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

试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

学校代号10524 学号21005012

分类号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试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

学位申请人姓名姜璐

培养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导师姓名及职称田恩舜教授

学科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8日

学校代号:10524

学号:21005012

密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试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

学位申请人姓名:姜璐

导师姓名及职称:田恩舜教授

培养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专业名称:教育经济与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8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6月1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问青松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in Our country

by

JIANG Lu

B.A.(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0

M.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3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Management

in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upervisor

Professor Tian Enshun

May,2013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绪论 .. (1)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

二、相关文献综述 (3)

三、研究的内容、对象与方法 (6)

第二章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概念界定 (8)

一、基金会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8)

(一)基金会的法律界定 (8)

(二)基金会的其他界定 (11)

(三)基金会分类 (13)

二、大学教育基金会涵义及其特征 (14)

(一)大学教育基金会定义与宗旨 (14)

(二)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特征 (16)

第三章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 (21)

一、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 (21)

(一)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业务范围 (21)

(二)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初始规模 (22)

二、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现状 (24)

(一)我国高校社会捐赠环境分析 (24)

(二)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情况 (26)

第四章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困境 (32)

一、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一)宏观体制方面 (32)

(二)微观运作与管理体制方面 (33)

二、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36)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37)

(二)公民慈善意识缺乏 (37)

(三)基金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37)

(四)基金会自身管理能力不强 (38)

第五章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40)

一、发挥高校品牌效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40)

二、完善法律法规环境 (41)

三、完善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监管制度 (42)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42)

五、提高大学教育基金会筹款效率和基金增值效率 (43)

结语 (45)

参考文献 (46)

致谢 (49)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我国高校无论是在规模数量上还是在招生人数上,科研基础设施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高校为建设创新国家、服务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尽管我国对高校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国家财政对高校支出的比例还比较低,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同时,大力拓展社会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成为人们思考和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的发展,海内外一些团体和友好人士对高等院校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拓宽集资办学渠道,解决经费短缺的难题,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我国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大学教育基金会。而发展教育基金会,加大吸引社会捐赠的力度则是拓展第三筹资渠道的主要途径之一。

大学教育基金会在我国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如何认识教育基金会的地位,如何有效地对大学教育基金会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大学教育基金会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使得基金会的资产保值增值,建立新型的高校基金会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完善的大学教育基金会财务体系,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等,都是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的重要课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本文尝试通过结合国内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具体情况、运作机制等案例材料,来分析大学教育基金会产生的背景意义、发展的历程和阶段特点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等名校基金会运作机制的状况为例进行分析,侧重从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捐赠资金来源渠道、捐赠资金的用途、资金保值增值手段,基金会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问题以及原因,从中提炼出值得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借鉴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改进意见。

I

试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

本文分五章,具体内容为: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相关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理论基础:尝试在收集到的文献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笔者的分析,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准确的概括总结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涵义及特点。

第三章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起步概况以及现阶段状况进行了相应的总结论述。

第四章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困境:拟对当下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做一些简要探讨, 以期能对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对策及建议:提炼出值得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借鉴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对策

II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conomic blossom, cultivating various of talents and enhancing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ve improved a lot either in scales and quantities or in enrollment and in base installat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hence they hav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urning China into innovative nation and serving the community.

Meanwhile, we should notice as well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not only proposed high demand of sustainable growth in educational input, but also led to a series of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national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went up every year, the proportion of pay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mains relatively low in national finances, which affec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this reason, the problem—how to extend social credit channel, attract social forces of investment and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 sustainable, stable and efficient way while continuously keep the fundamental station of national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has become a hotspot for public debate and research. With the imple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and economical progress, groups and friendly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howed more and mor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investment, extend channel for fundraising school and work out the shortage in funding,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ve set up foundations for colleg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relevant national regulations. Plus, it is one of the main methods to extend the third fundraising channel that establishing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and concentrating more efforts in attracting social investment.

Foundation for colleg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learned plenty of lessons. So many issues, like how to realize the position of educational foundation, how to efficiently take college educational

III

试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

foundation in charge so that it could become fully effective i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lso how to maintain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assets in foundations, how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found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 sophisticated foundation financial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and supervision system, all of these above are important subjects of managing college education foundation and are expecting further summery and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sis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the courses of evolution,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it through combination of case materials on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land colleges. On this basis, including the foundations in Qinghua and Beijing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of found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in famous college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 we will pay our attention on these aspects ,such as the resource of donated fund, the real purpose, the way to maintain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assets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en find out the main problem and the key to it, from which we can by fortune refine som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worthy of learning and using for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so that we can order some inspiring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our college educational strategi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cluding following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mainly includes raising up relative problems, literature review,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the methods for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 tries to analysis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ecisely summarize the impli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 on basis of collected documents and data as well as author’s analyse.

The third chapter,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in our country: sum up and expou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oundation’s origin and

IV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The fourth chapter, Dilemma i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in our country: briefly discuss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m, expecting a certain extent motivational effect 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in our country.

