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润用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解决多元化扩张

华润用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解决多元化扩张

华润用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解决多元化扩张
华润用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解决多元化扩张

华润用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解决多元化扩张

https://www.doczj.com/doc/589002630.html, 2006年01月13日

产业多元化,发展高速度,业务跨地域,管控分层级并不是管理的禁区,全球解决这些难题的各种前赴后继的实践证明,如何打造一套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文/白万纲作者系上海华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母子公司管理专家

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多元化,适当的高速度,跨地域是成就企业帝国的主要路径

有很多极力鼓吹专业化的学者忽视了在西方有发达金融市场,所以经理人的多元化行为立即会被股东制止,因为与其让经理人拿钱去搞多元化,还不如把钱给股东,有股东们委托声誉较好的基金经理去投资新产业,这是整个西方的专业化的根基。比如芭菲特即投资可乐,又投资服装,保险,能源。他不会象一个东方企业家的思维:把钱全部投在其中一个公司,然后控制该公司话语权,以该公司为核心企业,搞多元化。

而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证明,专业化集团的关系企业之间可以共享制度,业务平台,供应链,营销网络等资源与能力,而多元化集团的关系企业之间可以共享核心人物,文化,和外部特殊关系。令人觉得惊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集团自觉不自觉的更多的在后者方面积累资源,从而呈现让理论界很尴尬的景象-多元化企业更具发展性,更容易成功。

同样的研究还证明,高速发展会带来所谓的漩涡效应,从而使企业虹吸到优质资源,反过来又支撑该企业在短期内高速成长。

还有,发现我们跨地域居然可以复制和放大前两者带来的势能。

比路径更重要的是如何管控的世界性难题

危机恰恰在于,如何管控这类多元化,高速成长,跨地域的猛兽般的集团。

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跨地区程度也越高,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

尽管我们已经发现适度多元化的集团型管控模式是往往是很多企业走向企业帝国的咽喉要道。但适度多元化集团化资源能力会分散,那它到底能形成什么样优势来弥补了这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呢?

如果终极答案是在不同产业的关系企业之间,极力撮合,组织,推进某种化学反应的形成,进而产生我们常讲的战略协同效应的话,那么为什么多元化集团的战略协同的产生和管理如此困难。以至于GE成为很多经理人越不过去的心结,把多元化,高速发展,跨地域,分层级管理这个难题看成天然不能成功的发展路径。

解决集团化管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母子公司管控

全球解决专业化或多元化集团管理的主要途径都是采取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该模式是指大型公司总部或者高层,对下属企业或部门采用的分层级,分条线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是为了更好的适应集团型、多元化,跨地域,当地化决策的管理需求。

母子公司管理模式不是孤立的,是和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紧密相连的,管控模式决定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设立,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效果

母子公司管控的三大模式

按照集、分权的程度,集团公司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财务控制、战略控制和操作控制。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控制,最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四个计划的控制:战略计划、投资计划、经营运作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上述三大类的管理模式在四大计划控制中体现出不同的集、分权程度。

财务控制的控制方式主要针对企业的投资性业务,战略协同控制的控制方式主要针对围绕同一产业链的相关多元业务,运营控制的控制方式主要针对企业战略性、重要性的业务。

在投资控股模式下, 集团总部脱离业务运作角色, 转而追求在特定业务领域内的投资回报

最大化,下属各业务单位则负责最大化占用资本回报率及具体的业务经营。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集团总部功能简单,定位明确单一,人员精简;业务运作重心下放,业务运作决策速度快;下属公司运作灵活,有利其发展。

在战略协同模式下, 集团按各业务事业部的划分在总部的管控下追求各自业务利润最大化。这种模式支持公司整体战略的实现,业务板块清晰,具备明确的目标市场;有利于公司的集中管理,避免了下属公司间的无序竞争;业务运作重心下移,有利于公司高层领导专注于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同时提高日常运作决策效率,管理责任清晰;新业务注入集团时,有利于组织的平稳过渡;有效整合同类资源,促进人才、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提升业务能力、专业管理能力,利于专业化人才培养。

在操作型的直线管理模式下,集团总部将具体负责公司各业务领域的业务运作决策,下属业务运作单位以执行总部决策为主。这种模式业务运作重心在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力度大,有利于贯彻总部的战略意图;层次少,扁平化。

母子公司管控的三大模式

宁高宁的26只猫和一只虎

宁高宁曾说:“大猫非猫,猫大成虎,一只虎的力量远超过26只猫”。虽然宁高宁想把华润做成一只老虎,但在很多人眼里,华润却只是26只猫而已。

华润的多元化道路从香港开始,以“从鸡蛋到导弹”式的产业整合思路,依靠资金与政府背景,在国内大肆收购零售、房地产、啤酒、纺织、电力、建材、微电子、农业深加工等等一系列不相关联的业务。并一举成为与青岛啤酒并列的啤酒业龙头,稳坐纺织行业老三的位臵,也是中国地产行业中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实现由贸易为主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但是如果仅仅通过并购和资本运作,要把猫变成老虎并非易事,华润也依然没有避免多元化公司可能出现的整合困境,整合中的冲突、混乱与效益低下,在现实中却将多元化的潜在收益几乎抵消殆尽。

以整合最为成功的啤酒行业为例,华润虽坐上了啤酒行业的龙头位臵,但其盈利能力却远低于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竞争对手;而在零售行业情况更糟糕,万佳超市自从被华润并购以后就一直亏损。

多元化扩张造成了华润集团旗下业务地域分布广、产业跨度大、业务关联度低、母子公司管理复杂化的困难局面。在华润集团的原有九大业务类别中,能够较好体现华润“产业整合”理念的行业很少。除去地产,啤酒和纺织,华润根本无力对诸如食品、零售、石化、水泥、电力、微电子等行业产生实质的影响力,“产业整合”更是无从谈起。

多元化扩张的循环图

不管采用哪种模式,我们都得研究母公司在其中到底干些什么,母公司通过怎样的管理平台来施政。

一般我们认为母公司有监督,服务,促进内部交易,集中优势资源,协调等作用。说穿了,多元化本身是分散资源,多头管理,有相当的复杂性,但总部的存在就是要规避,化解这些问题,所以多元化本身是一门复杂的平衡技巧,一个对多元化能够进行制度化管理的企业,其制度相对于专业化的公司,它就是一种竞争力。

但华润的扩张仍然有几个核心问题

1,缺乏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多元化扩张本身是需要战略型统筹与调度的,而且想把某些用并购手段硬堆起来的产业进行整合,必须使用战略管控的手法,但华润的管控采取的是类似财务管控的模式,与经营的需要形成了冲突。

2,总部功能虚化,弱化。华润在多元化发展中,企业数目迅速增多、业务庞杂、交叉经营严重,整个组织被分为集团、二级公司、三级公司等,机构层次重重叠叠。而且国企没有改革之前,每一级的公司都与相应的行政级别相对应,也与待遇挂钩,非常僵化。有人当时开玩笑说华润总部就像一个第二经贸委,其实就是在影射华润集团的管控太无序而导致各个子公司之间争夺资源,重复竞争。

3,总部对子公司的管理,缺乏一套制度平台。当时华润集团多元化的矛盾迅速凸现,集团对实业和贸易的未来发展无明确的战略方向和计划,虽有大规模整合,但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不力,同类业务分散经营、例如一段时间里,有很多子公司都经营房地产和酒店业务;食品加工企业不断在各个子公司重复出现;甚至出现了上游下游的产品分属不同子公司经营等怪现状。

4,财务管理上问题尤为突出,出现了资金管理分散、子公司的财务信息严重失真、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无序,多头担保失控等问题。

90年代初,华润就开始建立和执行严格的财务管理,但是核心是包干式资金管理,总部仅仅是制定基本规定约束下属企业“不准代开信用证,不准放账,不准对外担保”,但旗下的二级子公司都不能严格遵守。有些违规的经理人因此受到集团的严厉处罚,可是客观上已经给华润集团造成巨大损失。

