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科学第一章教案:第5节 科学探究

初一科学第一章教案:第5节 科学探究

初一科学第一章教案:第5节   科学探究
初一科学第一章教案:第5节   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掌门1对1 基本要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价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 会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3. 学会查物质的密度表,并能说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 4. 会测量一些物质的密度。 5. 会应用物质的密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授 一. 密度概念的引入 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气味鉴别它是水还是酒精,可以根据它们的颜色及锈迹,鉴定是铜还是铁。如果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我们要怎样判断它们是什么物质呢?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 A. 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 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 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 二. 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实验来研究 我们取大小不同的外形规则的小木块和小铁块,然后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第一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及教学反思

(封面) 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及教学反思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

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banzhuren)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初中科学经典教案

声现象31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例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思考原因); (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知识点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思考问题:教师至少多大才能听见回声?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知识点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知识点五;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关的物理现象。 科学探究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学习任务分析 : 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层,本节可以看成是质量的深化和延续,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 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液体、固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同时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欠缺,为此,在本节课密度概念教学时,我将难度分解,逐层递进,分段探究,各个击破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度概

念。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单位; 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4、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 要素。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法和学法: 教法:科学探究,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 演示实验器材:纯水、盐水、酒精各一杯、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铝块2个,铜块1个,塑料泡沫1块。 分组实验器材:天平(9架),砝码(9盒),量筒(9个),刻度尺,烧杯;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巾》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巾》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巾力气变大的办法,感受纸巾的神奇。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猜测。(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神奇。(探索操作,尝试验证) (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办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察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纸巾把油桶提起来了吗?(教案出自:教.案.网)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再次探索用纸巾提起油桶的多种办法。(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如何让纸巾变更有力气,把水瓶提的更久。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②发现那种办法纸巾更有力气,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的办法,鼓励幼儿挑战提起更重的油桶。(再次探索,提升经验) (1)出示装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想办法让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用多张纸巾或与朋友合作。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办法。 (3)交流分享:你发现那种办法使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 5.迁移经验,初步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多种办法。

七年级科学上册-1.4《科学测量》教案-浙教版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测量 引入 提问:什么是温度? 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一下子很难回答。那我们先来感受下温度。 小活动: 让一位学生先把手浸入冷水的烧杯中,说下自己的感觉,再把手浸入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再说下自己的感觉。 预设:冷的,冰的。 提问:什么是温度? 预设:温度就是能够表示有多热,有多冷。物体的冷热程度。 再请一位同学感受下冷水,确认是冷的,再感受下冰水混合物,确认是冰冷的。(稍微停留一段时间。再把手放到冷水中,让他说说感受。 预设:水是热的。 原来那杯冷水,为什么你说它是热的呢?这到底是冷还是热? 师:仅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 师:那么我们必须借助工具。什么工具?温度计。 新课 一、认识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 师: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认识下温度计,看看它有哪些结构。 (按照顺序,出示玻璃泡、玻璃管、液柱、刻度) (板书)结构: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中,让学生观察酒精柱的变化。(观察到下降) 提问:里面酒精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吗? 预设:体积变小了。 师:如果,我把温度计放到一杯热水中,里面酒精的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体积变大了。 提问:那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预设:热胀冷缩。 (板书)物质的热胀冷缩。 师:我们可以根据液柱上升的高度就能知道温度的高低,液柱高一点说明温度高一点,液柱低一点说明温度低一点。那这样能不能测量温度的高低? 预设:还无法测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师:回忆一下,在长度测量时,我们把1米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其它的长度都和1米这段长度在进行比较。在温度测量时,我们把1℃规定为一个公认的标准。 师:但是公认的标准不能随便规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一定的稳定性,最好找到一个永远也不会变的标准。 (老师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 师:科学家们做实验时候,把一支玻璃管放到冰水混合物中,他们发现只要冰和水同时存在,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里的液面既不上升也不下降。无论是谁,都是这个结果。 这是不是很奇特?这个温度就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就找到了一个固定点。 科学家们又把这支玻璃管放到沸水中,只要水在沸腾,他们发现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变化,玻璃管的液面就是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这是不是也很奇特?这个温度又是比较稳定的。在玻璃管上又找到了一个固定的点。 师:这一段温度,是不是不变的? 师:科学家为了简便也为了直观,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的温度定位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在这之间划分了100个等份,每个等份就规定是1℃。 师:只要里面的液体膨胀,每上升一小格,就表示温度就上升……(1℃)?液体一收缩每下降一小格,就表示温度下降……(1℃)。 师:那么我们平时说的我们今天温度29℃又是指什么意思呢? 师:其实很简单,就是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高了29℃,也就是在温度计里的液体能够膨胀这些体积。 PPT 认识下液体温度计 【活动一】观察温度计 按照表单上的要求填写。 师:比较两支温度计,你发现了什么? 1、体温计测量的范围要小,酒精温度计要大。 2、体温计测量的要精确,酒精温度计要差些。 师:测量时,我们可以拿一支体温计去测一杯热水吗? 二、正确使用温度计 自学P24 学生先说,老师后归纳,再练习。 【活动二】使用温度计 1、测气温 2、测水温 每组上一位同学来取水。 3、测体温 学生先演示,让学生指出问题,再老师指出问题,解释,最后学生操作,结束后汇报。看看根据数据是否有错误。 三、其它几种温度计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初一语文科学小时教学设计教案

