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气功治疗视力问题

道家气功治疗视力问题

道家气功治疗视力问题
道家气功治疗视力问题

道家气功治疗视力问题

还你一片清晰的世界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想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吗?想你的眼前不再模糊吗?中医气功治疗近视眼教你在无经济之忧,又无皮肉之苦的前提下恢复你的视力。

气功治疗近视眼第一步:静立

(1)清晨,空腹,宽衣松带,站在树下或阳台,去眼镜。

(2)两脚相距如肩宽,足趾微向内扣,成内八字,脚掌微提,使涌泉穴虚离地面。

(3)双目平闭,露一线之光,收敛思潮入静。

(4)胯关结、腰、腹、胸部自然放松,脊椎正直,臀部略收,不挺胸,不凸腹。

(5)两肩放松,微向前合,两臂自然下垂,小指靠裤缝前,手心空,中指舒展,肩与腕之间微弯似弓。

(6)头部保持正中,颈似顶物而又不紧绷。下颚向里收合,不可外突。口齿自然轻闭,舌抵上颚。

(7)全身放松,意识上想着“松”,从上松到下,松静得能感到遍体温暖,手热,甚至出汗,或觉得有丹田气上升。静立时间可在十五-三十分钟之间。

气功治疗近视眼第二步:运气

(1)姿势不变,保持松静状态,眼仍闭着。

(2)双手徐徐就势向前举起到腕与肩平为止,手心相对,相距如肩宽,两臂对称曲肘成弧形。

(3)少顷,两手心会感到麻胀,这时就用意而非用力地将两手慢慢并拢,好像按一气球,有阻力之感;俟两手合到相距二、三寸时停止内合,再用意将两手慢慢平行拉开,可拉到比肩略宽,但不能拉直。此时会感到两手之间似乎有气相连,有拉不开之感。

(4)这样内合外拉三十六次,可觉两手之间产生吸力,且逐渐增强。

气功治疗近视眼第三步:治眼

(1)前小臂上举;沉肩坠肘,两腋虚空,双手慢慢转动至手背向下,手心向下,手指与肩齐。

(2)掌心(劳宫)对准微闭的双目,意想掌心之气向双目放出,双掌随意自下而上向双目推近然后拉开,意想掌心之气与双目相连,双目有向内压向外突之感。效果较好的,眼中可能出现绿、黄、白、紫、蓝等光彩。

(3)如此推拉持续十五分钟。

气功治疗近视眼第四步:收功

(1)闭目敛神,手心朝上,直臂抬起,渐渐回至胸前,手心再翻朝下,轻轻往下按到腰、胯之间,恢复静立状态。

(2)一分钟后,眼睛慢慢睁开,平视前方,不要马上把眼镜戴上。

(3)这时会感到醒脑舒身,眼睛明亮,慢慢向前走几步,即可结束。之后戴上眼镜,半小时后可进食。

气功治疗近视眼注意事项

(1)入静前,可慢跑一阵,使周身血脉贯通。

(2)静立的时间可逐次增加,除了每日早晨做,晚上加做一次更好。

(3)看完电视做一次气功。

(4)需坚持炼功,才有良好的效果。

(5)效果因人而异,不宜追求看到光彩或感觉。

道家:自己拍打眼睛治疗一切眼疾

仙骨道人

很多网友经常会咨询有关近视眼的治疗问题,尤其是高考孩子的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眼睛。其实在本人的博客中也多次提到过眼睛的拍打治疗方法,在此再专门具体介绍一下有关近视眼的拍打治疗方法,仅供参考。

不管是近视眼、老花眼、眼睛干涩酸胀、飞蚊症、白内障、夜盲症等,只要是眼睛方面的问题(眼底出血除外),都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拍打。

具体方法:可以先两手对搓手心,然后用温热的手心捂住整个眼睛(包括整个眼眶),手的中心点基本对准眼球的中心位置,并以此手掌的姿势(掌心捂住眼睛的姿势)轻轻拍打眼睛。

拍打时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掌握好力度。开始时要轻拍,眼睛能够感觉到有拍打的渗透力即可。之后可适当增加拍打的力度,但力度不可

过大,也不可盲目突然用力。每只眼睛每次拍打20分钟以上,每天拍

2-3次。可分早、中、晚三次拍打。

注意一点:拍打时两只眼睛都要拍,可以拍完一只眼睛再拍另一只,但不能只拍一只眼睛。因为拍打眼睛时,眼睛周围的皮肤会随着拍打而变得细腻润滑有光泽,所以如果不拍另一只眼睛的话,两只眼睛周围的皮肤就会因对比强烈而出现“阴阳眼”。

另外要注意一点:不相信此方法的人不要拍,因为不相信就不会认真坚持,不认真坚持就不会有效果,而没有效果就会说是这种方法不好而不是因为自己不认真坚持,所以不相信的朋友就不要拍。

再就是担心把眼睛拍坏的人不要拍,因为你的担心会让身体产生一种负能量,同样起不到拍打的效果,所以担心会拍坏的朋友就不要拍。

另外拍打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拍打时间短效果就会差一些,所以那些既不想长时间认真坚持拍打,又想马上就要有明显效果的朋友最好也不要拍。

