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第一节 帝国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

历史重点

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鼎立之局 司馬懿逐漸掌握魏政

曹魏將匈奴一分為五→削弱其勢力

蜀漢任用蠻夷領袖為地方官→維持局面穩定 孫吳長期征討山越→設郡縣加速開發

司馬炎篡魏建晉,為晉武帝→280年統一天下 八王之亂:宗室諸王爭權奪利爆發內戰

內徙之因:中原亟須勞動力、動員胡人為兵 亂華之因:胡漢衝突不斷、胡人過多嚴重威脅首都

课程统整

一、三国的兴灭

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历届试题

(A)1. 学者发现许多三国时代吴国的文献资料,包括《隐核(查核)新占民簿》、《隐核州军吏父兄子弟簿》、《兵曹徙作部工师及妻子簿》、《郡县吏兄弟

叛走人名簿》、《生口买卖簿》等。这些簿册的作用应是:()A掌控各类人

口,增加税收()B强迫职业世袭,确保生产()C因应战争需要,强制征兵

()D分析人民寿命,发展医学。

1. 中国自发展出“编户齐民”制度后,历代统治者无不努力更准确的掌控各类人口增减及流动数字,因

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国家税收与发展。

二、西晋短暂的统一

第二节南北政权的对峙

历史重点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

荊揚之爭→造成政局動盪

前秦平定北方,大軍南侵

肥水之戰→東晉轉危為安

课程统整

一、东晋与十六国

历届试题

( B )2. 淝水战前,前秦朝廷关于是否出兵讨伐东晋,廷议热烈。(甲)权翼说:“晋虽微弱,未有大恶。君臣关系很好,朝廷内外,也都和谐。”(乙)慕容垂

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说:“意见多了,难作决定,陛下圣心独断就可以了。晋伐吴的决议,即未经

群臣讨论。”(丙)高僧道安说:“陛下居中土,制四海,比得上尧舜,不必

栉风沐雨,经略远方。”以上意见中,赞成出兵与反对出兵者,应是:()A甲

乙赞成;丙反对()B乙赞成;甲丙反对()C甲丙赞成;乙反对()D甲赞成;

乙丙反对。(106指考)2.甲的说法认为东晋相当团结,不应攻打;乙举晋伐吴的例子,表示赞成攻打;丙认为不必劳师动

众,到远方打仗,所以认为不应攻打。

二、南北朝的分立

历届试题

( A )3. 两个鲜卑大臣议论国政时发生争执,一人口操汉语,引用儒家理念发表

议论,另一人责骂他为“汉儿”。这个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北朝后期,实施汉化改革政策后()B隋、唐前期,种族融合形成之后()C五代十国,契丹南下打草谷之时()D北宋初年,北亚民族南下中原时。

3.北朝为鲜卑人政权,但自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以来,许多鲜卑贵族习染汉文化,招致另一派

鲜卑人的不满。汉化与鲜卑本位主义,成为北朝长期以来的争执。()B隋唐皇室兼有汉人与鲜卑人血统,族群融合,较无种族歧视问题;()C()D五代十国到北宋时,契丹崛起,即使有鲜卑族大臣,时代仍晚于北朝。

第三节士族的政治与社会

历史重点

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课程统整

一、士族形成的原因

二、两晋南朝士族的兴衰

历届试题

(D )4. 中国历史上一个时期,司马氏得到大士族琅邪王氏的支持,登基为帝,建立了朝廷,于是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琅邪王氏之后,依次出现颍川庾

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等权臣的时候,依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

天下”的局面。这是哪一时期?出现怎样的政治型态?()A西晋;皇权政治

()B西晋;门阀政治()C东晋;皇权政治()D东晋;门阀政治。(107指考)4. 士族又称门阀。魏晋实施九品官人法,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士族享有经济特

权及尊贵的社会地位,长期掌控政治权势,皇室也需士族支持才能执政。题目所述的“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和皇帝权力势均力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北朝士族的发展

