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

————————————————————————————————作者:————————————————————————————————日期: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用中医的角度详解

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

<<神灸经纶>>

清吴亦鼎原著

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

头:头是诸阳经之会,凡一切物体独出之始都叫作头。

脑:脑是指头骨之内的脑髓。足太阳膀胱经脉联络于脑,肾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生髓,所以又说“肾属髓海”。髓主要贮存于脑,若髓海充足,则头脑精明;若髓海空虚,则出现脑转耳鸣、目眩、腿酸、倦怠嗜卧等症。

巅:巅是指的头顶。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会于巅顶,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也交会于巅顶。巅顶部,俗称天灵盖。

囟:囟是指头顶前面的头骨。小儿初生未闭合时叫囟门,已闭合后叫囟骨,即天灵盖之骨。

头角:头角是指额两旁有棱的骨头处。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经筋循身后,上额角部。

额颅:额颅是指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的部位,叫作额,也有叫做颡的。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上左角络头,手少阳三焦经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经筋上额部。发:发由足少阴肾所主,又是血之余。

面:前边叫作面,后边叫作背。五脏的精气皆上营养于面部,所以面色白与肺相应,如气虚、血虚和津液亡失都会因虚而出现面色白;面色红赤与心相应,面色发黄与脾相应,面色发青与肝相应,面色发黑与肾相应。面色呈现黑色是因肾阴阳虚所致。颧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的部位是面中央,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应;两颧骨之内与面王(鼻尖部)以上的部位和手太阳小肠经相应,小肠的经脉循颊上至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行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小肠气血盛则面部肌肉丰满,小肠气血虚则面部肌肉少,面色也不正常。

颜:颜是指前额中央两眉间,眉心以上叫阙,与咽喉相应。

眉:眉的部位属肝,肝的经脉从目系上行额,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足少阳经风热之邪夹痰则出现眉棱骨痛,这种病多累及眼睛,若两耳出脓则表示病情进一步加重。眉部属肝,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应,若是太阳经气血充盛则眉浓有毫毛。

目:目是主司视觉的。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病疹治必须首先考虑到肝。

睛窠:睛窠指的是眼珠。脏腑的精气皆上营养于目,从而形成了眼睛的可视功能。血之精华供给眼珠所须的一切营养物质。

瞳神:瞳神是骨之精华,内应于肾。肝肾同源,肾水虚亏而不能养肝,或肾精过度散失者可以出现瞳神散大无光。

黑珠:黑珠是指瞳子之外的黑轮,属肝。黑珠是筋之精,内连目系。目内廉深处是目系,肝火上冲则出现两轮红痛。

白珠:白眼珠是气之精,黑轮外四围白色的部位都属肺。若肺火上腾于目,则白珠出现红色血丝。

两眦:两眦,统称目眦。靠颞侧的称锐眦、靠鼻侧的称内眦,在脏属心。小肠及三焦的经脉经筋均行至目外眦,胆的经脉起于目外眦,经筋结聚于目外眦,小肠经脉的支脉至目内眦,膀胱的经脉起始于目内眦。

眼皮:上下眼胞皆属于脾,肌肉组织功能主司其约束作用。足阳明胃经的细筋网维于下眼胞,足太阳膀胱经的细筋网维于上眼胞。目网指的是上下眼胞的睑边,又叫目睫,主司眼的开合功能。

睫皮:睫毛属脾。若脾胃气虚,眼胞皮肉紧缩,胞楞拘急,目不能开,生长在胞楞的睫毛便会倒入眼中,这种情况叫倒睫拳毛,又叫拳毛倒插。

目泪:泪是肝之液,风行则水动,如肝风内动则常泪出。还有在肝火盛的情况下也容易泪出,这就好象烧竹沥一样,用火烤则竹沥渗出。若病人迎风流泪,是风火之邪相合所致。若突发悲哀伤及于心,此时悲痛泪出是气与肝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眵(音chī):目眵,俗称眼屎,多属肺气结硬于此。

目眶骨:目眶是指眼窝四周的骨头。上边的叫眉棱骨,下边的叫琢骨,之外就是颧骨了。

琢(音zhuō):琢骨是指目下的眶骨,颧骨内侧与上牙床部分相连。

頞(音è):頞是指鼻梁,也就是常说的山根部。

鼻:鼻子,是主司嗅觉的器官。

山根:足阳明经脉交山根处,可作望诊中望心的参考。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为下极,故《灵枢》说:下极者心也。

鼻柱:鼻柱在山根下。相家说:年寿是指鼻尖部位,在望诊中可作诊断肝病的参考,年寿的左右与胆相应,可作诊断胆病的参考。

面王:面王指鼻尖,又称鼻准。相家说:鼻头也叫明堂,属土,与脾相应。明堂两旁为等边相等,上有迎香穴,另上有鼻孔深处之通道。相家还说:兰台廷尉应胃,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的两旁,其经筋亦结于鼻旁。

鼻孔:手阳明大肠经经脉挟鼻孔而行,手太阳小肠经经脉抵于鼻,足太阳膀胱的经筋结于鼻下两旁。

颧:颧为颧骨,若病人两颧现为赤色多预视肾有虚损。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筋结聚颧部,足阳明胃经的经筋合于颧部,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穴在眼下颧骨部位下面锐骨端的凹陷中。

人中:人中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部,可作为望诊时诊断膀胱、子宫病变时的参考。若人中沟平浅,嘴边无有胡须的男性多患有不育症。手阳明大肠的经脉交叉于人中部,督脉的水沟穴也在人中部。

琢:是指琢与鼻旁间近生门牙的骨部。

顑:顑,俗称之为腮,是指口旁颊前之软组织处。

耳:耳是主司听觉的器官。肾气通于耳,肾元充足则听觉聪敏,若耳的听觉功能异常则应首先考虑到肾的原因。

蔽:蔽是指的耳门。

耳廓:耳廓是指的耳轮。足阳明胃经上行于耳前,其经筋结于耳前;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行于耳前,手少阳经筋循耳前,足少阳经筋循耳后,皆属于目外眦;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的经筋皆结聚于耳后完骨;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皆行于耳后部位。颊:颊是指耳前颧部脸的两侧部位。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经筋皆上行于颊,手太阳小肠经只有经脉上行于颊,足阳明胃经的经筋循颊而上行,足少阳胆经经脉、经筋皆循行过颊,足厥阴肝的经脉下行颊里,手少阳三焦经经脉从耳上角以屈下行颊部,两支脉亦在颊部相交而行,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就在耳的下方。

曲颊:曲颊是指颊之骨。因其曲而向前,形如环形,受下牙床骨尾之钩而名。

颊车:颊车是指下牙床骨。下牙床骨总载诸齿,能细嚼食物,故叫作颊车。

口:口是主司言语和食物摄入的器官,属脾。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之经脉交于口,脾主司运化,食物进入口后藏之于胃,脾运化其精微物质以营养五脏,所以五脏的功能与脾关系密切,其功能旺盛与否皆验之于口。

唇:唇是指口之外端,由是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阴明胃经所主。热邪盛则唇深红,寒邪盛则唇淡红,邪气实则唇红活,经气虚则唇黄白,脾燥则唇干,脾热则唇裂,肝风内盛则唇润动不止,脾虚寒盛则唇现青色。或者因七情聚然变化,动火伤血,或心火传脾,或饮食肥腻厚味,湿热伤脾,皆可出现口唇肿及白皮皱裂如蚕茧,或唇下肿黑如枣。

