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换肤

-化学换肤

-化学换肤
-化学换肤

化学换肤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学习化学换肤的一些内容和实践心得。先说说这本书的来历和主要内容:去年年中屈新华院长赴香港考察,回来时赠我这本英文书,戏谑间谈及翻译,想到国内只有台湾邱品齐教授的一本化学换肤材料学的书,于是在车敦发、刘华绪、齐显龙等教授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书,这个是题外话。其次,我来说说我对化学换肤资料整理的一个大致总结:化学换肤治疗,又称为化学剥脱术,通过对皮肤表层的损伤,全面改善皮肤外观,提升皮肤的功能。其作用原理是利用人体创伤后的修复机制,在一定可控范围内的损伤皮肤,使表皮部分或全部破坏,刺激胶原蛋白重组,重建一个健康的表皮和真皮。化学换肤通常是用酸去除皮肤外层。按照皮肤渗透深度,化学换肤可以分为极表浅,表浅,中度,深度四种类型。下表列出了各型化学换肤的常用方法和分类:化学换肤类型浅表换肤剂举例α羟基酸甘醇酸,乳酸β羟基酸水杨酸三氯醋酸≥20%三氯醋酸自行中和的复合酸杰森液(水杨酸+乳酸+间二苯酚)水杨酸+杏仁酸需要中和的复合酸甘醇酸+其他酸维A酸维A酸,视黄醇根据换肤药物在皮肤渗透的深度不同,化学换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极表浅换肤:穿透表皮角质层,可能进

入表皮棘层浅层部分。表浅换肤:穿透表皮全层,可能进入真皮乳头层。中度换肤:穿透表皮全层,可能进入真皮网状层浅层部分。深度换肤:穿透真皮网状层的中层部分。部分化学换肤治疗需要中和反应。中和剂可以是碱,比如皮肤上用10-15%的碳酸氢钠溶液;也可以是稀释的酸,通过提高PH值来中止换肤治疗。例如,在中和剂使用前,甘醇酸能一直在角质层作用,并可以向下渗透皮肤;一旦碱性中和后,甘醇酸迅速被中和,治疗立即中止。另外一部分酸,被称为“能自行中和的酸”,不需要使用中和剂来中止治疗。治疗后区域接触水或者其他物质,这类“能自行中和的酸”能迅速被稀释,中和,治疗反应自动中止。例如三氯醋酸即属于这类酸。化学换肤作用深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化学剥脱剂的类型。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化学换肤液的浓度、酸PH值、作用时间(如需要中和的换肤治疗时,到中和治疗前的酸液停留时间)、刷酸技术(如面部治疗的压力大小,刷酸工具)、刷酸遍数(如酸液完全刷布治疗区域的遍数)、皮肤治疗前准备(如治疗前日常皮肤护理和护肤品的使用)、皮肤类型(如油腻肥厚或者干燥薄皮肤)第三,说说果酸:果酸的化学结构为α-羟酸(alpha hydroxy acids ,AHA),是从水果、酸乳酪中提取,故又称“果酸”。其相对分子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甘醇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甘醇酸分子量最小,皮肤渗透性最

强,更适合做化学剥脱的制剂,对皮肤损伤小,又具有改善肤色和嫩肤的作用。果酸化学剥脱机制 1. 果酸对表皮的作用:果酸通过活化类固醇硫酸酯酶和丝氨酸蛋白酶降解桥粒,造成角质形成细胞间桥粒瞬间剥脱,加快角质层细胞脱落,因此,可松解堆积在皮脂腺开口处的角质形成细胞,纠正毛囊上皮角化异常,使皮脂腺分泌物排泄通畅,抑制粉刺形成。同时,果酸还可激活角质形成细胞新陈代谢,更新或重建表皮,并促进黑素颗粒的排除,减轻色素沉着。 2. 果酸对真皮的作用:果酸可启动损伤重建机制,激活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使胶原纤维、弹性纤维致密度增高,皮肤更加紧实,富有弹性。果酸还可激发内聚葡萄糖胺与其他细胞间基质的合成,促进真皮释放出更多的透明质酸,增强皮肤的保水能力,使皮肤柔润。这些是2014

年10月份中华医学会《果酸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经典内容。果酸作为化学疗法在痤疮治疗中已获得了肯定的效果。果酸广泛存在于水果、甘蔗、酸乳酪中,分子结构简单,分子量小,无毒无臭,渗透性强且作用安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胞表面的结合力来降低角质形成细

胞的粘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调节皮脂腺的分泌,同时刺激真皮胶原合成,黏多糖增加及促进组织修复。治疗方案:应用浓度20%、35%、50%、70%的甘醇酸(又名经基乙酸,来源于甘蔗)治疗痤疮,视患者耐受程度递增果酸浓度或

停留时间。每2-4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增加治疗次数可提高疗效。对炎性皮损和非炎性皮损均有效。果酸治疗后局部可出现淡红斑、白霜、肿胀、刺痛、烧灼感等,均可在3~5d内恢复,如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则需3~6个月恢复。治疗间期注意防晒。这些是《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年版》的经典内容。说说我的个人理解:果酸,学名AHA,因其在各种水果中大量存在,而被俗称为“果酸”。早在2000多年前,埃及艳后使用葡萄酒和牛奶来护理肌肤,以祈求获得不老的美丽容颜。近千年来,法国葡萄酒庄园的酿酒女,保持着用葡萄汁擦拭肌肤的习惯,来保持肌肤的年轻细腻和光滑。1974年,美国著名皮肤科医生Dr.VanScott和药物化学博士Dr. Yu在进行皮肤疾病治疗的研究中发现其非凡的治疗和保养功效,由此声名大噪,震惊全球。经过40余年的发展和来自超过9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美容专家、皮肤科医师临床验证,芯丝翠果酸专利科技能通过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速度,同时作用于表皮及真皮层,对改善皮肤角化异常、光老化(色斑、色沉、皱纹松弛)有十分明显的疗效,被公认为是安全、有效的医学美容科技。我的理解是这样的:1 果酸有杀灭痤疮杆菌,调解细菌生长微环境的作用;2 果酸可以帮助打开粉刺,让内容物排出;

