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与启示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与启示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与启示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与启示

王名:美国富人做慈善是在花钱买和平

内容提示:2010年9月底,两位世界顶级富豪,沃伦·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来到北京,邀请50位中国富豪,参加一场慈善晚宴,引起诸多评论与猜测。同样也是在2010年,中国经历了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慈善的问题步入公共视野,成为公共议题,那么聚焦世界慈善事业的领头者美国,它的发展历程与理论体系如何总结,对中国又有何启示,本期节目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名先生探讨“慈善”这一热门话题。

王鲁湘:中国现在很热闹的一个话题,就是“巴比娃娃”来到中国,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巴比娃娃”,来到中国以后的话,结果在中国设了一个“鸿门宴”,中国的富豪现在对这场“鸿门宴”的话,心态非常复杂,网上也有很多的人,对这场盛宴的话,也有很多的期待,包括也有很多的猜测和批评,因此也激发了对中国所谓“富豪无良”的这样一个网上的声讨,那么您觉得对中国富豪来说,这种批评公平吗?

王名:其实我个人的理解,中国的慈善事业,在最近这5年,应该说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发展,在一些突发事件中间,我们的富人,我们的企业家已经表现得非常优秀,参加不参加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这样一种慈善的邀请,其实首先它是一种自愿的,另外参加也不见得一定要承诺,其实我们的富人和企业家,在这之前已经做了很多的社会贡献,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该说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中国的富人做出了一个榜样,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把这个事情,跟对企业家的一种,特别是在慈善捐赠方面的一种要求结合起来,捐赠其实它是一种志愿行为。我们鼓励有钱人捐赠,其实我们也尊重有钱人不捐,这是他的权利,慈善本身它是一种志愿行为。

王名:美国的慈善事业比美国的历史还要长

王鲁湘:这次来的是两位美国顶级富豪,而且他们的这个捐赠也是创纪录的。那么美国的慈善事业,可以往上追溯到一个什么历史起点呢?

王名:捐赠是一种慈善,但并不是慈善事业的全部,我们要讨论美国的慈善事业,我的理解,其实可以把它分成广义的慈善事业和狭义的慈善事业。那狭义的慈善事业,就是表现为慈善捐赠,在美国呢,慈善捐赠更多的表现为通过捐赠成立基金会,这个过程你要追溯起来的话,应该说它是在南北战争以后,特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典型的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规模巨大的私人基金会,你比如像塞奇基金会,像卡耐基基金会,像洛克菲勒基金会,包括后来成立的福特基金会。这些基金会规模非常大,对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重要,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将近有半个世纪。我们要追溯它的一个原因的话,那那个阶段可能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其实跟我们现在有些非常相近,美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连续将近一个世纪,出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后财富在少数人手中高度集中,同时社会两极分化,这就使得一些人他很有钱,他意识到这个财富其实对社会是有益的,所以

有些人就成立基金会,去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这个过程大概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左右,这是狭义的慈善事业,从这意义上讲美国的慈善事业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还有一个广义,广义的慈善事业一般指是的什么呢?就是以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为基础的,各种民间结社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其实这个社会,最早它就是由民间形成的一个社会,其实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之后的。

王鲁湘:对。

王名: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慈善事业,其实比美国国家的历史还长,有300多年的历史至少。

王名:美国基金会的总资产99%以上来自于富人捐款

王名:其实美国的慈善事业是一个非常复杂,高度精致的一个体系,那么它的发展过程呢,如果要是从基金会的发展来说有100多年,如果要是从民间结社的话,应该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间,应该说逐渐形成了有三大体系,然后我再谈一谈,实际上推动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很重要的是存在三大理论,或者三大思想,最后我对这个,就是从制度上,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实际上概括了一个叫所谓三大政策,或者三大制度。按这样一个顺序我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一个是什么呢,就是美国的慈善事业的三大体系,第一个体系前面我也讲了,就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基金会发展的一个浪潮,那么这个浪潮其实一直延续到今,美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最直接的表现,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大量的慈善捐赠和数量非常大的一个基金会体系,美国现在的这个基金会的数量、规模,在世界上是一流的,美国的基金会走过的这个发展过程,其实也是现代基金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一般讲的基金会,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美国的基金会,现代基金会无论是制度形式,组织形式,还是它的规模影响,应该说美国基金会都是首当其冲的。

王名:发展到今天呢,美国的基金会总量,应该是12万家,12万家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我们国家的基金会的总量,我们从1981年开始发展基金会,我们现在基金会的全部加起来不到两千家,什么概念?美国基金会的数量是中国的60多倍,是这样一个数量的概念,美国基金会的规模,美国现在基金会它的总资产规模是6千5百亿美金,这是什么样的概念,这个规模相当于中国的基金会的总规模的150倍以上。规模非常之大,也就是说一个美国基金会,有可能就超过中国基金会总资产,全部资产,规模非常之大,那么这个规模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这一百年来对美国的公众慈善事业的发展,包括对人类公益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我的一个概括是:人人受益,全球受益。

什么概念呢,现代图书馆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体系,现代的医疗卫生体系,都受益于美国基金会,美国的所有的城市都有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从哪儿发展起来的,洛克菲勒和卡耐基基金会资助起来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跟洛克菲勒基金会有很大的关系。还有很多其它的方面,就是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实离不开基金会的支持,当然这里边基金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你可以把它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大众的捐款,普通的公众,把捐款作为一种日常性的行为,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你必须看到,真正的捐款的占比例最大的,还是富人的捐赠。

美国基金会的总资产,它的资源的99%以上来自于富人捐款,来自于私人基金会,只有1%是来自于大众捐款,所以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重要。

王名:美国慈善不止是富人捐款而是一套社会体系

王名:那么第二个体系是非营利组织体系,美国以这个民间结社为主的非营利组织,这个跟基金会体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基金会的钱捐出去,要用于社会,用于公益,谁来花这个钱,谁来提供服务,是非营利组织。美国有着大量的非营利组织,那么现在,美国通过免税系统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有100多万家,有不同的口径,如果加上基金会,加上其他的非营利组织,一共是160万家,这是一个数量非常巨大的体系,这个数量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全世界非营利组织总量的一半,它的资产规模大概相当于美国GDP的10%以上,大概10%到12%,这是非常大的,什么概念呢,我们国家现在的非营利组织,我们计算的是,我们占GDP的比重不到0.5%。它是GDP的10%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量,那么就业规模也非常大,就业规模其实占到总就业规模的1/3,相当于公共部门就业规模的50%,非常巨大的一个部门,这样的一个非营利组织,主要又是通过提供服务,来支持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那么它的资金的一部分来源,是来源于公益捐赠,所以对于慈善事业来说,没有非营利组织是不可思议的,非营利组织实际是提供各种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主体。

