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课题名称】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2、掌握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3、了解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熟悉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理解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了解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6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必须发挥而

且能够发挥的作用)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体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后面的功能都是建立在这一功能之上。在前面学过的新闻起源中,新闻本身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信息需求。新闻事业作为新闻传播过程中职业化的一种表现,它的首要功能仍然是提供信息。

以这一功能来衡量现有的媒介,来评价它在社会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国的媒介影响力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经说过,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也就是说新华社新闻发布出去后,在全球都有影响。但是至少我们要参与其中。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新闻媒体告诉我们的,它传达的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进而有我们自己的理解。

这一功能大量通过新闻体现,那么言论中也提供很多的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

把社会力量统合在一起,起到凝聚的作用。任何国家的新闻事业和媒介都是在维护本国的主流价值观,美国媒体对政府说三道四,但批评的是政府在某个方面的问题,但并不反对美国的整个制度。都是维护主流价值观。我们国家更多的是第一二条,阐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理想及分析政治经济形势,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业与其他意识形态不一样的是,它通过新闻报道,意见的表达,把社会的目光注视到某一方面,起到整合的作用。

三、实施舆论监督

为什么舆论监督是新闻事业的功能之一?作为社会公众有权了解社

会运作。希望大家注意,我国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首先明确我国新闻媒介属于党领导下的媒介,不是独立的组织,既有媒介自身对社会或者政府运转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揭露,更多的是重要事件上党和政府的推动。看党代会的报告,党希望除了司法监督、党纪监督,也希望媒体监督是政府运转的更好。我国媒介舆论监督来自党的领导和推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是说每个事件报道要经过党的批准,而是媒体的这个功能与党和政府的推动分不开的。实际运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的,与新闻媒介自身反映人民的要求的客观作用联系在一起,就有了我国的舆论监督。我国媒体中的记者编辑对这点认识很明确,比如说焦点访谈,如果不是中央的支持,是办不起来,起不到这样作用的。这点与西方媒体的监督是不一样的,大家对这点要有充分的认识。此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不违背党的领导前提下,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格外引起公众的关注,赞赏和支持。如媒体报道了事情之后,地方政府是可以重视起来的。舆论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职业操作上的规则还不是太明确,如司法审判,个人隐私的问题等等,煤矿给记者封口费的问题。在现实中,要进行舆论监督的难度是比较大,常常受到外在政府和其他利益部门的压力,记者的很多稿子是无法公开发表的。当然从反映民意的角度来讲,还有内参这个渠道。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新闻媒介主要是与当前有关的新的东西,关注的是最新的进展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去传授知识。常常是即发性的,让我们已经有相当知识基础的人了解到社会科学最新的进展;如果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是不大容易明白媒介传授的新东西。比如说最新的火车票新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闻事业是无法取代学校教育的。

济南铁路局:火车票提前15天以上退票不收退票费2014-12-02 02:29:11 来源:济南日报

从12月1日开始,铁路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的预售期由20天逐步延长至60天。记者从济南铁路局获悉,为了适应新的客票预售周期,铁路部门自12月3日起实施新的退票改签规则,提前15天以上退票的,将不收取退票费。

“15天为车票再次销售留出了比较充分的时间,铁路公共资源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这是退票新规则的主要考虑。”铁路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此之前,火车票预售期最长为20天。按照铁路总公司刚刚推出的火车票预售期新规则,12月1日,预售期将由20日延长到30日;12月2日至6日,预售期每天再比上一日延长6天;12月7日起开始提前60天发售火车票,旅客可在这一天买到2015年春运第

一天(2015年2月4日)的车票。

为了让更多的旅客最大限度利用车票资源,减少占票浪费运力,同时也便于已持有车票旅客的行程调整,铁路部门还对改签规则作了进一步优化,在其他列车有余票时,可以改签发到城市相同的车票。

具体改签新规则为:开车前48小时以上,可改签预售期内的任意车次;开车前48小时以内,可改签从办理改签之时至票面日期当日24:00之间的其他车次,不办理票面日期次日及以后的改签;开车之后,旅客仍可改签当日其他车次。

提供娱乐,是更多的提供软新闻,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当然在目前的新闻业中,娱乐性可能更指新闻的趣味性。把新闻用比较风趣引人的方式报道出来。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新闻事业是由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就是它的社会功能。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所能实现的效能。一般有: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传授知识,提供娱乐,刊载广告。

一、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交流情况,沟通联系

基本职能,既是新闻事业的基本社会功能,又是新闻事业其它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如引导舆论,传播者虽然可以通过评论,一般文章甚至到刊上的其他非新闻体裁等影响和引导舆论,但主要还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报道反复宣传某种思想观点,倡导某种行为规范,抨击和反对相反的观点和规范,从而达到既定目的。

二、引导舆论,传递观念和意见,反映影响,组织舆论

舆论反映了人心的向背,马克思把它看做是一种普遍的隐藏的和强制的力量。

反映影响就是反映群众的情绪和意向。组织舆论:通过对舆论有选择的反映,起到对自发舆论的集中,放大和强化,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作用。影响舆论:对不赞成,反对的舆论,给予驳斥,抨击,并以他们所赞成,支持的取而代之。

组织,影响舆论并不等于制造舆论。制造舆论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地大肆渲染,人为地制造宣传强势,而组织舆论是扶弱为强,扶小为大,因势利导,上对客观存在的舆论的反映和强化。

宣传活动也是影响,引导舆论的重要内容。新闻事业进行宣传,必经结合新

闻活动的特点,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单一的演讲,才能作到“摆事实,讲道理”,收到宣传效果,正确有力地引导舆论。

三、服务社会,指导生活

1、监督环境,监督政府是服务社会最重要的内容。

马克思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施拉姆指出,新闻传播事业的一种最普遍的功能便是监督政府。梁启超也说过,报纸的功能之一就是监督政府。

2、服务社会,指导生活的功能,还大量地体现在为社会,为公正所提供的具体的服务和指导中。

如指导公众如何就业,择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提供法律咨询,购物向导,天气预报等服务。

都市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四、传授教育,普及教育

“人民生活的教科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1、在报道新闻时,加入必要的知识材料,这些材料方面便于受传者更好地理解,领会新闻报道,另一方面也使受传者获得有益的知识,得到一定的教育,这称之为新闻的知识性。

2、新闻媒介中设臵专门的知识性专栏和节目,开办知识讲座,或由媒介独立或同其他机构合作开办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辅导培训班等,直接向受众以至社会公众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新闻事业传授知识的功能,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泛满足各界观众对于知识的需求,是一所社会大学校。

五、提供娱乐裨益身心

娱乐性,消遣性日益受到重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六、刊登广告,发展经济

广告对于传递经济信息沟通产销,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广告费收入,扶持了生产和发展。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反效应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服务.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交织在一起。

