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一) 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 ( 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 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 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

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与“体格发展”、 “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 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 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

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 方向和水平。

(一)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 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

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

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 依恋的发展

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 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 民主性。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控制、 信心、探

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 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 情绪不安,甚

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 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 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 命不凡、意志薄

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

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是儿童与

3.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1. 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1) 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2) 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 3 岁左右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②4 岁左右的儿童,

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 ③ 5 岁以后的儿童,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

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④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在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 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能力是影响同伴接纳性的主要因素。

3. 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存在交往困难的儿童分两种:被忽视型幼儿、被排斥型幼儿。帮助在幼儿期交往困难的儿童要做到: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

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同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儿童交往、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三、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一)性别差异

1. 身体、动作和感觉的发展方面

女孩出生时身体和神经方面较发达,较早学会行走和达到青春期。男孩出生时肌肉发展

较成熟,肺和心脏较大,对痛的敏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需要力量和大动作技

能的活动中占据优势。

2. 认知发展方面

幼儿期女孩在言语能力上占优势,

这种优势在中学阶段显著增长,包括词汇、阅读理解

和言语创造性。

3. 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方面

男孩更多地成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

特别是身体上的攻击,即使在早期社会性游戏中也

是这样。

4. 特殊发展方面

男孩容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

言语缺陷和情绪问题。

(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

(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四)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和大脑功能分化的影响。

(2)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作用。

(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 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成至关重要; ②同伴交往,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冲突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如对他人的困境表示或做出哭泣反应。关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 1 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

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从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 ~6 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这种现象也很明显。

(三)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 社会生活环境

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儿童具体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以及电视媒介等的影响。

2. 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家庭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一方面是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 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

同伴的相互作用。美国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

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移情

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还是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五、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

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1. 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 主动型攻击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2. 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

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幼儿的攻击性行

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 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

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 榜样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 强化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等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 成功运用了攻击性策略控制同伴,会增加和加强他以后的攻击性。

4. 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一)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 同时,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二)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任性、依赖性强、自私、不合

群、胆小等问题,这给幼儿教育及其他阶段教育带来很大挑战。

(三)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独生子女家庭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

(四) 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1. 家庭教育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几个方面:

(1) 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培养独立性。

(2) 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培养和发展创造性。

(3) 让孩子懂得行为界限,了解行为规范,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养成规则意识。

(4) 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具有适宜的情绪情感,培养与同伴、成人交往的社会技能。

2. 幼儿园集体教育

幼儿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家庭,做好社会性教育工作。幼儿园也是从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以及注重个性教育人手进行教育,家园结合,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第一章_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印度狼孩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 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讨论回答)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完整版)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体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把社会领域列为五大领域之一,足以看出社会领域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当中,受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条件、社会活动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领域的活动竟成为不少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鸡肋”。其实,幼儿社会领域(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指南》中写道:“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由此,社会领域的学习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我觉得除了积极实施社会科计划中各种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也是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在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引导幼儿运用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巩固经验,这比起以生硬的说教方式来对幼儿进行人格和品行的影响效果更好。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记得刚认识晶晶时,我曾误会晶晶是个木讷的小男孩。她的头发,服饰甚至样貌都是偏男孩子风格的,而且她老不愿意和我说话。有一天,她破天荒地穿了一条宽松的长裙!于是我赶紧抓住机会,边摸着她的裙边,边带着惊奇的口吻夸赞道:“哇!晶晶今天穿了裙子!你穿裙子真好看啊!”同时引导着其他小朋友赞美她今天的打扮。(幸亏孩子们也很配合。)晶晶听后只是望向别处,微微一笑,然后走开了。但接着几天她都穿着不同的裙子回来,然后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意思是“老师,我今天好看吗?”自此,晶晶每次看见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或者交谈。我觉得教师都应该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会使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大胆进行交往。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让他们明白到不能只享受着赞美,却忽视了如何去赞美别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以及意义: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外表及个人性格。在儿童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交友困难的儿童, 他们是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及移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依靠身体上的攻击,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受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及挫折的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确实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为促进独生子女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

