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文化20个不同

中西方文化20个不同

中西方文化20个不同
中西方文化20个不同

中西方文化20个不同

文章来自克丽评说我以前有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

女性朋友,她的思想、做派、生活习惯很优雅、西化,英文也很强,找对象条件自然也很高,我们聊起她找对象的事时,她总说这个不行,哪个太土了…我开玩笑对她说:“干脆你找个中产阶级老外得了,”“不行,不行,咱们中国人和西方人相比,就像鸡和鸭子、猴子和猩猩一样,是完全不同的动物,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她认真地、严肃地摆了摆手说。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想这个问题, 我想了好多年,起码我想了10年以上。从历史的角度上说,关于中西方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下面举出来20个显著的不同,并分析其中部分原因。1、人物性格不同一般中国人、特别是成熟男人、文人普遍认为的正面性格应为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对应的主流观点的男人正面性格则应该是外向、直率。完全相反的正面人物标准,其原因和历史上的文化教育历史有关,如中国人在18世纪前高等教育的考核标准是文科,能考上的状元(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状元),只考文章,写的好写不好没有量化标准,只要判官感觉上认为最好,就是状元,当了状元就能当官。我唯一知道的历史上中国古代数理化成果只有勾股玄定律、4大发明和张衡的天文仪。西方人在18世纪、19世纪、甚至公元前从古埃及流向西方的数理化,包括数学、几何学、化学、电工学等是他们的

高等教育可量化的标准成果,西方人的文化英雄不只是写文章写的好,而是能发明、发现数理化定律的科学家,这些都是可量化的学科,西方人的文科状元则是已经出书立著的诗人、小说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当然文学作品是越内敛、越含蓄、不可量化为最好,而数理化学科的结论是越直观、越外露越好,而且有量化标准。两种完全不明的教育历史,当然培养出完全不同人的性格。有人说,我个人的性格偏西方直观、外露,我不知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为此,我爸爸经常告诉我要“含蓄点”,我真不知道他是在赞美我还是批评我。自吹一下,我自己认为自己的性格中有西方人的直爽和外露,还有东方、日本人的细致和严谨。听到我这样的自我吹棒,我朋友们还加油添醋地说:你还有法国人的浪漫,哈哈,我真完美的肉麻。2、文字形态基础不同中国人文字的形态是以线条为主线元素,最多带有直角弯勾,连中文的数字表现也完全是直线的,西方人的文字以弧线为主流元素,从英、俄、法、德的字母开始,就有很多字母是弧线为基础,英文26个字母中就有一半带弧线的字母,俄文中弧线更多。这种文字偏弧线的事实也直接影响到西方人的建筑的设计,西方的宫殿、教堂等公共设施建筑,无论是在哥特式时期基本尖型、还是在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基本圆型,没有角形平顶建筑。而中国人古代的建筑例如宫殿、民间的祠堂、庙宇、书院等的外观设计也受到以直线为基础的文字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几乎没有弧形甚至是尖形的,只有

角形的,当然这种风格随中国文字一起漫延到了日本、韩国。

3、建筑材料不同说到建筑外形,不得不说建筑材料。中国人的古代建筑除了长城是土坯筑成的以外,基本上用木质材料,而古西方人的建筑材料则以石头为材料。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易保存,更易失火毁坏。这也造成了中国人的建筑不但易遭天灾失火而且爱被人为拆毁。中国能够保存下来800年以前的建筑只有石墙和石桥,没有房子, 以石头为主料西方的建筑,肯定保存时间长。以古希腊雅典卫城、奥林匹亚的建筑为例,全是石头砌的,有些已存在4000多年了,法国的凡尔赛宫

