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媒介融合

什么是媒介融合

什么是媒介融合
什么是媒介融合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

定义

1.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3.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类型

“新闻业融合”五种类型

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便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新闻业融合”)的类型,前三种是从“媒介组织行为”来划分的,后两种则是以从业人员的角度进行划分的:

1.所有权融合

大型的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如美国佛罗尼达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美国俄亥俄州的新闻电讯集团,都是将各自在同一地区所拥有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进行了融合。

2.策略性融合

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3.结构性融合

这种融合与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如美国《奥兰多哨兵报》决定雇用一个团队做多媒体的新闻产品,使报纸新闻能够加工打包后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报纸的编辑记者可能作为专家到合作方电视台去做节目,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与解释。

4.信息采集融合

这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前文中谈到的“超级记者”的工作便属此类。

5.新闻表达融合

这主要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媒介融合的特征

1.技术化与全能化

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媒介融合根本的和直接的诱因是数字技术的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媒介融合表现出鲜明的技术特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依托于不同媒介的文化形态竞争与融合,表现出多元文化的技术性与全能性。它不仅体现着大众文化的精神,也兼容并包着精英文化、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形态。

2.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

媒介融合改变了内容的生产模式与传播模式。融合媒介意味着不同类型的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媒介联合经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融合新闻”(Multiple-journalism)产生了。融合新闻与传统的单一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巨大差异,其主要特点是将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进行,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传播新闻。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约化生产方面,不仅表现在传媒组织的合作,还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全民写作。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与文化生产的时代,为新闻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承担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通讯员。

3.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

媒介融合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内容从物理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从媒介载体上看,可以分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三、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垄断,全球化,受众细分,娱乐化,多媒体)

垄断【集团化、兼并、跨媒体】

从世界新闻业历史来看,19世纪末期起,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各国媒介都经历了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二战后,趋势更加明显,成为媒介发展的主流。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几乎都隶属于一定的产业化的新闻集团。撇开所有制的因素,这种共同趋向的内在原因就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旦新闻媒介作为产业走向市场,就要遵循市场规律,按企业方式运作、经营。有市场就有竞争,任何一个企业都想扩大市场份额,其中一个最重要手段就是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实力,求得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市场体制下,新闻媒体和其它企业一样也会存在扩大经营规模的自然倾向。扩大规模的方式,或是通过内部积累或是通过外部扩张即兼并、联合方式,尤以后者居多。反映到媒介上,就是新闻集团的产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成熟的媒介市场必然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常集团形式包括单一传媒集团(如报团、广播集团、电视集团),横向交叉的综合传媒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社等多种新闻传媒在内),纵向联合式传媒集团(如报刊公司和广告公司、印刷公司等相关产业的联合),混合交叉式传媒集团(多种传媒业和相关产业以及其它许多非相关产业的联合),组合方式呈现多样化。而从发展过程看,最初以单一传媒集团居多,中期则以横向交叉和纵向联合式集团为主,近期则以混合交叉式为发展趋向。媒体的高集中,大规模和多样化集团式经营代表了当今世界媒介发展潮流。

无可否认,并购重组集团化和跨媒体经营是传媒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趋势。就全球范围来看,早在20世纪70年代,传媒产业中就出现了整合及集团化的趋向,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趋向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遏止的潮流,至今尚未有任何停息的迹象。无数媒体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多种手段,实现经营领域的扩张,分摊经营成本,分散

种发展趋势,又促进这种发展趋势。

科技发展和进步为传媒全球化提供了物质保证和基础。国际间新闻传播不断扩大的客观需要,促进了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每一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又不断增加国际新闻传播的能力,扩大它的影响和范围。由于国际间空间距离较远,各国国界限制严格,再加新闻传播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传媒全球化对传播技术的要求远比对国内高。媒介全球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卫星,二是通过互联网即因特网。由于网络传播不受国界限制,凡进入因特网的信息,都能被因特网使用者自由接触和调阅,而且可以反复传播。在网上,国家的地域界线已不再是阻止传播的因素,传统的国际传播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无限的传播范围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国界不复存在,连接了全球150多个国家的互联网为每个国家及其公民打开了自由通向世界的大门。互联网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大大降低了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及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限制,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全球化虽然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但它也对国际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媒介全球化,一方面将使世界各国更加开放,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各国的文化将进一步融合,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将进一步加深,世界和平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会以全球化为契机,借助自己强大的媒体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输出美国的文化,从而形成西方中心化,使世界其他各国对西方的依赖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全球化资讯和本土化服务

媒体运作的资讯材料已经越来越具有本土性,现在的媒体运作是先出一个模型,然后这个模型在不同的地区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它的规则都是一样的,只是参与者变成与我们有关系的人。这样可以解释《Survivor》这个节目的制作,它在中国最先引进的是《地球故事》,但《地球故事》在中国的收视不如美国的《Survivor》,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剧中是一群美国人,这跟我们的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没有进行本土化改造。

