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施工组织设计名词解释整理

施工组织设计名词解释整理

施工组织设计名词解释整理

1.建设项目的组成: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

2.建筑产品的特点:建筑产品在空间上的固定性、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建筑产品体型庞大

3.建筑产品生产的特点:建筑产品生产的流动性、单件性、地区性、周期长、露天作业多、高空作业多、组织协作的综合复杂性

4.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拟建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准备和正常施工的全局性技术经济文件,是对拟建工程在人力和物力、时间和空间、技术和组织等方面所做的全面、合理地安排,是现场施工指导性文件

5.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和意义:施工组织设计统筹安排和协调施工中的各种关系、施工组织设计为有关建设工作决策提供证据

6.施工组织设计的分类: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7.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组织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贯彻党和国家对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根据工程合同要求,结合工程及施工力量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部署和施工方案的选定;统筹全局,组织好施工协作,分期分批组织施工,尽可能缩短工期;积极采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强建筑产品的预制工业化和机械化程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施工,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落实人力、物力的综合平衡调配,做好季节性施工安排,保证全年均衡施工;坚持质量第一,确保施工安全,对关键部位的质量、安全问题认真周密地制定措施;合理紧凑的布置临时设施,减少赞设工程,节约施工成本

8.流水施工:是指所有的施工过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投入施工,各个施工过程陆续开工、陆续竣工,使同一施工过程保持陆续均衡,不同施工过程尽可能平行搭接施工的组织方式

9.施工组织的方式:依次施工、平行施工、搭接施工、流水施工

10.流水施工的优点:施工工期短,可以尽早发挥投资效益;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工程质量,增加建设工程使用寿命和节约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承包单位的经济效益。

11.流水施工参数;流水施工时候,用以表达流水施工在施工工艺、空间布置和时间安排方面开展状态的参数

分为:工艺参数、空间参数、时间参数

工艺参数包括施工过程n和施工强度;空间参数包括工作面和施工段数m和施工层;时间参数包括流水节拍t流水步距k流水施工周期T间歇时间

12.流水施工的表达方式:横道图、垂直图、网络图

13.流水施工基本组织方式

流水施工分为无节奏流水和有节奏流水;有节奏流水包括等节奏流水和异节奏流水;异节奏流水包括异步距成倍节拍流水和等步距成倍节拍流水;等节拍流水即为固定节拍流水

14.网络图优点:能全面明确的表达出各项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和反映出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能进行各种时间参数的计算;在名目繁多、错综复杂的计划中找出决定工程进度的关键工作,便于抓主要矛盾,确保工期,避免盲目施工;能够从许多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某一工作由于某种原因推迟或者提前完成时,可以预见到他的整个计划的影响进度,而且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保证自始至终对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利用网络计划中反映的各项工作的时间储备,可以更好地调配人力、物力,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它的出现与发展是现代化的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在建筑施工计划管理中得以应用

15.网络计划技术的缺点:在计算劳动力、资源消耗量,与横道图相比较为困难

16.双代号网络图的三要素:工作、节点、线路

关键线路:在线路长度中找到总持续时间最长的线路,该线路称为关键线路(可以多条)

17.网络计划的作用:明确表达各项工作之间逻辑关系;通过计算和分析可以找出关键工作线路;通过计算分析能确定可以利用的动机时间;通过计算分析可以得到许多用于计划控制的时间信息;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调整和优化

18.绘制网络图的基本原则:必须正确表达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除了整个网络计划的起点节点外不允许出现没有紧前工作的尾部节点,即没有箭线进入的尾部节点;除了整个网络图的终点节点外不允许出现没有紧后工作的尽头节点,即没有箭线引出的节点;不允许出现循环回路;不允许出现重复编号的箭线;不允许出现没有箭尾节点的工作;不允许出现没有箭头节点的工作;不允许出现带有双向箭头的工作;当双代号网络图的某些节点有多条外向箭线或多条内向箭线时,在保证一项工作有准一的一条箭线和对应的一对节点编号前提下,允许使用母线法绘图

19.绘制网络图应注意的问题:网络图的布局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交叉0箭线的画法

20.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按工作进行时间参数计算的方法;按节点进行时间参数计算方法;标号法

