱、流动 2、繁密、欢笑、活泼热闹(拟人)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___。 “我在开花!”它们_____。 换词法、填词法: 花朵儿一串接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挤着推着,好不活泼热闹!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层次。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味书屋》选自《》。 2.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注上字音,解释“人迹罕至”) 缠络豁觅食渊博确凿菜畦油蛉桑椹 珊瑚攒斑蝥秕谷书塾蝉蜕盔甲蟋蟀 收敛拗脑髓倜傥锡箔宿儒竹筛臃肿 金叵罗人迹罕至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4.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布置作业 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课堂展示: 1、课文朗读。 2、听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合作探究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一句,“似乎”“确凿”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4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5、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6,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课堂检测 阅读第二自然段,完成后面的习题。 1.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3)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趣味是多么令人心动啊!()2.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同步练习题

一颗小桃树 一、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忏()悔矜()持执着() 猥琐() 幼稚() 颤()抖 赤裸() tuì()尽服shì() miǎo()小魂pò()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考励志大会上,校长那激情四射、惟妙惟肖的演讲让同学们夺取中考胜利的信心更足了。 B.他虽然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却很沉得住气,从来不好勇斗狠。 C.正所谓祸不单行,他不小心跌了一跤,偏偏正巧摔到前面的大水坑里。 D.能引领人类心灵走向浩瀚的不是物质的囤积,更不是轰轰烈烈的精神锻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如一棵树,总会有斜出的枝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修身养德,学会做人,就要学会剪弃不肖之友

②而狐朋狗友不仅会败坏你的声誉,影响你的事业,而且还可能断送你的前程 ③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好友终身受益 ④通过修剪自然会茂盛成长、绿叶葳蕤 ⑤亲朋挚友可成为自己的心灵知音,在困难之时相伴身边,得意忘形之时良言相劝,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A.④②③①⑤B.④①③⑤② C.②④①⑤③D.②④③⑤① 4.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1)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 (2)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5.本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进行叙述的?请简要说明。 二、综合性学习。 在学完《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后,班级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1)

【K12学习】紫藤萝瀑布优秀一等奖教案及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优秀一等奖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什么呢?以下是本人整理的紫藤萝瀑布优秀一等奖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紫藤萝瀑布优秀一等奖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诵读品味,体会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 2.诵读法。 3.作卡片,摘抄优美语句。 媒体设计 配乐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配文插图、语句揣摩练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哪一种曾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同学们发言。)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题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作品。作者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研习课文 1.速读,整体感知 ①自由散读,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七年级语文17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本单元课文主要围绕着自然景物来选题。“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文化艺术外,还应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一文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而这三部分又各有层次: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烈、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到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和永恒。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是在教学中需层层深入探究的。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一棵小桃树》一文虽然记叙的都是生活琐事,但其中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仔细观察思考才能感悟到。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这棵“小桃树”是他的“梦的精灵”,要想想作者的“梦”是什么,要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还要注意本文结构上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写得较“散”,其实一脉贯通,中心意思很集中,形散而神不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外国诗,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未选择的路》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写作·文从字顺》的学习,平时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词汇,养成文从字顺的表达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语文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或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 教学措施方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3.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陶冶情操。 4.学习本单元,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来品味、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教学安排 《紫藤萝瀑布》2课时 《一棵小桃树》1课时 《外国诗两首》1课时 《古代诗歌五首》3课时 《写作文从字顺》1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1)

当我死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联想领悟诗的意境。 3.通过熟读背诵,把握三首诗歌的韵律、节奏,理解诗的内涵。 4.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思乡、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 诵读。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想象、联想领悟诗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主要诗作有《乡愁》、《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头lú( ) 埋zàng()瞭.望()未餍.() 饕餮 ..( ) ..( )鹧鸪 3. 解释下列词语。 未餍:饕餮:: 4.朗读背诵这首诗,并归纳主题: 诗人通过倾诉自己死后要葬在()的强烈愿望,表达了()之情。 二、合作探究 1.你感受到全诗传达给你的什么情感? 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借助了哪些意象?)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富有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乡愁》每节抒写了一件事,请用四个字来概括每件事。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四、巩固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 课《一棵小桃树》教案(一)教学目标分析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孱弱、猥琐”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夯实散文阅读基本法、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3、培养多角度阅读和创意阅读的学习思维能力,加深、拓宽对“生命”的认知; 4、扩大同主题散文阅读视野(关键词:人与自然,抗争精神,生命本能); 5、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段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6、引导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并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要求学生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并查找、搜集有关“贾平凹”、“感悟自然”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2、情境导入:运用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课文主题吻合的课堂氛围,调动课堂气氛;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读、研读,深入理解文学形象,散文主题; 4、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诵读重点语段,品味心理描写语言,体会人物心路历程; 5、拓展延伸、多媒体辅助法:回顾已学课文,推荐阅读及相关视频,加深理解文章主题; 6、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反观自我,积极思考,书写生命宣言;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悟小桃树默默坚守,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2、激发学生坚信生命潜能,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丰富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引导其关注人性,思考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阅读教学训练,已初步掌握了粗读、细读、研读等阅读方法;在语言分析方面,已能熟练运用细节描写、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分析等方式,剖析重点语句,明确人物形象,感知文章主题。 但是,据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七年级学生阅读散文仍存在“一望而知”粗浅阅读的问题,疏于体悟,也尚未提升到深入鉴赏,感知人性,关注自我的高度上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因此需引导学生在把握情节、人物之中探寻人物内心世界,以达到认识人性,反观自我,认识自我的教学目的。 另,据平日生活观察了解,七年级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知能力,但认知还比较感性、粗浅,尚缺乏对精神的理性叩问,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该文的切身感受,体悟抗争精神,秉持对生命的热爱,直面自己的生活困境,理性生活,便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一.激活课堂,情境导入 二.细读文本,走进小桃树命运 三.品味语言,感受小桃树精神 四.对比阅读,感知心灵蜕变 五.拓展文本,领悟人生启迪 六.阅读思己,书写生命宣言 七.结束教学,布置作业 第 2 页共7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