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小说研究(笔记)

鲁迅小说研究(笔记)

鲁迅小说研究(笔记)
鲁迅小说研究(笔记)

鲁迅小说研究(学习笔记)

1 中国小说人物主题的转换

宋人话本的产生,在小说史上带有革命的性质。其中有一点是: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贫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6)

鲁迅小说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这首先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上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

(见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P10)

2《儒林外史》与鲁迅的杂文

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绪论中说:《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值得注意。(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10)

3 时代的转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历史的批判。不对旧的民族历史作批判性总结,便难以对新的民族历史作总结性开始。

鲁迅小说正是对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最辉煌的一页——辛亥革命作了艺术的批判。这是我们论述鲁迅小说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所应注意的根本出发点。

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4 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主潮,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西方近代现实主义在“五四”时代的历史交错点作为艺术背景和艺术渊源的。那么,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如何?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与之有何不同呢?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作了哪些丰富和完美呢?这应该是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之一。

5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尤其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本质,有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领会。他认为,《儒林外史》的艺术精义在于“烛幽索隐,物无遁形”,“使彼世象,如在目前”。《红楼梦》的艺术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这里,给我们指了一条认识鲁迅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联系的途径——从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的把握入手。应注意研究。

6 鲁迅小说突破了我国旧小说濒于凝固化的艺术格局和表现方法。这种突破,首先是从短篇小说的艺术格局开始的。对旧小说艺术的突破,应是鲁迅对中国小说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7 梁启超“是推动近代启蒙主义与小说艺术相结合的开山匠人”。(杨义语。见《中国现代小说史》从这个意义讲,梁启超是较早注意小说的社会作用,因此而赋于小说以较多且较新的思想内涵(启蒙主义思想)。鲁迅也给小说赋予了深厚的思想内容。他们两者的区别何在?

杨义现代小说史第一章分三个方面分析了梁小说理论的得失,得出:

1、视小说首先是社会生活和心理形象的反映。

2、虚用主义倾向(这一点正好与鲁迅相反)。

3、忽视小说的审美品性。这些应细加比较。

8 注意晚清徐念慈、林纾等人对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初步探讨和直观猜测。

徐念慈是最早接触到“五四”时期人生派小说观的某些论点。而鲁迅则是“为人生”的小说家。杨义《现代小说史》把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阐述为崛起、深入、蜕变和逆转几个时期。

梁启超、严复代表崛起期,以启蒙主义给小说理论带来新的气息,较为强调“善”与“俗”;林纾、黄摩西、徐念慈代表深入期,在补充、纠正梁启超小说观缺陷和偏颇中,猜测或论述了近代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较为强调“真”与“美”;包笑天、徐枕亚、王钝根等一流人代表了蜕变和逆转期,真、善、美在他们手中变质,成为苍白和卑庸的东西,他们强调“趣”和“利”。“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小说观,批判了耽趣趋势的鸳鸯蝴蝶派小说观,打破在梁启超、林纾时代真、善、美一定程度上相互游离的或偏废的状况,以真为基础,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使小说理论达到新的时代高度。

9 杨义《现代小说史》云:清朝末年对近代小说的技法的探索和尝试尚处萌芽阶段,枝枝节节,零零碎碎,或深或浅,或成或败,几乎涉及小说技法的各个方面,如结构方式、叙述角度、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31~35页)这些,都值得与鲁迅小说加以比较,以观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10 清末明初之交,林纾被奉为“小说界泰斗”(侗生:《小说丛话》,载1911年小说月报第二卷第三期)。与一般作者不同,林是关心国事时风的。在长篇格局上,林确有建树,他不屑于撰写纯碎的言情小说,一再声明“鄙人之为此书,非为言情而设。”这是他关于国事的一面。但他却是以清之遗民或民初政事的旁观者回顾前尘近事,反复叹息的是迩来避孔除经,坏法而乱常,……不十年,兽蹄鸟迹交中国矣,”……完全是一个儒家名教的辩护士,全然丧失了晚清之际的一点维新党色彩。这是从关心时事的角度看林时应注意的一点。

11 要论述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首先在创作上,鲁迅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小说的现代化标志是什么呢?首先是思想的现代化,而思想现代化的标志则是“人”的觉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一部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史,不正是一种“人”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斗争史吗?因此,要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动机,目的上分析,界定“现代”的标志,从而认识鲁迅小说是“现代小说”,且是奠基、开创的。在创作上,鲁迅是使现代小说已产生即享誉世界的作家,塑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见笔记“1中国小说人物主题的转换”)

12 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物色云:在创作方法方面,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高度结合,即鲁迅云“出于幻域,顿入人间”,从而寄托着作者的孤墳。笔记(5)中谈到鲁迅对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认识问题,应与此对照参考。

13 《看书琐记》是鲁迅的札记,署名焉子,文中谈到了小说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同时也关涉了文学欣赏中主、客观的差异性问题。《看书琐记》(二)是针对梁实秋等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而发的,重在说明,人物的语言有着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的烙印。

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中,把现代小说体裁的形式分为“无情节小说(情结小说)”、“意识流小说”、“新闻小说”、“‘非’小说”、“反小说”。如此,《阿Q正传》应算无情节小说,《狂人日记》应算意识流小说。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中,论述了一些短篇小说的特征,“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只倾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貌。《叶紫作〈丰收〉序》创作与生活积累的关系。

14 新文学运动开始仅停留于文体革命之上。较早觉察到文体革命偏颇的是鲁迅,他把“思想革命”摆在深入新文学运动的首位。

详见杨义《现代小说史》74-75页

鲁迅发表于《新青年》1918年11月15日的通讯《渡河与引路》是一篇讨论“文体”与“思想”的文章,其中又涉及到了鲁迅对旧派人物的态度,一些甚至可能关涉到他以后的“国民性”的探讨。

耶稣说,见车要翻,扶他一下。尼采说,见车要翻,推他一下。……硬扶比抬更为费力,更难见效。翻后再抬,比将翻便扶,于他们更为有益。

“五四”新文学运动对我国白话小说的历史贡献,主要不在于用白话写小说,因为我国白话小说已有悠久的历史。这场运动促使现代小说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以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使一向处于被压制和歧视的堪称文学中民主派的小说艺术,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尊严。

一种文学意识的觉醒非一人之功,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乃是新文化运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一代人共同努力之结果。但这种“努力”不是虚浮的、声嘶力竭而无底蕰的,而应建立科学的基础上有血有肉的、有内容、有理论。鲁迅乃是这个运动中的主将之一。他起了一个倡导、突破、丰富的使用。因此,分析新文学运动对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的作用,鲁迅功不可没。

现代小说意识觉醒的表现:一是获得“尊严”,二是“科学的”。科学的表现在于对小说的研究的进步。这里鲁迅是有贡献的。

注意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是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在实践上,通过对旧文学的批判,使现代小说具有一种“战斗的尊严”。战斗的先驱则是鲁迅。《现代小说史》P87

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首先应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方面入手,论述鲁迅从思想革命的方面开创现代小说“科学”、“民主”的新局面,即开创新风气的作用。鲁迅一贯把思想革命摆在深入新文学运动的首位,他是较早觉察……