21.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优点:兼有网络计划与横道计划的优点,能够清楚地表明计划的时间进程使用方便;能在图上直接显示出各项工作的开始与完成时间,以及工作的自由时差及关键线路;可以统计每一个单位时间对资源的需要量,以便进行资源优化和调整

22.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缺点:由于箭线受到时间坐标的限制在时标网络计划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时对网络计划的修改比较麻烦,往往需要重新绘图。

23.时标网络计划关键线路的确定:应自终点节点逆箭线方向朝起点节点逐次进行判定:从终点到起点不出现波形线的线路即为关键线路

计算工期的确定:应是终点节点与起点节点所在位置之差

24.单代号网络优缺点:用节点及其编号表示工作,箭杆表示工作间的逻辑关系;作图简单图面简洁,由于没有虚箭线,产生逻辑错误的可能性较小;用节点表示工作,没有长度概念,不够形象,不便于绘制时标网络图;更适合用计算机进行绘制计算优化和调整

25.单代号网络图关键工作:总时差最小的工作

关键线路:从起点节点开始到终点节点均为关键工作,且所有工作时间间隔为零的线路为关键线路

26.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的搭接关系:结束到开始fts开始到开始sts结束到结束ftf开始到结束stf混合搭接关系

27.网络计划的优化

方法和目的工期优化:通过压缩计算工期,达到要求工期的目标或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使工期最短的过程;时间——费用优化: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工程时间与工程费用的最佳结合;资源优化:通过改变工作的开始时间使资源按时间的分配符合优化目标

28.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横道图比较法、s曲线比较法、香蕉曲线比较法、前锋线比较法

29.前锋线:是指在原时标网络计划上,从检查时刻的时标点出发,用点划线依次将各项工作进度位置点连接而成的折线

30.前锋线比较法概念:通过绘制某检查时刻工程项目实际进度前锋线,进行工程实际进度与进度比较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时标网络计划

31.施工进度计划实施中的调整方法:改变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

32.赢得值法基本参数:已完工程预算费用、计划工作预算费用、已完工程实际费用

33.赢得值法评价指标:成本偏差、进度偏差、成本绩效指数、进度绩效指数

34.工程索赔:指的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合同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的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未能保证承诺的合同条件实现而遭受损失后,向对方提出的补偿要求。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35.工程索赔成立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与合同相比较已造成实际的额外费用或工期损失;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的原因不是由于承包商的过失;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不是应有承包商承担的风险;承包商在事件发生后的规定时间内提出索赔的书面意向通知和索赔报告

36.施工准备内容:技术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物资准备、施工现场准备、冬雨季施工准备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

1计算机操作系统试题之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从用户角度看,操作系统可以看成是对计算机硬件的扩充;从人机交互方式来看,操作系统是用户与机器的接口;从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看,操作系统是一种层次、模块结构的程序集合,属于有序分层法,是无序模块的有序层次调用。操作系统在设计方面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 windows7操作系统 windows xp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操作系统是软件,而且是系统软件。它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大致可以从两方面体会:对内,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扩充硬件的功能;对外,操作系统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它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计算机操作系统试题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原语:它是由若干条机器指令所构成,用以完成特定功能的一段程序,为保证其操作的 正确性,它应当是原子操作,即原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操作。 ●设备独立性:指用户设备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 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文件的逻辑结构: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 为两类: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的记录构成;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树形结构目录:利用树形结构的形式,描述各目录之间的关系。上级目录与相邻下级目 录的关系是1对n。树形结构目录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和系统的要求。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 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位示图:它是利用一个向量来描述自由块使用情况的一张表。表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个 盘块的使用情况,0表示该块为空闲块,1表示已分配。 ●置换策略:虚拟式存储管理中的一种策略。用于确定应选择内存中的哪一页(段) 换出 到磁盘对换区,以便腾出内存。通常采用的置换算法都是基于把那些在最近的将来,最少可能被访问的页(段)从内存换出到盘上。 ●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和编程人员的界面和接口。包括程序接口、命令行方式 和图形用户界面。 ●死锁:指多个进程因竞争资源二造成的一种僵局,若无外力的作用,这些进程将永远不 能再向前推进。 ●文件系统:OS中负责管理和存取文件信息的软件机构。负责文件的建立,撤消,存入, 续写,修改和复制,还负责完成对文件的按名存取和进行存取控制。 ●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 立的基本单位。 12.wait(s)原语 wait(s) :Begin Lock out interrupts; s = s – 1; If s < 0 then Begin Status(q) = blocked; Insert(WL, q); Unlock interrupts; Scheduler; End Else unlock interrupts; End 13.链接文件 逻辑文件中的不同记录可以存储在离散的磁盘块中。每个盘块中都设置了一个指向下一个盘块的链接指针,用这些指针可将一个文件中的所有盘块拉成一条链,而在文件控制块中的“文

