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概念:(二到六,ppt上没有)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

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些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三.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四.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五.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六.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简答题:

一.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

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但它又是两者的纽带和桥梁。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中间环节一样。

二.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首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又不像各门自然科学那样去探讨自然界某种特定运动形式的规律,而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它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统称为自然观。

其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它不是各门自然科学和各项技术的特殊方法的叠加,而是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探讨科学认识的一般特征和科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探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技术方法的原则和程序。这些内容统称为科学技术方法论。

再次,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不像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那样具体的探讨科学或技术的社会机制、社会结构,而是从价值论的角度着重演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从总体上研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

三.简述古代朴素自然观(古代自然哲学)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体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副有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一切都是发展的、变换的、联系的。

3.思辨性。缺乏实证,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四.为什么用科学革命表征近代科学的产生?

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血液循环,人体结构理论使科学以革命的形式产生。1.科学:确认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否定了地球中心论的基本观点,是天文学上的重大突破。2.宗教:基督教认为地心说在很长时期里被宗教绝对化和神化,并被利用为宗教教义辩护。日心说把颠倒的日地关系重新颠倒过来,这就超出了天文学学科的范畴,而具有冲破宗教神学束缚和科学革命的意义。世界是为人的安适和利益而创造的,人居住的星体自然是宇宙的中心,让人从宇宙中心变成一个自转并绕日旋转的星球,这是向宗教挑战。3意识:哥白尼的学说深刻撼动了人类意识。日心说天翻地覆地把人类意识倒转过来。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和人体机构的研究,是生理学研究的突破,也是科学革命的重大事件,也为宗教不容,也是人类意识的革命。

五.简述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

科学方面、哲学意义、现实意义。科学方面:它是理论力学、天文学、宇宙学的可以补充但不可超越的基石。实际上这是对所有地上物体和天上物体机械运动基本规律的发现。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太阳系结构假说;伽利略发现了地上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以观察事实支持了哥白尼;开普勒发现了天空中行星运动的真实状况,但他是用磁石那样的磁力来维持运动的;而牛顿则把他们的所有伟大成就统一起来了。完成了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哲学意义:他不仅回答了物体如何运动的问题,也回答了物体为什么按规律运动的问题。明确定义的质量、动量和其定律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近代欧洲的哲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实意义:万有引力理论还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天文学上的新发现。

六.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理想十七世纪近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特点和局限性)+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进步(反之退步)

1.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自然,认为自然事物从来如此,一成不变。只考察事物是什么,不能深入考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2. 机械性:用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揭示一切自然现象,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在物质的外部,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机械决定论是唯一的决定论。

3.不彻底性:对自然界做唯物的解释,可是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唯心主义揭示,唯心主义历史观使其具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性质。

七.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有什么地方体现了它的进步/退步?

机械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在细节上比古希腊自然观进步。它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相比都是退步。即在总体上与古希腊自然观相比是退步。

八.怎样理解牛顿所完成的科学史上的大综合(简述近代科学体系的行程过程)

首先使开普勒发现了天体运动规律。即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伽利略利用实验事实支持了哥白尼,研究了地面物体运动规律。其最大的贡献在力学,以动力学研究、单摆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惯性定律、抛物运动等理论奠定了现代力学的基础。牛顿的科学思想是以空间、时间、质量、力为基础,以三大定律为核心,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最高综合,用数学来描述的完整的普遍的力学理论体系,他把过去一向认为互不相关的地上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中,完成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九.“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近代科学革命的起点和最高成果(前三段))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彻底推翻了基督教所推崇的“地球中心说”,以“日心说”建立科学的天文学。这本书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持久的、深刻的学术思想革命,使人类开始重新认识宇宙、地球、物体的运动乃至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哥白尼否定了宗教所认为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说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哥白尼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科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开普勒对天体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以观察事实支持了哥白尼,发现了行星三定律。即天空中行星运动的真是情况。伽利略又对地面物体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地上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建立了刚体力学,牛顿则把他们所有的伟大成就统一起来,完成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具有反对宗教神学的科学革命推向高潮顶峰的意义。可是,牛顿定律说明了太阳系各天体运动现状的原因,但却没有解释这种运动是怎样开始的。为了解释他所困惑的

