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如何界定?

研究对象: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也可以说成研究的是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会社会问题;

大致分成三类:(1)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2)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学校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社会学、社会教育社会学三大分支。(3)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社会性体现在三方面: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作用于社会。

如何界定:既要姓“社”又要姓“教”。

(1).所谓“教”是指其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A:“泛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混同于一般社会学或其他分支社会学。B:“窄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降格为”其分支研究领域。

(2)所谓姓“社”,是指其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学+社会学双重性:(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间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理论奠基时期:沃德:a.在<<动态社会学>>最先提出“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b.在其中还提出“社会导进论”。涂尔干:a.教育社会学奠基人,b.《教育与社会学》c.最大贡献: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叫教育社会学视角,他认为教育史一种社会事实,教育的制度、目的与内容都受社会所制约,并具有社会功能。

(2).学科成形时期:分成学科制度的成形和研究范式的成形两层。A.学科制度的成形:a.苏扎罗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开教育学讲座,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教育社会学”的讲座,象征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化建设迈开了第一步。b.斯奈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教育社会学系,美国各学校相继建立,标志着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c.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世界上第一本正式冠有“教育社会学”之名的教科书。B.研究范式的成形:a.《教育社会学杂志》的副刊名为“理论与实践的杂志”表明教育社会学开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工作。b.第一个研究范式:规范性研究范式。

(3).范式转换时期:A.试验性研究范式的确立:a.布鲁克弗《试验性教育社会学:一种界定》实际是对规范性教育社会学的宣战。b.1963美国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投属于美国社会学门下,机关刊物《教育社会学杂志》名称由“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sociology ”改为“sociology of education”c.二次世界大战后试验性研究成为教育社会学的另一种范就式,取代了规范性范式的主导地位。B.功能主义学派的出现:a.帕森斯提供了AGIL图式:四种功能: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模式维持功能b。其他代表性研究:克拉克关于技术社会中的教育功能研究、特纳关于升迁性社会流动对教育制度的影响研究等、哈尔西等人编辑的论文集《教育、经济与社会》。

(4)学派争鸣时期:分冲突论学派和解释论学派。

冲突论学派:A动摇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地位,揭开了教育社会学上学派争论的序幕。B共同理论特征:以社会冲突为基线来考察教育现象。C两大分支学

派:a.新韦伯主义:代表人物美国的柯林斯和英国的金、阿切尔。柯林斯继承韦伯提出身份集团的观念和关于学校教育受制于社会支配集团利益的观点;b.新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社会再生产:美国鲍尔斯和金蒂斯以马克思关于“资本关系再生产”的概念为依据和文化再生产:法国学者布迪厄认为学校的作用在于通过文化专断和符号暴力来传递通知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抵制理论:a代表人物美国的吉鲁和阿普尔,英国的威利斯 b.认为学校是不同阶级文化场所之间争夺的场所。

解释论学派:A冲击对象:“宏观教育社会学”B.出现的意义:a是教育社会学的第二次大调整,用微观的研究打破了宏观研究的垄断地位b改美国操纵教育社会舞台为美英两国领导。C.三大分支学派:a.教育知识社会学(英国的M.扬论文集《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举起“新”社会教育的大旗。伯恩斯坦致力于解释受教育者的社会语言代码特征)b.符号互动论:解释学校与课堂生活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c.人种方法论:研究人们在了解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互动环境时所运用的方法。

(5)取向修正时期:A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a哈格里夫斯尝试将课堂中的互动与宏观社会背景联系起来b威廉斯《学习成为劳动者》被称为人种方法论研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文献。B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

4.不同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的关系,影响?

经济结构有两种含义 a.社会经济结构:专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国民经济结构,指从各个角度考察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构成,其中生产力方面的结构,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等,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结构、经济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

经济结构对教育的整体最大影响:“规定”着的社会职能,其他种种影响都可视为教育的社会职能的真实的或扭曲反映。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农业社会:凡事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均为“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之所以为农业社会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乃至相应的生产关系都未发展到足使大部分社会成员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社会生产水平。

“农业社会”类型的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技术含量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以及变化十分迟缓。

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的背景下所需要的教育职能述求?

