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摘要]千余年来,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先是被载入史部,后又被置于子部,甚至还有不少学者提议于四部之外为其另立一部;即使在子部中,类书先是被归入“杂家”,后又被置于“事类”、“类书类”、“类事类”之中。类书在目录学中的演变根源于不同时代的类书发展状况,更体现了古人对类书的认知与评价。

[关键词]类书目录学演变

我国目录学源远流长,历代目录学著作层出不穷,目录学不仅是学者读书治学的门径,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演变。类书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资料汇编。类书始于《皇览》,历代皆有编纂。由于类书本身的特殊性,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多有变迁。或被载于史部,或被载于子部,甚至还有不少学者提议于四部之外为其另立一部;即使在子部中,类书先是被归入“杂家”,后又被置于“事类”、“类书类”、“类事类”中。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变迁,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类名、位置、隶属的简单变动,其必然根源于历代类书编纂的发展与演变,所反映的恰恰是一千余年来的类书发展史、学术史。

1 《皇览》与史部的关系

“类书”这个名称出现比较晚,北宋欧阳修等人编纂《新唐书》时,在子部设立“类书类”,正史目录中才出现“类书”这个名称,

并广为沿用至今。那么,北宋之前类书被称作什么呢?五代薛居正修《旧唐书》时将原属于《隋书》子部“杂家”的类书独立出来,称之为“事类”,列于子部第十五类,可见北宋以前类书是被称为“事类”的。什么是“事类”呢?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载:“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陈松雄《齐梁丽辞衡论》又载:“盖事类者,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延及南朝,隶事最富,凡情韵之倾泻,事理之铺陈,莫不吐胆呕心,经营刻画。或借古语以申今情,或用先典以明近理。”在文学家的眼中,“事类”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是借古言今,是征引、引用,是用古人之言辞、典故表达今人之思想、情感。作为类书代名词的“事类”则是对典故、故事的辑录、整理,并按照分门别类、以类相从的方法排列组合起来的资料汇编。“事类”有时亦被称为“类事”,古今学界对两者等同互用的现象比较多。

唐宋以来,类书在目录学中多是位列于子部的,但是类书之祖《皇览》在目录学中的最初位置却并不属于子部。西晋荀勖编纂《中经新簿》时将《皇览》归于史部,这又是为什么呢?《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序》载:“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三日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中经新簿》之“丙部”就是后来的“史部”,其子目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类,而引起学界关注最多的就是“皇览簿”,或言其是《皇览》之别称,或言其为《皇览》之簿。笔者认为其应该就是《皇览》。当然,笔者

更关心的是,《皇览》这一类书之祖为何会被划入史部。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类书类序》载:“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皇览》始于魏文,晋荀勖《中经部》分隶何门,今无所考。”《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者皆是博学硕儒,很显然他们是不会不知道荀勖《中经新簿》将《皇览》归人史部之事的。但他们为何明知故问?很明显是无疑而问,这恰恰说明清儒对《中经新簿》将《皇览》归入史部是不理解、不赞同并表示质疑的。姚名达先生在研究《中经新簿》时,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其曾提出疑问:“《皇览》何以与《史记》并列?”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中引用明人胡应麟的说法,对《皇览》何以与《史记》并列这个问题做了初步解释,其认为史部在《中经新簿》时代刚刚从经部脱离,独立不久,书籍不多,为了使四部之间卷帙匀称,于是荀勖将无类可归的类书暂时附入了史部。这种解释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荀勖时代,史部的确刚刚独立,书籍不多,难免会有拉郎配的嫌疑。但是必须要搞清楚一个基本前提:荀勖编纂《中经新簿》肯定是根据西晋时期的藏书情况做出的分类,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编目,绝不会是随随便便的拉郎配;就算当时史部新独立,书籍不多,但是拉人入伙之事,肯定也是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绝不可能随随便便将《皇览》拉人史部。也就是说,《皇览》与史部至少是要有些渊源的。

