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思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的选择

反思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的选择

反思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的选择
反思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的选择

反思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的选择

曹立村1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市,510631)

摘要:GDP作为“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1985年以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算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也倍受指责,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以GNP、幸福指数替代与完善GDP,本文在对GDP、GNP等指标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指标,以期促进GDP的完善,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关键词:GDP;GNP;SNA;GNPW

建国后,我国曾先后使用工农业总产值、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 MP S) 体系下的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等多种指标,并从1985年开始与国际接轨,广泛使用联合国1993年SNA核算体系下GDP这一指标。GDP被经济学家称为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正如萨缪尔森所指出的,仿佛卫星能探知整个大陆的天气情况一般,GDP也可以显示一国的经济全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状况如何,目前通常是通过 GDP 来进行衡量。GDP 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反映一国的贫富状况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把尺子,衡量国富、民富的一面镜子。对GDP的崇拜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其历史的必然,但也有它历史的局限性。

首先,GDP片面追求经济的迅速增长。经济是基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

1曹立村(1967.9--),男,湖南安化人,博士,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核算。

是这样。”2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面临的首要社会问题更是要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安定民心,让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由此,社会最初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这一时期发展观的核心是经济的增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多数国家的发展战略都是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对 GDP 的崇拜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如果把经济的增长看得至高无上,其它的社会发展都让位于经济量的增长时,就会带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幸福感的失落等许多社会问题,对GDP 崇拜的结果是只有经济量的增长而没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社会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

其次,GDP注重的是社会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社会发展的首要前提是要提供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然后才能进行其它的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应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为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4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变化了,社会的发展目标也应相应地随之变化。当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会的发展目标应不再限于经济的增长,还应关注人民群众其它的社会发展需要,关注人民的幸福感受。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应是全方面、全方位、和谐的,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GDP 只是反映了物质财富的发展状况,而没有反映精神财富的发展状况,只有物质财富增长的社会不一定就是和谐的社会,只有物质财富的发展,人民不一定感到满意和幸福。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关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

再次,GDP实质上是把物作为发展的目的,而把人作为发展的手段,从而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GDP崇拜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的终极目标,虽然,经济是人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经济发展使人们正当的物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没有经济做后盾的人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但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终极目标又是追求幸福,而不仅仅是财富,经济增长只是人追求幸福的手段,人的幸福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GDP 崇拜的发展观是把社会发展看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P78-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P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P102.

成是单纯经济的发展,把社会的发展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主要是经济量的增长,强调的是经济指数,而忽视了与社会主体的人密切相关的幸福指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不再只是GDP 的增长,还应该有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标准。因此,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而应是人民幸福的最大化。且因 GDP缺乏自然要素和人文关怀,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人文思想“自然——人——社会”三者协调发展所冲突。应该说“自然——人——社会”这三个要素贯穿于所有人类活动中,而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和文化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处于同一层面上,具有同构性。这就要求人们的每一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这三大要素的基本价值,力求使每一要素的价值得以实现,每一要素的内部和谐,并同时考虑它对其他要素的价值实现的影响。而GDP指标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较强调“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处于一种经济发展的均衡中”,忽视其它要素的和谐发展,因此不少的地方出现以牺牲生存坏璄和自然生态的代价来追求 GDP 的提高。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

最后,GDP只关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而忽视了主观方面。生活质量包括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内容,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反映生活质量的好坏。经济的发展是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GDP 崇拜关注的也是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的内容,忽视了人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忽视了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诚然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满足一定的物质文化需要,物的发展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发展经济虽然也是为了人,但物的发展只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人不同于动物,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对 GDP 的崇拜在于忽视了人的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的内容,忽视了人的主观感受。当客观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后,对生活质量主观方面内容的提升就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经济还不发达的特定时期以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首要目标,以 GDP 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GDP 崇拜以经济增长为核心,注重的是社会物质需要的满足,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忽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忽视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GDP 崇拜实质上是一种物本主义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导致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任意摄取和破坏,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导致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人从而沦为金钱的奴婢,造成道德滑坡现象;导致忽视人的精神追求,带来人民幸福感的失落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GDP 的局限性与 GDP 崇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对以 GDP 增长

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发展观进行深刻的反思。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这体现了西方早期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想。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康德也指出,“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5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根本,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发展经济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118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强调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外在于人的社会,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人的最终目标又是追求幸福,因此,人民幸福的最大化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 GDP 崇拜恰恰忽视了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GDP 所强调的只是经济指数,所关注的只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关注人民的福利与幸福水平,没有体现人民对幸福的终极诉求。因此,本文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由重经济的GDP向重人民福利与幸福的核算指标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重新