母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因果图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选择

1998年,华润逐步开始选择了一种战略型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华润集团总部脱离业务运作角色, 通过掌控行业整合战略与资源,追求在特定业务领域内的投资回报最大化。

总部按照管理主要资产、主营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的需要,华润把带有战略性特征的主要产业叫做一级利润中心,总部只管一级利润中心,其余公司都划成二三级利润中心,由一级利润中

心统管。并将一级利润中心作为次级资产经营者,享有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经营管理权,负责最大化占用资本回报率及具体的业务经营。

华润集团总部在管控层面上只做四件事情:

首先是管战略,确定一级利润中心的发展速度、规模、方向;

其次是管人,决定一级利润中心一把手及班子成员的组成;

第三是管财务,包括资金政策和财务报表政策,各企业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杜绝假帐等;

第四是管考核和预算,考核各利润中心的经营业绩,审核和批准各公司上报的预算。在整合层面,做好整体协调与统一形象这两件事情。

咨询的导入

在某次年终会议上,华润的总部相关部门专门汇报了针对分属不同行业,不同管理方法的各个子集团以及二三级公司的管理分析,顽症被归结为上面的人普遍反应对子公司难管难理解,子公司反应不知道怎么配合总部的管理,就是在这次会后华润高层意识到必须要在咨询公司得帮助下打造一个管理平台把不同公司的基础管理统起来。

于是,咨询公司协助华润进行了一个庞大的咨询项目,最终,华润决定打造一个克服不同行业特性和发展阶段差异的管理平台,在华润的设想中,这个平台不仅是适用于目前的华润所有涉足产业,更要有前瞻性,华润高层对于管理平台的搭建,确立了如下原则:

要能克服华润大而不强的弱点,划小核算单位,把所有的利润中心都搁在阳光下,让总部心里有谱。能够不断从中发现亮点和问题点产业。

虽然是不同产业,但是制度平台基本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呈给总部的各类报表应该是一致,可以交叉比较,可以广谱适用的

对不同公司都可进行事前预算和事后监控,审计。

对庞大的干部队伍,能够结合不同产业,阶段,资源,进行相对公平的评价。

全面导入6S管理体系

这些原则的确立,使得华润总部的一个小组研究,打造平台的工作方向性很强。并得到了来自高层的多次校正和干预。基本形成了一套宁高宁视之为母子公司运行大平台的6S管理体系

经过一年多试点和几次修正,1999年,华润开始在内部全面导入6S管理体系。包括利润中心编码制度、报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业务评价体系、审计体系、经理人考核体系等六个部分。不仅覆盖了搭建平台的四个原则,更在推广,执行和相关的支撑性制度,表单上有着更多功能。

6S管理体系见到了几乎立竿见影的效果

6S 体系理顺母子关系

1999年设计完成的 6S管理体系,是特别针对华润由贸易为主向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众多问题而建立的。具体包括利润中心编码制度、报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业务评价体系、审计体系、经理人考核体系等六个部分。

6S管理体系既是一个行业分类组合体系,也是一个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也是一个业务监测体系,还是一个评价与考核体系。它建立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战略业务单元为出发点,以全面预算为切入点,以管理信息为关注点,以内部审计为支持点,以评价考核为落脚点。

(1)业务战略体系:首先华彩制定了业务战略体系,以多元化控股下的专业化管理为基本框架,突破股权与财务架构,在该集团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将集团及属下公司按战略管理的原则划分为战略业务单元(SBU),各利润中心任何一项业务经营的好坏都能按战略进行检讨。每个SBU 必须是可制定战略、可执行战略的单位。只有更加专业化,符合集团总体战略要求的业务单元,才可能进入SBU序列。设立SBU是利润中心进一步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集团总体战略的重要基础。

(2)全面预算管理:在利润中心行业分类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发展战略细化为年度经营目标,并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业务单元的日常经营上,借以进行过程控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竞争战略所要实现的中长期财务目标值,如营业额、利润、资产回报率等通过预算层层分解,成为年度指标、季度指标,最终落实到利润中心中的每个单位、每个人身上,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以战略为导向,兼顾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短期业务经营目标,上下结合不断反复修正,成为保证战略实现的重要环节。在对待预算的态度上,公司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业绩结果与预算越接近,说明对市场和内部运营的把握越准确,说明该企业的专业判断力和专业化管理水平越高。

(3)管理报告体系: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每个利润中心定期进行管理分析和编制管理报告,并汇总成为集团总体管理报告,作为战略执行的检讨和重大决策的依据。管理报表不同于对外的财务会计报表,而是一个层次清晰内容直观的内部报表,能够反映每一个战略业务单元的业务特点,并同时兼顾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各利润中心报表按行业特点对市场竞争战略进行检讨,集团和利润中心同时监测战略目标与业务经营目标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最后通过汇总分析形成集团的管理报告,监测整体业绩结果。管理报告体系中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在线形式和报告文本形式。在线形式偏重数字,具有在互联网上同步互动的特点。通过SAP软件基础上开发的集团核心应用系统,利润中心录入的经营数据可以自动生成6S管理报表模板所要求的结果,集团的领导可以动态掌握下属利润中心的业绩指标变动情况,并就需要关注之处进行批示。而报告文本形式则偏重于定性分析。

集团财务部向集团领导每月提交管理报告,就集团上月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分析,重点说明利润中心的经营亮点、所处行业情况、竞争对手情况、宏观因素影响及集团所关注的事项。在线形式和报告文本形式结合起来,使管理报告体系成为集团管理层对利润中心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4)业绩评价体系:根据利润中心不同的行业性质和发展战略,建立战略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以业绩评价引导战略执行,按评价结果确定利润中心奖惩。评价体系适应利润中心的竞争战略,战略转化成了财务、顾客、流程和学习等四个维度的关键业绩指标,从而使考核评价成为战

略执行工具。四个维度的设臵来自BSC(平衡记分卡)的理念,从而使考核评价成为战略执行工具。以前对企业的业绩评价比较偏重短期、财务性、与过去比。加入了顾客、流程和学习等维度后,使企业不仅要与过去比,还要和行业平均水平比,和行业标杆企业比;不仅要看营业额、利润、ROE等财务指标,还要比客户和员工满意度、员工专业技能提高程度、社会贡献度、环保安全等“绿色指标”、软指标;不仅要重视短期效益,还要关注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程度等。这样,对企业的评价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标准,使企业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更加稳健、更加有后劲。

关于评价指标的选择,集团层面重点关注的是ROE和经营性现金流两类指标。其他指标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不同行业重点不同。具体指标的选择,由利润中心根据自己的竞争战略目标,经过BSC细化为战略地图、成为行动方案后按需要设定。但必须包含BSC所要求的四维度的内容。关键业绩指标构成了业绩评价体系的量化指标,主管集团领导对该利润中心经营的总体要求构成了非量化指标。两者执行结果,成为利润中心经理人考核评价体系的依据。

(5)内部审计系统:集团及利润中心通过内部审计来强化战略执行和全面预算的推行,从而支持战略管理决策和经营预算决策的有效性。通过审计保证管理报告的真实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水平和集团统一管理规章的执行情况,以此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

审计分为常态审计和非常态审计,常态审计是每年组织一次至四次定期的审计,以加强控制。非常态审计是在特殊情况下,或者接到举报时,由集团随时进行审计。所属公司的审计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对所属公司经营者或各项经营业务进行审计;二是所属公司审计部门对公司经营者或各项经营业务进行审计;三是所属公司监事会对公司经营者或各项经营业务进行审计;四是社会专业审计机构/公司受集团公司董事会审计部门或所属公司董事会的委托对公司经营者或各项经营业务进行审计。