乔好勤先生之《中国目录学史》对于苟勖为何将《皇览》归入史

部的解释最为恰当,也最能反映当时的历史现实。其言:“丙部所记《皇览》一书,是我国最早的类书,依今日看自当别为一类,但那时是当作历史资料汇辑看待的,列之于丙部并不错。”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要全面分析“史记”、“旧事”、“杂事”与“皇览簿”的异同。前文讲过,北宋之前,类书是被称作“事类”或“类事”的,《中经新簿》之“史记”、“旧事”、“杂事”与“皇览簿”放在一起的确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将“史记”、“旧事”、“杂事”与“事类”、“类事”放在一起,就有可比性了。“史记”指前代之正史,如《史记》、《汉书》、《东观汉纪》等;“旧事”大体就是前代流传下来的稗官野史,如《汉武帝故事》、《西京杂记》等;“杂事”即是“杂史”,如《战国策》、《吴越春秋》等;而《皇览》则是“事类”集,“事类”又多是从诸书中采撷而来的故事、典故、前贤言行、圣哲旧事,当《皇览》将众多采撷自群书的“事类”分门别类地排列起来之时,俨然就是乔好勤先生所说之历史资料汇集。作为历史资料汇编的《皇览》与史部之“旧事”、“杂事”的确有相类之处。加之,《皇览》是魏文帝曹丕敕纂,其重要性、资料性就更是备受重视,荀勖时代肯定是要将之作为重要典籍对待的,一部极重要且与史部书有诸多相似之处的《皇览》被归入史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此外,《皇览》的史料价值也广为后世史学家所重视,《史记》等史书的注疏中大量征引了《皇览》之内容,足见《皇览》的史料价值;对《皇览》辑佚本进行考察时可以发现,其内容就如史书一般,尤其是《冢墓记》所记载的内容皆为古代帝

王圣贤之冢墓位置,无疑就是一部历史资料汇编。

但是后来《皇览》为什么脱离史部转入子部了呢?这主要缘于《皇览》与史书之间的差异。虽然《皇览》可看作历史资料汇编,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可以以假乱真,但是《皇览》与史书的差别毕竟还是较大的。史书是著作,是史家在收集到众多史料之后,进行加工,重新撰写出来的生动鲜活的著作;而类书是资料汇编,就算是运用不同的编纂体例,类书仍然是述而不作,仍然是对资料的整理加工、排列组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类书与史书的差别越来越大。此外,六朝时期是中国史学急速发展的时代,史学的自觉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史籍数量的增多,史书体裁的丰富,史官制度的完善,史家队伍的壮大,史学思想的成熟。迅猛发展起来的史学再也不需要拉人入伙,这就必然

导致类书之祖《皇览》被排挤出史部。

2 从“事类”到“类书”

殆至唐初,魏征等人修纂《隋书》之时,被迫从史部分裂出来的类书被收入了子部“杂家”。为何说是被迫?因为那时的类书是无家可归的,不然也不会依附在子部“杂家”之中。也就是说,《隋书》的编修者把当时他们认为暂时无法归类的著作,如类书、佛教典籍,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又不足以单立门类安置它们之前,只好将之暂时置于“无所不包”的杂家之末。当然类书与杂家也是有几分渊源的。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编纂《旧唐书》的五代时期,类书家族已经发展得较为壮大了,此时的类书已经可以自立门户,

于是《旧唐书》子部出现了一个新子目“事类”。胡道静先生介绍说,类书在子部里独辟成为一类,是始于唐开元时毋煲编《古今书录》。《古今书录》已佚,但五代刘晌《唐书·经籍志》是循《古今书录》辑成的。这样看来,类书的独立还可以提前至开元时代。

到北宋时期,欧阳修等修《新唐书》时,将“事类”这个子目的名称改为“类书类”。从“事类”到“类书类”的转变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其实不然。首先,“事类”与“类书”二词强调的重点不同,“事类”一词强调的是“事”,主要是表示“事”、“故事”、“典故”的类,而“类书”一词强调的则是“类”,以类相从、分门别类的“类”。其次,“事类”与“类书”相比,“类书”更能展现唐宋以来类书发展的新情况。类书在魏晋南北朝最主要的编纂模式主要是辑录“事类”,但随着类书的发展,类书编纂模式逐渐增多,辑录“事类”之外,又有了辑录“词语”、“句子”、“诗文”等新的编纂模式,尤其是《艺文类聚》之后的类书编纂明显多样化。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序》载:“《艺文类聚》改善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段的缺点”。胡道静言:“《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类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它在辑存文献的方法、方式上有一重大特点,和它以前的类书及以后的大多数类书非常不同,从而构成了它自己在类书群中的独特之处,就是把“事”与“文”两条龙并成了一条龙,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可见,《艺文类聚》之后的类书编纂彻底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只重辑录“事类”的模式。面对迅猛发展起来的编纂模式多样化的唐宋类书,原先代表“事