吻:吻是指口的四周,口上生有胡须,大肠所主。

颐:颐是指口角后面颊之下的部位,生有胡须,胆所主。

颏:颏是指口之下,唇至最下边的部位,俗称下把壳。男性颏上生长有长须,胃所主。

颔:颔是指颏下与结喉之上两侧肌肉软组织之处。手太阳小肠经筋结于颔,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经筋皆行于颔。

齿:齿系指牙龈所生长的骨质部分。内床部分叫齿,在外整齐的部分叫牙。牙齿由肾所主,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之病多归肾论治。临床先分清齿病是在牙床还是病在牙齿,上牙床属于足阳明胃经,喜寒而恶热,下牙床属手阳明大肠经,喜热而恶寒。如果牙床的病治牙,牙的病而去治牙床,是怎么也治不好的。

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是主司味觉的器官。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手少阳三焦经之经脉、经筋均系于舌。

舌本:舌本即指舌根。

颃颡:颃颡是指口内直上咽喉壁上的后鼻道,主司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悬雍垂:悬雍垂是张口作“啊”音时所看到的喉部似乳头样的小舌,俗称叫作礁嘴。

喉:喉是通声音、气息的通路。喉在咽前方,与肺相通,主司气体交换,故称作肺系,也说作喉气通天。肺热甚则见喉哑,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皆循行于喉。

咽:咽是指饮食的通道,在喉腔的后方,与胃相通,主司饮食物的纳入。胃口在膈膜以下,咽部至胃的长度是1.6尺,通称之为咽门①,咽门以下有膈膜,咽气与地相通。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的经脉挟咽,足厥阴肝经循喉,心、脾、肝三经之邪均可出现咽喉干的病症。

喉咙:喉咙是肺所联系的器官。

嗌:嗌是由所系,是指咽的下端,食管的上口。手太阳小肠经之经脉循咽,其病邪可致嗌痛。手少阳三焦经之病邪可致嗌肿。

会厌:会厌是喉管上窍似皮似膜的组织,上司开合,系声音的门户。若饮食下咽时会厌不闭,则可能饮食物误入气道。凡舌抵上腭时则会厌能闭,若喉、咽、嗌、会厌四器官组织之功能有一个失去了,病人就会因不能正常饮食而死。

结喉:结喉是指喉部正前方向前突起部分,相当于喉的管头(喉头的甲状软骨)部。瘦人多突出于颈前,胖人则多隐于肉中而不现于外。

上横骨:上横骨是指喉前凹陷中,天突穴之外小湾处,横骨旁接锁骨。

拄骨:拄骨是指膺部以上,缺盆之外的部位,俗称锁子骨,内接上横骨,外与肩胛关节相接。肩解:肩解是指肩端的骨节缝处,即肩胛关节。

髃骨:髃骨是指肩端之骨,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其臼接臑骨上端,俗称肩头。其上肢外展曲屈肩部高于表面之骨,其下棱骨在背部肌肉内。

肩胛:肩胛是指髃骨之末端成片状的骨头,亦名肩髆,俗称锨板子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经筋都到肩;足少阳胆经经脉到肩上,肩井穴即属于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经筋皆结聚于肩曷穴。

臂:臂是指人之上身的双上肢通称,一名叫肱,俗称胞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叫肘,肘上之

骨叫臑骨,肘下之骨叫臂骨,臂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相对短细偏外,正骨居下相对长大偏内,正辅二骨都是下接腕骨。

腕:腕是指臂和掌骨连接之处,以其回旋屈曲得名。在外侧之骨叫作高骨,一名锐骨,也叫腕骨。

鱼:鱼是指掌外侧之上,手大指节后,肌肉隆起处,其形状象鱼而得名。

手:手是指上肢能持物的部分。掌中叫手心,手心之对侧叫手背。

掌骨:掌骨是指各手指本节后的骨头。手掌中的各掌骨叫壅骨,汇聚而成掌,并非是一块骨头。

手大指:手大指属肺经,手太阴肺经自腋下行,循臑内,至大指出其末端,其经筋也是起于大指之上的少商穴部位。少商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处,少商穴是肺经的井穴;循手掌侧直上到大指本节后有鱼际穴,鱼际穴是肺经的荥穴;在掌后横纹头有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输穴;在太渊穴之后有经渠穴,经渠穴是肺经的经穴;在手腕后一寸五分处有列缺穴,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在上肢屈曲时肘横纹中有尺泽穴,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其经脉,循内侧上行靥内廉,入腋下,其散筋复从腋下上肩,结聚于肩端的骨缝中。

食指:食指属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和经筋都是起于食指端商阳穴的部位。商阳穴是大肠经经气所出的部位,其位于食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处,是大肠经的井穴;经气流于本节前内侧二间穴,二间穴是大肠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本节后三间穴,三间穴是大肠经的输穴;脏腑原气汇聚于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在侧腕中有经气正盛的阳溪穴,阳溪穴是大肠经的经穴;在腕后三寸有联络表里经的偏历穴,偏历穴是大肠经的络穴;屈肘时肘横纹头有经气深入的曲池穴,曲池穴是大肠经的合穴。其经脉如此再经手三里、肘髎、手五里三穴直上到肩前。

中指:中指属心包络经。手厥阴心包络经脉自腋下循臑内,入肘臂至中指出其端,其经筋也起于中指内廉之末端的中冲穴处。中冲穴是心包经经气所出的部位,其位于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中冲穴是心包经的井穴,占有主宰地位。其井穴、输穴等都在治疗疾病方面与心包络脉有密切的关系;在松握拳,屈中指无名指时,有在两指之间的经气流于此的劳宫穴,劳宫穴是心包经的荥穴;在掌后两筋之间有经气渐盛的大陵穴,大陵穴是心包经的输穴;在距腕横纹二寸两筋之间有联络表里经的内关穴,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在距腕横纹三寸有经气正盛的间使穴,间使穴是心包经的经穴;再向上到肘关节处,在微屈肘时肘中央凹陷中有经气深入的曲泽穴,曲泽穴为心包经合穴。其经脉上循臂至天泉穴,结于腋下。

无名指:无名指属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和经筋均起始于无名指外侧的关冲穴处,关冲穴是三焦经经气所出的地方,穴在无名指外侧端去爪甲如韭叶处,是三焦经的井穴;经气流于手第四、五掌指关节前凹中液门穴,液门穴是三焦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手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中的中渚穴,中渚穴是三焦经的输穴;脏腑原气汇聚于手腕中的阳池穴,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在直上腕后二寸有联络表里经的外关穴,外关穴是三焦经的络穴;在腕后三寸有经气渐盛的支沟穴,支沟穴是三焦经的经穴;在肘外大骨陷中(尺骨鹰嘴)有经气深入的天井穴,天井穴是三焦经的合穴;再向上经臑部有肩髎穴。心包络的支脉,是从手掌中别出,循无名指出其端,与相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

小指:小指内侧属心,外侧属小肠。手少阴心经循臑下行于肘,出小指末端,手少阴心之经筋起始于小指末端内侧心经经气所出的少冲穴,少冲穴去爪甲角如韭叶,是心经的井穴;直上在掌内后廉锐骨中有经气渐盛的神门穴,神门穴是心经的输穴;又经过络穴通里,通里在腕后一寸凹陷中;又有经气深入的少海穴,在肘后大骨外肘端五分处,取穴时屈肘向头得之,少海穴是心经的合穴;最后是极泉穴,在臂内腋下筋间。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和经筋都起于手小指外侧小肠经经气所出的少泽穴,少泽穴距爪甲一分,是小肠经的井穴;经气流于小指外侧本节前凹陷中的前谷穴,前谷穴是小肠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小指外侧本节后的后溪穴,