一、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二、连结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三、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消费主义

五、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参考: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合著的《大众传播,大众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 1948年)重点分析负面功能。

一、媒介具有麻痹精神的消极功能

“与日俱增的大众传播产品可能无意中使人们的经理从积极地参与时间转

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

二、持续不懈的媒介宣传使人们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他们指出大众媒介造成了“社会顺从主义”

社会学家马尔库塞在《单面人》(1964年)一书中就主要批判了现代文明把

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追求的双面人,变成完全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面人,使过

去一向具有批判功能的哲学及学术研究,堕落为与现状协调一致的吹鼓手,造成

单面化趋向的二大根源,正在于大众媒介,在于媒介对现状不断地肯定而不加否定。

三、媒介内容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大量复制的通俗产品降低了大众的审美力和知识鉴赏力。要投合大众的口味,媒介不得不降低艺术品位。久而久之,这又反过来使人们的审美能力日趋退化,形成恶性循环。

关于这一点,法兰克富学派作过深刻的批判。《媒介与社会》

四、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剥夺人们宝贵的自由时间资源

“多少代以来,人们为了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而进行斗争,但现在他们在自

由时间全是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打交道,而不是跟哥伦比亚大学打交道。”

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受众定位决定一家新闻媒介的内容选择和风格,也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

1、信息+宣传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即政企合一型,机关报

2、信息+赢利型

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供人们思考和决策所用。

又可细分为:

⑴提供各种各样全面的信息,如《参考消息》,《报刊文摘》

⑵以提供某一二类信息为主,如《经济参考》,《中国证券报》进行的交通频道,天气预报频道,等。

3、消闲+服务+赢利

大众化通俗报(晚报,都市报)文艺,音乐电台

4、知识+赢利(科技报)

5、纯宣传型对外广播电台

补充材料:电视栏目定位

电视栏目定位是指一个电视栏目在策划阶段,对该栏目的功能、受众、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所做的规定性。定位的本质是针对受众的心理特征,实现差异化的传播,准确、独特、清晰的定位意味着栏目自身与其他栏目之间有了明显的区隔效应,能够在电视观众心目中占领与众不同的地位,使他们对栏目形成特定的收视期待,从而不断提高栏目的收视效果,增强栏目的竞争力。

(一)栏目的功能定位

市场主要由三个因素构成,有某种需要的人、能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用公式表示为: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这三个因素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才能决定市场的规模和容量。我国的电视市场已具备人口和购买力这两大因素,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大市场,但电视栏目如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无法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就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市场。因此,“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极其重要,又非常复杂”。(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07页)电视栏目要真正走向市场,在观众心目中形成品牌效应,必须满足观众的收视需要,做好栏目的功能定位,这是电视栏目的物质基础,没有它,电视栏目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观众的需要有各种各样,有些需要是大众化的,如《新闻联播》,满足的是大众对国内外新闻信息的需求,有的相对来说则是小众化的,如《体育新闻》,信息关注点只集中在体育这一个领域之中。不同的观众需要造就了不同的电视栏目,就市场理论来看,大众化不等于小市场,小众化也并不意味着小的市场份额,关键是要找准市场空隙,找准观众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栏目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电视主要包括信息传播、娱乐、服务、教育等功能。从我国电视事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历史分期不同,在电视栏目中表现出来的的功能也有不同侧重。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的娱乐功能被忽视,教育功能被突出;随着电视媒介的市场化,电视的娱乐功能被空前强化;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电视的交流功能又得到凸显,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自1999年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02年该节目获全台收视率第四名,2003年又获中央电视台综合评比第二名。在五年的时间里,《今日说法》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具影响力的法制节目。作为中央电视台档强势法制节目,《今日说法》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担着“普法”使命,承载着明确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节目通过一日一案,以案说法的形式,讲述和解释老百姓最常见的法律问题,缩短了受众与社会主义法制法规之间的心理距离,使知法、守法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作为既符合电视规律又具有普法功能的电视节目,它帮助人们协调社会各种关系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它呼唤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本位意识等。

《绝对挑战》栏目的功能定位突出了服务性。可以用两个层次来描述。第一层次解决就业需求。以本栏目所搭建的电视服务平台为有用工需求的单位和有就业需求的个人提供服务,满足对职业的需求,实现就业;第二层次: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提升求职者的职业竞争力,通过生动的事例回答大多数人在职场和人生中都可能面对的问题,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人、影响人”的作用。节目的核心是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和企业用人制度,帮助求职者发现自己的价值,明确职业定位,为求职者的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栏目的受众定位

无论从传播角度还是经营角度考虑,受众都是电视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没有受众,电视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受众,电视也没有发展的理由和依托。对电视栏目来说也是如此,栏目要吸引受众,扩大市场占有率,就必须认真研究受众,摸准受众的收视兴趣及其他影响受众收视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进而在节目选题、内容、包装、主持人等各个环节主动适应受众收视习惯,确保节目最大限度地为受众所接受。因此,对栏目的受众进行科学的定位,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栏目观众定位常用细分变量主要有地理指标、人文统计指标、心理指标和行为指标四种。选择目标观众群体的常用判断标准主要有六点:1、目标观众群体具有可区分性;2、竞争对手难以迅速跟进;3、政治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较高;4、目标观众群体规模具有较好成长性;5、目标观众到达率较高;6、具备满足观众需求的资源和能力。

栏目观众定位常规流程:1、勾勒观众细分轮廓,进行观众细分;2、选择目标观众群体;3、分析目标观众收视偏好,确立栏目观众定位。

《今日说法》预期的核心层受众是那些将栏目作为工具的观众,他们通过收看节目满足对国家法律政策的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愿望,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权利,节目成为他们“解惑”的教案,具有务实

性特点。在受众群体中还有一批紧密层面上的观众,收视动机主要是满足对社会环境认知和认同的愿望。他们通过收视节目意识到,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也要充分尊重他人的权利。观众收视的过程具有求真性、求美性的特点,在情感上引发渴望公平与公正,谴责假恶丑的信念。

《绝对挑战》直接的目标观众是:城镇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职业人土和准职业人土,包括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职员、企业管理者、公务员、大学生。长远的目标观众是:所有对职业生涯有需求和思考的人。

内蒙古卫视日播电视杂志《酷车先锋》的受众定位为25—50岁左右衷爱汽车、关注经济、期待生活中有新鲜变化的专业人。他们中间有专业领域中的成功人士、玩车族的专业人士、经济领域中的成功人士和专业人士,消费特点是趋于稳重、但又善于选择其他人士的观点,尝试新的事物的特点等等,这种趋势不但影响他们的物质消费,而且,还影响到他们的精神消费。他们是一群善于利用“数字”的群体。

