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沉积学概念及解释模型(修改版)
- 格式:doc
- 大小:4.85 MB
- 文档页数:49
第二章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第二节层序地层单元及其测井特征一、基本术语:体系域、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等二、体系域1.类型: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2.低位域: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沉积背景、斜坡构造背景、生长断层背景下的低位域组成3.海侵域:以沉积作用缓慢、低砂泥比值,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4.高位域: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底部以下超面为界,顶部以I型或n型层序界面为界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5.陆架边缘体系域: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准层序组朝陆地方向上超到n型层序边界之上,朝盆地方向下超到n层序边界之上。
三、湖平面变化与层序结构1.湖平面变化与体系域2.层序结构类型及特征:一分层序、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四分层序第三节测井地层地层分析方法一、基本术语:基准面、基准面旋回、分形二、一般工作流程1.测井一地震一生物等时地层格架建立2.关键层序界面识别3.研究区测井一地质岩相知识库的建立4.关键井的岩相识别、重建岩相序列5.建立多井关键性剖面6.预测油气分布三、单井测井层序分析方法1.测井资料预处理2.沉积旋回分析:旋回性及旋回级次是沉积岩层重要的固有属性;旋回级次分析:常规测井旋回分析、小波分析和地层累积方法等3.沉积间断点识别:地层倾角测井--累计倾角交会图法、地层倾角测井-- 累积水平位移交汇图法、地层倾角测井--倾角矢量图法、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组合法、声波时差响应法等四、米氏周期分析及分形研究五、沉积层序的分形特征研究1.分形的概念2.地质学运用分形理论需要考虑的问题3.分数维的计算4.分数维的应用第三章测井沉积学研究第一节测井沉积学概念一、基本概念:测井相、测井相标志二、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三、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确定岩石组分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结构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构造的测井相标志四、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第二节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一、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1.常规组合测井曲线:测井曲线幅度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接触关系、曲线光滑程度、齿中线、多层的幅度组合--包络线形态、层序的形态组合特征2.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一颗粒粗细,进行微细旋回的划分;根据四条电导率曲线特征值的平行度,可以衡量平行及非平行层理;利用倾角矢量模式解释沉积构造,研究古水流方向;根据倾角矢量模式组合解释褶皱、断层、不整合;利用倾角测井曲线识别裂缝;利用双井径差值分析现代地应力二、层序特征测井解释模型1.粒序模型2.不同沉积相带的自然电位曲线特征:冲积扇、河流相、三角洲相、滩坝相、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对比不同环境下SP曲线的差异3.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划分沉积相带三、岩石组合(成分、颗粒)测井解释模型1.测井响应特征值2.测井相图的编制3.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第三节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一、倾角模式及其地质含义:绿模式、红模式、蓝模式、杂乱模式二、微电导率插值环井眼成像三、沉积构造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模型1.岩心刻度2.沉积构造的测井解释图版3.层理角度与沉积相四、沉积体内部充填结构测井解释模型1.平行结构、前积构造、发散结构、杂乱结构五、古水流研究2.古水流研究方法:全方位频率统计法、红蓝模式法3.用倾斜资料判断沉积环境(古水流)实例六、沉积构造的成像测井解释1.冲刷面、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结核、透镜状层理、小型砂纹交错层理、生物钻孔构造、沉积构造垂向序列解释第四节碎屑岩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一、关键井测井沉积亚相与微相模型的建立二、测井沉积相剖面对比三、平面展布及古水流系统分析第四章测井构造地质精细分析第一节测井构造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原理二、井壁成像测井构造解释原理第二节褶皱构造倾角解释方法一、褶曲的形态分类二、地层倾角测井的褶皱解释方法1.对称背斜2.非对称背斜3.倒转背斜4.平卧褶曲5.对称向斜6.非对称向斜三、用单井倾斜测井资料研究地下构造和褶曲要素1.确定井孔剖面的地层产状2.判断地下构造的偏移方向3.构造的识别方法四、地层倾角确定盐丘、泥丘第三节断裂构造倾角测井解释方法一、断层要素及分类二、井下钻遇断层的主要地质标志★三、地层倾角测井的断层解释方法★★--不同类型断层的解释方法1.正断层2.逆断层3.逆掩断层4.