整个拍打过程身体和思想都要放松,而且身心越放松拍打的效果越好。拍打完后眼睛不要立即睁开,眼睛稍微闭一会再慢慢睁开。

此法虽然简单,但需要认真坚持。简单的事情坚持到底就会出现奇迹。

道家武当明目功

(一)意守明目

自然站立,两腿与两肩平行,自然呼吸,仰首望天约1分钟,再低头望地1分钟。然后合

目静坐。坐时以三分之一臀部坐于凳子上,两腿分开与肩平,膝关节成30度角,两臂下

垂,两手掌自然放于膝关节,十指松开,劳宫穴对准髌骨之上。合目时,上眼皮轻轻放

下。舌抵上腭,意守上丹田(印堂穴),闭目养伸,便眼清凉,意守2分钟后开目,双目

微开,引光人目。

(二)视物明目

自然站立。舌抵上腭通任督,意守天目穴,然后向远方找一目标(树木、房舍等),瞪

大眼睛远视半分钟,再近视(亦找一目标)半分钟。如此交替进行。(三)引气熨目

自然站立,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大步,略宽于肩,两臂从体侧慢慢扬起,舌抵上腭,两

臂再向左右胸前成前平举,翻掌,使掌心向上,十指松开,意守劳宫。两肘微屈。弯肘

关节,两臂向头部提平,侦两手掌劳宫穴,对准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贯气15秒钟

,两手掌离眼球5厘米,合目。然后两臂缓缓恢复原姿势。如此反复12次。外气运于眼球

,手掌心与眼中均产生热胀感觉,此乃外气进入眼中通达气血的效应。12次贯气完后,

即以两手掌覆盖于两眼之上,十指在上,默数至30,然后收功。收功,将覆盖眼睛之两

手掌沿两边面颊而下至下颌时,合掌,左右手食指在承浆穴部位相对。然后十指向下,

沿胸前任脉往下至腰间带脉,向右分开,沿腿两侧放下,张目。

(四)松紧吐纳

自然站立。两足与肩平行,舌抵上腭,意念双眼,开始合目静坐,自然呼吸,鼻吸口呼

,吸气时眼球收紧,呼气时眼球放松,反复36次。

(五)点穴吐纳

合目静坐,意念双眼,舌抵上腭,自然呼吸。

1.点攒竹以两手拇指尖同时取穴,手法从轻到重。按时吸气,松手时呼气,共36次,

然后轻揉36次。

2.按晴明食指尖点按睛明穴,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然后轻揉36次。

3.按丝竹空以两手拇指同时取穴,手法从轻到重。按时吸气,松时呼气36次,然后轻

揉36次。

4.按瞳子以左右手拇指取瞳子穴,向顺时针点按18次,逆时针点按18次,意念将

外气贯入该穴。

5.按天应以两手拇指同时取穴,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然后轻揉36次。

6.按睛明以两手拇指同时取穴,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轻揉36次。

7.按承泣以两手食指尖同时按承泣穴,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轻揉36次。

8.按四白以两手拇指尖同时点按四白穴,按时吸气,松时呼气,共36次,然后轻揉36

次。

9. 旋转定穿眼合目凝视,眼球向左右转动14次,定神片刻,双眼忽然睁开,注视前方

一点约30秒钟。

10.按太阳合目凝视,自然呼吸,以两手拇指轻揉双侧太阳穴各36次。11.浴面将两手掌心搓热,吸气,两气由承浆穴沿鼻梁直上至百会穴,经后脑按风池穴

,过后颈,沿两腮返承浆穴,呼气为一周,共36次。

12.收功合目,以左右手大拇指按住太阳穴,定位不动,以左右手食指轻揉左右眼皮,

共16次,然后张目起立。

养生

最方便易行的补肾秘法:男士小便时,舌抵上腭,咬紧牙关,踮起脚尖,然后以不太快的速度排尿,并排净。这种踮起脚尖小便的方法,能在1个月至半年的时间里使牙齿牢固,肾功能也能变强。同小便一样,大便的过程中也应该咬紧牙关,缄默不语。不要小看这个方法,卫生间是人们每天必然报到的地方,如果能够坚持此法,则养肾之功大矣。 锻炼肝肾功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两腿分开劈叉。这时您两条大腿内侧会酸胀紧绷。而这紧绷的地方就是肝肾经的循行路线,肝肾经要一起锻炼,才会协调一致。然而,即使功法精妙,您一定还要有些耐心和信心才行,不要今天刚练习,明天就希望有显效。做“还阳卧”的时候,大腿内侧有酸胀紧绷的感觉,尤其是胯部,特别酸痛。当两胯打开时,睾丸与阴茎得到充分的放松,血液循环更加的良好,生殖器官得到更好的滋养,从这方面也可以说明“还阳卧”的提高性能力的原理。 “还阳卧”的练习心法是:身体自然平躺,髋关节放松,腿似环,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最好直对着会阴(如果能顶着会阴最好)。两手心放于大腿根部附近,掌心向着腹部。仰卧由于着床面积大,压迫力较小,身体更容易放松,身体的放松加上一定的姿势,可以很快地使阳气和肾气充盈起来。肾阳气相当于命门的真火——一个生命力的大小关键就是看命门的阳气是否充足。摆这个姿势,就是为了更有利于肾阳气的充足,因此补肾的作用非常明显。 把还阳卧再提高层次的练法是“混元卧”-仰卧,两脚心相对,腿似环,两手重叠或交叉轻轻的放在头上,手心对着头顶百合。这个姿势既能补肾气又可放松头部,对失眠、神经衰弱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上面两臂围成一个圈,可以使肾气不往生殖器上走,而是拉到中脘的深处;下面两腿围成一个圈,有利于周身气血沿腿循环到身体的当中。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详解 一、六字诀功法的起源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从文献考证的依据看,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著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二、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演化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隋代高僧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尤先洲的《寿世青编》、