5 鲁迅之影响(1)

鲁迅,在中国几乎是只以鲁迅知名,在文学青年当中甚至有人不晓得他叫周树人。山上正义《谈鲁迅》文物出版社《鲁迅研究资料·2》P179

在阴暗的北京的天空之下,甚至连使用白话(日本的口语体)都被初见为异端和危险。

(同上)

鲁迅之于新文学运动(1)

鲁迅,……同白话文学运动的潮流一起而且是踏着浪尖走过来的人。……

陈独秀和胡适尽管提倡了白话文学宣言,但前者显然转入社会运动,后者则追逐当代的声誉,投进教育界,都走出文学圈子去了。之后,鲁迅却忠实地把它担负起来,勇敢而顽强地引导其潮流直至今日。(同上)

鲁迅与小说

创作之外,作为他的事业,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灭功绩的还有《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巨著,从中国小说的起源直至清末,共分为二十八篇,三十二开本,……。(同上)

从那以后,又同鲁迅谈过几次,现在把他的谈话中还留在记忆里的,写在正面:“中国并没有什么新文学运动,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死灭着,在使用白话都被初见为异端的土地上,是不会有什么新文学运动的。”“我的小说都是些阴暗的东西。我曾一时倾慕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等人,今后我的小说也将是些阴暗的东西,在中国能够有什么光明的东西吗?”……(同上)

我想,自民国革命二十年来,他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的唯一代表者。……

《阿Q正传》是假恶丑几十篇作品中的代表作。同时又是不妨称之为中国当今文坛的“唯一的”代表作。详见林守仁(山上正义)《关于鲁迅及其作品》文物出版社《鲁迅研究资料·2》P192

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摘录

1、鲁迅的著作是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P52)

2、鲁迅的小说是蜚声中外的杰作。

3、《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4、《中国小说史略》P4~5鲁迅的短篇小说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将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鲁迅之小说史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289~290页:

《西游记》的作者,从钱大昕到鲁迅的一百年中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才弄清楚,……到1924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付梓……,认定《西游记》作者确系吴承恩。从此以后,学术界确认了这一认定。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中)

又有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而今特盛行,且以为元初道士邱处机所作。处机固常西行,李志常记其事为《长春真人西游记》,凡二卷,今尚存《道葴》中,惟因同名,世遂以为一书;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之序文冠其首,而不根之谈愈不可拨也。……

16 鲁迅小说研究之研究

《鲁迅小说讲话》1951年泥土泥版,其作者许杰概括其研究方法:从形式入手,分析它,欣赏他,通过这种形式,接触到它的内蕴,……探寻他怎样从他的内蕴,也就他的生活实践,达到他的写作实

践,终于完成他的艺术创制。……我是想从这样的一种过程,作为一种研究过程。

《讲话》对《药》和分析:

在这一篇小说中,故事的中心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华老栓、华小栓出演的生肺病与吃人血馒头,一条是夏瑜的为革命而至于牺牲与流血。在这两条线索中,物的联系虽然是那个人血馒头,但人和联系,却是那个刽子手康大叔。但是……这两条线索的交叉点,却是两个母亲的上坟。……从表面上看,华老栓父子这一方面,是一个支柱,是立干;而夏瑜这一方面,却是一个陪衬,一个凑搭。但以故事的内在的蕴藏的热力论,夏瑜这一方面,却是一个主体;而华老栓这一方面,却是一个引子,一个附属。这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详一略,一主一从,会看小说的人,会看书写明正所以写暗,写详正所以写略;表面上看明写,详写的主,但从内在的潜力看,明写详写之处,正所以写出略写之处,所以暗写略写之处,却是立了。

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的开展以及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似乎带来了《阿Q正传》研究的新机运。其实,这种新机运并没有给《阿》研究带来什么好处。相反,它却表现了明显的简单化的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当然,一些严肃的学术工作者还是进行了一些一丝不苟的学术探讨。

魏金枝在《对于〈阿区正传〉的看法》(《文汇报》1950年10月22日),通过《阿Q正传》与《死魂灵》的比较,探讨了阿Q的性格特征:

他的思想是混乱的,他的行为是飘忽的,……。在他的迟钝里有着敏捷,在他的朴野里有着奸滑,和他周围的地主们一样染上了时代的气氛。

兰野在论述《阿Q正传》的文章里说:

列入世界文学之林的《阿Q正传》……严肃地描绘出一个刚要跨进世纪禁门的中国人。并给全民族创作了一面伟大的镜子。他(鲁迅)写出了阿Q的可悲,也写出了时代的可悲。而且,——可悲之最大者,不仅在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二现实的创造力,以及讳疾忌医等等,还在于阿Q的畏强欺弱以及由于生存角逐而引致的自相殘杀。

上述摘录详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鲁迅研究资料》19·P353

《建国初期的鲁迅小说研究》

17“五四”新文学运动对我国小说的历史贡献,是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使一向处于被压抑和歧视的小说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和尊严。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尊严的,一是科学的。清末梁启超等人虽极力提倡“小说”,但他们重理轻美,把小说简单地视为宣传工具,是不科学的,这与“五四”新文学观是有所区别的。

周作人说,首先“须说明小说的意义,方才免得误会,被一般人拉动归入子部杂家”(《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载于1918年《新青年》第5巻第1号)。所以,小说观念的革新,意义极大,“五四”新文学对小说的贡献正在于此。

小说观念的改变,还必须注入新的思想,使其在“科学的尊严”的基础上,具备战斗的尊严。181919年小说创作空气渐浓。一时影响较著的是谢冰心,从他1919年发表《两个家庭》到1921年发表《超人》,这二、三年间,容或可以称为以冰心小说为代表的“问题小说”的小阶段。

这是我国现代小说流派发展的史前时节。它的创作方法即不能一般地看作现实主义,也不属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但其中既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从单个的作家看,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有时又具有鲜明的创作方法上的两重性,如汪敬熙之《雪夜》和《一个勤学的学生》。这些,正说明了现代小说启蒙时期(启蒙一词不确?)小说的探索、不定型、不稳定、不成熟的特征。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是否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呢?见杨义《小说史》P121

1921年以后,现代小说进入流派竞起的阶段,也是现代小说第一个十年的初盛阶段。在流派初起之际,许多作家抱着文学进化的观念,曾为中国现代小说规划一幅流派发展的蓝图,认为中国现代小说必然按照欧洲或日本的小说流派的发展顺序,按部就班地发展。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在现代小说的初创时期,学习西方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轨迹是相应的。但完全照袭西方显然不是客观。小说的本质最终由时代决定。实际上,我国小

说流派的发展进程,全然打破了一些理论家或作家真实的主观设想。谁能自觉地感受到时代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召唤而清醒地认识这些呢?鲁迅对这些把握的如何呢?其一。

文学理论对于创作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如果照上述主观臆想,生硬照搬西方的创作方法依次实践于创作则如何?见杨义《小说史》P123

19在《阿Q正传》研究史上,“民族类型”、“人性”的观点出现的最早。第一个提出这一见解的是茅盾。1922年《阿Q正传》登载第四章后,茅盾发表与谭国荣讨论新文学的“通信”,其中谈到阿Q: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面熟。是啊,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载《小说月报》1922年2月号,署名雁冰)

