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一棵小桃树基础知识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一棵小桃树基础知识

《一棵小桃树》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共5题,共22分)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忏悔()倚( )窗摇撼( ) 颤( )抖

孕( )育矜持 ( ) 撂在( ) 蓄着( )

服侍( ) 赤裸(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uì( )尽huǎng( )然委qū( ) 执zhuó( )

miǎo( )小piāo( )流ào( )丧花bàn( )

chà( )那执zhuó( ) zhuó( )其华

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往日我多么傲慢,多么矜持,原来也是个孱头。

(2)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花一片、一片,洒落得变成赤裸的了。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太淡了,寻瓣儿单薄得似纸,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红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姑娘,苍白的脸,偏又苦涩的笑着。( )

(2)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

(3)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去,天一晚又一盆一盆端进来,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 )

5.理解下列句子含义。

(1)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2)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二、单项选择题(共2题,共6分)

1.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_______地干一番事业了。

A.轰轰烈烈

2.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_______着我的梦。

A.藏

B.蓄

C.埋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配套试卷第I卷(选择题)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江城子》

(2)_______________,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

(3)三月残花落更开,____________。《春晚二首》

(4)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

(5)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二、诗歌鉴赏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解释词语

绿肥红瘦:

3.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卷帘人”因“浓睡”而误以为“海棠依旧”。

B.“绿肥红瘦”表达了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雨疏风骤”意思是雨大风急。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伤春惜时之情。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

5.下列句子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陋室”环境特点是清幽宁静。

C.“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①人有欲炙之色,因辍②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③,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④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①炙:烤肉。②辍:让出。③遭乱渡江:遭遇永嘉之乱,晋人纷纷渡江南下避乱。④左右:帮助,保护。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7.“常有一人左右”顾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8.从文中可以看出,顾荣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抉别。

⑤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9.第④段中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_____应改为_____

10.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

B.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好让儿子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11.认真阅读第2段和第6段中的划线句,说说环境描写的好处。

(1)第①段中“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第⑥段对各色各样的菊花描写,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的变化。

12.第①段和第⑥段中都有“要好好儿活……”,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处省略号分别有什么含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B.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秋天菊花盛开,睹花思人,“我”特别怀念母亲。

C.菊花是母亲的象征,写菊花就是写母亲。母亲就像紫色的菊花那样,热烈而深沉,就像白色的菊花那样高洁。

D.“秋天”之景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荔枝

肖复兴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我刚到北京,家中只有孤零零的老母。站在荔枝摊儿前,脚挪不动步。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__岁,□□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__岁的人了,□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

当月42元半的工资,硬邦邦的,鼓起几分胆气。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的。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样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贴。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刚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跑,才又和我们阔别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信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⑥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孙子一部分。我忽略了身旁小馋猫的存在,他再不用熬到28岁才能尝到荔枝,他还不懂得什么叫珍贵,什么叫舍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张开嘴巴。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⑦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15.联系上下文,体会第3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托”的妙处。

16.课题是“荔枝”,却用了不少篇幅写“沙果”。请任意找出文中两处写到“沙果”的内容,并简单分析其作用。

17.本文以“荔枝”为题的好处是:从结构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荔枝”也饱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文最后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作者言犹未尽,他想表达什么?再替作者写几句他没有说出的话,30字左右。

五、命题作文

19.请以“这样的感觉真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友情提示: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1.何日遣冯唐过尽千帆皆不是小檐日日燕飞来衣带渐宽终不悔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遣,檐。

2.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3.D

【解析】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诗词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赏析,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的语言表述。“绿肥红瘦”指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指叶的茂盛“瘦”指花的凋零。

3.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词,逐句进行分析。D项理解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卷帘人”因为粗心答之以“海棠依旧”。B:“绿肥红瘦”暗示春天逐渐消失,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C:“雨疏风骤”意思是: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同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1)刘禹锡(2)使(身体)劳累(3)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5.D

【解析】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年代:唐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有误,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6.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道它味道的呢?

7.那个烤肉的人(因为得到了尊重)懂得知恩图报。

8.体恤下人、肯为别人着想、尊重普通人。

【解析】选自:《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年代:南朝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仆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执”译作“端着、拿着”。

7.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常有一人左右”顾荣是因为那个烤肉的人(因为得到了尊重)懂得知恩图报。

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顾荣是一个体恤下人、肯为别人着想、尊重普通人的人。

9.“抉”“诀”

10.B

11.(1)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痛苦、无望明朗、坚强

12.(1)第1段“好好儿活……”的省略号是表示母亲因为悲伤而说话断断续续,说不下去。(2)第6段结尾句中的省略号,表达了自己会好好活下去的坚定决心,也有对母亲叮咛的理解等。

13.C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抉别——诀别。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正确,母亲对儿子是体谅和深爱的。1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分析。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结合画线句子所在的语境来看,(1)表现了“我”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2)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到明朗、坚强的变化。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母亲说“好好儿活”的含义要结合“我”当时的身体状况理解,写出母亲对“我”寄予的希望,就是要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生活,省略号是表示母亲因为悲伤而说话断断续续,说不下去。“我”说“要好好儿活”的含义,要结合当“我”理解了母爱的真挚后,我下定决心要坚强的活下去,不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

