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萧乾的写作与翻译生涯

萧乾的写作与翻译生涯

萧乾的写作与翻译生涯
萧乾的写作与翻译生涯

浅析林纾之翻译选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16630557.html, 浅析林纾之翻译选材 作者:范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 摘; 要:林纾的翻译在晚清翻译运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林译的数量还是其影响力都堪称晚清翻译史上的奇迹。对林纾翻译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翻译策略或翻译手段的选择,其实林纾对翻译作品体裁的选择也是全面研究晚清翻译运动不可缺少的内容。林纾对小说这一体裁的执着受制于内外动力的驱使,这样的选择虽然局限了当时国民对西方文学的全面解读,但却使得其顺利进入晚清读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晚清翻译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林纾;翻译选材;内外合力 作者简介:范荣(1976-),女,汉族,重庆市人,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 1.引言 作为晚清小说翻译运动中杰出的翻译家代表,林纾以其巨大的译本数量及广泛的译作影响堪称第一人。据统计,晚清纯文学作品的译本大约为300-400种左右,而林纾的作品即使以最保守的计算也有180种之多。基于林纾对晚清翻译运动的杰出贡献,后世学者对其译作研究颇多。然而,学者们大多关注其“归化”的翻译策略及“删、减、改”的翻译手段,而鲜有讨论在翻译过程中林纾为何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执着的选择和偏爱。众所周知,林纾的翻译发生在晚晴这一“翻译之社会功能高于文学功能”的特殊时期,因此,探讨林纾及当时整个晚晴译界何以将“开启民智”这一重任施以小说——这一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中国史家轻视的文学体裁是完善对林译小说甚至整个晚清翻译运动研究的有益尝试。 2.林纾之翻译选材 1897年是林纾人生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位完全不识外文的落第举人与魏翰、陈 家麟等曾经留学海外的才子开始合作翻译了域外小说,而且凭借引起巨大社会反响、造成“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让自己奇迹般地走上了自己辉煌且短暂的翻译生涯。 林纾一生译作丰硕,在经过历代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考证下,我们对其翻译作品的数量及类型做出了基本清楚的统计。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纾的翻译》里著录了林译作品184种;1982年第六期的《读书》连燕堂撰写了《林译小说有多少种》将其翻译作品数目更正为183种;1991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林纾的翻译》,其中马泰来先生在所编的《林纾翻译作品全

萧乾《朦胧的敬慕》阅读练习及答案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真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

英语翻译与写作加强版

英语翻译与写作 短语 努力学习:work hard=toil and moil 改变:change=vary=wax and wane=fluctuate back and forth 土豪:a man with telephone-number-sized bank account 让某人回忆起某事:remind sb of sth=jog ones memory of/on 竭尽所能:try ones best=do ones level best=spare no effort to do=exert all ones strength to do=manage to do=endeavor to do=bend/lean/fall over backwards to do=work like a trojan 优缺点:merit/demerit=inferiority/superiority=advantage/disadvantage 超出某人的…:beyond ones comprehension/imagination/scope/level 然而:however=by contrast=conversely=otherwise=nevertheless 不向某人屈服:bend ones knees to 受影响:be affected by=be influenced by=be susceptible to 不可避免的:inevitable=unavoidable=inexorable 不容质疑的:undoubteably=unquestionable