过了一个月,《阿Q正传》刚刚连载完毕,周作人写了论文《阿Q正传》。他对阿Q的看法是:阿Q 这是中国一切“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阿Q是一个民族的类型。他的精神“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相’……是中国人最大的病根。”(载于《晨报副刊》1922年3月19日署名仲密)

又过了一年多,茅盾进一步发挥上面的观点——

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的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我们不断地在社会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但或者是“解减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非具,似人类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而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来了。

(《读〈呐喊〉》,署名雁冰,载《文学》1923年10月。收入李何林编《鲁迅论》)

“共同精神”的观点后来逐渐为“阶级论”所排斥。但用当时所掌握的阶级论来分析阿Q精神,又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于是在三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中期,又有人提出阿Q精神是“人性”、是“中国人的共同性心理”的见解。主要论点有:

阿Q所代表的,是非常广泛的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典型,……中国的农业生产的经济形态,使一般士大夫与官绅阶级都未脱却农民的心理,所以阿Q这一典型,代表农民的、同时也是代表一般士大夫的,包容得非常广泛。

(巴人《题材与形式》,收入《扪虱集》。1937年7月)

阿Q这一人物,正象其它许多概括性很大的人物形象一样,远远地超出了它的时代和它的空间,超出了这些批评家,甚至于鲁迅自己给他所规定的范围。……扩大来看,阿Q精神的基本特质,是私有制的社会生活,是阶级压迫的关系,是人与人间的敌对关系,所产生的一种莫可奈何的、可悲可笑而又未尝不可恨的人的特质。它是世界性的。

(何直《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1956年9月)

这些观点同茅盾等人先前的观点有某种联系,但又有些新特点。

1、联系鲁迅创作意图,阐述阿Q精神是“国民的魂灵”。

2、肯定阿Q的阶级身份及“革命性”。

3、较多地从理论方面揭示阿Q除了“阶级的烙印”之外,也有人的“共性”。

这最后一点——即从典型理论方面说明问题,尤其重要。阿Q作为一个不朽的典型,论者大都承认他的广泛影响。早在二十年代中期,陈西滢就说过:“阿Q不仅是一个trpe(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收入《西滢闲话》)自称“不尊敬鲁迅先生的人格”,苛求鲁迅作品的人尚作如此评价,可见阿Q在文艺界得以公认的情形。

于万和《〈阿Q正传〉研究的进展》,载于天津人民出版社《鲁迅研究资料·11》,1983年版

20鲁迅与普实克

普实克是捷克著名的汉学家,专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他早在1932年秋天初次来到我国,

在研究与认识中国和中国新文学的过程中,他开始接触到鲁迅的作品。1956年10月24日普实克写了一篇《回首当年忆鲁迅》,发表于1956年11月17日上海的《解放日报》,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以后的几部鲁迅的集子,一直是我的朋友……。鲁迅的著作,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条理解新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道路,并且使我理解了它整个的发展过程。……

……鲁迅对于我来说是一扇通向中国生活之页——中国的新文学、旧诗歌与历史等等——的大门。我来到中国的时候,本来想研究中国纪年史与通史的,在我收罗资料的过程中,就接触到了一些民间小说,首先是宋元时期的“话本”,然而使我理解这类文学的钥匙仍是鲁迅的作品:《中国小说史略》与《小说旧钞》。

这已是1936年的事。这年6月23日,普实克从日本东京写了一封英文信给鲁迅。信中说:

……当四年前我从欧洲来到上海时,我当时还不知道那里甚至存在有任何现代中国文学。当我在欧洲,在瑞典和典国学习中文时,我们阅读的只是一些古籍和诸如《聊斋志异》之类的旧小说。在北平住了两年之后,现在我正在日本,全心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小说,你的卓越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在这方面使我收益不浅,我在此对你表示感谢。……

对于这封信,鲁迅于七月二十三日复函并别寄《故事新编》一本。8月27日普实克又从东京寄了一封信,此信已佚。9月28日就此信复函,信中有:……

我极希望您的关于中国旧小说的著作,早日完成,给我能够拜读。我看过Giles和Brucke的《中国文学史》,但他们对于小说都不十分详细。我以为您的著作,实在是很必要的。

上述几封信说明:

1、中国现代文学对普实克为代表的外国人是很陌生的;

2、外国人接触认识中国文学得力于鲁迅的著作,特别是小说。

普实克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选集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由布拉格的“人民文化出版社”出版,列为《人民丛书》之一。书名《呐喊》(“V?ava”),……

普实克一九五六年写的《回首当年忆鲁迅》中,回想到他最初读到鲁迅作品的感受:“头一本我到手的鲁迅作品是《呐喊》,这本书真使我惊喜交集,我一下子就开始懂得了周围人们的面貌并理解了他们的灵魂,鲁迅为了打开了一条通向中国人内心的道路,教导了我如何去感受他们。……从《一件小事》里我认识了在街头的人力车夫的品德,当我在乡间闲步时曾经跟一些贫农聊过天,在他们身上我可以辨认出《故乡》中那位沉静而温和的闰土的影子;同时我也能够分辨得出诸如《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嘴脸来。终于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沉思的,受着苦难的,主要是正在努力着的中国!……难道人们能够对短篇小说《药》中那个自己的血给人做了药的革命者的悲剧情的情景漠然无动吗?看了落魄文人孔乙已给凶恶的富翁打断了腿在泥里爬来爬去的样子难道可以漠然处之吗?听到《狂人日记》中的绝望的叫喊,说是在历史上写着的除了‘人吃人’之外就没有别的字的时候能不毛骨悚然吗?读了鲁迅的小说就使人体会到生活的悲剧是何等的相似,它与整个世界是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而又处处相通。因为生活到处相同,生活被蹂躏,被污辱,被践踏,在中国和欧洲是同样的痛苦。人们能理解《明天》中单四嫂子的梦想,希望与痛苦,正就是每一个母亲的梦想,希望与痛苦。……鲁迅把人民真正面貌刻画出来了,人民的声音传达出来了。”

这些,生动地说明了鲁迅作品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影响。(摘自文物出版社《鲁迅研究资料》

21关于开创一个伟大的文学主潮

鲁迅所代表的文学主潮,影响了我国二十年代前期诸小说流派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命运。(P169)

首先,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文学”,既是《新青年》时期同一主张的继承与发展,又是《新青年》时期这一主张于统一战线分化中衰退而趋于孤寂的情况下的振兴和深入。(P297)

这有两层意思:

一、文研会的“为人生的文学”与鲁迅为代表的《新青年》的同一主张是不同的。

二、文研会的主张是《新青年》同一主张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如何分析它们的异同呢?应从他们的基本主张和审美原则上分析。

其次,《孔乙已》、《故乡》、《风波》、《祝福》等具有浓郁的浙东乡土色彩的作品,为乡土写实小说流派提供了可以师法的艺术楷模。(P416)