施工组织设计试题(答案)资料讲解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施工组织设计及概预算》 一、判断正误: 1.在网络图中,工作时间最长的线路为关键线路,关键线路上的工作都是关键工作。 (对 ) 2.施工准备工作就是开工前的工作。(错)3.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是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场地的平面规划和空间布置。 (对 ) 4.在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时,工期越短越好。(错)5.在选择施工机械时,各种辅助机械或运输工具的选择,应与主导机械的生产能力协调配套。(对) 6.无论施工层数有多少,保证专业工作队连续作业的必要条件是施工段数大于或等于施工过程 (错) 7.工程项目的直接费随工期的缩短而减少,而间接费则随工期的缩短而增加。 (错)

8.在网络计划工期优化过程中,为有效缩短工期,应选择缩短持续时间所增加费用最少的关键工作。 (对 ) 9.当发生进度偏差的工作为非关键工作时,则对总工期无影响。(错)10.横道图是流水施工的表达方式之一,而网络图不是。(错)11.在网络计划中,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其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大值。 (错)12.单位工程施工组织的核心是正确编制进度计划。(错)13.施工方案对进度计划的编制起指导和依据的作用。(对)14.建筑产品施工的流动性是由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决定的。(错)15.以关键节点为箭头节点的工作,其总时差与自由时差相等。(对)16.“工期-资源优化”,就是在工期规定的情况下,使资源的需要量大致均衡。 (对)17.施工起点流向,是指单位工程在平面或竖向上施工开始的部位和方向。(对)18.技术间歇时间就是考虑合理的工艺等待间歇的时间。(对) 19.专业工作队能连续施工,且施工段没有空闲的施工组织方式才是流水施工组织。(错) 20.施工进度计划是以拟建工程的投产或交付使用为目的的。(对)

整理的一些名词解释

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集合。操作系统的特征 1、并发性(Concurrence) 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发程序。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性是指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宏观上有多道程序同时运行,但在微观上可能是交替 或顺序运行的。 并行性(parallel)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具有此特性的程序称并行程序。 并行执行意即同时执行。 并行是一种物理的、或微观的同时性概念。 并发是一种逻辑的、或宏观的同时性概念。 单处理机系统不能实现并行,但可实现并发。 多处理机系统既可实现并发,又可实现并行。 2共享性 是指OS与多个用户程序共同使用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 资源共享方式 互斥共享:指某个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这种资源称临界资源。 同时共享:指某个资源在一段时间内允许多个进程同时使用。但这里的同时的概念是宏观的,微观上则可能 是交替地对资源进行访问。 3、虚拟性 虚拟是指将一个物理的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前者是实的后者是虚的,是一种感觉性存在,如虚 存、虚网、虚设备、虚文件等。 4、异步性又称:不确定性: 多道程序环境下,进程以独立的、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即为异步运行方式。 但只要运行环境相同,进程虽经多次运行,都会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 注意:并发性和共享性是OS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两者之间又是互为存在条件的。 1.6 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多道批处理) 分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前三个为基本操作系统) 嵌入式操作系统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 1.7 操作系统的功能 1、处理机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的管理 4、文件管理 5、用户接口 进程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 作业:把一次业务处理过程中,从输入开始到输出结束,用户要求计算机所做的全部工作,称为作业 进程状态间转换 在进程运行过程中,由于进程自身进展情况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三种基本状态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换j 就绪—运行 k 运行—就绪 l 运行—等待