第三个方面,非营利组织的主体是谁?参于非营利组织的人的主体是谁?应该说是全体美国人,是美国的公民,美国的志愿服务是支持非营利组织的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

2002年的时候,我们邀请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来华访问,他来清华做了一次演讲,其中讲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我们其实也是当时觉得很震惊的一个思想是什么呢?讲美国精神,什么是美国精神,他说志愿服务是美国精神,帮助邻人,参与社会,捐赠,大量地参与社会的各种社区活动,这是美国精神,那么这种精神其实贯穿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当时演讲的时候,列举了一些数据,70%的美国家庭都做过志愿服务,成年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周都要拿出时间去做志愿服务,那么还有这样的一些统计数据,美国的实际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口,占到它总人口的1/5,6000多万,计算成全时的劳动人口的话,大概是850万劳动人口,相当于美国非营利组织全部就业规模的50%,一半是志愿者。

这就是美国非营利组织为什么发达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样三个体系是连在一起的,基金会提供资源,非营利组织是一种组织主体,那么志愿者是什么呢,是参与主体,所以理解美国的慈善事业,不能把它直接简单地看成捐款,特别是简单地看成富人的捐款,它是整个一套体系。

王名:美国人认为“拥巨富死者以耻辱终”

王名:维持或者支持这样一套体系的,我觉得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有一套思想,另外是有一套政策。思想我把它概括成三大思想。一个思想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财富福音论,卡耐基在19世纪后期,1889年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章,后来出了一本书叫《财富福音论》。这本书里边提出了一个非常,对当时的富人来说,是振聋发聩的一个思想,叫做什么呢?拥巨富死者以耻辱终。这个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很多富人听了这句话以后,他们彻夜不眠,他们就一定要考虑到,下一步对财富的安排的问题,美国后来出现的基金会的发展的浪潮,私人基金会的浪潮,跟这样一个思想是有关系的。临死的时候如果你还拥有巨大的财富,对你,对你的家族,对社会都是耻辱和灾难,是这样的一种理念。

这个思想后来在2006年的时候,马上要来中国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他们发表了一个声明,对这个思想做了一个重申。巴菲特说,我们同意安德鲁·卡耐基的观点,来自社会的巨大财富,应该回报给社会。他们直接做出了一些行动上的承诺,我们现在看得到的,比尔·盖茨已经全部退出了微软的这样一个经营的事业,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领域里边。那巴菲特把他的90%的资产,现在又是裸捐,100%的资产捐出去用于社会,那这种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来自于我说的这个财富福音论,实际上财富是来自社会的,那么应该回报给社会,最重要的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应该对你的财富做出妥善的安排。

这个思想我觉得其实非常浅显,但是非常深刻。特别是对富人来说,也非常不容易,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个问题,裸捐的问题,实际上跟这个思想有关系,这是第一个思想,或者第一个理论。

第二个理论是社会先于国家论。这个在中国可能我们不太好接受,我们是国家先于社会的,我们是先有国家然后才有社会,其实我们现在是进行社会重建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强大的国家,美国当他们进行社会建设的时候,美国这个社会发展的初期是没有国家的,国家是后来建立起来的,所以说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一个法国人叫托克维尔,他去了美国,他去美国访问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发现美国这个社会很特殊,跟欧洲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呢,美国的国家都是后来建立起来的,

美国的无论是它的镇,它的县,它的州,它的联邦,都是后来建立起来的,在这之前社会并不是说不存在,社会早已经以各种形式存在了。所以在美国这个社会,社会是先于国家的,那么很多事情只要社会做得了,国家是不去干预的,这是美国这个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

特征,这样一种理论,对美国社会的解释,同样其实也是对非营利组织,包括对慈善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持,就是社会能做的事情,国家不去干预,我觉得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王名:美国遗产重税富人需上交一半遗产给国家

第三个是叫第三方治理论。这是美国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研究慈善事业,或研究非营利组织非常著名的一个学者,叫莱斯特·萨拉蒙,他总结的一个理论。

第三方治理论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政府本来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但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其实效率不高,效率不高而且会带来很多的一些,负面的一些问题,那么在美国这个公共服务的实践中间,慢慢形成了一个机制,就是政府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把公共服务委托给第三方,委托给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来做公共服务的提供,政府主要进行什么呢,监管。政府是评估和监管的主体,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变成了非营利组织,大量的资金是通过非营利组织去运作的,服务的提供是由非营利组织提供的,这个过程其实是构成了一种政府、民间和非营利组织的一种三方治理的这样一种机制,这样一种机制应该说对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这样的三个理论,我的理解是,应该说是支持美国慈善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三个理论,或者说三大思想。第三个方面实际上强调的是,政府只要能够委托非营利组织做的,政府可以不做。这是三个理论。跟这个非营利组织发展,其实相关的还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支持,或者制度支持。那么在美国其实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或者说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全面的、全力的支持,我概括的主要是三个方面。

王名:一个是税收支持。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美国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的税收优惠是全方位的。我大概概括了一下,三个方面非常突出,一个是捐赠的减免税,对捐赠者的一种税收优惠,那么这个我们国家目前也开始实施,美国从很早就开始,捐赠者捐了钱以后,你可以进行税前扣除,那么税前扣除的比例,作为企业来说的话,税前扣除的比例由10%到50%,有的州甚至高到100%。那么个人捐赠,它这个税前扣除的比例,从50%到70%,有的也非常高,各个州不完全一样,这个比例应该说比我们国家原来要高得多,我们最近做了调整,2007年做了调整,全国统一我们现在企业捐赠是,应该说接近美国的水平,我们现在是12%,那个人捐赠我们占的比例还是没有那么高。这是一个政策,就是捐赠者获得了税收优惠。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这个税收政策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遗产重税。这个政策其实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从1916年开始征收遗产税,遗产税最高是55%,也就是说你把你的财富留给你的子孙可以,但是你要交一半以上的税给国家,这个对富人捐

赠成立基金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鞭策作用,那么为什么后来美国基金会发展比较快,数量增长比较多,很重要的原因跟这个遗产税是有关系的。

第三个方面是什么呢?是我叫组织轻税,就非营利组织本身可以享受很重要的税收优惠。在美国非营利组织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免税组织,所有的非营利组织,如果说你要开展活动,都可以进行免税登记,免税登记有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一个程序,但是一旦进行免税登记以后,就可以享受营业税方面的很大的优惠,免税。非营利组织的这个税收,基本上是属于是减免的,个别的税收还是有,但是总体上是减免的,那么这个现在纳入这个免税范畴的非营利组织已经有100万家,就是在免税登记的,100万家,这也是对非营利组织,对公益事业非常重要的税收支持。

