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名词解释: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长称为居民点。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城市体系)。

等级规模法则:即通常人口规模居于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满足以上条件的规律。

首位城市法则:不一定国家首都就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可以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明显。

乡村聚落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类型:乡村、集镇、城市

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社会分工的出现随即聚落产生。

城市化过程的阶段: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2.中心市区的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三)郊区的城市化

1.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高级化

3.城市网络化

(四)逆城市化——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

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以及你如何认识中国城市化?

特征: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中国城市化特点:

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乡村城市化开始明显

3.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城市与环境的关系:

(一)城市区位于环境:

1.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2.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1.地质环境与城市

2.地形与城市

3.气候与城市

4.与资源与城市

5.城市的生物环境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动力: 1.凝聚力

2.离散力

3.摩擦力

4.三种力循环相互作用

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

什么是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景观:由各类城市建筑物、各类城市活动所构成的景观形态。

表现在:

1.城市建筑物的高度

2.城市著名建筑物——城市标志性建筑

3.城市格局

4.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

5.城市与历史的融合——城市文脉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七章要点 一、聚落起源与发展:起源(城市发展、农村发展)、城镇标准 二、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的进程 1.内部市区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3.郊区城市化 4.逆城市化阶段 (二)城市化的机制: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原生动力 2.工业化——直接动力 3.第三产业——后续动力 4.经济发展——内生决定性力量 5.人口与城市政策——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中国的城市化特征三、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一)城市区位对环境的选择性 (二)自然环境城市的影响 (三)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1.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 2.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四、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农业区位论

第7章聚落地理 一、教学内容: ●聚落 ●城市 ●集镇与农村 二、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聚落产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区位选择、城市景观等基本知识,为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城市地理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1 聚落起源与发展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又称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一、起源和发展 聚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农业也由原始的采集和狩猎进入定居农业阶段,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定居下来,这样在地域上便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聚落便由此产生了。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城市。 我国古代城市是城堡与市场的合称,即:城市=城堡+市场。

2021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章 第2讲 城市化(Word版含解析)

第2讲城市化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城市化的特点与进程1、2、3、8、9、11、12、13、1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5、6、7、10、13、14 一、选择题 (2019·江西南昌模拟)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某都市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变化率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都市区在发展的Ⅱ阶段可能会出现() A.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2.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解析:1.D 2.C第1题,读图可知,Ⅱ阶段都市边缘区人口增加,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人口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从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向边缘区迁移,B错误;但是城市总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C错误;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们开始向城市边缘区迁入,D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都市核心区人口又明显增加,说明为再城市化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 (2019·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支持加装电梯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如图为重庆市渝中区某东西向住宅楼,正南面加装电梯后的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政府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原因可能是() A.老旧小区即将到使用年限 B.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C.为提高老旧小区的附加值 D.为带动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4.图示房屋加装电梯最明显的影响是()

必修2 第二章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2017·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2.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D.生活方式改变 答案 1.D 2.B 3.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 (2)在此过程中,城市人口会发生什么变化? (3)此过程被称为________。 答案(1)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市发展为城市群(带)。 (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城市化 解析依据图例可知黑点代表城市,阴影区域代表郊区,由此推理得出空白区域为乡村。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过程,图中t1~t4表示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变化,黑点数目增多,黑点周围阴影部分面积扩大,最后连成一片;与此同时,空白区域逐渐缩小。这表明:城市数目增多,面积扩大,城市群出现。此过程被称为城市化。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通常是以城市□01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02集镇、城市、□03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 2.城市服务范围 (1)地域空间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04小城镇和广大的□05农村地区。 (2)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06界线。 (3)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 3.影响城市规模(等级)的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10地理位置、地形等。 11交通等。 (2)社会因素:包括资源、□ [自我探究] 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城市辐射范围和城市间距离有什么不同? [提示]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强,辐射范围越大,城市间相距越远。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01空间组合。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02少,相距□03远;等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城市数目□ 04多,相距□05近。 级较低,城市数目□ 06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 (2)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07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自我探究] 重庆和上海是同一等级的城市,其服务范围一定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 不一定。因为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有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地区。这说明城市服务范围除受城市等级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自我反馈』 1.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 B.城市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高,其人口规模一般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距离越近 答案 C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数目越少,距离越远;而等级越低则相反。 2.下列关于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城市数目最多B.小城市数目最少 C.大城市间相距较远D.小城市间相距较远 答案 C 解析大城市数量少,距离远;小城市数量多,距离较近。 『活动点拨』 [教材P25~26活动] 不同等级城市,满足周围人们需求的服务种类和服务等级是不一样的,服务范围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某地的人们去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依据表2.1,可以知道枣强镇人口有11万人,为小城镇,它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多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近,前往该地的频率大;衡水市人口有29万人,为小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多,级别较高,多是人们生活所需的耐用品和较高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较远,前往该地的频率较少;石家庄市人口有231万人,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丰富、级别高,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远,前往该地的频率更少。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围。 2.城市人口的统计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包括,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适宜性。 二是社会群体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统计 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城市人口的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的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及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区位与城市地域形态 一、城市 (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因素 1、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二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科技、旅游 ××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址。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方法 ①、分析ー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该城市在诞生初期,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 ②、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因素也有所不同。相对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大。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可称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可看作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1、城市的地域形态