目前,全球化资讯在全球蔓延,本土化改造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包括娱乐节目在全球的流通。本土化改造要注重怎样去满足本土需求,核心竞争的板块不能因及时的反馈而有所改变。比如世界杯,它所应用的信号是公用信号,但却做了本土化的包装。再比如用自己的评论员和解说员,同时与中国的甲A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是对全球化的资讯进行的一次本土化的改造,在我们的各个媒介中都会采取这样的手段。

受众细分【对象性、窄播、专业化】

日本学者伊藤优一认为,由于新传播科技聚焦于多样化的专业信息,大众社会逐渐演变为“区隔社会”,因此阅听大众日渐因意识形态、价值、品位与生活风格的不同而分化。在这种形式下,“广播”时代的传播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受众群体的多元化趋向,因此,受众细分是传媒业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传播中的受众个性对于接受或拒绝劝服有一定关系。针对个性进行传播,有助于克服不良个性带来的阻力,增强传播效果。如今节目的分化已不仅仅是满足、迎合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更是以个性特色培养忠实受众的“定点约会”意识。

对象化趋势

另外一个趋势是对象化产品的问题。现在,媒介已进入超级市场的时代,现在的媒介产品非常丰富,类型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共享型的传播方式向分享型的传播方式转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载波的概念。载波并不是一个小众的概念,载波的目的还是大众,所以它还是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载波的方式是希望达成一个纵向的大众,它不同于过去的

横向的大众概念,这也就是导致我们进行各种改造,比如频道的专业化。

所谓对象化是指诉求对象的诉求功能十分明确,它的核心受众群和边缘大众群大致相当。其实,现在我们的频道专业化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对象化。对于媒介而言,我们的对象化工作远远没有完成。真正的对象化,体裁可以不一样,但功能是要一样的,比如《Discovery》,虽然它的节目体裁不一样,但它的功能都是教育娱乐。总而言之,媒介对象化必须要通过媒介自身的改革来完成,同时确立不同的受众,以及受众不同的需要,以此来确立产品的形态等。

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传播的五大发展趋势是当前媒介发展与运行的技术背景,是传媒发展的技术基础与最主要的推动力,其走向仍将进一步影响整个传播生态环境,并决定着传媒的未来空间走向。

1在新技术推动下,新闻信息传播正朝着以融合为中心的多媒体系统化方向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地发展。

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传播技术的融合,传播媒介的融合,技术运营与内容提供的融合,传播媒介与社会的融合。

2在新技术推动下,新闻信息传播正朝着以视频为引领的多媒体网络化方向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地发展。

多媒体网络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为什么要说视频将会在多媒体网络传播中发挥引领作用呢?

原因之一,是视觉和听觉能够感受形象和声音,而形声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

原因之二,在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正突破视频网络传播的技术瓶颈,推动单一的“电视”向多样的“网视”迈进,逐步形成视频平台多元化的新格局,展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新形势下更加新颖多样、丰富多彩的视频大舞台。

原因之三,伴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电视的娱乐功能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数字时代的新阶段下,画面的多种表现形式,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交互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户外电视等更是拓宽了电视的表现方法。

3在新技术推动下,新闻信息传播正朝着以交互为特点的多媒体互动化方向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地发展。

在Web2.0时代,网址的无限化以及P-TO-P、即时互动等数字技术开放、兼容、共享的本质特点,导致各种“客”媒体和自主参与的网络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促使信息传播实现“传(媒)受(众)一体化”,亦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每个人又都是媒体用户,传播进一步打破时空制约,造就了信息爆炸、信息完全开放,甚至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新局面。

4.在新技术推动下,新闻信息传播正朝着以定制为特征的多媒体聚合化方向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地发展。

可以预见,在海量信息面前,以定制为特征的信息聚合化将在以下两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其一,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信息定制,信息生产者主动按需推送信息。

利用RSS技术,用户可以自己广泛订阅信息,对信息“全面”的需求实现不再依赖于某一个网站,而是通过多家网站共同完成。网络用户不必再看重一家网站内容的整体质量,而是更关注其某一个频道的质量,对于垂直信息的生产质量要求因此大大提高。

因此,网站需要逐渐摆脱大而全的生产架构,集中精力做好一个或几个专业内容,并且使之尽早占领用户的RSS阅读器。网络信息编辑的基层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RSS技术交给

机器自动完成。以此为前提,网络信息生产的层次得以更加清晰。高层的信息加工、信息整合及信息解读等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

其二,原创型信息生产将得到更多利益。运用RSS定制信息,对用户而言意味着信息消费便利与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信息消费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习惯的约束,或者说用户可以为自己制定消费制度,并受到这种制度的强烈制约。因此,争夺阅读器市场以及频道的地位对于信息的生产者来说,意义十分长远。