The fifth chapter,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in our country: finds out effectiv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worthy of learning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in developing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in our country, proposes some inspiring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college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in our country;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V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章将对本课题研究的起因、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以及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做简要的概述。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基金会迅速成长起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筹款效果越来越显著,在多渠道筹集大学办学经费的大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但是,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同国外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大学教育基金会相比。在基金会组织模式的成熟程度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筹款活动的运作能力和基金的投资管理等方面,相比之下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地,差距也比较大。因此本人希望通过对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资金筹集渠道以及资金保值增值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能为我国高校的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借鉴。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家民政部或省级民政局正式注册的高校教育基金会已超过100家,其中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基金会6家。“985高校”全部成立了教育基金会,“211高校”也大多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基金会迅速成长起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筹款效果越来越显著,在多渠道筹集大学办学经费的大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但是,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同国外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著名大学教育基金会相比。在基金会组织模式的成熟程度、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筹款活动的运作能力和基金的投资管理等方面,相比之下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地,差距也比较大。因此本人希望通过对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资金筹集渠道以及资金保值增值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能为我国高校的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有所借鉴。

1

试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

如果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能得到校园以外的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了解,未尝不是好事,对其研究如能得到更多来自社会视点的分析和宣传,大学教育基金会将不再是“曲高和寡"的新鲜事物,相信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必将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未来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二)研究的意义

1.吸引和管理捐赠,增加学校收入

教育经费由政府政策主导向多元化发展是未来必然的方向,而大学教育基金则是学校与市场结合的方式之一。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必然会导致大学收入结构的明显变化,通常表现为政府拨款比例下降,而学校自筹经费比例上升。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对公立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占高校经费比例不断下降,而私人捐赠和合同款项等的比例不断上升,同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美国的法律一贯鼓励社会捐赠,私立大学的收入中很大比例来自校友和社会捐赠。以哈弗大学为例,该校2009年的捐赠已累积到260亿美元,捐赠收入每年为学校提供了1/3的年度预算,是学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目前国内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拨款,随着发展教育所需的经费越来越多,各高校必须提高自筹经费的能力。发展大学教育基金,是增强大学筹资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教育科研经费投入多少,已经成为制约高校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据统计显示,在校的大学生人数由1998年的340万猛增到2005年的1400万。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跨越,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国高校基本建设大大增强,固定资产增加了很多。根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8日报道,国家投入仅为高校需求的1/4。我国高等教育国家计划性拨款目前仅能维持日常开销,发展则主要靠学校自身实力去争取。在我国大学开展基本建设、形成5000亿元资产的过程中,国家财政投入500亿元,形成债务2000多亿元,还有2000多亿元是通过各方支持来解决的。①因此,基金会对我国高校科学研究经费补充十分重要。

①崔静:《增加财政投入帮高校化解2000亿债务》,新浪网,2007年9月13日

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金会还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筹集、运作、投资使基金保值增值,保持基金会的生命力。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校内基金会都通过投资国债和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资产管理等,或者通过校内资金运作部门赢利。

2.整合资源,支持学校发展②

大学教育基金会能够通过整合利用学校内外的各种人力或物力资源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科研建设,只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去实现相应的发展。过去的大学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拨款投入建设,如此资源有限,很难实现学校的最终发展目标。而现在通过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弥补国家和政府投入有限的缺点,通过基金会的筹资运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获得企业捐赠或个人捐赠,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对这些人力、物力与资金等方面的资源恰当地进行整合利用,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发展步骤,对学校的重点发展领域和潜力领域,可以适当地投入更多的宝贵资源,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如此进一步促进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相关文献综述

学术界关于大学基金会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由于本人搜集的时间有限,获取资料的范围较窄,就目前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其研究成果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基金会的性质的研究

对于大学基金会的性质这方面的研究,学术界已经产生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大学基金会是指由大学依法成立的,通过基金的保值增值来服务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设施建设为目的,是独立的非营利法人组织,是非公募基金会,属于民间公益组织。大学接受教育捐赠的组织机构最主要的就是大学基金会、校友会和校董会。究其性质,大学基金会是属于基金会中的非公募基金会形式,具有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非官方民间组织,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并接受所在大学的行政管理③。

(二)大学基金会组织模式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都注重将我国大学基金会的现状与美国的大学基金会进行比较

②陈秀峰:《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大学战略发展关系探讨》,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③王任达,刘春生:《发展大学基金会促进大学教育捐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28页

3

研究,目前对此问题,大多数学者表明:我国大学的基金会组织模式一般而言普遍采用二级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模式:一级部门为基金会的高级决策层,即理事会及秘书处;二级部门为基金会的核心执行层,现阶段大学基金会主要是指项目管理部与基金管理部④。

捐赠管理模式方面,学术界普遍将其分为五类:市场运作型、行政管理型、委员会型、海外拓展型、行业依靠型⑤。就捐赠形式来看,大学基金会募集的资金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次性捐赠、经常性捐赠和保本基金捐赠。就其使用目的来看,又分为专向捐赠和非专向捐赠⑥。而美国大学基金会大多采用矩阵式(网络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非常重视院系、附属单位等的作用,积极做好校、院二级主体来加强募捐以及为校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多数采用公司制的管理体制来经营基金会⑦。同时,美国大学一般设置与募集资金有关的发展部,也有的是按基金会组织,下设大额捐款部、年度捐赠部、企业捐赠管理部、捐赠人管理部和公共服务支持部等⑧,美国大学基金会组织结构大多紧密围绕筹募工作筹款的目标而设置,具有较明显的任务导向型倾向。