初一语文科学小时教学 设计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课题:科学24小时 册数:六年级上册 孙红莉 淄川区昆仑中学 科学24小时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个人素养。一、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内含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学生在原有的地理知识基础上,很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二、本文语言生动、简洁、准确,易于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因此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之基础上,品味语言,提炼人生的哲理,感悟“24小时”。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学会科学地艺术地安排时间,使自己之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义。 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 3、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感悟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 2、感悟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运用合作交流与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准备:网上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学过《〈论语〉十则》,在《论语》中孔子有句话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是时间的无情流逝,用以劝告人们要珍惜光阴,抓紧工作。其实,时间老人是最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每一天的时间都是(学生回答24小时)24小时是怎么来的呢知道的同学请回答。作家田志伟写了一篇介绍“24小时”的科普小品文《科学24小时》,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作者介绍了有关“24小时”的哪些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互动学习: 1、找出文中有关介绍“24小时”的科学知识。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整理。 3、学生简要介绍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师生适当补充。 (二)探究学习: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研究一下课文中介绍地理知识方式与我们学过的地理课本介绍地理知识的方式有何异同(学生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老师从写作目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加以点拨。 三、揣摩本文语言特点: 1、结合课后练习二,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 2、找出各自喜欢的词句、段落,说出喜欢之理由(各抒己见)。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划。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合作意识。 5、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6、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和标准。 7、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8、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3、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养生实践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得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4、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 (5)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索《神奇的纸巾》活动教案

大班科学探索活动:神奇的纸巾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纸巾力气变大的办法,感受纸巾的神奇。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3.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纸巾、装有半桶水和不同重量的彩色水的油桶、筐子、拧好的纸绳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巾、装有半桶水的油桶,引导幼儿结合经验,大胆猜测。 (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你觉得纸巾能把这半桶水提起来吗?为什么?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巾提起半桶水的方法,初步感受纸巾的神奇。 (探索操作,尝试验证) (1)提出任务与要求:想办法用一张纸巾把油桶提起来。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尝试,重点观察幼儿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 (3)交流分享:你用纸巾把油桶提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幼儿再次探索用纸巾提起油桶的多种办法。 (自主探索,分享交流) (1)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用纸巾提起油桶的方法。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 探索如何让纸巾变更有力气,把水瓶提的更久。b5E2RGbCAP (2)交流分享: ①你想出什么不一样的办法? ②发现那种办法纸巾更有力气,水瓶提的更久。 4.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的办法,鼓励幼儿挑战提起更重的油桶。 (再次探索,提升经验) (1)出示装有彩色水的油桶,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想办法让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可以

用多张纸巾或与朋友合作。p1EanqFDPw (2)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大胆尝试各种办法。 (3)交流分享:你发现那种办法使纸巾更有力气,提起更重的油桶。 5.迁移经验,初步感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幼儿探索让纸巾更有力气多种办法。