类类书”的“事类”一词,显然已经无法表现唐宋以来类书迅猛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于是博学多识的欧阳修大胆做出了修正,即将“事类”改为“类书”,以展现唐宋时代急剧发展的类书编纂新情况。到元代,脱脱等人编纂《宋史》之时,将子部“类书类”的子目改为了“类事类”,这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与“事类”相比,“类事类”强调的重点依然是“类”,也就是说,“类书类”与“类事类”所强调的重点是一致的,表明“类”仍然是类书之核心。宋代以来,“类书”与”类事”多被目录学者所提及并使用到目录学著作中,但“类书”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类事”,而“事类”被用作目录学子目的现象就很难见到了。

3 唐宋以来关于类书目录学位置的争论

唐宋以来,类书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诸文献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在图书编目分类的过程中,面对肴馔经史、渔猎子集,六合之内,靡所不载的类书,开始越来越多地对其目录学位置提出修正意见,不断探讨变更类书的目录学位置,以更加准确地彰显类书的特殊性质。郑樵《通志·校雠略》云;“臣于是总古今有无之书为之区别,凡十二类:经类第一,礼类第二,乐类第三,小学类第四,史类第五,诸子类第六,星数类第七,五行类第八,艺术类第九,医方类第十,类书类第十一,文类第十二。”郑樵的目录学分类极具特色,突破了四部分类法的藩篱,对图书进行十二分类法,而类书被列为十二类之一,足见郑樵对于类书的重视,亦可见南宋时期类书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已经从子部之子目上

升到十二部之一。

明代学者胡应麟对类书的目录学位置也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分析了诸类书的性质,认为类书与经、史、子、集皆有交叉,而偏偏放在子部里,有些不妥,他建议在维持四部分类法的同时,把类书地位提升,脱离子部,置于四部之末,即把类书放在第五部类之中,即在四部之外另立一部。其《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丙部·九流绪论下》载:“然类书有数种,如《初学》、《艺文》,兼载诗词,则近于集;《御览》、《元龟》,事实咸备,则邻于史;《通典》、《通志》、声韵、礼仪之属,又一二间涉于经;专以属之子部,恐亦未安。余欲别录二藏及赝古书及类书为一部,附四大部之末,尚俟博雅者商焉。”

无独有偶,并非只有胡应麟一人有将类书置于四部之外的想法,比其时代稍晚的祁承煤就发展了他的观点。《澹生堂藏书约》之《藏书训略·鉴书》载:“夫类书之收于子也,不知其何故?岂以包宇宙而罗万有乎?然而类固不可以概言也:如《山堂肆考》,六经之原委,纤备详明,是类而经者也;杜氏《通典》、马氏《通考》、郑氏《通志》,历朝令甲,古今故典,实在于此,是类而史者也;又如《艺文类聚》之备载词赋、《合璧事类》之详引诗文,是皆类而集矣……类书另附四部之后。”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言:“明正德时陆深撰《江东藏书志》,嘉靖中晁琛、孙楼各撰《宝文堂书目》和《博雅堂藏书目录》,万历中张萱撰《内阁书目》,清嘉庆时孙星衍撰《孙氏祠堂书目》等,都把类书与诸子并列,处于抗衡而非从属的地位。

这种做法都是发现了类书的内容是包举四部的百科全书性质,因而觉得它们不应当隶属于四部之一部。”可见,明清时代众多文献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在实际的图书编目中已经关注到类书的特殊性,并已经有意地将之特殊对待了。

在以上诸家之外,更多的学者主张将类书继续放在子部之内,即对于旧例不作改动。这派学者没有说明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这是古人的旧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类书类序》载:“明胡应麟作《笔丛》,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张之洞、范希曾《书目问答补正》卷三《类书第十三》载:“类书实非子,从旧例附列于此,举其有本原者。”

纵观唐宋以来,诸学者对于类书之目录学位置的讨论,各有道理,不能妄自臆断是非。要考虑的是,诸家为何不断地提倡将类书升格?除了类书之内容包含四部,肴馔经史,渔猎子集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通过考察,笔者发现唐宋以来类书数量的增加、影响的增大以及其与读书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类书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陈垣先生做过《文津阁四库全书册数页数表》,笔者将其所做统计整理成表1,以显示类书与四部诸子目在《四库全书》中的册数、页数。

通过陈垣先生的统计,可以看到类书类的页数为227739页,占整个《四库全书》页数的9.94%,而占子部所有图书页数的40.35%。类书一类之页数在整个《四库全书》44子类中占近十分之一,而在

