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级管理第一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第一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第一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第一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1章班级与班级管理(1)

【本章学习提示】

在学校教育组织中,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班级教学形式展开的。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依托班级组织实现的,是在班级活动过程中得以展开的。为了更好地发挥班级的教育教学功能,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本章主要围绕班级和班级管理的内涵及其历史沿革;班级的特征;班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等方面而展开。

【本章学习目标】

1.班级的内涵、班级的基本特征、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

2.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班级管理的任务、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一节班级概述

一、班级的内涵

班级即学校教育组织里的年级和班的总称。“班”意指工作或学习的组织,表示的是一群人。“级”意指年级,表明的是学生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班”和“级”是联系在一起用的。

班级在其产生之初,其职能主要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和集体。发展到现在,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由此,从内涵角度可以把班级定义为: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1]

二、班级的基本特征[2]

儿童一进入学校就被编入特定的班级,作为班级的一员接受指导。一般来说,班级具有如下特点。

(一)学习性

对于班级中的学生而言,首要的属性是“学习者”,其基本任务是学习。学生学习是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奠基性学习”。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

成,必须在群体生活环境中进行。班级组织正是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班级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有社会为其安排好的,如教学科目的显性课程,也有如班级组织中的各种规范、角色、人际关系等的隐性课程。

(二)不成熟性

班级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它是非成人组织。作为班级组织主体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之中,尽管这一发展的水平因学生的年龄而异,但就其整体相对成人来说,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未成熟者。因此,班级不可能进行完全的自我管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成人的力量。

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班级实行自我管理的基础。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尽管学生并非成人,但自主意识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近乎天性的社会性要求。不少研究表明,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自其入学那天起,就已开始谋求学校生活中的独立自主。从这个意义上,应当说学生对于班级组织的运行有一种近乎天性的自治倾向。

由于学生并非成人,因而在学校中对于教师难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意识,尤其在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受挫时表现最为明显。经验表明,在中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这种依赖意识是不会完全消失的,只不过依赖的程度随年龄的不同而呈递减趋势。

(三)教育性

班级的教育性是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具有的特点。如果说夸美纽斯在17世纪首创班级授课制时更多地强调班级只是作为一种“大生产”的组织在提高教学效

率方面的价值的话。那么,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人们更多地关注的乃是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单位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也充分说明教育性是班级的主要特点。

班级的教育性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社会化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化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性化与社会化是相容的。社会化不是以牺牲自我发展、自我表现为代价的。学习社会的文化,掌握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同个人的学习兴趣、需要从来不是完全对立的。强调班级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就是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不是社会机器,而应是全面发展的、具有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四)社会性

人的活动的首要特征是社会性,无论活动指向客观对象(如使用劳动工具)还是指向个人或集体(如人际交往),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单个人的活动是包括在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的。离开了社会关系,人们的活动就不复存在。活动也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生物性本能活动或适应行为,而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体现着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人的活动。班级中的活动既反

映着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要求,又反映着社会环境的渗透和影响,只不过前者带有更多的自觉性,后者带有更多的自发性而已。在班级的活动中,学生要和教师、同学这些群体中的成员打交道,这都构成了学生们的社会关系。可见,社会性是班级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班级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国外班级制度的历史发展

学校教育中的班级制度是以大工业生产作为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的,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班级制度的萌芽期

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极为简单,教育的方法手段只是口耳相传。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是,无论是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各类学校,还是后来封建社会的私塾、书院以及欧洲中世纪学校等,它们大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尽管汉代曾出现“大都授”(类似学术报告),南唐朱弼亦曾采用“升堂讲说”等形式,但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并没有形成年级和班级,更没有什么班主任,班级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2.班级制度的产生

班级产生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这期间,乌克兰、白俄罗斯兄弟会学校中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雏形。法国的居耶纳中学、德国的斯特拉斯堡的文科中学等是最初设立班级的学校。拉萨尔的“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也曾以班级教学制代替了当时盛行的个别教学制。最早使用class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在这时期,是否把学生分成班级被看作优秀学校的标志之一。在此基础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著作《大教学论》,第一次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学校制度和在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这标志班级制度的正式形成,班主任这一班级组织角色也相应产生。

3.班级制度的发展期

班级的发展期主要在17~20世纪中叶。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普及教育成为时代的重要教育课题。要培养大量的社会急需人才,要建立国家化的学校系统,就必须推行班级授课制。这时,学校教育系统形成了校—年级—班级三层结构,校长—中层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成为相应明确的人员分工。班级、班主任作为独立的要素,不可忽视地存在于学校教育系统之中。这一时期之后,班级制度的发展逐渐走向巅峰。

4.班级制度的变化期

20世纪以后,班级制度的发展进入了变化期。在这一时期,班级授课制一方面被弱化;同时在另一方面,又不断走向法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欧美等地出现了否定班级授课制的倾向,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提出了诸如“道尔顿制”“开放课堂”“无墙大学”等教学形式,他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有着育人单一、忽视个性发展的弊端,所以,对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班级制理论加以否定,使班级有弱化的趋势。但另外,又有法制化的趋势,如苏联、日本等国在20世纪40年代又先后颁布了一些法规,充分肯定了班级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使班级制度法制化。

(二)我国班级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教育大都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古代的私人讲学和宋代以后的书院都不设班级,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我国采用班级教学最早的雏形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20世纪初,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以后,才在全国逐步采用班级教学形式。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并试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各学堂要按学生程度深浅分学级并编班上课。

由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实行分班教学,并设有级任教师是在民国时期。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将清末的各种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当时由于学校规模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因而采用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年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

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下,学校制度不尽一致,各根据地根据具体情况办学。为了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在一些学校里也安排有专门的教师负责班级工作。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结束。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得到迅速改造和发展。依照当时苏联的教育经验和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教育传统,我国在中小学实行分班教学,并设立专职班主任以取代级任导师。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班级授课制有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又强调了班主任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88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规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以及任免条件等。这样我国的班级便走向正规化道路。

班级授课制自创立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事实证明它的出现和发展符合社会的需要,对于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效率、大面积培养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传统方式。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仍把班级授课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但是,班级授课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强调标准、同步、整齐划一,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和内在潜力的充分发展等。随着以电脑为标志的信息社会的形成,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如美、俄、法、德、日等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任务通过声、光、电来完成。打破学习时间、空间和学习人数的限制,提倡多种教学形式的合理结合,把班级、小组、个别教学综合运用,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现状来看,班级授课制较为适应我国的国情。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构建学习化的和谐社会还是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必须有大批优秀人才。班级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合格人才的摇篮,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因此,我们要使之健康发展,不断完善。

班级的构成要素[4]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根据现代社会学理论,只要社会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组织特征,便成为社会组织:(1)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2)具有严密的组织机构;(3)具有严格的组织规范。在通常情况下,班级具有上述三个特征。因此,班级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有的研究者常把学校当做一种社会组织,把班级当做一种社会体系。从社会体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看,两者有共同的基本要素:即必须有两个以上的人,必须有固定的关系与交互作用;其差别主要是社会组织强调要实现某些特殊目标或宗旨。而社会体系则泛指一般较具固定形式的角色关系,以此为探讨社会行为的基础。

班级是作为一个正式群体而存在的。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班级有其特定的成员、特定的目标、特定的文化、特定的人际交往及特定的功能。从功能的观点来看,班级可以被看做一个社会化的机构,也包含着个性化的功能。为了实现这种功能,班级中存在多种目标,如由课程与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目标等,班级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机构和主要场所。因此,班级不仅是一个微观的社会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