后溪穴是小肠经的输穴;循经向上有在手外侧腕骨前起骨(豌豆骨)下凹陷处原气汇聚的腕骨穴,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在手掌后高骨下有经气正盛的阳谷穴,阳谷穴是小肠经的经穴;在腕后五寸处有联络表里经的支正穴,支正穴是小肠经的络穴;在肘下锐骨之后(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有经气深入的小海穴,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手太阳小肠经由此上循臑外后廉,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交于肩上。

爪甲:爪甲是指人的指甲,足趾也是一样。《内经》说:肝主筋,爪为筋之余。

歧骨:凡是骨头分岔的都叫歧骨,手足都一样。

肺:肺在喉下,喉在咽的前面,主司呼吸。肺系坚空,与肺管相连接,呼吸出入之气通于心肝之窍。《内经》说:肺好象是宰相,主一身之气,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都需要它来调节。其形状好象挂着一样,附着于第三胸椎,肺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协调诸脏的功能。肺脏是各种脏器之长,且又是心脏的华盖。《内经》还说:肺经常多气少血。《难经》说: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计有八叶,主藏魄。《中藏经)说:肺为生气之原始,是五脏之华盖。张介宾说:肺叶白莹,所说的华盖是指肺能遮盖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肺之一衰一长,替换自然,主司清浊之运化,是人身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

膺:膺是指人体胸部两旁高处。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到膺部,足少阳胆经系于膺部。

胸:结喉以下叫缺盆,缺盆以下叫胸。手太阴肺经布于胸中;手太阴肺和手少阴经之经筋结于胸中;足太阴脾经的经脉、经筋都散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胸中;足少阳胆经下胸中;足少阴肾经经脉入肺并注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络之经脉起于胸中,其经筋散于胸中。

心:心的重要性就好比是君主,人的聪明智慧都来自于心。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以上,附着于第五胸椎,与脉相配属,荣华表现于面部的色泽,开窍于耳①。又说开窍于舌,还说心经少血少气。《难经》说:心重十二两,有七孔三毛,能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张介宾说:心脏尖圆,形如连蕊,其中有孔多少不一,以导引天真之气。心脏下无透窍,上通于舌,其有四系以与其它四脏相联系,在外周有黄赤脂以保护心脏,这就是心包络。在心脏的下面有膈膜与脊周组织相互交回,以遮蔽浊气,使其不能上熏于心肺或胸中。

心包:心包位于心的周围,以顾护心脏,即是两乳之间的膻中穴部位。大凡经脉和经筋多由胸下膈或自膈贯胸,如手太阴肺、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阳胆、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络七经的经脉、经筋皆过于此。手少阳三焦经经脉亦布于膻中。张介宾说:心包一脏,《难经》说其无形,滑寿说心包一名手心主,是以人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来说明的。在心的下面,横膜以上,竖膜以下,其筋膜如丝,心之外周所裹黄脂。与心肺相连系的是心包,这种说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凡是说其无形的有失欠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十二官之说,但其中唯独缺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二句文字。今考证心包,藏居膈的上面,其经脉起始于胸中,正是膻中之所在部位,其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际上就是臣使之官,这一官也即心包之官。

曷骬:曷骬是指胸骨而言。

乳:乳是指胸部两侧隆起有头的肌肉组织,妇女以乳汁来哺育婴儿,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鸠尾:即指蔽心骨,其质系脆骨,在胸部下的歧骨部位。

膈:膈是指胸部和腹部的分界处,心脏下面的膈膜,其前与脐平,后与第十一胸椎相平,四周与脊相连,所以能遮蔽隔离浊气,使之不能上熏心肺,其俗称叫罗膈。十二经脉中惟独有足太阳膀胱经不贯穿横膈,其余经脉病变都能出现膈部病痛。

肝:《内经》说:肝譬如为将军,谋虑都是从它那儿来的。又说:肝在膈的下面,上面系于第九胸椎之下面,足厥阴肝经是多血少气之经。肝脏与筋相配合,其荣华主要表现于指或趾甲,其功能主藏魂,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联络心和肺,肝脏下面无孔窍。《难经》说:肝重二斤

四两,左边三叶,右边四叶,共七叶。肝是一独立之脏,其治在左而其脏却在右胁部,其在右肾的前面和胃着附于第九胸椎。

胆:《内经》说:胆就象正义感很强的官员,具有决断的能力。又说足少阳胆经是多血少气之经。还说胆腑之外的十一脏腑功能正常与否,都与胆腑关系密切。《难经》说:胆腑在肝脏短叶之间,重三两三铢,长度有三寸,盛精汁三合。《中藏经》说:胆是清净之腑,称为中正之官,是指因其胆腑功能主贮存而不外泻。若胆腑被寒邪所伤则人易失眠,若胆腑被热邪所扰则人易嗜睡。

脾:《内经》说:脾胃受纳水谷,好象主管粮仓的官员,饮食五味对人体的营养供给都是由脾胃产生的。又说脾好象能以言正人的官员,智虑由此而出。还说脾主藏意,并说其形如刀镰,与胃同膜相连,附着在上之左腧即第十二胸椎下。若听到胃内声响则说明胃在蠕动,胃之蠕动则说明其在消化食物。脾的功能之一是主运化,其与肌肉相配,其荣华表现于口唇,所以说脾开窍于口。还说,足太阴脾经是多气少血之经。《难经》说: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统摄血液,温养五脏。《中藏经》说:脾主消化五谷以供给其它脏腑营养的需要。

胃:胃是容纳、消化水谷的脏腑,是各脏腑营养供给的源泉,所以说胃气是人一身的根本。咽系柔软内有空腔,下与胃相接,是饮食物进入于胃的通路。咽至胃的长度是一尺六寸,通称为咽门;胃体周围长一尺五寸,直径长五寸,伸直长二尺六寸,胃体横屈,可容纳水谷三斗五升。通常情况下存留饮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就满了。又说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难经》说:胃重二斤一两。张介宾说:胃的上口叫贲门,饮食水谷之精气由此而上输布于脾,肺将其宣布于诸经。胃的下口即小肠的上口,名叫幽门。

三焦:《内经》说:上焦的作用是升化蒸腾,象雾露一样弥漫,以灌溉全身;中焦的作用是消化食物,吸收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象沤渍食物一样使之变化;下焦的作用是排泻,它象沟渠一样把水液糟粕送出体外。又说:三焦似是主疏通水液的官员,全身行水的道路由它管埋。还说:手少阳三焦经是少血多气之经。《中藏经》说:三焦是指人体三部的功能,称作中清之腑,总督人体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各部功能,三焦通畅,功能正常,则人体内外、上下、左右皆通。它灌溉周身,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腹:横膈以下叫腹,俗称之为肚,肚脐以下叫少腹,也称之为小腹。

脐:脐是人初生脐带所系之处。脐上五寸的上脘穴处即上焦;脐上四寸的中脘穴处即中焦,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脐上二寸的下脘穴处,也就是胃的下口属于下焦,是幽门,传入小肠。旧时说按三部化分,正即是此上、中、下三脘部。现在说中脘部痛属脾,当脐而痛属肾,小腹痛属肝,肝与脾之说是对的,但当脐而痛属肾有失欠妥。心与脾的经筋结于脐,胃的经脉和经筋挟脐,所以说脐应属脾胃,肾的经脉与经筋从腰贯脊并不循行到脐,故而脐痛从肾论治的谬误之说容易误人。