(6)经理人考核体系:战略责任和经营责任同时落实到各级责任人,从而战略策划和战略执行的考核与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也同时落实到利润中心经理人身上。结合战略性的业绩评价结果,同时按设定的经理人标准对利润中心负责人进行年度考核,并与其薪酬与任免挂钩,以考核促进战略执行。考核重点既包括结果的考核也包括对过程的考核。考核体系主要从业绩评价、管理素质、职业操守三方面进行评价,不但考核财务业绩,还要从激情、学习、团队、诚信、创新、体质、成长环境等方面进行考核和选拔。考核体系另一个重点是对资源有效利用的评价,其核心理念是增值利润(EVA)。

宁高宁实施6S的系统化构想是:以专业化管理为基本出发点,把所有业务编织到这个管理平台上来。

理清多元化下的专业化

2000年1月,6S体系开始在华润全面实施。他们首先将集团及属下公司按管理会计的原则划分为多个业务相对统一的利润中心(称为一级利润中心),比如,华润臵地,华润创业,华润纺织,华润电力等等。每个利润中心再划分为更小的分支利润中心(称为二级利润中心等),逐一编制号码,使管理排列清晰,便于分类统计。编码系统实施后,业务进一步清晰,利润点被清晰识别,管理层次得以扁平化,迅速改变了原来的以贸易型公司为主的业务架构和管理架构。集团层面可以清晰地看出一级利润中心下面有多少业务单元,通过这个办法彻底划小了核算单位,于是盈亏不再是笼统的产业盈亏,而是每个利润中心贡献如何,该如何处臵。作为一个多元化集团,能够做到细分到每个利润中心进行监控的,华润是第一个。

这个做法有力地支持了集团清理、合并过多子公司的工作,迅速制止了下属公司无序盲目的多元化扩张,有效防止了整个集团投资失控的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原来分布在不同子集团的有些业务单元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或业务相同的,就被逐步合并,例如华润水泥就是从分属五个子集团中剥离出来,成为了一个子集团;有些业务单元有市场前景、经营基础好,但挂在贸易下面就不伦不类,而且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资源,于是就逐渐从三级、四级公司中提升到集团层面,要么放到子集团的地位给予发展,要么放到核心子集团中去,例如华润电力、华润酒精、华润超市;同时有的不符合主业发展、亏损严重且华润控股意义不大的业务,被列入特殊资产序列,由特殊资产管理部进行清理。

由此,华润逐步将原先较为庞杂的业务及资产重组为分销、地产、科技及策略性投资4大类,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由25个一级利润中心、108个利润点组成的、主营业务相对突出的实业型控股集团的管理架构,从而走上了从多元化经营转向有限度相关联多元化战略下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战略业务单元

6S实施推广之道

6S本质上是一套财务管理体系。华润使推广步骤

利润中心编码体系

在此基础上,每个利润中心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管理会计报表。管理报告每月一次,包括每个利润中心的营业额、损益、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情况,并附有公司简评。每个利润中心

的报表最终汇总为集团的管理报告,由此解决了集团以往财务综合报表过于概括并且难以适应管理需要的问题。

在利润中心分类的基础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经营目标落实到每个利润中心,并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每个月的经营目标上。预算经过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不断反复修正,最后汇总形成整个集团的全面预算报告。通过6S预算考核和财务管理报告,集团决策层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管理信息,加深了对每个一级利润中心实际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的了解。

为了发挥总部统筹,远见,高素质人力资源等核心价值,华润根据管理报告制度和预算控制制度,华润集团总部收回了投资决策权,各下级单位只有投资建议权。华润集团根据各利润中心业务好坏及其前景,决定资金的支持重点,而利润中心则被引导将精力关注于如何在主营行业中做强做大。实际上,从华润集团层面上来考虑的话,利润中心的最重要目标,就是为华润集团贡献利润,贡献现金流,从而提高了整个集团的投资回报率。

同时,华润根据一级利润中心经营业绩的评价,针对性设计单元的财务与资金政策,使得所有一级利润中心把业绩看得比总部还重视,一级利润中心也同样对待二三级利润中心。

另外,华润不仅监控25家一级利润中心,并且重复发挥母公司财务与监控能力,华润规定隶属于一级利润中心的二级三级公司需要接受严格不定期内部审计,以及每个月都要进行预算方面的监测。由于财务状况信息电子系统化、透明化,加上内部严格的审计(定期审计、离任审计),有效地防止了内部贪污和资金漏洞的产生。比如,2004年华润物流存在的个别人违反财务纪律的情况就是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的。

6S革命的推行风波

在华润当时管理层次不清和管理信息不畅的情况下,打破股权关系并按业务归类以及将业务细化,实质上就是一场利益格局的调整,不是一件易事。比如华润超市原在五丰行属下,而要重点发展超市零售就要将其脱离食品加工分销业务,提升为专业化的一级利润中心,转由集团直接管理,这显然更为扁平化;比如在确定一级利润中心时,广告展览公司作为集团二级法人企业,与其他二级公司处在同一个管理层面,只不过是盈利贡献及资产规模相比起来较小而已,但要是按业务性质和资产构成来划分,将其并入华润物业属下管理可能更为精简高效,同时也符合专业化和重要性原则;另外在细化一级利润中心业务时,集团财务部要与每一家利润中心协商划分利润点并设计管理报表,不仅要做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甚至还要加上“连蒙带骗”才达成管理线条的清晰和管理报表的深入。在当时华润多元化经营惯性和业绩文化模糊的大环境下,推行一种全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无异于一场革命。

由于华润多元化的背景,在6S推行初期华润内部意见不一。有的人认为6S的模式无法普遍适用于各利润中心,集团制定的很多指标与下面企业的不一样,无法操作。对于华润万家来说,零售企业的管理报表,强调门店销售收入、采购收入、租金收入,但这些数字要报到集团时,就会合并为一个营业额指标。集团可能只需要看营业额,但对于经理人来说却还不够细,必须将其按细类分解,而到门店店长需要关心的指标就更细了。

由此看出,华润集团25个利润中心,每个利润中心都不一样,行业情况千差万别,这样的特点就决定了集团无法为利润中心具体决定报表的内容,为了顺利解决6S推行难的问题,利润中心就必须自己去理解,从一个统一的格式细化出符合行业专业化管理需要的内容,灵活运用6S 为自己不断变化的情况实施个性化管理。

打造强势总部

宁高宁很欣赏韦尔奇说的一句话:“跨国公司必须有一个可以指挥得动手脚的大脑”。母子公司管理失控的原因通常不是下面子公司不行,而是上面总部不行,总部运行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缺乏强大的控制力去推行。

2001年,华润提出了“再造新华润”的战略目标。在重新检讨自身发展战略的时候,华润集团根据以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确定了集团与利润中心的管理原则,并划定了管理权限。

华润集团总部与利润中心(子公司)的职责定位

典型企业发展过程

6S+BSC引领战略协同

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有一个比喻:“企业的组织就像是一幢房子,当一个组织变大时,房子中的墙和门就越多,这些墙和门就阻碍了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而为了加强沟通和协调,你必须把这些墙和门拆除。”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其运营成本和内部管理往往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路径之一。

华润当时的6S利润中心管控体系管控了集团的财权,对集团的扩张发挥了控制和稳定的作用,但却没有在扩张过程中形成战略协同效应,比如全国布局的华润臵地本来可以和零售产业进行很好的整合,就像万达模式所作过的那样,而华润的零售也可以和它的啤酒,物流发生化学反应,华润的基础建设和臵地也可应整合的更好。甚至就在啤酒产业内部,如何进行不同品牌之间的协同,都是一个很头痛的话题。

客观的评价,6S从财务的角度梳理和控制了多元化的产业,但是产业之间的战略管理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怎么样在多元化业务之间串其一个链条,是华润面临的新选择。

战略协同需要系统规划体系作为支撑

华润的又一次管理平台改造

华润的需求:如何超越财务视野,如何把集团战略分解到一级利润中心,如何把一级利润中心的战略分解到二三级利润中心。为了使组织整体绩效大于各部分绩效的总和,单个的战略必须相互联系并整合起来。公司不仅要给这些期望创造协同性的联系定义而且还要保证这些联系真正产生了——这一任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好在平衡记分卡(BSC)和相应的表述各个层次之间的战略目标如何串在一起的战略地图恰恰是针对这个问题的。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个管理工具已经被广泛的认同和使用。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来最为强大的管理工具”。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执行的工具,他将战略转化成具体的经营行为,使战略变得可测量可管理。