(三)栏目的内容定位

电视栏目的核心要素是其内容,好的内容是电视栏目竞争的基点和良性循环的动力。电视栏目内容的价值内涵在于实用性和新鲜性。实用性因受众需求的目的不同而有差异、有选择,实用性相同或相近者为趋同性,对内容具有趋同性需求的受众群体,形成某一电视节目的目标受众群体或主流受众群体。因此,一个质量较高、受观众喜爱的栏目首先必须有其鲜明的内容定位,来满足其目标受众群体或者叫主流受众群体,这是栏目的立命之本。至于内容的新鲜性,应该说既是对一个电视栏目的起始需求,也是对一个电视栏目持续性收视的需求。因此,一个电视栏目不仅一开始就给予观众以新鲜的内容,而且要持续给予观众新鲜的内容,这就需要开发丰厚的栏目资源,不断更新并深化栏目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制作出符合时代需要和受众需要的内容,满足受众持久的需求。

美国著名的家庭电视台——帕克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超市扫荡》的节目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运用,就在于其节目内容的独特性——在超市跑上一圈,随手抓您想要的东西而无需付钱。

美国广播公司家庭频道《真的变了》是一档少年真人秀节目,其主要内容就是让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的两个14-18岁的少年互换生活四天(周四至周日)。他们彼此完全不认识,通过互发手机短信得知对方的姓名和住处,然后开始交换生活的历程。他们住到对方的家里,和对方的家人、朋友相处,完成对方的日常学习或工作和其他对他们来说陌生的事情。在真人秀节目方兴未艾的时候,《真的变了》就是以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以青少年互换生活环境这一新奇的内容满足了体验他人别样生活的梦想。

(四)栏目的形式定位

电视栏目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栏目形式。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的特性的东西——形式。栏目的形式定位亦即栏目的形态定位,也就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它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的电视处理方法。对电视节目而言,节目内容无论面对何种收视需求,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才能为观众所接受。节目形态是由栏目的内容决定的,也是彰显内容和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无论从其内容结构上,还是从其总体和具体表现形式上,都要把形象生动、新颖活泼作为艺术追求,从而把新鲜实用的内容用新颖活泼的形式传播给受众,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融合与共、相映成辉,最大限度地强化内容对受众的感染力、激发力和教育、启迪、引导、愉悦功能。

加拿大广播公司的品牌新闻评论节目《这小时有22分》,用幽默来做新闻,以其新闻滑稽模仿、喜剧性的新闻速写、辛辣的评论以及担任主持人的众多喜剧天才们的不凡的富于变幻的个人风格吸引了加拿大一百多万观众。这档节目主要通过画面的实际内容和旁白解读的巨大的反差来制造笑料。它的笑料既可以解释为纯粹的幽默,有的时候也可以解释为一定程度的讽刺。

2005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改版后,于3月18日晚21:45推出的日播动漫栏目《轻松十分》,吸收了网络时代“flash”技术,通过动漫形式重新演绎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小品,保留原作品的原声对白,人物和场景则以动漫形式体现,开播第一周收视率在央视一套排名第九,第二周蹿升到第七位,创下了央视一套当时新栏目收是最佳收视纪录。

(五)栏目的风格定位

回顾自20世纪以来中国电视的发展,电视由最初单一的工具性(媒介广播宣传),过渡到八十年代强调公益性和服务性,再到九十年代凸现其文化传播和产业属性。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电视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由量到质的变化,工具属性逐步淡化,娱乐与文化传播功能日渐增强,这些客观上都为栏目风格化提供了现实的需求和可能。

法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布封说:“风格就是人本身”。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风格就是栏目的个性或特色。三国时魏国祖莹曾说过:“文章必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电视栏目也如此,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风格化不等于时尚和前卫,也不等于追求时髦和无原则改头换面,而是栏目品质与品位的提升,必须基于电视的基本表现规律。

中央电视台知名栏目《今日说法》的风格具有独创性,它以“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为宗旨,体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程度、较强的媒体责任感和社会影响力,在普及法律、监督执法、推动立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日说法》的风格还体现在其主持人身上。他们将复杂的法律问题解释得通俗与精确,这种平视权威的视角、严谨流畅的交流,使节目弥散着人文的关怀。

又如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的风格定位:讲致富的故事,把致富的经营之道通过很生动、很感动人的故事来传达出去;内蒙古卫视《酷车先锋》栏目的风格定位:风格前卫、内容时尚、兼顾专业与实用的汽车电视栏目;上海卫视《今日新观察》栏目的风格定位:以都市眼光整合现代社会资讯,追踪分析新闻热点,关注、引领大众话题的日播综合性新闻评述节目;上海卫视晨间节目《看东方》栏目的风格定位:全国最大型晨间节目,资讯密集,轻松侃谈等等。

第四节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西方学者对传播效果的研究:

第一阶段: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20世纪三十年代的研究中,人们认为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拆御的传播威力。受众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所谓“魔弹论”“靶子论”因此而来。此论点是两次世界大战前的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

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

心理学,社会学对个人差异和社会类型的关注对新闻传播媒介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40年代产生有限效果论。

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立论70年代)

一、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魔弹论

受心理学机械的“刺激—反映”论(S-R)的影响

2、选择性理论

主要观点:受众心理倾向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

①有选择地接触②选择性理解③选择性的记忆

3、使用与满足模式

以受众为中心,前面良种都是从传播者角度研究

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言。

①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尔,1964年,论文《固执的受众》认为对顽固的受众来讲,讯息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发现的。

②施拉姆的比喻: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

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事物。餐厅提供的大量的饭菜相当于媒介提供的讯息。它说明,在传播活动中受众是主角。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媒介无能为力。

综上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的新兴理论。它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二、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二级传播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 1940年,舆论领袖,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人际传播在大众中的重要作用由此饿揭示出。

2、含义论

含义论认为:受众的行为是从其内心对世界的理解出发的,而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其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则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研究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在社会人员集体确定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即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这四个方面发挥的主导效应。

3、模式示范论

大众传播的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受众对于媒介内容的接触,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对象。可以从中学得一系列行为方式,也即,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1、议程设臵理论

政治学家佰纳德〃科恩1963年在《报纸与外交效果》一书中,曾写下两句成为议程设臵理论蕴觞的格言:媒介“在告诉读者怎么样想这点上大多不怎的成功(what to think),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what to think about)”,也就是说,媒介难以左右人们的思想方式(倾向),但却易于操纵人们的思想内容。

议程设臵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社会显示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显示的构想。

②大众传播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手重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③事件在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2、创新扩散理论

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知晓——劝服——决策——证实大众传播在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后二者影响力很小。

第五节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1994.1.24.)

1、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尤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

3、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

4、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5、提供个方面有关的信息

6、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7、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作业与思考题】

1、试析新闻业的主要功能。

2、结合实例分析媒介应如何进行功能定位。

3、西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有哪些重要理论模式?