第四节道教的成立与佛教的兴盛

历史重点

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吸收佛教的義理、戒規、組織方法加以改革

北魏寇謙之:仿佛教建立儀式→道教儀式至此完備

南朝陸修靜:整理道教齋戒儀式→廣集道經並分類

南朝陶弘景:整理神仙系譜

教中國化的重要工作

適應中國社會必須的調整

课程统整

一、早期道教的发展

历届试题

(A )5. 学者在东汉晚期遗址中发现许多铜镜、画像砖,多有“东王公”、“西王母”画像,石印上也镌刻“大山武帝神仙印”字样,指出:这些器物可以反映当地的□

□□□。□□□□应当是:()A神仙方术()B佛教信仰()C儒家礼法()D祖先祭

祀。

5. 早期道教包括巫术崇拜及神仙方术等内容,透过方术求取仙术、仙药能让凡人成为神仙,长生不

老。东王公、西王母信仰即是神仙方术的象征。

二、道教的革新

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

三、佛教的传入与兴盛

四、佛教的中国化

演练

一、单一选择题

(C)1. 有一部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派了两位将军,把都城附近的奴客都调发入军队,以征伐外族为名,实际上是防范另一位坐拥重兵于长江中游的权

臣。请问这段记载应出自于何书?()A《汉书》()B《三国志》()C《晋

书》()D《旧唐书》。

1. 此应指东晋皇帝猜忌北伐大将,北伐事业因而难以成功。

(D)2. 图书馆书架上有一本历史著作,名为《从平城到洛阳》,从这本书的书名来判断,这应该是一本谈论哪一内容的书?()A建筑艺术()B宗教发展()C水

运交通()D文化融合。

2.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

(B)3. 一、分交州别置广州。二、平服山越。三、增设郡县。四、遣使南海。五、经营夷州。请问:这应是以下哪一政权的对外发展?()A西汉()B孙吴()C

东汉()D东晋。

3. 孙吴经营山越,史书中亦记载其为经营夷州之始。

(C)4. 小新根据政府规定,可占田50亩,百官亦可按照官品高低占田与荫客。请问他应是下列哪一朝代的人?()A东汉()B三国()C西晋()D隋唐。

4. 占田是西晋开始实施。

(B)5. 以下是关于某位皇帝的速写:特征一:“他早期是一位很有做为的皇帝,曾统一中国北方,国力一度超过敌国数倍,很有机会统一全国。”特征二:“他的

军队是由多民族组成,缺乏团结和统一。”特征三:“后来他刚愎自用,不顾

大臣们和其弟的反对及汉人谋士王猛的遗言,没等条件成熟就倾全国之兵

力,入侵敌国,遭致惨败。”请问:这应是指哪一政权的君主?()A北魏()B

前秦()C东魏()D北周。

5. 由汉人谋士王猛可推知为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但在肥水之战惨败。

(A)6. 佛教僧侣出家之后必须放弃俗姓,一律改为姓释,这种戒律法规是受何人影响?()A道安()B慧远()C法显()D玄奘。

6. 中土高僧第一人为东晋的道安,订下僧尼以“释”为姓的规矩。

(A)7. 《颜氏家训˙勉学篇》有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请问这反映当时的什么现象?()A显示门阀政治下,士族为官之易()B政府用人唯

才、不问出身()C寒门为求科举上榜进入仕途,只要环境允许便读书著作的

第五章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代勤奋模样()D士族豪门重视子弟的教育,教训子弟要时刻用功,才能担任著

作郎与秘书郎等高官,维持家世不坠。

7. 说明士族子弟不需有多大才能,就可以担任著作郎与秘书郎等高官。

(B)8. 浪漫主义在欧洲是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产物。严格来说是文艺和美术在时代的趋向,以当时来看可用“到自然去”来概括其精神。在中国历史中何时之精神

应是最具有以上所述浪漫主义之特质?()A东周()B魏晋()C唐代()D宋

代。

8. 竹林七贤之解放行为,及以道家为主强调自然,是魏晋时期的主要特色。

(C)9. 下列乱事请依爆发时间先后顺序排列:()1七国之乱;()2八王之乱;()3黄巾之乱;()4董卓之乱;()5永嘉之乱。()A()1()4()3()2()5()B()1()2()3()4()5()C()1()3()4

()2()5()D()3()1()4()2()5。

9. 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八王之乱是西晋;黄巾之乱是东汉;董卓之乱是东汉黄巾乱后才起;永嘉之