四六级写作与翻译技巧

写作和翻译:实质就是汉译英:汉译英的障碍就是语法和词汇——语法:语序+嵌套 形式最重要!!!高级词汇+复杂局势+过渡衔接 字数:120~180 核心语法定语从句: A is …, which can … 身份/属性;成就和功能。 爱心:Love is a kind of emotional strength, which can support us no matter how dark the world around us becomes and how hard the way ahead will be. 替换词:friendship; knowledge; family; diligence; insisting; determination; optimism; harmony 替换词:合作精神;勤奋;友谊;家庭;坚持;决心;乐观;和谐——the greatest humanistic spirit …是我们时代的主题(the theme of our era) 流行与时尚fashionable 网络:Internet is a kind of great inven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can make the peoplefar away from each other in distance closer than ever before. 空调:Air-conditioner is a kind of inven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can make the temperature comfortable. 总结:主题词发出两个动作:性质+能力 看到图怎么办?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正如这幅第一眼看上去诙谐可笑但第二眼看上去发人深省的图画生动地描述,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显著特征是…… As is vividly depicted in the picture which seems to be humorous and ridiculous but thought-provoking on the second thought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that impresses me profoundly is thatSpring, one of the realest men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mankind all around the whole world that I have ever seen in my entire life, who is thebest that there ever was and the best that there ever will be, is a good teacher that is momentous and fundamental to anyone who want to win the future what the light is vital and significant to the people who desire to break through the dark,and that can support us to realize our vision and achieve our goals no matter how dark the world around us becomes and how hard the way ahead will be, because without him, we could have done nothing, including dream, success, hope and future. 预测一AHarmoniousDormitoryLife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Vol.33No.4 Apr.2012 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20世纪的中国文坛曾涌现出一大批集作家与翻译家与 一身,且在创作与翻译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的杰出人才。如林语堂、朱湘、胡适、鲁迅、梁实秋、茅盾、闻一多、郭沫若、王佐良、吕叔湘、萧乾、季羡林等。他们边创作、边翻译,使得创作和翻译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他们为20世纪中国文学和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萧乾(1910-1999)先生是他们中的一位优秀代表。萧乾先生集记者、作家与翻译家与一身,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翻译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萧乾先生的翻译工作始于1931年,他与美国人威廉.安澜(William D.Allen )编辑《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 ),翻译了闻一多、徐志摩、鲁迅、沈从文、郭沫若等作家的诗歌和散文,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萧乾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翻译遗产,其主要译作有《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故事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里柯克作品选》《培尔·金特》《尤利西斯》等。在萧乾先生的所有译作中,《尤利西斯》的翻译最受瞩目。萧乾夫妇是在他年届80高龄时开始翻译这部世界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流开山之作的,历时5年,才完成了对该书的翻译。其精神毅力,令世人为之叹服。“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史上又一项空白,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 在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中,萧乾先生一边翻译、一边思考,对文学翻译积累了一些感悟,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萧乾先生的《漫谈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琐忆》《为翻译界呼吁》《谈谈文学翻译》《关于外国文学》等文章中和他的一些书信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然 而,与萧乾先生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不符的是,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在学术界鲜有人关注。本文拟结合萧乾先生的翻译实践,从翻译标准、翻译风格、翻译题材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方面对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探析,以期能使学界对萧乾先生的翻译思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 在中外翻译史上,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对翻译标准的看法,在国内,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关于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工作,翻译既有别于其它文字工作—比如创作,而它本身也有其复杂性。仅就笔译来说,它就与其他种类的翻译(比如科技)大不一样。所以用文学笔调去译科技文章必然会南辕北辙,大闹笑话,反之也是这样”[2]。萧乾先生有时用温度来区别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科技翻译是冷的,容不得灵活。文学翻译是热的,(“热”指的是情感),而译诗是热度尤其高的。因此科技翻译只能也只准许照字面译,而文学翻译不能限于字面[3]。谈到翻译标准,萧乾先生认为“衡量文学翻译的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在感情(而不是在字面)上忠不忠实,能不能把字里行间的(例如语气)译出来。倘若把滑稽的作品译的一本正经,毫不可笑,或把催人泪下的原作译的完全没有悲感,则无论字面上多么忠实,一个零件不丢,也算不得忠实”[4]。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标准突出了对“信”的理解与强调,但在翻译实践中,他并没有因为强调“信”而忽略了“达”与“雅”。萧乾先生的文学翻译要忠实于原作的精神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比如孙艺风教授就指出:“文学翻译目的绝不仅只是译义,故也就不能简单的意译,需充分考虑到审美文化的差异,小心谨慎地进行文化移植,对意象解构的调整与整合,对审美效果及体验的传递和重构,都不可随意处理。翻译做到准确传神的表述十分重要。”[5] 萧乾翻译思想探析 王 彬 (淮北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萧乾先生不仅有着丰富的翻译实践和数量不菲的翻译佳作,而且对文学翻译有着深刻的的感悟和见解。萧乾先生的翻译观源于自己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是对其翻译经验的有益总结。其翻译思想主要涉及翻译标准、翻译风格、翻译题材和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在翻译题材上,提倡选定自己最喜欢的作者;在翻译标准上,认为首先是看对原作感情(而不是字面上)忠不忠实;在翻译风格上倡导译书要表现原作的风格;在翻译与创作的关系上,认为翻译与创作是一家,是促进文学繁荣的两个翅膀,不存在谁高谁底的问题。萧乾先生的这些翻译思想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对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萧乾;翻译思想;探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163-03 163--