地层倾角测井应用一-两口井之间确定断层四、利用井壁成像研究断层第四节不整合面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解释二、角度不整合解释第五节井旁复杂地质构造的精细解释一、井旁高陡构造的精细解释二、应用一一用测井资料在渤海湾下古生界首次发现逆掩断层-平卧褶曲构造三、应用二--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第五章裂缝储层的测井评价第一节概述一、裂缝型储层二、裂缝-孔隙型储层三、裂缝-洞穴型储层第二节裂缝性储层的实验观察与研究一、储层裂缝系统的成因二、岩心裂缝观测与分析1.岩心裂缝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2.岩心裂缝密度和裂缝孔隙度的统计与分析三、裂缝的评价1.岩心裂缝的描述一单一裂缝参数和多裂缝参数2.裂缝分布密度的分形方法第三节裂缝的测井响应一、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的响应1.微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2.双侧向测井3.补偿密度测井4.长源距声波测井5.岩性密度测井6.自然伽马测井7.地层倾角测井二、成像测井对裂缝的响应1.裂缝的分类及其基本图像特征2.真、假裂缝的识别3.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裂缝的鉴别第四节裂缝有效性的测井评价及参数计算一、裂缝有效性评价1.从裂缝的张开度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⑴充填缝和张开缝的判别⑵有效张开缝的判别2.从裂缝的径向延伸特征判断裂缝的有效性3.从裂缝的连通性和渗滤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⑴ 从裂缝的连通性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⑵从裂缝的渗透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二、裂缝参数计算1.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2.双侧向测井信息估算裂缝参数第五节裂缝发育规律及现代地应力场研究一、现代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二、构造应力方向分析在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六章烃源岩与盖层的测井研究第一节烃源岩的测井分析方法一、烃源岩的测井响应1.地层的组成2.导致测井异常的基本原理二、烃源岩的测井识别1.烃源岩的单一测井方法分析⑴自然伽马测井⑵自然伽马能谱测井⑶密度测井⑷电阻率测井⑸声波测井2.用交会图识别烃源岩⑴自然伽马一声波测井交会图⑵电阻率一自然伽马交会图⑶电阻率一声波时差交会图3.声波-电阻率曲线重叠法三、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参数1.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2.烃源岩剩余烃含量VHC第二节盖层的测井分析与评价一、有效盖层的识别与评价1.有效盖层识别2.泥页岩盖层等级划分二、储盖组合测井分析。
测井解释基础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测井是石油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它通过使用特殊的工具和设备在钻井过程中获取井内的各种数据,以评估地下地层的性质和含油气性能。
这些数据对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井技术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通过测井可以准确地了解油气藏中地层的性质,包括储集层的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同时,测井数据可以获得地层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声波速度、电阻率等,从而可以计算出地层的含油气饱和度和产能。
测井数据的获取方法包括电测井、声测井、密度测井、核磁共振测井等多种技术手段。
这些测井工具可以通过装备在钻井井筒中的测井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测井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钻井过程中向井内发送的信号与地层反射或吸收的物理现象产生的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
测井解释是对测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以得出地层性质和含油气信息,并为油气田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测井数据的解释,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储量、底部流压、裂缝分布等重要参数,为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勘探和开发方案。
总之,测井是一项通过获取井内数据进行地层评价的重要技术。
它对于优化勘探开发策略,提高油气田的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测井解释作为测井技术的核心环节,为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石油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按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讨论:(1)引言:首先介绍本文的背景和目的,概述测井解释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正文: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测井的定义和作用,以及获取测井数据的方法。
其中,关于测井的定义和作用部分,将探讨测井在勘探和开发油气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油气储层评价和井筒工程的意义。