太阳系初始运动问题,牛顿用上帝推动来作为运动的第一原因。上帝又出现在科学里,所以说“哥白尼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给这场挑战划上了结尾。”

十.简述近代机器系统技术体系产生过程?(第一次技术革命产生过程)

第一次技术革命首先是工具机的革命,主要是纺织机的革新开始的,有关纺织机的一系列发明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应用。首先是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布效率大大提高,然后是纺纱机的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

动力机为核心,蒸汽技术革命。工具机的革新要求有新的动力技术与之适应,对蒸汽机的改进、发明和应用。使第一次技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及动力机阶段。瓦特的发明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成为通用的动力机,并使工具机、动力机和传动机三者构成近代的机器系统,导致了火车、轮船的发明,交通运输的变革,推动各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兴起,使人类进入煤和钢铁时代。

纺织机、蒸汽机和枪炮的制造,要求机械制造和机械技术有更大的发展。1800年,机器制造实现了专门化、标准化、精密化和机械化,为大工业奠定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技术基础。机器大生产体系的建立,是近代技术革命的又一崭新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十九世纪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科学基础?

19世纪的一系列科学成就的使以机械形而上学的观念逐渐破产,并最终促成自然辩证法观念的形成,具体过程如下:1.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那种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观念被星云假说打开了一个缺口。2.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这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第二个缺口。3.能量转化守恒定律:揭示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热、电、磁、机械、化学等运动实际上是能量的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相互转化,在转化中能量是守恒的。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三个缺口。4生物进化论用大量事实和严密的论证说明生物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死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5.电磁感应理论揭示了电磁、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又一次综合;近代物理学接近于完备。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宏观领域的基本规律应经有了相当全面的认识。以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事实,人类能够比较全面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这些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可以近乎系统地描绘出一副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从而使辨证自然观取代机械的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十二.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内容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次技术革命出自生产实践,工匠是发明者;第二次技术革命出自实验室,科学家是发明者。

十三.中国古代科学传统、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传统属于实用科学传统,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传统有如下特点:以经验知识为主,理论与经验割裂,逻辑思维不足。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可以概括为:五大科学和十大技术。五大科学:算术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医学。五大科学:(1)算数学:中国人计算力强,中国的数学有早西方几百年的优异成果,计算见长。(2)天文学:中国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本。(3)地理学:《山海经》是对中华大地地理结构的认识。(4)农学:农学著作发表最早、数量最多。(5)医学:有两千年历史的中国医学自成一家。

十大技术:衣、食、住、行、四大发明、火、水(1)中国的蚕丝织品,长时间成为西方各国期求之物,带来了“丝绸之路”的繁荣。纺织技术:誉满全球。(2)中国的陶瓷名扬天下,在中世纪比黄金还贵。南北朝时(青、白瓷),出口世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3)建筑技术别具一格,大屋顶,封建正统思想,中庸思想的体现。(4)航海技术(举世闻名):水密隔舱技术,但是中国航海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因而迟早夭折,明末之后从此消失。(5)——(8)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中国古代技术发明的杰出代表。(9)金属冶炼:春秋铜、铸钢技术中国最早采用,吴王剑出土时依然寒光闪闪。(10)水利工程:各国都有,现在受益不多,而中国的则影响深远,都江堰依然起作用,大运河1000年都未荒废。

十四.简述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1.城市和资本主义的生产。2.地理大发现:发现地球。3.文艺复兴:“巨人的时代”。4.宗教改革:信阳里的冲突。)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航海行动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动因。其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前提和思想基础。再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试验手段的完善,也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

十五.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

社会政治原因:16-18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过度,资产阶级是历史上帝有个直觉意识到科技力量。政治制度腐朽。社会经济原因:城市——农村,“农桑为本,共商为末”政策,封建初、中期对,但末期,发达手工业、雇佣制;农:自给自足——封建王朝上层建筑,资:钱——资上层建筑;明末压制工商,闭关锁国。思想文化原因:中国大量的感性知识没有上升到理论。哲学思想僵化:哲学思想范围窄,少探讨自然奥秘,天不变,道不变,三纲五常。奴化的教育体制:天地君,学而优则仕;科学腐败;西方市民教育。传统偏见束缚:阻碍向外学习。