对于大学基金会组织架构、捐赠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丰厚的,尤其是注重将美国与我国大学基金会组织架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这对于本文的写作视角和研究方法具有启发意义。然而如何更进一步将美国乃至香港、新加坡等地大学筹募机构(基金会)与我国大学基金会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置于一个对策性比较的场景中来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出一种更适合我国大学基金筹资管理的组织架构;则将成为学术界继续深入探讨的一项课题。

(三)大学基金会的筹资渠道的研究

学术界对我国大学的教育经费来源已经形成了以国家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为辅体制的论断达成共识。教育捐赠作为一种重要的经费来源渠道,已经越来越为大学所重视。大学教育基金会是教育捐赠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的重要筹资渠道⑨。大学基金会为社会广泛参与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通畅的渠道。大学

④王晓静,徐少锋,王鲁佳:《高校基金会结构视角下的人员素质内涵》,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第2期67—69页

⑤王任达,刘春生:《发展大学基金会促进大学教育捐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30页

⑥李榕:《试析奖助金管理在大学基金会筹款中的作用》,国家教育行政院报,2005年第4期59—61页

⑦言梓端:《中美高校教育基金会比较研究及启》.教育研究.2007年10月,第53—56页

⑧田培源,王建妮:《美国高校捐赠与基金会的运作及管理》,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4-19页

⑨王任达,刘春生:《发展大学基金会促进大学教育捐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28页

基金会需要了解捐赠者的需求,在不违背基金会宗旨的前提下,把捐赠者的需求和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⑩。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在基金筹集策略和方法上均先行于国内绝大多数的大学,在筹款工作中注重点、线、面的结合,采用严谨的筹款步骤,通过特色的交流活动和个性化服务来开展筹款工作,具有不少亮点之处。在对于大学基金会筹资渠道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将做好校友工作作为拓展基金会筹资渠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分析,认为应高度重视深入挖掘校友资源、积极开展校友工作来筹资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推进校友捐赠。(四)大学基金会资金运作的研究

如果说基金的筹募策略和方法是在基金会成立前期备受关注的课题话,那么近几年来,随着各大学基金会规模的扩大和筹款项目的增多,对于大学基金会在项目管理和资金运作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和各大学所关注的问题。在近两、三年的全国高校基金会工作研讨会上,大学基金会项目管理和资金运作已被列为专题来展开研讨,在我国大学中,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在项目管理方面颇有心得:其首先强调项目管理要科学化、有效化、规范化,在遵循该原则的基础下,对每个捐赠项目根据捐赠用途来分类管理,并坚持在基金会理事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通过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来共同进行项目管理,其中特别注重前期策划、洽谈以及后续的跟进工作11,其秘书处下还专设项目管理部负责项目的专项管理跟进。而对于大学基金会基金投资运作方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直有着卓有成效的资金运作管理实践,并注重资金运作投资决策机制的建立和程序的修正。这为各大学在处理资金投资运作方面提供了不少实战经验。

对于国外大学基金会筹募发展的相关研究,国内大多数学者都将关注投放到了美国的大学基金会上,分析其成功筹募的经验,认为可从外部和内部的因素综合归结为:1、社会悠久的助学传统,基督教所提倡的慈善观念影响深远,慈善捐助事业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优良传统;2、基金会有立法保障,其法律制度和体系已相对成熟和完善:3、美国制定了特殊政策鼓励面向大学的捐赠:如配套资金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同时美国征收的高额遗产税客观上也促使了人们踊跃参与到社会捐赠,许多高收入家庭愿意把钱捐到教育事业中去;4、大学基金会

⑩张宇峰:《我国高校基金会应着力打造“五个一”筹款理论》,江苏高教,2008年第2期52—53页

11顾玉林,宋静园:《高校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浅析》,第十次中国高校基金会工作研讨会,2008年第81—86页

的资金管理和运作具有相当高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大众和媒体的舆论监督,其极高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赢得了公众的广泛信任;5、大学校长的亲自挂帅,经营、推销学校是吸收社会捐赠的重要手段;6、全社会普遍重视捐赠或基金会的建设,通过对目标捐赠者特别是校友的长期感情联系培养来获得持续捐赠;7、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来管理基金运作的收益,或者聘用资深专职人员来对基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12。

除了以上研究重点关注的方向以外,学者们还分别从行政管理体制方面13、相关法例及税收政策方面、专业化人员培养、募捐理念等方面对我国大学基金会的发展提出了众多的观点和建议:1、政府应该努力完善对慈善事业捐款的减免税制度,考虑针对教育捐赠立法;2、大学基金会应积极主动地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建立监督制度,和审计制度来确保每一位公民对大学基金会资金使用情况的知情权;3、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吸纳专业人士进入基金会;4、争取海外捐赠,鼓励各学院和部门设立院级基金和专项基金;5、加强捐赠人对基金的监管问题。基金会在开展筹款活动的时候,其角色应当是学校筹款的中介机构,它“一手托两家”,要将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学目标,和捐赠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14。

三、研究的内容、对象与方法

通过结合国内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具体情况、运作机制等案例材料,来分析大学教育基金会产生的背景意义、发展的历程和阶段特点等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等名校基金会运作机制的状况为例进行分析,侧重从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捐赠资金来源渠道、捐赠资金的用途、资金保值增值手段,基金会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问题以及原因,从中提炼出值得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借鉴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改进意见。