最新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 案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学生自备各种各样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由拉力器引出课题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力的原因) 同学们,认识老师带来的物品吗?(是拉力器)谁会用?请两位同学来试一下吧。通过两位同学来拉拉力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位力气大一位力气小)?是怎么判断力气大小的?(弹簧拉伸的长短)<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看来弹簧的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测试出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门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的里面也有弹簧存在,所以叫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初步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在我们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先来了解一下它吧。请同学仔细观察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猜想一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提出观察要求:A、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B、小组成员一起观 察,共同讨论。C、讨论结束放下手中的测力计,迅速坐 好,举手示意老师。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2、重点讲解测力计中的刻度。 (1)观察测力计上面的数字与符号,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两个单位“牛顿”“克力”) 讲解: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2)再观察:测力计中1小格代表多少牛?1大格代表多少牛? (3)学读测力计中的数据:1牛、2.5牛、4牛。 (4)感受测力计1牛与5牛的力大约是怎样的。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使用方法,共同来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其中一位同学的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上。)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科学教学计划 科目:科学 姓名:许文心 老师:秦老师

方法篇 一、首先要整理好学习资料并形成习惯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学习资料难免凌乱,如果不加以整理就会出现复习抓不住重点,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现象,不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当然面对如此众多的参考书和卷子,应该如何取舍呢?应 优先整理重点章节,例如浮力、压强、大气压的计算,以及电学的所有知识,这些都是考试重点,在考 试中会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且分值丢很高 二、复习过程中要把握好侧重点 因为每一章的重点不一样,而且具体到每一节的重难点也不同,因此复习时,可以先从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章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比如对“浮力和压强”的掌握不佳。那就要把这些章节中自 己做错的题,或者老师重点讲解的题目边看边在脑海中再现解题思路,还要把自己做错的原因找到(建议同学们每次用红笔纠正错误,并同时保留原先的错误答案),定期回顾这些错题,要不看答案的情况 下动笔重做一遍,加深印象,实在做不出来可以看一下答案提示一下继续做,切不可死记答案,否则难 以应付考题中的变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要在简单题和做过的题上丢分,这也是取得满意成绩的保障。 三、对于不同题型,采取不同策略 现在的考试无非是考查三方面:第一考概念;第二考过程;第三考方法。比如有这样一道题:设计 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猜想是否正确。这要求学生们首先要清楚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如果不熟 悉要加以弥补,弥补的时候侧重于理解而不是记忆。 四、要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一般来说,复习理科侧重于理解和辨析,宜安排在较靠前的时间复习,这样可以使大脑逐渐运转灵活; 文科偏重于记忆,宜放在这门课临考前复习,这不是因为突击,是因这样可以使记忆的知识在很短时间 内就再次得到巩固,以后再复习同样的内容可以容易一些。从心理学角度讲,有很好的延时记忆效果。 也可以文理科交叉复习,使枯燥乏味的复习过程保持一定的新鲜度,大脑也不至于过于疲劳。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粤沪版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沪粤版《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作者:牛集镇安溜中学陈福来指导教师:梁万明 【教学内容】:《尝试科学探究》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4课(2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希望你喜爱物理》和《动手做实验》之后,在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幼儿园教案:《科学探究》

下载后可编辑可打印 Kb023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科学领域中班科学探究教案 学习方向: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在科学的学习中,尝试引导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认识和发现周围事物。 教育建议: 1.这个阶段的孩子看起来对很多事情、事物、现象感兴趣,但是有些时候,他 们的关注点又很难捕捉,老师该怎样观察儿童的“观察”呢? ●了解孩子观察的目标性和无意义性的两种情况,这样才能准确引导。 ●孩子对新环境总是好奇,老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先让他们充分熟悉环境。 ●孩子对老师的引导的回应,老师应该捕捉,然后再进一步引导。 2.中班的孩子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有哪些典型的现象呢,你知道你的孩子们属于哪一种吗? ●投入型——专心致志地观察,沉浸其中。 ●犹疑型——不停的问老师,期待共同关注。 ●合作型——关注同伴所关注的,与同伴共同“探讨”。 ●游离型——心不在焉,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3. 孩子观察自然现象的时候,经常会通过自己的幻想改变一些有逻辑的传统科学常识,这个时候,老师该怎么回应呢? 尊重孩子的想象,引导他们探索更多的未知,短期内“不求甚解”。但是要给孩子预备相关领域的必备的认知材料,给他们探索的空间,在他们反复观察之后,引导孩子发现、了解合理的科学常识。