十六.如何理解作为宏观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体系是宏观物体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只能靠外力。第二,所有运动都局限于机械运动来解释。第三,物体运动只能改变位置和速度,不能改变其质量。只有量变,无质变。第四,存在绝对时空,时间和空间成立脱离物质的独立存在。第五,机械决定论。严格数学公式表示机械因果性,可精确语言运动结果。第六,把自然界还原为物质实体的集合,理想化,简单化,物质无限可分,简单。

十七.机械唯物主义对自然馆的重大贡献是什么?

同第七题(到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D否定,这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有积极意义。

十八.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再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是认识自然并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十九.阿拉伯人在科技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阿拉伯人:发现古希腊知识的宝藏,保存古希腊文化。阿拉伯人原来文化是落后的,要对渗透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地区实行通知,就不得不学习、吸收和利用古文明中的成就,否则就无法建立稳定持久的统治。

沟通东西方学术文化的桥梁作用。印度数字和位置计数法传到西方,这是数学史一次伟大的计算革命。向欧洲传播东方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传向西方。

二十.辩证思维方式产生的科学基础是什么?(简述辩证自然观产生的必然过程)

1.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那种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观念被星云假说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

个地球、地球表面、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二个缺口。 3. 能量转化守恒定律揭示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热、光、电、磁、机械、化学等运动实际上是能量的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的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相互转化,在转化中能量是守恒的。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三个缺口。 4. 元素周期律解释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量有周期性的依赖关系,元素的性质是其在联系揭示了元素的辩证规律。 5. 无机物氰酸和氨溶液混合起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这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不可超越的界限,无机化学的已知规律开始想哟机务领域渗透。又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一个缺口。 6. 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动植物本质之间的同一性,有机体产生、生长、构造的秘密。 7. 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和严密的论证说明生物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8. 电磁感应理论揭示了电、磁、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综合,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宏观领域的基本规律已经有了相当全面的认识。 9. 以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事实,人类能够比较全面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这些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可以近乎系统地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的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十一.简述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引起人们科学观念的变换。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 1. 根对性原理:任何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相同。 2. 光速不变原理:任何惯性系中真空光速c 相同。 爱因斯坦、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场的统一。 1.(钟慢)相对时间:运动的时间变慢。 2.(尺缩)相对长度:运动的尺子缩短。 3.质能方程:E=mc 2,反应了能量向质量的转化。质量与能量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式,称为质能。 4.光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光速不变、光子静止质量为零等。 5.若两个事件再一个惯性系中是同时但不是在同地发生的,那么它在相对于该惯性系匀速运动的另一个惯性系则不会是同时发生的,即同时性也是相对的。 6.在物体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情况下,相对论力学就变成了牛顿力学。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牛顿设想的作为单个实体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存在,存在着的是一个时间-空间统一体。 爱因斯坦的理论是违反“常识”的,不过常识是以低俗情况下的通常物体作为经验依据的,但在广阔的宇宙中,常识不能作为指南,爱因斯坦的观点优于牛顿。 论述题 一. 简述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主要内及其引起人们科学观念的变化。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1.相对论原理: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都相同。2.光速不变性原理:在任何惯性系中,真空中的光速C 都相同。时间(观):根据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推论: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沿相对运动方向上:(1)(钟慢效应)相对时间:时钟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会走得慢些,即运动的时间变慢。(2)(尺寸效应)相对长度:运动的长度会缩短,速度较大,缩短越多,即运动的尺寸缩短。时空(观):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批判(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时空通过运动相互关联,建立了全新相对论的可变时空论。3.相对论: 质量和能量质能关系式:2mc E ,反映了能量向质量的转化。这就打破了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独立性,在质量——能量的统一体中,使质

量和能量在相互转化中守恒。这些都是人类科学观念的重大飞跃。质量和能量也已不再是单独存在,存在着的是质——能统一体。 二.结合自身,说一说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

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意义: 1.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为了加强素质教育。要解决世界观、认识方法、伦理原则、社会价值等问题,这正是开设课程的