【主要阅读书目】

1、丁柏铨,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张国良,新闻媒体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3、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4年。

第九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事业的五种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尤其要重点掌握新闻媒介的几种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大众传播理论中几种主要的传播效果的理论。

内容提要:

本章涉及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和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

任务。

重点、难点:

重点是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难点是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几种代表性的传播效果理论。有关提示: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新闻事业功能的经典论述。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主要设计:

由事物的功能导入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论述。

对新闻事业功能的观点归纳。

对不同媒体不同功能定位的几种组合方式的归纳。

讲稿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所谓功能,是指某一事物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也可以说,某一事物的功能就是这是这一事物所具有的有效作用。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指新闻事业所具有的有效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有利作用和效能。新闻事业之所以被人们广泛运用,受到人们青睐,正因为它具有某些效能,能发挥某些有利作用。

一、马、恩、列宁、毛泽东对新闻事业功能的论述

马、恩、列、毛等革命领袖在他们的报刊活动实践中对报刊

的功能和作用都有过自己的见解。

马、恩有两段集中阐述报刊功能和作用的话。

马克思:“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捍卫自己自由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在马恩看来,报刊具有社会耳目喉舌的功能,它可以为社会张目,替人民代言,可以揭露当权者,捍卫社会利益,报刊还可以作为革命运动的喉舌,可以反映局势,干预运动,随时同群众保持不间断的密切联系。

列宁把报纸的作用和功能概括为“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组织者”。在1901年写的《从何着手》一文中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他有时把报纸比作“巨大的鼓风机”;有时又把报纸比作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公开喉舌”;有时又提出报纸是党宣传动员群众,开展革命运动的不可缺少的“必要的组织手段”。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新闻理论教科书就受列宁思想的影响,概括新闻事业的功能为三大功能:思想功能(包括宣传和鼓动)、直接的组织功

能、文化娱乐功能。

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中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后来他把报纸的作用概括为:“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五大作用。

二、中外关于新闻事业功能的代表性论述

①大多数国家的学者将传播信息列为新闻事业的首要功能。这是随着报刊由表述意见的工具转变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后,其告知功能日益昭显的情况下人们的共识。美国尼曼基金会负责人路易斯·莱昂斯说:“只有一个功能能够证明我们的宪法向新闻界提供的崇高保护的正确性,那就是新闻界行使新闻载体之职。”

美国报纸主编协会1923年制定的《新闻规约》指出:“报纸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人们所做、所感、所想,表达给整个人类。”

②西方人亦十分看重新闻事业与公众舆论的关系,认为发表意见,影响舆论为新闻事业的另一大功能。自美国留学归来的中国学者徐宝璜在1919年写道:“‘新闻纸’之名词,在英文为Newspaper,在日文为‘新闻’,国人亦简称为‘报纸’,曰‘报章’,曰‘新闻’或曰‘报’。其职务有六:为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倡道德,及振兴商业。”

③大众传播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了著名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即(1)环境监视;(2)联系社会;(3)传播文化。“三功能”说被认为“至今仍是这一问题的最深刻”的理论,因

而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后来另一个传播学者查尔斯·赖特又加上了“娱乐”功能。

④除了发表新闻和表达意见外,美国人普遍重视新闻媒介的广告载体和娱乐作用,因此与拉斯韦尔等人观点有所不同的“四功能说”成为一种代表性理论。美国学者唐纳德·肖和米切尔·毕晓普提出:报纸的职能,过去是,现在仍然是:

1)报道新闻;

2)发表评论;

3)供给娱乐;

4)刊登广告。

在对商业化新闻事业有所限制的西欧国家,人们更看重的是前三种功能。法国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说,新闻事业的三大职能是报道职能、辩论职能和娱乐职能。德国记者协会主席赫尔曼·麦恩认为,大众传媒有三大政治职能:(1)沟通信息;(2)参与舆论形成过程;(3)监督和批评,再其次的职能是提供娱乐和教育。

日本学者的观点与西欧学者比较相近。和田稻一、稻叶三千郎等人认为,报纸的四项任务是:①报道;②评论(包括批判、解说);③教育;④娱乐。竹叶郁郎教授则将18世纪末至今的200年历史分为新闻事业时期和大众传播时期。在新闻事业时期,媒介以报道、纪录、批判、形成舆论为职责;而在始于20世纪初的大众传播时期,大众传媒的新闻事业功能已经退化,传播重点转向报道、解说、反映意见,大众传媒逐渐成为信息化社会中

兼具娱乐功能、广告功能的一个文化机构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破除了新闻事业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理论,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对新闻传播规律不断加深认识,同时借鉴了西方国家同行的观点,对新闻事业的功能有了更多的共识,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杭州大学黄旦教授和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中国人大新闻系《新闻理论教学大纲》的观点。

中国新闻学院郑保卫:新闻事业具有以下几种社会功能:(1)传递信息,沟通情况;(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发表评论,宣传思想;(4)开展批评,实行监督;(5)传播知识,提供娱乐;(6)刊登广告,服务社会。概括起来为: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

杭州大学黄旦:新闻事业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联系和沟通,具体而言,指:(1)情况的沟通;(2)意见的沟通(包括引导舆论、政治宣传、社会监督、知识教育)。

中国人大新闻系《新闻理论教学大纲》:(1)报道新闻,传播信息;(2)表达意见,引导舆论;(3)服务社会,指导生活;(4)传播知识,普及教育;(5)提供娱乐,裨益身心。

当代中国学者对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理解,除了保留“宣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风东渐和对本国新闻传播实践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最为一致的认识是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这两种功能,这是新闻事业的核心功能,而在一些子功能(如发表评论与舆论的反映、引导、制造)上,在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上,他们的观点

不尽相同。

二、本教材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阐述P101~103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一、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一、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二、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力

三、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新闻媒介的巨大功能带给社会的实际影响是有利有弊。如何兴利除弊,关键在于人们怎样应用它。

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有一句明言:“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是否能享受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

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设计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这两种定位决定着一家新闻媒体的内容选择、风

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媒体的成败。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是该媒体的实际主持人主观决定的。

新闻媒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教材概括为五项,而具体到某一家媒介,它在功能的选择上不可能是全方位的,只能是以几项或者说是两三项功能为主,再兼顾其他。在稳定基本受众的基础上,再争取其他受众。

新闻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有以下几种:

1、信息+宣传+赢利型。

政企合一型的新闻媒介即是如此。中国各级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如此。

2、信息+赢利型的新闻媒介。

如中国的《参考消息》、各种文摘类报纸、各种证券类报纸,美国有线台(CNN)的新闻频道。这类媒介的政治倾向性较淡或隐蔽,基本上不发表自己的见解,主要提供信息供人们思考和决策时参考。