施工组织设计考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依次施工:各施工过程或各施工段依次完成的一种施工组织方式。工作面闲置,工期长; (分段施工时)工作队不能连续工作、窝工,效率低;单位时间资源投入少; 每一时段工种单一,组织管理简单。 平行施工:各施工段同时开工,同时完成的一种施工组织方式。工作面利用充分,工期短; 专业工作队增加,但仍不能连续施工;单位时间资源消耗集中,增加临时设施;搭接施工:对各施工过程,按照施工顺序和工艺过程的自然衔接关系进行安排的一种方法。工作面利用充分,工期较紧凑;部分施工过程可能不连续;资源需求较均匀;现场管理、组织要求高。 流水施工:各专业施工队按施工顺序,依次在各施工区段上连续重复完成相同的工作内容,使施工连续、均匀、有节奏地进行。 流水强度:指流水施工但的某施工过程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也称为流水能力或生产能力。 流水步距:指组织流水施工时,相邻的两个施工过程在同一施工段上相继开始工作的最小时间间隔。 流水节拍:指组织流水施工时,某个专业工作队在一个施工段上的施工时间。 流水施工工期:指从第一个专业工作队投入流水施工开始,到最后一个专业工作队完成流水施工为止的整个持续时间。工作专业化;劳动单一化;资源消耗均匀;施工组织协调、均衡、连续。现场管理工作量增大。 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 基本建设:指固定资产的建筑、添置和安装,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为了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增加固定资产而进行的工作。 建设项目:一般是指有总体设计,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行政管理上具有独立组织形式的建设单元。 全等节拍流水:在组织流水作业时,所有工序在各个施工段上的流水节拍彼此相等的流水作业。 成倍节拍流水:相同工序的流水节拍在所有施工段上都相等,不同工序的流水节拍彼此不相等,但互为整数倍数关系。 分别流水:指各工序的流水节拍各自保持不变,不同工序的流水节拍不完全相同,但不存在最大公约数(除1之外),流水步距k也是一个变数的流水作业。 无节拍流水:指同类工序的流水节拍在各施工段上不完全相同,而不同类工序的流水节拍相互也不完全相同。 总时差:指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 自由时差:指在不影响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工期优化:指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不满足要求工期时,通过压缩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以满足要求工期目标的过程。 费用优化:指寻求工程总成本最低时的工期安排,或按要求工期寻求最低成本的计划安排的过程。 单位工程: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工作面:指供某专业工种的工人或某种施工机械进行施工的活动空间。 施工段:指施工对象在平面或空间上划分成若干个劳动量大致相等的施工段落。 定额:是在正常的生产、施工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规定的人力、机械、材料、资金等消耗量的标准。

操作系统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多道批处理系统:在该系统中,用户所提交的作业都先存放在外存上并排成一个队列,称为“后备队列”;然后,由作业调度程序按一定的算法从后备队列中选择若干个作业调入内存,使它们共享C P U和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2)分时系统:分时系统用于满足用户需求,使用户能与自己的作业进行交互,还有共享主机与便于用户上机。 (3)实时系统:指系统能及时(或即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4)实时调度:为了满足实时系统对实时进程或任务的调度。(5)设备独立性: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6)系统调用:P261 (7)共享存储器系统:相互通信的进程共享某些数据结构和共享存储区,进程之间能够通过这些空间进行通信。 (8)进程: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运行的过程,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9)线程:将进程的两个属性分开,由操作系统分开处理。 (10)调度算法:根据系统的资源分配策略所规定的资源分配算法。 (11)局部性原理:程序在执行时将呈现出局部性规律,即在一较短时间内,程序的执行仅局限与某个部分;相应地,他所访问的存储空间也局限于某个区域。(12)SPOOLING技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实现脱机输入、输出功能。此时的外围操作与CPU对数据的处理同时进行,我们把这种在联机情况下实现的同时外围操作称为SPOOLing。 (13)图形用户界面:P273 (14)程序并发执行:程序彼此互不依赖,则程序间可以并发执行。

(15)进程同步:是对多个相关进程在执行次序上进行协调,以使并发执行的诸进程之间能有效的共享资源和相互合作,从而使程序的执行具有可再现性。 (16)信号量机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进程同步机制。 (17)死锁:是指多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为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持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他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 (18)可重入代码:又称为纯代码,是一种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访问的代码。(19)虚拟存储器: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加以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其逻辑容量由内存容量和外存容量之和所决定,其运行速度接近于内存速度,而每位的成本却又接近于外存。 (20)Shell重定向命令:Shell向用户提供了这种用于改变输入、输出设备的手段,此即标准输入与标准输出的重新定向。 (21)内中断:P179 (22)管道通信系统:P66 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是利用“管道”进行通信的系统,称为管道通信系统。 所谓“管道”是指用于连接一个读进程和一个写进程,以实现它们之间通信的一个共享文件。 (23)哈希算法:利用哈希快速查找的优点,以及空闲分区在可利用空间表中的分布规律,建立哈希函数,以实现最佳分配策略。