A. 此时的社会并不怎么需要教育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职能,由于此时的经济结构技术含量低。作为经济主体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劳动均为手工劳动,而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最好的“学校”

B.承担现存的不平等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统治阶级为巩固本阶层利益,在实施阶级专政的同时,诉诸于教育)具体表现:a.社会统治阶层将教育视为培养“社会精英”、尤其是“政治精英”的工具。b.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及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进而在培养政治精英的同时,教育需要担负起“庶民教化”的任务。

C.因而总的来说,在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的社会职能主要是“防范性的”或“控制性的”,也就是主要承担着“社会防范职能”或“社会控制职能”

(2)“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工业社会是指国民经济以工业为主体的社会。

工业社会三个基本特征:a经济结构的技术含量日益增多b其经济结构是“开放式”不平等的经济结构c其经济结构是多变的、流动的经济结构。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社会对教育职能诉求:

A.在精英培养职能上,开放了其培养对象的范围,直至最终面向社

会所有阶层的子女。B.劳动力的专门培养与训练是工业社会的技

术含量日益增多的经济结构迫使教育承担的新职能。

(2)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后工业社会五个特征:一.物质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二.科技阶层占优势社会地位。三.理论知识成为社会改革与政策形成之依据。四.

技术的控制与评价具有未来取向。五,各种新的职能技术被用于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

后工业社会之所以成为后工业社会所呈现的重要倾向:1.软件化:经济生产中的软件要素的重要性增大2.国际化3.模糊化(a出现中产阶级和资本家的综合体,很难用传统阶级概念去确定其阶级属性和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b.蓝领工作人员,因持有企业和公司股票也身兼两职)4.变动急剧化

后工业社会背景下对教育职能的述求?

社会更新职能:当今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都主动出击,不但造就推陈出新的新型人才。

5.三个代表性国家政治控制手段及教育控制?

(1)中央集权的(伞状模式):a.代表国:法国 b.政治控制手段:将地方政权“国家化”,掌握地方实权的官吏均由中央政府任命,职权也由中央部门授予;干预地方一切重要事务。c.对教育控制的影响:总的来讲存在全面集中和刻板划一的基本特征。d.对教育的控制:建立了对全国教育直接领导的中央权力机构—教育部;有一套组织严密、完全受教育部垂直领导和监督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对地方和学校处理的一般事务的操作过程和具体方法都有国家教育部规定。(2)地方分权的(多中心或无中心的):a.代表国:美国b地方分权的政治控制手段使在教育控制上也呈现地方分权的状态:没有统一的全国教育领导网络,教育是一种各自为政的“地方事业”(p85图)

(3)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a.代表国:日本b.政治控制手段:中央集权再导入地方自治制度,地方自治又不完全彻底,没有立法权,全国只有唯一立法机构:国会c对教育控制的影响:设置中央机构-文部省(比美国的联邦教育部拥有更多的权力)与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地方设置“教育委员会”是协议制行政机构,依靠民意执行行政。P91图

6.文化结构与教育取向

A“后喻型文化”: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特点: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的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中国代表)

B“前喻型文化”: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美国代表)。

7.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

传递结构:由多种社会文化传递所组成的,学校教育为其中一种。

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的关系:传递结构是制约着学校教育效果的特殊社会

背景,决定着学校能否拥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取得教育效果所必须的条件--教育权。

A.学校为中心的传递结构,其教育权威的形成:学校成为年轻一代的主要知识

来源,成为他们形成兴趣、标准、态度和看法的地方,教育权威不容置疑(学校中心传递结构的教育权威的维护)。B.非学校中心的传递结构对学校中心的传递结构发起挑战:a首先遇到的是家庭的挑战:随着教育程度得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在智力上已经有能力去承担现在委托给学校的某些任务。b.真正严重的挑战是大众传媒,其原因是:较之学校中的文化传递更具有吸引力;

其是灵活的、多样的、选择余地较大的大众传播信息环境。(a/b也是非学校中心传递结构维护教育权威的方法)

8.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社会差异是人类社会的随伴现象,作为教育的一种社会背景,他的影响主要存在于教育机会领域,表现为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制约。

教育机会均等概念:包括三点:A“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是宏观的教育制度的性质问题B“过程均等”教育内容和师生互动的均等。微观教育活动的取向问题C“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机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教育系统的作用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来看实施教育机会均等首先解决的是“起点均等”问题。