乱西晋亡。

(C)10. 北朝发生两次灭佛事件,一次是北魏太武帝,一次是北周武帝。请问:此反映下列何种情况?()A中国文化中一直有政教对立的色彩()B佛教在北朝完

全中国化()C佛教已非常盛行,寺院经济雄厚()D北朝皇帝多反对佛教。10. 寺院拥有大量财富和劳动力,影响政权,是统治者反对之因素。

(C)11. 谱牒在此时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透过谱牒可以了解当时世家大族的官位、渊源与经历,谱牒成为朝廷任官、民间通婚、交友的重要依据。请问谱牒的

盛行应在下列哪一时期?()A秦朝()B汉朝()C魏晋南北朝()D唐朝。

11. 魏晋士族为保障其特权,重视谱牒之学,即记录士族世系的书。

(C)12. 下列有关道教与道家关系之叙述,正确为何?()A二者皆讲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B道教始祖是老子,张角以其经典为主要信奉依据()C道教是附会

道家之说,但二者并无直接继承关系()D道教之思想完全从道家而来。

12. 道教是古巫术崇拜、先秦道家思想、儒家、阴阳五行学说、战国神仙方术而成。

二、多重选择题

(AD)13. 对于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的比较,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其发生的原因都是跟实施封建有关()B二者都是因君主过分专制而发生()C都是因为中央政

府企图削减地方诸侯势力而引发()D七国之乱时间比较短,八王之乱历时颇

长()E七国之乱后导致中央权力的扩大,八王之乱结束后导致诸王实力的扩

张。

13. ()B()C八王之乱是因地方武力集中在诸王导致宗室争权,非君主过分专制所致;()E八王之乱结束诸王

势力也衰弱。

(AB)14. 关于魏晋清谈与玄学产生的原因,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这是经学走到极端繁琐的一种反动()B是延续东汉以来太学生品评时事与人物的风气()C永

嘉之乱以后的五胡乱华,令清谈走上玄虚之境()D这是魏晋以来,门阀士族

的长期不得志所造成()E这是对于东汉以来,玄学走入训诂考证的反动。14. ()C是政治的残酷无情令清谈走上玄虚;()D因门阀士族早有地位,不必留心世务而造成;()E应是经

学。

(ABC)15. 有关道教的盛行与发展,下列人物的贡献哪些正确?()A陆修静整理道教斋戒仪式,并广集道经,加以分类()B陶弘景整理神仙系谱()C寇谦之使道教

在北魏太武帝时成为国教()D葛洪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E孙恩将原本是

在下层民众流行的道教,扩大到士族阶层。

15. ()D是陶弘景;()E是葛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时教案总第19课时 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历 史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

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刘 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 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 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 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

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时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即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多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点的吸收。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民族融合的形成途径为:(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 东汉(25—220) │ ┌————————————————————┐ │↓│ 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 ↓│ 西晋(265—316)←—————┘ │ ┌————————————————————————————————┐ │││ ││十六国(304—439) │││ ┌———————————————─———————————————┐││↓││ │┌——————【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347)(304—329)(338—376)│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 ││↓↓↓ ││——————— │↓↓ 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 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 │││ ││┌—————————————————————————————————┤ ││││││ │└—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 │(405—413)(400—421)(386—403)(384—394) ││││ ││┌—————————————┐│ │↓││↓↓ │【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 │(401—439)(397—414)(384—417)↑(384—409) ││││││ │││││┌—————┐ ││↓│││↓ ↓│【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 ││↓↓↓↓ ││┌——————————————————————————————— ↓││↓ 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 │││┌————————————┐ ↓││││ 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 ↓││↓↓ 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 ↓││ 陈(557—589)→┴——————————┐│ ↓↓ 隋(581—618) 注: 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②“【】”是《十六国春秋》中提到的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时期政权并不仅此十六个。 ③“()”括号内表示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其存在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他们成为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西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因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步伐。 2、“十六国”的民族融合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以及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2)士族地主与门阀制度; (3)玄学、佛教的发展与兴盛; (4)汉分治。 2、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历史地图、课本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法。 (2)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述观点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法。 3、思想培养目标: (1)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我国境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3)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教学要点 (一)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统一全国止。(二)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三)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1、开放的时代。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 (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 (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 (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 (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 (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 (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3、文化结构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正式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的结束;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和影响;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政局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他不愧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多方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关于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方式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的归纳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电脑课件等 教学要点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混战 1.少数民族的内迁 2.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3.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4.十六国历史的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过程 【预习提问】 1.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和鲜卑族吗?为什么? 2.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出现在什么时期

