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的应用

特定穴とは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意义相同,穴是孔与隙的意思。人体的穴位大体分为三类,经穴(361,单穴52双穴309)经外穴(1500多个,国家标准48)阿是穴。在十四经穴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与含义的腧穴叫做特定穴,古人十分重视特定穴在人体调整作用中的特殊地位,特定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如四总穴中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回阳九针穴、强壮要穴、急救要穴、肚腹疾病常用穴、人体第一要穴,委中为膀胱经合穴,膀胱下合穴放血常用穴,腰背疾病常用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治疗肺系疾患常用穴,治咳嗽哮喘的要穴,鼻、喉病症、感冒的常用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解表要穴镇痛要穴回阳九针穴头面五官疾病常用穴妇科要穴

一、特定穴的分类

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五穴,共六十穴。60穴分布肘膝关节以下内脏疾病、五官病

2.原穴12经脉在四肢元气流注的穴位称为原穴,(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同)是诊察脏腑、经络病变的重要部位。12腕踝关节附近诊断治疗本经脏腑病

3.络穴十四经各有一支络脉,脾经另有一支大络,共15络,在本经与络脉分出的部位有络穴存在15 14经脾经大包治慢性病、络病、相表里经病

4.郗穴气血灌注于迂曲的孔隙部位的穴位12经脉与阳跷、阴跷、阳维阴维16肘膝关节以下(梁丘)诊断急性病、疼痛、出血

5.背腧穴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每个脏腑各1共12背部诊断治疗脏腑病

6.募穴脏腑精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12胸腹部诊断治疗脏腑病

7.八会穴人体气、血、脏、腑、筋、脉、骨、髓会聚的8个穴位8大多在躯干治气血脏腑筋脉骨髓

8.下合穴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6下肢治六腑病症9.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穴位

8肘膝关节以下治奇经病

10.交会穴两经或两条经脉以上交叉、会合部位的穴位

108头面躯干92治交会经脉病

二、单一种类特定穴的应用

(一)五腧穴的应用

1.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五穴,共六十穴。因五输穴对内脏疾病、五官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定穴。

五输穴首见于《灵枢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各经井、荥、输、经、合的位置有基本相同的分布规律,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这种位置分布上的共性与各穴在针感、主治作用方面表现出的共性有着内在联系。

诊断方面的应用

1.知热感度测定法

本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根据的一种诊断方法,由日本人赤兵卫开始应用,是以线香点火烘烤两侧十二井穴或背俞测定其对热的敏感度,并比较左右的差别,从而分析各经虚实和左右不平衡现象。

2.经穴电测定法

近代从皮肤电现象的研究中,发现穴位部的皮肤电阻一低。利用经穴测定仪可测定穴位的导电量。分析各经穴位的导电量高低,可以推断各经气血的盛衰。其代表牲穴位,一般采用原穴,此外也可用于井穴、郄穴、背俞穴以及耳穴探查。

治疗

五输穴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对治疗内脏疾病及相关的五官、皮肉筋骨的疾病都有良好效果。选穴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单独选用或与其它腧穴配合

五输穴均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以下,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理论和根结标本理论,充分体现了四肢腧穴治疗远端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疾病用时五输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疗效独特。

五输穴主治特点:

最早明确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的,首推<难经·六十八难),篇中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1)“井主心下满”,井穴能治疗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诸病变均可引起心下满的病症,可取病变脏腑所属经脉之井治疗。如肝失疏泄,木郁克土,常致胃脘部、胁肋部胀满,用肝经之大敦治疗。脾失健运,或胃失和降,中焦气机不畅致心下满,可取隐白、厉兑治疗。现在临床上多用井穴救治邪气阻滞,闭塞心窍,致神志昏迷高热等急性病症,如中风闭证,中暑等。取其清神、醒脑、泄热之功用。此时,多同时取用十二井穴,采取泻血或泻法。而且,井穴位于表里阴阳经交接之处,有接气通经,交通阴阳之功,多与其它腧穴相配用于治疗本经或有关经气壅滞之实证。

(2)“荥主身热”,荥穴能够治疗身热、火证。同样,各经荥穴分别主治本脏腑病变所致身热症。如身热、咽喉肿痛,为肺懊,可取本经之荥穴鱼际。齿痛,伴口臭、恶热饮、便秘,属胃火上炎者,取胃经荥穴内庭治疗。热扰神明致心烦不眠,口舌生疮者,取心经荥穴少府。肝火上炎致头晕头痛、烦热易怒、口苦者,取肝经荥穴行间。“荥主身热”虽多用于各经实热证,但属阴虚有

热者也可用之,如咳唾有血,咽干咽痛,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可取肾经荥穴然谷、肺经荥穴鱼际治疗。荥穴具有清热、泻火、止血、镇痛的作用。

(3)“俞主体重节痛”,输穴可以治疗躯体沉重、关节疼痛之症,此类病症多因风、寒、湿之邪侵袭所致。如外感风寒引起全身肌肤骨节疼痛、酸楚,可取肺经输穴太渊,膀胱经输穴束骨,三焦经输穴中渚,小肠经输穴后溪治疗。湿困脾土,消化不良,面浮足肿,身体困重者,可取脾经输穴太白、胃经输穴陷谷治疗。四肢关节痹痛,恶寒发热者,取大肠经输穴三间(或原穴合谷)、肝经输穴(原穴)太冲治疗。下肢关节肿痛,行走困难者,取太冲治疗。输穴具有健脾化湿、祛风利水、舒筋活血、宣痹镇痛的作用。

(4)“经主喘咳寒热”,经穴善治风寒咳喘,风热咳喘之症。《素问·咳论》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对于喘咳之症也宜根据脏腑辨证辨明脏腑而取各经经穴。

如,外感咳喘可取肺经经穴经渠、脾经经穴商丘。肾不纳气之喘咳,除取肾之原穴太溪、肺经太渊、列缺之外,还可取肾经之穴复溜。肝火灼肺致喘咳兼有胸胁胀痛、口苦等症者,可取肝经经穴中封。经穴有清宣肺气、健脾化痰、滋阴降火、理气镇咳、宁心安神的作用。