理清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GDP 在我国盛行近20年,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指标GNP却倍受冷落。事实上两个指标可称得上是一对孪生兄弟,并存于同一核算体系之下。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GDP计算采用的是“国土原则”。而GNP计算采用的是“国民原则”;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生产”的概念。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相比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一国财富总量的统计,GDP越来越优于GNP。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但进入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而开始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目前,一般将国民总收入GNI(Gross National Income,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看做是GNP,各国(包括中国)也仅对外公布GDP与GNI

5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P53.

数据,GNP数据已基本不再统计和发布。从国际组织看,由于职能的不同,IMF 仅关注GD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而世界银行则既关注GDP也关注GNI(GNP),一定程度上讲更为关注GNI(GN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贫富差异。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按照西方国家的核算原则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同时计算 GDP和 GNP,在实际的运用中更多地使用 GNP。1992年我国建立了在SNA 框架下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规范了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继续计算 GDP和GNP,但在实际运用中主要使用 GDP。主要原因是:首先, GDP是从生产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的经济状况,能更好地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总成果。用GDP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更直观。而 GNP是个收入的概念,它无法在总量下面分出产业结构,不便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控。其次,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同时开展,对地区而言, GNP数据的准确程度受基础资料制约较大。

在数据生产上,1980年以前,由于对外经济活动规模较小且资料缺乏,我国并没有单独计算 GNP,直接以 GDP等于 GNP。1980年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的建立,才开始单独核算 GNP,并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计算 GNP所需的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取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从数量上看,据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1993年之后,我国每年GNP平均要比GDP低1.65%左右,年均GNP要低于GDP大约114亿美元,但实际的GNP与GDP差额可能远高于此,这一点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角度可窥一斑。作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利用外资占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截至2005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国资金额为6224.05亿美元,同时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年平均利润率高达16%~18%,由此估算,2005年外商就从中国赚走了1000多亿美元的利润。事实上,我们的招商引资仅是以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换来GDP 数字的增长,而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的利润通过跨国公司流向海外,使我们的GNP 远小于GDP。“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GNP约占全球GNP的2%,但到了30年后的2007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仅上升到占全球GDP的5%。而从GNP 角度看,我国GNP所占世界规模的比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大约仍然只有2%。这就是说,目前我国GDP的一半是外国投资者的,并不属于本国企业的产出。而我国目前的GNP大约只有GDP的一半。也就是说,以今年24万亿的GDP举例来

说,GNP大约只有12万亿元。”(仲大军,2008)GNP远低于GDP表明外国居民和企业在中国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中国居民和企业在国外创造的价值,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净流向指向国外,中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型经济体”而非“老板型经济体”,中国人的勤劳和汗水换来的却是他国人民福利水平的上升。

近年来,针对由于崇拜GDP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要高度重视GNP,提出用GNP取代GDP作为政绩考核指标。魏革军(2007)认为,在经济政策上为追求GDP或GNP,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或输入性经济增长模式,推崇GNP蕴涵的是一种内生的增长模式,内生的增长模式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民间发展经济的冲动。而推崇GDP实际上是一种输入性的增长模式,其动力源泉来自于政府,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也包括政绩考核的驱使之下,以优惠的条件大举招商引资。内源性经济增长模式相对扎实,输入型增长模式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资区域,资本就会流走。张和群(2005)认为,GNP比GDP能更好地体现国民性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建议以GN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指标可以克服GDP的缺陷。著名经济学家李义平(2010)认为,相对于GNP而言,GDP有三大缺陷,即:不能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影响到核心技术和民族品牌的创立;超过一定量的招商引资(这里指外国资本),等于用自己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环境负担给外国人打工,把外国人的工厂办在了自己的土地上,等,因此,他主张要高度重视GNP,建立GNP核算体系。陈志列(2011)认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得转变考核方式,中央对地方的经济考核指标应由原来的GDP改为GNP。裴长洪、盛逖(2007)认为,从GDP再到GNP的跨越,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长远目标,等等。

从目前讨论来看,多数专家认为,以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指标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部分学者认为,GNP比GDP能更好地体现国民性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可以直接地反映经济增长给本国居民带来的实际收益,特别是在净外资流入较大的现阶段,加强GNP的核算、强调GNP总量和增长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学者提出,应以GNP或GNP加其他指标,以取代GDP作为政绩考核指标。