9.地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中国)

A.省市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

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特征:a其发展水平所属层次一把把比较稳定;b.不同层次件的差距逐渐拉大。

教育机会状况失衡的原因:a.地区的经济实力及教育投入b群众的经济收入及家庭教育支出。c .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机会失衡的表现:a.就学机会实际享有上的失衡b.入学后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

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百分比,在0-1之间,越趋近于0说明收入分配越均衡,反之则不平衡。

B.城乡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

城乡差异表现:居民收入;医疗卫生;交通邮电;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

在经济与非经济的相互作用下综合决定城乡教育机会状况。

失衡表现:同上+乡间学生辍学率高。

10.阶层差异与教育机会反差?(美国族群差异)

经济阶层差异:城乡之间和城镇农村内部,教育机会反差:同上。

文化阶层差异与。。。:a家长的文化阶层越高,子女享受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也越高:高文化阶层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比低文化阶层的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高比低更容易实际获得教育机会。

文化阶层对教育的强有力影响:a文化阶层对教育的影响比较顽固,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相反会淡化家庭其他背景因素对教育的影响。B“冲淡”经济阶层的影响c“冲淡”职业阶层的影响。

11.性别差异与教育机会偏斜(略)

12.社会变迁(渐变、剧变、混变):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社会变迁: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永恒的现象,也是社会

学研究的永恒领域。

教育变迁:教育在某一情境中的最初状态与今后状态与今后状态之间的差异。(1).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

社会渐变:在相对较长久过程中的稳定期,是指社会在较长的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量变”。分为:系统水平和因素水平的社会渐变。

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是指整个社会的总体状况的渐变。

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不可能成为教育系统整体特质突飞猛进的强大动力,在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期内,教育系统的整体特质一般也相对稳定。所以其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教育系统进行某种“微调”,及以不改变整体特质为前提的适当调整。

因素(子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

因素水平的社会渐变涵盖两种:a跨搭于、延存于不同历史时期之中b起始于并终结于某一历史时期、且内含于该时期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之中。

因素水平的社会渐变,是产生因素水平的教育微调的社会根源。

因素水平的教育微调:当教育的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功能子系统发生剧变后,某些个别功能子系统为发生剧变,而是发生某种微调。

eg.“教育目的个体取向”

含义: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中世纪上被赋予何种价值,被至于何种地位。

它的微调归因于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关于“个体价值”的文化观念的渐变。

比较我国和西方的“教育目的个体取向”(p162-166自己去看)

(2)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

社会剧变:某一个社会的构成要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引起的整个社会的剧变。

教育重构:教育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达到的结构上的异质性更迭,既以核心、基本框架及运作原理与原则均属异类的新结构来取代现行结构。

A.直前式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

含义:是指从整个过程来看,变化的“主题”或“重心”基本上始终如一的社会剧变。Eg.文化大革命以文化的否定为主题。分为系统水平的与因素水平的两种。

系统水平的直前式社会剧变发生于:“社会换态期”,即代表新的社会形态的阶级夺取政权后初步确立的新的社会形态的时期;“社会转型期”,即统治者对现行社会系统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改造者所理想的时期。

因素水平的直前式剧变比较复杂的原因?

a.一般不会发生在“社会换态期因为社会剧变是全方位的剧变,而不是

某一个功能子系统”

b其发生可能性随“因素”的“自身历史特性而定”比如:我国古代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可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而现在可排为科技、经济、政治、文化。

C各功能子系统之间相符联系、相互作用,因此任一功能子系统的剧变,迟早会引起其他功能子系统的因素水平的剧变。

直前式社会剧变是教育重构的根本动力(基本对应关系)

a“前进的”直前式社会剧变讲推动“前进的”教育重构。

b“倒退的”。。。。。

c“系统水平的”直前式社会剧变讲引发系统水平的教育重构

d“因素水平的”。。。。

社会剧变到教育重构的过程:

因素水平的直前式社会剧变引发其他主要的子功能系统的剧变,进而这些功能子系统的剧变一起形成一定的系统水平的社会剧变。

B.振荡式社会剧变与教育重构

振荡式社会剧变:是变化的主题又是切换、重心时有转移、过程时有反复的社会剧变。

相对应对教育重构造成的影响也是震荡的。

(3)社会混变与教育失范

含义:社会变迁有关组成部分间关系的一种絮乱状态,主要存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包括体质混变与观念混变。

A、体制混变与教育失范

体质混变::旧体制尚未完全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新体制取代不了旧体制;旧体制在形式上打破,,但新体制仍未完全建立,导致旧体制“打而不破”;旧体制完全打破,新体制也建立,但新体制有诸多不完善的之处。

体制混变可能直接、间接导致教育失范:社会体制混变本身使教育系统在面临和解决问题时陷入无章可循、有章难以的困境,产生失范行为:a致发非教育的乃至反教育的教育失范eg:由于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发育不成熟,机制不健全导致而我国在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推向市场的时候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b.致发非文化乃至反文化的教育失范eg:由于我国的人事制度处于混变时期,造成知识分子的待遇有无提高不得不以有无享受到一定级别的“官位”来衡量。实际上弱化了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与独立性,强化其依附性,具有明显的反文化色彩。

c.致发非社会的及反社会的教育失范。Eg.由于我国的居住权与户籍权的分离,义务教育与户籍权的联系及这上面制度的不整合状况,造成在大城市打工的劳动力为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而子女却无法享有应有的受教育权。

B.观念混变与教育失范

观念转变是体制转轨的前提。

观念混变状态在客观上使不同观念处于“平等竞争”地位,因此“阻滞着”任何旨在使某种特定观念成为支配性观念的努力。导致“观念权威”的丧失,形成价值困惑和价值迷惘,导致失范行为的产生。Eg我国现阶段由社会观念导致的最根本的教育失范,是教育者自身利益意识极度膨胀。这是“个体本位观”与“社会本位观”的混战影响下形成的。

13.教师地位的衡量及衡量标准?

整体社会地位:

标准:西方将声望、财富、权威三条作为标准。

我国如何衡量:只有通过对社会成员选择教师职业的可能性的了解而不是通过对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层面因素的量化综合比较。

可行方法:进行关于成人职业选择次第的大规模问卷调查。

层面社会地位: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整体社会地位中所占的分量。

14.教师的双重角色转换?

双重角色:

“社会代表者”对学生而言;基本特征:“社会规范性”即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明示何谓社会要求的文化,而且要自身首先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

“同事”对其他教师或领导。基本特征:“个人独立性”

常套行为:因交往对象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行为。

教师的角色冲突?

a在学生面前以居高临下为主,在教师面前以平等互尊为主。

B在学生面前“作为教师的人”,在教师面前“作为人的教师”。

15.教师的教育权威

涂尔干最早提及

综合:a传统的权威: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权威

B感召的权威:既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

C合理-合法的权威:官方的法定的权威。

D专业因素:知识技能水平的权威。

16.教师权威的变化:不是基于权威的主体而是基于权威的背景。

a法定层面来看:在极端状况下,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可以是教师的法定权威荡然无存。Eg.文化大革命

b专业层面来讲:以大众传媒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的发挥打破了教师的垄断地位,使老师的教育权威巩固发展日益艰难。

C学生差异对教师个人权威的影响。

17.教师的职业社会化

含义:是指通过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以及形成教师职业性格而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

职业社会化过程:

A预期职业社会化:个体为时应将要承担的职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进入师范学校学习)

B继续职业社会化:个体在承担某种职业角色之后为了更好的扮演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在职训练,进修)

18.学生的三重社会: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学生的社会位移:学生从一个小社会移入文化结构有所不同的另一个小社会。(包括角色移入和文化融入)=

越界: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越界类型:和谐的多重、顺畅世界:学生在三重社会中所持有的价值、规范、期待及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并行不悖;

失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三重社会不同,但进行调适合重新定向。

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三重社会完全不同,能意识到越界需进行调适和重新定向。但越界行为可能微乎其微,

边界互闭、无望实现的越界:三重社会差异极大,越界的痛苦使得他们寻找种种理由抵制他们越界的企图。

18.学生的同辈群体

含义: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功能:“保护功能”:使学生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伤害的功能。