英语写作能力指标体系与培养策略研究

英语写作能力指标体系与培养策略研究 黄河科技大学李亚峰 摘要:写作时以语言为媒介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英语写作能力指标体系和学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以及写作能力策略培养的药酒。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英语写作,能力指标体系,普遍问题,策略研究 英语写作能力指标体系与培养策略研究 一.引言 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引导课堂教学对写作能力的重视,1996年以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规定了作文的最低分,另外,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具备良好外语交际能力的人才,写作能力进一步受到广泛重视,但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施了十几年,收效仍然不大。从1997年6月实行作文最低分制(6分),计算大学英语考试成绩以来,全国高校参考学生的作文平均分一直徘徊在6.5分左右,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一直停滞不前。如何合理建立英语写作能力指标体系,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教师们探讨和研究的话题。本文旨在:依据最新的写作能力指标体系,发现问题的提出,并提出有效的写作培养策略,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英语写作能力指标体系的概述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大学英语教程教学要求(试行)》,对大学英语教学目的 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描述如下: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对写作能力的分项描述如下: (1)一般要求(书面表带能力书面目标带)。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 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 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此恰当,语篇连贯。能在一般或应用写 作中使用恰当的写作技能。 (2)较高要求(书面表达能力)。能日常应用文,能写自己专业论文的英语摘要,能 借助参考资料写出与专业相关,结构基本清晰,内容较为丰富的报告,能描写 各种图表,能救一定的话题在半小时内写出16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条例清 晰,文理通顺。 (3)更高要求(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性主体比较自如地表达个人观点,做到文 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逻辑性强。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技术报告,论文。 能在半小时内写出200词的说明文或议论文,内容完整,文理通顺,思想表达 清楚。 基于大学英语写作的新要求,目前的作文写作评分标准一般采用满分15分,能力指标分五等: —14:切题。表达清楚,文字通顺,连贯性较好。基本上无语言错误,仅有个别小错。 —11分: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文字连贯,但有少量语言错误。 —8分:基本切题。有些地方表达思想不够清楚,文字勉强连贯;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一些事严重错误。 —5分:基本切题。表达思想不够清楚,连贯性差。有较多的严重语言错误。 —2分:条理不清。思路紊乱,语言支离破碎或大部分句子均有错误,且多数为严重错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课程名称:翻译文化史 任课教师:孟凡君 专业:英语 班级:语言文学2班 学号:222009322210097 姓名:邬驰倩 2011 年12 月25 日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邬驰倩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讨论了近代翻译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代表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随他们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他们的译著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进行了比较。严复和林纾作为近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先锋,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键词:翻译家严复林纾对比 引言 翻译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期就有了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当时所谓“象胥”就是指现在的翻译。当时的翻译多为口头翻译,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直至宋元时期,大多是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这一时期虽然翻译质量,数量都有所发展,但是文化交流局限于东方邻国。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到来,西文翻译有所发展。当然,一直到鸦片战争,西文翻译的文本几乎全部为宗教神学和自然科学。 近代中国,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受到了洋枪、洋炮的攻击,以及洋文、洋教的冲击。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先进,于是当时的翻译家们迫切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革新思想。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译介,严复和林纾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称誉。 1.严复和林纾生平简介 1.1 严复生平 严复于1854年出生在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于是他放弃了走科举“正途”。后考入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