平衡计分卡本身是一个层级的概念。首先制定出公司的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然后根据上一级的平衡计分卡制定出下一级组织的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直至制定出岗位和个人的平衡计分卡。通过制定公司的平衡计分卡,将公司的使命愿景战略转化成具体的经营行为,然后层层分解,将公司的战略落实到每一级组织,每一位员工;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实现组织的变革,实现横向的协同,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协同;实现纵向的一致,聚焦组织资源;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层层分解,使战略成为每一个人的工作,并且与浮动薪酬挂钩,使每一个人享有与战略相关的激励;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制定,配臵相应的资源,实现战略与预算的对接;通过设计跟踪回顾系统和相应的会议制度,使公司的管理会议围绕着企业的战略进行,使管理层有更多的时间来讨论战略,并且对战略进行实时的调整;最后公司将平衡计分卡的实施作为一个变革项目来进行,公司高管层要对这个变革项目进行鼎力的支持保证项目的成功,从而可以增强企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实现了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对接。也就是、保证了每一个人、每一级组织的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服务。按照平衡计分卡的逻辑,战略图用来描述公司的战略。它将战略分成四个角度: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并体现着四个角度战略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和成长是为了不断的改善内部的业务流程,改善内部的业务流程是为了满足客户和财务的目标,满足客户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平衡计分卡用来分解和衡量公司的战略,将公司的战略转化成具体的衡量指标,并且为衡量指标设定目标值,设定相应的责任人,配臵相应的资源,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作为完成目标的支持。战略中心型组织是为了来管理战略和平衡计分卡。保证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流程,实现战略的评估和绩效的考核。在一个战略中心型的组织里,企业利用平衡计分卡作为个基础的工具,设计相应的模板,定期对平衡计分卡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回顾,对战略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将评估的结果与浮动薪酬挂钩。

公司各级重点

战略协同转变的两大关键

2003年华润开始引入平衡记分卡(BSC)来补充6S体系战略协同的不足。这一新6S管理体系,仍然是6个“S”,但基本内容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变化最大的是业务战略体系和业绩评价体系。相应地,6S的定位也由预算管理和运营控制系统提升到战略管理系统。

6S战略管理体系

6S的战略化

利润中心编码体系转变成业务战略体系,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将集团及属下公司按战略管理的原则划分为数十类战略型业务单元(SBU),而所有的战略型业务类别(比如电力,钢铁,基础建设等等)都是华润经过研究以后圈定的一些华润有相对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各利润中心任何一项业务经营的好坏都能按战略进行检讨。比如华润机械属下原有康贸公司利润点,它是做印刷机械及印刷业务,相关贸易的。在战略型业务单元中无法归类,没法跟核心业务挂上钩,也就不能成为战略业务单元,但调整的结果就是将其变分解为制钢业务利润点,以及待研究发展的印刷利润点和贸易利润点。这样这三个利润点都是有战略型业务单元,是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研究的,可以横向比较,可以从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管理。

原来的编码体系转变,划归到战略型业务单元后,每个细分的利润中心都必须是可制定战略、可执行战略的单位。只有更加专业化,符合华润总体战略要求的业务单元,才可能进入战略业务单元序列。为了保障战略执行,还要将业务战略细化成可实现的目标和可评价的指标,而指标间相互驱动的因果链关系犹如战略地图反映出企业的战略轨迹,由此实现从业绩评价到业绩改进、从战略实施到战略检讨的联动效应,而平衡计分卡提供的这种战略思维刚好可以融入6S的战略性框架。

另一大转变是以适应利润中心竞争战略的利润中心业绩评价体系,转化成了财务、顾客、流程和学习四个维度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从而使考核评价成为战略执行工具。四个维度的设臵来自BSC的理念。以前,对企业的业绩评价比较偏重短期、财务性、与过去比。加入了顾客、流程和学习等维度后,使企业不仅要与过去比,还要和行业平均水平比,和行业标杆企业比;不仅要看营业额、利润、ROE等财务指标,还要比客户和员工满意度、员工专业技能提高程度、社会贡献度、环保安全等“绿色指标”、软指标;不仅要重视短期效益,还要关注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实现程度等。这样,对企业的评价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标准,使企业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更加稳健、更加有后劲。

引入BSC前后的6S体系对比

2004年6~7月间,华润进行了第六次高层培训,董事长陈新华目的是为了在华润系统全面推行以BSC为框架的6S管理体系。利润中心通过围绕竞争战略制订战略地图,服务中心围绕职能定位制订工作地图,辅之以财务、顾客、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KPI指标考核和行动方案,使战略的“行动计划”落地,生成“战略结果”。

目前华润6S战略管理模型

摸石头的本事

中国的改革有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引入BSC战略,早在2002年底,由华润集团财务部与信息中心组成的BSC试点实施队伍就进驻华润东莞水泥厂,开始尝试将BSC理论与华润的管理实践结合。

实施团队与东莞水泥厂一起分解战略、描绘地图、优化流程、确定指标、检讨评价、改进激励、加强沟通、强化执行。在实际操作中,最难的是具体绩效指标的确立和计分方法,在确立好的绩效目标下,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这些指标是否能够量化?以及如何去量化?这些都是需要仔细斟酌的事情。例如,在降低营运成本目标中有一个绩效指标——吨水泥电耗,当时该公司的吨水泥电耗由于每月产量不同,有高有低,从33.14度到40度都有,问题出来了,就粉磨综合电耗指标而言,如何确立这100分,50分又该是多少?最后选择了前年运行最好的一个月为最佳状态,,把这个最佳状态定为100分,依据历年波动幅度,每升高10%,降10分。通过东莞水泥的解剖麻雀,BSC建立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被及时揭示、分析、总结,东莞案例为后来华润决定全面推行BSC提供了现实参考。

2004年下半年,华润成立了集团BSC项目小组。在实地走访了集团内部四家初步试行BSC

的利润中心,经过充分收集、分析各利润中心在试行过程中的经验、问题与期望后,项目小组建议选择战略比较清晰、管理比较规范、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华润微电子为集团第一家全面实施BSC 的单位。2005年2月,陈新华再次重申“常董会要求在全集团推广和实施平衡计分卡,要求每一个企业按照集团的部署,把利润中心各自的战略细化工作做实做好”。

结语:从一个业务繁杂的多元化外贸集团到一个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清晰的集团控股企业,华润在中国出色的演绎了GE模式的中国变种。截至2004年12月31日,华润集团业绩再创新高,总资产达到1015亿港元,营业额达623亿港元。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可以看出华润集团近年来推行6S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不懈努力。华润集团的未来蓝图是在集团控股的情况下,帮助各行业利润中心打通国际资本市场通道,最终实现华润集团由多个上市公司组成的控股集团。

某集团母子公司管理规定

某集团母子公司管理规 定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母子公司管理制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母子公司权限划分 (1) 第三章监督、考核与奖惩 (2) 第四章附则 (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立母子公司的出资关系,建立资本联结纽带,规范母子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发挥公司的整体优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家体改委《关于企业集团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指导意见》(体改生[1998]27号),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指母公司为某集团,子公司为某集团全资和控股(绝对或相对控股)子公司。 第二章母子公司权限划分 第三条母公司是向子公司、参股公司出资并行使出资人(股东)职能,具有资本营运等多种功能的公司制企业。母公司定位为战略管理中心、投资管理中心、决策协调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和综合业务中心。 第四条母公司的主要职能是:依照法定程序和公司章程,组织制定和实施公司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开展投融资、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等资本营运活动;决定公司内的重大事项;组织公司财务规划和下属公司业绩指标管理;推进下属企业的改制工作和业务结构调整;协调下属企业之间的关系;编制公司的合并会计、统计报表;进行集团总部和下属公司的审计工作,统一管理公司的名称、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和统一公关;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对子公司的外派人员管理;建立公司统一的信息网络;有利于形成公司整体经营优势的其他功能。