子部竟然超过了五分之二,可见类书数量之巨大,其居于子部中的确有些委屈,其也确实有足够的实力去独当一面,单立门户,这应该就是诸多学者不断提议将类书一类升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吧!如果类书一类数量没有这么大,就算其想独立,又哪有资格与四部相抗衡!陈垣先生所统汁的仅仅是《四库全书》全文著录的类书,存目类类书还不算在内,而存目类类书的数量更加巨大。《四库全书总目》载:“右类书类六十五部,七千零四十五卷,皆文渊阁著录。”右类书类二百一十七部,二万七千五百零四卷(内七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类书除了数量大之外,其影响也不小,与古代读书人的关系也是较为亲密的。类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排比详瞻,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军事科技、学校礼仪、服食器用、草木鸟兽等皆搜罗裒辑,要言不烦,简明扼要,读书人视若珍宝。明人李果《事物纪原序》即记载了他见到《事物纪原》之后的喜爱之情:“余慨而易之以金以归,不啻怀瑾握瑜,检阅殆偏……学者苟能熟读潜玩,溯流寻源,则涉猎酬对,泛应曲当,无所不可矣。此颐庵所以珍重,而后学所当为至宝。”唐宋以来,作为典籍之荟萃、知识之精华的类书,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学、科举乃至日常生活都紧密相连,成了古人检索征引、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处理疑难、了解世界的万宝全书。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唐宋以来的诸文献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才会不断地对类书关注有加,不断地建议将类书的目录学位置提升,以彰显类书的特色。

4 结语

类书在目录学中的演变反映的是类书的发展史、学术史。魏晋南北朝时代,类书主要是类事类书,类书与文学、史学关系密切,但是随着文学与史学的自觉,类书被排挤到子部“杂家”。唐宋时代,类书的编纂模式多样化,类书在日录学中开始获得独立地位,并经历了从“事类”到“类书”的转变,此时的类书数量大增,影响深远,可谓大行于天下。明清时代,学者对类书的目录学位置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见解,这自然是伴随着诸文献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对类书认识的加深而来的,更是类书重要性的体现,无形中类书已经触及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清末民初以来,西方学术思想进入中国,在现代学科体系之下,类书是否附四部之末变得不那么重要,其实,无形中人们已经将类书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对待了。

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文献种类,它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科举乃至日常生活都紧密相连,亟待人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整理与研究。而要加强类书研究,就必须认清类书的发展史、学术史,认清古人对类书的态度与评价,并对类书类典籍进行分类整理,尤其是要剔除那些明显不属于类书的典籍,如姓氏书、蒙书、政书、职官书,等等。只有做到正本清源,类书之特征、特色才会显现。古今众多学者在对类书之目录学位置进行考察时,屡屡被体例不一、杂乱无序的类书所迷惑,其实他们所欠缺的就是对类书本身的分类整理,故当他们面对五花八门的类书时,得出的结论总是不如人意。

图书演变教案

篇一:书籍的变迁教案 课题:书籍的变迁(2课时5月13日)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二、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三、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掌握一 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些问题,古时候没有书,连文字也没有,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事的?你们手里拿的书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用什么办法记录事情最简单? 2、学生自由作答,教师补充归纳。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来。把很多写下来的纸张装订在一起,再加上一张漂亮的封面,这就是一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个关于书籍的话题。齐读课题,《书籍的变迁》??再读一次。 二、解题 1、“变迁”是什么意思?(情况的变化转移)那“书籍的变迁”又是什么意思呢?(书籍变化的经过) 3、简单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2)引用(引资料)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作比较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5)分类别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6)打比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7)摹状貌

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所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读书!” 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一本好书都像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它告诉了我做人的准则,让我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树起我人生的奋斗目标。 我爱读书,因为书让我增长了知识:我知道了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知道了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知道了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我正式如此。因为我晕车,所以没去过多少地方,但对其它地区的人情风俗,名胜古迹,名人伟人等我都了如指掌,因为我爱读书。书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我同情小凡卡的不平凡命运;我欣赏宋庆龄、华罗庚那种爱国精神;我喜欢林海音求知的欲望;我痛恨外国列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无法无天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因为我爱读书