关于测井数据的获取方法部分,将介绍目前常用的测井工具及其原理,如电测井、声波测井、核子测井等。
(3)结论:在本节中,将强调测井解释的重要性,并讨论其在油气勘探开发、地质研究及工程应用领域的具体应用。
测井沉积学概念及解释模型第一节测井相分析及地质解释模型的概念 (1)一、测井相定义 (1)二、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 (2)三、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 (6)1、测井相分析的方法步骤 (6)2、岩心刻度测井 (6)3、测井相程序 (7)4、测井相分析成果的主要用途 (7)第二节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 (8)一、测井曲线要素及其常规组合测井曲线地质意义 (8)1.幅度 (8)2.形态 (8)3.接触关系 (10)4.光滑程度 (10)5.齿中线 (10)6.幅度组合包络线类型 (11)7.层序的形态组合方式 (12)二、地层的倾角测井微电导率曲线特征 (12)三、层序序列特征测井解释模型 (14)四、岩石组合(成分、颗粒大小)测井解释模型 (14)(一)、测井响应特征值(测井参数值) (15)(二)、测井相图编制 (15)(三)、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 (15)(四)、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 (16)第三节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的测井解释模型 (16)一、倾角模式及其地质含义 (16)二、微电导率插值环井眼成像 (17)三、沉积构造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模型 (19)1、岩心刻度 (19)2、沉积构造的测井解释图版------识别沉积层理 (19)3、层理角度与沉积相 (22)4、沉积体内部充填结构测井解释模型 (23)四、古水流研究 (24)1.全矢量方位图法 (24)2.红、蓝模式法 (25)五、沉积构造的成像测井解释 (26)(一)、冲刷面 (26)(二)、斜层理 (27)(三)、槽状交错层理 (27)(四)、板状交措层理 (28)(五)、小型沙纹交错层理 (28)(六)、结核 (28)(七)、生物钻孔构造 (28)(八)、羽状交错层理 (29)(九)、透镜状层理 (29)(十)、递变层理 (29)(十一)、韵律层理 (29)(十二)、沉积构造垂向序列解释 (29)第四节常见的几种沉积环境分析 (30)1.海退沉积层序 (30)2.海进沉积层序 (31)(一)冲积扇 (31)1.扇根 (32)2.扇中网状河道 (33)3.扇端 (33)4.侧翼 (33)(二)河流 (33)1.辫状河(上游) (33)2.曲流河(中、下游) (35)(三)三角洲 (36)1.三角洲平原相 (36)2.三角洲前缘相 (37)(四)、湖泊环境 (38)1、湖泊环境概述 (38)2、湖泊沉积的地质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 (38)(五)、障壁砂坝的测井地质特征 (42)1.沉积特征 (42)2.测井曲线特征 (42)(六)、潮汐砂体的测井地质特征 (42)1.沉积特征 (42)2.测井曲线特征 (43)第五节碎屑岩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 (43)一、关键井测井沉积亚、微相模型的建立 (43)二、测井沉积相剖面对比 (44)1.测井对比标志层 (44)2.骨架砂体顶底界的确定 (44)3.成因地层单元划分 (44)三、平面展布及古水流系统 (44)1.纯砂岩厚度 (45)2.电测曲线形态相 (45)3.沉积构造 (45)4.粒度分析 (45)5.岩石组分分析资料 (45)6.古水流方向 (45)测井沉积学概念及解释模型地层中泥质含量的大小和泥质类型,通常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用泥质指示测井,即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资料加以确定。
对于地层当中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应用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测井时,可应用中子、电阻率对泥质进行确定。
矿物成分识别:中子-密度;骨架识别图地层的矿物成分的识别,则是应用交会图技术,如中子-密度交会图、M-N交会图、骨架识别图进行确定的。
第一节测井相分析及地质解释模型的概念一、测井相定义测井相是由法国地质学家O.Serra于1979年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利用测井资料(即数据集)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
他认为测井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且可以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别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集”。
事实上,这是一个n维数据向量空间,每一个向量代表一个深度采样点上的几种测井方法的测量值,如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声波时差(AC)、密度(DEN)、补偿中子(CNL)、微球型聚焦电阻率(RXO)、中感应电阻率(RIM)、深感应电阻率(RID)这样一个9维向量就是一个常用的测井测量向量。
2m厚地层共16个采样点,一个16×9测井数据集就可以表征这一地层。
用测井测量值进行计算机处理结果,如孔隙度(Ø)、饱和度(Sw)、渗透率(K)、骨架参数Vmal,Vma2,Vma3…及泥质含量(Vsh)、粉砂指数SI等来表征。
测井相分析就是利用上述测井响应的定性方面的曲线特征以及定量方面的测井参数值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实际确定沉积相中还有赖于地层倾角测井、自然伽马能谱等多方面的资料。
测井系统愈完善,测井质量愈好,测井相图反映实际地层沉积相的程度也就愈好。
测井相分析就是从一组能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特征、形态特征等以及其它测井解释结论(如沉积构造、古水流方向等),将地层剖面划分为有限个测井相,用岩心分析等地质资料对这些测井相进行刻度,用数学方法及知识推理确定各个测井相到地质相的映射转换关系,最终达到利用测井资料来描述、研究地层的沉积相。