12杨青:《美国大学基金会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第1期

13王任达,刘春生:《发展大学基金会促进大学教育捐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28页

14黄建华,游睿山,宗菁:《高校基金会筹款营销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2页

文献法是本论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这是因为本研究涉及到的许多跟大学教育基金会有关的文献资料,例如教育史、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资料几乎都深埋于文献资料中,只有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探索和分析之后才能得出比较丰富、完善的研究结果。其次,实证研究方法。尝试从收集到的典型大学教育基金会近几年的业内数据,年鉴统计数据,选取有代表性的大学教育基金会个案,结合国内相关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情况。从进一步分析中得出思考问题的具体结论。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意了材料的分析甄别与比较,对一些含糊其词的问题以及专门领域问题做了专门的请教与采访,尽量弄清其义;文字的表达追求口语化叙述,力争通俗明了,可由于自己文字功底浅薄,往往不能奏效。

第二章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概念界定

这一章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述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概况,通过对基金会进行定义及分类,进一步了解从属于基金会——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定义、宗旨及特征,为我们今日对大学教育基金会进行全面及准确的把握与完善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架构找寻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基金会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一)基金会的法律界定

1.基金会基本概念

2004年颁布实施的《条例》中将基金会定义为“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这一定义含有四个要素:

(1)可以设立基金会的法律主体:自然人(个人)、企业、其他组织都可以。

(2)发起设立基金会所依据的财产:捐赠而来,不能以获得物质性回报为目的。

(3)基金会活动的公益性:这是对所有基金会的共同要求。

(4)产生了一个新的独立法人,它拥有对于捐赠财产的使用权,捐赠财产独立于捐赠人存在。

2.基金会的设立主体

任何意欲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民事主体,都有权利发起设立基金会。在这里,民事主体不但包括了作为个体的自然人、作为组织的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也包括了其他相对松散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如合伙组织(合伙企业、合伙律师事务所)等。

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承担着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职责,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履行这些职责主要是通过履行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可以设立基金会。在国外,由政府设立的基金会只占较小比例,

而在我国,政府及其部门是发起设立基金会的重要力量之一,虽然其比重正在降低。

对于外国的自然人和法人是否可以根据《条例》设立基金会的问题,条例没有直接的规定,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条款中看出这是被允许的。例如,《条例》第六条规定非内地居民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会必须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这实际上就是对外国人和其他境外人士在中国设立基金会的规定。

3.基金会的公益性

公益性是基金会的本质属性,所有的基金会都必须是公益性。公益性的最根本特征在于使不特定的公众受益。

最基础性的公益就是慈善行为。慈善不是法律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应的英文为charity,主要是指包括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在内的对弱势群体和个人的帮助活动,目的是使受助者过上一般人的基本生活,而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慈善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通常慈善多指“雪中送炭”的事业,而公益不仅仅是“雪中送炭”,还包括“锦上添花”。慈善是公益,但公益不仅仅是慈善,公益的概念远比慈善大,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促进公民参与等能够提升社会公共福利的事业都是公益事业。

我国对公益事业权威的解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该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其中第(四)项所指的是非常宽泛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我国台湾地区对公益活动的理解,主要包括各类教育、文化、宗教、慈善、社福、卫生、医疗、环保、社区、人权、科学、救灾等各类促进公共利益的活动。

学术意义上的公益是指受益对象为不特定的个人和群体,任何个人或群体只要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要求,都可接受其资助。通俗地理解公益,则是公益组织的钱不能被用于私人目的;也不能指定特定对象进行“一对一”式的帮助,而应当是依据某一标准,帮助符合标准的非特定的人。

4. 基金会的非营利性

基金会属于非营利组织,公益组织首先需要属于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是比公益更基本的概念、非营利组织包含基金会,还包含其他一些互益性的组织。所以,基金会首先应遵守非营利性。

在法律意义上,“非营利性”要求一个组织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存在非营利的分配与收入约束机制,它要求基金会的捐赠人、理事会成员和实际受托管理者不得从基金会的财产及其运作中获得“红利”,即除了必要的工资、成本之外,不得获得收入分红;而是存在非营利组织运作和管理机制,也称为“非谋利控制”,要求基金会在其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个环节都要规避追求高回报的高风险行为,避免用利润和收益作为激励手段的管理规则;三是存在非营利的财产保全机制,也称为“财产保全限制”,要求基金会不得以捐赠以外的其他方式(如集资、投资、合资、并购等)变更财产及其产权结构,当基金会终止其活动并注销时,其剩余财产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移给包括捐赠人在内的私人所有,而只能用于合乎其宗旨的其他公益活动。

简而言之,营利不能用于分红,而必须继续用于公益事业;不能有高风险投资;基金会的财产在任何时候不能私有。

基金会的非营利性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误解,认为基金会不能从事营利性的活动。实际上,作为公益性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性法人,基金会不是不能挣钱,而是不能分钱。《条例》澄清了在这方面存在的模糊认识,通过制度设计放松对基金会“挣钱”的管制,杜绝基金会“分钱”的可能,保障基金会“花钱”的公益性。这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现如下:

(1)鼓励基金会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积极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条例》第二十八条);(2)对于基金会实现保值、增值的方式不作任何具体限定,投资决策由基金会理事会把握(《条例》第二十一条);(3)严格禁止私分、侵占、挪用基金会财产(《条例》第二十七条);(4)严格明确基金会理事、监事与基金会的利益冲突原则(《条例》第二十三条);(5)严格处理基金会注销后的剩余财产(《条例》第二十七条);(6)严格要求财产的使用方法(《条例》第二十七条);(7)严格规定基金会公益支出的比例、限制行政管理和人员成本(《条例》第二十九条)。

5.用于设立基金会的财产和捐赠人财产的独立性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问题

中国文化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大学教育思考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 系别:文学与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沁晓 学号:141011215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大学教育制度、观念和目的的思考,尝试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自己的大学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反思。 [关键词]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目的 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 二、研究现状综述 (3) 三、原因探讨 (4) (一)中西方大学课堂教育制度的对比 (4) (二)中西方大学教育观念对比 (4) (三)中西方大学教育目的的不同 (5) 四、调查报告浅析 (6) 五、中国大学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6) 六、建议举措 (7) 七、反思与不足 (9) 注释与参考文献 (10)

历来,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办学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代的书院,至宋代、明代,私塾、书院规模达2000余家。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今天,我们几乎完全摒弃过去几百年的学院制度,使用的是几乎沿用西方欧美地区大学的教育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即使模仿西方教学制度,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否成功呢?为何仍有人感叹,当今中国仍然没有真正的大学? 从古时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今天的人文、理工,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也经历了西方思潮的冲刷。然而,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仍旧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通过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中国这样的教育机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是否越来越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院校也越来越多。4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分析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数目上的发展情况。很明显,目前大学生已不是什么稀罕物种,但人数并不代表质量。 目前,我国的大学和学院数目在在全国相互融合发展的全球化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另外,有项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国内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而出国留学的人数却不断激增。都是上大学,国内国外到底有啥不一样?都说国外教育质量高,可见,国内外高等教育仍有一定的差距对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的思考,有助于认清中国大学教育现状,并以此调整教育的目标、方向,从而做出良好的有利于国民素质发展,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决策。 二、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不计其数,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一类是针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研究,如大学教育的治理、思政教育的体制改革等,第二类是从参与身份的角度对学生、教师、大学校长及管理者等的专题研究;第三类则是对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如创业现状、就业情况等的研究。但对“中国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 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 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 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1、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 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 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 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 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 2、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 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 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 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 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 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 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3、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 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 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 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 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 善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 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 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 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 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 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 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这一结论得到了有关实证研究的支撑。据黄希庭、郑涌等的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评价呈现如下特征:“从心理健康教育中收益最大的是丰富了心理健康知识(95%)、了解心理素质的

教育学60强-2017中国大学教育学排名-考研必备

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包括教育学、体育学等2个学科类,共有9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教育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 3.61%,授予的教育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2.50%,教育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1.40%。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37078名博士生导师中,有662名是教育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1.79%。教育学是比较小的学科。 在本科专业分类中,心理学属于理学,而在研究生专业分类中,心理学属于教育学。为了使两者统一,本评价的教育学排名含心理学类的各本科专业的得分。 2017中国大学教育学60强名单 排名等级校名 1 A++ 北京师范大学 2 A++ 华东师范大学 3 A++ 华南师范大学 4 A+ 浙江大学 5 A+ 北京体育大学 6 A+ 南京师范大学 7 A 西南大学 8 A 华中师范大学 9 A 上海体育学院 10 A 东北师范大学 11 A 成都体育学院 12 A 武汉体育学院 13 A 湖南师范大学 14 A 浙江师范大学 15 A 首都师范大学 16 A 西北师范大学 17 A 上海师范大学 18 B+ 首都体育学院 19 B+ 陕西师范大学 20 B+ 辽宁师范大学 21 B+ 福建师范大学 22 B+ 苏州大学 23 B+ 天津师范大学 24 B+ 曲阜师范大学 25 B+ 山东师范大学 26 B+ 广州大学 27 B+ 江西师范大学 28 B+ 天津体育学院

29 B+ 安徽师范大学 30 B+ 南京大学 31 B+ 河北大学 32 B+ 吉林大学 33 B+ 沈阳师范大学 34 B+ 河南大学 35 B+ 湖北大学 36 B+ 宁波大学 37 B+ 山西大学 38 B 广西师范大学 39 B 河北师范大学 40 B 温州大学 41 B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2 B 西安交通大学 43 B 广州体育学院 44 B 杭州师范学院 45 B 扬州大学 46 B 集美大学 47 B 深圳大学 48 B 聊城大学 49 B 北京理工大学 50 B 武汉理工大学 51 B 暨南大学 52 B 兰州大学 53 B 徐州师范大学 54 B 西安体育学院 55 B 山西师范大学 56 B 南通大学 57 B 北京联合大学 58 B 鲁东大学 59 B 淮阴师范学院 60 B 西华师范大学