3、消闲+服务+赢利型

如一些晚报、都市报,音乐台,交通台,体育频道、戏曲频道。

4、知识+赢利型。

如科技类的报纸,科技频道。

5、纯宣传型。

这类媒介极少又极为特殊,一般是各国对外广播电台,由政

府的财力提供支持。

第四节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有关传播效果的研究和理论,向为传播学的“脊梁”,或曰传播学传统学派安身立命的根基。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讲,大众传播理论就是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没有效果理论也就无所谓传播学。英国著名传播学者D·麦奎尔等说得更明确:“大众传播理论之大部分(或许甚至是绝大部分)研究的是效果问题。”

传播学中有一种议题设置理论,其实也是一种效果理论,不论从起源还是从内容上说,该理论都同效果方面的思考密不可分,这在引发议题设置研究的科恩的那两句“名言”上已清楚地显示出来:媒介在使人们“怎么想”方面难以奏效,而在使人们“想什么”方面却非常有效。效果理论如传播学中的中军大本营,一向处于百川归海,众星拱月似的显赫地位。

在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对什么是效果是较为模糊的,而且似乎不说还清楚,越说越糊涂。另外,效果的含义也是随着传播研究的深入而在不断“进化”,不断“变异”。

一般来讲,早期研究所致力的效果,往往是指传播者借助目的明确的讯息而使接受者的态度与行为发生预期的改变,这一改变的幅度越大,则传播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若受众接到讯息后无动于衷,“喜怒不形于色”,那种讯息就完全没有效果可言。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事业的五种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尤其要重点掌握新闻媒介的几种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大众传播理论中几种主要的传播效果的理论。 内容提要: 本章涉及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和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重点、难点: 重点是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难点是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几种代表性的传播效果理论。 有关提示: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新闻事业功能的经典论述。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与任务。 主要设计: 由事物的功能导入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论述。 对新闻事业功能的观点归纳。 对不同媒体不同功能定位的几种组合方式的归纳。 讲稿内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必须发挥而且能够发挥的作用)新闻事业是由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就是它的社会功能。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所能实现的效能。 美国学者唐纳德·肖和米切尔·毕晓普提出“四功能说”:报纸的职能,过去是,现在仍然是: 1)报道新闻;2)发表评论;3)供给娱乐;4)刊登广告。 在对商业化新闻事业有所限制的西欧国家,人们更看重的是前三种功能。日本学者的观点与西欧学者比较相近。 当代中国学者对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理解,除了保留“宣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西风东渐和对本国新闻传播实践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最为一致的认识是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这两种功能,这是新闻事业的核心功能,而在一些子功能(如发表评论与舆论的反映、引导、制造)上,在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上,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二、本教材对新闻事业一般功能的阐述P101~103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新闻媒体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媒体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后面的功能都是建立在这一功能之上。在前面学过的新闻起源中,新闻本身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信息需求。新闻事业作为新闻传播过程中职业化的一种表现,它的首要功能仍然是提供信息。 以这一功能来衡量现有的媒介,来评价它在社会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国的媒介影响力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经说过,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也就是说新华社新闻发布出去后,在全球都有影响。但是至少我们要参与其中。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新闻媒体告诉我们的,它传达的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进而有我们自己的理解。 这一功能大量通过新闻体现,那么言论中也提供很多的信息。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1. 上层建筑——事业属性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社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运行规律,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新闻事业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同时,它又反作用于这一经济基础,并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和舆论工具。因此,在阶级社会,新闻事业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从属于一定阶级,所谓“超阶级”的新闻事业,在当今世界是不存在的。 新闻事业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它没有强制性,它只能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它不能强制规范人们的行动,只能通过宣传某种思想体系、价值形态,通过说服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反映和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维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在我国,传媒业一直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征。中国共产党的传媒业从诞生起就是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存在的,毛泽东称之为拿笔的“文化军队”。在这种理念和指导思想下,传媒业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党和政府实现其政治理想、历史使命和当前任务的舆论工具,强调其思想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即把新闻事业看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即党的宣传工具。1921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劳动周刊》在发刊辞中宣布:“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不搞经营,专事宣传,这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基本运行模式,也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传媒业始终是单一的事业性属性的根本原因。而与此相对应的管理方法:事业经费由政府统一划拨,生产物资由有关部门统一配给,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统一分配,新闻产品(报纸、杂志)也由党政部门统一派订。 2.信息产业——产业属性 所谓产业属性,就是把媒介看作企业,将媒介推向市场,允许媒介按照企业的运作方式,实现企业式的经营和管理。作为经营性产业,传媒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实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信息与文化产业。 中国的传媒业在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单一的事业属性,基本上按国家事业单位的规定和要求,承担党和政府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这时的传媒业习惯上被称为“新闻事业”。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开始实现转型,中国传媒业的功能和属性开始逐步发生变化,新闻事业隶属于信息产业的认识逐步被确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产业属性日渐明显。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界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

《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自口头传播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改进、提高、扩大自己的传播能力,以促进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1)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新闻事业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新闻事业性质和功能

新闻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性质 新闻事业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并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新闻事业具有二重性,其本质属性既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社会性——新闻事业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无差别的服务的性质和功能。 阶级性——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新闻事业被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所掌握,并且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舆论武器) 2新闻是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新闻报道发表评论,传播自己的思想) 3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是不受个人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总要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在某种思想的指导下思考和判断问题,报道评价事实。) BUT并非所有的新闻媒介都是有阶级性的,也并非有阶级性的新闻媒介的所有新闻报道都具有阶级性, 阶级、阶级斗争方面VS生产斗争方面的事实,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科学实验 阶级性表现:新闻事实的选择:取舍、抢压、详略、真假 新闻事实的评论:赞成反对、肯定否定、倡导贬斥 新闻布局:标题字号大小、位置高低、发布时间快慢、栏目多少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1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政党的宣传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阶级性】 2应该多刊登和反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重【社会性】 3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作为信息产业,新闻事业提高新闻信息和其他信息服务,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商品性、企业性】 双重属性是当前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的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优势:①极大的解放了新闻媒介生产力②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③对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的认识对新闻媒介带来重大转机和变化 弊端:精神产品——>格调降低;物质商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有偿新闻 【新闻手段】 1新闻传播工具(广播、电视、通讯社、杂志等),传播符号(声音、文字、图像),新闻体裁,编排技术的总称,是新闻机构用以报导和评论事实,宣传一定思想和政策的重要形式。 2最显著特点: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它不能够强迫人们信奉某种思想、某种观点,只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和说服受众。 二特点 1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 2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极大 3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具有强制作用 4新闻事业通过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 5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属性,也有商品属性 最显著特点: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 三功能 1报道新闻,传播信息;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3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4提供服务,文化娱乐;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权利:1依法创办传播机构2依照法律进行采访3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发表传播印刷媒介或电子节目。4跨媒介、跨地区发行传播、自主发展5依法行使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批评6行使媒介机构内部职权 四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概念题 1.传播效果 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具有双重含义: 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魔弹论 答: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这就是所谓的“魔弹论”或曰“靶子论”。这一理论问世的关键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而“魔弹论”正是这种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 3.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