还有一个是什么呢?我叫公益减税。公益减税什么概念,就是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它在经营活动中,可能有一部分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是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优惠幅度不高,但是还是有一个比例,就是说你20%以内,可以享受税收减免,所以这样的一个税收体系,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做过计算,美国每年它这个政府通过减免税,让出的利是几十亿的规模,非常之大。这是一个税收体系的支持。

第二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应该说是结社制度,美国的自由结社制度。这一点其实不用展开来说,美国是全世界结社最自由的国家,在国家体系,政府体系建立之前,美国就有广泛的结社,所以在美国结社是最自由了,不光是结社主体是自由的,结社本身也享有充分的自由,结社无论你登记还是不登记,你都享有很多的权利,结社自由是支持美国慈善事业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制度安排。

第三个方面是这个志愿服务的支持政策。在美国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在企业,NGO,包括高校,都有各种各样关于志愿服务的鼓励和支持的政策。你申请美国的高校,它要求你有志愿记录,你毕业以后留到美国政府工作,它要求你有志愿记录,你到公司大公司就职,要求有志愿记录。它是衡量评价你的个人能力和品德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美国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美国政府有这样的数据,美国非营利组织,每年获得的来自政府的各种,就是公共资金的比重,占到它运作资金的比重将近40%,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支持,就是来自于政府的资金支持,这也是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支持慈善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样三个方面,应该说是构成了支持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三大制度,或者三大政策。

王名:美国富人花钱买和平做慈善解决社会矛盾

王名:美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有什么启示,我的理解可能有三个方面。一个就是,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石,美国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过巨大的社会冲突或者战

争的唯一的一个大国,当然有各种原因,有一个原因不能不说,归因于慈善事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的社会矛盾是非常尖锐的,很多社会主义学者预言了美国可能要发生战争,但是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能不说是富人把他们巨大的财富,拿出去做慈善,做公益,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富人的慈善,应该说是用钱买和平,我的理解,通过慈善,通过捐赠,换来的和平,受益最大的其实是富人阶层,是有产者阶级,这是美国的一个经验。

第二个很重要的启示是,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非营利组织。慈善绝不仅仅是捐赠,捐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把钱拿出去,特别是把有钱人的钱更多地捐给社会,但是很重要的是:谁来提供给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要建立巨大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主要是靠非营利组织来建立起来,没有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没有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特别是高效的服务,那么慈善事业很难发展起来。

第三个方面呢,慈善事业既需要每个人参与,同时又需要政府的支持,慈善事业一定是人人参与的事业,但是参与不见得就是捐款,志愿服务也是一种参与,参与非营利组织,通过非营利组织的方式也是一种参与。我们一个通俗的说法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慈善事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美国我刚才讲,美国的这个政府提供的支持,占非营利组织运作资金的30%到40%,这个比例在全世界不算最高的,高的你像德国高到70%,我们国家这个比重只有10%,比重非常之低。所以政府一定要支持慈善事业,这里面我重申一句,政府支持不是政府做慈善,政府是创造慈善事业发展的条件,在美国政府没有做慈善,政府始终是站在慈善事业的旁边、后边,是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我觉得这三个启示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王鲁湘:王名教授在讲的时候,我就想起10年以前,当时候我准备去美国拍一个纪录片,就是拜访了几位在美国生活过的,现在又是在国内做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结果这几个学者的建议高度一致,让我感到很惊讶,你说你到美国去以后有三个地方你如果不去,你对美国可以说一无所知。第一个是美国的城市消防队,这是你一定要去的,第二个美国郊区的那些社区,你是一定要去的,第三个美国的各种志工组织,就是志愿者组织。只有把这三个地方,你去做一个了解了,你才能让人们认识一个真正的美国,那才是美国的力量所在。您觉得这个说法怎样?

王名:我就想起托克维尔,他用了9个月的时间去考察美国,他后来发现美国,就是你说的这个美国的精神是什么,他把它概括成为乡镇精神,乡镇精神核心的精神,就是你说的这三个方面。消防队,社区和它的志工。你刚刚讲的那个消防队,我容易产生误解,就是中国也有消防队,我们消防队是政府办的。美国的消防队是纯民间的,美国的消防队是非营利组织,是志愿者组织。

王名:中国人消极对待慈善认为是破财消灾

王鲁湘:美国的慈善文化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这个程度,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规模,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体现了一种社会自治精神。还有一点,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它当然是多宗教国家,但是它的主体是基督教,而且是新教徒居多,那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的书里头其实也写了,就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对于创造财富,本身就包含有福音的思想在中间,就是你在这个人世上生活着,然后努力地工作创造财富,为什么?你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动力来自于一种宗教精神,荣耀上帝。通过我的成功,通过我创造了财富,我荣耀了上帝,但到最后,还要归于上帝,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福音思想是吧。

王名:对。

王鲁湘:那么这一点上头,咱们中国不是一个基督教国家,没有这样的福音思想,那么这样的这一个理念,包括这个慈善背后的一种宗教精神,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从什么地方去吸取营养呢?

王名:应该说慈善和宗教,它这关系很密切,但是很难把它归结为,就是宗教带来了慈善,因为其实这个我的理解,慈善可以把它理解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慈善本身它是人类的本性,是人性善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人其实都有善的一面,它是来源于人性的一种本源性的东西,另外一方面,慈善本身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种基于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或者说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时候,慈善是一种个别的现象,是一种善行,但是它没有办法表现出巨大的规模,表现出普遍性的这样一种社会行为,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富积累到一定水平以后,慈善才能表现为一种全社会的这样一种普遍参与的过程。

王鲁湘:当是一种个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经常有时候会发现,中国人有一句话老挂在嘴上,叫做破财消灾,他是消极地理解这个行为,就破财,你看用了破字,这是很消极地理解这个行为,但是积极的评价这个行为带来的因果关系,它可以消灾,其实如果把破财消灾这种消极的行为,和个人的行为,把它化为一种积极的,比如说慈善捐赠消灾,然后由个人行为变成一种群体行为、社会行为,它是不是就是一种我们现在的一种慈善事业了。

王名:这里边还是跟“财”的规模有关系,就你说的这个破财,如果是财很有限的时候,这个破财本身它有一个选择,一个相机抉择,就是我破财主要是为了换得一种什么东西,当你的财富大到一定规模,大到相当规模的时候,你就有一个财富安排的问题了,不是说你破财的问题,因为你要不对财产做出妥善安排的话,可能会带来你和你的家族,甚至整个社会的一种危害或灾难,就那个卡耐基说的这个“拥巨富死者以耻辱终”,我觉得这个实际上是一种,就是您说的这个积极的一种制度安排。