日本学者片冈德雄认为,班级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起码有个学习成长的目标;有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聚集在一起;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指导和学习这两种角色分配;这种集体起码要保证持续一定的目标;一般说来应有一定的物质场所。[5]我国学者陈桂生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要素中,其中有些要素是必要的,缺少这种成分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另一些要素属于教育活动的充分条件,条件越充分,教育活动越有效。作为教育活动必要成分的要素,称为教育的简单要素。”[6]在上述构成班级的五个条件中,既有构成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也包括充分条件,从这些条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条件包含了构成教育简单要素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缺少了教育资料这一简单要素。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之中”。因此,教育活动的简

单要素也势必是构成班级的必要成分。“教育资料”即相当于班级中的课程,缺少了课程的因素,班级的成员无疑与社会其他群体的成员一样。

对班级性质的不同认识[7]

近年来,对班级的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元视角的态势。自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来,班级性质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经典选题。在已有研究中,班级性质被界定为四种:班级作为社会体系、班级作为初级群体、班级作为社会组织、班级作为“学习集体”。

最早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从社会体系角度来分析班级性质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他对班级之所以是一种社会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发。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与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结构——家庭不同。帕森斯指出,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尽管家庭和班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价值,都肩负着社会化的任务,但班级结构尤为重视成就主义和普遍等同性,而家庭则强调归属主义和个别等同性。

持“班级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群体”论者主要是谢维和教授[8]。他认为,关于学校班级的讨论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规模问题、规范问题和制度问题。由此从“班级应是什么”的价值观出发,认为班级理应是一种特殊的初级群体,尽管它也具有社会组织的属性。

吴康宁教授在《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与其价值选择》[9]一文中,在依循“逻辑地形图”的基础上,科学的考察学校班级的社会属性,并进而考察的教育指导意义。由此,作者依序论述了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集群——社会群体;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自功能性组织”与“半自治性组织”。

除了上述班级定位外,日本学者片冈德雄将班级依次界定为“集体”(group,中文往往译为“群体”),“学习集体”“班集体”;[10]这主要是在“初级群体”的上位概念“社会群体”层次展开讨论。

上述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班级性质的认识。

第二节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学校各项工作计划的实施、管理活动的开展,乃至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都要依靠班级管理活动来具体实施。因此,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关键。同时,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班级成员的未来发展。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管理。[1]

二、班级管理的产生与发展[2]

(一)班级管理的产生

班级授课制是社会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班级管理随班级授课的产生而产生,随师生结合方式的改变而发展。

中世纪学校的教学组织工作十分松散,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都不同,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指导,不对全班授课,教学秩序乱,效率很低。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夸美纽斯在总结16世纪新旧各教派所兴办的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能,与学年制班级相配套,夸美纽斯选定了一套比较完整而严密的考试制度。学校的考试分为以下六种。①学时考查。由任课教师主持,有时是观摩学生学习是否专心,在每节课上都进行考查。这种考查有时是通过提问进行检查。如请重复我刚才讲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等。②学习考查。由小组长主持,每天学校全部课程结束后,组长与其组员一起复习,检查一下所做的事情,组长应力求使小组的成员熟练掌握已经正确理解的材料。③学周考查。每周六午休时,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考查,提倡进行互换名次的比赛,任何一个名次比较低的学生有权与本组名次比较高的学生进行竞赛,甚至可以跨组竞赛。如果后者比赛失败,就应当让位给对手,改为低名次;如果没有失败,则保持其原来的名次。④学月考查。每月一次,由校长每月视察各班一次,进行严格的考查。⑤学季考试。由学校某个班主任与校长一起主持,以便了解谁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强些,作为公开表彰的依据。⑥学年考试。这是最重要最隆重的一次考试。在学年结束时举行,学校各方面的负责人参加,全校的学生集中在操场上,通过抽签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检查和考试。这次考试将决定每位学生是否能升级。

从以上夸美纽斯所论述的这套考试制度来看,它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考试制度,只是一种非书面的检查学习的方法,它缺乏考试的规范化性质,但是,它把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检查作为学校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从每天、每节课抓起,这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无疑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

对教师的职责规定方面,要求每位教师应该给自己提出本班的目标和任务,并且要十分熟练它,然后根据它来安排一切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最必需的东西——笃信宗教;其次是待人接物方面的美德;最后才是生活的外部装饰品——科学知识,教师在道德培养方面要通过多种练习和介绍,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渴望参加劳动。教师不仅在表面上,而且在事实上是他们

教育学生要养成的各种美德的活生生的楷模,教师必须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真诚地希望他们取得成就,仿佛教师就是学生精神成长方面的父亲,因此,他们应该更温厚地而不是严厉地去做这一切。

小组长具有以下管理职责。小组长是10人集体的管理者。在校内,他在智慧、德行、虔信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如在朗读、书写或做其他练习时,小组长要检查每一位组员的学习情况,主持每天的学习考查。在校外,小组长要注意同学是否有礼貌,保证每位学生认真地祷告。

对学生行为提出以下准则:在家教方面,每个学生应该真心实意地敬畏上帝,不做违背上帝旨意和自己良心的事,认真地祷告;在德行方面,学生应尊敬教师和小组长,与同学友好相处,保持身体和衣着的清洁和整齐,行为要符合礼节,与人交谈时要谦虚;在智慧方面,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和思考,对每周的考查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拉丁语学校中的学生在校内都应用拉丁语交谈。

对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管理,夸美纽斯非常重视纪律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他认为班级没有纪律就无法正常有序地工作。维护纪律的办法有三种:一是不断地监视;二是谴责;三是惩罚。班级内无论谁都不得有任何破坏规章制度的行为。一旦发生了过失,则要根据过失的轻重程度给予惩罚。处罚分合理的训斥、用树条赤身抽打和开除。在处罚中,要做到既严格,又温和,以利于错误行为的纠正。可见,那时的班级管理方式主要是倾向于专制式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的发展

人类在很长的时期中,曾经把受教育者——学生的被动性作为社会的期望。在那种状况下,学生成长为“人”(表现人的自主性),会受到“非人”的待遇,如体罚等;反之,学生成为“非人”(丧失自主性),才能受到“人”的待遇,才会受到鼓励和尊重。因此说,那时的班级管理方式是专制式的、非人道的。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不但对传统教育提出有力的挑战,而且表述了关于教育对象的新构想。他指责当时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人们受到自己习惯的奴役、折磨和遏制。“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活,在

奴隶状态中死。教育也成为奴役折磨和遏制人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三要素(称之为“三种教育”)中,“人的教育”(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动)、“事物的教育”(教育资料)都应配合所谓“自然的教育”(受教育者才能和器官的发展),这叫做“遵循自然”。卢梭实际上把教育对象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把教育过程变成自我教育的过程。卢梭

认为,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的东西。这样,就相应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职能,他说,我宁愿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去拿些什么东西去教导孩子,而是要他

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孩子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卢梭认识到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堪称关于教育对象的又一发现。这一发现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成为20世纪初“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支柱,这一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倾向于一种放任式的管理。教师的作用从原来的直接传递知识与价值观改变成从“旁”助成受教育者学习知识与形成价值观的自主活动。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方式由“纪律”的管理变成了“自律”的管理。从这里也能看出管理职能在不同时期的改变。在受教育者处于半人身依附关系的教育情境中,管理甚至成为教育者的主要职能。所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与“不严”都属管理问题。把教育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严”或“不严”,可见在那种教育情境中管理职能的重要。

到了近代,管理只是作为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而成为教育者的派生职能。即使从经验上承认“管理也是教育”,也只是把它作为教育活动条件的意义上承认这种经验,或者说,在不严格的“教育”意义上承认这种经验。

现代教育管理与传统教育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教育只注重管理的管束功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现代教育管理不仅注重管理对教学服务的功能,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更注重挖掘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三、班级管理的任务[3]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所以班级管理应该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校管理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其具体任务如下。