乡土写实派小说继承鲁迅小说的业绩,推动了农民和农村题材大量地进入现代小说领域。22鲁迅创作与现实主义

南斯拉夫一位评论家说:“把鲁迅列为现实主义文学家的那些人看来是有道理的。”但“用高尔基的现实主义或任何其他的现实主义的范畴来套中国这位伟大的作家是不适当的。用这个模子是无法来套鲁迅特有的故事体散文的巨大财富的。鲁迅远远超越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和其他现实主义文学的界线,鲁迅把各种不同的趋势和倾向综合在一起。……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更为完善的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现实主义。”“鲁迅不仅了解和尊重欧洲的传统,从柏拉图,经过蒙田、狄德罗、伏尔泰,到托马斯·曼、马尔多、罗曼·罗兰的传统,而且把欧洲的传统同亚洲的,特别是中国的哲学和文学的活生生的传统结合起来。……鲁迅就综合了欧洲的特殊传统亚洲的特殊传统。

斯韦塔·卢基奇《鲁迅是现代哲学——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文艺报》1981·23期。摘自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P411

23鲁迅与现代派

鲁迅大胆采用和吸收现代派中合理的因素和表现手法,但他没有成为现代主义者,而仍然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

首先是现实主义容纳融合现代主义因素。现代派的基本特点是夸大、突出、强调个人的主观因素,脱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倡、主张、重视艺术的创新,反对传统;忽视理性作用,强调下意识,非理性的直觉性。其中强调主观性的合理部分,创新的精神,都可以在现实班底的基础上,加以吸收、融化。

鲁迅继承我国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吸取俄国“为人生”派的和现实密切联系,探求人生意义,深入人物的灵魂深处,大胆剖析社会心理的“高的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精神,扬弃现代派的不重视现实生活的片面性,融进创新、多样、强调主观因素的合理因素,如“意识流”写出人物意识流动的心理活动特征,丰富了作家的生活感受力和艺术的表现力、创造力。

《伤逝》采用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手法表现,以主人公内心活动的进展作为故事开展的线索,不以情节为的贯串的写法,带着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全篇以感情和断续的联想连缀。与“意识流”的不同,在于主人公感情的流动,没有大幅度的跳跃,也不是下意识,非理性的活动。

《风波》中,七斤坐在门槛上的一段心理描写,采用了思路、意识的不连贯和极大的跳跃之类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它是客观描写七斤尽责活动的一部分,十分恰当,它是作者本身意识的流动。

《兄弟》中的沛君的尽责活动,通过梦境的片断回想表现,思绪不太连贯,但每段都有相对的完整性。《幸福的家庭》采用主人公思想活动来表现,通过作者构思作品的思路不断被现实生活所干扰和打断……

其次是对象征主义手法的广泛采用。……

24其他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中主人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鲁迅小说参与社会的发展,他的小说以如椽的巨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民族的灾难、沉浮的历史画面。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别是他对辛亥革命所作的艺术的批判,充分显示了鲁迅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就。

鲁迅的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经济的破产,鲁迅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首要问题。

25再其他

《孔乙已》地点:鲁镇、咸亨酒店人物:孔乙已、掌柜、我、丁举人

《药》地点:茶馆、街、丁字街、古囗亭口人物:华老栓、华大妈

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夏三爷夏四奶奶、夏瑜

《狂人日记》人物:我赵家的狗、赵贵翁、古久先生、女人、佃户大哥、何先生、三十左右的人《明天》地点:鲁镇、咸亨酒店人物:单四嫂子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何小仙、王九妈咸亨掌柜

《一件小事》地点:京城人物:我、车夫

《头发的故事》

地点:京城人物:N先生、我

《风波》

地点:鲁镇

人物:九斤老太、孙女六斤、七斤嫂子、七斤赵七爷、八一嫂

《故乡》

人物:我、宏儿、母亲、闰土、杨二嫂(豆腐西施)、水生

《阿Q正传》

地点:未庄人物:阿Q赵太爷、赵秀才(茂才先生)、钱太爷、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资料.doc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备考资料 第一讲鲁迅研究导言: 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 位;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三、鲁迅的国 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 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简况: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 年出版,收 11 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 ‘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 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 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其所收的 14 篇作品的篇目是: 《狂人日记》 (1918 年 4 月) 《孔乙已》 (1919 年 3 月) 《药》 (1919 年 4 月) ( 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

浅析鲁迅笔下梦的意象

浅析鲁迅笔下梦与夜的意象 ——以《野草》为例 摘要:一部《野草》可谓一部鲁迅精神世界缩影的略图。鲁迅的精神世界不但广博、深沉,而且繁杂多样,这部如鲁迅自称的“随时的小感想”凝聚了鲁迅最深刻体验与哲思。在《野草》里边,虽然是小感触,但是隐含着一个启蒙思想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那种孤军奋战的痛苦和沉思,是一种内在的感情哲理化的结晶。在《野草》之中大量表现出来的夜与梦的意象,构成了鲁迅鲁迅精神世界的独特内涵。鲁迅说“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这就是鲁迅的哲学。《野草》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创造者就是鲁迅。他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审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关键字:鲁迅野草反抗绝望意象梦与夜 一、“绝望”之中的“希望”与“希望”之中的“虚妄” 鲁迅说《野草》“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小花”,然而就是这些“惨白的小花”在“废弛的地狱边沿”不断地折射着绚烂的光彩,但这光彩更多是用“梦”与“夜”的意象来展示的,正是由于这样,鲁迅给他笔下的“梦”与“夜”赋予人格,赋予人生哲学。 在《野草》完成之后写《题辞》之前,也已“不愿追怀,甘心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呐喊>自序》)。在《野草》完成之后的《题辞》则一再宣布“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与过去的惜别很坚定,不管过去的生命能不能追怀,毕竟《野草》已经成为过去生命的一部分。但是过去的生命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鲁迅给过去的生命赋予了怎样一种意义? 作为《野草》中“夜”与“梦”的意象,鲁迅通过这种手段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时,我曾经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怎么写》)。正是这种欲罢不能的徘徊在“沉默”与“开口”之间的话语构成了《野草》的核心部分。鲁迅已经将自己的人生哲思具体化了,抽象的语言显现为和“开口”经验有关的内心感受——“过去的生命”残留的“梦”与“夜”的意象。 “我沉静下去了。静到浓如酒,令人微醉。望后窗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黒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怎么写》)。正是在这“丛冢”之中出现了“过客”的身影,而“过客”正是鲁迅心境“希望”与“虚妄”的产物。尽管没有人能听得懂那“召唤”的语言,但毕竟有一个人已经从“还记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走了。鲁迅给这“走”是赋予了生的希望的,但是只是给予希望,却无法忽略一个跟本的事实: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因而“过客”无法停留,只得行走。正是这不停地行走让“血不够了”、“力气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的上、中、下三本,加起来有1100多页,不过看完了同样也很有成就感,让我有点困惑的是书名怎么是“悲惨世界”,主人公是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拿破仑战争前后十几年),年轻时候的经历有些凄苦,出狱之后的蜕变,和老年的生活,总之我个人感觉用“悲惨”有点…,但我也说不上来用什么词更好。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这个可怜的人把身子转向听众与法官,面孔上那种微笑,当时在场目击的人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舒服。那是胜利的笑容,也是无望的笑容。“现在你们知道了,我才是让阿让。”他说。 “我不想再扰乱法庭了,”冉阿让接着说道,“既然不抓我,那我可以走了,我还需要去做好几件事。检察官先生知道我是什么人,也知道我要去哪里,他每时每刻都可以让人来抓我。” 他向门口走过去,谁也没又说一句话,谁都没有伸出胳膊阻拦,大家都向两边分开。那时,他好像具有某种神威,逼迫群众在一个人跟前后退,都闪到两边。他缓缓地穿过人群。到后来一直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推开的门,可是有一点是毫不怀疑的,他走到门前的时候,门已经开了。他到了门