(5)“合主逆气而泄”,合穴可以治疗脏腑气机上逆及下泄的病变。如胃气上逆诸症及伤食秽泄,可取胃经合穴足三里。肺气上逆诸症及胸满喘咳等,既可取肺经经穴经渠,又可取合穴尺泽。脾虚溏泄可取脾经合穴阴陵泉。肾阳衰微,下焦不藏遗尿、遗精、滑胎等,可取肾经合穴阴谷。外合穴具有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从解剖学可知,此处肌束肥厚,神经干特别敏感。各种测验表明,肌梭密集处,感受器强,容易得气,疗效显著。

2.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五输穴气血流注的特点:

结合四时气候变化对五脏生理功能的影响作为五输穴分主治的准则。《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明确提出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

3根据病变部位阴阳属性之不同作为五输穴分类主治的准则。如(灵枢·寿夭刚柔)论曰:

“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治,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病在阴之阴者(指五脏),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指皮肤)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指筋骨),刺阴之经……”。说明五输穴不但是治疗内脏病的主穴,同时也可用以治疗外经病及筋骨皮肉的病变。(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所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更是临床上所广泛遵循的选穴法则之一。

4某些五输穴具有明显的相对特异性,为临床所常用。

如至阴转胎,少商治喉痹,少泽通乳,隐白止崩漏,太渊治无脉,间使治疟疾,复溜治汗症,支沟治便秘,委中治腰痛等。

5.补母泻子法

(难经·六十六难)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结合脏腑的五瞩性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的取穴原则。所谓“虚则补其母”即生我者为母,根据五行“母能令子虚”的理论,对某一脏(经)的虚证,可采用补其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所谓“实则泻其子”,即我生者,根据五行学说“子能令母实”的理论,对某一脏(经)的实,可以采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五输穴的五行属性:

补母泻子法临床应用很广泛。应用时,首先要辨明病在何经何脏何腑,病性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取穴。分为本经补泻和异经补泻两种。

(1)本经补泻法

所谓本经补泻法,即是选择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进行补泻。例如:

肺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太渊,是因为肺属金,太渊属土,土为金之母,施以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反之肺之实证,取本经的合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同样,脾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大都,因为脾属土,大都属火,火为土之

母,施以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而脾之实证取本经经穴商丘,因为商丘属金,金为土之子,施以针刺泻法,即实则泻其子。

(2)异经补泻法

所谓异经补泻法,即是指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的母穴或子经上的子穴治疗。内容较为繁杂。仍以肺之病变为例:

肺之病变:

虚证——取母经(土经脾经)母穴(土穴太白)

(xx)

实证——取子经(水经肾经)子穴(水穴阴谷)

本经补泻法和异经补泻法可以并用。

(3)刺井以泻xx,补井当补合

这是五输穴xx补泻法的一种变通应用。

说明因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肌肉浅薄,气少,不宜行补泻手法。另外,因井穴针感多为剧烈锐痛,病者较难接受,故临诊时可以变通应用。阴经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荥为水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

如肺之实热致咳嗽气喘、胸胁满闷、咳血鼻衄等,临床可选井穴少商,也可配用荥穴鱼际,或改取鱼际。阳经井穴属金,荥穴属水,水为金之子,故需用阳经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如胃火亢盛致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舌苔黄或黄厚而燥等症者,可取胃经井穴厉兑或配用荥穴内庭,也可单取内庭。

补井当补合:

(难经)之后的医家,在“刺井以泻荥”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补井当补合”之说。如滑伯仁<难经本义)明确提出广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难经集注)引宋代医家丁德用之说,对刺井以泻荥,补井当补合,作了进一步说明:

“井为木,是火之母;荥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实,泻其荥;肝木气虚不足,补其合。泻之复不能补,古言不可以为补也”,阴经井穴属木,合穴属水,水为木之母,故应刺阴井穴时,可配取或改取合水穴施补法。如肺虚而咳满者,可取井穴少商配取合水穴尺泽或改取尺泽施补。阳经井穴属金,合穴属土,土为金之母,故应取阳经井穴时,可配取或改取合土穴施补。如脾胃虚寒致胃脘胀满,疼痛,呕恶时,可取井穴厉兑配取合土穴足三里或改取足三里。

(4)子午流注针法。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天干地支配合,结合脏腑气血流注时间,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时间治疗医学——子午流注针法。在此不做详述。

(三)配穴方法

因五输穴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疗效独特,临床应用极多,配穴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可拘于一端。如募合配穴,原合配穴,郄合配穴,荥募配穴等等,

三、特定穴的联合应用

(一)原络配穴法

12经脉在四肢元气流注的穴位称为原穴,(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同)是诊察脏腑、经络病变的重要部位。根据原穴部位的反应变化,可以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指出:

“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说明脏腑有病时,常在相应的原穴处有异常反应,可经过视察、切循扪按的检查发现异常反应,以诊察十二脉原穴的盛衰,推断脏腑病情。如心肌炎,在大陵穴有压痛;肾炎,在太溪穴有压痛等等。现代临床上还常用经穴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法等确定脏腑经络的虚实,并可采用原穴治疗。

原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既可泻实,又可补虚。因针刺原穴可使三焦的原穴通达,从而发挥卫护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即原穴有调整脏腑经络虚实的功能,临床上不仅用于实证,也多用于虚证,治疗范围很广泛。《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难经·六十六难)曰:

“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所以一切与脏腑有关的病症,如脏腑本身病症,与脏腑相关的器官,肢体病症,无论是虚证、实证、热证、寒证、表证、里证、急性病、慢性病都可以用相应的原穴来治疗。

络穴是十四经各有一支络脉,脾经另有一支大络,共15络,在本经与络脉分出的部位有络穴存在,络穴在本经的治疗作用,以主治各脉的虚实病证为主。同时,因为“一络通两经”,针刺一经络穴可以疏通阴阳表里二经的气血阻滞,从而使经脉通调,病痛自去,因此,络穴也治本经及表里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及其归属脏腑的疾患。

近代对十二原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进一步证明了原穴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穴反映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有实验证明,当人体阳气旺盛(生理机能旺盛)时,原穴导电量升高,反之则下降。在反映机体病变方面,原穴比郄穴、募穴、俞穴更敏感,当原穴导电量为零者,则病危。

2各原穴为本经的代表点:

xx学者xx义雄在良导络的测定中发现:

各经经穴导电量的总平均值,与该经原穴导电量数值相近,从而将原穴作为各经代表点进行早导络的研究。

我国学者也发现:

经线导电量的变化范围,在原穴处较小,原穴较易诱发循经感传,因而常以原穴为各经之代表穴进行经络研究。

3各原穴与相关脏腑具有特异性联系:

通过多种实验方法(如脉搏图、原穴导电量、穴位温度、电泳、特定穴与躯干部针感较强部位的对应关系等)对原穴的研究结果表明:

十二原穴与相关的脏腑间存在着相对特异性的联系。如:

针刺心之原穴神门,肝之原穴太冲,引起的脉搏图的变化分别在左寸部(心)、左关部(肝)变化较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肝实热证患者的太冲穴温,较健康人组增高

1.55℃,两者的差异具有非常的意义。

从对络穴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可知,络脉由络穴别出,络脉的作用正是络穴的作用,其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十二经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不仅可以治疗本经病,也能治疗其相表里的经脉的病症。如,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既可治疗肺经的咳嗽、喘息;又可治疗大肠经的头齿痛、面瘫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既可治疗胃经的喉痹、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闷、心悸、四肢肿等脾经病o

2.治疗本络的病症。当十五络脉脉气异常,出现各自的虚、实病候时,皆可取相应的络穴加以治疗。

3.因络穴还联络诸经,所以对其它一些有关经脉的病症都有治疗作用。

4.治疗慢性疾病。清代医家有“初病在经,久病人络”之说,认为血、气、痰、湿等邪气积聚,常常由经至络,故由内伤引起的诸种慢性疾病均可取络穴o

(二)配穴方法

原穴配穴方法

1。单取原穴治疗内脏疾病。

2.原络配穴治疗内脏疾病。

3.脏腑原穴相配。如太白配太渊;太冲配太溪;合谷配

xx;神门配大陵,可起到协同作用。

4.xx配穴(俞原配穴)。

5.原合配穴。临床应用有多种形式,如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等。其中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原穴配以阳经的合穴或下合穴,

此为表里双治之法,临床极为常用,如太白配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太冲配阳陵泉,以清肝利胆,疏土抑木。

同经相配者,如合谷配曲池,双调气血,清理上焦;太冲配曲泉,调理肝气,舒筋止痛,主治疝气痛瘕,阴茎肿痛。异经相配者,如合谷配足三里,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滞通便;太冲配足三里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6.原募配穴。用位于腕踝部的原穴与位于胸腹部的募穴相配,局远配合,用于治疗脏腑病。如合谷配天枢,主治头痛发热,腹痛泄泻;神门配巨阙,主治心悸不寐,心痛昏厥。

此外,原穴还可以和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配合,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络穴配穴方法

1.单独选用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较强,单用络穴,也常能收到迅速而确切的疗效。

2.原络配穴

络穴的配伍应用,最常见的是原络配穴法,是指表里经的原穴与络穴相配合,无论是表经还是里经,均以原穴为主,络穴为辅,又称主客原络配穴。原络相配属于表里相配的范畴,但不是按表里经随便配用,而是有严格的取穴规定。具体应用时原则有两条:

(1)表里两经均病时,根据脏腑经络先病与后病而定,先病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者为辅,取其经的络穴。例如肺经先病,取其经的原穴太渊为主;大肠经后病,取其经络穴偏历为客。反之若大肠先病,即取其经的原穴合谷为主。

现代对络穴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应用方面。如何友信氏仅用络穴,不用其它穴位及药物,治疗:

(1)外伤引起的疼痛,如关节、肌肉扭伤,跌打损伤等。

(2)肌肉痉挛引起的疼痛,如胃肠痉挛、月经痛,腓肠肌痉挛等。

(3)沿经络线上的疼痛,如偏头痛、肌肉疼痛、神经痛、风湿痛等。

(4)病变部位在经络线上的非疼痛性疾病,如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等,取得了良效。其取穴原则为:

(1)沿经络线上的疼痛取本经络穴。

(2)病在左取其右,病在右取其左,依病位所在部位取与患侧相对应经络线上络穴。

(3)上肢病痛取下肢络穴,下肢病痛取上肢络穴,病位在阳取其阳,病位在阴取其阴。

(4)阳经的病痛,可取与其相表里的阴经络穴;阴经有病取其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络穴。四个原则可先任选一条,如获效不佳,可再另选一条。

另外,朱庆清氏应用“对应络穴”取穴法,治疗了呼吸道感染、胃痛、腰痛、牙痛、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挫伤等70多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具体取穴方法为:

(1)对应经上相对应的络穴:

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选用对应经上相对应的络穴。子(23-1)胆(光明)———午(11—13)心(通里);丑(1-3)肝(蠡沟)-——未(13—15)小肠(支正);寅(3-5)肺(列缺)--—申(15—17)膀胱(飞扬);卯(5-7)大肠(偏历)———酉(17-19)肾(大钟);辰(7-9)胃(丰隆)———戌(19-21)心包(内关);巳(9-11)脾(公孙)——一亥(21-23)——一三焦(外关)。

(2)同名经对应络穴:

即取手足同名经相对应的络穴

(3)表里经对应络穴:

即取本表里的两经脉的络穴。

(二)腧募配穴法

背腧穴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每个脏腑各1共12背部募穴脏腑精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12胸腹部诊断治疗脏腑病。

(一)诊断

病邪侵入脏腑,相应的俞、募穴会出现特殊反应,可据此诊察疾病。《内经》中就有许多用俞穴来诊断疾病的记载,诊断疾病的“经穴触诊法”被历代医家沿用至今。另可见俞、募穴处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异物感等。

现代有很多使用俞、募穴诊断脏腑疾病的报道,如詹永康氏提出,膻中穴压痛可印象为气管炎,肾俞压痛可辅助诊断生殖器、泌尿系疾患,脾俞、胃俞压痛可辅助诊断胃病。日本代田文志氏观察到“胆石症病人在腹部右边的日月(胆募)或期门(肝募)出现压痛……在背部:

右边的脾俞、胃俞、胆俞及其第一行附近发生压痛……”又如杨泰舜氏等认为,俞穴出现的结节形状不同,其所主之病亦不一样,如肾俞有条索状结节,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萎、头晕、腰痛,耳鸣之症;棱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形结节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痛等病变。还有人报告:

“在肺俞穴触到异物感时,多显示为肺部疾患,而这种病理反应物的不同形态,又常常预示为不同疾病的反应。例如,该穴出现棱形结节时,为急性肺炎,出现条索状物时,多见于肺结核。进一步根据触诊时发现的阳性反应的不同形态进行定性诊断。”

近代用背俞穴诊察疾病,除沿用(内经)以来“经穴触诊法”以外,还广泛使用现代科学的诊察方法,如穴位温度、红外成像技术、皮肤电现象等,弥补了经穴触诊法存在经验差异的不足,给临床准确运用背俞穴治疗疾病提供了可靠指征。如根据生物体对电反应的原理,用“经络测定仪”在十二背俞上测定皮肤电阻或导电量、电流量及皮肤电位等,从测出的数值高低中,分析各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宋贵美氏等利用红外线成像技术作为客观指标,对38例41穴的背俞触诊阳性穴位进行了红外热图检查,二者符合率68%、对已经确诊的癌症和溃疡病人进行检查,结果背输触诊诊断阳性率为

82.93%,患病脏腑相应背俞红外显示率达:95。12%。

(二)治疗

俞、募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疾病,更重要的是用于治疗疾病。

1.俞募穴的主治特点:

俞募穴均位于躯干部,在生理上,脏腑之气输注或结聚的部位,均与某一脏腑有密切关系。脏腑的疾病可以反应于俞募穴(反应病证)。在治疗上,通过针、灸俞募穴可达到治疗脏腑病证的目的。说明了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脏气、阴气行于背腰——由阴行阳;腑气、阳气行于胸腹—由阳行阴,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俞募穴主治性能有共同之处,故常以俞募配穴法广泛于临床,但两者的主治作用又各有特点。

当机体发生病变时,内脏或阴经的病邪,常可由阴而人于阳分的俞穴——“阴病行阳”,在俞穴出现压痛敏感结节等阳性反应;内腑或阳经的病邪,常可由阳而人于阴分的募穴——阳病行阴”,在募穴出现阳性反应,即(难经·六十六难)说:

: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何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所以,治疗时要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2.历代医家重视应用俞募穴:

<内经)中有不少用俞、募穴治疗脏腑疾病的记载,历代针灸家更是十分重视应用俞、募穴治疗疾病。如<灵枢·五邪)“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三节五藏之旁”,

比较而言,古代研究对背俞穴的应用更多于募穴。对背俞穴的应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所治病症以外感急性病为主。如“邪客足太阳之络”、“寒热”、“疟疾”、“腹满”、“霍乱”、“心痛”、“疫疠”、“暴亡”、“胆瘅”、“少腹有积“厥逆”等十多种病症,大部分属急性病,且以外感病为主。

(2)背俞穴的选用是按脏腑辨证取穴,即病在何脏则取该脏背俞穴。

(3)刺灸的方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而定,<灵枢指出在施灸时宜“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特别是背穴主治外感急性病的倾向,影响后世医家形成了用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的流派。

(难经·六十七难)中“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理论,后人据此制定了脏病取背俞,腑病取腹募的治病方法。

李呆主张背俞治外感,且对俞募穴的应用界限严格区,提出:

“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六淫客邪有余之病,泻在背之腑俞”,“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进一步强调外感治背俞之法。有人对(针灸大成)诸门类针灸处方545方应用俞、募穴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俞、募穴主要应用于各科脏腑疾病。俞募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经络属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症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如用养肝明目治疗目疾;用肝俞养血柔筋治疗筋脉挛急;用肾自疗耳鸣耳聋骨病等。随着俞募穴研究的进展,目前针灸临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脏腑疾病直接选用俞募穴进行治疗的巳更为广泛,而且这些临床应用多取得较好效果,从实践方匝实俞募穴具有调整、治疗所属脏腑疾患的功能。

(三)配穴方法

1.单取俞穴或募穴治疗本脏及表里脏腑的病症单取俞穴或募穴不仅可以治疗本脏腑的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表里脏腑的病症。如脾与胃相表里,脾俞或章门不仅用来治疗脾的病症,而且还可以用来治疗胃的疾患。

2.俞募相配背俞穴与募穴相配即俞募配穴法,用于治疗脏腑病症,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还可以治疗与本脏腑有关的组织器官的病症。

俞、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或结聚之处,均与脏腑有密切关切,相对应的俞、募穴经气相通,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前后相应,阴阳互通,相互协调,两者相配必相得益彰。临床上,病情复杂多变,往往脏病及腑,腑病及脏,或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单用俞、募则显势单力薄,若俞募相配或依证再配以其他穴,才能提高疗效。虚寒性胃痛,其本为虚寒,其标为痛,属本虚标实之证,可取胃俞、中脘,和胃气而定痛;慢性泻泄取脾俞、章门、大肠俞、天

枢,健脾益气,调整胃肠气机而止泻;心悸怔忡其证因更为复杂,可选心俞、巨阙、再配以内关,调心气镇惊安神。

俞募配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病症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标幽赋)曰:

“取胆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瞽土主要指属于肝肾阴虚所引起的青盲、暴盲及其他眼疾患者。肝俞是肝脏精气直接输注之处,针灸肝俞有疏肝养血之效,“肝开窍于目”应用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取命门滋养肾阴而治疗肝肾阴虚之目疾,多获良效。(针灸大成)有“虚劳羸瘦,耳聋肾虚”,“耳内虚鸣”取肾俞之记载。

依俞募配穴法组成处方,取穴时多俞、募同时取用,可单侧取,亦可双侧取;也可俞、募交替使用。用法灵活,视病情需要而定。

3.募合配穴、俞原配穴

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合穴相配,背俞穴与原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由于募穴主治偏重于阳性病证(包括腑病、实证、热证),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证(包括脏病、虚证、寒证),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所以将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病、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对脏病、虚证、寒证较为适宜。

这是取募穴与合穴、俞穴与原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调,增强疗效的一种配穴方法。如肺俞与太渊相配治疗气虚喘咳,肾俞与太溪相配治疗遗精滑泄,天枢配巨虚治疗腹泄、便秘;中脘配足三里治疗急性胃痛等等。

4.xx募配穴:

因俞募穴位于胸腹或背腰,内有重要脏器,应特别注意针刺的角度及深度,以免发生事故。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背俞穴对各自所属脏腑可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应用背俞穴在正常条件下可以促进和调整脏腑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又可以不同程度地促使脏腑机能恢复生理平衡,从而证实了针灸学传统理论的正确性,为临床应用背俞穴提供了更为科学、客观的依据。如:

背xx穴对脏腑生理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针刺心俞,正常人心电图上可见心率减慢,P—R间期增大,这样增加了每分钟心排出量,肺俞可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和耗氧量增加,直接促进肺脏呼吸功能。针刺肝俞有使血糖水平降低的效应。针刺胆俞可引起胆囊收缩,并有产生胆道压力下降等效应。通过胃电图观察,电针胃俞穴大多能引起胃运动增强。针刺胃俞穴还可以调整胃酸、胃蛋白酶、胃脂肪酶的含量。通过比较表明,尽管足三里、阴陵泉穴对胃功能也有调整作用,但不如胃俞、脾俞。提示这些穴位对胃功能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肾俞的研究方面,在对正常人水负荷后,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针刺肾俞可抑制肾脏泌尿。

对病理性脏腑的作用的研究:

有人在针灸肺俞、大椎、风门穴治疗哮喘中发现,针刺前后最大呼气容量—流速曲线—秒量均有显著改善(P<

0.001),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

0.05)提示针刺能改善哮喘病人的肺功能,在对三穴作用交互观察结果表明,肺俞穴的平喘作用优于大椎、风门。以心俞、厥阴俞等为主穴,对40名正常人和100名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作的ACHO测定进行对比发现,患者针前左心室后壁搏动,每搏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和排血指数的均值,都比正常人较显著的降低。正常人针后上述四项参数无明显变化(P>

0.05),而患者针后上述指标呈增值,差异非常显著(P<

0.001)。对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病人针刺脾俞穴,可见有不同程度的红细胞上升,血小板数增加;对癌肿患者放射治疗后所致的细胞降低,艾灸脾俞穴也能使之回升。针刺胃病(贲、幽门痉挛,胃肠功能性疾患)胃俞,有使胃液分泌增加效应;X线钡餐检查观察,可见胃蠕动增强,排空增快。这些实验研究都说明在病理状态下,应用背俞穴可使其所属脏腑机能恢复生理平衡,这为临床治疗有关脏腑辨证选用背俞穴提供了有力依据。

(三)综合应用法

针对疑难病的治疗我们开发了扶正安神通任法,中医认为机体正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始终贯穿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直至疾病结束的全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气的强弱一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内经》所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特别是疑难病患者,病程长,体质弱,正气不足往往是疾病久治不愈的关键所在,即所谓“久病多虚”,因此对疑难病的患者应注重扶正,对于以虚为主的病人,扶正固然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对于虚实夹杂的病人,扶正也有利于驱邪,正复邪自去。

中医认为形与神俱,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血气者,人之神”,精神往往通过作用于气血而影响疾病的转归。疑难病患者病程长,久经治疗而不愈,一方面由于形体疾病的影响,会导致体内气机异常,情志障碍,精神情志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病疼的煎熬,治愈希望的破灭,也会伴随出现烦躁、情绪不稳等现象。采用安神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状况,而且有助于气机的通畅,为病情缓解打下基础。

任脉为阴脉之海,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与脏腑关系密切,任脉又与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等多条经络相会,对于治疗头面胸腹部病症及相应内脏器官的病症具有良好的作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安内才会有助于消除外在的症状,更何况任脉的部分腧穴具有扶正强壮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安神作用,疏通任脉不仅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状态,扶正补虚,而且有益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扶正安神通任相互结合,对于改善脏腑功能状态,增强病人体质,调整病人心态,消除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促进疾病早日向愈具有重要作用。在选穴上我们采用特定穴的综合应用。

基本取穴:

百会(交会穴、手足三阳与督脉、足厥阴之会,是治疗脏器下垂的要穴,神志病要穴外感常用穴)风池(交会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神志病要穴、风病要穴)膻中(心包募穴、气会,理气要穴治乳房病症要穴,常用于血脉、神志病)中脘(胃之募穴、腑会,治疗脾胃疾病要穴,治痰要穴,治郁证和气厥的效穴)关元(小肠募穴、补益肾气要穴,常用于治疗生殖、泌尿系疾患)足三里(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回阳九针穴、强壮要穴、急救要穴、肚腹疾病常用穴、人体第一要穴,)、三阴交(三阴之会、妇科病要穴,常用治疗神志病、消化系疾病)太冲(肝经腧穴、原穴,肝病、目疾、妇科病要穴)曲池(大肠经合穴、清热要穴、治皮肤病要穴,降压要穴,常用肠胃病、神志病、月经不调)外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理气活血止痛,治头面五官疾病)

以上10穴均为特定穴,涉及五腧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募穴、交会穴八种特定穴,临床应用有很好效果。

方法:

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取穴针刺均可,中脘、气海(或关元)、足三里行捻转补法,百会、四神聪、风池、三阴交、太冲、曲池、外关用平补平泻法,膻中用迎随补泻法,以虚为主者,针刺方向由下向上,虚中夹实,实症表现明显者,针刺方向由上向下,略行手法后,留针1小时左右。每周针治2~3次,10次为1疗程。

加减:

拌有腹泻者加天枢、上巨虚;便秘者外关改支沟;头痛加太阳、头维、印堂;眩晕加率谷、头维;失眠加神门、安眠;关节痛加阳陵泉、手三里、三阳络;心悸外关改内关,加神门或通里。

适应症:

经常规针灸及其他疗法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疑难病患者。

一、临床验案举隅

1.P.