操作系统复习题(2)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抢占式进程调度进程状态系统调用中断响应线程联想存储器死锁通道地址重定位高速缓存可再入程序 抖动索引文件作业控制块目录项设备驱动程序虚存逻辑空间物理空间 二.填空题 1.现代操作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和() 2.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它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3.允许多个用户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称为(),允许多个用户将多个作业提交给计算机集中处理的操作系统称为(),计算机系统能及时处理过程控制数据并做出响应的操作系统称为()。 4.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主要分为()和()两类。 5.进程控制块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和()。 6.在操作系统中引入线程概念的主要目的是()。 7.程序并发执行与顺序执行时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特性,分别是:(),()和()。 8.进程是一个程序对某个数据集的()。 9.如果系统有N个进程,则在等待队列中进程的个数最多可为()个。 10.在操作系统中,不可中断执行的操作称为()。 11.如果信号量的当前值为-4,则表示()。 12.在有M个进程的系统中出现死锁时,死锁进程的个数K应该满足的条

件是()。 13.不让死锁发生的策略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的两种,死锁避免属于()。 14.若使当前运行进程总是优先级最高的,应选择()进程调度算法。 15.在进程中,访问()的代码称为临界区。为保证进程()使用临界区,应在进程的临界区前设置(),在临界区后设置()。 16.在采用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中,地址变换可能会因为(),(),和() 等原因而产生中断。 17.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分区的保护通常采用()和()两种方式。 18.在分区分配算法中,首次适应算法倾向于优先利用存中()部分的空闲分区,从而保留了()部分的大空闲区。 19.不让死锁发生的策略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的两种,死锁避免属于()。 20.若使当前运行进程总是优先级最高的,应选择()进程调度算法。 21.缓冲区由()和()组成? 22.进行设备分配时所需的数据表格主要由(),(),()和()等。 23.设备管理中引入缓冲机制的主要原因由(),()和() 24.使用位示图(20行,30列)表示空闲盘块状态。当分配一个盘块号为132号时,其在位示图中的行,列数为(),()。当释放一个盘块号为318时,其所在位示图中的行,列数位(),()。(注:行为0-――19,列为0-――29,首盘块号为1)。

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整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操作系统概论 脱机输入/输出 具体的输入/输出不需要在主计算机上进行的方式也称“脱机输入/输出” 批处理 作业是由操作系统成批地进行处理,操作系统能自动地从输入池读入下一个作业,并予以运行和输出,如此直到整批作业全部处理完毕。 SPOOLING 由操作系统将磁盘模拟为输入/输出设备的处理方式称为SPOOLING(Simultaneous Peripheral Operating On Line),即“并行的外部设备操作联机”,也称“假脱机”。SPOOLING 系统是以磁盘为几乎无限巨大的缓冲区来解决低速的I/O设备与高速的CPU之间的速度匹配问题。 分时系统 为了降低交互式系统的等待时间和运行时间的比率,系统通过多台终端同时向很多用户提供运行环境,这种分时系统就能以合理的成本向用户提供交互式使用计算机的方便。 多路性 一台主机可连接多台终端,多个终端用户可以同时使用计算机,共享系统的硬软件资源。交互性 用户能与系统进行对话。在一个多步骤作业的运行过程中,用户能通过键盘等设备输入数据或命令,系统获得用户的输入后做出响应,显示执行的状况或结果。 实时操作系统 是一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对输入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响应的计算机处理系统 多处理机系统