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4.使用与满足 答: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5.二级传播理论 答:“二级传播”理论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于1940年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总统竞选宣传调查时得出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提出“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舆论领袖是这一理论的关键。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由此揭示了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人们认识大众传播过程、探索传播规律的一大进步。 6.含义论 答:含义论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提出的理论之一。含义论把行为当作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事业与社会整合)【圣才出品】

第三章 新闻事业与社会整合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报纸——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 1.报纸的产生 新闻事业的产生以现代报纸的出现为标志,现代报纸是西方的产物。 (1)西方首先出现报纸的原因 报纸的产生 报纸——新闻事业产生的标志 现在报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新闻事业的社会位置特点 新闻事业的特点 新闻事业的活动特点 传播消息的功能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沟通意见的功能 社会一体化的功能 个人和社会特征 社会整合 新闻事业的社会整合功能 新闻媒介与社会整合 新闻传播与语言的社会整合作用 新闻传播与“社会仪式” 新闻 事业 与社 会整 合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印刷品是一种商品,它只是为了付印而存在。即报纸这种印刷品只有在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下才会成为可以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满足了资本的增殖的需求,印刷品才能变为现代报纸。 (2)报纸的产生过程 ①现代报纸的萌芽是在16世纪,最初是在地中海沿岸特别是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一带,报纸的雏形——手抄新闻纸首先出现在这里。 ②l7世纪初金属活字印刷术开始广泛使用,出现了新闻书,然后是周刊、周报的兴起。最早出现的周刊是1609年在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 ③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出版了《莱比锡新闻》,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但它仍是书本形式的。 ④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在英国,1665年英国出版了一份单页、两面印刷的报纸,完全改变了书本形式,这就是《牛津公报》。 2.现在报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与地理大发现合拍,地理大发现使整个世界都成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料和商品市场,资本家要把他们的商品销往全世界,同时也要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廉价的原料,这要求从事经济贸易的人们了解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2)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社会变动的速度也在加快,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及时了解各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有社会需求意味着存在赚钱的机会,报纸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新闻是一种商品,可以满足资本增殖的要求。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629新闻学考研题库【指定教材章节题库】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圣才出品】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概念题 1.传播效果[江西师大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8年研;东北师大2006年研;黑龙江大学2005年研] 答: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具有双重含义: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魔弹论 答:魔弹论又称“枪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或“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应”论(S-R)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3.选择性理论[南开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 答:选择性理论是大众传播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指受众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选择性理论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4.两级传播[上海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江西师大2009、2007年研;西安交大2007年研;北师2007年研;西南大学2007年研;社科院2006年研]答: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5.议程设置理论[中南财大2010年研;江西师大2007年研] 答:议程设置理论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①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②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③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 功能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以及舆论的含义与特征。 二、学习重点 1、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2、舆论的含义与特征; 3、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学习难点 为什么说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四、授课学时 6个学时,分为三个教学单元。

5.1 报道新闻 本节主要讲述二个问题:一是新闻事业社会功能的含义;二是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5.1.1 新闻社会功能的含义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包括: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刊播广告五种功能。 5.1.2 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一、它是由新闻信息的特征决定的。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受众乐于接受新闻,就是为了获取真实的信息,减少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协调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以此增强适应性和主动性。 二、它能交流情况,沟通联系,对增强人类社会的联系和交往具有巨大的作用。 现代社会,新闻活动已跨越时间界限,地球缩小成为“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越来越紧密和频繁,新闻事业更成为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三、它是其它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5.2 引导舆论 本节要弄清三个问题:一是舆论的含义;二是舆论的特点;三是舆论的作用。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正确引导舆论。

5.2.1 舆论的含义 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5.2.2 舆论的特点 1)公开性: 舆论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是民情民意的外露。它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2)倾向性: 舆论代表和反映社会成员中相当数量的人们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和评价,是群体意识的集合,它是人们对相关问题做出判断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3)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火烧眉毛的问题,通过舆论,而引起相关部门关注,最终能尽快解决问题。 4)广泛性(群体性): 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社会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往往又会存在另一个问题。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在矛盾上前行的。 不怕坐牢,就怕登见,指的就是影响的广泛性。 5)多样性。 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接受还是拒绝,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从自己的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出发的,是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因此它又具有多样性。 5.2.3 新闻事业在舆论引导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新闻事业引导舆论的功能,是通过对舆论的反映、影响和传播来实现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阶级社会里,新闻事业反映舆论。①关注并大量反映有利于、至少是 无害于本阶级根本利益的舆论;②重视传播和反映公众舆论(正确认识新闻事业反映舆论的“双重性”);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第十四章 西方新闻媒介的功能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西方学者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1.新闻媒介的正面功能 (1)1948年,拉斯威尔在《社会传播与结构》提出新闻媒介的三大功能。 ①监视环境。指新闻媒介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 貌及重要发展的功能。监视环境要求准确、客观、及时。 ②联系社会。指新闻媒介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环节、各类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应付环境的挑战的功能。体现为对环境信息的选择与解释。 ③传递文化。指新闻媒介将社会成员共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社会经验、价值观与道 新闻媒介的正面功能 西方学者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 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三种模式 早期强效果论 媒介主持人的新闻媒介功能观 有限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新闻媒介效果的基本理论模式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西方 新闻 媒介 的功能

德规范等从社会的老成员传给新来者,使社会的文化传统永久延续的功能。 (2)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发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提出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娱乐功能,使新闻媒介的功能观更趋完善。 新闻媒介的娱乐功能,指新闻媒介为受众提供消遣和乐趣的功能。媒介提供的娱乐,有助于人们回避烦恼、消遣余暇。 (3)苏联学者E·普罗霍罗夫的三组职能说。 ①思想职能。 ②直接的组织职能。 ③文化娱乐性职能。 2.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 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与罗伯特·默顿合著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提出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 (1)新闻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失去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实。 (2)新闻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新闻媒介常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甚至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 (4)新闻媒介的负面功能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受众精神的麻醉作用。新闻媒介让人沉醉于虚幻的满足之中,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3.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三种模式 (1)信息寻找模式 个人可以通过两种策略寻求信息。