王鲁湘:诸位如果去台湾的话,你肯定要去它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它的各种博物馆,你会发现,里头所有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全部是志工,那么这一点的话,我们中国(大陆)最早开始从深圳开始,出现了所谓叫做义工,就是这种志愿者服务,应该在我们中国(大陆)现在发展得怎么样。

王名:台湾是叫志工,香港是叫义工,我们一般的学者的说法是叫志愿者。应该说这几年我们的志愿服务还是发展非常快的,特别是在政府的大量倡导和推动下,一个是突发事件,一个是我们有一些重大的赛事。我想说的是这个汶川,就是汶川跟这个奥运和世博不一样的一个地方是,汶川的志愿者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它最大的一个特征是,很多人是自费赶到灾区去的。我们汶川的统计,我们的志愿者的规模是300多万。在日本199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大地震,是阪神地震,那一年被称为日本志愿者之年,阪神志愿者是140万,我们是300多万。志愿精神现在在中国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响应,但是我们的相应的制度建设,应该说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像您说的,在台湾有很多的窗口,有很多的平台,有很多的岗位是志愿者可以去做的,在国内这样的岗位、这样的窗口还是太少了,即使是汶川,其实志愿者在当地也碰到了很多非常现实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缺乏这种给志愿者的一些平台,一些机制,这里边当然包括我们的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王名:红十字会应该继续支持壹基金的发展

王鲁湘:说到政策,您刚才在演讲中间,也特别提到了在慈善事业中间,政府的恰当位置的问题,我们有些人抱怨,说在中国做慈善其实很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慈善也是高度垄断的,所以这个问题怎么办。

王名:一个是我们要理解我们这个社会,我们毕竟是一个跟美国完全不同的社会,我刚刚讲美国的社会是先有社会后有国家,我们是先有国家没有社会,我们的社会其实我们正在开始建设,在这之前我们的社会是包容在国家体系里边,那个社会是被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没有一个真正社会的主体在里边,这个过程其实刚刚开始,我们的社会转型,其实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主要是把市场发育起来了,但社会本身其实并没有很好的(建设),没有重视起来,也没有很好地发育,所以国家体系很强大,这个强大不光体现在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也体现在社会领域。在社会领域就是您说的,就是慈善事业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政府垄断的,是政府在做慈善,所以我的一个基本的概括,我说中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我们不讲解放前,不讲改革开放前,就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其实一直到2005年以前,主要还是政府主导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它是一种动员型的慈善。

2005年以后发生了变化,2005年以后最近这5年,正在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我把它概括成为什么呢,就是非营利组织开始成为主体了,然后非公募基金会开始成为主导性的力量。非公募基金会是一种新的一种制度形式,就类似于美国的私人基金会,富人捐赠开始成为一种主导的形式,虽然数量没有增长得那么快,规模没有那么快,但是它已经开始成为主

导的形式,这个过程刚刚开始,所以很难说,当然这个过程也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您说的政府的定位问题。

王鲁湘:你比如说李连杰的壹基金现在不就很尴尬吗?

王名:壹基金这几年发展还是非常(快),两年多的时间,发展非常快,特别是正好赶上了一个汶川,包括玉树这个地震,两个大的灾难,应该说壹基金做了大量的工作,它的募款形式也非常有效。但是因为一开始它本身就存在一个体制不容的问题,因为它是通过和红十字会的这样一个签约的形式,然后等于是挂在红十字会下面的一个专项基金。

王鲁湘:对,也还是红十字会的。

王名:对,它本身不具有公募的这样一种法人形式,当然我不知道下一步,他们跟红十字会怎么去沟通,我倒是希望红十字会能够继续支持壹基金的发展。

王名:国企社会责任大但捐助非常麻烦

观众:那我们看到,巴菲特他邀请的富翁,主要是一些民营企业家,但是在我们国家刚刚公布的就是企业500强里面,我们排在最前面的几位都是我们的央企,如何去做这样一种机制安排,能够让我们的央企,把他们获得的这些利润,能够更好地用之于民,用之于社会,行使他们的企业社会责任。谢谢您!

王名:央企的捐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现在有些央企已经成立了一些基金会,包括石油方面的,人寿方面的,但是我对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持有疑惑的,私人捐赠很明确,我的财产我捐出去做公益,是我个人捐赠的,美国叫私人基金会,或者叫私人捐赠,它产权是我可以做决定的,国企或者央企它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是你的财产,你捐出去,你征求这个产权主体的意见了吗?

王鲁湘:人民。

王名:所以它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这个环节怎么去链接,我现在弄不太清楚,但你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其实央企要有更强的社会责任,央企应该把他们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这个问题我倒觉得非常值得去研究和推动,但是它跟捐赠是两回事情,所以巴菲特他们很明确,他不能找央企捐赠,因为在美国如果国企去捐赠的话,那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王鲁湘:很多障碍过不去。

王名:所有的纳税人都得表决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在中国它现在有些,我现在还没弄清楚,那些国企他们是怎么捐赠的,怎么成立基金会的,但是这个问题很值得关注,就央企应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

王名:中国需要富人捐赠推动慈善事业的浪潮

观众:在美国呢,这是得益于它们高效以及透明的基金会,导致这些美国富豪的捐赠,能很快地回报社会,造福社会,那么我的问题是,倘若在中国也出现大量的像巴菲特、比尔·盖茨这样的富豪,愿意把自己的财富捐赠出来,那么在中国有怎样的一种机制以及组织,来保证他们的这些财富,能重新地回馈到社会中呢?

王名:我们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的整个公益捐赠,从以前的几个亿、几十个亿,突然一下达到了几百个亿,当时其实我就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钱谁能够把它有效地使用,如果我们中国出现了这样的大的富人基金会,其实现在已经出现了,准确地说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浪潮了,只是这个浪潮,现在还没有表现得像美国那么汹涌。

王鲁湘:马上就会了,第一代富豪到年纪了。

王名:我也是觉得,很快就会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你说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捐款其实对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并不是一个大问题,问题是这个捐款捐出来了以后,有没有可能有效使用,这可能是我们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比如像玉树,像其他的这个,像汶川后期的时候表现的,政府有的时候要干预,在一定意义上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它是担心你花不了这个钱,你花不好这个钱,这里面毕竟面临着一个公信力的问题,捐款人捐了这么多的钱,如果要是出现了问题以后,怎么向捐款人交代?当然我不是说来去为政府的这样的一种行为去辩解,但是我们的非营利组织的确面临这样一个挑战,你比如说我这个非营利组织一年的运作资金只有10万、20万,你要一下给我一个亿,我没有运作能力的,所以我们的非营利组织要很快建立一种专业的,我们现在就提出叫能力建设,一定要加强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这样的话才能够应对像你说的,我们的慈善事业,我们的富人捐赠的这样一种浪潮的需要。