(一)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既是班级管理发挥作用的基础,又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班主任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去,这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组织好教师集体和家长集体

班级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来进行和完成的,但有许多工作必须通过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配合来完成。班主任不能“单枪匹马”,而应团结、依靠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并且形成一个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有统一目标的教师集体和家长集体,共同管理好班集体。

(三)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班主任要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管理目标的要求,从本班的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干部讨论,提出全班共同奋斗目标和具体措施,制订出每学期切实可行的班级工作计划,不断引导学生前进。

(四)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不仅是落实班级工作计划的一个具体的环节,也是使班集体能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忽视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必然会造成班集体的混乱和不协调,进而影响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班级管理的内容[4]

(一)班级组织管理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同时还可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当一个班集体组织健全、学生积极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班级工作能够形成客观运行机制时,班主任就可以从日常琐事中摆脱出来。

班级组织管理要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1.班级组织的设计

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实现班级组织目标,首先必须对班级的发展进行设计,班级据此开展活动。而学生是通过班级中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发展的。

班级组织建设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二是班级群体现有的发展水平。

衡量一个班集体组织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第一,群体目标导向的亲社会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程度。也就是说,社会的要求被班级的成员认同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抱负水平。第二,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一个团结的、对原则问题有一致认识和高度情绪认同的组织,必然有统一的对成员起参照作用的舆论。第三,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班级组织成员彼此之间能够心理相容,每个人在组织中都有归属感、满意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第四,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平。以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共同活动为中介,班级成员才能形成各种特殊关系。第五,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性与成员的自主、自觉性水平,是班级形成教育主体、教育力量的保证。第六,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上六点是设计班级组织的主要依据和达成目标。

2.指导班级建设

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组织的设计者,而且是班级组织建设的指导者。班级组织在目标达成中,深受班主任指导风格和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不同类型的班主任具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

(1)专制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喜欢学生听命于自己,他们的话就是指示、命令,对不服从者动辄发怒、批评、威吓和谩骂。他无论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尽量限制学生的自由,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管理与支配学生的一切行为,而且还会不由自主地压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发挥。他们视自己为权威,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对不服从者给予处罚。学生在这样的班级中总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循规蹈矩,战战兢兢地学习和生活着。整个班级表面看来是统一的,班主任也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然而学生们失去的是学习的喜悦。比如,在专制型班主任管理的班级中,竞争替代了合作。班级成员为了获得班主任的器重而展开竞争,由此导致一些班级管理的负面结果。所谓的“好学生”,学习不再是为了获得学习的喜悦,而是一心为了博得班主任的器重和在班级中的地位,生怕自己被视为劣等生,被人瞧不起。

(2)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主张无为而治,而真正的动机是不愿意负责任。他们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宽容学生的一切言行,使学生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且学生也绝对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样的班级中,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过是物理空间上的聚集,在精神上则完全是疏远的、离散的。这种班级有群体但无组织,不存在有意义的关系,所谓的群体不过是乌合之众。这类班主任管理的班级很快会分崩离析,丧失有机统一体的生命力,变得既无生机,又无秩序。因此,班主任无法把握班级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形形色色的奇怪要求、意见也会让他感到应接不暇,又苦于无力把班级整顿好,只好不负责任听之任之,放弃自己所应履行的职责。

(3)民主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认为自己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善于倾听学生的批评,并且积极地面向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他们主要不是以直接的方式领导学生,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班级组织。他们管理的班级有规则,规则是在班主任的提议下学生自己制订的。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应当如何遵守规则,知道制订这些规则的目的不是监督和处罚,而是在班级充分形成一个自觉维护规则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身上最美好的品质展示出来,体验成功和快乐。民主型的班主任在尊重和爱学生的同时,知道作为班主任所应担负的责任。

上述三种类型的班主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有很大差异:专制型的属于支配性指导,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僵硬的对策为基础,只给予统一强制的指导,或一味的斥责、威胁。在强制性、指令性的指导下,学生的积极性显著降低,消极性、依存性行为增多。放任型的属于不干预性指导,容忍班级生活的种种冲突,更无意组织班级活动,回避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在无指导的班级中生活,有目的的活动水平低下,违背团体原则的自发行为增多。民主型的属于综合性的指导,能够灵活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学生的自发行为,促进班级学生的思想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学生在其指导下,行为较稳定,自主积极的行为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随着这种变化,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人际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班主任的指导内容、指导重点也应视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有研究表明,学生理想的教师形象,从初中至高中会发生很大变化。高中生、大学生倾向于把允许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采取独自的方式行事,具有明确的信念并果断地做出决策的教师视为理想的教师形象;而初中生则认为严守纪律、照章办事是他们心目中向往的理想教师形象。

3.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级组织,发挥好集体的教育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①培养集体意识,使班集体中的全体成员能够自觉按照集体的目标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确立“个人归属集体、献身社会”的道德和社会信念。②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在集体中友好合作、乐于助人、平等交往、相互团结,形成和发展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学生具有组织集体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和技能。④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勇于批判错误舆论,善于坚持正确意见,敏于接受新生事物,进取开拓的集体主义自决能力。⑤培养公民意识,使每个成员自觉地意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扮演好不同的成员角色,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二)班级制度管理[5]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班级和学校的主人。他们既要参与制度的制订,又要遵守所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还要监督自己和他人遵守制度的情况。只有当他们集“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权利于一身的时候,他们才不会成为班级管理的旁观者,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班级民主管理”。

1.根据实际制订班级制度

(1)基本制度是班级发展的基石。全体学生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它们是昔日和现在的教育者群体探索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每个班级未来发展的可靠基石。班主任对这些制度持什么态度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制度是关于“人”的制度,它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理所当然地对这些制度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做法。他们从来没有讲述这些条条款款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订的,有什么优越性,违反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只注重“利用”而不注重“开发”,使得这些金玉良言变成了毫无情感的冰冷说教。班级管理者只有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对这些制度进行心理认同,才能使之真正变成宝贵的管理资源,从“你的要求”变成“我的自觉”。学生认同的过程,是把基本制度变为本班级制度的必然路径。一个班级不可能从“零制度”起步自立规矩,既无可能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2)班级制度是基本制度的操作平台。笼统地要求学生遵守基本制度对管理目的而言效果不佳,而且千“班”一面,不利于彰显班级特色。必须对基本制度进行整合疏理,制订出诸如“本班一日公约”之类的系统可操作性规章制度,这就是基本制度具体化的过程。班级制度要达到或基本达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状态。班级制度的制订主体是学生,教师只负有引导的责任。在制订班级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不违背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班级制度的宽严尺度、对人和事的具体处理方法要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方式进行把握。

管理的目的是发展人。班级制度中往往只有要求,而缺乏具体、明确的评价激励制度(往往是在期中、期末由师生说说评评了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

欣赏学生的成绩,没有制度保障是不行的。只要求学生做到什么,而对做得出色的人和事没有表扬与奖励的措施、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没有批评与惩罚措施,这样,制度的杠杆就倾斜了。学生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久而久之也会滋生“制度无情”的感觉。所以班级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班级的评价激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制度激励人、教育人的作用。

班级制度应该是灵动和有时效性的。“学生制度学生订,订好制度为学生”的宗旨是孕育绵延不绝的班级制度的源泉。班级制度应该成文以便传承和修改,如果学生不能或无法承担文字工作,班主任要责无旁贷地做好这项“服务”。