1引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xx南北朝xx十五讲 引言: xx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前后300多年间,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如曹魏、蜀汉、孙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些政权,总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若以曹魏代表三国,又称为魏晋南北朝。 从宏观的角度看,立足于与秦汉、隋唐的比较,魏晋南北朝略具如下时代特征: 其一,深层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21年,即280年司马氏灭吴,到301年“八王之乱”全面爆发。而即便是这21年,西晋也没有恢复东汉盛时的版图: 鲜卑基本已据有匈奴旧地,并日益南下;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已为羌胡所占;内徙的匈奴人实际已控制了今山西的北部。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两个以上的政权,甚至同时有十多个政权存在。在政局或南北分裂或东西对峙或地区割据的长期影响下,各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地域意识的强化与地域传统的生成,也是一种“分裂”。又即便在同一政权的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地区军事割据倾向,如东晋南朝的州镇,北朝的镇戍,这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四周的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造成民族成份复杂,民族融合(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即战争)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也是一种“汉化”。如果再考虑到周边特别是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则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此时期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长期的社会的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除官府垄断手工纺织业外,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由于官营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密切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瓷器设计特点:1、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工艺方面: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会呈现青色。设计方面: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南北两地有较大区别。南方秀丽,北方浑朴;南方釉色青翠,北方青中泛黄。社会风尚方面:当时以玉为贵,青瓷色调泛青,质感如玉,深受喜爱。由于此时受玄学影响,瓷器造型大多高挑而雅致,富于审美性。2、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特点: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3、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4、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南京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 族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的时间、分布的地区及其处境;匈奴贵族灭西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南方及西南、西北等地的民族融合。二、能力培养目标 1.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斗争不断。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直接,更加频繁。原有的民族布局被大迁徙所打破,民族大融合加强。通过民族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朝民族融合内容,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古代民族大融合加强的重要时期。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迁都与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魏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教学要点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混战 1.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 2.内迁少数民 族统治者的分布及处境 3.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2.南北及西南、西北的民族融合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一课时,是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可自行确定教学重点,并相机解决教学难点。二、讲授本节具体内容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对东汉末年以来我国人口的移动及社会分裂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分析“永嘉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为讲授本节内容作好准备。三、关于“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我国北方、西北一些游牧民族陆续越过农牧分界线,向内地迁移到辽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