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不但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津等预备功。此外,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胡文焕的《类修要诀》。 此次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编创工作,除吸收众多的古代六字诀经验外,还参考了现代流传的各种六字诀功法,例如养生功六字诀、马家气功六字诀、大雁六字诀、六字真言、八卦气功呼吸八法、五行掌等。在创编过程中,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发音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对六字诀气功的健身效果做了临床观察。 由于六字诀起源于道家和医家,因此其功法带有道家和医家的学术特点。但其运用又不局限于道家和医家,例如隋代倡导六字诀的天台高僧智顗就属于佛家。 从六字诀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明代以后的六字

彭祖文化整理材料

彭祖文化资料搜集 一、彭祖介绍 彭祖,姓籛(Jian)名铿(Keng),殷时大夫,颛顼之孙,先秦道家先驱之一。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称他为彭祖。 彭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卓越的养生学家和令人仰慕的中华大寿星,彭祖不但长寿,享七百六十七岁,而且还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树立了养生长寿的楷模。 ◆职业:大彭国第一代始祖 ◆信仰:先秦道家先驱之一 ◆主要成就:烹饪鼻祖,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 气功祖师,中华武术文化的鼻祖 房中始祖,中国最早的性学大师 长寿始祖,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 二、彭祖文化介绍 彭祖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徐州,是彭祖故国,彭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彭姓的发源地。彭祖生活于上古三代,是位大名鼎鼎,誉满华夏的圣贤人物,称之为“上古大贤,道家先师,中华寿神,气功开源”。 彭祖是圣人眼中的圣人。从彭祖到孔子两千多年,从孔子至今又有两千多年。孔子之名,家喻户晓,孔子之言,到处流传,孔子的形象,何其伟大!孔子视彭祖,犹如今人视孔子,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彭祖的地位就非常显赫了。 在哲人看来彭祖为得道之人,为集上古养生术大成之人。诸子百家尽管学术思想不尽相同,但多引彭祖为据,以增强其立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足见彭祖惶惶于哲人心中,长留于哲人哲言。 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彭祖文化热”迅速兴起,养生文化产业纷纷兴办。彭祖文化的构成,其核心即是彭祖养生学。

(一)彭祖养生文化 彭祖之道和养生术影响很大,长期流传。历代道家或医学著作中零零散散保存着彭祖的养生学内容。彭祖的养生之道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医疗保健实践记载。其大致内容可分为彭祖摄养术,彭祖导引术,彭祖服气术,彭祖房中术等和彭祖烹调术几个方面。尤其是彭祖作为烹调的创始人,受到历代厨师们的尊重,代代有传人。彭祖所首创的名肴做法,虽多数失传,但也有流传下来的。 (1)彭祖烹饪文化 彭祖是烹饪鼻祖,厨师的祖师爷,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发源地,被誉为“中华食都”。彭祖首先发现了食物的医疗功效,提出了“药食同源,以食养生”的养生理论,开辟了中国文化的膳食养生之道。如彭祖发明了雉羹(徐州人爱喝的饦汤)和“羊方藏鱼”等系列菜名,开创了烹饪文化。 彭祖相传他因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彭城也是我国唯一以厨师命名的城市。 彭祖饮食文化。特级厨师胡德荣对此有专门研究,出版了《徐州古今名馔》、《金瓶梅饮食谱》、《中国道家托荤素食谱》等多部专著。 (2)彭祖武术文化 彭祖首开武术文化先河,彭城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4300多年前,彭祖创始武术气功导引术,追求“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境界,是中国最早的古代健身术。据于学强先生介绍,在编著武术专著《彭城武林》的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表明,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起初的武术形态存在很强的包容性。由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的《中国武术史》印证:“早在先秦时期,便由远古的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雏形。这一时期指从原始蒙昧时代经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代,及秦汉形成统一以前的时期。”彭祖发明导引术的时代正是远古的夏商时期。气功导引术即是中华武术形态的最早雏形。庄子的《刻意篇》是