肾:《内经》说: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智慧和技巧。又说:肾附着于第十四椎下,足少阴肾经是少血多气之经,肾与骨相配合,其荣华表现于发,开窍于二阴。《难经》说: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精和志。《中藏经》说:肾是精神所居之所,人体性命的根本。张介宾说:肾有两枚,形如红豆相并而曲附在脊的两旁,左右相距各一寸五分,其外有黄脂包裹着,各有两条系带,上条系于心,下条趋向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和半个拳头一样。其中有两孔,是两条系带所过之处,上通行脊髓到脑中,与髓海相连。

命门:人身体的中部有命门,命门附着于脊骨,与脐相对。在它的右旁有一小窍,是三焦之气所出之所,即指先天无形之火,叫作肾间动气;左啻一小窍,是真阴水气所出之所,也是无形的,它随相火而潜行周身以温煦滋养四末。命门在中,各旁开一寸五分是左右两肾,两肾之间一点真阳是人类生身之根本,其中有相火而代心君行事,故又叫作小心。

小肠:《内经》说:小肠好象是主司受物的官员,在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起到分化作用。又说: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从左向右环绕堆迭共有十六个弯曲,周围二寸半,直径不到八分半,长三丈二尺,能容纳食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半还要多。又说: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处,饮食水谷由此而入,脐上一寸外附于脐是水分穴,此正当小肠下口,水分内应小肠,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使水液渗入膀胱,食物滓秽流入大肠,还说:手太阳小肠经是多血少气之经。《难经》说:小肠重三斤十四两。

大肠:《内经》说:大肠好似主管运输的官员,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在大肠最后完成的。又说:回肠在脐部开始向左环绕重迭也有十六个弯曲,周围四寸,直径一寸半,长度是二丈一尺,能容纳食物一斗,水七升半。又说;广肠附着于脊部,接受回肠的内容物,是食物糟粕排出的通路。广大周围八寸,直径二寸半,长度是二尺八寸,能容纳食物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合,手阳明大肠经是多气少血之经。《难经》说: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张介宾说:回肠是以其环绕重迭而名;广肠是回肠最广大部分,直肠即是广肠的末端又下与肛门相连结。

膀胱:《内经》说:膀胱好似主司水液的官员,它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以把水液(尿)排出体外。又说:膀胱当十九椎,在肾的下面,大肠的前面,有下口而无上口,在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的下口,是膀胱的上缘,水液由此而别回肠,随气化泌渗而入膀胱。水液的出入皆由气化所为,水液进入时气化不利则水液进入大肠而成泄泻,水液排出时气化不利则溺窍闭塞而成癃闭或水肿,足太阳膀胱经是多血少气之经。《难经》说:膀胱重九两二铢,大九寸,能容纳九升九合尿液,膀胱口大是二寸半。

宗筋:足厥阴肝经和经筋结聚于阴器,联络诸筋;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的经筋汇聚于阴器;足少阴肾的经筋也结聚于阴器。尿道口即是前阴,督脉所起始之处。

毛际:毛际,是指宗筋(指前阴或专指阴茎)以上,或小腹以下横骨部位的阴毛处,下横骨俗称为盖骨。任脉由会阴穴上行毛际处,冲脉起于气街,气街即气冲穴,属足阳明经,在毛际两旁,所以阳明经血气盛则毛美而长,阳明经血气少则无毛。足厥阴肝的经脉与经筋入行毛际,足少阳胆经绕行于毛际。

睾丸:指男子的外肾,阴茎下面阴囊中的两个丸状组织。

篡(音cuàn):是指横骨以下,两股之前相结合之凹陷处,前后两阴之间叫下极穴,又叫屏翳穴、会阴穴,也就是指的男性、女性阴器所在之处。

脑后骨:俗称脑杓。

枕骨:枕骨是指的脑后骨隆起的部分。枕骨因人而异,有的有条状突起,有的平,有的长,也有呈圆形的等。

完骨:耳后的棱骨叫作完骨,是指在枕骨之下,两旁呈显条状的骨头。

颈项:是指颈部的主干部分。又说颈是颈部主干部分的侧面,项是指颈部主干部分的后面,俗称为脖项。颈前有缺盆穴,属胃经,在上横骨上左右各一,缺盆是十二经脉循行所过的主要通路。大肠、小肠、胃、胆、三焦的经脉皆入行缺盆,肺、胃、胆、膀胱的经筋均结聚于缺盆。缺盆穴之中即是任脉的天突穴,是颈前正中第一行经脉;缺盆的上面有人迎穴,在喉间旁开一寸五分,属胃经,这是颈前第二行经脉;在人迎穴后一寸五分是扶突穴,属大肠经,这是颈中第三行经脉;扶突穴后有天窗穴,属小肠经,这是颈中第四行经脉;在天窗穴之后是胆的经脉,胆脉在颈中无穴,这是第五行经脉;在足少阳胆经之后有天牖穴,属三焦经,这是颈中第六行经脉;在天牖穴的后面有天柱穴,属旁胱经,这是颈中第七行经脉;在颈部正中央是督脉,有风府穴,自前第一行经脉至后中一行,这是第八行经脉。

颈骨:俗称天柱骨。《医宗金鉴》在刺灸心法要诀中说:颈骨者,头之颈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项骨:指头后主干骨的上三节圆骨。

背:指后背部大椎穴部以下,腰部以上的通称。

脊骨:也叫脊膂骨,俗名脊梁骨。督脉主脊,手阳明大肠经挟脊,手少阴心经与脊里细脉相连,足太阴脾的经筋附着于脊,足少阴肾的经筋与经脉贯于脊,足太阳膀胱经脉与经筋挟脊,其经筋分左右上项。其左右距脊一寸五分为第二行经脉,平第三胸椎叫肺俞穴,平第五胸椎叫心俞穴,平第七胸椎叫膈俞穴,平第九胸椎叫肝俞穴,平第十胸椎叫胆俞穴,平第十一胸椎叫脾俞穴,平第十二胸椎叫胃俞穴,平第一腰椎叫三焦俞穴,平第二腰椎叫肾俞穴,平第四腰椎叫大肠俞穴,平第一骶椎叫小肠俞穴,平第二骶椎叫膀胱俞穴。距脊旁开三寸是第三行经脉,魄门对应肺俞,故肺藏魄;神堂对应心俞,故心藏神;魂门对应肝俞,故肝藏魂;意舍对应脾俞,故脾藏意;志舍对应肾俞,故肾藏志;膏盲俞对应第四胸椎。

膂:是指脊骨两旁隆起的肌肉组织。足少阴肾和与其相表里的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膂而行。腋:腋是指肩之下,胁之上缘,俗称肐肢窝。手太阴肺的经脉与经筋入于腋,手太阳小肠的经筋结于腋,足少阳胆的经筋行于腋,心包络的经脉抵于腋。

胁肋:胁是指腋下到肋骨尽处的统称,肋骨是指胁部的条状骨,总称为胁肋,又叫作胠。足厥阴肝和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之经脉布于胁,手厥阴心包络经与经筋挟胁,足太阴脾的经筋结于肋,足厥阴肝的经脉布于肋。

季胁:是指胁下的小肋骨,俗称软肋。手太阴肺的经脉抵季胁,足少阳胆的经脉与经筋乘季胁。

秒:是指胁下无有肋骨的空软之处,足少阳胆的经脉乘于秒。

腰骨:是指脊骨第十四、十五、十六椎,即第二、三、四腰椎的合称,是尾骨以上之骨。其形中凹、上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有四孔,下接尾骨上际。足少阴肾的经脉入腰,足太阳膀胱的经脉抵于腰。