书。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来了许多故事书,我读后受益匪浅。《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仿佛也把我带到了那座小木屋里,同时,也告诫我:不能以外貌来判断人的美和丑;《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看到了她那悲惨的童年生活,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书告诉我许多以前我不知道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爱看书了。那薄薄的故事书变成一本厚厚的世界名著。高尔基的《童年》让我了解到了俄国沙皇统治的黑暗,了解到了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的童年生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种坚强的意志深深打动了我,教育我要在困难面前树立信心……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丛书展示了一部熠熠生辉的中国历史,让我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使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基本介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详细介绍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但是在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教案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书目的性质、种类、用途及其使用方法,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些查找书籍和资料的有关知识。 2.了解本文在说明书目时综合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及通俗、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1.这篇课文虽浅显,但内容涉及到学生十分有意义的专门知识,因此宜采取边读边议的方法,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重点,同时理清层次,了解本文写法及其语言特色。 2.教学中需适当补充一些目录学的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3.如有条件可准备一些实物教具,如目录屉、目录卡片、书本式目录等。也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做些查阅工作。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全文列出层次提纲,读议第1—5自然段,弄清书目的性质,掌握目录学的意义,了解书目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教学过程 板书: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一、解题。 讲解:《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一文是作者陈宏天同志应辽宁《知识》杂志社之约而写的一篇介绍书目的科普说明文。目录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专门内容的科学。本文介绍了有关书目的各种常识,通俗简明、深入浅出。了解目录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对我们读书学习、查阅书籍、资料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好这篇说明文。 提问:首先我们看课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破折号在这儿的作用是什么?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文章题目如果光用“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或光用“书目”两个字好不好?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归纳明确: ①题目的特点:题目标明了说明对象是书目;题目运用了比喻揭示了书目的作用。 ②这样标题的好处:十分醒目;能形象生动地揭示书目的作用。 ③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 ④题目如果光用“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虽然形象,但意思不够明确,因为作者未标明这“钥匙”指什么,读者乍看标题会弄不明白文章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书法汉字字体演变

书法专项复习 《汉字字体演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识记汉字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能够欣赏分析各种汉字字体的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对书法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名家书法名作 [三]教学过程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二:汉字造字法——六书 象形: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描绘出来,所谓画其成物。如日、月、山、马。 指事: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如上、下等。 会意:由多个字根组成,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明、休、信、歪、旦等。 形声:由形、声旁组成,分为上形下声、左形右声、内形外声等。如清、围等。 转注:用于两字互译,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 假借:借用一个字来表达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如闻指听说,但后来被假借为嗅觉。 三: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 ①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名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等。 行书名作:《祭侄文稿》(祭奠从侄季明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②柳体书法特点: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楷书名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行书名作:《伏审》、《十六日》、《辱向帖》。 ③欧体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楷书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 行书名作:《行书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 ④诸遂良书法特点: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 楷书名作:《雁塔圣教序碑》、《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四:王羲之 ①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②代表作:《兰亭集序》(该著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书法特点:刚健娟秀,朴素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五:草书 ①创始人:汉代张芝,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②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从东晋开始,草书便发展到高潮。 ③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1.孙过庭 ①书法特点:笔法多劲力而少柔媚,有力透纸背之感。 ②代表作:《书谱》等。 2.张旭(狂草的创始人,也被称为“草圣”)

书 导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品书,好好的享受书中的乐趣,一排排文字,让人有种像漂浮在外,像神仙一样的感觉。 书,让人接受文字的洗礼,文字的熏陶。 文字,顾名思义,文——文学,字——用笔写出来的字。文字和书有着亲密的.关系,没有文字的书不叫书。没有了书,就没有我们 这一代人的知识。书,是记载人类文明的篇章,从我们奶奶,爷爷辈就有了,书像一代一代人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将知识传递下去。读懂了书,可以走万重山,走万里路,没有了书,就不了解当地地貌怎么样,干旱?洪水?如果不知道,很可能发生危险,书可真重要! 你读了书,会慢慢发现,自己变了,书的力量是无穷的,书可以是一个性情烦躁的人静下心来,书可以使一个成绩不好的人提高成绩,书可以使一个没有伙伴的人有朋友,因为书就是良师益友。书不能当摆设,更不能放着不读,那跟没有一样,它会被渐渐遗忘,在你想读它时,它或许再也找不到了。找到好书,就如同勘探者找到了金矿,寻宝者找到了宝藏。书是知识的宝库,是航海者起航的码头;是一把钥匙,领着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穿越知识的海洋,探索奇妙的世界。书,是黑暗中的明灯。书,是寒天中的阳光。书,是理想中的出发点。 书,是我最爱的物品,它别有一番风味,有的温馨感人,有的陶冶情商,有的给人有益的启示,有的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它不会硬邦邦的锁定在一点,它是活跃的;书,是我最留恋的一样物品,在我