“胎息法”历史上的四大流派--我对胎息法的认识之一 关朝

“胎息法”历史上的四大流派关朝 胎息法是内功练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什么是胎息法从古至今争论不断,未有定论。我是习武之人,习武练功几十年也练了几十年的胎息法。为了方便大家对胎息法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首先梳理一下历史上胎息法的几种主要流派并加以简单点评,以供大家参考: 一、以闭气功为主要练法的胎息法: 以闭气功为主要练法的胎息法历史上主要有葛洪的抱朴子胎息法和彭祖闭气功。 1、抱朴子闭息法: 葛洪(公元284-34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名医。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又有《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良吏传》十卷、《集异传》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八卷、文集三十卷,又杂抄经史百家方技成三百一十卷。一共有五六百卷之多,所以前人曾感慨说“六朝著述之富,盖无如葛稚川者”(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六朝》)。《抱朴子.内篇》,书成于公元三百一十七年。但本功法并非葛洪所创,而是葛洪根据师传整理而成。具体练法为每日子后午前取仰卧式,瞑目静心,摒绝杂念。先鼻缓缓吸气,吸气极满后闭目不息,随即默数数字,自一至百以上。当闭气至极,则以口缓缓吐气,吸气或吐气皆须极细极微,毫无气息出入之声,以鸿毛置鼻孔处纹丝不动为标准。练习日久,每次闭气默数的数字可达数百以至数干,在此期间将自然出现胎息状态。“得胎息者,

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2、彭祖闭气法: 彭祖,姓钱名铿,典籍记载和民间传言都说他获寿800多岁(据传当时70天为一岁,实为150多岁)。彭祖闭气功功理主要是把人体肺部的空气吐净,使肺部(包括整个人体内部)形成真空,产生负压状态,并通过这种负压打通肺部经脉。按中医理论,肺朝百脉,肺脉一开,则百脉俱开。在人体所有经脉中,哪里经脉与玄关相通则相应的玄关也将被打开。 关朝点评:练习闭气法能使人长寿古文献记载和当今社会都有实例可以证明,从上述闭气法练法的叙述中可以看到,闭气法修炼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不以口鼻呼吸的“息停脉止”境界。也就是人们把达到“息停脉止”和“内呼吸”作为胎息法最高境界的标志,但如何达到“息停脉止”和“内呼吸”的境界则是自古至今胎息法习练者探索的主要内容,也是各派争论的焦点。 二、以后天返先天为宗旨,类比胎儿在母体内以脐带呼吸的方法而衍生的神阙功、命门功、会阴功(海底功)等“先天呼吸”方法。 《摄生三要》曰:“初学调息,须想其气,出从脐出,入从脐灭,调得极细。然后不用口鼻,但以脐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闭气一口,以脐呼吸,数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气出之,当令极细,以鸿毛著于口鼻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度。渐习转增数之,久可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此种练法的基本思想是把人出生后用口鼻通过肺部呼吸的方式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道家养生气功六字诀-----详解 一、六字诀功法的起源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从文献考证的依据看,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着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着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书中还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 二、六字诀功法的历史演化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隋代高僧智顗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元代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尤先洲的《寿世青编》、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其中尤以宋代邹朴庵论述最详,他不但对呼吸和读音方法提出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闭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声”,还加了叩齿、搅海、咽

津等预备功。此外,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胡文焕的《类修要诀》。 此次健身气功六字诀的编创工作,除吸收众多的古代六字诀经验外,还参考了现代流传的各种六字诀功法,例如养生功六字诀、马家气功六字诀、大雁六字诀、六字真言、八卦气功呼吸八法、五行掌等。在创编过程中,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历代嘘、呵、呼、呬、吹、嘻六个字发音的历史演变,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并对六字诀气功的健身效果做了临床观察。 由于六字诀起源于道家和医家,因此其功法带有道家和医家的学术特点。但其运用又不局限于道家和医家,例如隋代倡导六字诀的天台高僧智顗就属于佛家。 从六字诀练功的特点看,它是以调息为主的气功功法。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体的身心锻炼技能。明代以后的六字诀配有动作,这次新编创的健身六字诀也配有动作,但这些动作是配合吐纳调息的,并不占主导地位。了解六字诀功法中以调息为核心,有助于在练功中抓住重点。 此外,六字诀在古代也有称“六字气诀”的,这就更强调了调息吐纳的重要性。六字诀的六个字嘘、呵、呼、呬、吹、嘻在练功中要读出来,但读的目的是为了调气息,而不是听声音。宋代邹朴庵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就是此意。读不同的字要有不同的口型和发音位置,从而引导不同的气息呼出。“六字气诀”的名称就强调了引导气息的重要性.即强调了发音的目的。理解了六字诀中发音与气息的关系,对练好六字诀也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_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

功诀破译 道家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 )))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诀之三 310028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翁士勋教授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0。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5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6。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0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其主要的便是/胎息0说。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0。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5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6以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归脐,则归丹田矣。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0。 明朝养生家冷谦在5修龄要指6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0,/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0。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0。并通俗地介绍了修炼方法。今录于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 #99#