第二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形成与变化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①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分化。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和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各功能分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4、主要城市能区的分布和特征

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

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 一、选择题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即由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1.2002~2012年间,我国( ) A.人口城镇化慢于人口市民化 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C.城镇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2.表格中数据反映突出的问题是( ) A.城镇人口增长过快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解析:第1题,表中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为3.01%,举家迁移比率为负值,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而户籍人口比率年均增长为2.38%,说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人口城镇化快于人口市民化;举家迁移比率只有20%左右,说明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农村生活。第2题,表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78%,大于城镇化率的3.01%,说明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大于城镇人口的增长,则表明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答案:1.B 2.C 读我国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统计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6年后城市数量增幅减慢,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 B.1987年到1996年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 C.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增加城市数量为主 D.1996年之前,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 4.城市扩展强度是指某段时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量占城市初始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扩张速度的指标之一。下列对城市扩展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强度基本没有影响 B.自然因素决定了城市扩展强度 C.1996年我国城市扩展强度比2001年快 D.城市扩展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1996年后城市数量增幅减慢,但不能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因为衡量城市化速度增快的标准除数量增加外,还有城市面积扩大;1987年到1996年平均每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呈稳定发展趋势,而城市数量快速增加,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1、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1.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技术进步的既发展了生产力,又解放了劳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工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机器的使用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现代化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制造业国际扩散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金融网络的出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特点限制其转移。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人口、经济向城市集中。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哪些?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 1.集聚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其次是城市中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 二是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的心理的引导作用。 2.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经济条件方面,原城市中心商业区因富有阶级转移,经济效益下降。原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的高成本负担等等导致城市分散化过程。二是社会条件方面。郊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加速城市分散化过程。 3.摩擦力:阻碍产业、家庭生产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力的作用此消彼长,占优势的力量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3、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一)一般类型的乡村 1.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 2.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 3.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 (二)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上述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 (三)特殊类型: 1.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设计思路和理念】 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 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新时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乡土案例)、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分为“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三大部分。

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章末综合提升试题

章末综合提升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类题目答题模板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环境(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影响。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要采取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相应问题。 1.城市化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为: 某城市图表资料―→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城市景观图―→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市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说明我国近几年城市化率呈现的趋势,并分析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 (2)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城市多酸雨)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发展;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一轮限时规范训练:第7章 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4·南京调研)读图完成1~2题。 1.城市化第Ⅱ阶段,主要出现()。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逆城市化现象 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D.生物多样性增多 2.当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市化第Ⅲ阶段的是()。 A.埃及B.中国C.德国D.印度 解析第1题,Ⅱ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会出现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第2题,发达国家多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答案 1.A 2.C (2014·山西太原一模)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示意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

变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信息表明()。 A.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化稳步发展 B.1965~1975年,我国城市化与世界同步发展 C.1975~199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 D.199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相适应 4.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我国目前()。 A.城市化仍处于初期阶段 B.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城市化快速发展 D.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 解析第3题,1995以后城市化水平与GDP标准值的差距迅速缩小,说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相适应。第4题,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在快速减小,不断接近其平均水平。 答案 3.D 4.C (2011·浙江文综,1~2)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5~6题。 5.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 城市化特点(讲义)-文档资料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 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 【重要提示】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

【随堂练习】 1.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 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放缓 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加快 答案:C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2.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 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 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 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发展,重视城市发展 D.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答案:B 思路分析:“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独立,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较快。 例题1(无锡联考)读下面四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早,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晚 B. 2019年英国、美国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印度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C.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 D. 2019年印度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 (2)2019年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C.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心区人口迅速增长 D. 农村、小城镇得到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思路分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19年印度城市人口比重约为30%,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的末期,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早;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晚;2019年英国、美国、巴西的城市化水平高于70%,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第(2)题,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城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第二讲 城 市 化