GNP与GDP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其主要区别在于GNP仅仅增加了国外净要素收入的核算内容,用来反映劳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的净流向,体现了一定的国民性和人本价值特征,但它与GDP没有本质的区别,GDP存在的局陷性GNP同样存在,所以,无论是GDP,还是GNP都不是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最佳或

理想的核算指标,必须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近几年来,主要在舆论界和实际统计部门,许多人主张用国民幸福指数(或国民快乐总值)作为GDP的替代指标,来反映社会成员的整体福利情况,其目的在于弥补GDP自身的弊病,杜绝政府部门对GDP的盲目崇拜6。这种想法的初衷固然很好,但仔细推敲它很难得到理论上的支持。GDP核算作为一个官方统计系统,其基本功能是作为政府部门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幸福指数或快乐总值核算框架的建立,意味着GDP框架原有的“经济功能”将化为乌有。按照拉卡多斯的判断标准,与其说它是“进步的”还不如说它是“退步的”。并且由于幸福指数只是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观察的集中反映,将其作为评价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的标准,可能会导致失真现象的产生7。因此,我们也不能用幸福指数取代GDP。

可以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于国民经济核算而言,GDP仍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GDP的修正我们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在保留GDP

的前提下,完善GNP、NNP、NI、PI、PDI等总量指标的核算,以及人均GDP、人均GNP等平均指标的核算,在发布GDP的同时,公布其他核算指标,避免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的单一性,避免将GDP作为唯一的政绩考核指标,消除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对GDP的崇拜,促进由物本价值观向人本价值观的转变;第二步,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绿色GDP、幸福指数等指标的核算,作为GDP、GNP 等指标的补充指标,使国民经济核算由单纯经济核算向自然--经济--社会综合核算转变,使GDP更好的代表福利与幸福;第三步,根据国际国内统计核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用科学的核算指标代替GDP等指标。国民经济核算核心指标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风向标,对之进行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冒进。

基于科学发展观对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笔者于2008年曾与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合作写了《如何建立国内生产福利总值核算体系》一文,提出了国内生产福利总值(GDPW)指标,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指标,本文将提出国民生产福利总值(GNPW)指标。

那么,什么是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根据GDP定义,本文认为,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最终福利总值。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的经济价值理念,对人类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创造的正福利

621世纪经济报道:幸福指数纳入国家统计,地方政府展开排名争夺,2006.9.21。

7杨缅昆,2008:《论国民福利核算框架下的福利概念》,《统计研究》第4期。

价值和负福利价值分别加以汇总,然后用前者减去后者,其余额便是国民生产福利总值。然而,在现实核算中,我们并不需要从头做起,而可借助于SNA体系内的GDP核算数据。这是因为,作为社会最终产品货币表现的GDP是构成国民福利的主要内容。故我们可以将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核算的理论公式表述为: 国民生产福利总值=国内生产正福利价值-国内生产负福利价值+本国公

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

的价值总和

=现行GDP +正内部性生产福利价值-负内部性生产福利价

值-负外部性福利价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

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

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有何特征?本文设计的国民生产福利总值作为一种替代的现代化理念, 是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系统所产生的正效用与负效用的集合,从本质上反映的是客观福利的问题,它是衡量人们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福利的指数,可以有效地补充和修正GDP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它与其他GDP修正指标相比,有两大主要特征:

首先是客观福利性。如前所述,国民生产福利总值中的福利概念应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概念中的福利的这种客观性,一方面,使我们对福利的测度具有了可行性,而避免了建立在主观效用价值论基础上的福利测度的宽泛性、虚无性,甚至测度的不可能性。另一方面,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核算始终以福利为主线,而不是以生产为主线,通过经济、环境、社会发展过程中福利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核算,得出国民经济的最终福利总值,使国民生产福利总值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经济价值目标。

其次是净福利价值性。将国民生产福利总值与GDP加以比较,不难发现,两个指标最大区别在于,GDP考察的仅仅是人类生产活动所创造的正福利价值,也就是GDP只核算“好”的生产,对“坏”的生产则视而不见。但国民生产福利总值则不然,从本质上来看,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是全社会所有经济活动创造的正福利价值的集合扣除负福利价值的集合的余额。在这里,所谓正福利价值是指对人类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有促进意义的因素,其主体是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吃、穿、住、用、行的货物和劳务;然而,人类在创造正福利价值的活动中,也在不同程度上创造负福利价值,如毒品、污染物等等,这些负福利产品使人们已有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日益下降。福利具有正负二重性,具体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如果不存在负福利,福利就是正福利的集合。在这种情况下,正福利价值内部体现为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正福利价值的数量增长就是福利的增长。反之,如果出