“发展功能”: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的促进作用。

中学同辈文化的分类:玩乐型亚文化、学术型亚文化、违规型亚文化、

大学。。。。。。。。。。。。。:。。。。。。。。。。。。。、。。。。。。。。。。。。。、职业型亚文化、非顺应型亚文化。

19.学生的重要他人

含义: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互动性他人: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偶像性他人: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敬佩而被学生视为榜样的具体人物。两者比较:共同之处:对学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影响。

区别:a互是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人物,是学生的互动对象,偶一般为社会知名人物,并非为学生的互动对象。

b互是学生与其双向沟通的产物,偶是学生单向选择的结果

c互对学生的影响涉及个体社会化的几乎所有方面,多半是潜移默化的,偶是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在人生价值上的,往往是刻骨铭心的。20.学校组织的性质?

对教师而言是规范-功利性组织:

对具有规范性理解:a学校主要诉诸于精神的监督手段,即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良心的驱使使老师老师在教育活动中有一定的规范。

b教师是社会中的文化阶层,具有特定的言行特征:作为教育者,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往往具有“自尊”的特征;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在学生面前运用权威并维护,体现“自尊”的特征;作为“文化人”教师一般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多的持有言行自由、责任自咎的意识,言行往往带有“自律性”。

功利性的理解: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儿童,奉献于社会,也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乃至家庭生活需要。

对学生而言是规范-强制性组织;

对具有规范性理解:a教育活动的有效机制的要求。学校是教育组织,是受社会委托并按一定目的和计划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教育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于内化。

b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具有较强的社会可塑性,学生一般不能将交往对象作用于自己的手段和目的分开来,这决定了学校在于学生交往时要更多的采取感化和说服的方法。

对强制性的理解:学校是借助于义务教育将学生强行纳入自己的组织结构的,成为学校成员并不是学生自愿的学生无“不加入”学校的权力,也无“退出”的权力,也无改变其在学校组织中的服从地位的权力。老师的监督手段由精神转为命令和强制表明学校对学生的强制性由潜在形态转变为显在形态。

21.学校组织的结构

A.异质性结构理解:学校存在两种泾渭分明的角色:老师和学生。老师是社会代表者和文化传递者,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和文化学习者。教师的文化是“规范性文化”,学生的是“需求性文化”。教师文化是“权威性文化”,学生是“受抑性文化”。

导致的结果:a是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

b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

c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关系。

B.多权威结构的理解:教师成为班级的正式权威,而正式的权威又具有“独霸性”,有多少名教师就有多少“独霸性”,因此学校是一种多权威并存的结构。

导致的结果:a学校容易形成“封闭性组织群”:教师一般不会容忍其他教师侵犯自己的“势力范围”。

b教师群体中难以出现公认的“教育权威”:教师通常都以“教无定法”来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合理化”。导致全校有多少名教师,便有多少套被“合理化”了的教育行为。

22.学校组织的取向

A.普遍性取向(略)

B成就本位取向

含义:根据某人的实际所获成就(成绩、业绩、绩效)决定所予评价及相应行动。23学校组织的分层

A学校组织间的分层:分层册主要标准是学校的教育质量。Eg.“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

B学校组织内的分层:体现在教师和学生

教师地位分层:“受优遇的教师”“受礼遇的教师”“受冷遇的教师”

分层的决定因素:教师本人的贡献、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教师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

24.班级组织的特性:

自功能性:社会化功能:培养学生的力量与责任感方面的功能;选择功能:形成并鉴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社会结构补充各种成人角色提供依据方面的功能。(也是班级的功能)

半自制性:是指作为非成人组织的班级,并非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在上当大程度上介于外部力量。形成缘由:学生的三种非成人属性:从其自主意识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

从其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

从其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被控于半自治。

25.课程

课程的地位分等:异套课程件的地位分等和同套课程间的地位分等。

异套课程:不同教育阶段由不同门类的若干教育科目所组成的任一教育阶段的课程系统。Eg.将初中课程与与小学课程称为异套课程。

同套课程:由不同课程组成的任一教育阶段。

法定课程:将法定的知识内容。

师定课程:教师对课程进行一定程度得增加和删改,这叫教师的“课程重构”,这种重构之后的课程称为“师定课程”。

法和师之间的关系:a包容与被包容,师定课程的内容广于法定课程或相反。b.