胂:是指腰下两旁,髋骨以上的肌肉群。

臀:是指胂下尾骨旁隆起肥满的肌肉组织。足太阳膀胱经脉贯于臀,其经筋结于臀。

尻:在腰骨以下,指第一骶椎至第五骶椎的五节之骨。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有四孔,其骨的形状是内凹如瓦,长四至五寸,上宽下窄,其最末一节更小,尤如人参芦一般,叫作尾闾,又名骶端、橛骨、穷骨,位置在肛门后,在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状,附着两髁骨上端,髁骨俗名叫骻骨。足少阳胆之经筋结于尻。

肛:是指大肠的下口。肛门与直肠相接,直肠与大肠相接,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在肺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

下横骨、髁骨、楗骨:下横骨在少腹的下面,其形如盖,故叫盖骨;在其骨左右两个大孔上二分,出向后之骨首形状尤似张开的扇子,下一寸左右附着于尻骨的上面,形状象马蹄状的叫髁骨;下两分出向前的骨头末端似楗柱,其在臀内,叫作楗骨,与尻骨呈鼎足之势,是坐姿时的主骨,女性称交骨。骨面叫作髋,侠髋形状如盆之凹陷处叫作机,又叫髀枢,与股之髀骨相接,这就是环跳穴处,所以环跳穴处有五个名字。

股:股是双下肢的通称,俗称大退、小腿。其中节上下的交接处叫作膝,膝上面的大腿骨叫髀骨,是下肢的大骨,膝以下的小腿骨叫胻骨,是小腿的大骨。下肢的肌肉属脾,其筋属肝,其骨属于肾。

阴股:下肢内侧称阴股,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的经筋与经脉均循股而行。

髀骨:膝以上的大骨叫髀骨,其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似锤,与胻骨相接。

胻骨:胻骨,又叫臁、胫骨。胻骨有两根,前面的叫成骨,又叫骭骨,其形粗,是膝部外突起的大骨。在后面的叫辅骨,其形细,是膝部内侧的小骨。

伏兔:伏兔是在髀骨前面,膝关节以上,隆起如伏兔的肌肉组织处。

膝解:即膝关节缝处,膝属于脾、肾、肝。凡人长期过度安逸则容易发生膝软无力的病,长期过度劳累则易发生膝关节痛如针刺。脉洪数有力多由肝肾阴虚,虚火亢进所致,症见痿软

无力,多是本病的表现;膝关节痛如针刺,多是标病的症状。

膑骨:膑骨(膑与髌同),是指膝盖骨。

连骸:连骸,是指膝外侧的二高骨①。

腘:腘,是指膝关节后弯曲处,谷称腿窝。

腨:腨,是指小腿肚,一名腓肠,属足太阳膀胱经。

踝骨:踝骨,是指胻骨下面与足背的上面两旁突出的高骨。外侧的叫外踝,内侧的叫内踝。足:指下肢走步的部分,俗称脚。

跗骨:指足背,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跗骨是指足趾本节所有的骨。

脚心:指脚掌之中心部分。

三毛:指足大趾爪甲后叫三毛部,三毛部之后横纹叫聚毛部。

踵:足下走路时着地的部分,俗称脚底板。

足趾:趾,是指脚趾,有五个。其称作趾,是与手指相别,足大趾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状突出者,叫核骨。

足大趾的外侧属于足厥阴肝经,内侧属于足太阴脾经。脾的经筋、经脉皆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经气所出的隐白穴,隐白穴是脾经的井穴;经气流于节后凹陷中的大都穴,大都穴是脾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内侧核骨下的太白穴,太白穴是脾经的输穴;在大趾本节后一寸有联络表里两经的公孙穴,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在内踝前三分凹陷中有经气正盛的商丘穴,商丘穴是脾经的经穴;经脉循胫骨后结于膝内辅骨经气深入的阴陵泉穴处,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从此直上到阴股结于髀部箕门穴之处。臀部下叫作髀。足厥阴肝的经脉与经筋都是起始于足大趾外侧丛毛部经气所出的大敦穴,大敦穴是肝经的井穴;经气流于足大趾趾缝中的行间穴,行间穴是肝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跗上本节后二寸动脉中的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输穴;结于经气正盛的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中封穴是肝经的经穴;再从踝上五寸是联络表里两经的蠡沟穴,蠡沟穴是肝经的络穴;再直上到内辅骨下横纹尽处是经气深入的曲泉穴,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由此上行阴股经足五里、阴廉穴上行。

在以前的说法是:足中趾属胃,足阳明胃之经筋起于中趾内侧经气所出的历兑穴,历兑穴是胃经的井穴;经气流于足次趾外侧凹陷中的内庭穴,内庭穴是胃的荥穴;经气渐盛于内庭穴后二寸的陷谷穴,陷谷穴是胃经的输穴;经气汇于跗上去内庭五寸的冲阳穴,冲阳穴是胃的原穴,所以胃病出现足跗肿痛或趾不用等症;再自足跗直上,循足胫部在足腕系鞋带处有经气正盛的解溪穴,解溪穴是胃经的经穴;又经外踝上八寸联络表里两经的丰隆穴,丰隆穴是胃经的络穴;结于经气深入的膝下三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上行膝循着伏兔部结于髀,髀前膝上肌肉隆起处是伏兔,后面为髀关,经脉自伏兔直行向下足跗部,进入足中趾内间。其支脉,从跗上分出,入大趾间,出其端。

按:足阳明胃经指的是足大趾之次趾,而不是中趾,此处必是传抄之误。胃的经脉起始于鼻旁,下行到陷谷穴。陷谷穴在足大趾次趾间,本节后陷中内庭穴在足大趾次趾外间,凹陷中的历兑穴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的地方,三穴明明指的是在次趾,与中趾无关,由此可知是“中”字之误。那么,中趾属哪经呢?《内经》说:其分支,从膝下三寸分出,下行而至中趾外侧,这与前面所说的内庭、历兑穴也不矛盾,中趾也属于胃经。

足第四趾属于胆经,足少阳胆之经筋起始于第四趾外侧经气所出的窍阴穴,窍阴穴是胆经的井穴;经气流于足第四趾与趾歧骨间的侠溪穴,侠溪穴是胆经的荥穴;在侠溪穴上一寸五分有经气渐盛的足临泣穴,足临泣穴是胆经的输穴;在侠溪穴上四寸五分有经气汇聚丘墟穴,丘墟穴是胆经的原穴;在外踝上四寸有经气渐盛的阳辅穴,阳辅是胆经的经穴;在外踝上五寸处有联络表里两经的光明穴,光明穴是胆经的络穴;再沿着胫骨上行至膝外廉下一寸处有经气深入的阳陵泉穴,阳陵泉穴是胆经的合穴。其经筋从此上走髀,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结聚于伏兔部,后者结于尻部;其直行的,上行至胁下空软处;其经脉自大腿外侧下行到达

膝外缘,循胫骨向下入外辅骨之前,抵外踝前,至足跗,进入第四趾、小趾之间。其支脉,从足背分出,走向足大趾末端,又返回穿入爪甲,出爪甲后二节间的三毛部。所以足少阳胆经,血气盛则胫部毛长而外踝部肥大,血气少则胫部无毛而外踝部瘦小。足少阳经发生病变,则易出现膝关节、胫腿部、外踝关节处及诸大小关节都痛。