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可具有多个CPU或处理机。一般用微处理器构成阵列系统,其运算速度可以达到上万亿次, 分布式操作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一种多计算机系统,这些计算机可以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拥有不同的软硬件资源,并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具有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分布式系统具有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它可以把一个大任务划分成很多可以并行执行的子任务,并按一定的调度策略将它们动态地分配给各个计算机执行,并控制管理各个计算机的资源分配、运行及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以协调任务的并行执行。以上所有的管理工作对用户都是透明的。 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是指用数据通信系统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群和各种计算机设备连接起来的集合,它主要用于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特别是软件和信息共享。 作业:请求计算机完成的一个完整的处理任务称为作业,它可以包括几个程序的相继执行。一个复杂的作业可由多个作业步组成,如编译、运行、打印一个程序的全部工作是一个作业,其中相对独立的每一部分称为作业步。 进程(不支持线程的进程):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活动,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独立单位。 并发:并发是指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计算机系统内存在着多个程序活动。并发是从宏观上(这种“宏观”也许不到一秒的时间)看多个程序的运行活动,这些程序在串行地、交错地运行,由操作系统负责这些程序之间的运行切换,人们从外部宏观上观察,有多个程序都在系统中运行。 虚拟:例如操作系统将一台互斥共享设备虚拟成同时共享设备。 共享:共享是指多个用户或程序共享系统的软、硬件资源。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指的是使用同样一个数据集的同一个程序在同样的计算机环境下运行,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1、内核 2、虚拟 3、地址再定位 4、文件控制块 5、并发 6、临界资源 7、临界区 8、信号量 9、信箱10、系统调用 11、联想存储器12、远程过程调用13、位示图14、用户账号15、多道程序设计 16、周转时间17、碎片18、系统抖动19、特权指令20、文件目录 21、死锁 22、直接通信与间接通信23、同步与互斥24、并发与并行25、死锁与“饿死” 26、作业调度与进程调度27、命令接口与程序接口28、静态优先数与动态优先数 29、进程与程序 系统调用:系统调用就是用户在程序中能用访管指令调用的,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子功能集台,其中每个子功能称为一个系统调用命令。 联想存储器:在分页(请求分页)存储管理中,为了加快查页表的速度,在地址变换机构中加入一组高速寄存器,这些寄存器连同管理它们的硬件构成了一个容量较小的存储嚣,称为联想存储器,也叫快表。 远程过程调用:在网络环境下,当节点A的进程调用节点B上的一个过程时,节点A上的调用进程被挂起,在节点B上执行被调用的过程,信息以参数盼形式从调用进程传送到被调用进程,并将被调用过程执行的结果返回给调用进程。对程序员来说,他看不到消息的传递过程和I/O处理过程。这种通信方式,称为远程过程调用。 位示图:在内存中用若干字构成一个图,每个字中的每一位对应文件存储器上的一个物理块,这个能反映文件存储器上整个存储空间分配情况的图,称为位示图。 用户帐号:在计算机网络中,用户账号是一信电的集合,这些信息定义了工作站上的一个用户,包括用户名、口令,组所属关系和一些权限列表。 临界资源:系统中存在许多进程,它们共享各种资源。然而有些资源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在它未使用完之前不允许其他进程使用,这样的资源称为临界资源,也称互斥资源。临界区:互斥执行的程序段,称为临界区。 同步:相互合作的两个进程之间需要在某个(些)确定点上协调它们的工作。一个进程到达了该点后,除非另一进程已经完成了某些操作,否则就不得不停下来,等待这些操作的完成。这就是进程间的同步。 互斥:两个进程由于不能同时使用同一临界资源,只能在一个进程使用完时,另一进程才能使用,这种现象称为进程间的互斥。 信号量:在操作系统中,信号量表示资源实体,是一个与队列有关的整型变量,其值仅能由P、V操作来改变。 信箱:信箱用于存放信件,而信件是一个进程向另一进程发送的消息。在两个进程利用信箱通信时,一个进程可向信箱发送消息,而另一进程可从信箱中取走消息。 低级通信原语:利用P、V操作,进程间只能交换少量信息,而且交换的信息仅是控制信息,显然其通信效率极低。这样的通信原语,称为低级通信原语。 高级通信原语:能在进程间传送大量数据信息的通信原语,称为高级通信原语。 内核:内核是基于硬件的第一层软件扩充,并常驻内存。它为系统对进程和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内核通常包括中断处理、时钟管理、进程控制、进程通信和调度原语、以及资源管理中的基本操作等。 虚拟:虚拟是指把一个物理上的实体,映射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前者是实的,实际存存的;后者是虚的,只是用户的一种感觉。例如,在多道程序系统中,虽然只有一个CPU,但通过分时使用后给用户的感觉是每道程序都有一个CPU在为之服务。亦即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可把一台物理CPU虚拟为多台逻辑上的CPU。 重定位:作业的地址空间与存储空间不一致时,所进行的地址调整以便作业能够执行的过程称为重定位。重定位的实质是地址变换.即将作业地址空间中的逻辑地址变换为主存空间的物理地址。 文件控制块:每个文件应配置一个文件控制块,用来保存文件名、存取控制信息、物理地址、其他有关控制信息及文件说明的数据结构。 并发: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任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是指宏观上在一段时间内有多道程序在同时运行,而微现上这程序是在交替地执行。 并行:在操作系统中是指,一组程序按独立异步的速度执行,不等于时间上的重叠(同一个时刻发生)。要区别并发。并发是指: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两个或多个程序执行,有时间上的重叠(宏观上是同时,微观上仍是顺序执行)。 死锁:两个或多个进程无限地等待一个事件,而该事件只能由这些等待进程之一来产生,当出现这样的状态时,这些进程称为死锁。饥饿:进程在信号量内无限等待。(无限期阻塞)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第一章引论 1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2管态:当执行操作系统程序时,处理机所处的状态 3目态:当执行普通用户程序时,处理机所处的状态。 4多道程序设计:在这种设计技术下,内存中能同时存放多道程序,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交替的执行。这些作业共享CPU和系统中的其他资源。 5并发:是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给定的时间间隔中进行。它是宏观上的概念。 6并行:是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时刻同时执行的情况。 7吞吐量: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计算机所能完成的总工作量。 8分时:就是对时间的共享。在分时系统中,分时主要是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时间的共享。 9实时:表示“及时”或“既时”。 10系统调用:是用户在程序中能以“函数调用”形式调用的、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子功能的集合。每一个子功能称作一条系统调用命令。它是操作系统对外的接口,是用户级程序取得操作系统服务的唯一途径。 11特权指令:指指令系统中这样一些指令,如启动设备指令、设置时钟指令、中断屏蔽指令和清内存指令,这些指令只能由操作系统使用。 12命令解释程序:其主要功能是接收用户输入的命令,然后予以解释并且执行。 13脱机I/O:是指输入/输出工作不受主机直接控制,而由卫星机专门负责完成I/O,主机专门完成快速计算任务,从而二者可以并行操作。 14联机I/O:是指作业的输入、调入内存及结果输出都在cpu直接控制下进行。 15资源共享: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被多个进程所功用。例如,多个进程同时占用内存,从而对内存共享;它们并发执行时对cpu进行共享;各个进程在执行过程中提出对文件的读写请求,从而对磁盘进行共享等等。 第二章进程和线程 1顺序性:是指顺序程序所规定的每个动作都在上个动作结束后才开始的特性。 2封闭性:是指只有程序本身的动作才能改变程序的运行环境。 3可再现性:是指程序的执行结果与程序运行的速度无关。 4进程:程序在并发环境中的执行过程。 5互斥:在逻辑上本来完全独立的进程,由于竞争同一个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6同步:是指进程间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具有伙伴关系的进程在执行次序上必须遵循确定的规律。 7临界资源:一次仅允许一个进程使用的资源。 8临界区:在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程序。 9线程:线程是进程中实施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 10管程:管程是一种高级同步机制,一个管程定义一个数据结构和能为并发进程在其上执行的一组操作,这组操作能使进程同步和改变管程中的数据。 11进程控制块:进程控制块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识,它保存了系统管理和控制进程所必须的信息,是进程动态特性的集中表现。 12原语:指操作系统中实现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段,这些程序段的执行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即其执行过程不允许被中断。 13就绪态:进程已经获得了除cpu之外的全部资源,等待系统分配cpu,一旦获得cpu,进程就可以变为运行态。 14运行态:正在cpu上执行的进程所处的状态。在单cpu系统中,任何时候最多只能有一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