观众:请问这些宗教信仰趋同的西方国家,他们慈善的思路和方式有什么样的相同和不同,而在东方国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谢谢。

王名:如果我们要是从宗教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呢,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其实挺大的,就是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是基督教,发达国家跟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使是这个基督教天主教,非常接近的,你比如说像美国、英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差距,我个人理解是这样,就是宗教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能说是最大的,宗教文化不能说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其实除了宗教之外,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是一个影响因素,然后社会的自治程度是一个影响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府的政策,国家体系的支持,包括政治体系的支持,这个支持其实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是不是提供相应的一些条件,制度安排,另外一个政府是不是适当地腾出空间来,不是政府去做,

那么各个国家的做法不一样,所以像美国我们看到的是基金会很发达,美国的基金会是个非常发达的体系,非营利组织数量也很多,非常活跃,总的来说它自治性很强,那么在英国,政府它总体上参与度要高一些,政府的支持力度要大一些,英国这几年它的这个叫所谓的社会创新很有特色。德国也是基督教国家,基督教天主教国家,那么德国政府的支持力度可能更大一些,前面讲美国是40%来自政府,德国70%来自政府,有的机构它100%的经费是来自政府,北欧一些国家,政府的支持力度就更大一些。东方一些国家,你比如像日本、像韩国,相对来说,非营利组织也很活跃,现在欠发达国家总体上都比较活跃,但是规模一般不会很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基金来源比较困难,大众的捐款不多,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也非常有限,总的来说,我很难明确地说,在经济发展水平,宗教背景和这个慈善事业的发展之间画一个等号,有关系,但是影响不是特别大。

王名:富豪宣称裸捐全社会都在监督他是否会兑现

观众:既然我们的公益事业要发展的话,肯定是要促进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的专业性,一定要吸引很多的优秀人才过来,那我们中国现在是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然后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过来呢?

嘉宾: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立专业的社工队伍,就是通过社工的这样一种专业人才的培养,那么社工本身它是通过高校,高校里面,很多高校,我们现在100多个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本科包括有些硕士专业,来培养专门的社工人才,然后社工现在全国也有考试,有不同级别的社工师的考试,这是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另外一个方面,提高待遇,我是一直在呼吁,我说我们既然要发展专业的非营利组织,要让非营利组织,或者说我们讲的慈善组织,在社会建设中间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就要有相应的待遇上的保障,这个待遇方面很重要的是收入,收入和奖酬金制度,那么现在应该说,特别是这几年,政府购买服务开始以后,很多非营利组织的运作资金上有了一些余裕,所以待遇上也在改善也在提高,我知道很多组织也在做待遇方面的一些改革和探索,应该说提高待遇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还要鼓励志愿精神,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参与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本身是一种贡献,是一种社会贡献,我觉得三个方面都很重要。

观众:王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比尔·盖茨他说过要裸捐,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就是有什么制度能够确定他一定能够兑现这个承诺呢,在中国也是有一些富豪宣称要裸捐,我们作为国人能相信他会做出这个承诺吗。

王名:我对裸捐是非常充满敬意的,能够做出这样的一种承诺,我觉得要有非常大的勇气,一定是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在推动着他们,我的理解我倒不担心他做出这个承诺之后会不会兑现,其实对这样一种承诺,我觉得我们姑且去相信他,这样的一种拥有巨大财富的这样一些成功人士,他们的社会信用可能更重要,因为如果他向社会作出的是承诺,那么社会会一直看着他,每个人都会一直盯着他,一直到你实现这个承诺为止。

王鲁湘:非常感谢王名教授精彩的演讲,美国现代慈善事业20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商业化的操作理念,渗透于现代慈善组织的运作,与宗教的慈善传统一起构成了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灵魂,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爱心也要从制度和法律的设计上,全民的教育上去保障它、呵护它、激励它,慈善事业发展的程度如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准。

英国文学发展史一览

英国文学发展史一览 1.English Literature of Anglo-Saxon Period Time: about 7th century Features: verse literature (唱诗) two groups: pagan (非宗教性的)and religious Main works: “Beowulf” poetry by Caedmon and Cynewulf 2.English Literature of Middle Centuries Time: mid 11th Century – 15th Century Features: 1.influence of the Norman Conquest 2.Main works and writers: 3.the Romances (骑士文学) 4.Chaucer’s “The Canterbury Tales” 3.English Literature of Renaissance Time: early 16th Century—mid 17th Century Features: the first glori ous period of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 A nest of singing birds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Main writers: 1.Thomas More 2.Edmund Spencer 3.Francis Bacon 4.Shakespeare 4.English Literature during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Time:1625—1688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begins from 1642 Features: Puritan age represented by John Milton Main literary form: Poetry Main writers: John Milton 1608--1674 5.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18th Century Features: Also as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Period (启蒙时期) It is divided into 3 stages: 1.“Glorious revolution” to the end of 1730’s; 2.The mature period (1740’s—1750’s); 3.The last period covers the rest decades of the 18th century. Main authors: (小说家)Daniel Defoe,Jonathan Swift, Henry Fielding (诗人)Alexander Pope 6.Romanticism in England Time: 1798--1832 Features:

美国慈善事业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慈善事业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 慈善事业是一个国家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弥补国家各项政策的缺漏,还具备维持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减少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方向,也展示了我国慈善事业良好的前景。 美国是当前全世界社会慈善事业最为的发达的国家,它在发展慈善事业过程中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这次美国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对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制度也进一步加深了了解。下面,就结合这次在美国的学习、参观,谈一谈对美国慈善事业现状的认识及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对美国慈善事业现状的认识 1、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美国,与慈善事业相关的组织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服务组织和基金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的基本定位在于服务。在捐助人和受益人之间,社会服务组织起到组织和连接作用,其形式是运用捐助的资源服务于受益人。因此,社会服务组织大量的是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直接面对受益人。基金组织是专门筹集慈善资金的机构,其职能是筹集资金,用于资助各种服务组织,一般不直接提供服务。无论是社会服务组织还是基金组织,其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来源都是多元的。这些资金和资源除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外,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各种营利组织、民间非营利机构和个人的援助。目前,美国有150万家免税慈