大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的意义 ——“四个学会”对于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6月来临,很多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一些学生的工作问题可能在离校时还没有解决,以至于有些学生发出“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的感慨。 即使还只是大二的学生,也表现出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他们说,有些师兄师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们平时根本就不屑的工作,从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果大学生去从事那些本来不需要经受高等教育就能干好的职业,那不是说上大学没有用了吗?既然这样,为何不高中一毕业就去工作,又何必花费4年时间呆在大学里呢? 从教育是个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投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和时间去上一所大学,最后如果不能在收入、工作环境、社会工种上体现出与不上大学的差别,这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有理由感到难过,进而认为社会不公。 既然我们读大学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去读大学?相信很多学生都这样问过自己。 然而,以上的观点都是从就业这个角度来看待大学教育的,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一种教育,如果其目标在于让某个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它应是职业教育,只需要短时期的职业训练即可。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份好的工作(虽然这是目标),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 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会学”知识。学会和会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学生是被动的;后者,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更是在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必备能力。这些都必须从小培养。什么是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就应该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上下功夫。 学会求知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摘要】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 【关键词】21世纪;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是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故21世纪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育教育的紧迫感,以显而易见;是21世纪赋予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才会使他们的体育审美能力、情趣、理想和塑造美的技能得以培养,才会使他们学会善于捕捉和发觉体育中诸多美的因素,同时被其所吸引,才会使他们对美的追求、美的丰富、美的创造和积极主动地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得以激发,才会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上述诸目标,使他们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笔者欲就21世纪在大学生中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意义、原则和途径等作粗浅的探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意义 体育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美学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因此,和谐美是美育的核心灵魂,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与美学关系密切,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割裂。美育中的心灵美、行为美、人体美、艺术美等,都与体育交织在一起。因而,将美育渗透于体育之中。 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存在常常处于一种异化分离状况,即不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要想克服生命的异化状态,使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建立完美的人格,达到审美人生的境界,这就需要体育和美育的途径。其突出特点表现如下: (一)美学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需要 美育在人格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途径。早在大约200年前,德国美学家库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美育对完善人格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要是感性的人称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是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二)美学教育是智力化的培养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捷传播越来越要求人们掌握和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智能水平,这就要求人的智力活动处于一种高度运转的紧张状态,家长和社会就开始了较为强化的智力训练,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青少年都几乎被书本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做法极易造成人的片面智力化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的智力水平在提高,而实质上生命的整体水准在下降,尤其是体能水准的下降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据报道,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要低于正常人的平均寿命,如,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平均死亡年龄65.38岁,死亡年龄呈逐渐上升趋势,每年增长0.56岁,每5年平均增长3.83岁,这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只有将全民健身意识与智力强化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确保生命整体状态的圆融充盈。 (三)美学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需要 卢梭曾说:“青少年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期。”因为,此时虽然青少年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却仍然继续着不成熟的水准。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争强、成人感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闭锁心理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大学生心里比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

论文-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大学教育问题的思考 XXX X班XXXX (XXXXXXX) 摘要:现今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便是希望经过大学的教育,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针对目前大学教育质量大面积滑坡、大学生素质难尽人意的状况,在分析中国大学教育形式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目的、现状和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教育;现状;问题 当今的大学的教育质量大面积滑坡、大学生素质难尽人意,根本上是我们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分析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提高我们大学的教育质量,使我们的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学府。 1大学教育的目的 大学教育的目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经过大学的教育和辅导,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的技术能力,还要涉猎多门学科,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学生不能学了什么就只会什么,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发散思维。不自负,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具有正义感,就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要德才兼备。 2 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现今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当今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大学学习的课程,应该能为社会所用,而大学很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设置不能跟随社会更跟新进步,比较陈旧,有些过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完,在工作中根本没有使用价值,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毕业后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校开设了一些新专业,但是却根本无法满足在教学过程中软硬件方面的教学需求。 有些新专业比较火,学校便应市场的需求而匆匆设置的,根本不考虑自己学校是否有开办此类专业的能力,也不进行充分的准备。师资力量方面,新开设专业后,缺乏老师,学校不舍得花钱聘请拥有丰富专业知识与经验的人来做教师,就随意招聘一些新教师,或用其他科目的老师顶替,这些老师没有这方面的教学经验和比较深入的专业知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在教学设施方面,譬如一些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实践的课程,学校却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实验室等,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干讲,很多硬件方面均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这是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学校本身的不负责任。 3、大学教育只重视了知识,而忽略了法律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我国现在大学教育的缺陷在于,我们的教育内容是不均衡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只偏重于智力教育,忽视了一个人的其他方面,比如人格教育、情商教育、人生教育,还有道德的、法律的、是非的等等方面的教育[1]。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杀人事件、欧曼丽传销事件、好多大学生求人包养等等都让我们一度的震撼,大学教育究竟教育出来了什么?居然都没有身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人格、明辨是非最基本的能力、正确的人生方向。这些内容在大学教育

一 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目的

班级学风建设方案 土 木 建 筑 系 树立优良学风促进全面发展 建筑114班 二零一二年三月

一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目的 ?“学风建设工程”是大学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大力开展“基础文明建设”、“学风建设工程”、“学生党建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展学风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我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学风是读书,治学,做人的风气,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 应系里的要求,针对班级特殊情况我们建筑114班也制定了自己的班级学风建设方案。此方案原由副班长刘厚义同学编制。 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建筑114班委齐心协力加以修改。现行为最终确定方案 二现在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分析 1现状:当前在大学校园中,学风主格调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学生有着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能够在大学期间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在校园中有时候仍然弥漫着一股浮躁、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的空气,部分学生大学几年以玩为主,把学业放置一旁;电脑的普及和校园网络设施的便捷给学生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的条件,但也给少数人的“堕落” 提供了方便:沉迷于QQ聊天、看下载电影、迷恋网络游戏、网恋、浏览黄色网站等等;更有甚者,光明正大地进行论文买卖; 上课迟到、旷课、早退、考试作弊等现象在某些学校更是司空见