第五条子公司包括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母公司持有100%股份的公司为其全资子公司,母公司持有50%以上股权,或持有股权虽不足50%但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公司为其控股子公司。子公司作为经营管理中心与利润中心,享有自主经营权。 第六条母公司、子公司都是依法设立的公司制企业法人,各自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条母公司作为决策中心,各子公司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必须服从母公司制定的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与规划。公司战略管理必须按照《机械院集团战略管理制度》执行。 第八条各子公司的投资行为必须按照《机械院集团投资管理制度》执行。 第九条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必须服从《机械院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人事任免。全资子公司的总经理由母公司董事会任免,副总经理由子公司总经理提名,母公司院长批准,人力资源部备案;控股子公司总经理由子公司董事会聘任,母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副总经理由子公司总经理提名,子公司董事会任命,母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十一条分配。全资子公司的税后利润应全额上缴母公司;控股子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由母公司提出利润分配预案,子公司董事会讨论通过。 第三章监督、考核与奖惩

关于加强母子公司管控的指导原则

关于加强母子公司管控的指导原则 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加强国有企业管控的部署,大型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战略控制型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意义重大。推行授权管理、契约管理制度,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又能充分实现公司战略和监管到位。结合集团实际,现对加强母子公司管控确定原则如下。 一、母公司领导在子公司兼职是加强母子公司管控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集团事业的发展,当前母子公司管控面临的重大障碍就是决策层与经营层责任不明,母子公司界线不清。由此直接导致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母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各守一摊,各抓一片,二级单位实际经营者权责不清。二是监管不力。由于母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介入经营,集团监管难以落实。三是决策轻率。母公司领导多数对分管范围负责,对母公司重大决策责任不强,压力太小。四是信息不对称,易产生资源分配与集团战略的不协调。因此,要想真正强化母子公司管控,必须改变现有分管结构,使母公司领导班子成员齐心合力在母公司行权。

二、全面推行受报人制度 改变原来分管负责模式,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从各二级管理公司(控股公司)中撤出,实行受报人制度,由参与管理改为按规定接受报告(具体受报程序和权限另行制定)。各管理公司统一对集团董事会、总经理负责。受报人制度主要强化在运营过程中的监控,无决策功能,重大的最终决策还要集团经理办公会、董事会决议。受报人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轮换,最长不超过一年。 三、完善二级管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全面建立健全各二级管理公司(控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由上级董事会负责选聘(或推荐)董事长、总经理,一聘三年,一年一考核,根据年度考核情况确定奖罚和留任与否。董事长和总经理可由一人兼任,也可分设。财务总监必须由母公司委派,财务部经理由母公司负责考核,根据考核情况提出留任与免职意见。 同时,为培养复合型企业家人才,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人员能力,带动全员素质的提高,要在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层面、财务体系、监控体系内,以及集团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强化管理人员交流频次,原则上没

集团化管控模式选择

集团化管控模式选择 在参与市场全球化竞争过程中,为追求规模效应和创造"百年品牌",我国的集团化公司或隐性或显性地以"做强、做大、做久"为企业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产业的增多,必然产生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理问题,说简单点,就是集团对所属人、财、物、战略、经营等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即管理深度和范围问题--集权和放权的问题,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对其他方面的管理都是通过对人的管理和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对集团化公司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如何发挥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是近几年集团化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感到棘手的问题。 "先有儿子后有老子"--是我国大部分集团化公司的"诞生模式"。这些集团公司的发展源头往往是以一块产业起家,在实现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后,面对极具诱惑的广大市场,或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快速形成集团公司。而面对规模庞大的公司群,不同的多元化产业,特别是下属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管理团队素质和管理水平,集团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产生了诸多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这些问题可以主要归纳为两种现状: 一种情况是"统一性有余而差异化不足",由集团总部制定"一刀切"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缺乏针对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产生的问题是"一抓就死",下属公司缺乏动力和灵活性,面对快速发展的业务和市场,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有滞后性,下属公司抱怨颇多,而集团总部是费力不讨好,面对这种状况"束手无策"。 另一种情况是"差异性有余而规范性、系统性不足",过分强调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于是下属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体系"百花齐放",集团公司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盘点,实现集团化资源的有效调配和规模效应。本文结合我们我们十多年集团化公司的实践,以典型的"集团公司-次集团公司-三级公司"的三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集团加强母子公司管理的思路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企业集团加强母子公司管理的思路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必将会出现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这是经济发 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大批的企业集团应运而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基本的保证。集团公司如何按照《公司法》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并对 于公司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规范母子公司内部管理,近年来一直是企业理论界探讨的新课题。笔者结合 自身的工作实践,针对母子公司管理关系、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捉出加强母子公司管理的途径及思路。运营飞诺网运营飞诺网 一、母子公司管理的关系、地位和作用运营飞诺网 运营飞诺网 在法律关系上,母子公司的关系是各自独立的、平等的;在产权关系上,母子公司的关系是法人控股 股东与企业法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母公司按出资额享受出资人权利并承担有限责任;在内部 管理关系上,母子公司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通过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股东会一董(监)事会一经理层,实施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立,形成纵向授权,层层负责,相互制衡的关系。股东大会 由股东方共同组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母公司作为大股东对子公司享有资产 受益权、重大经营决策权和选择经营者等权利,在母子公司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上,母公司是处于主导地位,子公司是处于受控地位。通常母公司以强大的资金、人才和整体的经济实力,在企业集团中发挥着投资决 策中心、资产经营中心、利润形成中心和人力资源中心的作用,这几个作用表现在:一是母公司凭借自身 的地位和具有的实力,按照规模经济要求加速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通过控股、参股,可以支配、调动和 发挥更大的资产作用,以及通过对子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等资产增量的管理,成 为投资决策中心。二是以资产为纽带,不断调整子公司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经济的不断增 长,利用母公司资金、技术、产品市场等较大优势提高母公司的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成为资产经营 中心。三是每个子公司都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而母公司则是利润形成的集中中心,子公司的利润来自 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而母公司的利润来自母公司的资产与资本运营管理和对于公司的监督、控制及考核产 生的效益。四是母公司为了实现企业集团的总目标,将通过对人才的开发、使用、委派、激励、控制以及 再开发等形式和手段,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运营飞诺网 运营飞诺网 二、母子公司管理的难点运营飞诺网 运营飞诺网 现代企业制度是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制度,从理论上讲是十分科学和先进的 管理体系。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探索和实践,现代企业制度在不断完善,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奠 定了理论基础。但不可否认,在实际运作中,一是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法律意义上是完全独立的法人实 体,母公司只是通过资本的控制权与子公司相互联系,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下,主要通过法人治理结构 实施控制和监督,而股东会、董(监)事会、经理层存在着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代理人 与委托人目标和利益不一致之处,信息不对称,所以每一级代理人的权利、义务在多层次代理中被稀释, 最初委托人的产权目标得不到完全贯彻,代理的效率将会随委托一代理层次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二是越权 行为普遍存在,监督职能未健全,虽然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制都已建立,设立了股东会、董(监)事会、经理层所组成法人治理机构,但其中大部分企业集团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股东会、监事会普遍不到位, 子公司董事长和经理层由上级任命,容易成为政府和行政的中介,出现董事会无视股东会越权竞争。甚至 由于董事会一般是非常设机构,形成经理层说了算的局面。三是根据现代企业理论来看,只要企业存在所 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经营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或多或 少地拥有了剩余控制权乃至剩余索取权。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契约不可能是完备无缺的,二者之间 ---------------------------------------------------------精品文档 ---------------------------------------------------------------------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新)