口,又会转过身说道: “检察官先生,我等待您的处理。” 随后,他又对众人说:“你们每一个人,你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我值得可怜,是不是?上帝呀!我一想起自己刚才险些做出的事,就觉得自己值得钦佩。但是,我希望不曾发生过这些事。” 他走出去,又有个人将门关上了,像方才打开一般;要知道,作风正派的人,坚信在群众里肯定能找到愿意为他服务的人。 还没有一个钟头,陪审团就宣布撤除对尚马蒂厄的一切控告,并且立刻释放,尚马蒂厄走了,他感到莫名其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疯子,一点儿也不理解所见到的场景。 马德兰的视线与沙威的视线相触时,沙威纹丝不动,他没有走近,可是他立即变得非常凶残了。他的任何感情方面,都比不上得意之情显得更骇人。魔鬼重新找到它要投进地狱的人,就是那个样子。他坚信肯定能逮住冉阿让,心情就完全显在面孔上了。 我们感到非常可惜,无法掩盖这样的一个情况,只因为“他做过苦役犯”这句话,差不多所有人都将他丢弃了。他所做过的一切善举,还不到两个钟头就会被人全部忘记,而他只是一个“苦役犯”了。 (此时马德兰藏了起来,修女堵住沙威)这位森普利斯修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锦集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锦集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鲁迅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锦集1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复习资料

1.试论鲁迅《呐喊》、《彷徨》小说集所体现的叙事特征。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鲁迅首先以非全知叙事的巧妙运用,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艺术。(3分)限制叙事既可用第三人称、亦可用第一人物。如《白光》、《高老夫子》、《孔乙己》和《伤逝》叙事抒情相结合。(3分)纯客观叙事,含而不露,具有高速针砭之效。如《肥皂》、《示众》等。(3分)全知叙事使叙述者能自如转换时空,自由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如《阿Q正传》(2)叙事视角的选择转换,为创作主旨服务。如《离婚》。(3分)(3)叙事结构、以横断而切割方式体现自身结构特点。如《孔乙己》看客的场面。(3分) 2. 试论倪吾诚性格特征及悲剧根源。答案:王蒙《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倪吾诚是事事无成的人物。(1)一条“发疯了的狗”。他向往西方文明,却无法冲破封建文化的樊篱。是一个失败者。(3分)(2)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勇士。自由思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长大后又留学西洋,却无力抗衡封建文化。(3分) (3)倪吾诚与家人之间的冲突,实际是新文化与旧传统斗争的缩影。他必“死”无疑。(3分) (4)他的失败,封建文化的迫害是最为主要的。(3分)(5)现实-理想-空想-狂想。知识分子浪漫空疏的思维方法逻辑是其主观重要原因。(3分) 1. 简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答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他们以“看”的共同爱好聚合成一个有荒诞意味的群体,鉴赏、玩味、吞噬被看者的灵魂和肉体,显出凶狠的本性。(3分)看客在赏玩别人的同时,也作为客体为别人赏玩,看客者形象寄托了鲁迅对灵魂麻木者的鞭挞与愤怒。(3分) 2. 简析《围城》的思想意蕴。答案:(1)社会批判层面。(2分)(2)文化批判层面。(2分)(3)形而上层面。(2分)只答要点3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3. 简析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答案:(1)文体形式的新探索。(3分)(2)诗歌意境的新开拓。(3分)只答要点3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5~6分。 1. 分析艾青诗歌“忧郁”形成的原因。答案:(1)客观现实。(4分)(2)主观心情。(4分)(3)象征手法和气氛。(4分)只答要点6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2. 分析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答案:(1)通过心理展现动荡的社会历史活动。(4分)(2)浓重理性色彩的心理分析。(4分)(3)运用意象、象征、意识流、梦幻等揭示人物隐意识、潜意识、病态心理。(4分)只答要点6分,展开论述可酌情给分。 1. 百花文学答案:出现于1956到1957年;(1分)代表作为《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红豆》等;(1分)批判现实,直面人生,题材上突破了不准写人性、爱情、官僚腐败等禁区。 2. 活动变人形答案:王蒙的长篇小说;(1分)主人公倪吾诚,是一个中西文化夹缝中挣扎的畸形儿;(2分)无论思想、人物,还是语言、结构,都在王蒙小说创作中占重要地位。(1 1. 简析米湘诗歌的创作内涵。答案:(1)对大自然的摹形传神,代表作《夏天》;(2分) (2)对艺术的刻意追求,代表作《草莽集》;(2分)(3)对人性的深刻体悟,代表作《石门集》。(2分)2. 简析七月派小说的整体风格。答案:(1)挖掘生活本相的复杂内蕴;(2(2)重视主观体验,创作中燃烧着热情的火焰;(2分)(3)总体风格沉郁悲凉。(2分) 3.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答案:(1)老派市民形象,因循守旧,诚实忠厚;(2)新派市民形象,追逐新潮,苟且怯懦;(3)理想市民形象,质朴善良,富有民族气节;4)城市贫民形象,生活悲惨,发人深省。(以上两点3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 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答案:(1)多种叙事方式的成功运用;(4分) (2)现代短篇小说艺术体式的建立;(4分)(3)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体的大胆尝试。(4分(需详细论述,否则酌情扣3~6分) 2. 试析京派小说的整体风格。答案:(1)浓厚的传奇色彩;(4分)(2)忧郁哀婉的抒情风格;(4分)(3)微笑的悲剧与人性的历史性的悲剧。(4分)(需详细论述,否则酌情扣3~6 1. 疯女人形象答案:(1)张爱玲笔下出现的孤独、疯狂状态的女性;(2分)(2)代表人物有白流苏、曹七巧等。(2分) 2. 京派答案:(1)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于京津地区的文人团体;(1分)(2)强调文艺的独立性与审美性,试验文体的完美程度;(2分)(3)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1分)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院系:科技学院 班级:07汉文一班 姓名:马梦婷 学号:2007185424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内容摘要: 《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里面包含了鲁迅的思想,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残酷世界的批判,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在写这些散文诗的时候,作者不想太明显的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让读者一读就懂,因此他在文章中多次运用了意象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心世界。《野草》这部散文诗是成功的,它让我们更加了解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了解他不为人知的感情生活,让我们向他的世界迈进了一步。 关键字:《野草》意象象征 《野草》是1927年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通读《野草》,里面有一个支配全书的主题,第一是韧性战斗的哲学,第二是反抗绝望的哲学,第三是向麻木复仇的哲学。这些人生体验的哲学,就构成了鲁迅在《野草》中孤军奋战的一个启蒙思想家那种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鲁迅将沉积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意象世界,正是意象富于隐喻、暗示、多义的特质,为鲁迅渴望表达的生命体验找到了最适合的诗化形式。《野草》用一种特殊的结构把意象世界组织和建构起来,既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又作出自己对于生命的回答和选择。在这些回答中,意象成为将体验外在化的特殊结构方式。它比普通的叙述语言更能体现现代人体验和精神的繁复深邃。 《秋夜》是《野草》的开篇,诗人通过自己所寓秋夜的描写,创造了一个复杂的意象群。《秋夜》中有很多意象即:1枣树的意象:墙外的两株枣树,不但是鲁迅寂寞孤独感的体现,也是他对自己婚姻不满,沮丧无奈的复杂心情的形象体现。那株被着力描写的枣树,是诗人的自喻,表现了诗人的睿智、坚韧、顽强的反封建主义的斗争精神;而另一株未被提起的枣树,则是暗示诗人的妻子。2秋夜的意象:这是诗人对封建传统婚姻的批判。在秋夜意象中,喻体的“使人们仰面而不再看见”“奇怪而高”的天空,所喻指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封建婚姻。包办婚姻从外表看郑重其事,大摆筵席好像是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种关心,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201x年是杨澜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的纪念,这样的“XX”,对杨澜来说,实在是美丽的巧合。杨澜说:“201x年也好,20 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借这个机会我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她的这个“停下来”,就催生了《一问一世界》。这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展现了她非同寻常的媒体生涯;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杨澜20年来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以及她对世界的处置方式和价值观。 在《一问一世界》中,杨澜对自己20年的媒体人生进行了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杨澜在序言中强调:“出现在本书中的六个问题是从一万多个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等。我希望经由这一个个问题,串联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亦希望以这些人物的谈话去接近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 在千万里、千百遍的“问”里,杨澜对世界、人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她说,在采访了500多位精英人士后,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生在这个追求成功的年代,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成功的意义何在。那么到底何为成功?杨澜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说自己曾收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在“问”的世界里,杨澜提出了自己对幸福、挫折的理解。她说,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追求和给予幸福的力量。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请不要让我取舍。她说,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人生于世,谁没有追求,谁不希望成功、祈求幸福?但何为幸福,幸福与成功有何关系,幸福的感受如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每一“问”中,杨澜发现别样的世界,引发更新的思考。 20年过去了,杨澜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她用自己的