足小趾的下面属肾经,外侧属膀胱经。足少阴肾的经筋与经脉,都是起始于足小趾的下面,斜走脚心经气所出的涌泉穴,涌泉穴是肾的井穴;经气流于内踝前一寸大骨下然骨穴,然骨穴是肾的荥穴;其经筋结于跟踵,踵是指的足跟凸部分,跟是指的踵上鞭筋处,鞭筋处凹陷中有经气渐盛的太溪穴,太溪穴是肾经的输穴;自足跟转入足跟后,在踵中大骨上两筋间有联络表里两经的大钟穴,大钟穴是肾经络穴;在内踝上二寸有经气正盛有复溜穴,复溜穴是肾经的经穴;再上行于踹,出行腘窝内缘,结于内辅骨下经气深入的阴谷穴,阴谷穴是肾经的合穴;经筋从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上行于阴股。足太阳膀胱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外侧经气所出之处的至阴穴,至阴穴是膀胱经的井穴;经气流于本节前凹陷中有通谷穴,通谷穴是膀胱经的荥穴;在本节之后有经气渐盛的束骨穴,束骨穴是膀胱经的输穴;在外侧大骨下有经气汇聚的京骨穴,京骨穴是膀胱经的原穴;在外踝后、跟骨上有经气正盛的昆仑穴,昆仑穴是膀胱经的经穴;自足跟直上,到外踝上七寸处有联络表里两经的飞扬穴,飞扬穴是膀胱经的络穴;经过踹部,结于经气深入的腘窝中,腘窝即指委中穴处,委中穴在膝后腘窝内横纹中央,是膀胱经的合穴。其经筋由腘窝上行于臀部。足太阳膀胱经脉,从腰下行,抵于腘窝,向下至足,出行足小趾外侧端。所以足太阳膀胱经病变,易出现腘窝部似被捆绑及小腿肚痛的象裂开一样和足小趾不能活动的症状。

【按语】

综合本节内容来看,其内容丰富,文献资料多以《灵枢》、《素问》、《难经》、《医宗金鉴》等为主,结合本人经验体会,较为详细地记载和论述了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标志和经脉名称、骨度等内容,可谓集前贤经验文献之汇集。概括起来可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详列古代解剖部位名称;

2.解释解剖部位名称的由来及与脏腑、组织、器官、经脉、经筋等的联系;

3.记载了古代对脏腑组织、器官的解剖学内容和功能;

4.论述了十二经脉五输穴、原穴、络穴的名称、定位等相关知识等。然限于年代久远,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文献的传抄,也存在一些有侍考究和欠妥,甚至错误的地方,这些都应在学习时与有关专业经典文献相参照。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二、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者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者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患者拇指面上直推,约推100~300次(见右图)。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患者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患者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三、常见病穴位按摩 1.扁桃腺疼痛 指压“合谷穴”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2、治疗风湿疼痛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上半身疼痛,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内关”位于手脖内侧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的中央。“外关”位于“内关”的反面)。治疗下半身疼痛以指压“百里”最有效。 指压上述穴位时,必须左右交替,一面吐气一面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每天操作数次。如果患处肿胀、发炎的话,不可压患处,而只在患处附近缓缓的压即可。 3、治疗感冒的穴位及指压法 穴位是“大椎”。挺直身体、颈部向前倾,在颈根处有块隆起的骨。在此隆起骨中,最接近颈部上面的骨称为第7颈椎、其下降之骨(第一胸椎)间凹洼的中心,即是称为“大椎”的穴位。 强力按压此穴位,连续做10次。用这种治疗法几乎可治愈感冒。 4、治疗更年期障碍的穴位及指压法 (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一面慢慢的吐气,用大拇指以稍微会感觉到痛的力量持续按压“血海”6秒钟,反复做10次。 每天坚持不断的做,定会减轻更年期症状。 5、治疗喉咙痛、鼻塞的穴位及指压法 指压“尺泽”和“上尺泽”两处穴道。(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就是“尺泽”。“尺泽”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指压“迎香”时,对去除流鼻水、鼻塞和关于鼻子的一切不适之感都很有效果,能治愈鼻病。“迎香”位于鼻翼左右1厘米处,指压时左右同时进行,先深

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称的词语

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 称的词语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 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称的词语: 头重脚轻、指手画脚、愁眉苦脸、心明眼亮、目瞪口呆、张口结舌、交头接耳、面黄肌瘦、眼明手快、眼高手低、昂首挺胸、心灵手巧、摩拳擦掌、摩肩接踵 2 .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鼠目寸光、谈虎色变、兔死狐悲、龙马精神、杯弓蛇影、马到成功、与虎谋皮、亡羊补牢、雄狮猛虎、鹤立鸡群、狗急跳墙、叶公好龙、声名狼籍、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九牛一毛、鸡犬不宁、一箭双雕、惊弓之鸟、胆小如鼠、打草惊蛇、鸡飞蛋打、指鹿为马、顺手牵羊、对牛弹琴、鸟语花香、虎背熊腰、杀鸡儆猴、莺歌燕舞、鸦雀无声、鱼目混珠、鱼龙混杂、龙争虎斗、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狗尾续貂、爱屋及乌、螳臂当车、蛛丝马迹、投鼠忌器、门口罗雀、管中窥豹 3.数字开头的成语: 一诺千金、一鸣惊人、一马当先、一触即发、一气呵成、一丝不苟、一言九鼎、一日三秋、一落千丈、一字千金、一本万利、一手遮天、一文不值、一贫如洗、 一身是胆、一毛不拔二三其德、两面三刀、两肋插刀、两败俱伤、两情相悦、两袖清风、两全其美、三生有幸、三思而行、三令五申、三头六臂、三更半夜、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四面八方、四海为家、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分五裂、五大三粗、五光十色、五花八门、五体投地、五谷丰登、五彩缤纷、五湖四海、六神无主、六根清净、六道轮回、六亲不认、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高八低、七窍生烟、七上八下、七折八扣、七拼八凑、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鼎一丝、九牛

-人体12个最重要的穴位图29998

人体12个最重要的穴位图 1.合谷穴的取穴: 用另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

分钟30次左右。 2、少商穴: 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3、神门穴:

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 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 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4、内关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5.后溪穴: 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用拇指端在该处向指骨方向压,有酸痛感觉处。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 ...... 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症。按摩后溪穴治疗腰痛的方法:用拇指按

马的身体部位名称

下面是教材中对于“马体各部位”的正确注释。 图片来源:王振山老师的骏马汇博客 下面几幅图均来自国外网站,大家可以对照学习,先看英文,再查找对应中文,大部分部位给出了中文进一步描述(按字母顺序排列)。 Back :背。第十或十二至十八胸椎为基础,自鬐甲后至最后一根肋骨以及两侧肋骨上三分之一的体表部位。 Barrel : 腹侧。 Belly / Abdomen :腹。胸廓后缘到骨盆腔前缘,躯干后下方没有肋骨的部分。Breast :前胸。颈下,躯干前,两肩端之间的平坦部。 Buttock :臀。在躯干后面,臀端以下肛门会阴两侧,前连股,上连*,下为胫。 Cannon :管部。分前管(前肢)和后管(后肢),前管是解剖学上的掌骨,亦称管骨,在腕关节以下到球节之间;后管是解剖学上的跖部,以大跖骨及第二、四小跖骨为基础,由飞节到球节之间。