2.执行班级制度

立制度易,行制度难。制度的公平和增效作用师生并不难理解。但我们的班级“制度”为什么没有其应有的尊严呢?这是缺乏对遵守制度的评价机制所造成的。我们往往立好了制度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把起点也当作了终点。“立法”更要“司法”。班主任考核学生的依据是什么?以几项简单的外显指标粗略地给学生下结论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应该对照所有的班级制度细细评价。评价形式要多元化,既要有教师评价,又要有生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时要心存善意看主流,就事论事,避免伤害受评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有异议的时候,要允许学生申辩和质疑。评优既要评综合先进,又要评单项优秀。要尽量肯定多数人的守纪行为,满足他们当“好学生”的愿望,实行无劣评价,唯其如此,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才算是系统性的,才会真正凸显“管理育人”的目的。

(三)班级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有特定的角色分工,教学目标一般都由班主任和教师指定。学习目标共有,就意味着班主任和教师把代行制订的目标当作师生合作的目标,它不仅表示让学生理解今后该学习哪些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学习本身的价值,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生活和教学中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实际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自己的发展。学习内容的价值一旦共有,就会产生合作性的学习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2.建立并维护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6]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教学,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班级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在抓教学正常秩序方面,应注意以教学为主,协调其他教育活动,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中心任务;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使教学活动得以优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统一起来;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维护正常的课内课外教学秩序,使全班同学都得到最大发展。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班级管理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班主任要调动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彼此协调关系,使之在班集体工作中形成合力。任课教师要支持和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结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制订和实现班级组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还可以协助班主任共同指导课外实践活动。二是以班长或学习委员、科代表为骨干的教学沟通系统。三是以学习小组长为中心的执行系统。

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是班主任和教师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学习指导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成功的快乐”。许多班主任和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意识不到学习指导的重要性,或以学习要求代替学习指导,或习惯于“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只看分数不重能力,或只重视智力因素不重视非智力因素。这些都是班级教学管理的误区。学习指导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坚韧的学习意志;还包括培养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包括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和较高的学习效率。

(四)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是班级群体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事物而实现的相互配合的动作系统。班级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按活动方式分,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按活动内容分,可分为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文化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活动、游戏活动、综合活动等;按活动的目的分,可分为目标内化活动、建设舆论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活动、培养自觉遵守纪律活动、培养学习兴趣活动等。

所有这些班级活动,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和严格的要求,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例如,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管理要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即有达成目标、有活动原则、有基本的教育内容、有活动的安排、有时间的保证、有科学的评价和考核办法、有环境氛围、有畅通的教育渠道。管理者只有不断落实和充实以上条件,才能避免活动的形式化、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对体育卫生活动的管理,班主任和教师要帮助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如按时上早操和课间操、按时作息、科学地安排时间等。

现代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

一、国外主要管理理论

(一)泰罗的管理理论

泰罗(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在美国总结出一套科学管理理论,其核心是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和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他提出用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的办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科学管理有两个绝对需要具备的要素:劳资双方合作尽到生产最大盈利的责任;必须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的经验。为此,他提出了劳资双方都把注意力从盈余的分配转到盈余的增加上来、挑选合适工人、训练工人、以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刺激工人;管理者与工人合作而分工尽其责。他研究目标在改进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对工人生产环节严加控制,使工人变成机器人似的操作。

(二)法约尔的古典管理学派

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认为,“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提出了管理的原则,提出了组织领导人应有的素质、企业人员的培养问题等。他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分析和组织控制问题。

(三)行为管理学派

行为管理学派侧重于人群关系及个体心理因素分析,提出激发人积极性、创造性的理论和方法,代表性学派有:

1.梅约的人际关系学派

梅约(G.F.Mayo,1880—1949)在美国提出了新的管理思想:人是“社会人”,金钱不是刺激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生产效率取决于人的积极性,人际关系,而满足人的需要是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注意“非正式组织”的情感和倾向对人行为的影响;人际关系融洽是提高生产效率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际交往给个体带来满足,给组织增添活力。

2.需要、动机——激励学派

美国的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提出人生需要五层次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要能引起动机,推动行为。

美国的赫兹伯格(F.Herzberg)又提出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双因素理论。他对马斯洛的理论兼容并蓄,认为保健因素不能激励人积极性,仅是预防人不满的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有调动人积极性的作用。

3.斯金纳的强化学派

美国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刺激(S)所做的反应(R),只要创造、改变外部操作条件,人行为就会随之改变。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核心是强化理论。所谓强化,就是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

反应间的联系;在管理上,就是对某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或阻止该行为的再现。在管理上,运用强化理论,有着肯定积极因素,形成规范行为,否定消极因素,克服越轨行为的作用。

4.关于人性的学派

美国的麦克里格(Douglas McGregor)对人性提出不同假设,创立管理中的X理论、Y理论,而美籍日裔学者威廉·大内以日本管理经验提出Z理论。三种理论要点列表:

5.关于领导行为学派

美国的布莱克(Robert R.Blake)、莫顿(Janes Monton)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如果将这种理论应用于班级管理,则如图1—1所示:横轴表示班主任对班级工作关心程度,纵轴表示班主任对班级学生关心程度,其坐标交叉点,即表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类型:9.9型是最佳型班级管理,5.5型是均衡型班级管理,1.1型是最劣型班级管理,1.9型是人际型班级管理,9.1型是工作型班级管理。

二、现代管理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一)管理因素包括理性和经济因素及人性和感情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理性和经济因素及人性和感情因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既要重视正式组织的建设又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建设。

(二)管理目标在于提高效率和效益

工业管理目标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经济效益。同理,班级管理目标也在于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要提高效率就要善于对班级可用资源(人、财、物、信息、思想、文化、时间、精力等)进行充分的挖掘,特别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班委、团支部、课代表、小组长等)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关注投入资源与产出效益的比例关系,追求以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

(三)管理内容包括人的积极性及班级工作

不能见人不见物,也不能见物不见人。我国班级管理要管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也要管班级工作,目的是培养学生。

(四)管理方式采用强化理论

采用强化理论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变人的行为。我国班级管理也可以采用强化理论,强化乃至巩固积极行为、弱化乃至消除消极行为。

(五)管理对人的激励方式在于满足,提升需要层次

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考虑以满足学生合理需要、提升需要层次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努力奋进。

【本章小结】

班级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具有学习性、不成熟性、教育性和社会性的特征的学生集体,是学校组织的基本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日常活动的集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而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劣、管理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我们的班主任教师能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才能,为学生提供一种科学、高效的班级管理,不但可以保持班级秩序的稳定,同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其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掌握新时期班级和班级管理的科学知识,了解班级制度和班级管理的历史发展,明确班级管理的四项任务及内容,切实提高自己管理班级的理论和实践素养。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班级和班级管理的内涵?

2.班级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4.班级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综合案例分析】

一分钟内全班调动完座位[7]

“上课!”同学们全体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

我正要讲课,下面呼啦啦动了起来,几名同学搬着桌椅,把我挤靠在一边。我刚开始还不知怎么回事,见同学搬桌椅出教室到走廊了,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星期一,按班规班法,每周一语文课第一个节目就是换座。我们班是以法治班,到这段时间就做这件事,老师忘了,大家忘不了。同学们依法办事,用不着老师说换座还是不换座。

换座完毕,值日班长宣布:“今天换座用了55秒,正常。”

原来换座位可没这么快。

13年前,我们班同学的座位便每个星期换一次。

靠南边的两行,16名同学串到北面去,其余八组64名同学依次往南串动两行。刚开始,只是人和书包、作业本等用品串动,换一次时间不长,三五分钟就完成了。

后来,按班级规定每人承包自己的桌椅,负责保管、搞卫生等,这样换座时,每个人必须连同自己的桌椅一起换。从南到北大调动,搬着桌椅,教室人又多,你挤我,我又塞住了他,显得秩序混乱,又很耽误时间。那时每星期换一次座,拖拖拉拉要20来分钟,同学们都觉得太浪费了。

大家觉得这件事也该计划一下,制订一个程序,以提高效率。

经过讨论,制订了如下的程序:

第二节语文课,上课后即开始换座,由值日班长宣布换座开始。

双人桌由一人搬桌,一人搬两张椅子;单人桌则椅子放在桌子上都由自己搬。

南面两行同学最先行动。第一桌两人通过前面讲台搬桌椅出教室,到走廊外面走5米停下(倘走4米,后出来的同学挤不下,走6米则多走两步,浪费时间),第二至第八座的同学一个紧跟着一个依次而出,最后出来的第八座两名同学桌椅恰好摆在北面两行第一座的前面。

这时南面两行已成为空地,北面的同学趁空而入,集体迅速向南平移两行,平移的结果使北面两行又成为空地。

原南行现正在走廊的同学,又由第八座开始趁北行的“空”而入。

当原南行第一座的同学在北行第一座落座的时候,全班换座完毕。从开始到结束,正常情况下,55秒钟便可以了。我1984年下半年教过一个有92名学生的班级,那时班级内还生炉子,交通不便,即使如此,我们全班换一次座也才用了58秒。当然,学生们需要一个从熟悉到熟练掌握换座程序的过程。

也有时,换完座,值日班长宣布,换座用了1分零10秒,这就要查找原因。班法规定,换座在1分钟内完成,超过10秒,便是事故。

事故也容易找到,有同学立即起来承担责任:“是我搬桌不慎,将文具盒掉在地上,弯腰一捡散乱的文具,便阻碍了整个集体的活动,使全班同学每人为我浪费了10秒钟。”

解析:

上述案例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片段。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魏书生老师的管理智慧。在魏老师的班里,类似换座这样既有序又高效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15分钟大扫除、2分半收好书费等。可见,高效、稳定的班级秩序得益于高质量的班级管理。

【本章参考文献】

1.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毅.班级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

【阅读链接】

1.谌启标,王晞等编著.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3.李伟胜.班级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曹长德.当代班级管理引论(第二版).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5.张作岭主编,宋立华副主编.班级管理(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7.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注释

[1]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24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毅:《班级管理学》,5~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24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249~25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247~249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檀传宝主编:《德育与班级管理》,25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141~142页,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十章班级管理 1.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B)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班主任的巾心环节是(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二作 D.统一多方丽的教育力量 3.在19世纪初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D)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B) A.民主型.惩罚型、放任型 B.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C.放任型、监督型、正义型 D.惩罚型、正义型、权威型 5.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C) A.校长 B.老师 C.班主任 D.主任 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C) A.教研组 B.年级组 C.班级 D.班级小组 7.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家(A)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马卡连柯 D.杜威 8.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B)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9.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A)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0.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D) A.法人 B.监督人 C.辅导员 D.领导人 11.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B)提出来的。 A.艾拉斯莫斯 B.德鲁克 C.彼得.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2.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D)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目标管理 D.班级民主管理 13.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A)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A.162 B.162 C.163 D.163 第十章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包括(ABC)三个基本环节。 A.制定计划 B.组织实德 C.评价总结 D.科学规范 2.班级目标的设计依据包括(ABD) A.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B.学校的培养目标 C.学生的个性特征 D.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3.班级管理的模式包括(ABC)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生管理 D.集体管理 4.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ABCD)

第一章-班级管理

第五章班级文化建设 第一节班级文化建设概述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一)什么是文化指人类在社 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本质是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 方式等方面的积淀。人类活动 作用于自然界,就产生了物质 文化;人类活动作用于社会, 便产生了制度文化;人类活动 作用于人本身,便产生了精神 文化。 (二)什么是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 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三)什么是班级文化是学校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 全班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和 任课教师为主导,班级内部所 有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 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意识、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班级文化两大基本要素构成: 1. 教师文化。2.学生文化。 在我国,学生文化具有如 下特征:(1 )非反社会性。 (2 )超前性和动态性。 (3 )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二、班级文化的特征一)易变性和可塑性二)童趣性和独特性三)向上性和教育性四)潜隐性和长久性五)实践性和创造性 三、班级文化的作用 (一)教育和熏陶作用(二)导向和激励作用(三)制约和规范作用(四)同化和凝聚作用 第二节班级物质文化的打造 一、班级物质文化的涵义主要是指班级环境的建设,它是由班级成员所 创造或使用的,能 体现班级成员共同价值、信念并为班 级成员感官所直接触及的客观存在 物,是表现在视觉层面的班级文化要 素。 二、班级物质文化的作用 1.熏陶作用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 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 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 果。2.教育作用 三、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一)凸 显主题性二)强化审美性三)营造和 谐性四)突岀前瞻性五)倡导节约性 第三节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一班级制度文化的涵义 (一)什么是班级制度文化是指 以班规、班纪为内容的,由师生共同 制定,全体成员认同 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表现 岀的文化形态。“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学生个性的成长是在班级的各 种制度规范影响下逐渐成熟和完善 的,因而,班级制度起着观念的导 向和引领作用。 (二)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 1.引导作用 2.规范作用 二、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要求 一)科学性二)民主性三)稳定性 四)人文性 三、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策略 (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二)外在约束与内在需求相结合 (三)规范与教育相结合第四节班级 精神文化的创建 一、班级精神文化内涵 (一)什么是班级精神文化是以 集体舆论和班级风气的形成、 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班 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 的集中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和灵魂。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融于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构成了一 个统一的整体,而又高于它们。创建 班级精神文化,塑造学生美好心 灵,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什么是班风班风即班级风 气,是班级成员的精神状态, 主要表现为班级成员中占主导地位 的群体意识、情绪状态、价值倾向 和行为取向等。可分为支持性风气 和防卫性风气两种。 (三)班级精神文化的作用1. 凝 聚作用2.制约作用 二、良好班风的建设策略 (一)把握时机,早抓早管 (一)全员参与,形成共识 (三)发挥榜样力量 (四)充分利用舆论阵地1. 办好班报2.建设图书角 (五)建设好班级标识1 ?班名 2 .班歌 3 .班训 (六)实行民主型的班主任领导 方式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 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三、不良班风的矫正 (一)重视情感教育(二)善于抓 住突破口(三)关注和引导学生文 化(四)建立问责制,引导学生自我 反思(五)运用一定技术矫正学生 问题行为常用技术主要有: 1.塑造所渭“塑造”是 指诱导学生的目标行为,并通过