做作业时,累的不想再写时,我便会用书来激励我,做完了可以把它捧在手上,细细品读。每当我这样想就会有新的动力。 书,你是人们的启示,是我知识的链接。 四年级:刘小钰 【书-661字】 1.书啊,书-作文 2.书悟悟书作文 3.淘书乐乐淘书作文 4.关于书的作文:有书真好 5.与书为伴以书为乐作文 6.以书为友,与书为伴作文 7.与书同行,与书为友作文 8.以书为伴以书为师作文 9.捧起书与书为伍作文 上文是关于书,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

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

《书籍的变迁》的教案设计

《书籍的变迁》的教案设计 一、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二、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三、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掌握一 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些问题,古时候没有书,连文字也没有,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事的?你们手里拿的书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用什么办法记录事情最简单? 2、学生自由作答,教师补充归纳。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来。把很多写下来的纸张装订在一起,再加上一张漂亮的封面,这就是一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个关于书籍的话题。齐读课题,《书籍的变迁》??再读一次。 二、解题 1、“变迁”是什么意思?那“书籍的变迁”又是什么意思呢? 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以时间的先后为序,用精确、周密和明晰的语言介绍了书籍的演变过程。 3、简单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 引用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 作比较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 列数字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米,两端宽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米......——《中国石拱桥》书籍的演变阅读答案 分类别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 打比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

汉字的演变(总)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文字在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曾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记事方法。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里,谈到过汉字的起源: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许慎认为,汉字产生之前,曾有过一些过渡阶段。起初是庖牺(伏羲)氏创作八卦符号用来表示世界万象;其后有神农氏结绳记事,但却难以适应日益繁多的事物;直至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书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万民由此得到督查。 1. 结绳记事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记事的方法可能有多种,结绳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所谓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原始时期,人们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这样的方式似乎只能帮助记忆,本身还不能独立完整地记录事情,所以几乎不可能形成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除了结绳记录之外,还有通过在树皮上、木头上做记号以及契刻等方法来记事的。 契刻也往往与数字有关。人们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木契上的简单刻划,也只起帮助记忆的作用,不能算是文字。不过,契刻的这种形式,却很可能是最早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古人利用这种形式把一些数字符号或象形符号刻划在陶器或竹木片上,用以传递某种信息,就有可能逐渐演化成类似青铜器文字或竹简木牍这类文书,继而慢慢形成了文字和文献。 3. 仓颉造字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汉字是由华夏民族始祖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战国两汉时代,普遍流传仓颉造字的传说,当时的文字启蒙书(也是最早的字典)称为《仓颉篇》,也反映了这种观念。 古人把汉字看做神圣的东西,认为造字的人也跟普通人不一样。《淮南子·本经》更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以后,人们更把仓颉神话,说他“四目灵光”,与凡人不同。而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仓颉造字说加以肯定,此后人们更加坚信不疑。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一、殷商—甲骨文 二、商周—金文(钟鼎文):《毛公鼎》、《散氏盘》 三、春秋战国—石鼓文 四、秦朝—小篆:李斯《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 稽石刻》 五、汉代—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蔡邕《熹平石经》;碑刻《封 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 六、三国—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 七、两晋—行书:王羲之 王献之:《洛神赋》、《中秋帖》、《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八、南北朝—北碑南帖:《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龙门二十品》、《真 草千子文》 九、隋唐五代—楷书:《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铭》《信行禅师 塔铭、《龙藏寺碑》等

十、唐朝 1、楷书: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 褚遂良:《圣教序碑》、《倪宽赞》等 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 柳公权:《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2、草书:张旭,怀素、孙过庭 3、行书:欧阳询《梦奠帖》、《张翰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杨 凝式《韭花帖》、李邕 十一、宋朝—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十二、元朝—楷书:赵孟頫《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等 十三、明朝—董其昌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小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夏商,无器,仅刻甲骨,笔画直,细。 周,冶铜,铸字,字体丰满肥硕。 春秋战国,毛笔生焉,写竹木间,笔画多变,世人不识。秦,大一统,李斯演小篆。 两汉:小篆繁琐,乃有隶书,隶书简洁。快写,可得章草。两晋:楷书乃成,今草与章草分化。 隋唐:楷书鼎盛。

《书是知识的宝库》阅读训练答案

《书是知识的宝库》阅读训练答案 篇一:阅读理解及 (一)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 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歌,感人的 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 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 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开卷有益:爱不释手: 2、画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3、用“‖”在文中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每层 的意思。(4分) 第一层:第二层: 4、为什么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4分) 5、短文中有这么一句:“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 话。”你能再写出两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或谚语吗? (4分) ①② (二) 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 类中体形最大的鸟。 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 展开,起着像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 奔跑速度。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时速可达60千米。 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 能胜过一匹快马。