在这场争夺中,RSS技术使信息的原始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直接,中介性网站的作用退居其次,因此,传统媒体在下一轮的新闻竞争中,将有可能摆脱一些商业网站强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更好地将自己的原创能力转化为影响力。

另外,RSS技术使得博客的活动进一步冲出了个人的樊篱,使博客成为更具竞争力的信息来源。个人在未来的网络信息生产中,地位将继续提升。他们与专业传媒机构之间将实现更加有机的结合甚至是无缝集成。

5在新技术推动下,新闻信息传播正朝着以移动为标志的多媒体无线化方向更加迅速、更加广泛地发展。

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各种无线技术应用正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速渗透,无线通信已步入到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网络的无线化和终端的便携化、多媒体化,形成了一种新的移动媒介终端。

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发展,顺应了信息时代人们在日益增多的移动环境下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在信息时代,人员流动性增强,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大,出行时间增加,在办公室和家庭之外的所谓“第三空间”中的时间越来越长。此外,新一代年轻人完全是在计算机网络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对无线网络有着旺盛的需求。便携终端设备以及无线通信成本的不断下降,将进一步扩大整个社会对移动多媒体通信的需求量。

十、请回答什么事社会化媒体。从你自身出发谈谈社会化媒体对你校园生活的影响

定义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是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两个关键词:UGC(用户创造内容)和C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

特征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参与: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 例如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系统公告牌)是用户通过终端或互联网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他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的服务。早期BBS的形态大多为在黑色终端机画面上以单色或彩色的纯文字呈现,并使用Telnet协议连接。如著名的浙大飘渺水云间论坛BBS(88论坛),就一直保留了Telnet连接方式。早期BBS是与文字MUD(多用户虚拟空间游戏)相伴共生的。早期有不少BBS用户就是从文字MUD转到BBS上来的。这些人给BBS带来了一种很有益的传统:他们将BBS 视为一种“仿真化”的社区,大家共同参与这种虚拟的社区活动。

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他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大大小小的网络迅猛发展,网民们也逐渐细化,分类细化的网络社区呼之欲出。1997年,带有明显年轻人特征的猫扑论坛诞生,以BT(跳跃思维)精神著称。1999年,苏秦成立了以社区为主的“西陆论坛”;而此时,远在海南的“天涯社区”,古都南京的“西祠胡同”,也纷纷以有特色的论坛服务抢夺网民。除了综合性论坛以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开性,网民们经常针对一些当地的新闻、社会热点问题、时政民生、国际国家大事进行点评、转载或者原始披露,使得众多不为一般民众所知的内幕、负面消息很快公诸于众,具有很强的公开性。·

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播出”的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 人们可以在社会化网络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在朋友之间分享内容并进行交流。最著名的社交网络是MySpace,它拥有1亿零700万的用户。以校内网为代表的校园SNS网站自2005年底开始到现在,迅速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成为网上最火爆的学生社区。·

对话:传统媒体以“播出”的形式,将内容单向传递给受众。而社会化媒体则多被认为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 ·

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以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当前最流行的社区一般集中于照片、书签和视频等内容。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因为在社会化媒体领域,创新和变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第一,电子邮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人们因此在无法见面的时候除了写信和打电话外有了一个更低成本和更方便的交流方式。另外它引入的“群发”、“转发”等模式也放大了个体信息传输节点的能量。但在这一点上邮件有很大的人群局限性,你只能向知道地址的人传输信息和进行社交活动,否则往往被归为垃圾邮件。

具体形式

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是博客(和微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博客:可能是社会化媒体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形式。博客是在线的刊物,最近发布的内容将显示在最前面。(注:博客,分为个人博客和企业博客,也分为独立博客和BSP。)

微博客:这是继在线聊天软件后的又一个在线聊天形式,你可以分享你正在干什么、正在想什么的一句话博客内容,这种超简单的应用,现在已经升级为朋友之间互动交流、分享信息的平台。(国外的有Twitter,国内有饭否、叽歪、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i贴吧等。)

维基:维基站点就像一个公共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上面添加内容,或对现有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增补。最著名的维基站点是维基百科—–一本在线的百科全书,仅英文资料就超过150 万篇文章。(注:国内维基百科做的比较好的就是,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和讯百科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等也应该也算为该类。)

播客:可以通过Apple、iTunes 等软件来订阅的视频和音频内容。(注:国外视频类还有Youtube、Hulu等,国内视频类的有优酷、土豆、酷6等,音频类的就少了。)

论坛:用来进行在线讨论的平台,通常围绕着特定的话题。论坛是最早出现的社会化媒体,同时也是最强大、最流行的在线社区平台。

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在这类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在朋友之间分享内容并进行交流。最著名的社交网络是My Space,它拥有1亿零700 万用户。(国外的还有Facebook、Friendfee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