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铁生年谱(下)

史铁生年谱(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d9430214.html,

史铁生年谱(下)

作者:汪雨萌

来源:《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3年第04期

一九九〇年。史铁生发表短篇小说《钟声》(《钟山》1990年第3期),散文《好运设计》(《天涯》1990年第9期),《超越生命的极限》(《三月风》1990年第2期)。杨晓敏发表《突围:生命的追求——史铁生论》(《中国现代、当代作品研究》1990年第11期),着重探讨了史铁生在生死及人生困境中的“突围”心理与主题。季红真发表《超越困境的精神建构——史铁生小说的终极语义》(《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提出了史铁生

是“先锋的先锋”这一观点,认为其“最早领悟了先锋派艺术的精髓,始终着意于主体精神建构与形式的合一”。

一九九一年。史铁生四十岁,他常和朋友们赞叹他交了好运,他搬进了水碓子的一套四居室的公寓,为此,他时常大宴宾客,各路朋友也轮番来到他家,继续他们沙龙式的讨论。发表散文《我与地坛》(《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我二十一岁那年》(《三月风》1991

年第10期)、《黄土地情歌》(《三月风》1991年第11期)。小说集《命若琴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共收录短篇小说《命若琴弦》等9篇,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等3篇以及创作谈《答自己问》。根据其小说《命若琴弦》改编的电影《边走边唱(life on a string)》由陈凯歌编剧并执导,同年在加拿大上映。

这一年中国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就是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的发表。这部作品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史铁生文学创作中的里程碑。作品一经刊出就广受热议,作家韩少功说,即使没有其他作品,1991年的文坛有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已经是一个丰年了。评论者这样评价这

部“空前”的作品:“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汪政、晓华:《超越小说——史铁生中篇1或短篇4讨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3期。“也许没有更多的作品像他的《我与地坛》这样静穆、清澈和充满禅意了。”苑湖:《沉入静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几乎是空前地表现出了自己对生命、时光、祸福及死亡的完整思考和睿智观察。”同上。“关于生命的梦想,是诗,是寓言,是史铁生心魂的歌舞,辉煌与大度全在这字里行间了。”王尧:《生命由梦想展开——论史铁生散文》,《当代文坛》1996年第2期。“平常心不执不固,不躁不厉,阅尽万象,汇于一心。持平常心的人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又是一个敏慧的反省者。”张新颖:《平常心与非常心——重读史铁生》,《上海文学》1992年第10期。“它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而又自始至终饱含情感,从容地辟出专章写景、叙事、绘人,容量丰富,内涵饱满。”汪政、晓华:《超越小说——史铁生中篇1或短篇4讨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3期。“这显然是没有先例的文体。”苑湖:《沉入静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这种散点浮雕式的结构方式,在史铁生过去的作品中是不多见,而它却有了一种纵横自如、娓娓道来的从容和开阔。”同上。《我与地坛》不仅是史铁生新的创造,更是他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它的完成,标志着史铁生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