道家六步静功

道家六步静功 *导读:一、凝神练意功(一)准备:宽衣松带,解除二便,喝杯温开水。(二)姿式:自由盘膝坐,或平坐椅上,或坐床上,…… 一、凝神练意功 (一)准备:宽衣松带,解除二便,喝杯温开水。 (二)姿式:自由盘膝坐,或平坐椅上,或坐床上,臀部整一寸左右厚垫,减轻腰部不适。 (三)功法:静坐前必须清除一切杂念,精神内守,恬淡虚无,舌抵上腭,两眼凝视鼻尖,不可太闭,太闭则易入睡,亦不可大开,过开则精神分散,当留一缝看鼻尖,意念在两目中间齐平处(印堂)。这是初学气功排除杂念的方法,待心气平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开始调鼻息。如息不调,应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则息自调。息调则身心两忘,倘杂念不起,也就是入静阶段。 守印堂(眉间)的方法,要求似守非守,不即不离,知而不守,恰到好处。如果忽然心清气爽,浩然气畅身壮,寂然无思无虑,练功至此,自然精神焕发,智慧日增,脑力、体力、心力的功能都会有显著的增强。 (四)动静结合及收功方法:练完气功后,不要急于起来,要以肚脐为中心,用一手掌心按在肚脐上,另一手掌心贴在这手的手背上,两手同时以肚脐为中心向左,由内向外,由

小圈到大圈缓缓划圈并向内稍施加压力,左转36圈。稍作停顿后,再由外向内,由大圈到小圈,右转30圈,到肚脐处停止,收功。而后活动活动身体,也可做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步等,这样收效更大。 适应症:神经官能症、低血压症、风湿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症。 禁忌症: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脑充血。 二、凝神练气功 (1)准备与姿势:同前。 (2)功法:静坐前清除一切杂念,控制眼耳口鼻不与脑神经联系,两眼内视,湛若山东省寂如空室,气息微微。调息良久,二目合一,目光内视,凝神不乱思,目光下降至真气穴。此时心中阴气和肾中阳气集合一处,凝集既久,忽然下身融和,真阳升起,使意气自尾间关一吸,升到头顶。,呼降到真气穴,总是意同呼吸转,意气相合,复观气穴,久则气穴发生跳动,形成自然呼吸兴奋带,叫做胎息,这是练功者精气神充足自然发生的。真气穴的位置。在脐后命门前,前七后三之处,亦有说在脐后一寸三分的。总之,个人体会在脐后与命门联合线上,发生跳动之处便是真气穴。 (3)练养结合,动静结合,收功均同前。 适应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刘玉贤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两大派。本文总结前贤的创见并结合中医学理沦,将道教养生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浅述之。 一、养神之道 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n}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2)“断缘”。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3)“收心”。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4)“简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

性气功(采补术)

性气功(采补术) 这个渐进吸气方法在我五魂宗内叫太极阴功,现争得师傅同意,予以公布,万不可小觑,有什么作用就不说太多了,有缘者自会修炼,其中滋味自己体会吧。 这个吸气技巧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佛教呼吸方法。这个方法被用来平静僧侣的性骚动。它能帮助保持肾阴气,支持生命力量,后应用于房事中居然可以行采补之道,于是门人就作为一种专门的法门传了下来。我建议男人用四步步骤,如下,程序为: 1.用几分钟自然呼吸来平静情绪,半闭双目,用舌头反顶上颚,集中精神在眉毛间的前额。 2.从鼻子逐步吸入空气,使腹部膨胀,医学术语是抽吸,并屏气,间隔2-5秒,用肺最大能力地进行8-20次,转移注意力到肚脐。 3.屏住呼吸,开始收缩上腹,转移膨胀的腹部向下,当压力逐渐地阻塞了膀胱和前列腺(小腹),就转移注意力到前列腺(丹田)部位。 4.与肛门相关时,用嘴缓慢地呼出空气,当注意力慢慢从前列腺(丹田)部位转移时,顺着脊髓(督脉)到了前额。 5.重复200-400次。 6.尽量在高潮时使用使小腹鼓起的方法压制射精冲动,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补精还气 注解: 1.步骤4中,男人应该体会到一股热能流从前列腺部位(丹田)向上流,沿着脊髓(督脉)一直到头部。 2.性交过程中,第三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他应该尽量长地屏住呼吸,并运用压力,最大极限地用上腹抵住膀胱和前列腺部位,同时最大限度地膨胀下腹。这将击倒阴茎敏感度,最终失去知觉,就象为外科手术做的麻醉准备,习惯了这个呼吸技巧后,即使变得更年长,他将不再需要保持下腹最大极限的扩充,而只是稍做扩充就可以抽回精液,还精补气。熟练应用渐进吸气方法在膀胱上的小压力,将让他很好的控制射精。实际上,如果能先启动真气,使小腹温热,就能简单地运用渐进呼吸法来控制射精,最少也可以在做爱过程中进行阴阳之气的交换和修炼。 3.性交中,渐进地吸气,按上述说的做,启动真气后和做爱插入同步进行。如此反复,即可以在做爱过程中进行阴阳之气的交换和修炼,多说也无益,实践之后就知道其好处了。 4.女人的行的采补步骤基本与男人相同。