“萧乾”的“乾”字这么读

萧乾”地“乾”字这么读 陕西子洲中学高光雄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他老人家地名字怎么读,本不需我们现在才来讨论.但不料我前日与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谈话间,竟意外地听到他把“萧乾”称为“萧干(ā)”,这着实让我大跌眼镜.我当即纠正说那个“乾”字读á,可他却坚持说应读“ā”,并随即找来年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期合刊与我论理.该刊中有一篇题为《萧乾地“乾”字怎么读》(署名田传宝)地短文,明确提出“这个字地正确读音应读为‘ā’”. 我在惊讶之余细读其文,看作者持论有何依据.原来作者田传宝先生地“佐证”来自几篇回忆悼念冰心先生地文章.其一是闵捷地《文坛三老世纪情》,称“萧乾原名‘萧秉乾’,因为谐音而被冰心昵称为小饼干,直到后来成为冰心子女地‘饼干舅舅’、孙辈地‘饼干爷爷’”(引自田先生文,着重号为田先生所加).其二是昌华地《叶落树常青》,其中有“冰心老人……步她亲爱地‘饼干弟弟’萧乾地后尘,结伴赴天国旅游永不再归了”之语.以此二据,田先生便断言:“萧乾地‘乾’应读作‘ā’.” 我以为田先生之说大谬不然. 正如田先生所说:“‘乾’有两个读音,ā,á.”但是,田先生也该明白,“乾”字在年汉字简化之前才有两个读音,《简化字方案》公布实施之后,它就只有一个读音了,那就是á;而读ā地那个“乾”字已经被简化为“干”了.因此,如果这个“乾”应该读为ā,那么它就应该写作“干”,否则就是不规范用字了.既然现行地语文课本中“萧乾”地“乾”并未写作“干”,那就说明它不读ā,而读á.可见,田先生之所以把“乾”字视为多音字,误将“乾”字当“干”读,正是由于他忽略了汉字简化地一些基本常识. 汉字在简化之前或之后,都存在许多多音多读地情况.但是,无论哪一个多音字,一旦进入具体语言环境,它地读音就自然显示出来了,一般不会影响阅读.即使人名中地多音字也是如此.我们国人取名用字非常看重其中地意义,而这些字地意义与字地读音又是密切相关地,因此,稍有文化地人,谁也不会把“刘少奇”“陈省身”“王任重”“蒋海澄”“舒舍予”……以及“田传宝”等名字中地多音字给读错了地,否则便要贻笑大方了. “乾”字读作ā或á,其意思大不相同.纵观古今,用“干(ā)”取名者难寻其例,虽古有韩干、徐干、蒋干等名,但这些名字中所用地“干”都读à(繁体地写法是“幹”),而非“ā”.“乾(á)”字则常被用于人名,且与萧老同叫“秉乾”者也大有人在,(如国家前财政部长王秉乾)他们名字中地“乾”字,没有一个读作ā地.再说,就算给萧乾取名时家里没有一个识文断字地,也不至于取一个与某种食物名称同音或谐音地名字吧,除非他们对这样食物有着特殊地感情.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照你如此说来,难道作为一代文坛巨匠地冰心居然也把好友地名字给读错了,而且一错七十年?我地回答是:冰心绝对不会读错.——那她为什么要把“萧秉乾”称为“小饼干”呢?原因很简单:她在和萧乾开玩笑.谢萧之间交往甚早,关系甚密,在他们当初交往地那个时代,“乾”就是个多音字,如果把“萧秉乾”地“乾”“误读”为ā,听起来就像“小饼干”.这么称呼起来,多么新鲜有趣好玩啊!冰心以她地聪明睿智和她地大姐身