集团化异地管控模式的选择 水晓丽 目录 一、集团公司管控模式比较 (一)财务管控型 (二)战略管控型 (三)运营管控型 二、集团现状分析 (一)现有业务介绍 (二)现有管控模式 (三)公司总体战略 三、案例分析:华润 四、集团管控模式选择 (一)影响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二)异地管控模式匹配模型 五、管控模式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总部功能定位 (二)人力资源管控 (三)跨地域业务实行财务一体化管理(四)异地用工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六、结语

摘要: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综合比较集团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管控模式,从而分析建议集团今后集团化发展异地管控模式。 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总资产47.14亿元,下属成员公司9家,人员4038名,涉足酒店、高尔夫、景区、游艇游轮、文化休闲和健康养生六大产业。毫无疑问,集团未来的发展势必朝着集团化方向,集团型企业相对于单体企业来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挖掘各业务板块的战略运营潜力,在不同专业和地域间更好的配置资源,并通过利用集团资源控制及规模化的整体优势,有效抵御经营风险。 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因为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管理总部的功能定位和职能

母子公司管控.doc

精品文档 母子公司管控 一、相关分类: 1、子公司按母公司控股情况不同可分为:全资子公司 控股子公司 参股子公司 2、管理方式可分为:单纯管理型 混合经营型。 单纯管理型的特点是从事战略决策、资本经营及集团统一的经营活动,但不直接进行生产经营。 混合经营型的特点是既从事战略决策、资本经营及集团统一的经营活动,也直接进行生产经营。 3、管控模式可分为:基于治理不作为的行政管理型 基于治理模式的治理型 基于治理模式的自主管理型 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和关系如图所示: 治理管理 解决代理问题经营决策主要目标 规定基本框架规定具体 计划、组织、指挥、基本职能监督,确定责任体系与指导 协调、控制层级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以经理层为中心

实施基础契约关系行政权威 法律地位由法律、法规决定由经营者决定 实施内容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相互联结点公司战略的管理层次、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等 二、相关分析: 1、环境分析:母公司:包括母公司战略、控股程度、经营状况、信息化水 平、领导风格等; 子公司:包括子公司战略、地域分布情况、地位的重要性、 公司规模、生命周期等。 2、管控手段分析:文化管理 战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务管理 品牌管理 供应链管理 绩效管理 1)文化管理 文化分类:价值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念; 制度文化: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绩效制度等; 物质文化: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市场和客户、工作环境等。

管理措施:通过外派经理人员,转移和传播母公司文化; 建立规范的管理部门和制度; 加强企业文化培养和跨文化培训; 加强交流与沟通; 新进人员的挑选和培训。 与管控模式的匹配: 行政管理型治理型自主管理型 控价值观是是是 制制度文化是部分部分 (如财务制度 ) 层 表层物质文化是是是 次 设置母公司主导的 较少使用一般使用广泛使用企业文化管理部门 母公司干预新进人员的选 广泛使用一般使用关键岗位使用 控拔 制要求新进员工的价值观 较少使用一般使用广泛使用 方与组织趋于一致 法派驻经理人员广泛使用广泛使用广泛使用 较少使用(依靠正 频繁沟通一般使用广泛使用 式制度和流程) 对员工的跨文化培训较少使用(更重视一般使用广泛使用

如何对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的母子公司管控

如何对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的母子公司管控 3)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经常出现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如郑百文制造假帐、虚构利润事件等。这表面上看来是所有者越位,实质上是所有者缺位。正是国有出资人不到位,造成母公司的经营者或者上市公司经营者错位到所有者的角色,从而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当然,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在中国证券市场频频出现,也与中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有关。目前中国很多上市公司都已设置了独立董事,但比例仍然较低。而且中国上市公司中的独立董事很少发挥作用,其一是因为很多独立董事是母公司“请”的,并不真正“独立”;其二是因为没有明确界定独立董事的权力以及独立董事如何行使权力,造成独立董事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3、母公司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和管理的效率问题 大部分跨国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本身是上市公司,如日立集团的母公司日立制作所、丰田集团的母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等均是上市公司,因此并不存在母公司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和管理问题。而中国的企业集团母公司多数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其本身并不上市,母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必须面临如何治理和管理上市公司的问题。 从跨国企业集团母公司自身的治理结构来看,由于其股东人数众多,股权非常分散,即使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一般也不超过10%,如丰田汽车公司的最大股东丰田织纲持股比例为%,前10大股东中的其余9位股东持股比例都在%-5%之间。因此,大股东无法单方面决定上市公司的重大事宜,这样可以使上市公司的决策充分符合所有股东的利益,所以这种股权分散型的公司治理通常被认为是高效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治理方式。而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通常持有其50%以上的股权,母公司可以单方面对上市公司实施强有力的控制。但这种大股东控制型的治理结构就一定是低效的吗?有关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组织形式,大股东所有权具有生命力,大股东控制型的公司治理效率并不比股权分散型的公司低。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母公司是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如果母公司是“非经济人”,则结论就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决定母公司对上市公司治理和管理效率的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股权足够分散,而在于控股股东是否能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国有企业集团的母公司能否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取决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能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江苏现代:集团化转型时期-城投公司如何选择管控模式

集团化转型时期,城投公司如何选择管控模式 城市投融资部葛芳芳 【摘要】 在国家加大对地方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治理整顿的背景下,平台公司出现了战略控股和金融控股两种集团化趋势。原来普遍采用的直线职能制的管理模式对于这些拥有庞大资产规模和复杂经营方式的集团型企业已不再适用,而必须代之以新型的集团管控体系。本文结合城投行业的特点,对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操作管控三种典型模式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适用性以及模式选择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实施过程中的要点和途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正文】 一、治理整顿的大背景下,投融资平台出现了何种趋势性变化? 在治理整顿的大背景下,目前最受热议的政府融资平台在新形势下出现了两个趋势性的变化,变化之一是“战略控股”方式逐渐成为政府融资平台转化的主流方向,变化之二是部分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开始构建“金融控股”平台。 1、战略控股趋势。通过全面的股权投资和资产经营管理,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和分工协作,共同实现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战略意图。融资平台在目标定位、功能发挥、发展方向上呈现领域综合化、分工协作化、市场化经营的趋势。 2、金融控股趋势。地方政府整合地方性金融资源的融资潜力,通过地方性金融资源集聚方式构建“金融控股”平台,并形成与“战略控股”相互呼应的格局。 无论是战略控股还是金融控股,都是投融资平台集团化的显著形式,都是为了摆脱单一业务或职能所带来的困扰。 二、投融资平台的关键管控维度有哪些 对于投融资平台来说,实现集团化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条路径。更重要的是在集团化以后,如何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集团化管理水平,以实现对主业以及其他多元化投资单元的管理和控制。 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投融资平台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绝大多数的平台普遍存在公益性和盈利性配比合理的业务结构、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的问题。即使一些走在前列的平台也由于缺乏必要的集团管控和整合,不能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经济效益难体现。 基于业务与组织特性,围绕融资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投融资平台至少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管控维度:战略管控、投资管控、资本运营管控、人力资源管控、审计管控等。

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母子公司管理。而母子公司的管理确实是需要有一定机理的。对这个机理全球的管理者们都还在不断地深入地研究。这里我们将母子公司运行机理主要确定为在母子公司管理模式设计框架下,根据母子公司的操作事务,在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评估体系、激励机制四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集团母子公司运作模式。 在母子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母子公司各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其公司治理结构是相互独立的,但母公司作为大股东,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通常要向子公司委派董事和专业业务人士,一方面通过委派董事参与子公司董事会的经营决策,在信息充分对称的前提下,真正做到子公司资产保值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委派专人士参与子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和运作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子公司经营管理,从而规避子公司经营风险,保护股东的合法利益。这部分涉及到董事会的构成模式、管理控制模式,董事、总经理选任与选举,财务负责人、审计负责人的委派,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等。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是集团公司在产权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内部制度化管理。这主要是从战略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审计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方面,对母子公司的责权利进行界定,从而保障母子公司在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环境下处于良性运行,规避子公司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评估体系方面,主要是指通对绩效评估体系的系统设计,达到对子公司经营绩效、高层管理者及委派人员业绩进行全面、准确、正确、合理评估的目的,使集团公司内各成员单位及各成员单位内部在“阳光下工作”,在相互竞争的平台上,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环境,从而使母子公司管理形成管理制度明确、评估体系到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步的闭环管理体系。在这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子公司经营绩效评估、董事会绩效评估、CEO(总经理)绩效评估、委派人员(财务人员、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等。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涉及经营者激励、董事激励、监事激励的原则、范围、内容、方案设计、管理制度、组织管理等内容……