阴跷穴八脉里有一个道家特殊的修炼穴位

阴跷穴八脉里有一个道家特殊的修炼穴位 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阴跷穴 八脉里有一个道家特殊的修炼穴位--阴跷穴,历代修炼家都视为珍宝,自古就有"阴跷一穴秘不宣"的说法。庄子"真人呼吸以踵"说起。踵"是脚跟的意思,所以有的人说要用脚跟来呼吸,当然这在生理上讲不通;还有的人说"踵"是"接踵而来"的意思,比喻呼吸的连绵不断,如此将养生真言文学化,更是小看庄子了。"踵"其实就是阴跷穴。脚跟处正是阴跷脉的起始端,再结合上古丹诀"当呼吸之机,则从阴跷迎归炉"的说法,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阴跷穴在人体的前阴与后阴之间的凹陷处(也叫会阴穴)。与头顶上的百会穴是一条直线上的,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它统摄着真气在全身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所以说,阴跷穴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其实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穴的。养生要抓核心,阴跷脉的核心就在阴跷穴,激发阴跷穴最大潜能的方法就在静坐的时候。静坐的姿势,是所有的门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样。静坐的方法是先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上,百会(头顶)、颈椎、尾椎成一条直线,可以调整头的角度,体会一下全身放松的感觉,就是整个身体略微往上抬一下,再往回收一点的那个状态。这样每天静坐15~20分钟,不要追求身体的反应,一切顺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气充裕以后,就会感觉腰间像有个暖水袋捂着一样,热乎乎的,异常舒适。这时只要把这

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即可。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路线的宽窄。人身原本就是处处贯通,并不存在什么特定路线。只要一闪念,腰间热力便已到阴跷,如同在山中一叫,四处都有回声。当真气已经灌注到你的阴跷穴时,会感觉像小草发芽般有微微的动感,说动却不对,又像是下小雨时阴阴静静的光景,那种感触非动非静,在动静之间。只要阴跷中感觉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只安安稳稳地坐下去,阴跷中的感觉自然会反射到全身。这时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内的感觉好像刚饮了酒,这是精气神在蒸腾互化,此时只管静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阳气升起,这便是古人不传六耳的种阳法了。当阳气引入到阴跷穴后,贵在能平心静气,不生邪念意淫,方能免阳旺施淫,方补即泄的危险。这也是古人对于阴跷一穴秘而不宣的缘由。 中医学没有叫阴跷穴的,只有叫阴跷脉的,属于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在道家认为,阴跷穴就说会阴穴,位于前阴、后阴之间,在人体经脉中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任脉由会阴而行腹中,督脉由会阴而行背中,冲脉由会阴而行足少阴,故此穴一动,诸脉皆通。 阴跷脉起于足根内侧,沿内踝而上,经下肢内侧,循躯干腹面上行,穿过锁骨上窝,沿喉结旁、鼻两侧,止于眼内眦的睛明穴,与阳跷脉会合。

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气功与传统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气功萌芽要追溯到殷商时期,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传统文化是气功的动力源泉 气功属中华传统养生体育项目,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它的构成、内容以及练习方法,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中医思想、经络学说、道德伦理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底蕴深厚。气功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千年,在当今世界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它是一种富有哲理,保健养生目的明确,锻炼与医道结合的运动。气功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典哲学是气功的思想渊源。我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视“气”为人体的本根。认为生命的盛衰,都是气的作用结果,人体气的运行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盛衰。因此,“气”被视为气功养生延年的理论基点。 2.天人和一的观点。“天人和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气功是人体运动,要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练功实践中要心静体松,顺其自然,动静结合,遵循自然规律。气功注重按四季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此达到练功最佳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知行合一”是气功的认识基础,是气功不断升华的动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不知”而“行”,是没有动力的。练功过程也是一样,要用身心去觉悟、体会,达到领悟与把握。 4.“动静结合”的方法论构成了气功习练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说,生命有其运动规律。久静要动,久动要静。身体健康状态与生命的盛衰在其变化之中。 5.气功与传统中医关系密切。气功与传统中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并在同一文化范畴内互相渗透与融合,又共同丰富、升华与发展。传统中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是它的整体综合观和辨

道家秘传回春功

来源: 作者: 点击: 1179 发布时间:2010-08-13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 回春功是道家秘传的养生长寿功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使人的机体回复青春的功力。本势功法既有回春之力,又冠于诸功之首,因而名为“回春功”。本功还因着重在服气养肾,故也称“服气养肾悠功”。回春功动作并不复杂,但要取得效果必须坚持动作准确无误。一般每天可以练一两次,每次5~10分钟,不要超过20分钟。初练此功时,由于不习惯或未掌握要领,可能会有某种不适,但只要坚持认真练下去,掌握要领后便会初见成效。 预备势 自然站立,双脚并拢,两臂垂于体侧。呼吸缓慢,全身放松,头正颈直,目光内敛,神态安详,意念青春,面含微笑。 1.双手手心向上,水平展开呈侧平举,向两侧弧形上举过头顶合十(左右手掌、手指相合),两脚跟相靠(左脚跟向右脚跟靠拢)、脚尖自然分开,同时举踵(脚跟渐提起,有些人一时不适应,可不必急于举踵)。意念元气自下而上沿督脉而行,意念青春,面含微笑。 2.接着合掌下行,脚跟随合掌下行徐徐落下,缓慢呼气。合掌继续引气从任脉而下,然后两手渐渐分开,双手掌渐渐移至体侧,双腿分开,两脚距离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目平视,排除杂念,呼吸恢复自然入静。 第一节服气 腹式深呼吸,先吸后吐。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呼吸缓慢,神态安详,意念入静。 1.深吸气,鼻吸口呼。吸气时耸肩、举踵,两脚跟随吸气徐徐提起,提肛缩肾,头微抬,颈徐伸,胸部舒展,小腹自然鼓起,最大程度吸纳新鲜空气。 2.当感到吸气快足时,两肩向后转圆加深吸气。然后缓缓呼气,呼气时小腹微收,两膝顺势屈曲,脚跟徐徐下落,身躯渐渐前倾(约45度),两手自然下垂于身前,使体内浊气尽量吐出。以上服气也称吐故纳新。然后回复自然站立。 3.虚静:服气后保持预备势,符合自然站立的全部要求,然后以意念配合自然呼吸,导引全身内外放松入静。即吸气时默念“静”或“我要安静”,呼气时以意导引全身放松,尤其是小腹放松。 如此导引8息(一呼一吸为1息),身心逐渐趋向虚静境界。