考试必备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操作系统: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多道程序设计1概念:把一个以上的作业存放在主存中,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理器时间和外部设备等其它资源。2优点:提高CPU及其它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并行性。 操作系统的1作用:a.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b.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2功能:a.处理器管理b.存储器管理c.输入输出设备管理d.信息管理3特性:a.并行性b.共享性 操作系统分为三类:1: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特点:吞吐量大2:分时系统特点:人机交互3:实时系统特点:响应及时 CPU指令分两类:特权指令和非特权指令 常用的存储保护机构:界地址寄存器(界限寄存器)和存储键 重定位的概念:重定位是把程序中的相对地址变换为绝对地址。 重定位分为:静态重定位(它是在程序装入主机时,由连接装入程序进行重定位)动态重定位(重定位不是在程序装入过程中进行) 进程的概念: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特点:a并行性b制约性c动态性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a运行状态(Running)b就绪状态(Ready)c等待状态(Blocked)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1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后,就分配到处理器来运动。于是进程状态由就绪变为运行。2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在其运行过程中需等待某一事件发生后,才能继续运行,于是该进程由运行状态变为等待状态。3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在其运行过程中,因为给它的处理器时间量已用完而不得不让出处理器,于是进程由运行状态变为就绪状态。4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若其等待的事件已发生,于是进程由等待状态变为就绪状态。 进程和程序的区别:1.进程是程序的执行,故进程属于动态概念,程序属于静态概念2.进程是有生命过程的,程序的存在是永久的3.进程的组成应包括程序,数据和“进程控制块”4.一个程序可能对应多个进程5.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程序。 进程控制块(PCB)应包含三类信息:1进程标识信息2处理器状态信息3进程控制信息 常用的进程控制原语:1建立进程23456 线程的概念:线程是进程内一个相互独立的,可调度的执行单元。 进程之间的三种关系:1互斥2同步3通信互斥是一种间接制约 临界资源与临界段:临界资源具有互斥性要求的资源,临界段是使用临界资源对应的代码段临界段的设计原则:1在共享同一个临界资源的所有进程中,每次只允许有一个进程处于它的临界段之中2若有多个进程同时要求进入它们的临界段时,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其中之一进入临界段,而不应相互阻塞,以及于各进程都不进去临界段3进程只应在临界段内逗留有限时间4不应使要进入临界段的进程无限期的等待在临界段之外5在临界段之外运行的进程不可以阻止其他的进程进入临阶段6在解决临界段问题时,不要预期和假定进程进展的相对速度以及可用的处理器数目。 信号量:一个进程强制地被停止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知道收到一个专门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信号量。 一个信号量被定义为一个整数变量,在其上定义了三个操作:1可以被初始化为一个非负数2Wait操作(P操作)将信号量值减1后,若该值为负,则执行P操作的进程等待3Signal 操作(V操作)将信号量值增1后,若该值非正,则执行V操作的进程唤醒等待进程。