B.女50岁

1993年3月于健康检查时发现患乳腺癌,

93年4月切除右乳房癌肿,并进行化疗,但在

96年1月再度发现右乳房癌肿,遂切除右乳房,并进行淋巴结扫荡,

98年1月手术切口部位又发现癌肿,再次手术切除,

99年3月左乳房发现转移,先后于3月和6月进行2次手术,分别切除左乳房和发现转移的淋巴结,同时持续进行化疗,手术后7月16日血液检查,血CA15-3303(正常小于25,数值高说明癌肿未能控制,病情恶化),8月27日复查血CA15-3485,由于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不愿继续化疗,于

1999年9月2日来诊。

患者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自觉疲乏无力,情绪抑郁,失眠盗汗,口酸,善太息,舌淡暗而胖,边有齿痕,舌尖红,脉弦细无力。诊为乳岩,气阴两虚,肝郁血淤,以扶正安神通任法治疗。针治一次后睡眠改善,口酸消失,8次后精神状态转佳,睡眠好,自觉有力,经43次治疗,至

2000年5月8日复查,病情稳定,癌肿未发现转移,血CA15-353﹒6,患者面色红润,舌淡红略胖,边有齿痕,脉缓。改每月来诊1次,以巩固疗效。

2.B.P.女38岁1993年有爱滋病接触史,1997年初患口腔炎,持续不愈,于

1998年9月在某大学医院经血液检查确诊为爱滋病,经服用抗爱滋病药物后,口腔炎有所好转,但自

2000年1月起,腹泻严重,一般3~4次,严重时日十余次,体重迅速下降,每月减少3~4公斤,因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故于

2000年5月26日来诊。

患者面色淡白,精神抑郁,疲倦乏力,气短自汗,泄泻日3~4次,大便清稀不成形,腹部有轻度不适感,食欲不振,多梦,舌尖红,舌质暗,苔薄白,

脉弦。诊为爱滋病,肝郁脾虚,以扶正安神通任法治疗。针一次后腹泻减轻,日2~3次,针2次后大便呈黄色软便,针11次,至

2000年8月9日腹泻停止,食欲恢复,体重减轻的趋势被遏止,6月至9月平均每月体重下降1公斤,10月起体重不再下降,并略有上升,患者自觉精神状态好转,疲劳感减轻,可进行正常工作,面色转佳,舌淡红,脉弦但有柔和之象。

3.D.J.男32岁患者自出生起,全身皮肤散在斑块样肿物,色红热痛,时伴高热、恶心呕吐,需常服抗菌素治疗,但仍屡出不止,近5年来加重,肿物出现于肠壁,影响消化。西医诊断为克特综合症,治疗多采取肿物切除的办法,已切除部分肠段,4年来做手术20次,同时服用西药,并进行激光治疗,无明显疗效。遂于

2000年5月8日来诊。

患者面色略红,情志抑郁,无生活兴趣,失眠烦躁,皮肤散在多处红色或暗红色,形状不规则的斑块,边缘清楚,质地中等度硬,触之有温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诊为症瘕,痰火内蕴,治以扶正安神通任法。经治疗一次后痛减,2次后热轻,3次后疼痛基本消失,停用抗菌素,4次后情绪改善,5次后睡眠转佳,8次后斑块红色变浅,改每周1次治疗以巩固疗效,治疗25次,部分斑块消失,改每2周1次来诊,观察5个月,症状无反复,患者自觉不再烦躁易怒,家人亦发现其性格出现良性改变,易与人接触。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总论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另有专穴。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具体如下: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镇痛机理:抑制疼痛神经信号,通过神经介质发挥镇痛作用。针刺八髎穴通过镇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护性肌紧张得以缓解。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命门、肾俞、志室在腰部横向同一条线上。搓八髎是治疗妇科男科之要穴。 口诀云: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强腰身。小趾归属膀胱经,泌尿疾病可医治。第四趾节通胆经,便秘胁痛奉效奇。 中医有句:“脚为肾之根”,《儒门事亲》曰:“肾主两足”。俗语云:“脚为树根身为干,泉水滋润树茂盛”。 通过这种方法治腰疼效果极好。我是用手背来回上下揉搓,抹点橄榄油,搓的面积尽量扩大到整个后腰部,从命门、肾俞、志室开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长强。腰为肾之府,摩击肾府,又名“擦精门”。 命门、肾俞、志室此三穴为肾精和元气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处,可以补充元气,滋养肾精。从而令女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命门五行属火,女人要想身体好,永远不显老,就需要命门之火不停燃烧,使肾水保持温暖畅通。 肾俞是肾的直接代言人,跟肾一样,五行也属水。另外,凡是妇科病、肾系统疾病,在肾俞处都有压痛点。 志室是藏肾精的宫殿,五行属土。肾水没有土的藏纳,便会泛滥成灾,女人身体的毛病也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你揉搓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热力从后腰部源源不断地往腹部的神阙和关元渗透。我在上个月的时候,只要运动十来分钟身上就会发热,现在天气变冷,发热的时间要长一些,每天做个一两次可以驱寒保暖。 最好的按摩时间: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时间推算,酉时17:00——19:00时是肾经气血流注和开穴时辰,此时推拿效果最好。根据子午流注推拿可提高推拿之临床疗效。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武医养生刘合斌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

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 (井穴)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二手阳明大肠经 (井穴)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三足阳明胃经 (井穴)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锲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简便取穴:解溪穴下约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 四足太阴脾经 (井穴)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足大趾内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太白:在趾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在赤白肉际上 五手少阴心经 (井穴)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简便取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六手太阳小肠经 (井穴)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原穴)腕骨: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三角骨的前面 七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京骨:在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简便取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 八手少阴肾经 (井穴)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简便取穴:足底前1/3,中间取之 (原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九手厥阴心包经 (井穴)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简便取穴:在中指尖端。 (原穴)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十手少阳三焦经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