1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C项理解分析不正确,母亲希望儿子能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更能像菊花坚强的生活,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中美丽与灿烂。

14.B

15.“托”本义是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这里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母亲舍不得吃的神态,反映出母亲对荔枝的爱惜,表现出她平时的节俭。

16.(1)“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沙果非常便宜,写出了母亲勤俭节约。

(2)母亲洗沙果时,“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勤俭节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比关爱。(3)“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着想,尽管那盘沙果是她自己买的,她还是把它就势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17.以“荔枝”作为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买荔枝、吃荔枝来组织材料的。“荔枝”饱含母亲对儿孙的关爱,也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情感是双向的)

18.例1: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而妈妈却已经离开了我们,再也品尝不了这鲜美的荔枝了。(妈妈在天堂里也能吃到这鲜美的荔枝吗?)例2: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要是妈妈还活着那该多好啊,我们一家人又可以围坐在一起,共享鲜美的荔枝,共享天伦之乐。要点:每当看到鲜红的荔枝上市,作者心中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已故的慈母,想起一家人共享荔枝的温馨,想起母亲对儿孙的无私的爱,对母亲有着深切的眷恋、怀念之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B项正确,本题要根据上下句之间的意思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

1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解题时从动作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其作用。第三段中“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我买来荔枝后,母亲珍惜之情,“托”字本意是指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文中表达了母亲对荔枝的珍惜与不舍的吃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母亲平时的节俭。

16.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找出描写沙果的句子并结合母亲的节俭和对孩子的爱来分析作用。

17.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这个题目,就意味着这个标题有两重意义。首先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的表面意思,即本意,然后再联系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说出它的另一层面的意思,即深层含义。以“荔枝”作为文章的线索,饱含母亲对儿孙的关爱。

点睛: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题目中运用修

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18.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及语言运用的能力,应结合全文感情基调和内容进行合理分析。文章记叙了“我”刚在郊区一所中学谋上职后,给母亲买了斤荔枝,但最终母亲用荔枝招待了客人的事。作者通过母亲与荔枝的故事,赞扬母亲的无私和母爱的伟大。结尾段“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给人以物是人非的感觉,诗文中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也隐隐透露出作者的一丝丝遗憾。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围绕感恩、怀念等展开即可。

19.例文

这样的感觉真好

闲暇之余,有人乐于下棋、玩麻将;有人喜欢打牌、酗酒、游山逛水;余独爱书.幼时即受恩师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盘中粟”的教诲和熏陶,以至于多年来一直对书情有独钟.书桌上有之,床头上亦有之,它简直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伴侣.

开卷必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籍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书海浩瀚无边,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知识是开启理想之门的钥匙;知识是无价的宝贵财富,知识只有靠读书才能获得.

读书的感觉真好.读书是一种享受,无论躺在床上随意浏览,还是在办公室伏案书海畅游;无论是在公共汽车上翻阅消遣,还是在茶余饭后静坐捧读、托腮沉思,都会使你进入一种兴趣盎然、不克言状的绝妙境界.当心情愉快的时候读书,它会带给你更加舒畅的惬意;当心情消极悲观的时候读书,它会唤起你对未来人生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你孤独寂寞时读书,它就像佳人乍到,给你送来了清新的问候和舒适的抚慰,使你心胸顿时豁然开朗,感到世界是那么美好,人间是那么可爱.

读书的感觉真好.读书可开阔视野,明了天下之大事;读书可陶冶情操,使人心胸更加开阔;读书可醒脑益智,提高人的综合能力;读书可豪情满怀,使人精神更加振奋;读书可泣人泪下,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每读到一本好书就像他乡遇故知、久旱遇甘霖一样,另人心旷神怡,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并能懂得人生的真谛及生活的意义.

读书,这样的感觉真好!朋友,多读书吧!与我同乐.

【解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这样的感觉真好”为题,写叙事作文时,要写具体事件经历的具体过程,特别是事件的高潮,最激动人心最触发情思的地方

要写出特色来,写得鲜明。可以边叙边议,在具体的事件经历中适时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借景抒情,在景色环境的渲染中显露自己的心情。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配套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涉猎(shè) 挚友扑朔迷离(suò) 锋芒必露

B.诧异(chà) 字帖(tiē)目不窥园(kuī) 大廷广众

C.粗拙(zhuó) 屏嶂慷慨淋漓(kǎi) 鞠躬尽瘁

D.书斋(zhāi) 肿胀妇孺皆知(rú) 如释重负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第十届园博会组委会宣布将从2014年年底开始________一条名叫“楚楚”的小鱼儿的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________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

③童倩________退出比赛,却暗地里拼命练习,以图战胜对方。

④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化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的艺术作品来的。

A.起用体味扬言品味 B.起用体验佯言品位

C.启用体味佯言品位 D.启用体验扬言品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朗读者》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B.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C.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D.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学生、广西、云南的大学生。

B.初一年级一、二班的十五六名学生在操场上踢足球。

C.人的一生,总是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D.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冬眠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

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5.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当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6.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

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

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我说,你听(木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7期有改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