现了负福利价值,正福利价值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分离,后者在数值上会低于前者。也就是说,正福利价值的数量增长并不意味着正福利价值质量的同步增长。人们要想使正福利价值的数量与质量统一起来,保证福利的外在数量与其内含的价值相一致,以便使不同时期的正福利价值具有可比性,就必须从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正福利价值中扣除一定数量的旨在消除福利的货物和劳务,而余额才是能够真正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福利。与GDP不同,它的外在数值与其内含的福利价值是基本上保持一致的。基于这个原因,采用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比采用GDP指标,在衡量经济增长方面,更具有科学性,更符合科学发展的经济价值目标。

本文之所以使用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概念,而非国民经济福利、经济净福利、净经济福利、可持续经济福利等名词,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理由:第一,从本文的研究目的来看。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而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是针对国内生产总值在福利上的缺失,基于福利视角对GDP 进行修正的指标,使GDP更能反映国民的福利水平,本质上它仍然是GDP,使用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概念既体现了与国内生产总值概念的内在统一性,又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即国民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福利水平的增进为目标,因而,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概念较好地体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从生产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根据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一般认为,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而广义的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因而,两者具有同一性。但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生产是狭义的概念,即仅指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不包括分配、交换、消费,它与经济概念不具有同一性。国民经济福利、经济净福利等指标名义上是对GDP的修正,但事实上它已不能代表GDP,已失去了GDP的内在功能。尽管GDP有其先天的缺失和不足,但GDP是当今世界通行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特点,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本质上是GDP,因而,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比国民经济福利、经济净福利等指标更具适用性。

第三,从本文的研究思路来看。如前所述,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核算包括正负内部性生产福利价值核算与负外部性福利价值核算等内容。负外部性福利价值核算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成本与社会成本核算等内容。虽然自然资源环境成本与社会成本并非属于国民经济范畴,但本文的成本概念是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使用的是损失恢复的概念,即补偿损失所必须耗费的生产成果,也即为福利损失,这样使GDP与自然资源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将外部性

效应内部化,这样既使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既不失GDP的内在功能,也不失福利尺度功能,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而其他指标仅是对影响福利的因素在GDP 中进行简单的加减,没有体现这些影响因素与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通过对正负内部性生产福利价值核算,扩展了GDP核算的范围,使GDP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因而,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比国民经济福利、经济净福利等指标更具科学性。

第四,从国民生产福利总值的特征来看。国民生产福利总值具有净福利价值性。理论上,使用净值的概念更具科学性,使用总值概念似乎是一种倒退,但在统计核算的现实条件下,固定资产折旧价值的确定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而,国民生产福利总值比国内生产福利净值相对更具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丹尼斯·L·米都斯, 等. 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M]. 李宝恒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4]艾伦·杜宁. 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EB/OL]. 2005-08-16. https://www.doczj.com/doc/549082233.html,/index.asp.

[5]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6]张和群.绿色GDP的缺陷和以人为本的GNP—兼论重构地方政府政绩指标[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第80~82页.

[7] 崔宇.不要厚GDP轻GNP,广州日报,2006年10月17日07:36.

国民经济核算(SNA)方法的制度特性

国民经济核算(SNA)方法的制度特性 ”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核算是20 世纪经济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缩写为SNA)提供对经济社会现象观察和量化分析的最基本方法和原始信息数据,是经济科学分析的基础。几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此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等,他们分别于1969、1971、1973、1977 和1984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联合国(UN)等国际性统计组织共同制定的SNA 也多次修订,SNA(1993)基本囊括了人类历史上该方面最杰出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学工具理性的演进中,经济学理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这无论是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还是对人们透过方法本身对经济世界的理性认识方面,无疑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学工具理性的演进过程中,制度选择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认识的传统观点 无论在统计学界,还是在经济学界,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认识,基本有下述两种传统观点: 1.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这种认识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经济研究,特别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作用而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在实证、规范两个层面都需要有先验和后验的经验性方法论支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作为官方统计体系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了会计账户的形式,将国民经济运行及其结果,予以量化统计。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间、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本身就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研究这些经济现象的方法就蕴含在其中。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簿记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瑞典皇家科学院教授爱立克。伦德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评价是:“……在它们产生据以作出国民预算的预测系统性文件的同时,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至于在学科方面,中国的统计学家们认为:“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有: 1.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2.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es)英文缩写为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 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该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4.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 5.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 Goods)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其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7. 货币存量或者说流通量。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统计学》 单元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张俊霞