(推荐)集团管控的三种模式

集团管控的三种模式

要进行有效地集团管控,首先要明确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模式。一般而言,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模式可分为:运营型管控,战略型管控,财务型管控。例如,深圳中航集团定位于“高科技制造、地产、零售”,业务关联度低,采用了战略管控模式。主要体现在:以控股子公司为主的组织架构采取相对分权的战略管控模式充分发挥各业务板块活力,子公司决策效率较高通过子公司的战略协同形成集团竞争优势,实现关键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管理、财务)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发挥集团效能,体现集团总部创造价值的作用。而作为国有大型的行业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是突出主业、成为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集团之一,因此采用了操作型管控模式。经过专业管理咨询,其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由管理中心上升到运营中心,管控模式由原来的相对分权的战略管控型,演变到相对集权的经营管控型,通过“资金、财务、采购、业务四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了集团总部共享核心资源、获得规模效益、控制经营风险的效果。 集团管控的三种模式 1.操作管理型: 总部通过总部职能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总部保留的核心职能包括财务控制/战略、营销/销售、新业务开发、人力资源等。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

多,规模会很庞大。 2.战略管理型: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级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运用这种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3.财务管理型: 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企业每年会给定有各自的财务目标,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典型的财务管理型集团公司有和记黄浦。和记黄浦集团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多项业务,雇员超过18万人,它既有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也有因特网、电讯服务等业务。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GE公司也是采用这种管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形象

如何保证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母子公司管控的界面管理修订稿

如何保证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母子公司管控 的界面管理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的管理体系的却相对滞后。那么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保证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母子公司界面管理,界面管理是指在母子管控模式中如何去划分母子公司职能,合理分配组织资源,以实现公司整体的良性运转。母子公司界面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完善对企业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的功能与运作。在实际操作中,母子公司的界面管理又是通过业务管理系统来实现的。将业务管理系统当作一个公司可以将卓越商业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平台,所有的业务活动无非是在这样一个操作平台上。通过运营管理系统的实施,能够将公司的战略思想在多种业务中变成行动,因为制度化的高效业务管理系统,重大战略举措一经提出,在短期内就能够完全进入操作状态,而且总是可以在第一个循环就能在财务上获得一定效果。其实讲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了解了“业务管理系统”的优势,那我们就?大致归纳一下吧:以一年为一个循环、以一季度为一个小单元的“业务管理系统”有两大功能:第一,它构造一个严密而有效的实施系统,保证总部制定的任何战略举措都可以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二,它是一个开放的制度化平台,来自总部和各个的高层子公司的领导和员工,都会在这样一个制度化平台上针对业务实施情况,对比差距、交流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措施。在“业务管理系统”的运作中,有几点常见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尽量规避的:(1)业务计划空缺(2)制定时间不合理(3)计划事项不系统,时间、人员安排缺位(4)无事中监督和控制(5)无偏差分析(6)偏差分析不深入,整改措施缺乏针对性

三种常见集团管控模式的评估与选择 九

三种常见集团管控模式的评估与选择九三种常见集团管控模式的评估与选择 无论是按照什么方式形成的集团企业,在集团经营管理中都不能按照集团形成的方式来管理,而必须选择适合的集团管控模式,并按照选择的管控模式来管理集团。目前流行的并在理论上已趋于成熟的有三种集团管控模式,本节详细解释这三种常见的集团管控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 2.3.1.三种常见集团管控模式的定义 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划分成“运营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财务控制型”三种管控模式。 1、财务控制型 采用财务控制型管控模式的集团企业,其总部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管理方式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其主要的特点是母公司将注意力集中于财务管理和领导的功能。母公司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单位每年会被给定各自的财务目标,母公司最为关注的往往只是下属单位的盈利情况和自身投资的回报、资金的收益,而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不予过问,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单位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和记黄浦就是一个典型的财务管理型集团企业。和记黄浦集团员工超过18万人,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以及英特网、电讯服务等业务。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 2、战略控制型 对于采用战略控制型管控模式的集团企业而言,其总部作为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集团企业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管理方式通过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体系进行管理。母公司除了在资产上对下属单位进行控制外,还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例如对下属

设计集团管控模式的六条原则

设计集团管控模式的六条原则 某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并于2001年在原公司基础上组建成立了X建设集团,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地产开发为补充,以对外投资为支撑的集团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市政道桥、建筑安装、地产开发、材料生产、汽车销售、传媒教育、商贸物流、园区开发等多个领域。然而面对业务规模扩张、业务领域不断多元化、以及业务跨地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集团管理出现了多种“并发症”:集团总部定位不明确,对下属公司的管理仍然沿用原来的部门和分公司管理模式,管理效率低下;下属分子公司达到30多家,由于缺少具体分析,使用“一刀切”的管控模式,有的不该管的管得过死,有的该管的却又放得过宽;集团层面的管理输出能力不足,想发挥集团协同效应却缺乏足够的资源;缺乏管控的手段和科学的评估和监控手段……。 集团化是企业成长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然而在长大的过程也免不了伴随着这些成长的烦恼。因此集团管控也就成了企业集团化绕不开的话题。 一、什么是集团管控模式 所谓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对下属企业基于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其具体体现在通过管控部门的设置、管控流程设计以及集团文化的传播来影响下属经营单位的战略、营销、财务、经营运作等方面的内容。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说到底就是对集团集权与分权的度的把握,通过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实现整个集团各层级权、责、利的平衡。 二、集团管控的三种基本模式 企业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照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基本管控模式。

操作管控型操作管控型的管控模式是高度集权的管控模式,强调过程控制是这种管控模式的鲜明特点。集团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集团总部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聘。在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高。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员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在全球工业化开始的初期阶段,许多老牌全球性集团公司选择此种集团管控模式,以力保其全球随需而变的战略实施。操作管控型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产权关系紧密度高,总部为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而下属企业只是成本中心。 战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的管控模式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一种管控模式,强调程序控制是这种管控模式的突出特点。集团总部负责整体的战略规划,下属企业同时也制定本业务单元的战略规划。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较高。运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战略管控型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各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较高,产权关系紧密度较高,下属企业的业务运作比较成熟,对集团总部影响较大等。 财务管控型财务管控型的管控模式是最为分权的管控模式,强调结果控制是这种管控模式的突出特点。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管理、资产运营、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等,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企业负责完成集团规定的财务目标。许多以收购、兼并为主要目标,且行业涉猎复杂的集团公司采用此类模式。GE公司也是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财务管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

集团化异地管控模式的选择 目录 一、集团公司管控模式比较 (一)财务管控型 (二)战略管控型 (三)运营管控型 二、集团现状分析 (一)现有业务介绍 (二)现有管控模式 (三)公司总体战略 三、案例分析:华润 四、集团管控模式选择 (一)影响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二)异地管控模式匹配模型 五、管控模式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总部功能定位 (二)人力资源管控 (三)跨地域业务实行财务一体化管理(四)异地用工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六、结语

摘要: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张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综合比较集团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管控模式,从而分析建议集团今后集团化发展异地管控模式。 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总资产47.14亿元,下属成员公司9家,人员4038名,涉足酒店、高尔夫、景区、游艇游轮、文化休闲和健康养生六大产业。毫无疑问,集团未来的发展势必朝着集团化方向,集团型企业相对于单体企业来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挖掘各业务板块的战略运营潜力,在不同专业和地域间更好的配置资源,并通过利用集团资源控制及规模化的整体优势,有效抵御经营风险。 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张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因为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管理总部的功能定位和职