Check: 颊。下颌骨体及部分骨支为基础,头的左右两侧面,前起鼻孔和口角,后达于耳下。 Chestnut :附蝉。前肢在前膊内面腕部上方,后肢在后管内面飞节下方附着的干固角质物,俗称“夜眼”。驴只前肢有,后肢没有。 Chin groove :颐凹。下唇后方的隆突部称颐,颐上的凹陷叫颐凹。 Coronet :蹄冠。蹄壁上缘一周隆起部。 Crest : 颈脊/ 鬃床。 Croup :*。以髋骨和荐骨为基础。两腰角和两臀端四点之间,在躯干后上部,前接腰,后连尾。 Dock :尾础/ 尾根。尾在*部的连接部位。 Elbow : 肘。尺骨头为基础,后方突出的部分,其端部称为肘端。 Ergot :距。球节后面所生的长毛叫距毛,距毛着生的内部角质物叫距。 Face :面部。 Fetlock joint :球节。为系骨、管骨和籽骨三者所构成的球状突起,位置在管的下端。 Flank : 胁部。具体部位尚有争议,留待以后经专家审定统一。一种说法是肋后,腰下和腰角的前下部;另一种说法是还包括鼠蹊部的一部分。 Forearm :前膊。也叫前臂部,以桡骨、尺骨为基础,在肘与腕之间。Forehead :额。额骨为基础,两耳连线的下方和两眼内角连线的上方。Forelock/Foretop :鬃。两耳间所生的长毛,下垂在额部。 Gaskin :胫。胫骨为基础,后膝以下到飞节部。 Girth line :带径。肩胛骨后缘近处,经前腋后方,是肚带经过的地方。Hindquarter :后躯。

人体重要穴位图及其作用

特效穴位: 1.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

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 7.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 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13.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14.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15.少泽:电针少泽可使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增强。 - 16.后溪:配申脉治疗癫痫白天发作者为佳。 17.天宗:对胆囊有收缩作用,针刺天宗,肩井,肾俞,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并提高免疫功能。 18.攒竹:针刺攒竹可使心率减慢。 19.天柱:可使头痛清醒,记忆力增强,针刺天柱,能解除支气管痉挛。

人体各部位名称

1、头部及颈部的人体部位英语单词和英文名称head 头[hed] brain 脑[bre?n] skull 颅骨, 头盖骨[sk?l] hair 头发[he?] forehead 额['f??hed; 'f?r?d] temple 太阳穴['temp(?)l] eyebrow 眉毛['a?bra?] eyelash眼睫毛['a?l??] ophryon印堂['?ufri?n] eye 眼睛[a?] ear 耳朵[??] nose 鼻子[n??z] cheek 面颊[t?i?k] dimple 酒涡['d?mp(?)l] You got a very cute dimple in your cheek mole 痣[m??l] philtrum人中['f?ltr?m] lip 嘴唇[l?p] cleft lip. 唇裂;兔唇[kleft] mouth 口[ma?θ] cavity口腔['k?v?t?] nasal cavity鼻腔['ne?z(?)l]

oral cavity[解剖] 口腔['??r(?)l] abdominal cavity腹腔[?b'd?m?n(?)l] tooth 牙齿[tu?θ] tooth profile机] 齿形;[机] 齿廓['pr??fa?l] uvual 小舌英['ju:v??l] 美['ju:v?rl] tonsil 扁桃腺英['t?ns(?)l; 't?ns?l] 美['tɑnsl] tongue 舌[t??] tongue depressor 压舌板; 压舌器 I know that his tongue wags.读我知道他一说话就喋喋不休。vocal cords声带英['v??k(?)l] 美['vokl] decayed tooth 龋齿英[d?'ke?d] 美[d?'ked] gum 牙龈英[g?m] 美[ɡ?m] chewing gum口香糖,泡泡糖['t?u:??] palate 上牙膛['p?l?t] incisors 切齿, 门齿[?n'sa?z?] canine tooth 大齿['ke?na?n; 'k?-]犬的;犬齿的;犬科的;似犬的premolars 前齿[pri?'m??l?] molars 后牙英['m??l?] 美['mol?] denture 假齿['dent??] chin 下巴[t??n] chin oneself(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动作 chin up振奋起来;引体向上double chinn. 双下巴mustache 小胡子,八字胡[m?'stɑ??] beard 山羊胡[b??d] full beard大胡子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 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转载于2010年03月22日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 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称的词语

1.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 3. 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称的词语: 头重脚轻、指手画脚、愁眉苦脸、心明眼亮、目瞪口呆、张口结舌、交头接耳、面黄肌瘦、眼明手快、眼高手低、昂首挺胸、心灵手巧、摩拳擦掌、摩肩接踵 2 .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鼠目寸光、谈虎色变、兔死狐悲、龙马精神、杯弓蛇影、马到成功、与虎谋皮、亡羊补牢、雄狮猛虎、鹤立鸡群、狗急跳墙、叶公好龙、声名狼籍、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九牛一毛、鸡犬不宁、一箭双雕、惊弓之鸟、胆小如鼠、打草惊蛇、鸡飞蛋打、指鹿为马、顺手牵羊、对牛弹琴、鸟语花香、虎背熊腰、杀鸡儆猴、莺歌燕舞、鸦雀无声、鱼目混珠、鱼龙混杂、龙争虎斗、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狗尾续貂、爱屋及乌、螳臂当车、蛛丝马迹、投鼠忌器、门口罗雀、管中窥豹 3.数字开头的成语: 一诺千金、一鸣惊人、一马当先、一触即发、一气呵成、一丝不苟、一言九鼎、一日三秋、一落千丈、一字千金、一本万利、一手遮天、一文不值、一贫如洗、一身是胆、一毛不拔二三其德、两面三刀、两肋插刀、两败俱伤、两情相悦、两袖清风、两全其美、三生有幸、三思而行、三令五申、三头六臂、三更半夜、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四面八方、四海为家、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分五裂、五大三粗、五光十色、五花八门、五体投地、五谷丰登、五彩缤纷、五湖四海、六神无主、六根清净、六道轮回、六亲不认、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高八低、七窍生烟、七上八下、七折八扣、七拼八凑、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鼎一丝、九牛二虎之力、十指连心、十面埋伏、十字街头、十全十美、十年寒窗、十万火急、十拿九稳、百年大计、百花齐放、百思不解、百家争鸣、百感交集、百读不厌、百川归海、千方百计、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秋万代、千真万确、千里鹅毛、万无一失、万众一心、万事大吉、万人空巷、万家灯火、万象更新、万人瞩目 4.带有颜色的词语: 桃红柳绿、万紫千红、青红皂白、黑白分明、绿意盎然、绿树成阴、素车白马、万古长青、漆黑一团、灯红酒绿、面红耳赤、青山绿水、白纸黑字、青黄不接金灿灿、黄澄澄、绿莹莹、红彤彤、红艳艳、红通通、白茫茫、黑乎乎、黑压压鹅黄、乳白、湖蓝、枣红、雪白、火红、梨黄、孔雀蓝、柠檬黄、象牙白、 5.表示颜色多的成语: 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绚丽多彩、色彩斑斓 6.表示数量多的成语: 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可胜数、数以万计、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成群结队、

英语人体部位名称

头:head 头顶:the top (或:crown)of the head 发:hair 额:forehead 太阳穴:temple 面部:face 颊:cheek 颧骨:cheekbone 眼:eye 眉毛:eyebrow 睫毛:eyelash 眼皮:eyelid 眼球:eyeball 瞳孔:pupil 虹膜:iris 耳:ear 耳膜鼓:ear drum 听道:auditory canal 鼻:nose 鼻孔:nostril 鼻腔:nasal cavity 鼻梁:brdge of the nose 人中:philtrum 口:mouth 唇:lip 舌:tongue 牙:tooth(teeth) 齿冠:crown 齿龈:gum 齿根:root;fang (牙)珐琅质:enamel 硬腭:hard palate 软腭:soft palate 小舌:uvula 扁桃体:tonsil 声带:vocal cords 咽头:pharynx 下巴:chin 颚,颌:jaw 颚骨:jawbone 颈;脖子:neck 吼:throat 咽喉:larynx