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和复习上次课主要内容 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意义(划分类型、研究结构、分析)、方法(品质分组、数量分组) 数量分组: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组数、组限、组距、组中值) 分布数列的编制 统计图的绘制 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指统计汇总后得到的具有计算单位的总和指标,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规模、水平或性质相同总体规模的数量差异。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又称绝对数指标。 (二)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实物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它根据现象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实物单位计量。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量单位,复合单位。 2.价值单位 价值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它以货币单位计量。 3.劳动量单位 以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人工数等,为成本核算和计算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 (三)作用 1.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从其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入手。 2.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 统计综合指标中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绝对数指标为基础计算的。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指标反映的具体内容划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单位数的多少,说明总体本身规模大小的总量指标。如:对某地区居民粮食消费情况进行研究,该地区的居民人口数便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如:上例中粮食消费总量便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地位随统计研究的目的而变化。如:研究该地区粮食消费价格,粮食消费总量变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了。 2.按指标反映的时间状况划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过程总量的指标,如:商品销售额、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额等。

GDP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的答案大家分享

GDP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同,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 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 对现行的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之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DP数字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加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表达的关系。 国内“绿色GDP”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1)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第二阶段(1982-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第三阶段(1992-1995),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因此,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改革,构建以“绿色G D P” (GGDP)为核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是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环境经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本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 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模式建议: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3、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4、构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第一部分综述 (一)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二)基本关系 1.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在本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2.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第三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练习及答案

第三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一、填空题 1.综合指标的具体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相对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相对指标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计算方法。 4.总量指标是说明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标。 5.总量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指标。6.结构相对数和比例相对数都是在________基础上计算的。 7.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为______而计算的相对数。 8.实物指标能够直接反映总体的________总量,价值指标反映总体的________总量。 二、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 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 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 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 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2.计算结构相对数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3. 分子与分母属于不同总体的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4.某地区有10万人口,共有20个医院,平均每个医院要服务5000人,这个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5. 2002年上海市GDP的年增长率为10.9%,该指标是()。 A.绝对指标 B.动态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6.2005年上海市GDP是北京市的134.18%,该指标是()。 A.强度相对指标 B.动态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7. 劳动生产率属于()指标。 A.动态 B.平均 C.强度 D.绝对 8.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本年实际比上年实际增长5%,则计划规定比上年实际增长的算式为()。 A.5 3 % % B. 3 5 % % C. 105 103 1 % % - D. 103 105 1 % % - 9.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又可分为( )。

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明确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了解三种物价指数; ?掌握GDP勺多重含义; ?了解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衡量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 一、GDP GDP即国民生产总值。 1. G DP的分类 用于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GDP分为四类: T潜在GDP与实际GDP 所谓潜在GDP就是社会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应该能够产生的GDP直,即经济的潜力;实际GDP就是社会现实的GDP情况。 潜在GDP与实际GDF两者对比,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宏观经济状况: 潜在GDP=实际GDP说明社会经济潜力充分发挥了出来,是最理想的经济运行状态。 潜在GDP>实际GDP代表经济潜能大,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少,就会出现经济萧条、市场紧缩的情况,称为经济紧缩或经济过冷。 潜在GD代实际GDP代表经济潜能小,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多,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称为经济过热。 F 名义GDP与真实GDP 所谓名义GDP就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直;所谓真实GDP则是以基年价格计算的GDP直。基年就是将某一年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以后每年的GDP都基于此价格计算。 真实GDP与名义GDP对比,可以了解物价是否稳定,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真实GDP=名义GDP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说明社会物价稳定。 真实GDP>名义GDP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真实GD代名义GDP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通货膨胀。