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 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参见原穴条。 又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原穴,其意有二。 ⑴指分布在人体手腕与足踝之间及以下、胸、脐等处的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位置屈肘合腋是肘尖内测)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此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15~22mm,亦可用艾灸。 常取此穴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疾28例。每日选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腑会中脘”。中脘是“腑”之会穴,又是胃的“募穴”,又名太仓,同时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故能治胃腑诸疾。“六腑皆禀于胃”((难经本义))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2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其深部正对幽门部,其下有腹壁上动、静脉,分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可直刺25~50mm,亦可灸,具有调理中焦,行气活血,清热化滞之功效。 临证能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胆囊炎、脾胃虚弱证、虚劳、吐血、脏躁、癫狂、痫症、产后血晕等。有人以中脘为主穴,再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选配命门、肾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内关、合谷、太冲、关元等穴,针灸治疗胃脘痛358例,有效率达94,97%。 3.膻中穴 “气会膻中”。膻中是“气”之大会处,又是心包的“募”穴,也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海”诸疾,故名。该穴是任脉的第17穴,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平第4肋间隙,正当胸骨体上,其下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用针时当平刺7.5~15mm,亦可艾灸。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化痰的功效。 主治气喘、噎膈、胸痛、心悸、心烦、咳嗽、乳汁少等病。(千金方>以膻中配华盖,主治短气,配天井主治心胸痛。(针灸大成>用膻中配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主治吐血等。证。目前临床配心俞、内关治疗心绞痛配肺俞、天突、尺泽、列缺主治肺部疾患。有人报导以膻中穴埋针为主,治疗哮喘证疗效较好。操作前先对针具及穴位消毒处理,然后取29号1.5寸针一支,从膻中穴沿皮下向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 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3、腕骨穴:简便取穴法:沿后溪穴赤白肉际向上推,有高骨挡住,凹陷中即是。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挛,胁痛,热病汗不出,口腔炎,黄疸,消渴,糖尿病,瘛疭,惊风,疟疾。 支正:小肠经络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4、京骨:膀胱经之原穴。位置在足外侧,第5跖(zhi)骨粗隆下缘赤白肉际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功用:清热止痉,明目舒筋。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5、大陵: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手掌的太渊和神门之间,腕掌横纹的中点处。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6、阳池(三焦经原穴):在腕背横纹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腕痛;消渴、疟疾;女性手脚冰凉。 7、丘墟: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据历代针灸文献记载,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等。 光明穴:胆经的络穴,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编辑本段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编辑本段主治疾病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8、偏历:大肠经络穴,两手虎口交叉,当中指尽处是穴。主治:鼻衄,耳聋,耳鸣,目赤,齿痛,咽

最新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医学八会穴的临床应 用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具体言之。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内经》无记载,首见于《难经 ·四十五难》,原文日:“‘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自此,这一组特定穴位开始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后世扩展治疗许 多疾病。成为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 1.章门穴 “脏会章门”。章门穴是“脏”之会穴。是足厥阴肝经的第13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又是脾之“募”穴,因能治内脏疾病。故名。位于第l1肋端之下际,腧穴下有腹内、腹外斜肌和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稍下方有第10肋间神经。之所以将其归为脏会,是因为该穴 为脾之募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五脏所需精微皆禀于脾,故以脾之募穴为脏之会穴。正如滑寿所注:章门“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此穴具有疏肝健脾, 调气活血之功效。能治疗胁痛、腹胀、肠呜、泄泻、呕吐、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诸疾。临床施针时立当斜刺,进针 15~22mm,亦可用艾灸。常取此穴治疗 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胆道疾患所致的胁痛黄疸以及肝脾肿大、胆道包块等。 临证有选用章门穴配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列缺、复溜、太溪、后溪,治疗恶性疟 疾28例。每日选 3~5穴,各穴轮流应用。操作方法是产生针感 后给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2~3分钟,灸法是以局部有红晕为宜。经针刺一次后于次日大部分病例的症状得到控制,仅少数病例尚有头痛、周身困倦等。5次针灸治疗症状消失,3次检验检查无疟原虫而获痊愈者 9例;另外14例虽然症状减轻,但第2次血检有疟原虫,其 中8例继续针灸而痊愈,治愈率 84%?。针灸期间未服任何抗疟疾药物。 2.中脘穴

原穴

原穴 一、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阴经五脏之原穴,即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类经图翼》) 。《难经·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且阴经原穴与输穴两者功能相似,故于阴经原穴与腧穴同穴。阳经的原穴不像阴经那样“输”和“原”同是一穴,六阳经皆有出井、溜荥、注腧、过原、行经、入合,然阴经则无“所过为原”之文,是因阳经经气较长,较盛,在“输”穴之后,另立一原穴,提示阳经原穴是原气所过之处,阳经也就有了“六输”,六腑原穴为六腑原气所过,对六腑虚实的反应不如五脏原穴。在五输穴之中,输、经穴的阳气最盛,是脉气盛大之处,故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合,而阳经的原穴则位于五输之输、经穴之间, 其意即是以阳气最盛之处为原穴。五脏与六腑原穴虽位置不同,但都位于阳气盛大之处。五脏原穴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病症,六腑原穴则多用以主治外经病【体表肢节的病证称为外经病】)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针灸原穴, 可以和内调外, 宣上导下, 通达一身之元气, 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 使阴阳平衡】二、一般认为,阴经原穴主要用于诊治本脏病证,阳经原穴主要用于诊疗外经病证。 1、五脏原穴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总结了五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五脏病证的

作用,指出“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通过三焦,温养脏腑经络,留于原穴,是本经代表穴,故阴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如临床上常在原穴上找反应点,以此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又以原穴作为主要治疗穴治疗内脏疾病。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黄疸、胁痛用肝经原穴太冲;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可取用肾经原穴太溪;惊悸、怔忡用心经原穴神门。 2、六腑原穴主治外经病 阳经的原穴是原气经过之处,对六腑虚实的诊断治疗作用不如阴经原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六腑原穴多以治外经病为主,如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臂痛用小肠经原穴腕骨;头面五官、寒热、痛、痹可用大肠经原穴合谷;耳聋、寒热、疟疾及经脉病可用三焦经原穴阳池;癫狂、寒热、经脉病可用膀胱经京骨;寒热、汗、经脉病可取胃经原穴冲阳;目赤肿痛、疟疾、疝、经脉病可取胆经原穴丘墟。至于六腑的病症,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这里的合是指下合穴[为什么不是五腧穴的合穴呢?]) 。还迚一步阐述“大肠病者??取巨虚上廉??膀胱病者??取委中央。胆病者??取阳陵泉。”因此,临床上六腑病症多用下合穴主治。】 例1: 方某某, 女, 50岁, 心烦失眠2年余。伴手足心热, 心悸,时有耳鸣, 腰背酸痛, 健忘。查: 神疲乏力,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 此为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 滋阴降火。取穴以右侧神门、内关, 左侧太溪、太冲, 双侧涌泉、安眠、百会等穴。各穴手法行平补平泻, 留针20~ 30分钟, 每天1次, 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每晚可以安睡8小时, 经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未复发。