提到鸵鸟,人们往往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逃 跑,就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以为自己什么也看不 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经过研究人员多次 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不会这样愚蠢, 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 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小 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 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小鸵鸟 的头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 1.文章介绍了鸵鸟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鸵鸟真的会把头藏进沙里吗?为什么? 3.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描写鸵鸟善于奔跑?举例说一说。 (1)方法一:例句: (2)方法二:例句: (3)方法三:例句: 阅读理解。(25分) (一)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爱不释手:喜欢的东西舍不得放手,形容极其喜爱。 2.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书是知识的宝库

书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的海洋,还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的确是这样,当你打开绚丽多彩的图书,你就起进了知识的大门。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妙的诗歌,感人的童话,精美的散文……都会让你难忘怀,给你无穷的欢乐。让你置身于新的世界——知识世界。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教我们怎样作文,怎样做人。在我们孤单时,它像大朋友一样安慰你。中国古时候有一位文学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困难时,它会帮助我们,给我们力量。 书还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像《桂林山水》《林海》《福州动物园》等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可对这些景色我还是了如指掌,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我读了很多有关类似的文章。虽然我没有去过,但是我仿佛和作者们游玩了一次。书还可以增长知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却为我提供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考试竟然考了这些知识,我当然不用犯愁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种种困难。当我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时,老师教导我: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当我对书中的话语百思不得其解时,妈妈鼓励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我写日记写作文感到笔下枯竭时,老师告诉我:读书而不积累,就象一个人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回;当我在书店不加选择随意借看时,妈妈建议我: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反之还不如不读。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要读好书,读书要积累,读书更要思考。 。书是知识的宝库,是她,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书是人类的阶梯,是她,帮助我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书是快乐的源泉,是她,带给我幸福,带给我满足。读书,真好! -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 1.总论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 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经过了60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简谓“七体”。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整理出六种构造条例(非造字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史称“六书”。 汉字是造物对中华民族的偏爱,它不仅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而且有别于拼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而没有中断,汉字在其中起到的承传作用功不可没。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辐射影响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甚至全球寰宇。 缅怀过去,当感恩,展望未来,怀信心。

语言的产生——口头交流 语言和文字关系密切,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为了交流的便捷,也许在劳动中喊出第一声号子,也许模仿大自然发出一个声音,也许无缘无故自然而然产生了口头交流的方式——语言。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在《易.系辞下》中有记载,结绳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其意图是用来计数或者记录事件发生点,以便通过结绳数来提醒记忆,该方法在上古时期的中国、秘鲁、印地安皆有用过,在现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依然沿用。

传说仓颉造字——草创文字 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的学习和继承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由于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急需要一种能用于书面使用的工具。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演变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 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大篆与小篆 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甲骨文

1)故意将笔画拉长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2)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装饰物。 第三节秦系文字 1、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1)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 2)诅楚文: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小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解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 小篆: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是秦代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二者的共同点: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 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 第四节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2、六国文字的特点:1)草体或俗体流行;2)文字异形。 第五节隶书 1、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

书籍的变迁

《书籍的变迁》教学设计 青白江区玉虹中心小学:邹太贵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2、了解各个时代书籍的制作方法和各自的优点、缺点。 教学难点: 了解各个时代书籍的制作方法和各自的优点、缺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书籍演变的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可以吗?(可以)现在老师朗读一首诗,请你帮我把它记下来。(教师朗读一首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 2、抽学生说,你使用了什么方法来记的?(当学生说到“写下来”时) 3、教师点点头,写下来就是一首诗,把很多诗写下来,装订在一起,再加上一张漂亮的封面,这就是一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讨论一个关于书的话题。齐读课题,《书籍的变迁》…..再读一次。 4、“变迁”是什么意思?(情况的变化转移) 那“书籍的变迁”又是什么意思呢?(书籍变化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 1、那么,书籍原来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书籍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中间经过了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想一想。(教师出示课件) 想一想: 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2、谁来说一说,最早的时候书籍是什么样的?(抽生答) ?——结绳记事——甲骨文——竹简——帛书——卷子——线装书——现代书——电子书——? 三、深入了解各个时代的书籍。 1、同学们,经过3000多年的变化,现在我们手上才有了轻便的现代书。那各个时代的书籍各有什么特点呢? 现在请同学门根据学习要求,再读课文;先来看学习要求。(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1)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书籍,仔细阅读。 (2)想想它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相对于前一个时代的书籍它有什么优点?它的缺点是什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书是知识的宝库》阅读训练答案