第一章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其影响

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识记幼儿社会性 发展的五大内容,理解幼儿在其自我意识、情感、个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点,识记和理解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及交往水平,识记幼儿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发 生攻击性行为及教师在此时的态度,理解道德的内涵,通过对皮亚杰的研究案 例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通过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理解儿童道 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展开教学的意识,进一步 培养学生对幼儿的情感,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幼儿在什么 情况下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2.教学难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涵,幼儿自我评价的特征,幼儿情感发展的 阶段,道德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比较法、表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资源,教学案例库等 五、教学过程 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其影响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可爱的小宝贝们,导入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 一、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的角度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互相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自我意识 1.含义: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它是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2.具体内容: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幼儿在1岁以前是人我不分的。(幼儿吃脚丫图片) 两岁左右的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及感觉,但在表达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面。 两岁半到三岁时,幼儿把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这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型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稳定性 教师的应对策略:多以积极、鼓励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肯定性评价。 角色意识: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进入90年代后,心理学家、教育家以及老百姓等都越来越注重起“情商”。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人的成败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无不和一个人的情感智慧相联系,而情感智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社会性发展能够促动幼儿身心的发展,社会性发展教育幼儿如何学习做人。 幼儿园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行教育的专门机构,比起家庭,幼儿园的教育更有目的性,资源也更为丰富。现阶段幼儿园中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存有着一个幼儿多名大人照顾的现象,特别是爷爷、奶奶对幼儿更是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而幼儿园生活中有着很多不同性格、年龄的幼儿,并且教师的角色和家长的情感纬度不同,幼儿园内还有专门的集体活动,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那么如何切实有效的实施社会教育,首先是要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幼儿生性不甘寂寞,爱与同伴游戏。游戏已进入社会性水准更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中有四类儿童:受人尊敬的“小人王”;顺从、随和的依赖者;不受欢迎又受嫌弃的孤立型儿童;因霸道而遭排斥的儿童。独生子女和智力高的儿童常有假想的儿童作伴。个人的兴趣、水平差异已有表现,已养成一套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初步形成。幼儿期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已经理解到了男女性别及行为上的差异,4岁前男女儿童与同性及异性同伴都玩的十分融洽。4岁之后男女儿童游戏的内容开始分化,5岁后更加明显,儿童意识到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从而产生同一性。幼儿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的某种看法,如自己是漂亮还是难看的,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自我意识通常都是家长及老师对儿童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感,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学习会有所协助;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使得儿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容易导致儿童的学习困难。尤其是长期的否定及消极的评价更是如此。此时幼儿形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这些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部分。虽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对其不良的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不会再有本质的变化。除非儿童遭遇生活中重要的变故或客观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否则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很难再发生变化。所以,应重视幼儿期的心理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及人格结构的人,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所以,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为此,我们设置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包括:自我意识。如:培养幼儿的幼儿自信心、自我控制、自主性、独立性等;交往与人际关系。如:培养幼儿关心、理解、赞赏他人,鼓励幼儿积极和友好的与他人交往等;社会环境。如:丰富幼儿对幼儿园、家庭、家乡、祖国的理解,爱护环境、关心集体等。 根据幼儿社会性特点我们培养的设计思路 一、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对幼儿实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但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注重。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把诚实、自信、对集体的理解、责任感、在社会制约范围内的独立性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日本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把社会意识、合作作为首要水平来培养。德国把社会化人格的培养作为入学准备的三大条件之一。瑞典极为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张让儿童在与他人合作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化。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社会现实迫切需求的反映,同时也与相关理论研究和进展密切相关。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友 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 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 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里, 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来逃 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性。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命不凡、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3.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婚姻关系、家庭结构以及家庭规模与出生顺序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1.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1)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第一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含义 1、社会的含义[【P4】 2、社会性发展的含义【P4】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1、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P5】 三、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1、个性的概念【P5】 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统和性④功能性 2、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7】 ①个性结构的成分: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②幼儿个性结构【P8】 ③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一般关系、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又是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幼儿社会化的功能、内容与特点 一、幼儿社会化的功能【P11】 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2、规范儿童的行为和道德意识 3、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 4、形成儿童的个性 5、使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二、幼儿社会化的内容【P12】 主要包括:①认知社会化②道德社会化③性别角色社会化④政治社会化⑤职业社会化 三、幼儿社会化的特点【P13】 1、遗传素质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 2、幼儿的社会化具有社会制约性 3、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关键期 5、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 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1、自我概念的定义【P19】 2、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P19】 ①从简单到分化②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 ③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P20】 ①婴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②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概念 ③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概念④青春期的自我概念 3、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21】 ①生物因素:宫内环境、认知发展水平 ②重要他人的作用:家庭成员的影响、教师的作用、同伴关系 ③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地位和种族 二、自尊的发展 1、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P24】 ①幼儿阶段自尊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②儿童自尊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③儿童自尊的发展存在某些性别差异 ④城乡儿童在保持自尊方面存在差异 2、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P25】 ①外表或外貌②亲子关系③父母教养方式④师生关系⑤同伴关系 3、自我控制的发展 ①自我控制的定义【P28】 ②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P28】 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③影响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P30】 生理因素、言语指导、父母控制模式、物质诱因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P33】 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P34】 ①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②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 ③儿童社会认知和各方面的发展室非同步、非等速的 ④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⑤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二、观点采择的发展【P38】 1、观点采择的定义 2、观点采择的分类 ①空间观点采择②社会观点采择 3、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①儿童对社会世界认知结构的发展平行于其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发展 ②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③儿童观点采择过程伴随着相应的智力活动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P39】 1、心理理论的定义 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3、影响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P40】 ①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家庭经济地位、家庭交流