第十章班级管理试题

班级管理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儿童权利的内容: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 2、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教育性管理和-------。 3、班级管理评价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 4、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原则: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5、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____。 6、班级活动管理是指班主任指导活直接组织的-----、班会、队会等各种班级活动。 7、1992、4、1---------在我国生效,它是国际上第一个肯定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件。 8、班级主题活动设计详案常见的类型有:教案式、串联式和-----。 9、班级管理过程的环节:设计——实施—--------。 10、小学班级的规范环境包括:作息制度、教学秩序、----------------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班级()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比较正确的做法是() A 放任 B 讥笑 C 宽容,帮助改正 D 体罚 3、对待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哪种方法处理比较妥当() A 当众批评 B 眼神暗示 C 体罚 D 请出课堂 4、学生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是() A受教育权 B生命健康权 C性的不可侵犯权 D 人身自由权 5、班主任用暗示手段或借他人他事旁敲侧击,或用名言警句、格言、成语等简明语言加以提示,来帮助学生明白某些道理的谈话方式是( ) A 谈心式谈话 B 渐进式谈话 C 循导式谈话 D 点拨式谈话 6、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和不均衡性。 A 顺序性 B 层次性 C 自主性 D 广泛性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 A启发性原则 B 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巩固性原则 8、一堂成功的主题班会必须把握三个要素:主题、内容和() A 载体 B 形式 C 人数 D 原则 9、教师对待班里所谓的“差生”应该()。 A 顺其自然 B 发现闪光点,给予赏识和表扬,加以引导 C 严厉批评教育,促进努力学习 D 请家长来学校 10、在抓好班级纪律工作中,班主任应实行() A 组建班委会 B 培养正确舆论 C 先专政后民主 D 转换自身角色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概况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概况 重点与难点 1.掌握班级和班主任的概念,知道什么是班级和什么是班主任。 2.掌握班级团体的特征,会用班级团体特征分析一个班级是不是形成了班级团体。 3.掌握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在实践中能够判断哪些工作是班主任的职责。 【理论概要】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学生成长的主要教育空间。班主任制度诞生后,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制度上,班主任都是班级的核心管理者。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其他科任教师对班级管理的职责和义务,但是相比之下,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更全面、更持续、更细致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本专题将对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进行基本介绍,包括班级的概念演变,班级管理的意义;国内外班主任制度的发展、我国班主任的角色价值、工作内容和我国班主任面临的困境几个方面。 一、班级的演变 近代意义上的班级是近代教育发展的产物。班级之所以产生于西方近代学校教育实践之中其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两种力量在班级这一教学组织的产生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宗教组织传播教义实践的推动。由于宗教传播的需要,17世纪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首先使用了班级授课的方式传播宗教。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生产知识和能力普遍提高提出了客观要求。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规模培养生产所需要的人才,而传统的教育难以满足规模化培养人才的需求。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量对班级组织的出现和之后的制度化具有重要作用。班级这个概念最早见诸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57)。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将儿童按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分别为各班级配备适合的教科书,并提出了与这些教科书相应的教学方法。 但是教育传统的力量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班级组织在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更多受到19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导生制”的影响。“导生制”的基础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同时进行教育。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由他们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与管理。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近代国家教育的发展,班级制度才逐渐取代以往的个别教学,成为一种主流的教育形式。1862年,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习题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A.班级公共财产 B.班级信息 C.学生 D.班级资料 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4.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是《大教学论》的作者()。 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C.杜威 D.觊洛夫 5.“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法国 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8.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9.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10.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11.学生在班级中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交往来展开的,活动的过程就是()。 A.交往的过程 B.学习的过程 C.德育的过程 D.认识的过程。 12.班级成员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推动班级的发展,是指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应该具有()。 A.共同统一的准则 B.共同的目标 C.共同的组织机构 D.平等、相容的氛围 13.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 A.校长 B.教导主任 C.班主任 D.任课教师 14.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A.班主任

中学班级管理第一章

班级管理 第一章班级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班级的结构与特点。 2.掌握班级的基本属性。 3.理解班级的社会功能。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班级的性质、作用、结构、特点、功能以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沿革进行认真细致地学习探究,为将来做好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班级的定义、结构与特点 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物。随着近代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速,教育普及要求越来愈迫切,传统的学校教育形式——个别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班级授课制便应运而生。班级授课形式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大为加强。班级授课标志着学校教育职能向社会的渗透和扩大,同时也意味着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在学校教育活动方式和组织形态上向班级的凝聚和强化。原先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任务与责任直接下移到了班级。班级由此成为教育领域中最受关注而又最活跃的教育教学组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班级是缩小的学校,学校是放大了的班级。 一、班级的定义 “班级”对于现代社会里的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以至于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事实并非如此,班级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的。 班级教学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班级最初形态不是现在的状态,最早是按年级进行划分的,粗略地将一个年级作为一个授课单元,这恐怕是班级的萌芽。1538年,德国斯特拉斯堡市督学J.斯图谟创立了第一所文科中学,主要培养封建君主国的统治人才,是为贵族、律师、牧师和医师等上层社会子弟所建的学府。起初,学习年限为8年,后增至10年。课程几乎全是拉丁文和希腊文。在管理方面分设九个年级,并进行了班级教学与管理的尝试。耶稣教会办的学校也进行了班级教学改革。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马斯。不过人们较为一致地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班级的真正提出者。他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对班级及其特点、功能等问题,第一次从理论上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所用的班级概念与今天的班级概念有着很大不同。他所谓的班级是“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六年,应当分成六个班,如有可能,每班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显然夸美纽斯这里所说的班级是一个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改变,社会不断进步,求学的人数不断增加,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年级一个班,早已不合时宜,一个年级中设置多个班已成为普遍现象。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的时间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随后多处兴办新式学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与管理的形式便逐渐普及开来。 现代学校里的“班”与“级”已有各自的含义,“班”是学校里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级”则表示这一群体身心所处的发展阶段。班级连在一起使用就形成现在意义上的班级,即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将年龄相近、身心发展水平相当、文化水平相同的一定数量的儿童组成一个或多个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 二、班级的结构与特点

小学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

小学班级管理 时间: 培训人: 培训地点:会议室 【摘要】班级管理应适时、适度地采用“柔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行动;习惯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班集体中度过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集体内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尚小,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形成的初始阶段,班集体的健康向上与否将对他们的一生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小学班级管理就是教室管理,也就是管理学生的常规与秩序。所以,教室墙上都贴着《班级守则》与《班级公约》等。要求学生们能遵守秩序,重礼貌,好好学习,按时做完功课,不作弊,不迟到早退,遵守校规,尊敬师长等。有些学生的行为触犯了班规、校规时,教师还用一些带有体罚的办法来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并督促学生努力学习。这种片面的认识和

简单的做法致使班级管理死气沉沉,班集体缺少应有的朝气。还有人认为小学班级管理就是教学管理,于是忙着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凡此种种,长期以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后果堪忧。小学生年龄尚小,班级管理应具有自身规律和特色,因此,探析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迫在眉睫。 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针对影响班级管理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以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教师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教育的艺术打动学生,班级以健全向上的集体氛围和力量影响学生,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与同伴和谐共处,互相关爱,营造团结、勤奋、守纪、创新的班级氛围,为学生创设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把爱献给学生 小朋友进入学校就等于步入了人生的第一站,他们好比一株株娇嫩的花枝,需要用爱心精心地培育。 一个教师要带好这些孩子,首先就要当个好妈妈,要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你想想,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整天在妈妈的怀里摸爬滚打,都不讨厌妈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疼他们,爱他们,毫不吝惜地把乳汁献给他们,所以孩子们也就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妈妈。 近年来,学生队伍中又多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他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理念(一)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班主任,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作为班主任,不但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而且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能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工作才会取得一定成效。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的艺术。 我的班级管理理念是: 用爱心赢得学生、用竞争带动管理、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一、用爱心赢得学生 “爱就是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任小艾老师也在本书中提出,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总结多年做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我认为:教师的爱应撒在学生集体中,教师的爱应插在学生的心坎上,包括对优等生的培育,对一般生的促进,对特殊生给予的特殊的关怀,对后进生给予的偏爱。如:我班学生王文刚分入我们班时,自由散漫,说话没有礼貌,上课说话捣乱。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急于批评,而是进行多方面观察,与他交谈。在交谈中,我发现他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好像别人都欠他什么似的。有好几次我发现他中午不回家,在班里泡方便面吃,吃完后就到街上闲逛,这更让我感到奇怪。后来我了解到他是因为父母闹矛盾,才天天不想回家的。当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非常同情他,像他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教育,给予特殊的爱,会使他失去学习的信心,发展下去有可能走上邪路的。为了能使他转变,我经常找他谈心,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家庭问题。我记不清多少次和他促膝谈心,有多少次和他一路同行,我的关心教育终于融化了他冰冷的心,他开始变了,变得有礼貌,懂事了。劳动积极,学习也比以前用功了,并且下决心毕业时考上大学。 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亲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 教师在把爱奉献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着学生们的爱。一句句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增强了自豪感。现在,我们班基本上建立了师生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了班级团结、和谐的气氛。 我坚信:只要我们用一颗真诚关爱的心去开启不同学生心房的门锁,定能给学生捎去和煦的春风,给班级带来亮丽的风景。 二、用竞争带动管理,让班级干部发挥效力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体,光*班主任一个人是不行的。如果做到“事必躬亲”,最后只能疲于奔命,可能收效甚微。如果班主任有一批得力的左臂右膀——班干部,班主任就不会为繁琐的班级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班级工作也因为有了一批得力干将的群策群力而做得更圆满。这就需要班主任知晓班级管理的艺术,培养出能干的班级“小管家”,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做管理的主人。