善基金组织,可以支配6700亿美元,资金规模占美国GDP的9%。 在美国,社会公众有为慈善事业捐赠的习惯和传统。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创始人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在卡耐基基金会建立初期,它捐赠给教育的经费是五百六十万,而当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是五百万,它一家就超过了美国联邦政府一年的教育经费。卡内基有句名言“死后留下大笔财富的人是可耻的”,已成为美国一百多年来富人做慈善事业的驱动力与信仰。在对待财富的传承上,美国很多有钱人都不把遗产传给自家子孙,而年轻人也对继承遗产不感兴趣,他们更崇尚白手起家,实现自己的梦想。 目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他的妻子共同拥有的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共有300亿美元资金,是全球最富有的慈善基金会。比尔·盖茨本人在过去5年捐款了220亿美元。比尔·盖茨还决定将于2008年退休,并将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关注全球的健康与教育公益事业。世界第二大富翁沃伦·巴菲特也早就决定将在44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中拿出85%捐赠与慈善事业。今年,沃伦·巴菲特还向盖茨慈善基金会提出将捐赠市值300亿美元的股票。这些股票每年捐赠其中的5%,市值约为15亿美元。2005年全美的捐款总额已超过2,600亿美元。 更可贵的是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和亿万富翁一样,热心慈善,积极捐款。有人形象地说,在每一位比尔盖茨的身边,都站立着数以百万计的热心慈善事业的普通百姓。与拥有巨大财富的人相比,低收入的人在他们总收入的百分比中,用于捐款的比例更高。据统计,最富有的美国人中20%所捐赠的钱,占了全慈善款的23%,不过这些人的财产占了全美财富80%;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他们的捐款比例则为2.2%;而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捐出收入的5.2%。这也许是因为低收入的人更接近社会底层,更了解那些需要

慈善事业发展指导

《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解读 慈善事业是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由慈善募捐和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几年,上海要大力倡导“人人可慈善、人人做慈善”的理念,增强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今年年初,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未来3-5年主要目标纲要提出,今后3-5年内,广大市民以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慈善意识显著增强,慈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慈善组织发展迅速,公益性慈善机构能力建设和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化程度和公信度有较大提高;慈善活动经常开展,社会募捐总量显著增加,志愿服务深入推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慈善品牌项目以及有影响力的慈善人物不断涌现;慈善政策法规基本健全,慈善事业步入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轨道。 ■培育多种类型慈善组织纲要提出,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发展各类慈善组织,逐步形成互相协作、分工明确、依托社区的慈善组织发展格局。探索发展专门从事社会募捐的慈善组织,加快发展实施服务项目的慈善组织,积极发展为其他慈善组织提供服务的支持性、中介型慈善组织。鼓励慈善组织扎根基层,为社会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吸引民间资本开展慈善活动纲要提出,制定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评估,加强行业监督。健全慈善行业自律、互律、他律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完善的慈善事业筹资机制、运营管理机制、动员激励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提高募捐活动的社会公信力。立法规范募捐和捐助行为,降低慈善机构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开展慈善活动。探索建立慈善组织联合体,使之成为连接政府、慈善组织、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在制定慈善组织行业规范、培训民间慈善组织成员、协调资金支持、监督救助项目实施等方面履行管理、服务、协调职能。 ■加快推进慈善事业法治进程纲要提出,切实贯彻执行《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总结上海志愿服务发展经验,鼓励广大市民投身志愿服务,培育发展本市志愿者组织,保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合法权益,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推进上海志愿服务发展。加快《上海慈善募捐条例》的立法调研进程,总结上海慈善募捐发展经验,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募捐,保护慈善捐赠者合法权益,规范面向公众的社会募捐,加强募捐款物使用的监督,开展慈善募捐的绩效评估,推进上海慈善募捐事业发展。

英国文学简史

英国文学简史笔记 一.早中世纪文学: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约5世纪-1485) The ancestor: Celts(凯尔特人). Life style: Primitive life(原始生活). Language: Celtic(凯尔特语)(Britons 大不列颠语). 最早的英国史:1. Roman Conquest. (55BC--410AD)---Julius Caesar. 2. Anglo-Saxon Conquest. (450--1066)---Anglos, Saxons, Jutes(朱特人). 3. Norman Conquest. (1066--1350). 中期英国史:1.Romance(罗曼史): love, chivalry(骑士精神), religion; 2.3 major themes: (1).Matter of France; (2).Matter of Greece and Rome; (3).Matter of Britain. https://www.doczj.com/doc/5812908413.html,nguage: 3 language. 文学作品:1.Geoffre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 Chaucer's works: (1)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 The Wife of Bath (巴斯夫人); (3). Romance of the Rose (玫瑰传奇); (4).The House of the Fame (声誉殿堂); (5).The Parliament of Fowls (百鸟会议); (6).Troilus and Cressie (特洛伊斯和克莱西德). Chaucer's contribu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1). The "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2). He introducer from France and Italy the rhymed (押韵的)stanzas of various types, especially the rhymed couplet of 5 accents in iambic meter ( heroic couplet) (抑扬格、五音步诗), instead of the Old English alliterative( 头韵的) verse; (3).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literature, he presented to us a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picture( 现实主义)of the English society of life in his masterpiece " 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4). He was the first English poet who wrote in English, thus establishing English as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5), He did much in making the London dialect(方言) the foundation for modern English language. Chaucer's social significance: (1). Influenced by the early Italian Renaissance, Chaucer affirmed man's right to pursue earthly happiness and opposed asceticism, praised man's energy, intellect, and love of life; (2). Meanwhile, he also exposed and satirized the social evils, esp.,the religious abuses. 2.The Song of Beowulf (贝奥武甫,a hero) 3.The English Ballads (大众民谣): a story told in song.; in various English

美国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鼓励创业、培育自主创业意识,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经济活力的源泉。大力推进创业工作是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以美国为例,通过对美国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的介绍和分析,从中得到若干启示,提出我国建设扶持创业政策体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业扶持政策建议 一、引言 创业是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我国近年来非常重视创业、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看出,大力推进创业工作是党和政府在总结我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美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在于近30年兴起的创业革命,而支撑美国创业革命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其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认真分析研究美国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深入推进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1、创业教育系统 (1)创业教育资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机构,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另外,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机构和基金的广泛支持,比如科尔曼基金会、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以不同的奖励形式赞助创业教育。此外,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十分完善,也为创业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2)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美国推广创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小企业管理局(SBA)、美国堪萨斯州青年创业家、柯夫曼创业中心等。同时,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机构种类也很多,如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创业家协会,由杰出创业家组成,参与教学,并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和捐助;智囊团,由外聘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就创业教育提出建议与措施,发挥咨询与外联的作用等。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创业教育的萌芽可追溯至1947年,体现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的一门课程《新创企业管理》。1977年,美国约有70所大学设立了创业课程,到1999年美国设立了创业课程的大学超过1000所。大学里创业课程体系完善,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组成,课程内容涵盖小企业的运作、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创新及管理能力的提升等。美国不仅在大学开设有创业课程,