鲁迅呐喊读书笔记(共10篇)

篇一:鲁迅呐喊自序读书笔记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忘却在那铁屋深处的曙光 闻兵老师文学史要求呐喊自序的读书笔记包括内容梗概,重点语句分析,以及读后感;当然选题远不止于此,在高贰时我也做过详尽的同名读书笔记,其实之所以选择这篇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到大学都在读写的新瓶老酒,除对经典醇厚的观止,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期将要过半,新学期伊始就跟小瑞约好一起写鲁迅,然而终究是瑞在写我在看,心中不免有些惭愧;我原本想把高中的语段,胡乱着尽性摘择些以应对学校明年将要接受的大考,然则细想一番,不但对我崇敬的老师有愧,终究也无法了然对瑞的约定;经此一虑,便毅然决定执笔,在苦寻觅鲁迅先生的道路中留下一些新的不一样的思考。 质铺还有药店,中医的辩证,其实我觉得原对的夏虫是可以推褪肝内积蓄的邪火的;而原对的强调大抵是体内所受的杂质比如寄生虫会有所减少,当然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使用虫草的效果会更好,其实对周伯宜来说,身体外围的原因只怕也同样不可忽视,其心中耿耿于怀的,应该还有科场贿赂案发,家境衰败在其心中的积郁;因为这就对中医全盘否定,直言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欺骗,你说这...... 在学堂里先生才知道格致,算学,地理等,生理学并不教,但却看得到营养不良的木板制的化学卫生论;这是怎样的落后于西方,就算是拿出了开明的端倪,却掺杂藏匿多少惺惺作态掩盖做出的极有底蕴的不安与恐惧,鲁迅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寂寞者,其饱满的战斗性更证明其落寞方面与他是绝缘的,他是被千夫所指的横眉,这声势浩瀚的指责大军里有贪婪的官僚,得观摩癖的看客,无辜但环境渲染却又不敢说无邪的总归是天真的孩童,甚至包括鲁迅先生灵魂中的另一个认识的或者不那么明晰的自己,这也许是一种寂廖的礼乐赞颂,当然也可以称它为这个世界上最为辛辣的讽刺喜剧,但鲁迅先生这样一个在沉寂的漫漫长夜里赤条地沿袭着历史的长流在矛盾着奔跑呐喊的狂人,我决不吝啬给予真的勇士的崇高赞誉,其实也就像是西方社会中近来流行的所谓中流砥柱的"博傻"这种概念,这些人就像是中国古时街头胸前碎大石的杂技表演的真人秀,只不过在真刀真枪面前,总有些自觉不自觉的真性情让血肉之躯的先行者,或说是拓荒者罢,在 身处在社会的无情流离,还有冷若初霜甚至一派祥和的深渊与迷迭里,忘却了自身的颤栗与恐惧...... 新生的出版与夭折是不值一提的,然用先生的话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幼稚的勇气,当甜美的处若冰清不幸遭遇到漫天的黄土裹瑕,说句实话,我真的说不清楚,到底是谁污染玷蹋了谁......如果认清晰了这份现实,与其为了这份杂志的夭折黯然痛苦,倒真的不如豁达起来,在其中怡然若得,自取其乐罢,如果你真的能够达观所谓道貌的束缚,至少充分保证了你可以贪婪着享受到脱洒意切的快感; 假如有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其实中国的词真的饶有趣味且或好或坏的智慧,就好如这个万难,真的是用的极妙,其实有的时候我就想,中国的数字文化真的很荒诞无聊,你说这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却给后世的辩驳留下多少思维的便利与想象的空间,简而言之,如此万难者,着实不如另外单个词:一定;自小学起,每读这篇自序于此,我都困顿在这里;然而公平起见必须说,可能是因为我喜欢罗素,所以苦研算学而却不得,心中日积月累郁结,只能以中国文字之虚伪无耻聊以自慰,但正是在卑陋的肤浅里,我能得到很多精神的慰籍...... 我无从避讳这样的怯懦,因为我选择的沉溺而纠结且果敢地擦肩让过了呐喊的气力,但勇士的行为绝不会若此,在错综复杂的谩骂与嘲讽声中,夹着在鲜血温润的那灵魂的最深处,会流淌着永不磨灭的挚爱...... 民国与鲁迅,有着千丝万缕的隔绝与联系,毁灭与新生,存在太多的丰功伟绩与不值一提,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 B ?周作人 C ?胡适 D.沈雁冰2?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D)。 A.穆旦 B ?林语堂 C ?冯至 D ?梁实秋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其作者是(D)。 A.冰心 B ?冯文炳 C ?鲁迅 D ?王统照 4 ?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 B .陈独秀 C .胡适 D .李大钊 5?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 B .茅盾C .老舍D .巴金 6. 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女神》的作者是(A)。 A.郭沫若 B .胡适 C .刘半农 D .鲁迅 7. 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D)。 A.田间B .胡风C .艾青D .阿垅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 A.《呐喊》 B .《朝花夕拾》 C .《野草》 D .《坟》 9. 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 A.汪静之 B .胡适 C .朱自清 D .冰心 10. 《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C)。 A.郭沫若 B .胡适 C .刘半农 D .鲁迅