道家静气功:赋予精、气、神的独特内涵

道家静气功:赋予精、气、神的独特内涵 *导读:从中国历史渊源上看,道家静气功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但又赋予其独特的内涵。一、古代不同学说对精、气、神的注…… 从中国历史渊源上看,道家静气功的精、气、神概念乃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但又赋予其独特的内涵。 *一、古代不同学说对精、气、神的注解。 1.《周易》的气凝聚,气魂游散说。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2.古典哲学的心志说。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3.传统医学的精气与精神说。 古典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

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二、道家静气功的精、气、神独特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家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 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 ---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 ---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 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 ---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所以,写作炁。从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点,表示火在下燃烧,这种火是生命的原动力。 ---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静气功修炼的能源。 在静气功中,神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 ---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 ---先天之神:但就静气功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

道家养生气功 养生道家气功

道家养生气功养生道家气功 道家养生气功养生道家气功,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道家养生气功养生道家气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道家养生气功 道家养生的方法有很多,气功就是其中的一种。气功的功效是很强大的,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缓解病痛等等好处,而道家气功作为中华气功的源头,更是源远流长。关于道家气功的发源可能就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一些道士们为了 追求长生,羽化成仙而研究出的一种独门气功,后来经过很多年的融合与荟萃,已经成了气功一门中的集大成者。道家气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功,另一类就是静功。前者也叫外功,后者也叫内功。不管是哪一类,如果想要练好就要好好的揣摩学习,正所谓道教常说的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道家气功在养生方面有很独特的特点,最近几年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我们就详细得来了解下道家气功的养生方法吧。

现代道家气功囊括了古代的“吐纳”、“导引”、“存神”、“静功”、“动功”、“内功”、“外功”、“修练”、“打坐”、“入定”、“静坐养生”、“修身养性”、“呼吸养生”等范畴。太极拳等武术,只要以内功为基础,都属道家气功的范围。 养生道家气功 内功与外功之间区别很大,也互有联系。外功以内功为基础,静极才能生动,精气神充足了,筋骨才能强壮。静功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外静内动”,是机体的特殊运动状态。正如王船山所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以养神,以吐纳呼吸为主要练功方法;动以练形,以运动肢体为主要练 功方法。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由上可知,现代道家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

古代密传道家房中术内丹阴阳双修

古代密传道家房中术:内丹阴阳双修 我国古代的“房中术”总结了许多房室养生修炼 方法。其中,道家的“内丹阴阳双修”方法是较为神 秘的一种修炼方法。现代人当然知道靠“男女双修” 是不可能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的。但学习他们的 方法却可以大大改善性生质量,这是不容置疑的。 由于这一方法一直以来都是秘传不宣的,能真正 了解、掌握它的人不多。但我本人是气功及民间功法 爱好者,我有缘从前辈中得知了一些关于“男女双 修”的方法。即使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它们还是有一 定的科学性的,我在这里和大家作一个简介。 总体上,“内丹阴阳双修法”分三个步骤、阶段: 1、百日筑基:这是将身体调节到最佳状态,为日 后的修炼打下基础的必要措施。它要求在这阶段的一 百天里,做到意守丹田,将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调节到最好状态。而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气功是最好、最自然的调节人体神经、内分泌平衡的自然方法之一。在此阶段,可同时服用一些调节神经、内分泌平衡的中药,道家秘传的“百日丹”是一种很好的神经、内分泌平衡调节药物。 2、止泄固元:此阶段实质是锻炼、提高外生殖器的耐受刺激的强度(阈值)。同时也学习抑制大脑的性兴奋方法,使得“阴阳交合而不泄”。现代人如果掌握了这一方法,早泄也就离去无踪了。 3、“内丹”阴阳双修:到了此阶段,男女就做到了“交而不泄”,而古人相信,此时男女双方进行“内丹”的修炼就更容易“丹成”,从而也就“得道成仙”了。这只能理解为古人对世界、对生命的认知的局限性了。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要纠正或重新在体内形成一个神经反射,是需要3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完全形成的。这是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百日筑基”则暗合了这一规律。 而提高外生殖器耐受刺激的强度(阈值)、抑制大脑的过度兴奋则同样是现代行为科学治疗早泄的方法了。所以说,“双修法”可以很好地利用来进行改善性生活质量、治疗性功能障碍。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我们理应加以很好利用,至于“得道成仙”那就不用理睬它了。 古传道家双修与房中摄生