2. GDP与人均GDP GDP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FP则代表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人 民的生活水平。我国GDP目前排名全球第二,说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已相当大;但我国的人均GDP只能排在世界的第100多位,说明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还不 富裕。 GDP是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不同GDP的比较,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 运行的总体情况。但GDP只能反映大致的经济状况,很难做到精准,原因在于GDP漏出。 所谓GDP1出,就是部分经济活动没有计算到GDP中去,造成实际GDP水平被低估,如贩毒、走私等非法经济活动。 【案例】 非法经济活动产生的GDP1出 意大利国家的黑社会活动猖獗,据统计显示,这一领域产生的GDP漏出占该国总体GDP的13%£右。也就是说,有超过十分之一的经济活动没有被统计进GDP 在美国,黑社会非法经济活动产生的GDP1出也达到了7% 二、物价指数 1. CPI消费物价指数 CPI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最受关注,是整体物价指数中最重要的一个。 r只针对消费品 CPI只计算消费品的物价变动,而不包括其他产品。在我国,CPI只反映八大类与百姓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的价格情况。 T只统计零售价格 CPI只以零售价格为统计标准。也就是说,百姓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商品价格才是CPI的统计依据。 2. PPI生产物价指数 r 只针对生产资料 生产物价指数也称批发物价指数,它只计算生产资料的价格,而不计算消费品价格。比如,钢铁、煤炭等计算价格。 F只统计批发价格 由于生产资料都是以批发形式出售,因此PPI的统计标准是批发价格,而非零售价格。 3.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包含所有的商品和劳务,平时并不常用。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一)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它的基本细胞就是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这些单位的经济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各单位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经济运行就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即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具体来说,国民经济核算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系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在特定时点的结果和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测定,用以跟踪、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 1.指国家或国际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了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了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科学的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一套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构架。 2.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它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核算的结果,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1.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2.是加强经济管理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3.可用于国际比较。 4.具有推动统计和其他核算现代化的功能。 三、国民账户体系(SNA)简介

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

努力开创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局面i 一、全面地估计我国的经济形势 经过3年来的加强宏观调控,我们遏制了由于经济“过热”引起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得到明显改善。从宏观指标看,经济增长率趋于合理,物价上涨率不断回落,财政、金融和外贸的运作大体上平稳发展,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现在的宏观 经济形势,是1993年以来最好的ii。 1993-199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物价水平上涨幅度连续3年都在10%以上,呈现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现象。1994年,中央领导提出要使“双高”软着落为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这一宏观调控目标在1996年就可基本实现。预计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接近10%,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降至7%以下。物价上涨幅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回落至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已经不再是老百姓关心的“第一热点”,这远远超出了人们原先的预期。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下降多少,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软着落”的实践,令外国经济学家惊叹,也使他们对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刮目相看。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微观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几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而经济效益还在下降。经济活跃的沿海地区,比如苏南地区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有一定的企业规模,这几年来经济效益也呈大面积滑坡。 企业界的不少同志认为,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是宏观调控造成的,这是很片面的。宏观环境的治理,以及一系列宏观方面的改革政策出台,会对企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主要原因。微观效益的不断恶化,究其根由,集中体现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经济运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企业,很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也反映了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太差,因而必须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相联系,为适应两个转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这几年来,本该做得好一些的企业管理工作反而倒退了,成为企业运作困难、效益下滑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 中国微观经济运转不灵的状况,一定意义上说是在转轨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是前进中的困难。但是,长此下去,势必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动摇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就拿遏制物价上涨来说,我们动用了不少行政性措施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因企业效益差而期望产品涨价的转嫁动机所冲销。 既要宏观经济形势好,又要微观经济形势好,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形势大好。如果说,两年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高增长、高通胀的“双高”走向高增长、低通胀的“一高一低”,那么,1997年乃至整个“九五”期间,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从宏观指标好、微观效益差的“一好一差”走向宏观指标和微观效益的“双好”,当然,后者比前者更艰巨。我们已经 有了比较宽松的宏观环境条件iii,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踏 踏实实地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是能够开创“双好”局面的。当前,第一步的工作是,在宏观指导下强化企业管理,因为这是走向“双好”的基础。 二、从工业经济指标看微观经济状况 中国企业的效益差,由来已久,而且不断恶化。现在,中国经济界经常议论令人费解的

统计学教案——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 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分量指标的概念、种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指统计汇总后得到的具有计算单位的总和指标,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规模、水平或性质相同总体规模的数量差异。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又称绝对数指标。 (二)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实物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它根据现象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实物单位计量。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量单位,复合单位。 2.价值单位 价值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它以货币单位计量。 3.劳动量单位 以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人工数等,为成本核算和计算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 (三)作用 1.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从其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入手。 2.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 统计综合指标中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绝对数指标为基础计算的。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指标反映的具体内容划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单位数的多少,说明总体本身规模大小的总量指标。如:对某地区居民粮食消费情况进行研究,该地区的居民人口数便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如:上例中粮食消费总量便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地位随统计研究的目的而变化。如:研究该地区粮食消费价格,粮食消费总量变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了。 2.按指标反映的时间状况划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过程总量的指标,如:商品销售额、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额等。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答案