基本吻合关系。C部分重合关系d基本分离关系。

26.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p345图,图旁有解释)

传统的空间构成(秧田型: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课堂行为);马蹄形空间构成(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相互交往。);分组型空间构成。

27.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分为:“唯正向功能论”“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负向功能论”

唯正向功能论:只说明教育的正面影响而不探及其负面影响。代表人物:涂

尔干“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帕森斯:功能主义社会学AGIL图(p372)。认为任何社会都履行4种功能:对外-对内功能和手段性-目的性功能即:适应,目标完成,统合,模式维持。

“唯正向功能论”的错误:

A将“功能”、“目的”“期望”混为一谈唯与其说是多教育功能的研究,不如说是对教育功能的期望。

B对社会功能做了两个理想的假设:a社会功能一体的假设b泛功能的假设(想具体了解在375,)

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评述(有可能论述题)

A形成-释放说:将教育功能视为一种运作的过程,将其分为“形成”“释放”两个分段过程。教育功能的形成基本上属于教育活动过程,教育功能的释放基本上属于其他社会活动过程。

其教育功能形成的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教育者素质、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先前所具有的可资利用的物质基础条件、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教育内容的科学性。

教育功能形成之后最基本的两种形态:凝固型和流动型。凝固型是指教育功能形成后,用以承载和储存教育功能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教育功能释放的中介。两种表现形式:人才和精神文化产品。流动型态是指功能的形成于释放同时或接连发生、中间不存在明显的指滞缓环节,通常表现为对社会舆论的鼓动、辐射与渗透。

其教育功能释放的制约因素:(1)对凝固形态来说:以人才为中介的教育功能释放在于社会能否保证人才流动到合适的岗位去,为人才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准备;对精神文化产品来说在于社会能否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发表、实验实施和推广提供机会和条件,还在于精神文化产品自身是否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等,是否符合社会文化需要和科学发展需要。(2)对流动形态来说:制约其释放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制约它的产生。

评价:优:在相当程度上纠正了“唯正向功能论”刻意美化教育正向功能的偏向,它从动态的、广域的观点来考察教育的功能现象,明示了教育功能现象的复杂性,就不会陷入“唯正”的尴尬境地。

缺:概念缺乏科学性;是对“教育系统”的“功能意向”或“教育愿望”实际上存有假设,假设“教育系统”总是存在有履行与社会要求相符的正向功能的意向。说明其在教育功能“始端”的探讨中带有“唯正向论”的色彩。

B 期望-实效说:认为教育的功能分为期望功能“是人们对教育活动期待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目标”和实效功能:“教育实践所实现了的教育价值”。

二者主要区别:a主观性和客观性

b超前性和滞后性

c指导性和调节性

d正面性与多面性

e单层功能与多层功能

f社会性与教育性:社会性是指教育的期望功能把社会

发展放在首位,而教育的实效功能的性质、大小和取

向最终受制于教育的特殊规律。

有期望转化为实效过程的影响因素:教育功能的产生及影响因素;教育活动

过程及影响因素、教育功能的释放过程及影响因素。

评价:优:将教育的功能是为一个过程,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分解,强调了教育功能实现有赖于一系列条件。

缺:概念缺乏科学性,未能真正将“期望”与“功能”区别。也同上对教育功能的期望总是从正面的、积极地意义上去设想规划。

“负向功能论”评述:

分为“分析的负向功能”:承认教育具有正向功能的前提下,同时认为教育有负向功能。和“批判的负向功能”:之谈及教育的负向功能,带有“唯负向功能”的色彩。

28: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非常重要)

社会功能:包括除纯个体意义上的功能之外的所有功能。

教育功能的区分:

方向区分:双向性:这一点具有革命性意义。

强度上有:强弱之分。

层面区分:a教育的社会功能只是教育功能的一部分。

b教育的次级功能和初级功能的区别问题。初级功能是指教育过

程本身嗦首先产生的社会功能,其可观察的结果是受教育者的

“文化形成”及其“群层”状况。次级功能是指由教育过程嗦

形成的一定群层的社会成员而产生的社会功能,可观擦结果是

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特定层面、特定领域)的运作情况。

c教育的“生存性的”“发展性的”“游离性的”三个层面。(P400图)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形成过程(p412图)