名词解释整理模板

一、考古学家 安特生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1921年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石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同年又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并首次将考古地层学引入我国。 1925年出版了《甘肃考古记》,将甘肃史前文化分为六期(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其中将前三期归入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后三期归入早期青铜时代。尽管这一分期被以后考古工作证实并不准确,但却开中国史前考古分期研究之先河。安特生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考古工作,对于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建立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都是有开创之功的。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是从安特生开始的。安特生在《中华远古文化》一文中,将仰韶文化彩陶和中亚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彩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文化类型彩陶纹饰非常相近,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李济: 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生于清光绪年间,1979年卒于台湾省。李济曾在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专业。归国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重要考古工作。李济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其中花费精力最大的是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著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在与他人合著的《古器物研究专刊》第1~5本中,对殷墟发掘所获170件青铜容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其他论著中文的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英文的有《中国民族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安阳》等 梁思永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从美国哈佛大学专攻考古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同年秋,先后主持和参加发掘了黑龙江昂昂溪细石器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1931年,梁思永先后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两发掘。与以前发掘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发掘与遗物统计均依土质土色区分的文化层为单位进行,并依据遗物的特征,将各文化层合并为3个大的文化层,即上层的小屯文化(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和下层的仰韶文化层,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三叠层”。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从地层上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前水平层位发掘法的结束和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而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 夏鼐 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 曾主持发掘了河南辉县商代遗址,第一次发现了早于殷墟的商文化遗址。还主次参与了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1935年参加了安阳殷墟的发掘。1945年通过甘肃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从而纠正了原来安特生关于甘肃远古文化分期“六期说”的错误判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