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翻译和应用写作能力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 第21卷 第6期 ?175? 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翻译和应用写作能力 毕 玉 娟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当前,我们国家需要大批的英语交际人才。因此,对高等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如何通过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为国家输送一批合格的人才,就成了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关键词:英语;翻译;写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05)06-0175-02如何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翻译和应用写作能力,是 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人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翻译方面 (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有些学生英语基础一般,翻译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对一些常见的基本汉译英的方法和技巧所知不多,虽然以前也学过一些有关词语的汉英对比,做过一些汉英互译的练习,但大都比较简单,因此,在学习期间,让学生掌握一些汉译英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十分必要。当然,翻译方法和技巧很多,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以下几种: 1、 选词用字。由于构词时联想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同一种思想时常常用不同的词。因而在翻译时,必须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考虑表达这个意思时译语用什么词最恰当。选词用字是否恰当是翻译中一个最基本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如:It’s a crime you didn抰finish school.句中的crime不是指“罪行”,而是指“使人感到遗憾的事”。 2、词序调整。一个句子里词和分句的顺序,英汉两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表示时间和地点,汉语常常是先大后小,而英语则是先小后大。翻译时,应根据译语的表达方式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3、省略与增词。翻译时,对原文内容不应该作任何删节或增补。但由于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 同,把原文信息译成译文信息时,常常需要删去或增添一些词。这样做并不损害原意,反而可以使译文更为通顺,意思更为清楚。这种省略和增添不仅是许可的,而且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翻译技巧。汉语没有冠词、代词、连词,介词用得也比英语少,上述词类汉译时往往可以省略不译,省略后意思并不含混,反而更为简练明白。如:You cannot build a ship ,a bridge or a house if you don抰 know tomake a design or how to read it.不会制图或者不懂图纸就不可能造船、架桥或盖房子。译文中省略了代词you和it,冠词a,连接词if和副词how。 英语中没有量词、助词,汉译英时,要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增加量词和助词。汉语名词无复数形式,动词无时态变化。翻译时如有必要应增添表复数和表时态的词。英语中用一些不及物动词,意义就很完整,而这些词在汉语中为他动词。因而翻译时,必须增加宾语,否则意义就不完整。如:I could knit when I was seven.我七岁时就会织毛衣。英语knit为不及物动词,可以单独使用,汉语“织”为他动词,使用时后面应该有宾语,故译为“织毛衣”。 4、重复。英语为了避免重复,常常用一个动词接几个宾语或表语;或用了一个动词,后面相同的动词可以省略;或大量使用代词以避免重复。汉语则不怕重复,遇到上述情况汉译时,可以采取重复某词的方法。如:Practically every river has an upper ,a middle and alower part.事实上每条河都有上游和下游。 5、 反译法和分译法。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而且均可以从正面或反面表达同一种概念,翻译时,如果用正面表达有困难,欠通顺,则不妨用反面表达或将反面改为正面表达。这样译文会比较通顺而原意并无出入。 另外,英语中长句较多,而汉语句子一般较短。因此,为了符合汉语习惯,还可以将英语句子拆开来译,成为短句。 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方法,使用何种技巧,必须让学生明白:翻译时应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必须符合原意。如果译文与原文相悖,译得再通顺,文字再漂亮,也只能算是失败。 (二)让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特别是科技文体、文学作 作者简介:毕玉娟(1964-),女,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浅析林纾翻译的得与失 摘要: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享有“译界之王”的美称。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 多种,达1000 万字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为小说,囊括了英、法、美、俄、日本、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林译小说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学翻译史的新时代,而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国民,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但是,由于他自身水平的有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林译小说也常被人们所诟病。本文主要分析林纾翻译的不足与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文学翻译;小说; 林纾(1852-1924),字琴南,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我国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最多最集中的人。在二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一共译书180多本,其中大部分为小说,包括英、法、美、俄、希腊、西班牙等11个国家90 多位作家的作品,世人把它们命名为林译小说。林纾的翻译作品不仅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改变了中国人对外国文学的看法,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 1899年,林纾翻译了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而掀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文学翻译高潮。在之后的20余年中,林纾以很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翻译了180多本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欧文的《旅行述异》等等。由于林纾自己不会外语,所以必须跟他人合

作才能进行翻译。他人口述情节,林纾以极快的速度用文言文笔述出来。这种翻译方法,使得林纾的翻译速度非常快,在短短20年间,竟译出了180多本文学著作(张俊才,1992)。这个数量,至今仍然无人能比。但是,这种翻译方法,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缺点成了人们攻击林纾翻译的主要目标。 林纾的翻译,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它们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林纾翻译的优点。 第一,近代中国人缺少世界常识,他们对于欧美人总是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去看,不是称他们为蛮夷,就是称他们为高超的人种(巴金,1989)。所以,中西之间,总有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通过林纾所翻译的多部小说,近代中国人才知道西方人同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19世纪末,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曾说道“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陈衍在《林纾传》中说道“《巴黎茶花女》小说行世,中国人所见未见,不胫走万本”(钱钟书,1981)。这些都说明《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的流行。通过这部小说,近代中国人发现,西方社会跟中国的社会,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顾燮光称《巴黎茶花女遗事》堪比《红楼梦》,这充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钱基博,1989)。 第二,以前的中国文人,不仅看不起小说,而且看不起小说作者。所以许多有名气的作家绝不会去写小说,写了小说的也绝不以真姓