浅析鲁迅小说中月亮意向的运用

浅析鲁迅小说中月亮意向的运用 月亮的意象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里历来被多情的文人们所惯用,在不同的心境,阐发出不同的韵致,因着阴晴圆缺的轮回,变幻出不一样的喜怒哀乐。读罢鲁迅的全部小说,发现月亮在其小说里面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象被反复运用,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鲁迅对那片月光情有独钟,而又是什么样的情愫,让他的月亮超越时空超越文本而卓显出一种独到的深刻?本文将结合鲁迅小说在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所赋予的深刻主题来揭示月亮在此丰富的内蕴。 一 在鲁迅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提到月亮的就大致占了三分之一,比如说《故乡》里面,少年岁月夜晚瓜田里的记忆里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狂人日记》里一开篇就是“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从一片澄静里道出一段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又比如《弟兄》里面,“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通过月光的皓然对比显现出沛君“兄弟怡怡表象下隐藏极深的自私”1。如是种种,我们便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对于月亮所投注的深厚感情,在小说的文字里展现地淋漓尽致。 但是,这些月亮在不同的篇目里面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亦有着差别。下面,我们将就其中的部分例子进行浅近的分析探讨,总结出三种鲁迅小说中月亮的特殊意义。 首先,要说到的第一类是月亮作为鲁迅童年宁静幸福生活的缩影,就像《故乡》和《社戏》当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这里的月,是鲁迅关于人生初年无邪岁月的一种追忆,是为时不多的干净记忆的代表,我们亦可以说是他“童年世界的精神回归”2。可以看出,月亮在当时的鲁迅眼里,是美的象征,是人对于善和美的出于本能的追求。自然的美,被灌注了生命最初的活力与纯净,散发出乡土气息里浓浓的温情。 另外要补充的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因为怀着对故乡的一种深深的眷恋,而这轮月,恰恰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明月寄乡愁的观念。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在千百年里一直被人们所颂道,如李白在《静夜思》里面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难看出,月亮已经成为了传统意义里对于故乡情感的一个被模式化了象征意义符号。这些观念在无形中对鲁迅思乡情结产生着影响,冥冥中,让鲁迅在浓重的思乡情绪里把眷恋投注到了月亮之中,而显出别一般的钟爱来,浓重的乡思和乡愁得到了舒泄,即所谓“怀旧情结的外化”3。 正是因为童年时期月亮给自己的恬淡的回忆,月亮也便成为了一种力量和希望的象征,这是月亮的第二层内涵。在成年之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曾经的记忆始终占据心灵一角,成为足以温暖心田的一股力量和精神上的寄托,支撑着鲁迅在革命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在身后的光辉里照耀着前进的方向而不至于迷失。此类的代表有《孤独者》中的月亮。文中说“潮湿的路极其分明,仰看太空,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明月,散出冷静的光辉”,还有“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 1王景山著《孤独的战士——<彷徨>心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2李明著《鲁迅自我小说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3李明著《鲁迅自我小说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八章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第八章鲁迅的《长明灯》与伽尔洵的《红花》 伽尔洵(1855-1888)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也是鲁迅先生早年所推崇的俄国作家之一。 一九0九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即收有鲁迅先生所翻译的伽尔洵的《四日》一篇,并对作者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氏悲世至深;遂狂易,久之始愈,有《绛华》一篇,即自记其状。晚岁为文,尤哀而伤。今译其一,文情皆异,迥殊凡作也。”这里所提到的《绛华》即是伽尔洵的代表作《红花》。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在《(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及《(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二》中,又两次提到《红花》,并作了简要的评价:“他的杰作《红花》,叙一半狂人物,以红花为世界上一切恶的象征,在医院中拼命撷取而死。论者或以为便在描写陷于发狂状态中的他自己。” 我们知道,鲁迅早期所介绍的俄国作家作品为数并不多,但却再三地提到伽尔洵的《红花》,足见鲁迅对《红花》的重视。 《红花》写于一八八三年,反映的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之前俄国人民解放运动时期的历史面貌。当时,在俄国文艺界,用短篇小说这一形式反映觉强了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为被压迫群众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作品为数极少,而《红花》是较早的、也是相当成功的一篇。一九一0年,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曾把《红花》称为俄国文坛的一颗“珍珠”,指出:“它以非常凝炼的形式展开了一整都自我牺牲和英雄事业的精神悲剧,这悲剧十分鲜明地表现着人类精神的

高度的桨。′’ 在《红花》创作四十二午后,一九二五年鲁迅先生创作了《长明灯》。从早期鲁迅先生对《红花》的推崇和赞赏来看,创作《长明灯》时,在某些方面受到《红花》的启示是毫不奇怪的。我们说《长明灯》对《红花》有所借鉴,这并不会贬低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在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还知道的太少,吸收得太少。”另一方面,我们说《长明灯》在整体上超过了《红花》,也不会降低《红花》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后来居上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谈一谈对这两篇作品的看法。 这两篇作品在艺术构思和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由于两位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面临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使命,尤其是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差异,因此,它们的成就是不完全相同的,比较来说《长明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概括现实生活的广度,以及象征比喻的精确、贴切等方面,更胜一筹。 其一,两篇作品都以一个具体事物象征反动势力。《红花》是以红花作为世上一切邪恶的化身,而《长明灯》则以长明灯作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势力的象征,并都以象征反动势力的具体事物作为篇名。然而,鲁迅先生选择长明灯作为反动势力的象征更为贴切,含意更为丰富、深刻,而且富有中国特点。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鲁迅的朝花夕拾学生读书笔记10篇.doc