班级管理复习资料

为什么学习班级管理:1.全面了解小学班级管理 2.形成初步的班级管理理念 第一章小学班主任与小学班级管理 一、名词解释 1、班级: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是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2、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3、小学班主任: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班级的管理者。他(她)要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一定年龄段上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在班级中对实施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其他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小学班主任一般兼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对少先队中队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和帮助。 4、管理: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力,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5、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小学班级组织的领导。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组织中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针对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设计、组织、协调、控制班级组织内的一切活动,以实现预定的班级组织目标。 二、简答题 1、班级管理的过程(后面要扩展) (1)要素(2)环节 管理者:班主任设计:结合管理实践的具体 情况进行创造型设计管理对象:全体班级成员、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实施:付诸实践 班级活动所利用的物质资源和设施 管理手段:班主任实施班 级管理的各种措施评价:知道自己的管理活动 究竟获得了什么结果 2、班级管理的主要课题 (1)班级管理理论的性质(2)班级管理的对象(3)班级管理目标与任务 (4)班级组织建设(5)班级日常管理(6)班级活动管理 (7)班级教育力量管理(8)班级管理者的管理(9)班级管理研究 3、怎样学习班级管理课程 a.把班级管理作为一项事业 b.关注学校班级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c.注意相关学科理论的学习 d.在写作中学习 三、讨论题 结合优秀小学班主任自述故事《让我再来一次》,回忆童年时代的小学班主任,并讨论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班级管理(完整版)

模块三班级管理 第一章小学班级管理概述 1现代意义上的班级组织产生于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予以论证,到19世纪中叶班级组织才普及。 2班级作为教学组织的萌芽,课追溯到古罗马昆体良。 3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埃拉斯莫。 4对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推断作用的,英国的贝尔和兰卡斯特推行的“导生制”,即从儿童中选择优秀者施以特别训练,充任教师助手。 5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使班级教学日趋规范。 6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构筑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论模式。 7班级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特点:教育实体社会实体 8班级管理:是指在师生合作的前提下,教师通过适当的班级管理策略。有效的处理班级中的人、事、物等各项事务,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营造支持性的学习情境与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以达成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9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明确社会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传输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意识。 10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 (1)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2)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形成学生独特个性。 (3)矫正学生的不良倾向,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11小学班主任的角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班级活动的管理者,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班级普通的一员。 12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3)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13小学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1)责任意识和探究能力(2)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14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阶段:规范化阶段(从新手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班主任的过程。但缺乏经验,处在模仿期,对自己期望值高。)个性化阶段(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能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工作进入高原区,难以前进)特色化阶段(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班级管理也进入民主化、科学化阶段) 15班级管理目标的作用:导向激励凝聚调节评价 导向作用:班级管理目标从客观上看,它体现了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主观上看,它体现了班级成员的理想和愿望。 激励作用: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并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反过来又能增强目标意识,是他们在实现管理的过程中感受到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

第十章班级管理评价

第十章班级管理评价 第一节班级管理评价的意义和原则 学习目标: 1、理解班级管理评价的意义,掌握班级管理评价的作用、原则和内容,并能据此分析案例。 2、体会对班级、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 3、掌握有效评价班级、学生的主要方法。 所谓班级管理评价,是专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它是指班主任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系统、全面、准确地搜集、整理、分析学生发展过程与发展状况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体能等各方面素质做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一、班级管理评价的作用 (一)激励—导向作用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最终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能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重要。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小学生学会根据标准和目标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另一方面可以使小学生了解自己是否完成目标,行为是否合乎规范等等,这无疑对小学生的行为活动起导向作用。 (二)反馈—调节作用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对师生双方都有反馈—调节作用。对班主任而言,通过评价学生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综合地了解学生,更能进一步了解影响学生的各种因素,从而及时、明确地调整班级管理目标、管理内容和方法,以提高管理水平;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能使他们明确自己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长处和不足,并及时调节、矫正自己的行为。 (三)沟通—互信作用 小学生对他们最尊敬的班主任是否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十分期待与敏感,而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繁复和琐碎,要和班里几十位同学都达到深入沟通,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班主任可以借助对小学生的评价弥补这一不足。 这种沟通作用还发生于班主任与小学生家长之间。因为教师、家长双方的工作繁忙,见面交谈机会少,通过班主任的评价,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校内的表现与今后的努力方向,积极和学校、教师配合,真正做到家校协作,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班级管理评价的内容 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具体规定的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为班主任明确评价内容及标准提供了依据,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分别为:道德品质、公共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学科学习评价。 三、班级管理评价的类型 (一)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内在动因。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针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班主任要把追求真实与尊重和鼓励自信结合考虑。

小学班级管理的内容

小学班级管理的内容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几乎都是在班集体中度过的。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集体内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尚小,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学习观形成的初始阶段,班集体的健康向上与否将对他们的一生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小学班级管理的内容 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几年,对小学班级工作管理工作有颇多认识和感受,也对此项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情况不容乐观。现例举如下: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主要危害 (一)“威权式”管理 常常听到中小学同行说他们认为育理论所介绍的原理、原则、教法均不切实际,必须代之以严厉管教与体罚,因为这些老师从小学、中学都是这样被打大的,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于是也就依照以前老师的方式行事。一些老师深受“不打不成器”、“教不严,师之惰”观念之影响,加上绝对服从与齐一标准,要求学生乖顺,这种现状一直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甚至一般家长的质疑。 其实,威权式的老师对学生会产生下列影响: 1.对学生要求高度一致。 2.要求绝对服从,采用严格管教方式,学生动辄得咎(学 生无法独立自主,且在人格上不易成熟)。

3.学生心生畏惧、怨愤,师生沟通有困难。 4.学全害怕老师体罚,因而对人们存有敌意,在行为上表现自保、退缩,在认知上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勇气,不敢反抗权威。 (二)“保姆式”管理 长期以来,保姆式教育充斥着小学的管理,日常生活和管理事物都由教师包办,老师天天守在教室,亲自处理纪律、卫生、出勤等日常事物,教师的这种包办管理,害了学生,也害了老师自己,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新精神,也抑制了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废除保姆式教育,提倡并实行学生自治已成了当务之急。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因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三)“重智育,轻德育”式管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一直以学生的学科成绩及高升学率作为教学成效的指标,小学也不例外,一切以学科成绩为主,整个教学重心放在学科知识教学上,忽略情意、技能、认知三个目标的同时达成。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尊重、协助与鼓励,无法给学生一个安全、温暖、和谐、无恐惧的班级气氛,更无法让学生在自我努力中获得成就,培养出评价、欣赏的观念:当然也谈不上让学生在选择、珍视、行动中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了。 二、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讨 (一)“平等式”管理策略 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对班级管理的理念也应该随之转变,摒弃教师的领导权,进行平等地师生交流,纯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树立以学生为本、引