传统道家养生学名词术语通俗方便解

传统道家养生学名词术语通俗方便解 曾庆余无名客整理 道体与气用 道为宇宙本体(母体)――无体之体。有体必有用――其用名气。古人论形而上道体曰:独来独往,无始无终,不生不来,自古以存,无为无不为不生。或“大道本无体,寓之于元气。大道本无用,运之于万物。”从道之体用而言,道即宇宙元气及其运动变化之相――显在的实相及隐在的虚相。亦即宇宙之相的无与有、静与动、隐与显、虚与实诸相的辩证统一。 对道之体用,道家曾有生动的描述:道源既判,源远流长,分而有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数有始终,象有隐显,位有尊卑,质有清浊;其妙可悟,其数可推――大道可知! 道的一元本性,宇宙基本统一――统一于气!道因气而立,气遵道而行,道气一体而二名――常道之常名。 常道之气――宇宙元气具自造自化生机能,凝则为精,聚则成形,化生万相,气终象变,形精复化为气,返朴归根。其所以凝,之所以化,皆视形而上无极之道的“先天编码”的指令而定。 无极与太极 道之体用,静不异动,动不离静,静孕动育,动静同功。静则孕育生机,名为无极,动则变化起用,无极而太极:变为阴阳,化为五行,衍生万象,生生不息;化穷数尽,归根复命,太极返无极。故而道有变化而无生灭,“能量守恒”。“生”为宇宙元气生机能之动,“灭”为宇宙元气生机能之静。动静、生灭,道化之机。故此宇宙生命相状生非真生,生了又灭,灭非真灭,灭了还生,它们乃生生灭灭与不生不灭的统一体。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在道中不知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阴与阳 阴阳为具体宇宙结构总纲的x、y轴,形而下地道、人道、物道的太极原理。宇宙万象乃x、y轴无尽的网眼。 “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下后天气运之道。宇宙自身既分阴阳结构,其网眼宇宙万象自然也离不开阴阳二素――“万物负阴而抱阳”。“物无阴阳,违天背元”。 阴阳为具体宇宙及宇宙万象的根本结构――最初结构与最终结构,其中不朽的精神(阳)占一半,不灭的物质(阴)占另一半。正是不朽的精神与不灭的物质顺因缘和合,阴阳交媾而创生了当今的具体宇宙及宇宙万物、万象。 动与静 “一动一静道之机”。静者无极之道,动乃太极之气――阴阳二气。虚灵的先天之气与实用的后天之气。先天气服务于精神(阳),后天气凝聚为物质(阴)。当它们阴阳交媾形成后天之物象时,二者不可缺一。故凡具体之物象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它们彼此互为前提。 五行 “万物归类于五行,五行衍源于阴阳”。古人在探究宇宙万象时,为以简驭繁,将构成具体宇宙万物的诸多元素归纳为五大类基本物质系统及其存在相状的五大基本特性:金、木、水、火、

道家养生气功 传统养生气功

道家养生气功传统养生气功 道家养生气功传统养生气功,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道家养生气功传统养生气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道家养生气功 气功大家应该都知道,它的功效是很强大的,可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缓解病痛等等好处,而道家气功作为气功中的一个古老分支,更是源远流长,关于道家气功的发源可能就要追溯到很久以前一些道士们为了追求长生,羽化成仙而研究出的一种独门气功,后来经过很多年的融合与荟萃,已经成了气功一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很多仙侠小说里讲的修仙,就是以道家气功为基础的。 传统养生气功 堵漏: 男、女性进入青春发育期后,都会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男会遗精,女有月经。这在道家养生学中称之为“身漏”,即称“漏身之体”。精与血为人体生命的“至宝”,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但繁衍生息男无须天天走、女不该月月失。然人类生性贪图享乐,更恋床地之欢,

固造成生命能量的浪费,使元气走失、疾病丛生而不能怡享天年。故历来修道仙术的第一步便是“百日筑基”即“练精化气和练血化气”。在气功隐语中称:“擒白虎(炼精化气)斩赤龙(炼血化气)”,即“堵漏”。道家先师吕洞宾所讲的“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便是此意。 初习者往往咬文嚼字地去理解气功术语,以为百日筑基,就是一百天完成,其实这里所指的“百日”并非百天的意思,而是以百日来形容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的意思。 至于到底需要多少天来筑基堵漏,这与所选的功法、有无明师指点、练功时的入境程度、每天所化的练功时间、及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密切的关联,无统一标准可循,更不是修炼者的主观愿望所能决定的。 修补 所谓修补,指的是修补已漏之身。这里所指的已漏之身,并不是单纯指走精与漏血,主要是指由于体内元气的走失,造成真气(生命能量)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变。因此,一般人认为未婚男女是童子身、练功无须百日筑基的看法无疑是偏面的。 得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