项;颈背:nape(或:scruff)of the neck 身躯,躯干:trunk 背:back 肩:shoulder 腋窝:armpit 胸:chest 乳房:breast;thorax 乳头:nipple 腰:waist;loins 肚脐:navel;belly button 腹:abdomen;belly 上腹:the upper abdomen 下腹;the lower abdomen 腹股沟:groin 臀部:buttocks;hips;bottom;backside 生殖器:genitals;genital organ 肢:limb 臂:arm 上臂:upper arm 前臂:fore arm 胳膊弯:bend (或:crook)of the arm 肘:elbow 腕:wrist 手:hand 手背:back of the hand 手掌:palm of the hand 手指:finger 大拇指:thumb 食指:forefinger;index finger 中指:middle finger 无名指:ring finger 小指:little finger 指甲:finger nail 腿:leg 大腿:thigh 小腿:lower leg;shank 膝:knee 膝关节:knee joint 膝盖骨:kneecap 膝弯:hollow of the knee;back of the knee 腿肚:calf 踝:ankle 足:foot(feet) 脚背:instep

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

十大人体穴位图及特效保健按摩法 我们可从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眼、头、面、手、脚、胸、耳、背、足及全身)对应图上找到你所需要的穴位并按摩保健。如眼睛不好,可从面、眼、手、足、耳穴位图(有详细说明)中找到相应穴位,并实施按摩祛病强身美容瘦身。 ■1、按摩穴位治感冒 ■2、眼疲劳指按保健法 ■3、眼部按摩美容(见前图) ■4、眼部不适——眼睛痛与头痛 ■5、按摩使头脑清晰■6、头面部按摩 ■7、瘦脸十大穴位■8、健鼻养生巧防病 ■9、過敏性鼻炎■10、按摩减肥 ■11、按摩催眠■12、按摩太阳穴治白内障 ■13、贫血■14、消除腿部浮肿 ■15、按摩腿部穴位■16、按摩腿肚 ■17、减轻小腿浮肿■18、点穴减肥 ■19、摩腹养生补泻■20、按压合谷助排便 ■21、揉摩耳廓益健康■22、夹鼻梁治牙痛 ■23、按摩治疗老年斑■24、活动脚趾健胃法 ■25、前列腺肥大按摩法■26、涌泉穴的主治疾病 ■27、指压“丘墟、昆仑”治疗脚部淤血■28、按摩治尿不净 ■29、中药敷脐(穴位)可治病■30、向老年朋友推荐三个最常用的穴位 ■31、治疗脚部淤血■32、用“足三里”打击法清晰头脑 ■33、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34、精神差(十分疲倦,哈欠连天) ■35、保健八段锦 十大人体穴位图与特效保健按摩法

1、按摩穴位治感冒 选穴太阳、迎香、头维、风池;大椎;合谷、鱼际、尺泽、曲池等穴: 1)啄法用剑指啄击大椎穴(见人体背部穴位图); 2)揉按法(一般经2—3次治疗后即可痊愈。如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1)用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风池、头维穴(见下图)。 (2)用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揉按对侧尺泽、曲池、鱼际、合谷穴(见人体穴位全图中图)。先左侧后右侧。 (3)用两手示指指腹同时揉按同侧太阳、迎香穴(见下图)。 3)注:注意保暖,勿使再受寒邪、不要过度疲劳;多饮开水,少吃油腻食物。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 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 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 (1)、矢状面 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 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如图2—2) 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 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 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生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膑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最全人体穴位图和对治病症(最新彩图)

快来收藏:已知最全面的人体穴位图及对治病症(彩图)

特效穴位:

1. 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 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 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 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 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 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 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 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

人体穴位图大全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一)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1.扁桃腺疼痛 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

人类身体穴位图解大全(总)

[转]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常见病穴位按摩: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导读]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清图解女性人体穴位的详细位置,以及常用穴位在身体方面和皮肤方面的作用与功效。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腧穴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与人体脏腑、机体、五官的健康息息相关,能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01、曲骨穴02、中极穴03、关元穴04、石门穴05、气海穴06、阴交穴07、神阙穴08、水分穴09、下脘穴10、建里穴11、中脘穴12、上脘穴13、巨阙穴14、鸠尾穴15、中庭穴16、膻中穴17、玉堂穴18、紫宫穴19、华盖20、璇玑穴21、天突穴22、廉泉穴23、承浆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曲骨穴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穴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 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 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 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 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

写出身体部位名称汇总

Unit Two Can you remember them ? 写出身体部位名称: head,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foot/ feet Practice the drills: 1.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What’s wrong with you ? I have a stomachache. 2.He /she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3. He shouldn’t eat anything. 4. I’m feeling well / ill. 5. I hope you feel better soon. 6. need to do… 7. It’s important for sb. to do… Exercises: I. 选择填空 5. He_______we should go to bed early. A. hopes B. hope C. believes D. believe 6. Do you enjoy______________here? A. live B. lives C. living D. lived 7. She always eats too __________eggs and drink too_______milk. A. many, many B. much, much C. many, much D. much, many 8. ----__________? ---I have a cold and a headache. A. What’s the wrong ? B. How do you do C. What’s matter D. What’s the matter 9. I hope he_________better soon. A. to feel B. feel C. feels D. feeling 10. “__________? ” “T hat’s a good idea.” A. What’s the matter B. Do you have a cold C. Didn’t he know it D. Shall we drink some water 11. I read English books _________twice a week. A. of B. about C. for D. in 12. Here ________Tom’s and Jim’s bikes. A. is B. are C. be D. was 13.----___________Do you sleep every night ? --- About 8 hours. A. How often B. How many C. How many hours D. How much hours 14. I like playing chess__________I can’t play well. A. because B. although C. so D. and 15. running in the morning _______good for our health. A. is B. are C. am D. be II. 根据首字母填单词 1. I can h_________ finish the work. --- What a pity! (真可惜)

女性人体穴位图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腧穴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与人体脏腑、机体、五官的健康

息息相关,能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01、曲骨穴 02、中极穴 03、关元穴 04、石门穴 05、气海穴 06、阴交穴 07、神阙穴 08、水分穴 09、下脘穴 10、建里穴 11、中脘穴 12、上脘穴13、巨阙穴 14、鸠尾穴 15、中庭穴 16、膻中穴 17、玉堂穴 18、紫宫穴 19、华盖穴 20、璇玑穴 21、天突穴 22、廉泉穴 23、承浆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曲骨穴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 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穴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 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食道炎、火消化不良、胸膜炎;皮肤方面:皱纹、油脂旺盛、面色苍白。 2、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主治 身体方面: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胸膜炎、乳腺炎;皮肤方面:面色灰白、晦暗无华、口唇苍白、眉眼之间暗青。 3、乳中穴、乳根穴主治 身体方面:产妇乳汁不足,乳腺炎、胸膜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4、不容穴、承满穴、梁六穴、关门穴、太乙穴主治 身体方面: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肝炎肠炎;皮肤方面:颜面浮肿,面色萎黄、色素沉着、嘴周痤疮、鼻梁晦暗无光泽、眼角外侧色斑。 5、滑肉门、天枢穴主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