2 ?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C ?三次产业分类)。 3 ?由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确定的价格是( C.生产者价格)。 4. 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5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6 ?常住单位是指(C ?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 .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畜牧业) 8 . SNA采用的是(A.全面生产概念)。9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D ?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10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固定资本消耗作为( D .内部交易)处理。11 .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指标是( A .国内生产总值)12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B .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第二章1、生产核算的核心是(C国内生产总值)2、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采用的是( A、产业部门分类) 3、产业部门分类的依据是(D、主产品的同质性) 4、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5、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A中间消耗) 6、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C、营业盈余)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某建筑去年已经完成,今年的销售金额应加入今年的 GDP) 8、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9、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A、大于)夕卜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10、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C、可能对也可能错)11、企业的总产出包括是指企业(D、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12、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 2000 亿元,总产出为 3600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 100 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D1600 )亿元 13、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000 亿元,中间投入为 2000 亿元,固定资产折旧 100 亿元,支付劳动报酬 3000 亿元,支付生产 税净额9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C、1000 )亿元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产税的是(B、财产税) 15、下列不同的产业部门核算总产出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按产品法”计算的是(A、农业部门) 16、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C、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17、餐饮业兼营生产和转卖两种业务。转卖业务的总产出( A、只计算其附加费)。 18、金融业的总产出(D、是其金融中介服务的总产出与金融次要活动总产出之和)。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中间消耗的是:(B、大型机床更新) 20 、可比价 GDP 为 1100 亿元,现价 GDP 为 1000 亿元,则物价指数为:( C、 1.1 ) 21、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D、进口货物和服务)。22、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C、增加值) 23、三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果应该是(C、理论上相等,但实际中会有差异)。 24、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指(B、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25、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是指(A、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之比) 第三章1、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 A、投入产出表)。 2、投入产出表按照考察的时间期限不同,分为(A、静态投入产出表和动态投入产出表)。 3、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4、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局限性在于(B、计量单位不统一,使用范围有限)。 5、投入产出表的第I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C、技术经济联系)。 6、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是(A、第I象限)。 7、投入产出表的第I象限从横向看,表明( A、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8、投入产出表的第H象限主要反映(D、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9、投入产出表的第山象限主要反映(B、增加值或最初投入的构成)。 10、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D、)。 11、关于供给表(U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主栏是产品部门)。 12、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B、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由上图可以看出,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3.2%连续降至2009年2月的11.6%;2009年3月同比增幅止住下滑趋势,升至14.7%。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通过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它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核算框架。 二、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它是根据上述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形成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和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2、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对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使其保持良好态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为宏观决策和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估计和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则可以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为决策和计划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以为预测未来提供宏观经济模型。

(2)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定期提供的信息,可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以及各环节、各部门的运行动态,据以及时监测国民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以便于尽快采取调控措施,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3)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重要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关系,投资与储蓄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4)用于国际间的经济比较。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都是参照联合国制订的标准研制和实施的,因此,各国国民经济核算产生的数据体系,具有可比性,可广泛用于国际间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它成为国际间进行经济交流的一种共同语言。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加强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社会生产总量指标统计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核算。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同,因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核算体系。 (1)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它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适应计划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实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联合国于1977年和1984年分别公布了MPS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原则,从整体上规范了MPS体系。 ①MPS的主要平衡表。MPS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使用为主线,侧重反映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它由30个平衡表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平衡表是社会产品的生产、消费和积累的平衡表(物质平衡表);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再分配和最终使用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部门联系平衡表(投入产出表);劳动力平衡表;国民财富和固定资产平衡表;非物质服务平衡表;居民物质财富和非物质服务总消费表。这7个平衡表组成了MPS的基本结构。

2015年《统计学》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习题及满分答案

2015年《统计学》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习题 及满分答案 一.填空题 1.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 )和(平均指标)的基础。总量指标按反映现象总体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2.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实物单位)、(货币单位 )和(劳动单位)三种形式。 3.相对指标数值有(有名数)和(无名数 )两种形式。(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 )、(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 )表示。 4.积累额与消费额的比例为1/3,则积累额占国民经济收入使用额的25%,前者为(比例)相对指标,后者为(结构)相对指标。 5.强度相对指标数值大小有正指标和负指标之分,如果与现象发展程度或密度成正比例,则称之为(正指标),反之则称之为(逆指标)。