【幼儿园精品教案】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幼儿园精品教案】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 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 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 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 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 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 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 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 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 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 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 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 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 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 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 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 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 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 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 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 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 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 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 乐趣。]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课版物理八年级第七章第一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课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内容进行教学。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在前面的第二章《机械运动》和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水平运动距离的影响。 2、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体会科学家的对生活现象的仔细观察。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想②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水平运动距离的影响 教学难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学教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二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前面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同时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工具箱、单摆、小球、斜面、小车、毛巾、棉布 学生分组器材: 小车、斜面、毛巾、棉布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PPT1:播放《标枪比赛》 PPT2:定格画面出现:

序言 体验科学探究教案

体验科学探究 教学设计思路: 在《科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突出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被列入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课程实施的建议中,科学探究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引言》下的《体验科学探究》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有关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物理原理、物理方法的时候进行的。作为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初二学生大多充满好奇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预习和自己动手小实验的能力。为了体现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本节课抓住学生活动为核心,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中体现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基础前提的作用。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节课可分为两个环节:(1)通过阅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2)通过让学生经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乐趣,初步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通过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能放多少回形针,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欲望,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科学测量教案1

。 4.学会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5.通过对微小事物累积测量的过程,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增强勇于探索新问题的意识。 【教材导读】:你能掌握这些知识要点吗?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进行比较的过程。 2.定性测量有步距、指间距等,测量工具有卷尺、皮尺、三角板、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 微器等。高科技测量手段有声呐、雷达利用电磁波反射的原理测量距离及激光测距等。 3.长度的单位有、等 1千米(km)=米(m) [记为:103米(m)] 1米(m)=分米(dm) 1分米(dm)=厘米(cm) 1厘米(cm)=毫米(mm) 1毫米(mm)=微米(μm) [记为:103微米(μm) ] 1微米(μm)=纳米(nm) [记为:103纳米(nm)]

4.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 (1)知道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刻度尺读数时一定要平视。 (3)“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5.可以减小误差。 二、特殊长度的测量 1·用自行车当做里程表测量路程的方法是什么? 提示:先测出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圈的长度,再计算圈数。 2.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提示:测量一张的厚度可以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但用普通刻度尺需要用累积法,即测 量n张相同的纸的厚度,再除以n。 3.测量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提示:可以用多个三角板“组合测量”。 4.测量一根细铜线的直径。

提示:可先测量n根细铜线直径的长度,再 除以n。 【例题精讲】: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吧! 例l:右图所示的物体的长度为。 例2:测量科学课本中一张纸的 厚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用最小刻度是0.5毫米的刻度尺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在计算课本的张数n时,应包括封面和封底 c.测量课本总厚度时,先把封面、封底除外,再把课本压紧,然后用刻度尺准确测出 D·用总厚度除以课本的页码(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就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例3:给你一个圆柱体、一张纸条、一枚大头针、一把刻度尺和两只三角板,想办法测出圆周率Л的值。 【尝试练习】:相信你能行!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楼每层楼高约32 ;(2)课桌高度大约是70 ;(3) 一

《科学探究》教案

第7节《科学探究》教案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往往都有一种好奇心,对一些事情不再满足于了解是什么,而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去探究。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往往会受到挫折。科学探究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入手,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本节中由于学生对“灯为什么不亮”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问题学生能进行口头上的探究,而后获得探究的一般过程。然后,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认识黑盒实验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本质。通过本节课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合作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会协作与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引导-探索-实践 六、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台灯、插座、灯泡、磁铁、刻度尺、天平、多个黑盒(内置桔子、时钟、铁圆 柱体、回形针、矿泉水、糖果若干颗); 2、CAI课件演示 3、分小组:按4人一小组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并确定一位记录员,一位发言员 七、教学过程设计:(见后) (一)一般流程: (二)具体过程: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地大小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文档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 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 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实用文档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