主要宗旨。儒家强调做人。“自然辩证法”还要引导研究生“注意与专业相结合”,自觉地将学习辩证法与研修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教书育人”的观点就是要增强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

的意识和能力。在科学教育中也渗透人文教育,“做人”的教育贯彻在“做事”的教育中,通过做事学习做人,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学习专业知识;

二是学习做研究工作;三是学习如何去思维。2.是科技发展的需要(1)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

长的趋势。(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阶段。3.经济建设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全球化的今天,“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全球化这一新事物的标志性事实,即质的规定性事实是什么呢?全球大市场;全球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跨国公司左右世界经济,而

不是美国。生产要素全球化首先使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从企业看一个突出的趋势是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设置。劳动力全球化。全球化的“双面刃”。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着国家“主权”的传统观念,这不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1)跨国公司正在向全球公司发展,这是对传统的“民族工业”的挑战。(2)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错误的认识和运用。富国与穷国的差距拉大,已经到达越来越难以容忍的地步了。(3)经济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相联系的4. 社会发展的需要:伦理道德、文化建设的需要5.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意义,是自然生态建设的需要。科学技术控制自然、改造自然。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A.经济发展方面,要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急救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 B.社会发展发面,要建立完善的人口中和管理与优生体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C.资源保护方面,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等资源。提供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重要资源保护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要。 D.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止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化。 E.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力和环保产业发展。 F.能力建设方面,要建立完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检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政府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信息共享体系。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第 2 学期) 课号:054TSCAH0 课程名称:《周易》导读改卷教师: 学号:106090010 姓名:孙培军得分: 易经与哲学 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尤其对《易经》中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解。《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人们同时也在判断中寻求着《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本文就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关键词:易经哲学思想宇宙观唯物观发展观人生观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又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完整版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 概论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

浅淡_周易_与_黄帝内经_中的象数思维汇总

中医药理论研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3月第31卷第3期总第400期浅淡《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象数思维 高立珍①孟彪①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1003-0055-02 1《周易》象数思维的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其思维方式众多,而《周易》中的象数思维可谓独树一帜。它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各个领域。所谓象数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象与数进行思维,取象比类,触类旁通,象以定数,数以证象,以发展理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1]。古代对于象数的认识发轫于占筮,《左传》僖公十五年曰:“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象”和“数”是通过占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2]。“象”是《周易》最重要的范畴,它既指卦象,又指物象,物象中既有有形状可见的“形”,又有无形状可见但却可以感受的“象”。 《周易》中的“象”是圣人对深奥之理的诠释,而象又是通过数来表示的。《易经?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一、二、三、四、五称为生数,六、七、八、九、十称为成数。2 《黄帝内经》对“象”思维的发挥应用 《黄帝内经》继承了《周易》象思维的内含,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书中不仅有《阴阳应象大论》等以“象”命名的专论,还提出了:“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并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将人的五脏与自然界的四时,五方,五味,五音,五谷,五臭,七窍等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黄帝内经》对于人的划分,也常依象而分,一种是按五行取象而划分的“五行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出:“先立五行金木水火

2020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自然辩证法中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哲学思想

中文摘要: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以来,我们开始所面临的生各式各样的态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深入思考。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有效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的文明模式。生态文明是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它对于我们反思当前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 关键字: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生态价值 绪论: 全球性生态危机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忧虑,环境的恶化与残破,境意识之严重缺失"自然平衡能力遭到人为破坏而难以维继,从其表象上看生态危机是自然其深层蕴含则人们的生态意思缺失。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国多年来坚持不懈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总结,是对全球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做出的庄重承诺,更是对子孙后代和全世界人民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为缓解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其中不仅有人类观念上的挣扎,更有实践上的艰辛,不仅仅是某个地区人民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国和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需要摆脱工业文明以来盲目的开发方式,以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合乎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来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由来: 生态破坏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痼疾之一。自从人类发现了火的使用, 人类就开始掌握大规模地破坏和毁灭生态环境的能量。最初的大规模破坏是焚毁森林以播种粮食, 森林的毁灭是生态灾难之源。所以不难发现存在很多灿烂的古文明都因后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崩溃而消逝与历史长河中。(生态的哲学朱小丰)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生产“制造”从自然界中选择部分有用的原料,再按照人的想法重新“合成”,最后形成一个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工物”。这些”人工物“满足人类的需求,被人骄傲地称为“精美制品”,像洗涤剂、制冷剂、防腐剂、塑料等不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因此在自然界中是无法降解或者很难降解,成为自然系统的垃圾。化石燃料的燃烧: 一是燃烧所排放的废气会改变大气的成分,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和一系列自然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二是工业文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用完了地球亿万年的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或迟或早要被用光。 二、生态与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程度。社会发展也要求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生态问题频繁出现,而生态哲学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持。([ 1 ] 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M]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以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 从而为审视社会发展与生态提供了一具 有人和自然双重尺度的参照系统。 1社会政治与生态: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治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纵观历史, 我们会发现政治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渐重视生态环境的过程。从表现上看,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政治的表现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者似乎联系不大,可以说, 当今世界范围的环