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课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目标: 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 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难点: 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

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四)攻击性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一) 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 ( 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 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 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 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与“体格发展”、 “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 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 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 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 方向和水平。 (一) 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 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 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 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 依恋的发展 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 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 民主性。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控制、 信心、探 索性等方面的发展较好。 (2) 专制型。这类家庭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 情绪不安,甚 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 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 (3) 放任型。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自 命不凡、意志薄 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 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它是儿童与

第六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六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社会性概念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了解同伴交往的意义与方式, 过程与方法:理解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重点 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 同伴交往的意义与方式 教学难点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教学课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交往又叫传播或沟通,它指人们利用一定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送给他人的过程。交往过程包括信息、信道、传送者、接受者四个要素。人类的交往即为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联系活动。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指的是个体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人际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协调相互间行为,以及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其社会交往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同伴之间关系的能力上。 三、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 (三)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三)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四)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教案 学科心理学任课教师龚晓慧上课班级14 级3 班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社会性概念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了解同伴交往 的意义与方式, 2、过程与方法:理解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社会性行为的 培养和训练 【学习重、难点】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同伴交往的意义与方式 【学法指导】讨论法,谈话法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授课内容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交往又叫传播或沟通,它指人们利用一定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送给他人的过程。交往过程包括信息、信道、传送者、接受者四个要素。人类的交往即为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联系活动。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指的是个体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人际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协 调相互间行为,以及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其社会交往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同伴之间关系的能力 上。 三、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 性

(三)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四、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三)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四)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三、课后作业 1社会性概念 2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附:板书设计 一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 3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2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3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4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 一导入新课 复习社会性概念,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哪些? 二授课内容 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

什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

什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 2011-05-03 本文行家:冯芳 对幼儿社会性的定义、内容及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的简单介绍。 幼儿之间的交往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 一、社会性的概念 1、社会性是指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所需的特点、品质。 它是和平相处,解决矛盾,不伤人的技巧及驾驭或掌握公共资源的能力。 2、社会性是指自我的认同品质:一只眼看他人,一只眼看自己。 3、社会性是指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表现形式: ①自我认识,先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 ②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岁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常要求自己独立干一些事情。 ③自我控制与调节 ④自我管理 2、社会认知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3、社会行为的发展 表现形式: 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合作、共享、谦让等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侵犯。 社会退缩行为,撒谎行为,嬉戏行为,告状行为等等 这些社会行为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4、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 5、社会情绪情感的发展 表现形式: 依恋感,同情心,责任感,羞愧感以及各种情绪的表达和控制。各种情绪包括高兴、生气、伤心等。 6、道德品质的发展 表现形式: 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三、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 ①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②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③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④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⑤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6142)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 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 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玩,与 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 想去玩。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 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 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 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 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 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 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 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 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 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 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 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 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岁儿童发展指南》社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张珍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分为两个部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请各位老师仔细阅读。 社会: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一)人际交往 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

教育建议: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教育建议: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如: .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 .对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等行为给予肯定,让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结合幼儿的交往经验,和他讨论什么样的行为受大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5~11岁的儿童通过做各种事情并取得成绩培养出勤奋感和成就感。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 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他们认识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孩子还认识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有相反的情感。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认识到对一个人可以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分辨感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情感的能力也提高了。当别人说“我很高兴”,但实际上毫无兴奋的表情时,孩子知道他并不高兴。6岁时,孩子就能够用语言掩饰自己的情感。这多半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比如,孩子得到一个他并不喜欢的礼物时,却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候,孩子的面部表情更能准确反应他们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最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只有当孩子独自一人时,或者相信他们的表现会得到理解和认同时,孩子才会流露真实的情感。不幸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是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积极反馈。男孩尤其如此,因而大一些的男孩往往不爱表达自己的感情。 (2)侵犯行为 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一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伤害其他人。孩子的打斗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但个人差异表现得更持久。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攻击他人。许多研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与之相关。家长的一些举动会助长孩子的侵犯行为,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恶作剧觉得好笑;因孩子攻击别人占了上风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鼓励或惩罚孩子的侵犯行为,孩子会认为侵犯行为是有效的,可取的。实际上,攻击行为虽然有时能带来一时利益,却会造成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等。有些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比如,好斗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离婚率较高。 (3)压力 虽然小学阶段应该是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经常显得不快乐、沮丧、眼泪汪汪。5~11岁的孩子活跃、不知疲倦,同时也十分敏感和胆怯。男孩容易有多动、任性的问题,女孩则容易出现感情上的自闭。哪些事件特别会使孩子感到压力呢?失去父母、学习止步不前、在课堂上尿裤子、父母之间冲突、偷窃被抓、被怀疑撒谎、成绩差、被叫去见校长、动手术、在班上被嘲笑、转学、不被选中、比赛失败等,是孩子普遍认为最容易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