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企业的慈善捐赠有他利型和互利型两种模式,本文从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三方面论述了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即他们分别属于他利型和互利型捐赠模式;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中外企业的慈善文化不同、在经济市场中的实力地位不同、外部制度环境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模式,培育现代公司慈善文化的对策措施,即倡导企业公民理念、运用税收减免政策、规范发展慈善机构等。关键词:中外企业;捐赠模式;差异;慈善文化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慈善捐赠活动源于西方工业文明,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慈善捐赠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企业实力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进行慈善捐赠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为探讨国内外企业捐赠的理念和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于2000年-2004年实施了两个阶段的连续研究,其结论是:国外企业主要以互利型捐赠为主导模式,国内企业主要以他利型为主导模式。一、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一)企业慈善捐赠的两种模式:他利型与互利型根据决定捐赠事项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还是外部、是否重视捐赠项目的管理和评估这两类主要指标,可以将企业捐赠划分为互利型和他利型。主要依靠外部驱动力[1]决定捐赠事项、不重视捐赠项目管理和评估为他利型,主要依靠内部驱动力决定捐赠事项、重视捐赠项目管理和评估为互利型。他利型企业捐赠模式的基本规则是将公司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对立,相分离,以企业与政府、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各执经济、政治、社会职能,各自独立为社会准则。这种捐赠模式将慈善捐赠视为企业家个人的慈善行为而与企业的目标无干,企业只有经济目标、经济功能、经济责任,如要实行捐赠,最好方式是将捐赠的资金、组织、项目都与企业本身完全分离。因此,公司领导人“几乎不在解决社会问题的事务中提出自己的专门建议,他们乐于站在幕后资助私人基金会”,多“采取现金捐赠给非营利部门,而不是捐赠产品、商业建议和公司志愿者,以免非盈利机构和公司走得太近”,在决定捐赠项目时,有意“选择那些和自己的业务最小相连的领域”以防被人以利己的口实诋毁。[2]某种程度上,这其实是工业化早期社会的仇富心态的产物。互利型的捐赠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慈善范式。互利捐赠本身的特性导致这类捐赠具有一种内在的机制。简言之,互利型捐赠的机制型要素主要是:①互利理念是他利和自利的有机整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②互利型捐赠是公司与社会博弈的结果;③互利式捐赠处于外部场与内部场的协同作用之下;④互利式捐赠将公司地位置于与所有相关利益人建立的网络之内。互利型的公司捐赠模式体现了公司好公民的慈善文化,它鼓励公司进行慈善投资,慈善投资的含义不是狭义的经济概念,而是不排除经济含义的社会投资。“公司通过资助那些引起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关注的长期项目,如教育改革、艾滋病防治等,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它导致“公司首次用慈善事业来支援公司真正的目标运用。 [3]除了现金,公司还向非营利部门提供管理建议、技术和通讯支持、以及志愿者雇工团队。”(二)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如前所述,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当前国外企业主要以互利型捐赠为主导模式,国内企业主要以他利型为主导模式。可以从企业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评估等特性说明中外企业慈善捐赠模式的差异。 1、捐赠决策驱动:国外企业内部驱动占主导,国内企业外部驱动占主导一般而言,企业进行捐赠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内部驱动力”,即企业从企业发展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进行捐赠的动机,包括高层领导的重视、企业战略规划、吸引客户及消费者等:二为“外部驱动力”,即外部机构的捐赠动员及企业的从众心理,包括政府、慈善机构、媒体的捐赠动员以及其他企业捐赠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公司捐赠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捐赠决策的驱动力方面,国外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计划策略、员工发起和领导倡议等内部驱动,比率为80%,而国内企业仅为41%;国内企业的捐赠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动员、社团劝募和社区申请等外部驱动,比率为59%,相应的国

关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关于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弥补国家各项政策的缺漏,还具备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减少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公德等多方面的功能。为了了解我国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让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发挥更大功用,并提供政府福利政策的依据,造福大众。我们分别向广大社会公民和部分公益慈善机构捐助人和慈善组织进行调查活动,请您奉献宝贵的时间,认真填写第一部份: 公益慈善机构捐助人意见调查问卷 就下列捐款动机而言,您是否也有相同看法? 非常同意 同意 没意见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能捐款帮助别人,证明自己小有成就□□□□□ ()过去曾受帮助,如今出自感恩与回馈心来捐助□□□□□ ()捐款助人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与喜悦□□□□□ ()基于宗教慈悲济世的精神而助人□□□□□ ()自己或亲友曾遭逢类似苦难,故感同身受□□□□□ ()捐助行善本来就是自己的职业□□□□□ ()因为自己经济宽裕,故捐款帮助别人是应该的□□□□□ ()捐款可以得到社会的赞赏□□□□□ ()捐款收据可以抵税□□□□□ ()不好意思拒绝募款人的请求□□□□□ ()周遭朋友都捐,自己只好多少也捐一些□□□□□ ()捐款是为了行善积德□□□□□ ()我现在帮助别人,是希望以后也会有人帮我□□□□□ 下列有关公益慈善机构劝募讯息来源的重要性,您的看法如何? 非常重要 重要 一般 不重要 非常不重要 ()报纸□□□□□ ()电视□□□□□ ()广播□□□□□ ()街头海报□□□□□ ()信函或电话访谈□□□□□ ()慈善团体的刊物□□□□□ ()杂志报导□□□□□ ()举办慈善公益活动□□□□□ ()文件背面印刷广告(如统一发票,机场登机卡.) □□□□□ ()计算机网络□□□□□ ()亲友口耳相传□□□□□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英国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是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慈善组织是

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一、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其次,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

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 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

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慈善事业发展思路展望 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慈善事业的首部法律将走上前台。 慈善法将是今后我国慈善事业的“定盘星”,必将对慈善公益事业带来深刻影响。 我省慈善事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了解,目前,全省基金会数量已达115个,慈善总会155个,社会捐赠接收站、慈善超市434个。慈善募捐方式不断创新,2015年全省慈善会系统募捐款物总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以慈善项目为主要载体的慈善活动日趋活跃,鹤壁、荥阳等地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受到了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充分肯定,我省先后获得中华慈善奖21项。 那么,慈善法出台后我省慈善公益事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我省众多慈善公益人士,看他们如何解读。 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挑战 河南省慈善总会作为我省慈善界的“老大哥”,可以说是我省慈善事业的开拓者。以2001年河南省慈善总会成立为标年发展历程。16志,我省现代慈善事业已走过.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刘高贵认为,慈善法对慈善组织和慈