考博英语翻译及写作真题解析与强化练习-英译汉【圣才出品】

第一章英译汉 第一节考博英语英译汉部分考核要求和试题分析 一、考博英语英译汉部分考核要求 全国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翻译题(英译汉部分)的类型一般分为四类:语句翻译、段落翻译、篇章翻译和文章中划线句的翻译。 英译汉的部分,以段落翻译居多,其类型一般也分为语句翻译、篇章翻译(就一个主题进行说明、描述和论证)。对文章中划线句进行翻译的形式出现的较少。 根据原国家教委1992年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博士生“英语入学水平原则上应达到或略高于硕士生的通过水平”。而硕士生英译汉教学要求是“能借助词典,把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50个左右英文单词。”汉译英的教学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将一般难度的短文译成英语,无重大语法错误,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个左右汉字。”目前,国家对博士生入学英语考试未作统一规定,由各院校自行安排。因而,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翻译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只能参照硕士生的要求。如天津大学主要是考查汉译英,要求将一般性题材的汉语短文在正确理解基础上翻译成规范、通顺的英语。译文要求忠实原文,表达基本正确,无重大语言错误。 现在,普遍的情况是要求考生将一篇近400词的英语短文中有下划线的5个句子翻译成汉语。主要测试考生能否从语篇的角度正确理解英语原句的意思,并能用准确、达意的汉语书面表达出来。更加注重在特定的语境下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或句群的意思。形式越来越灵活,强调考查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能力测试的趋势增强。

二、考博英语英译汉部分试题分析 通过对国内主要重点院校近年来翻译部分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出题的特点,把握出题规律。对博士生在英语方面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水平的总体认识的变化,极大的影响了题型的结构和各部分分值的变化。由于各个院校自己命题,院校之间差异较大。 (一)题型的选择和分配 1.连续多年不考英译汉或汉译英。如北京大学2000年至2006年的博士入学试题中没有考翻译题。清华大学2002至2006年试题上也没有。上海交大在1999年、2002年、2003年也没有考察英汉翻译。 2.基本只考汉译英。天津大学(分值为25分,且多年未变)。 3.基本只考英译汉。如东北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 4.同时考察英译汉和汉译英。如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湖北联考等。 (二)出题及选材的特点 各个学校在选材上有自己的特色,通常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对材料有不同的“好恶”。但大体上呈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表现在: 1.体裁多以议论文为主。如武汉大学2004年的英译汉部分谈论computer and its problems。2004年中国社科院博士入学考试的考察内容为社会文明与个人的行为方式,采用的是议论文的形式。 2.所选材料多来自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等。2004年中国人民大

最佳外文书翻译总结

关于最佳翻译网上总结不少,做个买书的参考~~ 1强烈推荐草婴译得托尔斯泰。据读过原文的人认为,读草婴的感觉就像是在读原著。草婴的中文干净、简练、不拖沓、有韵味。 2汝龙的契诃夫 3戴骢的布宁和巴别尔 4蓝英年的《日瓦格医生》 5金人的《静静的顿河》 6金溟若的三岛的《爱的饥渴》。此为作家出版社早年内部发行版,强于现今的大陆译本。真的很好 7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真的是非常好的译本。完全是李先生的一种创作。 8曹庸的《白鲸》 9叶渭渠的《雪国》《伊豆的舞女》 10傅惟慈的《月亮和六便士》 11周作人先生译的古希腊、日本的作品。知堂的全部译文都是值得收藏和阅读的佳作 12丰子恺的《源氏物语》。钱稻孙先生也译过部分。 13林克的里尔克。黄灿然从英译本转译过里尔克,臃肿不可读。 14董乐山的《1984》 15王道乾先生的杜拉斯。不用说了。还有图尼埃的《礼拜五》和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16朱维之的《失乐园》 17田德望先生的《神曲》。多年的苦心。另钱稻孙先生的《神曲一脔》文言。王维克先生的《神曲》是最早的中译本。但田先生的译本是完全根据意大利文翻译的。 18錢稻孫翻譯的《東亞樂器考》很不錯 19季羡林先生的《罗摩衍那》。黄宝生、金克木几位先生接力译的《摩诃婆罗多》也出了。但太贵了。 20杨宪益,罗念生和王焕生,陈中梅,傅东华几位先生的荷马各有千秋 21杨周翰先生的《埃涅阿斯纪》《变形记》 22钱春绮、郭沫若的《浮士德》 23韩少功。韩先生更是文学家。他译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惶然录》可以让译者们想一想文学修养对一个译者是何等重要。 24董燕生的《堂吉诃德》。杨绛先生的不是从西班牙文译的。当然也很不错了。 25王永年的博尔赫斯 26杨绛先生的《吉尔布拉斯》 27荣如德先生的《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徐振亚先生等还译过一个版本,浙江文艺出的,也非常好。 《罪与罚》岳麟的不错 28成钰亭的《巨人传》 29张谷若的哈代。 30方平的《呼啸山庄》 31项星耀先生的《往事与随想》.巴金先生只译出了第一部分。 32穆旦先生的雪莱 33金堤和萧乾夫妇的《尤利西斯》。还是读原著吧,哪种译文也不适合乔伊斯的东西。 34屠孟超、朱景冬、陈众议是拉美文学方面翻译不错的。 35石枕川的俄文学翻译也不错

