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军事史

中国军事史

中国军事史

张敏讲授

第三讲先秦军事史

一、中国古代战争的起源与发展

二、夏商周军事概述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

四、著名战役

五、先秦时期的军事著作和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战争的起源与发展

1、从争夺资源的原始社会战争到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阶级社会战争。

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河流、森林和扩展生存地域,发生原始的战争。它不具有政治目的,没有阶级对抗和奴役的性质。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或是用于祭祀,战争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灭或被驱走而告终。

两万年前南美洲岩画

云南沧源县战争岩画

列宁:“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

阶级社会中,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是解

决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矛

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包括掠夺和反掠夺、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2、从群体格斗到步车协同作战

(1)群体格斗。

*交战胜负,决定于参战人员的数量、体力状况及勇敢程度。

*原始防御工事以及“攻”与“守”的雏形出现

2、步车协同作战

《司马法·严位》:“立卒伍,定行制,正纵横”。

步兵列阵于前,战车列阵于后。指挥官以金、鼓、旗帜等听视信号指挥战斗,强调队形严整。每前进一定距离,即停止整顿一次队形,军队只能在平坦开阔地形作缓慢的直线运动,实施正面攻击。

二、夏商周军事概述

1、战争理论的产生

(1)鸣条之战,初步认识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采取争取民心、用间等措施,并注意选择有利的进攻时机;

(2)周灭商之战,制造假象,麻痹敌人;(3)周公东征,采用先弱后强的战略。

2、军队编制的发展与军事纪律

夏:王室卫队(贵族组成)+战时民军

商:常备军(右、中、左三师)+地方军

什(什长)——行(百夫长)——大行(千夫长)——师(师长)

5车为1编队,5队为1“马亚”——4“马亚”为1“多马亚”

西周分封制:

王师:宗周六师(西六师)+成周八师(东八师)

周代后期扩充到22师。

步车合同编组:车1辆,马4匹,辎重车1辆,官兵30人(甲士10人,车上3人,车下7人,后勤10人)

5车1队——2队1官——5官1卒——2卒1师

《尚书·甘誓》:“左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射猎与占卜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战)事则岁三田。”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

1、春秋时期的军事形势

(1)列国普遍地扩军备战

军事编制:从师到军

西周初年,天子辖西六师和成周八师

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西周晚期,《周礼·夏官·司马》:“王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郑国——楚国(兵力50万人,7000乘车)——齐国——秦国——晋国(兵力30万人,4000乘车)——宋国——吴国(四军,十余万)——越国(五万人)

可能性与必要性

可能性: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为扩军备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列国实行奖励人口增殖的政策促进了人口和兵源的激增。

激烈的兼并与争霸战争使列国的扩军成为

生存的需要;反之,列国的普遍扩军又加

剧了兼并与争霸战争的历史进程。

(2)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

方伯政治(霸主政治)

《史记·周本纪》:“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

方伯。”

《荀子·仲尼》:齐桓公“并国三十五”。《韩非子·难二》:“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史记·李斯列传》:秦穆公“兼国二十,开地千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