鲁迅的朝花夕拾学生读书笔记10篇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鲁迅的朝花夕拾学生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朝花夕拾》笔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童年中有哭也有笑,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都是足以令人回味无穷的。因为在自己的记忆里,童年往往都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鲁迅先生所写的《朝花夕拾》写的就是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在当时的年代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 鲁迅先生在这本书中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事令他回 味无穷,以至多年后也一样记忆犹新。小时候,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得不到大人的认可;而父亲也不能理解他。 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我自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都极有特色。可能是因为学过的缘故,每每读到这篇文章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我也是这样,渴望自由,而不愿被约束。也能引起我许许多多关于小时候的回忆。那时的我同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玩耍,这是一篇散文,文章写得极好,是一篇令人叫好的文章。 整本书以记叙自己生活的事,用朴素的语言勾起读者对童年或是故土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背景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清政府风雨飘摇、新旧时代替换之际。鲁迅先生的家族背景也不是十分平定与幸福。周氏家族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但还并没有完全破落。他的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和一些店面房子,加上祖父又在京城做官,所以仍然是一个丰衣足食的"仕宦之家"。此外鲁迅所著《朝花夕拾》的前文和后文是有相照应的部分,例如第一篇《狗·猫·鼠》的后段提到女工阿长,第二篇就写《阿长与》。 《朝花夕拾》包括小引与后记一共是十二篇,其中除去小引和后记记叙篇有九篇,有一篇《狗·猫·鼠》是一篇讽刺文。此文写猫和鼠甚多,写狗几乎为零,由"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为开头,引出下文,讽刺对象主要为徐志摩和陈西滢等人,从中有引用他们的一些话做为内容,重点是对他们的话进行批评!而后段又写了自己心爱的小隐鼠受害。在本短文后面写到了女工阿长,而第二就提到了《阿长与》。 《阿长与》则主要是写阿长的性格与赠送给鲁迅的《山海经》。短文重点写阿长的生活习惯、为人性格、残害"我"的小隐鼠一事和阿长的能做到许多别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此外便是描写《山海经》内的图画。 《五猖会》则记叙父亲要我背会《鉴略》才能让我去看会一事和五猖会等会的热闹非凡;《二十四孝图》写的是自己想做孝子而不知如何是好,去观赏此图所发现以及许多不解的地方而觉得奇怪例如"老莱娱亲";《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写我小时的时候的欢乐时光以及与三味书屋里面的回忆;《父亲的病》则是记叙治疗时取药的"百变"、以及在父亲临去

鲁迅小说中动物意象的文化阐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12403580.html, 鲁迅小说中动物意象的文化阐释 作者:杨李昕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人的世界”与“动物的世界”并非平行而毫无交集。其笔下的“人兽纠葛”草蛇灰线,脉伏千里。这些或凶猛、或孱弱、或“中庸世故”的动物构成了其文学世界的独特肖像,也映射着人性的善与恶。通过这些动物,我们能窥得到一条走进鲁迅内心的心灵通道,并在人类和动物的相对视野中来厘清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 关键词:鲁迅;动物世界;原始野性;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06-01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飙发凌厉、针砭时弊的风格见长,他的作品形象真实地记录了现代中国特有的民风、民俗、民魂,被称为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同时,这部“人史”又建构出一个异常丰富奇特的“动物世界”。其中,“人”形象塑造,常常是在与“兽”的关联和比照中进行的。鲁迅的文学世界有一隅是属于动物的:有油蛉、蟋蟀、赤练蛇,有兔子、鸭子和猴子,有蚊子、苍蝇、叭儿狗……人的世界与兽的世界在鲁迅艺术世界相互渗透,这不只是一种艺术手法,更寄寓着作家改造国民性的理想追求。 1.鲁迅的动物意象系统实际是一个象征隐喻的系统,其背后隐含着一个“人的世界”。不同的动物意象暗示各异的精神人格,大致可分为三大系列:一是由狼、猫头鹰等猛兽恶鸟象征的具有反抗精神的角斗士;二是蕴藏鲁迅怜爱之情的幼雏,如小刺猬、小鸭一类;三是叭儿狗、苍蝇等,象征维护传统和现实的“奴才”代表。 在描写诸如“猫头鹰”“饿狼”一类猛兽时,鲁迅常以背离主流审美的方式大加歌颂。与其说是在独辟蹊径赞美猛兽,不如说是在呼唤人的原始生命力的回归。“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鲁迅笔下的猛虎,寄托着共产主义者对革命后代的殷切希望,他无限关怀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希望新生的一代像“小於菟”一样,有敢于造反的勇气,这与鲁迅的自我反叛精神契合,因此他热烈呼唤猛虎一类猛禽的“真的恶声”。“龙”与“凤”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寄寓着民族的浪漫精神。作为“民族脊梁”,鲁迅又在“孤狼”“猛虎”上发掘了国人缺少的造反精神,形成有着深刻历史性的意象群体。 在鲁迅看似荒凉坚毅的硬壳下,依旧蛰伏着充满柔情的温柔一隅,暗藏在他对“幼雏”一类小动物的描写中。鲁迅“五四”时期的作品《兔和猫》《鸭的喜剧》都流露出鲁迅醇化的怜爱。《免和猫》写了养兔之乐,也写了兔子失踪的失意,而《鸭的喜剧》中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蟒蚂游泳、嘻戏、渐渐长出脚了,小鸡遍地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小鸭遍身松花黄、瞒姗地走、泼水翻筋斗”。对于幼雏的喜爱,是源于鲁迅对于新手一代的希冀,也是与他呼唤野性的战士精神相反相成的。

第三讲-鲁迅文学作品研究专业题材

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思想与其创作的关系。 2、深刻认识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3、认识鲁迅创作的成就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 4、阅读理解《阿Q正传》与鲁迅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反思“国民 性批判”于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的意义。 5、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题材与启蒙 主题的反思与批判。 教学时数:6学时 具体教学内容: 引言: 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鲁迅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据说,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极端重要性。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类似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他以自己的笔触直接深入国人的灵魂,努力发掘其中病痼,希图为病入膏肓的中国文化寻找病因加以疗治。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标准比较混乱,民族精神的重构面临极大挑战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珍惜现代文化留给我们的鲁迅这份精神遗产。 鲁迅的清醒、鲁迅的严峻、鲁迅的深刻对于讲究中庸、平和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显得如此突兀,以至于从一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喜欢”。有

人说他“尖刻”,也有人说他“阴暗”,也有人说他“偏激”,也有人说他“艰涩”,这些词汇从一个方面透露出鲁迅文学的巨大震撼力——它直刺你的肌肤,让人难以躲避。就像鲁迅自己所说的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迫使你面对现实,无法逃遁。当然,这就让人感觉到痛苦。向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失的就是这种直面的勇气,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一己之力撼众人之愚,鲁迅的一生为我们型塑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清醒的理知和冷静的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至今仍是无人可追。 有人评论鲁迅思想是“深刻的复杂”。的确,要对鲁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一学期的课都讲不完。本专题就鲁迅的小说用两讲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些鲁迅文学创作以及研究中敞现的问题,从而对我们的现实存在作一些思考和反省。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 一、简介 1881年出生成长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98年,到南京进水师学堂,后改入路矿学堂,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从文,试图以文艺唤醒愚昧国民,改造民族灵魂。深受尼采个人主义思想影响。1909年回国,先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1918-1926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精品】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些日子终于把妮子学姐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由于自己一直很懒惰,经常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式的学习,导致对很多学科知识真的不够透彻,以后要像杨晓哲学习,看完一本书,必须要总结。这个好习惯,慢慢养成。一直都很欣赏杨澜,对于这本书,发表下个人看法,初略浅谈,如果有误,还望海涵。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 0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20年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总共包括六个问题,他们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娱乐,女界,体育,这一个个问题,串联着深刻的印象,成为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直都觉得,交际也是一门艺术,谈吐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告诉给更多人,这需要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化以及睿智的判断与选择,好比教育,更像教师,这引起的的一个反思,如何做个有特色的老师?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习对你的热爱与尊敬?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像陈鹤琴老先生说的“活教育”一样引出来?特别是西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国家及领导又如何出谋划策做到东西部统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师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们应该思考,学习,更应该行动。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值得自己思考: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作者杨澜、朱冰。初读之下,我认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由于周末刚买,书还没读完,先谈此书外观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