第二讲城市化 内容标准核心考点核心素养规律趋向 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城市化的合理发 展 区域认知、综合思 维、人地协调观 1.结合城市化进程图,分析城 市化进程的差异以及城市化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人地协调观角度探讨城 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 取的合理措施。 3.从区域认知角度考查我国 城市化的合理发展。 城市化进程综合思维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 观 1.城市化 读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回忆下列知识。 (1)概念: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含义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自然灾害;等等 拉力 (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好,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6)根据图示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阶段城市化水平特点

A初期阶段低于25%~ 30%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慢 B中期阶段从25%~30%增长 到60%~70% 城市化速度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高于60%~70%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影响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城市化的表现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群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 污染、垃圾污染等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判断 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说明不同的发展时期。一般认为当城市化比重为30%以下的为初级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中期阶段。另外还可以通过人口数量迁移方向和示意图来判读城市化进程阶段。 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及阶段判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练习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城乡规划(选修4) 第二节城市化 1.(2018·汕头市一模)下图是某四个地区的城市(实线)和乡村(虚线)人口增长趋势图。表示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异扩大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A.D时段B.B时段

C.E时段D.F时段 3.“重庆两江新区”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今后将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对我国内陆具有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结合重庆两江新区规划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设立“两江新区”对重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 B.郊区城市化同步加快 C.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D.有利于改善老城区的环境 (2)“两江新区”的建设() ①使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②使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③对区内水域、山地等原生态环境没有影响④可以吸引人才、资金和产业的聚集⑤使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①②④D.②③④ 4.(2018·沈阳四校协作体测试)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读某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2)题。

2021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章第2讲城市化Word版

第2讲城市化 课时冲关 测控导航 一、选择题 (2019江西南昌模拟)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某都市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变化率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都市区在发展的H阶段可能会出现() A. 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 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 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2从皿到W阶段过程中() A. 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 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 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 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阶段都市边缘区人口增加,都市区和都

市核心区人口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从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向边缘区迁移,B错误;但是城市总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C错误;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们开始向城市边缘区迁入,D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从皿到W阶段过程中,都市核心区人口又明显增加,说明为再城市化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 (2019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支持加装电梯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如图为重庆市渝中区某东西向住宅楼,正南面加装电梯后的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政府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原因可能是() A. 老旧小区即将到使用年限 B.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C. 为提高老旧小区的附加值 D. 为带动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4?图示房屋加装电梯最明显的影响是() A. 加大噪声干扰 B.影响建筑美观

723《地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理学基础》考试大纲2014.10 一、考试性质 地理学基础考试主要是为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二、考查目标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对地理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评价的标准是本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地理学基础,并有利于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人文地理学 50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 50分 地貌学 50分 四、考查内容 (一)、人文地理学 概念解释 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分析论述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第一章绪论 【考查目标】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特性和研究任务。 2.了解西方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考查目标】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2.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3.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阐释我国实际问题。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考查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运用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考查目标】 1.了解人口、人种和民族的起源。 2.理解民俗与流行文化。 3.掌握人口与迁移,掌握民族的分布、种族的划分。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考查目标】 1.了解农业的起源及其有关理论。 2.理解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3.掌握现代农业的特征与类型。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考查目标】 1.了解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2.理解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3.掌握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考查目标】 1.了解聚落起源与发展及影响因素。 2.理解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3.掌握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地域结构。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考查目标】

(完整word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功能 分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 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 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 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 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 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40% -60%),是城市主要 功能分区,工业化后 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 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 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 展 高 级 城市外缘与高 坡、文化区联系 低 级 内城与低地、工 业区联系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6、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 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 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5、城市等级体系: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城市化 一、选择题 (2019·襄阳模拟)半城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结合材料,完成1~3题。 1.康杜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 ) 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 C.耕地—房产—劳动力D.耕地—劳动力—房产 2.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 ) 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 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 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 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 3.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 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材料,甲曲线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呈明显减少趋势,应为耕地变化,是随着大学城的建设,耕地面积减少,而大学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出现劳动力先增加,而随着大学城的建成,该地需要的农民工数量减少,所以在阶段二的资源为劳动力,到了大学城建成以后,进入平稳阶段,房产成为主要资源,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在阶段一,甲占比最大,随着大学城建设,占比减少,所以甲应为农民,而乙曲线随着建设先增加后减少,应为工人数量的变化,丙出现主要在阶段二和三,主要为以房东为主的就业状况,在三个阶段,丁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应为商业服务人员,故选A。第3题,读图,结合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