3 果酸的美白作用正好是去除痤疮后色素沉着(痘印)的首选;

4 果酸一种可控的浅表性活肤项目,有效地松解和移除

表皮层过度堆积的老废角质,而不是剥脱表皮。临床证明,芯丝翠的果酸活肤治疗后,同时可以刺激表皮细胞的新生,增加表皮厚度,提升真皮层胶原纤维和粘多糖的生成量,从而使皮肤的整体厚度得到增加。这样就可以修复损伤的皮肤,改善痤疮后瘢痕(痘坑,痘疤)。20年前,化学焕肤刚刚引入我国,就在美容院迅速铺开,曾有机构推出扒皮霜,一群既没有专业资质,又没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就直接开始给顾客“焕肤”,完全分不清浓度,层次,剂量,结果导致出现了许多副作用。这样导致了多年来国内一谈及果酸,大多数人能想到的词都是刺激、皮肤会变薄、过敏甚至毁容。第四,关于水杨酸的内容:水杨酸(Salicylic acid),又称为B氢氧基酸(BHA)、B柔肤果酸,邻羟基苯甲酸,柳酸等,分子式C6H4(OH)(COOH)。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状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Salicylic取自拉丁文Salix,即柳树的拉丁文植物名。水杨酸是一种非常老资格的皮肤用药。早期水杨酸是用来软化硬皮或溶解角质的药物。水杨酸具有去角质、清理毛孔的作用,安全性高,且对皮肤的刺激效较果酸更低。包括3%~5%~10%酒精溶液,头发外用溶液、足癣洗剂、足癣粉、痱子粉,5%~10%水杨酸膏等。水杨酸使用很广,湿疹、癣、青春痘、银屑病、去头皮屑都可能用到水杨酸,浓度在3-6%用来去角质,高于6%则对组织有破坏性。40%浓度以

下则适于治疗鸡眼、跖疣等。水杨酸也可以添加在治疗青春痘及去头皮屑的药物中。满街卖的“足光散”,清热燥湿,杀虫敛汗。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角化型手足癣及臭汗症。主要成分是水杨酸、苯甲酸、硼酸、苦参。形形色色的“脚气水”里面也是有水杨酸的。1993年倩碧CLINIQUE

推出含1%水杨酸的柔更新水凝霜,成为最成功产品之一。1998年SK-II晶致换肤霜,在原有的Pitera 配方中加入

1.5%BHA成分,并以剥壳鸡蛋比喻水杨酸处理毛孔及角质的效果。欧莱雅的活肤菁华霜也含有1.5%BHA成分。市场上的“清颜”“祛痘”产品,据推断其中也是必不可少水杨酸。1999年,台湾“卫生署”药政处将化妆品所含的水杨酸浓度限制在0.2-1.5%之间,含水杨酸化妆品须加警示语言,并禁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1997年Kligman医师在美国皮肤外科医学杂志上发表,以30%高浓度的水杨酸作为化学换肤的药剂,可达到和70%果酸换肤相同,淡化色素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等多项效果。从此以后水杨酸声名大噪,咸鱼翻身。有别于果酸AHA的化学结构,水杨酸Beta Hydroxy Acid(简称BHA)以全新的名称-B柔肤酸,在美容抗老医学界掀起一阵不小的涟漪。《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年版》:其他外用药物:5%~10%硫磺洗剂和5%~10%的水杨酸乳膏或凝胶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轻微剥脱及抗菌作用,可用于痤

疮治疗。我的个人理解:目前主要是驻留类药物和药妆剂型的水杨酸制剂,与斑赛凝胶、维A酸制剂等相比,并未得到首选。可能是因为疗效、耐药、费用、毒性等原因:水杨酸的毒性反应,或者水杨酸中毒,在浅表水杨酸换肤治疗中很少发生。临床表现为恶心,眩晕和耳鸣等。体表治疗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总体表面积的25%,相当于整个背部),以免发生中毒。第五,关于水杨酸换肤:水杨酸是最常用一种的β-羟基酸(BHA),配方:水杨酸换肤剂型一般为溶液和凝胶。用于浅表换肤的单一配方水杨酸溶液一般浓度为10-30%。推荐每个治疗前都使用斑贴试验;第一遍刷布水杨酸后1-2分钟,局部皮肤会出现白色粉末状遗留物。这个水杨酸结晶形成物“伪霜”,与三氯醋酸结霜形成物“真霜”,外观上是有所不同的。等待2-3分钟后,确定药液已经充分渗透后,然后用干纱布擦去残留。痤疮病变可能因皮穿透更深,反应后结“真霜”而用纱布擦不去。必要时可以采用上述技术,面部反复刷酸2–3遍。第一遍通常起到一定麻醉作用,后续刷酸不适感较轻。最后一遍刷酸后等待2–3分钟,然后用干纱布擦去所有残留粉末。

当出现理想的临床治疗终点,如红斑反应等时,应中止化学换肤治疗;水杨酸会自我中和,因此不需要另外使用中和液中和。如果发生不良治疗反应,可以用吸饱了水分的湿纱布去除多余的换肤药液。在治疗碗中放入一摞4×4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