所谓测井相,就是表示沉积物特征,并可使该沉积物与其它沉积物区别开的一种测井响应。
测井岩相=f(密度、声波、中子、伽马、电位、电阻率、自然伽马能谱等)。
利用“测井相”研究岩性1.可建立岩石成份与测井响应之间关系。
2.岩石结构和测井响应之间可建立关系岩石结构包括:粒度、分选、磨圆程序等均可在测井曲线上可反映出来。
3.岩石构造与测井响应之间关系。
4.测井相与地质相对应关系。
二、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测井相中数据向量每一维都可称作一个测井相标志,沉积相标志是确定沉积相中一个观察描述特征标志。
沉积相标志--是确定沉积相中一个观察描述特征标志。
如颜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古生物、地球化学以及垂向相序列等相标志。
测井相标志与沉积相标志存在相关关系—不同的沉积相因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差异造成测井响应不同。
两种相标志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尤其是类似古生物、地化指标、岩石颜色等描述在测井资料中不可能确定,但在已知特定油气田地质背景时,可以经过统计、知识推理找到判断亚、相微相的组合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解释模型。
这种关系一般表现为逻辑的,而不是数量的。
在已知地质背景时,可经过统计、推理出对应关系--即所谓“解释模型”--该模型为逻辑的,而非数量的。
在若干地质沉积亚、微相模型特征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在确定某种沉积亚相、微相中最主要的依据是颜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古生物、地球化学以及垂向相序列等相标志。
而在区域沉积背景,即相组、相确定的基础上,最基本的相标志是岩石组合(成分、结构)、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及垂向序列的特征,它们在各种亚相、微相中差别明显。
而测井资料中以常规组合曲线及处理成果、地层倾角测井曲线及其处理成果、成像测井图像,可以解释出其中主要的基本的相标志:(1) 确定岩石组分(岩石组合类型及结构)的测井相标志;(2) 判断沉积构造(如古水流、冲刷面、层理类型、纹层组系产状)的测井相标志;(3)判断沉积结构(垂向序列变化,如正粒序、反粒序、复合粒序、无粒序)的测井相标志;(4) 识别沉积层序的测井相标志。
而且,各类测井曲线所反映沉积相标志的作用不同。
A、岩石组分的确定岩石矿物组分可以由能谱测井、地球化学测井获得,也可以用孔隙度测井交会图来判断。
根据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得出K 、Th 含量,可鉴别地层含有粘土矿物(分区带)。
y(GR)商58-5井 1716.3~1720.3m , 生物灰岩 1750.0~1760.0m , 凝灰岩1795.0~1805.0m ,砂岩与泥岩商74-6井取心井段1829~1838m,岩性为凝灰岩,该井位于火山口附近。
商74-12井取心段1976~2008m,岩性主要为砂质白云岩、凝灰岩等,该井位于远火山口或火山沉积亚相。
G R-A C交会图不同亚相带测井值范围不同A C-C O N D交会图商58-4井取芯段:1702.4~1732.4m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生物灰岩图:商58-4井1702.4~1706.1m--凝灰岩, 1706.1~1709.6m--生物灰岩B、沉积结构的判断测井显示的相标志有粒径大小、分选好坏、粒序特征,它们都反映了反映沉积环境能量大小▲ GR、SP、R→均可反映粒序变化和韵律特征▲ SP及孔隙度测井→可判断颗粒的分选▲地层倾角测井(方位频率图)→可确定颗粒的定向性▲微扫描测井图像→可清晰显示砾岩层性质颗粒支撑砾岩:表现为高阻层,对比不连续;基质支撑砾岩:表现为泥质部分低阻,砾石造成孤立高阻,曲线对比性差。
C、沉积构造的判断●地层倾角测井(SHDT)--可了解:层面连续性、成层性、平整性、上、下层面的平行性等。
●微扫描成像测井(FMS)--可识别:双向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虫孔、生物扰动构造等。
D、沉积层序识别可用SP、GR等曲线的形态、幅度及其在纵向上的组合变化等,也可用测井多变量参数研究层序变化。
用测井资料解决以上几类相标志,就是为测井沉积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保证,那么怎么作好“地质—测井”刻度、反演的工作,精密地将已建立的各种地质相标志模型和测井相标志模型的互相对应,使相互有机结合,实现测井资料在地质相标志刻度下的沉积亚相、微相判别“岩心刻度测井”,进行反复刻度和反演,总结出针对不同沉积亚相和微相的测井相标志,用于确定测井沉积相。
选择两类若干种测井解释模型,即反映岩性特征(主要用常规组合测井曲线特征及计算机处理来完成)、层序特征的测井解释模型和反映沉积构造、结构及古水流的测井解释模型(用地层倾角的微电导率曲线精细处理成果和成象测井图像来建立)。
三、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1、测井相分析的方法步骤测井相分析程序提供一个相应剖面和一个相序列剖面及其简单描述。
国内8点/米,国外2点岩心刻度测井岩相数据库确定方法:①首先找取芯井;②描述地质相;③确定测井相(确定测井相方法步骤中的前4步);④确定测井相与地质相的对应关系;⑤存储入计算机中形成岩相数据库。
2、岩心刻度测井根据建立的岩相数据库,进行测井相分析基本步骤:1.对所选用一组测井曲线进行深度校正;2.对侧井曲线进行环境影响校正和全油田范围的标准化处理;3.为减小工作量,以层为单位进行研究,利用测井曲线分层,将井剖面划分成电相层与电相序列;4.对选用一组测井曲线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每个层的测井相;5.对主成分曲线进行聚类分析,将相同岩性地层的测井相归类,并建立岩相库;为了统计方便用聚类分析法,把它聚类成(15-20个)大类;6.利用岩相库中已知的岩相一测井相对应关系建立测井相分析判别函数,把各个测井相转化成地质相,并利用它对未取心井中的测井相进行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