新闻功能

第四章新闻功能 一、新闻传播特点 1、新闻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3、新闻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4、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新闻传播离不开符号与媒介。 6、新闻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7、新闻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工作者。 8、新闻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9、新闻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10、新闻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1、新闻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二、新闻传播的历史 1、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 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发明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 4、电子传播时代——无线电的发明 5、网络传播时代——计算机的发明 三、人类传播革命的反思 1、语言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特征。 2、文字传播使人类可以将事件记录下来,并超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传播。 3、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 4、电子传播则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入国际传播。 5、网络传播将单一的传播转变为综合性传播,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四、新闻传播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同样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message)一词,也译为“消息”、“文告”等,与信息(information)相近又有微妙区别。信息的外延更广,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五、新闻传播的产生 根据施拉姆的观点,大众传播诞生于15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其标志是德国工匠古登堡使用印刷机和金属活字技术,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经》。 确切地说,近代新闻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的事件是: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的创刊为标志。 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 ①“观点纸”→“新闻纸” ②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经营 六、新闻媒介的发展 20世纪是新闻媒介突飞猛进的时期。除了报刊空前发展以外,广播、电视这两大电子媒介先后出现于20世纪20、30年代,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事务和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闻事业的性质

新闻事业的性质 真题链接: 03年观点讨论: 商业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实现公共管理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04年辨析题: 新闻的商品性是新闻的内在特性,因此,我们应该让纯粹的市场力量来支配新闻业的运作 05年辨析题: 商业化,市场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新闻事业的一般属性 (一)阶级性 1、定义:是指新闻媒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立场、 思想、观点所具有的阶级属性,是指这些新闻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从总体 上表现出来的一种阶级倾向性。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这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介表现阶级性的强弱程度和表 现方式不同。 2、报纸是如何表现阶级性的? 从选择事实(趋利避害),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制造谣言五个方面表现出阶级性。 (二)社会性 不论是传播新闻,还是影响舆论,新闻事业都是以整个社会的受众为对象的。从新闻传播者的立场来讲,他是有阶级性的,但他必须对整个社会都产生其影响才能实现自己的阶级意图,他对社会的影响越大,跟社会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的。 (三)商品性* 近代报纸所以得以产生,就因为它是一种既能适应他人的需要,又能为自身获取利润的商品。报纸在便士报运动后的发展,也正是靠商品性来推动的。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报纸通过吸引更多的受众,以增加发行和吸引广告;广播、电视通过提高收听率和收视率,以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这些都是商品性的表现。因此,商品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就绝大多数新闻机构而言,没有商品性,是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的。 重视商品性的特点,可以促使新闻媒介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要和更好地为受众服务,(激烈的媒介竞争)促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促使新闻媒介本身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这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已逐渐成为新闻媒介的共识。但不可否认片面追求商品性将会带来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四章 新闻事业

第四章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现代新闻事业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通讯社、新闻图片社、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 电影制片厂、互联网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 ?广义新闻事业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近代新闻事业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

2)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着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 能动性发挥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决定了新闻事业的存在形式及其所能提供的传播手段 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及新闻传播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一、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性质)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 ◣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 《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事业虽然受到市场因素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它依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依存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 二、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社会属性) →新闻媒体总是将传播新闻信息作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社会需要作为主要活动形式,它总是将其政治目标和宣传意图寓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之中,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成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并最终将社会舆论引向既定目标 →新闻事业的这种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基本特征决定它的社会属性 ....→为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信息、休闲娱乐及各种相关服务,这是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业的显著特征

第六章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课题名称】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新闻体制、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 2、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特点 3、受众细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受众细分,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发展水平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 【教学课时】4课时 【课的类型】讲授课 第一节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新闻制度的存在与国家的理念,主要是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如报刊四种理论当中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媒体绝对不能受政治控制,新闻媒体应该多元化,应该让公众辨别,经济独立。。。背后与政治三权分立,政治需要制衡、平衡,人生而平等、自由等自然法则相关。我们如何看一个国家的新闻事业及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新闻业面貌与英国、美国、日本等的不同,不只是新闻业上的问题。教材当中说的新闻体制很重要一点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国媒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家说说看。教材149-150页。新闻体制其实就是……。大家结合中国新闻事业来看,理解新闻体制定义。政治体制与媒介体制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新闻改革除了报道上改革以外,制度上改革势必变牵扯政治改革,会牵扯一系列观念的问题。大家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新闻体制是由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这里再强调下,希望大家理解我国的新闻体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目前,美国、欧洲这种市场新闻业,完全靠市场驱动的情况,政府很难改变。 中西方新闻媒介体制不同的原因分析 1. 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产生报刊的历史背景要从唐朝开元年间说起,当时报刊产生的原始动力来源于封建统治王朝的私利,为了宣传政令,在思想上统领臣民,并不是为了营利。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民间小报的出现是不被容纳的,即使是非法小报的出现也改变不了刊登朝廷政事和宣传封建统治政令的根本现状,仍然是官报的变相版本,最终也被禁止发行。而翻开中国近代史,最初中文报刊的发行也是西方传教士的杰作,他们为了宣传西方殖民主义的观念,达到侵华的目的而办报。中国被西方列强所控制的这种现状也决定了这种报刊属于宗教性质。而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发起的办报高潮以及思想启蒙运动,又或是国共两党对立时期,报刊都是源于宣传政治思想,政治鼓动而产生的。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报刊被定义为政治武器,所谓“耳目喉舌”论。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报刊的性质就顺理成章的被确定为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了。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从头到尾就具有某种政治色彩,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纵观西方历史长河,“记者”这种职业的产生孕育着后来报刊的出现。起初是因为需要谋生和赚取酬金的人们在发行着具有信息价值的手抄报。在15-16世纪的欧洲,很多地方贸易频繁,出现了很多人口相对集中的商业城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商情信息”就造就了“手抄报纸”,“新闻书简”和“单页印刷报纸”等,这种产物产生的动机完全是来自于营利。西方各国初期的近代报纸,都曾经历了长短不一的政党,政论报纸发展阶段,但在这一时期,处于在野党或反对党地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报人、记者,又在拼命为争得更大的新闻自由而抗争,在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相继完成后,金融资本逐步形成,这为兴办报纸提供了资金,不少报纸通过银行借贷确立经营基础。当时,跌路的兴建加快了报纸的大量运输;受教育人口迅速增加刺激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造纸业,印刷业和电信业的迅猛发展也出版和采访报道等活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物质、技术手段。到了西方近代报纸发展后期,其版面内容都和资