《九章算术注》中所蕴涵地科学思想可谓极其深邃.逻辑思想、重验思想、极限思想、求理思想、创新思想、对立统一思想和言意思想等均是其科学思想地真实体现.刘徽集各家优秀思想方法,并加以创新而用于数学研究,使以《九章算术》为代表地中国传统数学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并上升到了一个新地阶段,他是遥遥领先于中国传统数学领域地杰出代表,也堪称是世界数学泰斗. ①在数系理论方面 用数地同类与异类阐述了通分、约分、四则运算,以及繁分数化简等地运算法则;在开方术地注释中,他从开方不尽地意义出发,论述了无理方根地存在,并引进了新数,创造了用十进分数无限逼近无理根地方法. ②在筹式演算理论方面 先给率以比较明确地定义,又以遍乘、通约、齐同等三种基本运算为基础,建立了数与式运算地统一地理论基础,他还用“率”来定义中国古代数学中地“方程”,即现代数学中线性方程组地增广矩阵. ③在勾股理论方面 逐一论证了有关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地计算原理,建立了相似勾股形理论,发展了勾股测量术,通过对“勾中容横”与“股中容直”之类地典型图形地论析,形成了中国特色地相似理论. ④在面积与体积理论方面 用出入相补、以盈补虚地原理及“割圆术”地极限方法提出了刘徽原理,并解决了多种几何形、几何体地面积、体积计算问题.这些方面地理论价值至今仍闪烁着余辉. 九章算术注与西方数学 ①割圆术与圆周率 他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地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地科学方法.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边形地面积,得到π,又算到边形地面积,得到π,称为“徽率”. ②刘徽原理 在《九章算术?阳马术》注中,他在用无限分割地方法解决锥体体积时,提出了关于多面体体积计算地刘徽原理. ③“牟合方盖”说 在《九章算术?开立圆术》注中,他指出了球体积公式(为球直径)地不精确性,并引入了“牟合方盖”这一著名地几何模型.“牟合方盖”是指正方体地两个轴互相垂直地内切圆柱体地贯交部分. ④方程新术 在《九章算术?方程术》注中,他提出了解线性方程组地新方法,运用了比率算法地思想. ⑤重差术 在白撰《海岛算经》中,他提出了重差术,采用了重表、连索和累矩等测高测远方法.他还运用“类推衍化”地方法,使重差术由两次测望,发展为“三望”、“四望”.而印度在世纪,欧洲在~世纪才开始研究两次测望地问题. 公元~年 ·印度地“天竺乐”和西域地“龟兹乐”传入中国 公元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和融合 镇雄一中教师:黄海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继秦汉统一之后第一次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各民族大迁徙、大流动、大融合的时代,而这一时期里的民族融合, 是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本文主要从该时期北方民族迁徙与融合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迁徙融合影响 【正文】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历代都有,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活动, 无论是从人口规模和迁徙动机来看, 还是从涉及到的民族数量和迁徙区域而言, 都是中国古代其他历史时期难以比拟的。三国以来, 政权频繁更迭, 尤其是自304年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后,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内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首领纷纷起兵, 在中原及西南、东北和西北等地先后建立政权并大规模内迁, 边疆各族向中原的汇聚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由此而掀起了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迁徙的又一次高潮。 一. 北方民族内迁概况 1、鲜卑族的大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 无论从建立政权的数量还是从迁徙规模及其历史影响来看,鲜卑族在五胡中都是最为活跃的一个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讲, 弄清了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状况,就可以了解该时期胡族内迁的概貌。《后汉书》中记载“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 故因号焉”。综观鲜卑族的发展史, 实质上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自东汉以来, 随着匈奴内迁并逐步瓦解, 鲜卑人亦大规模成扇形南趋西进, 到东汉后期, 鲜卑南接汉边, 北拒丁零, 东却夫余, 西击乌孙, 尽据匈奴故地, 东西万四千余里, 南北七千余里, 逐步控制了塞北草原及中原北地。这种分布格局一直延续至魏末晋初。其中拓拔氏鲜卑建立的北魏, 并以此奠定了北方统一大业的基础。至太武帝拓拔焘时, 北魏逐步统一了北方, 拓拔鲜卑以平城为中心, 散布于北方各地。鲜卑迁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为了尽快摆脱鲜卑旧势力的严重束缚, 加速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 孝文帝力排众议, 于太和十八年(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原在平城的鲜卑人大多南迁, 前后迁洛和南徙的贵族、官僚、军队及民众, 总数在一百万左右。迁都洛阳不仅为孝文帝全面汉化选择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 使其成为五胡中融合得最为迅速、最为彻底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匈奴内迁 匈奴内迁大约始于汉代, 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以后, 南匈奴内附于汉, 主要居于塞内北地郡、朔方郡、上谷等地, 在今甘肃东部、山西与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与汉族杂居。东汉末年, 鲜卑族南下, 南匈奴经常受到鲜卑攻击, 遂继续向东向南迁徙, 进入今山西省境内。匈奴的不断内迁, 导致匈奴族及其各支系在这一时期随着政权的建立大量迁入中原地区, 活跃于历史舞台, 南北朝以后便融入周围各族, 其族称不再见于史籍。 3. 氐羌内迁 秦汉以前, 氐人主要活动在西起陇西, 东至略阳, 南达岷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东汉末, 诸雄争霸, 氐人乘机开始大规模内迁, 直至关中和陇右地区。经过不断的迁徙, 至西晋时, 氐人在关中、陇右以京兆等郡为中心形成了广泛的分布区。十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摘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建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石窟,佛寺,佛塔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著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书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石窟及砖塔。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更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例如内部各种佛塔的浮雕为研究当时的塔提供了很多素材。隋唐起渐渐有木构建筑遗留,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本文就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在三百余年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在佛教中寻找安慰,而正是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兀与缀术南朝祖北朝齐民有要术 西晋裴秀禹贡图北魏道元水经注 东晋葛洪结合儒弘景学佛教义富 佛教盛行因为苦法显西行写成书 反佛范缜是唯物灭佛实践有两武 四五骚七完过渡建安文学写白骨 渊明归园不嫌苦山水灵运有乐趣 民歌采桑新乐府敕勒川上木兰舞 东汉书法成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东晋羲之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三国不兴佛画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 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 “兀与缀术南朝祖”是指圆周率与《缀术》是南朝祖冲之的成就。“北朝齐民有要术”是指北朝的《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图”是指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道元水经注”是指北魏郦道元写了《水经注》。“东晋葛洪结合儒”是指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弘景学佛教义富”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丰富了道教教义。“佛教盛行因为苦”是指佛教盛行是因为它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法显西行写成书”是指法显曾西行取经,回国后写成《佛国记》一书。“反佛范缜是唯物” 理论上反对佛教的范缜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灭佛实践有两武” 实践上灭佛的是两个武,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四、五、骚、七完过渡”是指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建安文学写白骨” 是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蒿里行》有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渊明归园不嫌苦”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嫌苦累。“山水灵运有乐趣” 是指山水诗开始兴盛,谢灵运等是代表。“民歌采桑新乐府”,民歌《采桑度》是一种新乐府诗,“敕勒川上木兰舞”表面意思是在敕勒川上花木兰跳舞,实际指《敕勒歌》和《木兰辞》。“东汉书法成艺术”是指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曹魏时的钟繇创造了楷书。