《书是知识的宝库》阅读训练答案 : 篇一: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 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位大文豪说过:“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开卷有益:爱不释手: 2、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3、用“‖”在文中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每层 的意思。(4分) 第一层:第二层: 4、为什么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4分) 5、短文中有这么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 话。”你能再写出两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或谚语吗? (4分) ①② (二) 鸵鸟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区,是现代鸟 类中体形最大的鸟。

鸵鸟的双翅已经退化,不会飞翔,但在顺风及拐弯奔跑时,双翅 展开,起着像帆一样的作用,能保持平衡,又能借助强劲风力,加快奔跑速度。鸵鸟善于奔跑,一步可以跨出7米远,时速可达60千米。 当然它们不能一天到晚都跑得这么快,但即使在它们跑得疲倦时,也能胜过一匹快马。 提到鸵鸟,人们往往认为,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来不及逃 跑,就会把自己的头和颈平贴地面,钻进沙堆,以为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就会平安无事。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鸵鸟。经过研究人员多次观察,从来没见过鸵鸟把头藏进沙里。实际上,鸵鸟不会这样愚蠢,因为把头埋进沙里,很快就会窒息死亡。有时鸵鸟把头贴近地面,是为了听远处的声音,或者是为了放松一下颈部的肌肉。年幼体弱的小鸵鸟,遇到敌害逼近时,常把身体紧贴地面。由于它们身上羽毛的颜色和黄草、黄沙相似,很容易瞒过敌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小鸵鸟的头颈也不钻进沙堆,而是两眼紧紧盯住敌害,做好随时逃离的准备。 1.文章介绍了鸵鸟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鸵鸟真的会把头藏进沙里吗?为什么? 3.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描写鸵鸟善于奔跑?举例说一说。 (1)方法一:例句: (2)方法二:例句: (3)方法三:例句: 阅读理解。(25分) (一) 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我们

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长龙小学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是在妈妈的故事中长大的。在宁静的夜晚,柔和的月光下,妈妈给我讲书上有趣的故事。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在幽静的夜空中,我仿佛成了一颗长着翅膀的小星星,在宇宙中我自由自在地翱翔…… 上学后,我借了好多好多的书,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百科全书》、《漫画派对》、《小学生作文精选》等等。各种不同种类的书,它们教会了我很多。 我爱读书。每当我拿起一本新书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好像是走进了书中的情境里,和书里的人物对话。和书里的探险家一起去旅行。在书中,我和尼摩船长驾驶着“鹦鹉”号畅游海底两万里;和坚定的锡兵一起战胜千难万险;保尔的坚强勇敢让我为之动容。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伤心落泪,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拍手欢呼。我也为勇敢的剑鱼为保护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大鲨鱼同归于尽的故事而感动得泪流满面。《小学生作文精选》让我像蜜蜂一样吮吸着里面的营养——好词、好句、好段。让我在习作的时候得心应手。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种种困难。每当我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时,老师教导我,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当我对书中的话语百思不得其解时,妈妈鼓励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要读好书,读书要有积累,读书更要思考。 同学们,读书吧!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书籍是记载人类文明的最简单的载体。那一个个文字,好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一个个标点,就好像是一个个游动着的精灵。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书吧!让浓浓的书香陪伴着我们快乐地成长,让书籍滋润着我们的美丽人生。 我爱读书。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我徜徉在文明和智慧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使我在前人总结下来的经验面前肃然起敬;书是幸福的源泉,让我在对经典的品读中享受着愉悦。读书,真好! 让我们拿起书这把钥匙,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PDF.pdf

学校:班级: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书籍的变迁教案

课题:书籍的变迁(2课时5月13日)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二、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三、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些问题,古时候没有书,连文字也没有,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事的?你们手里拿的书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用什么办法记录事情最简单? 2、学生自由作答,教师补充归纳。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来。把很多写下来的纸张装订在一起,再加上一张漂亮的封面,这就是一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个关于书籍的话题。齐读课题,《书籍的变迁》……再读一次。 二、解题 1、“变迁”是什么意思?(情况的变化转移)那“书籍的变迁”又是什么意思呢?(书籍变化的经过) 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以时间的先后为序,用精确、周密和明晰的语言介绍了书籍的演变过程。 3、简单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2)引用(引资料)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作比较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5)分类别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6)打比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7)摹状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