中考《忆萧乾先生》阅读答案

中考《忆萧乾先生》阅读答案 1.①穿着潇洒(或:衣着打扮可以是最洋,也可以是最土。或在外西装革履、绅士派头;在家趿拉着鞋,穿宽松的便装)②家里看似很乱,要找的东西心中有数。③为了方便找到要用的东西,坚决不换宽敞的公寓。④节日里,狭小的房间里挂满贺卡。⑤有许多实用的小发明。(或:书桌上有倾斜的板子,省得老低头;或把各种废药盒码在桌边的小板上,左右两行,放眼镜,放别针,放小工具;或头上有专门的绳子挂着各种正在写的文稿,一抬头就能找着;或:书桌很像一只大刺猬,到处都是机关。)⑥谈得兴奋了就邀人喝酒,有时还白嘴喝酒。(任意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2.对比。略。(围绕“萧乾先生在外和在家穿着的不同,表明他可以最泮,也可以最土,从而突出他潇洒的特点”回答,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3.略。(围绕“心地善良,有爱心,对小乌龟充满了怜爱之心;有生活情趣,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生活;表达了对萧乾先生的敬意或赞许之情”回答。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4.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萧乾先生比作大火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创作数量多,创作速度快,作品气势宏伟,影响力大,创作活跃;表达了对萧乾先生的赞美(敬佩或赞叹)之情。(修辞方法2分;简要分析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意思对即可) 5.示例:承接上文萧乾先生坎坷的人生经历,引起下文对萧乾先生认识深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围绕“承上启下或过渡”展开回答。只答“承上启下”或“过渡”2分,只答“承上”或“启下”,1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 6.略。(围绕“潇洒;热爱生活;善良;热心;聪明;有才华;勤劳;治学严谨;认真;有毅力;自律;忘我;思维敏捷;观点犀利;智慧过人;深邃;客观公正;有正气;大胆;机警;敢说真话;实事求是,慈悲;博爱“回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印象1分,结合原文1分)

大学英语翻译与写作附录三答案

Key to Exercises: Unit 1 Exercise I: 1.普通教育除了专业训练的内容外,还指对人的全方位的培养过程。 2.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学是为了把普通学生教育成为有文化修养、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 人。 3.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在那里,轻率和鲁莾 变得无伤大雅,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会暴露无遗。 4.以科研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 成为一种教学模式。 5.获取信息和理解信息是最基本的人权,而我们现在拥有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信息量。 6.信息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信息技术将使那些能够获取并利用它的人拥有相 当大的力量。 7.Men are not always made thoughtful by books; but they are generally made thoughtful by association with men who thinks. 8.Basic education is currently funded primarily by the state in most countries. 9.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is not just on trade and production, i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ducation. 10.A new challenge to teaching is the pressure to internationalize curriculum offerings. Exercise II: 1.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在美国,学生通常要花很多时间在学校图书馆里,或完成一门课的作业,或从事研究以便准备要写的报告。 因此,留学生会发现他们在一所美国大学里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他们也会发现教授一开始便希望他们自己去查找并评价资料,而不是在讲课时提供需要记住的具体事实和课程资料。 因而,学生必须提高查找、选择和评价图书馆资料的技能。大多数学校在每一学年开始时所进行的新生入学指导计划中,就包括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指导。 2.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I often hear university presidents say, "I treat my students as if they were my own children." And indeed they act just like strict but loving parents, telling the students that they should get at least eight hours of sleep, that everyone must get up for morning exercises at six a.m., that they aren't allowed to walk around campus in slippers. I have always considered university presidents to be visionary policymakers who set the course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rather than mere nannies in charge of feeding steamed bread and porridge to infants. Some educators might say, "If these students had learned a bit of independence and self-discipline before they came to college, I wouldn't need to spoon-feed and discipline them like this. It is because they were not taught all these thing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hat I, a university president, have to teach them now.” These remarks sound reasonable, yet in fact they are quite illogical. Since it is because the students have all along been taught in a spoon-fed manner that they haven't acquired independence and self-discipline after 12 years of schooling, wouldn't it merely result in an endless vicious circle if this sort of "babysitting" is continued at university level? Besides, what are the aims o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