6.某产品单位成本水平计划降低3.5%,实际降低5.5%,则计划完成程度为(97.9%)。 7.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不能互换的有(结构)、(动态 )和(计划完成)。 8.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 )和(双重单位或复合单位)。 9.按水平法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的公式为(计划期末实际达到的水平/计划规定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按累计法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的公式为(五年计划期间累计完成数/五年计划规定的累计数)。 10.结构相对数是(总体中部分)与(总体比重 )对比的结果。 二、单项选择题 1.牲畜以头为计量单位,这种计量单位属于(A) A、自然单位 B、度量衡单位 C、劳动单位 D、货币单位 2.下列属于总量指标的是(D) A、出勤率 B、合格率 C、人均产粮 D、工人人数 3.汽车按辆/吨位为计量单位称为(A) A、双重单位 B、度量衡单位 C、复合单位 D、实物单位 4.把基数抽象为1000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叫(D)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内容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内容 中国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1952年到1984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从1985年到1992年,是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共存的阶段,是适应计划指令为主导的一套指标体系,第三阶段是从1993年到现在。这一阶段是取消了MPS 体系,采用了SNA基本核算框架、原则与方法,并结合中国实际创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中国国民收入核算的简要回顾 我国国民收入统计核算起于20世纪50年代。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就开始制定国民收入计划。1956年孙冶方(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率中国统计工作代表团去苏联考察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国民收入统计工作。同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一份国民收入生产及积累分配比例关系的资料。同一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草案时,第一次提出采用先估算国民收入增长的可能,再研究生产建设规模和人民生活改善程度;先确定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再拟定各项主要计划指标。根据这一要求,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国民收入计划的试算工作。经“八大”正式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1962年的国民收入,有可能比1957年增加50%左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应该正确地处理在国民收入中消费和积累之间的比例关系,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稍高于第一个五年已经达到的水平。”“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国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将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有较大的增长”。在“八大”会议上,薄一波提出了“积累率20%,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0%,基本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的‘二、三、四’的著名公式。”当时在国家计委综合局设立了国民收入处,最多时有十几个同志在进行国民收入的核算和计划工作。这一时期的国民收入测算,是以工农业生产统计和财政资料为基础的。 1958年以后,经济工作出现“左”的偏向,大反综合平衡论,搞高指标、高速度、高积累,国民收入计划受冲击,国民收入处被撤消。1962年,国家计委组织了专门力量研究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和使用情况,并把消费和积累作为重点指标。这项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完全终止。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工作又得到恢复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制定“六五”计划过程中,注意发挥国民收入计划在综合平衡中的作用,并把国民收入列为“六五”计划的重要综合指标,规定1985年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71%左右,积累率为29%左右。1982年国家计委又成立了国民收入处,并开始编年度的国民收入计划。1983年,国

04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1、以最低限度为任务提出的计划指标,计划完成程度以不超过100%为好。() 2、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属于强度相对数。() 3、标志总量是指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 4、在计算相对指标时,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相对指标唯一只有强度相对数。() 5、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10%,则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104.76%。() 1、某种商品的年末库存额是()。 时期指标和实物指标 时点指标和实物指标 时期指标和价值指标 时点指标和价值指标 2、绝对指标的基本特点是计量单位都是() 无名数 有名数 复名数 无名数和有名数 3、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无名数 有名数 复名数 无名数和有名数 4、相对指标数值的大小() 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

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 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减小 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5、 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 ) 结构相对数 比较相对数 强度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 1、 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 年末职工人数 年初职工人数 月末设备台数 年国民生产总值 月销售额 2、 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数的是(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密度 人均粮食产量 人均粮食消费量 人口自然增长率 3、时点指标的数值( ) 可以连续计量

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状况的总量 只能间断计数 其大小与时间长短成正比 直接相加没有独立的实际意义 4、 时期指标的数值( ) 可以连续计量 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状况的总量 相邻两时期指标有可加性 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 有时可以间断计量,一般是连续计量 5、 计算相对数指标的可比性原则大致可以归纳为( ) 时间、空间可比 计量单位可比 价格可比 计划和统计的口径可比 计算过程可比 6、 在计算相对指标时,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相对指标是( ) 计划完成相对数 动态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 强度相对数总体单位与标志 结构相对数 7、相对数的表现形式可以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