惯。 2原因: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下形成的一些不良观念扭曲了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更多地被物质世 界的种种诱惑所吸引。他们现在一无所有,就仗着自己年轻的资 本去闯世界,其实他们是非常盲目的,把本该用来充实自己的学 习时光拿去漫无目的地闯荡实在令人痛惜 ?大学生的不适应状态。一些刚从家长老师的严格管束下解脱出来的大一新生,思想放松,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 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浮躁。当注意力从学习上转移开 之后,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就有了可 乘之机,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有这样的 观点:单纯的搞学习是死学,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既不利于自身 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学生认 为,大学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以便将来找份好工作,而在 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真正有用的很少。不可否认,许多人还是认真 学习的,但绝大多数人学习仅仅是为了拿奖学金或是争取免试研 究生的名额。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出现上述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了。 ?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受身边同学的影响较大,随大流,缺乏主见,还有些学生受到读死书无用论的影响,干脆 就认为大学就是找个地方镀金并消磨打发时间。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起源的理论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 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3.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判定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而是在肯定他们这种有益的尝试和提出问题的贡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人类祖先的产生及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传递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教育对当时的人类所以必要,是因为: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郑永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郑永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讲座主要谈一些批评。 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高教改革以后开始的,尤其是1998年扩招以后。现在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现在整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就是高教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究竟怎样改革却没有共识。这么多年,高教改革措施不少,但却有“越改越坏”的趋势,很多人对高教改革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既然越改越坏,那不如不改”。 实质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能单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因为高等教育只是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其他制度的一个衍生。因此,如果不能从总体制度出发,就会既找不到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更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评价及其改革的建议,需要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第一类是发展性的问题,表现为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不足等;第二类是体制性问题,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类是政策观念问题,表现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的方式推进高教改革,将市场化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政策观念问题经常导致改革观念的错误导向,政策的错误导向进一步使高教改革误入歧途,改革越多,问题越重。 这三类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但是它们需要不同的诊治方法。基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第一类问题不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不具有本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得以解决。相比较而言,后两类问题更加严重,是体制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决第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两类问题,所以后两类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一、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三个有机的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教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

浅谈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环境不断加强,学生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纵观我国20多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不足 这个认知不足,指的既是校方也有学生本身。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也比较慢,于是在部分学校及家长的观念中仍然坚持应试教育为本的思想,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时之需。因此,对心理学不加重视,甚至将其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混淆,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导致心理学形如虚设,成为了形式主义。 二、师资力量薄弱 正是由于一中所提到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于是,校方在招收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时,也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考核和审查,准入门槛过低,造成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水平很低。同时,我国劳动部门在颁发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时,考核与国外相比也极为简单轻松,这也从另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三、缺乏针对性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受西方的影

响,我们所应用的方法、技术、手段等多数是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的一套,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民族文化差异,这样测量结果所产生的误差往往难以消除。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 无论是政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管还是学校内部的监管,检查评估次数过少表明了我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有效监管,对社会层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的检查评估就更少了。我国虽开设了“心理咨询师”等的职业执照制,但由于缺少对师资认定和培训工作的有效监管,导致准入条件过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而且对从业过程也缺少监管,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教育质量很低。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有如下建议: 一、通过各方面渠道加强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德育要进行严格区分。加大宣传力度,让校方、家长均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审核和考查,完善学校招聘审核制度,切忌鱼目混珠。 三、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养力度,严格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满足越来越高的师资需求; 四、发展本国心理测量的技术水平,不再依赖于西方,生成完全适合我国社会民族文化的心理测量体系,从而尽量避免了测量结果的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是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取其精华,整理而成,原名为The Zen Of Education,译为大学教育之禅。 大学的声望和录取率对学生今后的收入产生一定独立的影响,但收入差距大多出现在大学内部,也就是说,出现在某一所大学毕业生内部。这中内在的差距取决于才能,资源,成绩和专业等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努力程度至关重要。真正驱动成功,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是职业。 与其说大学教育交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其实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微乎其微,更有甚很多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任何联系,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毕业五至十年后几乎被遗忘殆尽,真正成功的关键不是所学知识的多少。 然而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应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 对于上述说法,他不确定这到底是归功于大学教育还是个人成熟和成长的必然表现。毕竟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个人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

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我所说的教育没有目的,是指我们不应该希冀现在接受教育会在日后得到回报,无论这种回报是进一步深造还是其他的什麽。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事实上,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所学知识忘光。如果是为了实用,你没有必要到大学来接受教育,学习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选择某专业并为之沉迷,你在别处学不到的,你在这里照样学不到。所以,忘掉你们曾经信奉的大学教育实用性的说法把,接受教育的原因其实就是,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好。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方法,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即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反复玩味并不断挑战我们赋予事件文本和现象的含义,不断开拓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与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相比,受过教育的人人生阅历会更丰富,当然,这并不是说