八髎穴

八髎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髎--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正中线旁开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髎-----即S1骶后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 左右。孔径1cm,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髎---即s3骶后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 左右。孔径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髎---即s4骶后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 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

(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艾灸疗法帮你消除黑眼圈 1、水分:定位:脐上1寸。主治:可以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用于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和小便不利。 2、脾腧: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 3、三阴交: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 4、肾腧: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操作: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丰胸的配方和穴位定位功效 1、关元;定位:脐下3寸。腹中线上。主治: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更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肝腧: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经验取穴:在隔腧穴直下的两个棘突距离既是。主治:皮肤色素沉积及血液循环障碍,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引用优势

针灸临床研究论文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 和临床应用优势 学生:杨鹏燕 学号:20131557 班级:硕士九班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优势 摘要:笔者在查阅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文献医学数据库中近五年关于八髎穴的文章,发现八髎穴在治疗膀胱功能失调、生殖系统疾病、肠道功能障碍及运动系统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在其针刺技术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关键词:八髎穴;针刺方法;临床应用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分别对应八个骶后孔,从上到下,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这八个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具有强腰壮肾、调补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的功效,在治疗盆底病症上应用普遍。但其针刺上的困难影响了临床疗效及应用发展,因此掌握八髎穴的针刺技术对开发针灸技术和临床医生及病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1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1.1膀胱功能障碍 1.1.1尿失禁 喻巍[1]等人用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组28例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方法,对照组28例常规针刺取穴。连续治疗4周后,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法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症状。陈小云[2]等也观察了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他们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照组口服缩泉丸,以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膀胱初感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容量。结论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马力[3]等临床观察了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30例,以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膀胱残余尿量B超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疗效较口服西药为优。王伟[4]等选择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八髎穴,对照组一般治疗基础上注射弥可保。结果显示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徐海荣[5]用RCT的研究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及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结果显示电针次髎、中髎、会阳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病程1月以上)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尿失禁量和失禁次数,改善尿失禁相关症状,其疗效可持续6月和1年,明显优于目前的一线治疗措施。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杨美伦[6]等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探讨温针八髎穴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将98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温针八髎穴治疗。结果治疗组56例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42例中,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结论表明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1.1.2尿潴留 张兆蓬[7]等用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他们将80例中风后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歌诀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原穴概述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书籍穴。3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4关于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

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5原穴与病理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

原穴和八会穴

五输穴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 2.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附: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原穴的神奇效用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臵,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臵一原。 【原穴】 五俞穴的一种。其中在手、足三阳经方面每经均有一个原穴(共六个)。 其位臵在腕或踝关节附近。《针灸聚英》:「所过为原。」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所地流过一样。而手、足三阴经则均是以本经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个,也称原穴),连同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其名称是: 肺 -- 太渊心包 -- 大陵心 -- 神门 脾 -- 太白肝 -- 太冲肾 -- 太溪 (按:以上六穴本是六阴经的“俞”穴,均用以代替“原”穴)。 大肠 -- 合谷三焦 -- 阳池小肠 -- 腕骨 胃 -- 冲阳胆 -- 丘墟膀胱 -- 京骨

人体十二原穴

人体十二经络的原穴。原穴,在人体所有穴位中非常重要,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三焦各有一个原穴对应着,所以人体一共有12个原穴,原穴是脏腑经络的开关,中医讲求就是气血经络的通畅,而只有经络脏腑的开关打开了,人体才会健康.如果人体健康的话,在相对应的原穴上的皮肤是完好的。如果出现了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和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说明相对应的脏腑有疾病的症状。如果按压的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1、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穴。点压时会感觉的酸、麻、胀、痛。轻微的酸胀是正常的,说明人体的脏腑功能还是比较协调的,如果是感觉非常胀痛或者放射痛的话,通常是肺的功能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大肠功能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肺和大肠是相表里的,他们会相互的影响,就像我们很多慢性咽炎的人一样,他们也特别出现大便失调或者是有宿便的现象。平时有容易感冒、咳嗽、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容易上火、或者是便秘、拉肚子和便秘交替发作、大便干、大便粘腻不爽等,如果有这些现象的话,说明肺和大肠已经出现功能性问题了,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往往我们身体的大问题都是有这些小问题累积出来的。那就需要多疏通一下肺经和大肠经。经络畅通了,身体自然就健康。 2、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大陵穴,这个穴位关系到我们心脏的健康,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膜,她是保护心脏的,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平时心脏跳得特别的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越来越严重,最后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心脏病。医学上,肾可以换,但是心脏却是不可以换的。年龄到了五十岁以上的话,心脏会因为你的血管的弹性下降了而加重负担,所以上了年纪的人都特别容易出现心脏不舒服的现象,因为心主血脉麻,人体所有的血管都是心脏在管理的。 3、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有很多人在按压这个穴位出现痛甚至是放射痛,有些还感觉好像整条手臂有胀痛活动不灵的现象,如果在下午二三点又出现脸红,心跳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你心脏的问题开始显现了,因为脸红就是一个心火外散的现象。这个穴位会把你心脏的问题直接的反应出来。因为心和小肠是相表里的,有时候小肠的问题也会从这个穴位表现出来。 4、手太阳小肠经------腕骨穴,如果感觉按压这个穴位不舒服的话一定要注意一下平时的小肠的功能和心脏的功能,小肠在人体里面是主吸收的,我们很多人有这种现象,怎么吃都不胖,这是人体吸收不好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保证吃进去的东西要吸收,如果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人体形成垃圾。比如说有些人长了蝴蝶斑,这就是典型的小肠的病,就是吸收不好,垃圾没有代谢出去,慢慢地堆积,这靠美容是没有用的,这是小肠的毛病,必须要疏通经络,保证经络畅通是保证人体营养吸收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人不是说能够吃进去东西就可以的,一定还要保证吃进去的东西要能够吸收并被人体利用才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5、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阳池,三焦就是人体的身体部分,分别是上焦、中焦和下焦,其中,上焦指得到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那么三焦就是连着心肝脾胃肾的那几个部分就是叫做三焦。可想而知我们这条三焦经原穴的重要性了,他会直接关联到我们的五脏六腑的。所以但凡这个原穴有不舒服的感觉出现的时候,都有可能反应我们的某个脏腑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