善活动进行全面规范,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引领、法律推动和法治保障。 “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既给我们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刘高贵对此解释说,我省慈善事业将加快转型升级,拓展慈善事业发展空间和活力,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支持慈善的热情,促进营造和谐有序、活力迸发的慈善生态链,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向更广领域延伸。 另一方面,各类慈善组织将大量涌现,慈善组织之间的资源竞争必然加剧,在社会选择机制下,捐赠者对慈善组织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募捐和救助水平等,时刻面临社会公众的考验。 “尽早实现向枢纽型慈善组织的转身。”刘高贵提出了省慈善总会下一步发展目标。他说,随着慈善法颁布实施,慈善事业外部条件和发展环境都将发生变化,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进一步做好省总会本级募捐救助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全省慈善会系统联动救助、实施公益伙伴计划、举办慈善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发挥领头羊作用,引导、推动全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刘高贵还透露,他们正以民非形式筹建河南慈善信息中心,并积极争取省民政厅授权,收集和发布全省慈善信息,努力打造河南的透明慈善。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重点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姓名:陈宇辉 专业:经济学 学号:1302010404 课堂号:B0200042 课序号:0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摘要:美国经济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就开始迅速发展,其中有起有伏,但毫无疑问,仅有两百多年历史,一百多年发展经济史的美国现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其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启示 一、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这里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经济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我们不得不想到此前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恐慌,其源于1921年哈定总统上台到1933年胡佛任期结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1934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对经济实行强力的国家干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首先挽救银行,然后开展农业复兴和工业复兴,制定了旨在保护穷人和劳动者的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大规模救助,联邦政府兴办公共事业,实施美元贬值鼓励出口等。罗斯福的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了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也就是大力发展非法西斯主义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杜鲁门沿袭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并从法律上承认并肯定这一政策。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开展“公平施政”,在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他所拥有的一且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威政府责任赋予了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1]前后2人5届20年,体现了 政府强力干预经济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试验,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的,仍需政府的宏观调控。 3. 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1953~1961年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担心新政以来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无异于“滑向了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极力试图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最终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了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胡佛时代的新共和党路线——一条中间路线。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所以主要的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当经济萧条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4.肯尼迪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 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入主白宫。在经济政策上,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减税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是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慈善组织是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三是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慈善机构章程宗旨,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慈善立法。我国现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 二是建立健全各类慈善组织。现阶段,我国要着重培育劝募市场,强力推进募捐活动,逐渐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在慈善组织形式上,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专门的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和南京爱德基金会等; 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红十字会;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等。慈善组织的官办性再加上慈善组织建立时的非竞争性,导致慈善组织的低效率。因此,要实现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慈善组织的民营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

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

英国慈善法律制度对我国慈善立法的启示 刘坤 摘要:尽快完善慈善事业法,规范慈善活动,保障和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法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慈善事业进行立法的国家,也是慈善法律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英国最新的2006年《慈善法》中关于慈善组织形式,善款的筹集与运用以及慈善事业的监管制度等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与研究。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信托;慈善法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作者简介] 刘坤,女,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指导教师] 许洪臣,男,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商法。 一、英国的慈善立法及主要制度 民间慈善活动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2-13世纪,英国就形成了开办慈善事业与互助的传统,但当时,受教会势力的影响,慈善事业主要掌控在教会手中,慈善组织的雏形主要表现为由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基金会的形式。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关民间公益组织的法规《慈善用途法》,该法不仅是英国整个慈善法体系的生长原点,也是公共权力首次介入民间公益性事业的标志。[1]它的出台确立了政府对慈善基金会的管理权,同时宣告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开端。这项法规对于英国民间公益事业和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英国慈善基金的大宪章,在其导言中列举的慈善目的和种类,迄今仍适用于慈善判例中。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慈善用途法》的条款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们并未被完全抛弃,其基本精神在英国仍被遵循。 伴随英国工业化的进程,18世纪以后公益慈善性的非营利组织数目不断上升,公益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展,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如宗教慈善,扶贫救济,卫生健康,社会及社区福利,教育援助,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动物保护及福利,业余体育运动,促进人权与和解,针对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处,科学研究及普及等。为适应慈善事业的不但发展的需求,英国政府工业革命之后在慈善事业方面陆续出台了多部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1853年《慈善信托法》,1872年《慈善受托人社团法》,1888年《永久营业和慈善促进法》,1958年《休养慈善组织法》,《1960年慈善法》(英国政府于1987年、1993年与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现在英国施行的是2006年的《慈善法》、2005年《慈善和信托投资法(苏格兰)》以及2008年《慈善法(北

中国慈善事业与美国的比较

理念的不同 巴菲特:我为什么捐掉99%的财富 2010年08月31日08:21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2006年,我曾作出承诺,逐渐将我持有的所有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捐赠给慈善基金。这个决定让我再开心不过。 现在,盖茨夫妇和我正在要求几百位美国富豪至少为慈善事业捐出50%的个人财富,所以我还是重新解释我的意图及其背后考量为宜。 首先,我承诺,在我有生之年或大去之际,我将把至少99%的个人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以美元衡量的话,这笔钱诚然可观,但从相对价值角度出发,每天都有许多人向他人赠予更多。 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常常为教会、学校和其他机构作贡献,从而放弃了原本可以用来惠及自己家庭的物质财富。他们对贫乞者的接济和给联合之路劝募协会的捐款,意味着放弃看电影、去餐厅就餐或其他个人享乐。相形之下,我的家人和我兑现捐赠99%财富的承诺则不需以牺牲需要或想要的东西为代价。 更何况,这一捐赠也不会让我放弃最珍贵的资产,即“时间”。有许多人,其中也包括我的三个子女,都为帮助他人奉献了大量时间与才华。这种赠予往往远比金钱更有价值。对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孩子来说,从一个充满爱心的良师益友处获得培育,远比得到一张支票更珍贵。我的姐姐桃乐丝每天都对一些人施以援手,我在这方面则做得很少。 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拿出一大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凭证,这些“提款存单”变现之后可以换成各种资源,从而让那些没能抽中人生上上签的人获得些许补偿。 目前为止,我已经捐赠了20%的个人股票(包括来自我过世的妻子苏珊·巴菲特的股票)。剩下的股票,我会每年捐出4%。在资产清算后最迟10年,我希望我所拥有的伯克希尔股票能够悉数投入慈善事业。这些钱将不会用做长期性捐赠基金,我希望它们能用来解决人们的眼前需求。 拥有某些东西,确实能让我的生活更有滋味,但拥有过多反让我吃不消。我想有一架昂贵的私人飞机,但若拥有好几处房产,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很多时候,拥有越多财富,越会沦为财富的奴隶。我最珍视的财富,除却健康,还有那些幽默有趣、个性多彩、长久相伴的朋友们。 在这个国度,那些在战场上挽救他人生命者会被授予勋章,好老师会被回报以学生家长的感谢信,而那些能够发现公司股票错误定价的投资者,则会被飨以数亿资财。一言以蔽之,命运的安排反复无常,无人能确定谁会抽到上上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