我理解的新闻事业

【经验】我所理解的新闻学——理论篇之6新闻事业 我所理解的新闻学——理论篇之6新闻事业 写在前面的话: 在这样举国沸腾的日子里,还是有很多同学找我问复习的问题,可见大家学习热情之高。很多人已经着手在复习专业课了,这是件好事。但我发现,不少同学问的问题都不对头,方向、大略、细节、方法都是不着边际的。这样下去,势必缘木求鱼。于是我找时间写了点具体的东西,贴在这里,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些帮助。若有写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跟贴提问,但请尽量不要发站内短信息。 今天说的是新闻事业。新闻事业这部分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对应的是教材上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十一章,大家可以适当多花一些时间在上面。 有同学问我,为什么理论这部分不像业务、新闻史那样笼统说一下方法、然后直接给份笔记呢?还要这样一章一章来走,让人等得不耐烦。我是这样想:一则从你们答卷子的角度来说,新闻理论不像新闻史和业务,只凭背笔记就能知道个大样,考试时如果你记混了章士钊和章太炎,把《纽约先驱报》写成《纽约论坛报》,那当然是错误,但最多扣你5分罢了;但理论上出了问题,比如把党性写成了人民性,弄不好是要给零分的。因此,理论的东西要理解要吃透要灵活把握。再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是学理论的,水平虽然有限,但是毕竟对这部分内容要稍微熟悉一些;至于高教版的《新闻理论教程》,前两天有人回帖子说,光凭看课本那点水平考不上研究生,这话大家自己去掂量。此外,细心的同学可以查一查,我这里写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言归正传,新闻事业是指新闻机构及其所从事的业务活动的总称。这里说的业务活动具体指什么呢?当然是专业的新闻传播活动。从一般的新闻传播活动到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新闻事业阶段,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的了解,大家可以去看两本新闻史教程,也可以看我们课本上第三章第一节到第三节的简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新闻传播诸要素——传播者、传播手段、接受者及传播内容的演变,还可以看到传播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对此部分内容尤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伊尼斯的《帝国与传播》,顺便了解一下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传播媒介的叠加式发展紧密联系的著名论点,对新闻史的复习也是一个辅助。篇幅所限,这里我只简单地将新闻传播诸要素的发展作一个概要式的梳理。 首先来看传者与受众的发展历程。在很长一段时期,当传播还不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时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传受双方会随时发生角色的变换。后来随着文字的出现和逐渐普及,从早期的巫师到中世纪的民谣歌手、行吟诗人到十五六世纪出现的威尼斯手抄新闻者,都成为新闻记者的前身。而印刷新闻的出现,使新闻传播正式成为一种职业,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由此固定下来。其次,观察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另一个视角是传播手段的演变,这一点在课本第一章新闻的起源那部分也曾经提及。整体来说,传播手段经历了口头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几个阶段。与此同时,传播的内容也逐步变化:从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的内容到商业报道、社会新闻、文学艺术、竞技娱乐等等到今天的新闻传播内容的近乎无所不包。传播模式也从最初的直接线型、间接线型和富有中国传统特色T 字型模式发展到新闻事业正式产生之后的辐射型的大众传播模式和放射型的小众传播模式。与之有关的现实热点问题是把有效运用新媒体当作一种战略选择。

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的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新闻事业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来决定的,这一点我们刚才也说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提到我们的喉舌论,不是过时,为什么说在我们国家我们的媒体都属于国家所有,这跟我们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密切相关。也就是刚才说世界三种广播电视体制,或者三种媒介性质,都是跟我们当前所存在的三种经济基础的经济性质密切相关。 本质属性 1表述: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 2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上述这段话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结构理论的原始文本。分析新闻事业这种社会现象(社会行为),揭示其本质属性,必须运用这一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看问题,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处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按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看问题,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新闻事业的性质,由经济基础来决定。 3理解:(1)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结构理论来观察新闻事业这种社会现象得出的结论;(2)这一性质明确表明,新闻事业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批判的武器”;(3)这一性质还表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对新闻事业的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性质的二重性性质 1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既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2社会性:(1)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是指新闻事业要面向整个社会,为各个阶级的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2)新闻事业的社会性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新闻传播公开面向全社会,接受者是社会上的不特定的大众;第二,新闻传播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集团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第三,不管哪一阶级哪一集团的新闻传媒都会追求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 3阶级性:(1)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立场和观点,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阶级服务。(2)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新闻事业的行为主体,包括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都能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第二,新闻事业在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所受到的控制,能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第三,新闻事业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新闻事业要反映和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观点辨析:1.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搞“产业化”。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在经营和流通领域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是必需的,但这并不等于整个新闻事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社会功能探讨

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社会功能探讨 认识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使新闻记者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以新闻事业为本位,自觉对待自己记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新闻传播事业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巨大的反作用,是新闻记者肩负的传播事业的社会功能。 一、报道社会新闻,传递各种信息 新闻信息是社会的黏合剂,新闻传播的第一个功能或核心功能是传播信息,在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面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把社会联结成一个整体。人们需要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动信息和其他各种信息,以决定自己的行动。于是,专门的信息组织,如电台、电视台等应运而生,成为新闻信息传播机构,在这些机构服务的是新闻记者,他们每天要发挥着社会雷达的作用,把社会变动的各种情况搜集起来,进行价值评估和权衡取舍,再把那些新闻价值比较大的、关系公众利益的、公众感兴趣的信息传播给公众,以满足他们求知、决策、消费等需要。所以,新闻记者传播信息是新闻传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是其他一切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大众情绪 新闻记者具有引导舆论、传递观念和意见的功能,这也是新闻传媒的重要功能。新闻记者在传递信息的基础上,遵循新闻规律,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媒介所设置的议题上来。同时,在重大事件发生时,采用各种新闻手段把社会舆论引导到主流意识上来,引导到执政党希望产生的效果上来,把民众议程、媒介议程、政府议程达到自然和谐的统一,合理疏导异端情绪,有利于社会舆论的统一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因此,传播媒介是社会公众情绪的排气阀。 三、服务政府与大众,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监督政府是媒体监管、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它更大量地体现在媒介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具体的服务和指导之中。新闻传媒的一切信息工作都是为公众服务的。从天气预报到交通信息,从农村乡村到城市街道社区,从文化体育到医疗卫生,从商品导购到寻人启事,从衣食住行到理财服务等,无所不包。新闻记者的服务性功能已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培养着时尚,引导着消费,影响和推动人们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四、传授科学知识,普及大众教育 新闻媒体传授科学知识、普及大众教育的功能使新闻传媒成为人民生活中的教科书。新闻传播媒体是强大的社会化力量,它通过提倡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或反对某种社会倾向,对全体社会成员起着强大的规范引领作用。它通过议程设置,使人们对某些事情给予非常的关注,并进行深入探讨,深刻理解其社会意义。同时,媒介也以它快捷、简要的方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知识的有效途径,在人们从媒介中获得大量各种各样的信息时,也在接受着媒介的教育。新闻传播机构是当代社会最普遍的教育组织,它的教育作用不仅在鲜明的政治原则下进行,而且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五、提供文化娱乐,丰富人民生活 新闻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它以轻松娱乐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媒介获取娱乐信息、丰富精神生活,已成为当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人们在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电视,其实,此时看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的是其看的过程,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从这样一种方式中寻求快乐、轻松和消遣。媒介以它丰富的内容、轻松的形式、宽松的氛围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开展信息传播,促进经济运行 新闻传播是从传播各类经济信息开始的,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