如何对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的母子公司管控

如何对上市公司实施有效的母子公司管控 上市公司的母子公司管控有着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上市公司的母子管控基础更广大了。上市公司的母子公司管控不仅要对公司管理层负责,更需要为包括众多公众股东的全体股东负责。这个责任一般而言通过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多层次的体系来完成:包括证监会、交易所、第三方的证券公司、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核心是证监会和交易所对上市公司提出的相关要求,以及辅助这些要求实现的各种相关活动。 第二:对于第一点中的管控要求,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要与已有的,适合于行业特点、地域特点和企业自身特点管控制度相结合。这其中包含了法律上的结合,也包括技术上的结合。法律上的结合,主要是如果目前公司必须的管控方法和制度上是否有与上市相关规定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有如何进行调整或者变通。技术上的结合,目前公司的很多操作可能在实质上可以实现与要求的相关措施同样的效果,但是,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如何调整到一致。 上市公司母子公司管控的重点有如下几条: 1、母公司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任免权利的问题 股东最主要地权利之一是选择经营者,但众多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对其上市公司并不能完全享有该权利,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通常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后,再通过上市公司董事会按法定程序任免。即便是国有资产授权投资的机构,也难以真正行使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选择权。这种做法对理顺母公司与上市公司关系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因此,改善董事会人员构成,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成为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成立主要甚至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绩效考核委员会等,还可规定董事会必备的特定专业结构,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行为规范、工作制度和道德操守做出更严格细密的规定,以确保独立董事能有效地展开工作。 2、母公司干涉上市公司日常经营的问题 母公司干涉上市公司经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1)母公司行政干预。这主要是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思路,尤其是从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转变而成的企业集团母公司,不少还在对上市公司沿用行政管理的很多做法。这就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引入投资者集体诉讼和代表诉讼制度: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使股票市场发挥控制权市场的作用;培育机构投资者.继续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培育并完善经理市场 2)母公司过度控制。那些在竞争中发展形成的企业集团,很多都是从单一的小工厂发展成为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而且多数是借助于上市公司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在这种集团内部的企业之间是一种紧密结合的关系,同时创业者在企业集团中的影响力较强,母公司拥有的品牌资源和对品牌的强有力控制,使集团内部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重大事项和日常经营等方面都受到母公司的严格控制。但由于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不仅受《公司法》的约束,而且还由《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调整,并受证券监管机监管,因此母公司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在不超越法律限定范围的前提下,以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高低为标准来判断其控制程度是否合适。 3)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经常出现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如郑百文制造假帐、虚构利润事件等。这表面上看来是所有者越位,实质上是所有者缺位。正是国有出资人不到位,造成母公司的经营者或者上市公司经营者错位到所有者的角色,从而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当然,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在中国证券市场频频出现,也与中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有关。目前中国很多上市公司都已设置了独立董事,但比例仍然较低。而且中国上市公司中的独立董事很少发挥作用,其一是因为很多独立董事是母公司“请”的,并不真正“独立”;其二是因为没有明确界定独立董事的权力以及独立董事如何行使权力,造成独立董事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集团管理模式

、抓大放小——人力资源管控重点 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 通过对管理总部的功能 定位和职能共享来推动集团业务战略的实施。 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将成为集团化管理所 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的:通过对公司基本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管 理方面的权限分配、流程界定、监控方式的设计,达到提高效率、保证集团公司价值再造、 提高业务组合协同效果的目的。 、因地制宜——影响人力资源管控职能定位的三大核心因素 集团化公司人力资源管控职能的定位及对下属公司的管理模式选择与集团化管控模式、 人力资源体系的完善程度及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状况密切相关, 是集团管理模式的选择。 影响权变因素最大的 人力资源管控的各项职能重点围绕 “ 选、用、育、留 ” 四个方面展开。 体系虽然庞杂,但人力资源管控主要着眼于五个方面:人力资源规划、 人员招聘、培训 发展、绩效管理和薪资管理。

首先,人力资源的管控职能定位与集团实行何种管控模式密切相关。按照集分权程度的 大小,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分为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三种基本模式。 财务管控模式主要针对投资的科学性、风险性和投资回报进行管理,对所投资企业的具体业务一般不进行直接管理,属于分权型安排,在人力资源管控上主要对外派高管、财务总监具有任免考核>权;战略管控模式并不要求总部设立具体的业务管理部门,公司总部承担战略规划、监控与服务职能,其考核与管理重点一般也集中于下属公司的董事会或总经理,属于集分权结合型安排;操作管控模式要求总部设立具体的业务管理部门来对下属公司的相关业务进行对口管理,对控股下属公司的营销、技术、人力资源、新业务开发等日常经营运作归口总部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直接管理,强调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集团总部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与管理制度,并在下属企业贯彻实施。由此可以看出,与集团管控模式相对应,越是集权的集团管控模式,人力资源管控的权限也越集中于集团总部。 其次,人力资源管控的职能定位要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体系的完善程度。人力资源管控是一个整合的有机管理体系,从战略到业绩、从文化到流程、从构架到模型:

母子公司关系

1、母子公司关系问题 国内许多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积累许多经验教训,在面对众多产业,广泛的地区分布,不同发展阶段的下属企业,如何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有效管理来加强对子公司的控制,仍是一个重要课题。国内不少企业集团的发展教训说明,投资、兼并的范围受制于控制幅度,不加节制地发展子、孙公司,可能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或集团总部控制失效,有可能把母公司拖跨。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集团组织管理结构非常重要。母子公司关系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问题: 管理失控: 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 :一是子公司认为母公司对它的管理是多余的。母公司要求子公司做的事或对某些重大问题提出意见 ,子公司却根本不把母公司的意见当一回事 ,不买母公司的帐。二是子公司对母公司弄虚作假。子公司不让母公司了解真实情况 ,用假象蒙蔽母公司。对于母公司的意见、重大决策等虚与委蛇、阳奉阴违,母公司的管理控制根本无法贯彻,子公司俨然已成独立王国。三是子公司对关系母公司投资权益的重大问题 ,如重大项目投资、重大对外投资、重大担保事项、重大诉讼纠纷等等 ,一概不让母公司知道。子公司对母公司设置信息屏障,封锁真实信息,尤其子公司身处异地时更喜欢采用这种方式。 过度集权: 母公司在管理方式上过于集权,对子公司管理过死,对于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插手太深,子公司内部的人事调整、经营计划、产品策略等通通都要报批,母公司职能部门过多干涉子公司具体经营事务,扰乱子公司正常经营。这种方式,直接带来法人治理结构失效、管理成本太大,压抑和挫伤子公司经营积极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母公司把子公司作为分公司来管理。按照我国法律规定 ,母公司要对分公司承担无限责任 ,而对子公司仅承担有限责任 ,因为它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如果母公司直接管理子公司的内部事务 ,那么它要不要承担无限责任呢?(2)母公司对子公司沿袭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来管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直接下文任免 ,子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形同虚设。(3)母公司把子公司作为整体性独资企业来管理。母公司随意干预控股子公司的内部事务 ,随意调动子公司的人、财、物 ,随意向投资者提供虚假信息 ,甚至联手违法违规 ,出现了像“琼民源”那样的编造假业绩、恶意炒作、坑害股民、震惊全国的严重违法事件。 放任自流: 管理放任自流 ,母子公司各干各的。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是母子公司关系有其名而无其实 ,有些企业确定母子公司关系后 , 特别是有些经行政命令组合而成的集团,并不去认真研究母公司对子公司如何进行管理 , 本身的母子公司管理关系十分脆弱,而是一切依旧 ,一盘散沙 ,不能真正形成集团 ;另一方面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关系感到困惑 ,不得不放任自流。一旦子公司出了问题 ,母公司又感到万般无奈。那些管理自流的企业集团 ,往往陷入了“集而不团、大而不强、管而不顺、运作艰难”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手段缺乏: 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