也是石头彻的,虽然年代与故宫历史时间差不多,目前只有几百年历史,但凡尔赛宫再过5000年也没事儿,它肯定比木质的中国故宫保存时间长。材料不同,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比西方讲究,木匠比石匠们活细,但没有西方石匠们在设计上和执行上大气有魄力,有力量。我当然喜欢石头建筑,不仅仅只是因为它们便于保存,更重要的是它们天生带有地气。4、文化流向不同西方的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四周,如古希腊、埃及,再向古罗马、中欧、北欧自南向北漫延,从他们公共的建筑的代表教堂、皇宫就可以看出,从复杂的南欧建筑,流向俄罗斯、瑞典、芬兰,越往北走,建筑的外表越趋于简洁、简约。而中国的文明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开始,自西向东流,从公元前黄河文明的夏、商、周开始,流了一千多年的明朝,从西安流到了南京,然后向南、向北,建都北京。有一点与欧洲建筑相反,中

国建筑越往南走越复杂,南方的庙宇比北京的要精致、复杂的多,而北方的庙宇却大气、粗犷。关于中欧文化流向的不同原因,完全由于气候和地形造成。大不同包括了小不同,地中海沿岸气候温湿适于人住,流向寒冷的北欧,而中国黄河、长江自西向东流向,从干燥流向湿润、温暖的江南、西南、领南。我当然春秋喜欢欧洲的南欧和中国的南方,冬天喜欢北方,来北京居住28年了,特别适应北京房间里的暖气。5、绘画主体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绘画主体是山水,人物只是点缀,而西方人的绘画主体自古以来就是以神(人物)为主体,最早的绘画根本没有山水,这是因为宗教信仰所至。中国人在公元前的国教就是道教,道教是相信人天合一,崇尚自然、信仰自然。而西方的宗教势力一直大于政体,所以西方绘画在远古、中古甚至中世纪都是在画神、神话故事,与自然无关,所以以神(人物)为主体,直到中世纪之后,人物才出现在自然环境中,最棒的是19世纪俄罗斯巡回画派,把写实的风景画画到了极致。我看到巡回画派中能感到俄罗斯冬天的寒冷、能闻道春天泥土的味道,能感觉夏天到狗狗、马儿们身上发出骚臭味,还能听到秋天里远处的钟声、感觉到冬阳光的温暖。6、绘画的意境不同说完了绘画的主体,必须要说绘画的意境,中国人的山水画的画法可以说主要是写意为主,讲究留白,角度主要用散点透视。写意留白是一种高尚意境,特别是写意风格,西方到了19世纪梵高一代画家才达到写意、抽象的意境,留白就更不

用说了,《富士山居图》中大量的留白己经将水天一色的意境表现到了极至。但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完全是人物的主观造成,这是由于等级制度、集权加上没有几何学、三维透视等科学理论的支撑造成写意留白和散点透视。因此在中国绘画中,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的冲突也完全达到极至。而西方人的绘画意境完全是人物写实,焦点透视。西方的写实人物是对自然界中最高生命的形式的解体、解构、理解加以组合,基本将自然环境排除在外,一直到了莫奈和马奈的绘画时代对自然的光引入了山水画和人物画后,才使西方的绘画产生了飞跃,直到照相技术的出现。我个人什么画都喜欢,买不起就走到哪买到哪(画册),家里书柜里有一半是画册,另一半是百科全书和书典、名著。7、工艺技术的不同人人都知道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可中国人并不是人人都注意到了对应中国人的瓷器同一时期的玻璃则是西方人发明的。可以这么说,由于中国人性格像黄河水一样的混沌、婉约、含蓄,在烧制泥坯时谨慎到了烧到500-800度时就没有魄力再加温了,烧出了美丽不透明的瓷器,而西方人性格像阿尔卑斯山脉一样的直接狂野,对泥坯直接加热到上千度,就烧成了透明的玻璃。在当时,西方人的玻璃和中国人的瓷器一样在他们心里很精贵,是当时的高技术产品,只用于贵族或献给中国皇帝。我小时候喜欢玻璃器皿,年纪大了喜欢瓷器,对青花、粉彩感觉一般,特别喜欢豆绿色的汝窑。8、珍宝审美不同以上关于瓷器与玻璃的比对牵