班级管理练习及答案

第十章班级管理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教导处 B.政教处 C.班级 D.团委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 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C.杜威 D.凯洛夫 3.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是《大教学论》的作者()。 A.夸美纽斯 B.埃拉斯莫斯 C.杜威 D.凯洛夫 4.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是在()。 世纪世纪世纪世纪 5.班级管理常见的几种模式()。 A.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B.制度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C.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D.制度管理、交叉管理、教师管理、目标管理 6.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7.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的管理方式是()。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8.平行管理是()的教育思想。 A.夸美纽斯 B.马卡连柯 C.埃拉斯莫斯 D.杜威 9.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属于()。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0.班级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属于()。 A.平行管理 B,常规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1.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家()提出。 A.德鲁克 B.马卡连柯 C.皮亚杰 D.布鲁纳 12.()方式不是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A.权威的 B.民主的 C.专断的 D.放任的 1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4.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目标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6.将传统的他控式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以一种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是班级管理哪种模式的核心理论()。

学校班级管理制度

学校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加强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创上饶县一流学校,必须实现我校班级管理的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为此特制定本制度。 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在新的亮点下随光舞蹈 发展至上,在新的起点上亮剑起跑 第一章班级管理的原则 第一条:班级管理必须以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有关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为依据。 第二条: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班主任要对本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身体等全面负责,及时、认真、如实填写好《班主任工作手册》,履行好《班主任工作常规》。 第三条:各班必须成立班委会和相应的团队组织,要提倡学生自治自理,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四条:班级必须形成正确的舆论,树立正气,对不良现象敢于批评,敢于揭发,不歧视后进生。班级要制定班级管理细则,加强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第二章班级等级及评定 第五条:为了加强我校的班级管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后进班的转化,我校将对班级划分等级,实行等级目标管理。 第六条:每周对班级进行检查评定,每月实行班级考核,一学年考评优秀班级,班主任可树为学校优秀班主任,并在晋级评职时优先考虑。 第七条:检查评定主要通过校务日志、班主任工作手册、班级日志,班级考核内容包括安全、卫生、出勤等,评优评先以两学期班级管理及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为依据。 第八条:评定标准参照国家和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学校督导评估的有关标准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 第三章班级德育工作 第九条:班级工作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在班级的各项活

小学班级管理成功经验4篇-班级管理

小学班级管理成功经验4篇-班级管理 小学班级管理成功经验第1篇 一、把真爱献给学生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更是班主任的天职。从表面上看,它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看,它是教师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我们有责任把这种爱全部奉献给孩子。这是当好一个教师的奥秘所在。一切最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方法,都蕴藏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中,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二、树立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说低年级学生难教,尤其是班主任难当,我自愿申请到了这个岗位上的。虽然我不是个懒人,但我总想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效益,原以为我的这种思想不对,但当我读到陶行知老先生关于教育的责成效率原则时,也就释然了。怎样使我的低年级班主任也当得轻松惬意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当我看到魏书生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成功的教育理论时,我豁然开朗,于是我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入手。从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转变为学生的服务者,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切实当好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家庭教育也不同,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呢?如何让这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个良好的开端呢?我想,空头说教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热心地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也不知道怎么学习,我就根据他们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经常讲些小数学家、小文学家、小画家、等名人的故事给他们听,用这些生动的故事把他们吸引到学习上来,小朋友一听入了迷,我再引导他们想一想,说一说,听了故事,你心里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看谁想得好,说得好。小故事的吸引力起到了作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三、细心扶持学生步入人生之旅我把人生分为五个驿站,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社会。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级的小朋友进入学校就等于步入了人生的第一站口,他们好比一株株娇嫩的花枝,需要精心地培

班级管理知识点复习过程

班级管理知识点60 班级管理;第一章班级管理概述;1.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活动;2.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对待特定班级的资源进行;3.班级管理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2)班级管理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保证;3)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手段;4)班级管理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4.班级管理目标的特点;1)发展性;2)针对性;3)班级管理 第一章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活动。 2.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对待特定班级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引导被管理者高效率的实现班级目标的活动。 3.班级管理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2) 班级管理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保证 3) 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手段 4) 班级管理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4.班级管理目标的特点 1) 发展性2) 针对性3) 层次性4) 可评价性 5.班级管理的任务 (一) 班级组织建设 (二) 班级日常管理 (三) 班级活动管理 (四) 班级教育力量管理 6.班级集体观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通过班级组织中的“管理者”,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或班级纪律去约束学生,实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控制的管理主义的班集体观。 7.标准集体观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求班级中每一个人都应是自己为班级的一员,或心理上视自己归属为所在的集体。 8.自治集体观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着眼于学生一定角色的作用,实现自我参与,形成自治意识,将集体规范加以内化或同一化,并创造新的集体规范的班级集体观。 9.班级管理过程是班级管理者在教育管理科学的指导下,按照班级教育管理目标,对班级进行整体控制和有效运行的过程。 10.霍尔三维(知识维、逻辑维、时间维)结构用于班级管理过程的分析,可以从理论维、设计维、操作维莱展开: (一) 从理论维看,班级管理过程是管理者确定教育管理指导思想,调整更新教育管理观念的过程。班级管理过程的运作首先是理论维的运作,它为班级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保证班级管理过程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二) 从设计维看,班级管理过程是对班级进行系统分析、科学决策的过程。惊醒班级管理就必须对班级进行系统的分析,分析班级系统中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条件;分析要素组合的方式及其结构的最佳模式;分析班级功能的现状和取得育人最佳效能的条件。班级管理过程设计维的运作,最终是要为班级管理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使班级各项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这是班级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三) 从操作维看,班级管理过程是班级管理方案具体实施和调控的过程。班级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动态的班级管理运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管理的过程理论告诉我们班级管理操作维的运作通常包括如下四个步骤: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操作维是一个循环

小学班级管理规定

小学班级管理规定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麻柳小学班级管理制度 一、班干部职责 班长:负责班级全面工作。每月召开一次班委会,制订工作计划草案。做好班委会会议记录。 副班长:协助班长做好工作,做好课堂考勤工作和学校以及学院活动的考勤。 体育委员:负责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及组织参加各种体育比赛。组建并管理编辑体育队伍。 文娱委员:负责开展班级的文艺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文娱委员每学期必须组织一次班级文艺活动) 二、学生课堂常规 1、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 2、听见上课的预备铃后,尽快安静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在自己的座位上静候教师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宣布上课后,班长发出"起立"口令,师生相互问好,在教师示意下,学生方可坐下。 3、迟到的学生在教师同意后,应轻手轻脚走进教室,不得妨碍同学上课。 4、上课时,精神饱满,坐姿端正,自然挺胸,两手放在规定的位置,不做小动作,未经老师许可,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和教室。 5、上课时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努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言、提问,要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在教师指名后才能发言,发言时要姿势端正,说普通话,声音响亮,语句完整,并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发言完毕即自动坐下。 6、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如果经过思考还是不懂,要主动请教师辅导。作业要整洁,格式符合规范,做到按时交。 7、写字要严格保持"眼离书一尺,胸离桌一拳,握笔手指离纸一寸"的正确姿势。 8、下课时,教师宣布"下课",班长发出"起立"口令,在教师招呼后,学生方可平静有序地走出教室。 9、值日生应督促全体同学保持教室整洁,一下课就帮助教师整理教具,擦净黑板。 三、班级环境管理制度 1、班级环境要求 (1)劳动、卫生等方面的工具一律摆放在教室后内墙角。 (2)奖状、锦旗一律挂在教室后黑板上方,做到整齐、美观。 (3)“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等贴在规定位置。墙壁、讲台、课桌等不得乱贴、乱画。 (4)教室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整洁。 2、值日班长(生)责任 (1)监护班级各项环境设施、设备。 (2)开启和关闭教室里的灯、电扇和门窗。 (3)督促同学摆好课桌椅、保持整齐排列,负责讲台的清洁卫生,做到每节课后讲台保持洁净。 (4)认真记录值班情况,并送班主任审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