天大自然辩证法概论(2015修改版)概要

(按照2013年大纲重新整理的,知识点都是大纲中内容,有很多觉得没用的可以不用背了,但鉴于中特的坑,还是都整理出来了。感谢不知道是哪个前人整理的详细资料~加油!——呆兔子)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相邻学科:自然科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高级形态、核心)。当代形态:系统、人工、生态自然观。 科学技术观:以历史形成为基础,分析科学技术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其发展模式和动力,进而概括其规律。是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统一。概括升华科学技术研究中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社会建制、社会运行的普遍规律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创新观——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特征。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并汲取辨证法,综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立的; 2. 列宁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建设创新型国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关键。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复习课程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本章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 强调科学技术研究是实践活动,方法论也应该按照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从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讨论辩证思维与实践特性,让研究生变表征的科学观为实践的科学观,变表征的方法论为实践的方法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是讲清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意义。 1、本节有四对辩证范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要分析为什么单独的一个概念会走向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把这些对两两范畴结合起来?为什么结合才是辩证思维?教学难点也在这里。 2、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是要讲清创新思维的特性,如何把握创新思维的特性,形成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情境,从而触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1、本节讨论了四个创新思维与方法的特性:收敛与发散;逻辑与非逻辑;直觉与顿悟;移植、交叉与跨学科。 2、教学重点是在讲解清楚每一个特性的基础上,讲清如何在这些两极特性间保持张力的创新思维特征。教学难点也是如此。 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帮助研究生意识到数学和系统思维是当代科学方法的重要方面。把握数学方法和系统思维的特征、运用的情境和条件。培养科学抽象、建模、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有系统化特征的思维习惯。 1、数学方法的教学重点:讨论每一种数学方法对于科学抽象、建立模型认识世界的意义和作用,简化研究对象、条件和情境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处理数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数学可以使人精确,但过分数学化也使人远离自然,过分狭窄。 2、系统方法的教学重点:在讲述四类系统方法各自的用途以及优势的基础上,讲清系统方法的整体处理问题的视野。 3、复杂性思维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处理问题时不要过分简化与还原,建立多学科融贯的信念和思维。复杂性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教学要点:把科学和技术视为一种实践性活动,以科学实践的活动观考察科学、技术研究。这个部分增加了科学实践、技术实践、科学仪器和实验室场所对于科学

《周易》与唯物辩证法

《周易》与唯物辩证法 作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杜小安 内容提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而研究《周易》与唯物辩证法的内在契合性和共同性,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蕴含着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二十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郭沫若、金景芳等学者大胆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易学义理派的思想传统,深入探索了《周易》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周易》研究的现代化,开辟了易学的新境界。 关键词:《周易》义理派唯物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周易》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内涵,通过对《周易》进行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地阐释和解读,探索《周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契合点和共同点,使《周易》这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著作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造福每一个现代人和现代家庭,造福每一个社会团体,造福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从而实现《周易》提出的“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价值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他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重新的阐释,使之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按照“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和“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大量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品格。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间蕴含的深层次的契合之处决定的。作为当代中国的哲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表现形式,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有强大的现实实践指导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主线。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的哲学原理。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它认为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客观存在的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矛盾法则。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答案2013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3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