出了另一个不同,那就是珍宝审美的不同。古代人中国人喜欢的顶级珍宝是翠,讲究的是底色、种、水头、块头等,而且像中国古代文学一样无标准,只能意会。而西方人的顶级珍宝是钻石讲究的4C(净度、透度、重度、切工、颜色等),像西方人遵崇的数理化科学一样透彻并有标准可循。中国人喜欢的珍宝排在翡翠之后还有碧玺、白玉、玉隧、水晶、松石、虎珀、珍珠、玛垴、,据说,这与唐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关系。僧人们手上的佛珠讲究七宝,唯独没有钻石,西方人认可的钻石的透明,中国人欣赏七宝的朦胧,并在朦胧中追求无止境地透明。在这个层面上,西方人认可的最高级的宝石就像他们烧成的玻璃一样透明。如果说瓷器和玻璃是人工烧成的石头,那么宝石、钻石和各种玉石是大自然烧成的石头。我个人对中西方各种原料的首饰都喜欢,更喜欢设计,我认为手饰的贵重程度和价值有三分之一在设计,三分之一在做工,剩下的三分之才是材料。我带不起大钻石大宝石,就带设计独特的玻璃手饰,一样很美。9、审美环境不同中国古代,所有的艺术品都把皇帝所有,好东西、艺术家绝大多数藏在皇宫里,民间很少。一般老百姓也几乎不可能在公共场所欣赏到艺术品。而西方不同,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放在广场上、放在人人都能进出的教堂里。我在在意大利佛罗伦撒的大街上、广场上能看到米开朗基罗大师的原作,我在凡提纲大教堂里还能看到拉菲

尔绘画的真品。除了集权造成了审美环境不同外,可能这与艺

术品的材质有关,欧洲的石头雕塑当然可以放在公共场合,偷不走也不易损坏,中国唐伯虎的画总不能一直挂在大街上。10、食物主体不同古代的西方人食物以是小麦和肉类为主体,而古代的中国人食物原料则是以谷物和菜蔬为主体,我记得

我以前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这结论有吃饭工具为证,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像鸟类一样,用嘴夹食物,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像野

兽一样用爪子撕食物。食物决定了性格,造成了中西方人物原生态性格不同原因之一。吃肉的西方人的性格中更具侵略性,所以西方人明目张胆地用武力占地盘,吃素为主的中国人用

生意技巧,利用从商机会移民计谋占地盘。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男人比女人爱吃肉,男人比女人更具侵略性。我吃的食物很中国化,也很国际(意大利、日本料理是我的最爱)化,直率的性格怎么像西方人?但无侵略性,奉信看过即所得,不一定拥有。11、饮料的原料不同谁都知道古代西方人饮料以咖啡为主,而中

国人自古以来的饮料就是茶叶。也就是说,古代西方人的饮料原料是植物的果实-咖啡豆,而中国人的饮料原料是植物的叶子-茶树的叶子。两者相同的是都是来源于植物,作用都是提神醒脑。我个人喜欢咖啡,总觉茶叶口感发涩,不如加奶的咖啡口感好。我这人也怪,吃的饭菜很中国化,饮料的喜好则纯西方。12、制酒的原料不同不难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男人们都爱喝酒,他们把酒都视为自己的精神图腾,无论喜怒哀乐、甚至生病都拿酒说事,但他们用来酿酒的原料不同,中国

人一般用粮食做酒,例如大米、小米、高梁米等。而西方人则用水果做酒,例如:用的最多的是葡萄。当然中国人的酒色淡,西方人酒色深。我滴酒不沾,什么酒都觉得难喝,闻了都醉,这可能也是我人生的遗憾。13、衣服原料不同谁都知道丝绸来自中国,很少想到毛线毛衣来自西方,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人穿衣的原料是来自于植物,而西方人制作衣服的原料还来自

