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悠久而灿烂的中国文学史上,名家众多,星光闪耀,而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从今存的300余首词作看来,苏轼的丰富的创作不尽打破了“诗庄词媚”的观点,还把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感旧怀古等大量写进词里,使得词从内容到形式,从词风到词境,都得到了全面的变革,赋予词以新的灵魂和生命。

词发展到宋代,系“艳科”之列,由于多写宫愁闺怨、相思离别之苦,所以“诗庄词媚”是文人们的共识,而苏轼却“以诗入词”彻底打破了词“艳科”“情语”的传统,将常见于诗的感怀、记游、说理等,都融入词中,将凡是凡是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都借词来加以表达,这使得词的表现功能得到大大的扩展,并开创了豪放之风。

一、苏轼在词上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

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是指将词所反应的生活内容的扩大。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限制很多,而苏轼却毫无顾忌的将那些别人认为不适宜与用词来描写的事情写入词中,诸如人生的感慨、仕途的沉浮,各地的游记,山川景物,农田茅舍等,这些都是前人较少或不曾涉及的。他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雄健之笔,来抒发纵马扬戈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以“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浣溪沙》)的清新笔调,显现了农村的风土人情;他以“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中一派恬淡的田园之风,来描绘农田的生活气息;他也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中的英雄形象与自身形成对比,即激起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其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可以说,苏轼是“无意不可用,无事不可言”1,凡是能写进诗文里的,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就连对社会政治观点和对于时政的看法,都隐约的表达于词中。总之,苏轼词中的一些题材和主题,是从温庭筠,黄庭坚等词人的作品中所找不到,确实历代诗人作品中常见的。

二、苏轼在词的意境与风格上的创新

传统词人由于多写宫愁闺怨、相思离别之苦、男欢女爱,所以多以清丽婉约为本色,常用比兴手法,虽有词含寓意,但是境界狭小、风格纤弱。而苏轼则另辟蹊径,创造出高远豁达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1.苏词的旷达超脱

苏词富含哲理,我们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苏轼旷达的人生观和超脱的人生境界,如其《蝶恋花》词中的一句花褪残红青杏小,写了衰亡和新生,残红落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生死交替,却仍不免让人感到几许悲凉。词人亲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情,但苏轼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视线一转:绿水环抱,燕子飞舞,一片春意盎然。苏轼的心情也随之酣畅,一扫前句的伤春惜景之情,把伤感和旷达对立的心境化为一体。又如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全词通篇咏月,但又将景与意相融合。在被贬谪至黄州,他望着中秋之夜的皓皓明月,而生向往之意,高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间虽苦,却仍让人觉得眷恋不已,苏轼在这样的万般犹豫之中,在这样欲归隐又矛盾的心理挣扎中,忽然豁达开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他在这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虽不能与兄弟团聚,却又生出如此豁达的情怀。这样的存在,恐怕也只有苏轼能为之了。

2.苏词的豪迈奔放

豪放是苏轼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大都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其中《念奴娇》就是其代表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提笔便是恢宏的气势,从滚滚长流的历史长江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豪杰;将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和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加以组合,给人以一种悲凉又超脱的大气。这通古观今的气度和感怀之情,让我们为止一怔。词中“乱石穿空,惊

1刘熙载《艺概》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通过从不同角度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观,一扫前面的萎靡气氛,让读者在读中也能感受这惊心动魄的气势,诗人精神为之振奋。词的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将词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做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一涌现,其词气意境壮阔前无古人,字句铿锵,以万古心胸引出词人怀古伤己的思绪。自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是却无法掩盖其豪迈之势。

三、苏轼在词的形式上的突破

1.冲破音律的束缚

苏轼“以诗入词”,在创作实践中并不十分严格的恪守声律成规,使词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更能充分的表情达意,使得词不仅仅只为应歌而作,更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流传下去。

2.大量用典用史事

用典是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手段,典故可以起到借古喻今,典故可以起到借古喻今,托物咏怀,曲笔写意的作用,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而苏词多以三国魏晋的历史事件、神仙志怪、传奇人物和唐诗名句、隐括诗文入典。这也是苏词“以诗入词”的重要表现

3.苏词体制的创变

苏词在体制上也有所创变。以前词家在词牌外,极少立题,而苏词却始用标题。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洞仙歌·冰肌玉骨》等,这些此题,或点名地点、时间,或提示内容,交代写作背景。有的词还加以小序》虽然序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孤馆青灯”等;有的小序洋洋洒洒百余字,如《洞仙歌》“冰肌如骨”这些小序文采斐然,引人入胜,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开辟了词体创作之先河。

由此可见,苏轼不论在词的内容、意境、风格上,或是在词的形式上,都做了全面的改革。为词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词的发展起了一个里程碑的意义。历史评家总是高度的肯定了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他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