“东晋羲之兰亭序” 是指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是指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三国不兴佛画祖”是指三国时的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是指《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是指大同的云冈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是指少数民族音乐《龟兹乐》等传入, 《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帝国的消亡,下启隋唐盛世的兴起,长达360 余年的时间实在是一段民族大分化、大动荡、大融合的历史,对统一王朝的再次形成并走向兴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外戚专权,地主、豪强兼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统一的王朝统治实在无法维持下去,终于在农民大起义的号角声中土崩瓦解。继之而起的三国鼎立,虽然对立的三方都想以自己的实力和方式问鼎中原,重新统一天下。整日攻城略地,争战不已,但终究无法改变其分裂形势。三国之后,西晋的暂短统一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未几又陷入更大的分裂割据之中。以东晋为首的汉族统治集团偏安江南一隅,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拉开了民族大分化、大融合的帷幕。 三国时期的分裂战争及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中原地区长期受到战争的摧残, 人口锐减,百姓流离, 土地荒芜, 广阔空旷的空间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内徙提供了条件。于是两汉以来居住于塞垣内外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内徙, 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用战争的手段不断扩大领土面积和活动范围, 其中以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为主, 他们前后相继, 在中原大地演出了一幕幕激烈悲壮、生动传神的大剧。 一、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徙 周边少数民族的内徙, 并非始自魏晋, 而是从汉代开始。例如匈奴在东汉时期就至少有约50 余万人陆续内附[ 1] 。其后, 曹操又将这些内徙之匈奴人分为五部, 使各居其地。晋太康中, 匈奴五部的地域分布是“左部居太原兹氏, 右部居祁, 南部居蒲子, 北部居新兴, 中部居大陵”,“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2] , 即今山西省汾河流域, 在内徙各少数民族中占有一定优势。 羯人石勒在长安称帝, 其拥护者应是以其本民族百姓为主的。石勒的继承者石季龙在和前燕作战时, 曾以“五丁取三, 四丁取二”的比例简选兵士, 最后连同在邺城的军队, 共组织起50 万人的队伍。同时石季龙还一次迁徙辽西、北平、渔阳等地的百姓万户于兖、豫、雍、洛之地。除组织了50万人的军队外,石季龙还组织了50 万人的造甲工匠, 17 万人的船夫[ 3] , 总数多达120 余万人。其中羯人当占一定的比例。前燕与后赵作战, 曾一次“摧歼羯寇八万余人”[ 4] 。石氏败后, 冉闵杀羯人,“死者二十余万”[ 5] 。这些仅是指后赵国都邺城附近被杀的羯人。以上数字虽难以具体统计, 但从中亦可见后赵统治下羯人的大致数量。 在当时内徙的少数民族中, 鲜卑应是人数较多的一支。即以建立燕国的鲜卑慕容部来说, 秦汉之际即有“控弦之士二十余万”[6] 。东汉末年, 鲜卑势力大盛, 不断南向寇略东汉的北部边境, 而且还“北拒丁零, 东却夫余, 西击乌孙, 尽据匈奴故地”,据有了“东西万四千余里, 南北七十余里”的地方。后其首领檀石槐又分其地为三部: “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 接夫余、氵岁貊二十余邑为东部; 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里为中部; 上谷以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7] 。势力之盛, 可以想见。西晋初年, 鲜卑内徙, 虽具体数字不详。但东晋穆帝永和五年( 349) 慕容俊即燕王位时, 仅前锋都督慕容垂即“简精卒二十余万以待期”[ 8] , 其部众、百姓之数于此可见一斑。 氐人原居略阳临渭( 今甘肃省安县) 一带, 内徙后所建立的政权以长安为都, 史载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案 [基础知识] 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地理学家裴秀与《禹贡地域图》郦道远的《水经注》玄学家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葛洪、陶弘景与道教佛教传播范缜与《神灭论》私学发展《颜氏家训》范晔与《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诗歌发展建安文学田园诗人陶渊明骈体文民歌盛行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干宝与《搜神记》“书圣”王羲之顾恺之的绘画石窟艺术音乐的融合与发展[基本理论] 1.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但由于民族融合程度的空前加强,在继续前代的基础上,科技文化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2.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文化领域出现新气象; 3.多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能力培养] 1.通过总结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分析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进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将多项成就与前代进行对比,并估量它的现实意义和世界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回纳联系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战乱时期与科技文化成就发展的矛盾分析 [教具教法] 图片,资料,讲述,结构示意图,讨论 [教学过程] [导进新课]自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概述导进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1)刘徽,魏晋时期,提出圆周率的正确方法,运用极限理论。 (2)祖冲之,南朝,Л=3.1415926-3.1415927间,早欧洲一千年。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躲、野生植物的利用,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裴秀,舆图学家,绘制《禹贡地域图》,绘图理论延用至明末。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消极。名为“清谈”,将儒家《周易》、道家《老子》和《庄子》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活动于洛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资料]当时文人想借助道家思想使自己回回自然,摆脱现实纷争,但又不可能彻底摒弃儒家经典,由于他们都接受了儒祖传统教育。于是出现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的怪现象,援道进儒,儒道合流,形成魏晋时期特有现象——玄学。汉儒重家教,师法,注重家学渊源与宗派门户之见,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及食品加工与贮存等技术的农书是A.《考工记》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四民月令》 2.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社会基础是 A.士族制度的发展 B.国家处于分裂状况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北方民族融合 3.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 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4.佛都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未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5.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色是 A.宗教特色 B.市民特色 C.民族特色 D.贵族特色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大触合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 D.江南经济的开发 8.陶潜的《桃花源诗》①反映了人民质朴的劳动生活②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③向往一种世外桃源生活④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 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实质是 A.抨击时政 B.崇尚清淡 C.维护庶族利益 D.为士族辩护 10.汉字书法发展的顺序是①篆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发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篇》材料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神灭论》回答:(1)从材料1和材料2中判断是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加以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建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中文名,魏晋南北朝建筑。建筑类型,佛寺。佛塔和石窟。建筑特色,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城市建筑,邺城洛阳。建筑特征,成熟。圆淳。 艺术简介。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