A功能取向的确立

从根本上来讲这是一种特殊的“选择”过程:即教育系统在对社会所赋功能期待进行理解、分析、比较与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回应与满足这些期待、并据此确立自己的功能取向过程,但主体部分是对统治阶级所赋功能期待加以选择。

B功能行为的发生

含义:导致产生一定的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结构的确立、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等。

在此之间存在一个隐形的转换过程,受到社会(教育投入)和专业素质(教育系统)的影响之后教育功能取向向教育功能行动的转化出现三种可能:a 有利于满足统治阶级的期待的b不利于满足统治阶级的c不发生相应的功能行动。而影响因素教育系统具体是指:(1)各种具体的教育观念;(2)各种具体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微观层面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观层面的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宏观层面上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教育决策、监督的的知识和技能。

C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

这可以看做是特殊的文化碰撞和文化交量的过程,既教育功能行动所蕴含的文化特性与外部环境影响所含文化特性及受教育者自身已有的文化特征之间的碰撞与交量的过程。

具体说来:首先,对教育功能行动起制约作用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文化环境,尤指各种社会动因(包括大众传媒、家庭、伙伴群体等)对受教育者“传播”

各种文化影响。而外部文化影响又可分为“同向影响”(与教育系统价值取向相符的)“异向影响”(反而言之)“同层影响”(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的影响)“异层影响”(不易被接受的影响)。

然后是受教育者因素的制约作用,受教育者在教育系统施加“文化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教育系统之外的“文化环境”中(尤其指家庭),就已经成为“文化持有者”。

D.次级功能结果的衍生.

最后一个过程是对受教育者的“文化形成”及群层的作用延展为对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作用过程。而对这个衍生的过程起制约作用的有(1)教育系统的自身因素是其调节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方面的调节,而是教育结构的调整。(2)社会的人才环境也对此起制约作用,具体有人才制度,它影响着人才能否专业到位;人才待遇;人才观念,影响人才能否发挥潜能。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打印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新)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更改后的)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不平等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社会变迁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社会分层_、社会阶级与_贫困问题、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社区变迁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苏扎罗__在美国__哥伦比亚大学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教育机会不均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观察法;访谈法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财富_及_权威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教育社会学试题

教育社会学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25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10人—20人 —30人—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 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 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 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 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 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 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 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 参考答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育社会学重点梳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 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 在西方,法国的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德。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6.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17.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18.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19.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0.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1.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2.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3.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4.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5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061591510 教育社会学

2015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社会学》试题 课程代码:0615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 A.佩恩 B.哈里斯 C.詹姆斯 D.史密斯 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 A.《教育社会学导论》 B.《教育百科全书》 C.《教育社会学文选》 D.《教育与社会学》 3.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中晚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初中期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 A.有专门的研究队伍 B.有特定的研究对象 C.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D.有特殊的研究方法 5.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A.传授知识 B.培养能力 C。培育个性 D.社会化 6.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 A.“结构一功能主义”理论 B.符合互动理论 C.常人研究理论 D.批判社会学理论 7.冲突理论发端于 A.马克思 B.恩格斯 C.佩恩 D.哈贝马斯 8.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试图证明教育能促进社会变迁,最先在这个命题上提出支持理论的是 A.“教育投资理论” B.“人力资本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经济发展理论” 9.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 A.声望方法 B.能力方法 C.知识方法 D.出身方法 10.向戴维斯—穆尔分层理论首先提出挑战的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A.柯林斯 B.图明 C.哈贝马斯 D.金提斯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凝聚力、共谋和 A.群体意识 B.自我意识 C.共同策略 D.共同利益 12.符号互动论的真正创立人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最有影响的理论家 A.库利 B.华纳 C.米德 D.墨顿 13.对于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的争论涉及三个基本理论,即“趋同化”理论、“多极化”理论和 A.“综合化”理论 B.“混合化”理论 C.“生活化”理论 D.“和谐化”理论 14.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社会化功能和 A.“趋同化”功能 B.“整合”功能 C.“文化再生产”功能 D.“选择”与“分配”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