对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看法的总结

课题项目:您对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看法 课题成员:22——28号 ( 课题分组:教师组学生组社团组网络论坛组家长组 课题统计结果: 一、教师组: 1、大学教育制度有缺陷,持批评态度。如⑴课堂教授知识与社会脱节,很多专业设置不科学⑵扩招现象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教育质量下降⑶个别学生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挤破脑袋入党 2、持中立态度,认为是国家现状造成的,主张从老师和学生方面改进。如在教学方式上根据老师的特点和专业知识,同学应积极上进,主动规划未来,在就业问题上不要眼高手低。 3、认为存在问题,但批判无用,因为大环境改变较难,应从自我找原因,学生应充分准备,积极主动,老师在方向上给予指导 二、学生组: 1、理论知识太过老化,过时,尤其是经济类专业方面;忙于扩建扩招,忽视了教学水平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系曹德乐09级) 2、师资力量弱、专业信息传递慢、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育模式单一化、教学方式老套、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系黎明09级) 3、知识脱离实际、社会实践能力差、师资力量弱、结合实际培养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系李琳09级) 4、太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老师改卷应公平、课程设计应多联系实际、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王雪09级) 5、应试教育缺乏实践性、理论脱离现实、知识更新慢、讲课课件落伍、教师专业程度不够、一师多职现象(人力资源管理系许明超09级) 6、大学教育融合了中西教育思想,现阶段是适应社会的;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改革的不彻底导致教育的畸形发展(行政管理赵晓霞09级) 7、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脱轨;教师专业能力下降;扩招导致教学质量

和学校实力下降(汉语言文学李颖09级) 8、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学校去行政化、加大学术腐败整治力度、注重因材施教、不能盲目扩招(人力资源管理系张道方09级) 9、扩招导致专业多余、大学生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大学去行政化、“官僚制度浓”、高考状元纷纷不在大陆上学(人力资源管理系09级) 10、理论与实际脱节、大学存在对贫困生的不公平现象、学费过高(人力资源管理系上官单强09级) 11、过于注重理论、不重视个人的发展、学生虚度光阴、大学教育过于追求全面化(人力资源管理系李义名09级) 12、专业与就业针对性不强(信息与计算科学吴圆圆10级) 13、对学生管理太放松(信息与计算科学王亚丽10级) 14、大学课堂讲授内容太多,缺少交流、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课余生活也精彩(信息与计算科学张晴10级) 15、对学生管理太松,容易让人迷茫;能彰显大学风采;感觉上不上大学一样,枯燥无味、关系难处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赵晓威10级) 16、相对自由,利于培养自立精神;管理过于宽松、教育质量低(机械自动化乔浩10级) 17、重理轻文;盲目跟风开设专业,师资力量弱;重理论,轻实践;扩招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国际贸易与经济谢瑞聪10级) 18、各校之间师资力量不公平;图书馆资源很少利用;自习教室难找;老师教学方法传统老套(英语教育井莹10级) 19、知识内容太老,课件更新慢;老师与同学交流少;个别校级公修课无聊;老师讲授方式照本宣科,方式单一(英语教育毛质航10级) 20、老师不会主动关心爱护同学、有些课程无趣;教师水平不高(英语教育宋亚楠10级) 21、教育应该多元化、实践性应强、中国大学开放性不够、文化氛围不浓(翻译专业李新亚10级) 22、教育应民主化,除专业课外应是自己感兴趣的课;学生不必每节课都到(翻译专业姜宁10级)

谈一谈我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课程号:B0900001C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10班 学号:B11011020姓名:耿瑞昌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看法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体制上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同步性,将使现有的高校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产生新兴的高校体制。高等学校在信息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学不只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而应使之发展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联合体。社会发展要求未来大学决不是一个“孤立”的高等学府,它应当同工业企业、科学文化机构、管理部门等建立长期的直接的联系和多方面合作,与此相适应,未来大学将新兴一系列有关教学、科研、生产的管理、研究等联合机构,这些机构将起联系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得到整个社会强有力的支持,增强它的生命力,而社会得到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而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几乎又是同步的,高校体制的变化也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同步性。很多人推崇西式的教育风格,即想要在中国“中体西用”。我认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所蕴含的某些思想与中国高等教育长期所走过的道路及其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揭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有关的思想,结合对中国高等教育道路探索的长期曲折历程的分析,对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与课程及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急剧增长使高等院校课程的数量在增加,内容在扩展。其直接的结果是授课时数的增加、学生负担加重、教师力量和物质保障不足,其深层的问题是它并没有带来学生质的变化。因此,改革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毫无疑问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高等院校和教师的责任。“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完成它的使命和成为整个社会可长久维持与存在下去的合作伙伴,除非它的教师和系统组织的实体——根据他们特定学校的目标、学术潜能和物质资源——也进行科研工作。这句话需要特别反复地讲,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像其他科研机构一样,需要更新的、充满活力的公共支持”。这一陈述说明了高等院校科研活动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教师和学术单位开展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和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与社会各界进行项目和资金的合作;三是以更高、更新的研究成果来赢得社会更大的支持。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还需要在平稳过渡中慢慢实施,毕竟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是不能脱节的,要改就得同时改。我们相信,中国这么个人口大国,如果国家对教育投入了充裕的资金与充足的关心,大学一定会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甚至超越。我相信,我们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