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 圆淳。此时期为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国。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

托。 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中华建筑的形象。 建筑类型。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 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时。就大兴佛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教材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材教法 一、教学重点:科技文艺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二、本节教学时数为2课时。建议:前一课时,讲授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的有关内容;后一课时,讲授文学、艺术的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及对魏晋南北朝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如能在结束新课后还有时间总结全章则更好。 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照应本章引言,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本章引言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脉络与历史地位,由当时的特定环境自然引入文化内容的教学。反复对本章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系统回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对本章内容反复认识,加深理解,而且这样导入本节新课,可以加强本章内容的整体感。 三、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基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本节的内容只能从中择其要者,简要述评。另外,本节内容比较侧重自然科学,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成就,如:马钧的机械制造、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百炼钢与灌钢技术等,已见于前节,对这些技术创新,教师在本目教学中不必展开,但可以提及。 数学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圆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数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了“周三径一”,即圆周率为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那太不精确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非常可贵。祖冲之则更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两个数值之间,并提出其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无人超越。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贾思勰治学严谨,“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最终写成这部农学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东汉时,桑钦著《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贡地域图·序》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四、关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本目首先应讲清道教的改造。道教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常常成为民间结社的工具。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对它加以改造。这个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二是吸取佛教的诫规,模仿佛教的寺院组织,建立道观,发展势力。葛洪在医学、化学方面有重要成就,陶弘景也精通医学。道教的健身法、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他们的炼丹术无意中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炽盛。这是乱世为佛教广为传布提供了社会条件的结果。其一,这是统治者加强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