于动物。但中国古代、现代人也穿皮草,但不会将其加工成毛线。当然古代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制衣原料也有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会利用棉、麻。我知道最适合自己的面料是纱、缎、细毛纺。14、爱的定义不同西方人由于宗教的关系,所倡导的爱大多数是指无血缘关系,不只是指血缘关系的爱,泛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博爱,而中国人传统的爱把责任与爱混为一谈,把对父母、对儿女对亲友之间的责任当爱,把对非血缘关系的爱只当做是“做好事”。从这点上,我绝对倾向于西方人爱的定义。15、孝道定义的不同中国对孩子们的孝道的教育是反扑式的,即我对孩子好,将来孩子就应该孝顺我,(这只是中国

人强调的尊老爱幼的美德,注意,没有强调责任)这样的教育是两种不同生育观造成的原因。中国农村人民说不出口的生育观是:生孩子是为了给自己将来生保姆、生朋友、生玩具、生保险、生希望、生自己没有达到的理想。所以农村人民拼命地给自己生保姆、生玩具、生保险、生希望…躲着生、改户口本年龄躲避节育,最近我刚听一位农民工说,人家都生,我不

生亏了,生孩子多就等于生宅基地?!这都是些什么?这也太瞧不起自己了,如果一代接着一代都这样生下去,都指着下一代,代代都会玩完,我要是他们的孩子才不愿出生给父母当保险、当玩具,我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理想,否则我如有决定权,决不出生。更可气的是,明知道生出来没能力养、教育,还要生,生出来不管,没能力扶养,没能力让孩子们受教育,让国

家扶贫、救济、指望希望工程。西方人对孩子的孝道就没什么教育,我对你好,你要对你下一代好就行,对我的义务,只是

过年过节、有困难来看看我就行,我叫这为接历式的,和中国反扑式形成教育鲜明的对照。西方人之所以不让孩子们反扑式的孝道,是独立的人格及社会保证体系所决定。我之所以这么刻薄地谈中西生育观不同的问题,是这几年来我3次去农村扶贫,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之所以还坚持去农村小学扶贫,我发现被动出生的孩子们没有错,我要尽丝丝力量让没有错的孩子们早日受到教育,改善中国人民的生育观。16、爱情观的不同我和一位美国姑娘有中国男朋友聊天,问她:中国男人和美国男人有什么不同?她说:“有两处不同,一是中国男人把女人当成是‘我的人,’而美国男人把女人当成是独立的人。二是中国男人和女人外出时,愿意给女人拎包,美国男人不愿意,怕自己拎了女人包被街上的人误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我还认为西方男人喜欢、爱上独立思考、经济独立的女人,一个女人越独立,越被男人们喜欢,而部分中国男人则只喜欢精神上

小鸟依人、经济上独立的女人。我还有一位嫁了老外的女朋友对我说,中国男人对女人无条件地好,表现在女人特殊生理期不舒服,他们很照顾,而美国男人则认为,生理期不舒服是自然现象,不需要照顾女人。17、政体的不同我是说古代,不是现代。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政体就是集权制,而西方则一直是分权制,即使是1千年前古罗马统一后又遭受分裂。除此以外,中国和西方政体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那就是政教合一,而在中国从未有过政教合一。定义一下中西政体:中国古代的政体以集权为主导,而西方的政体以分权式的政教合一为主导。2002年后欧洲用欧元货币统一欧洲经济体,而去年发生的欧债危机却又面临着货币分裂的危机。在我的感觉上,西方的一些小国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湖南、甘肃等省份关系一样,如果中国没有秦始皇之类的人物,中国各省也会像欧洲的各国一样,交流困难。不信,试看现在的淅江省的温州人遇到海南口人对话,如果没有普通话转换,也和比利时人遇到波兰人一样对话困难。18、对待动物的态度不同西方人对待家养的狗、猫之类动物的态度基本上是人狗平等,人猫平等,再穷的人和富人都是同样,因为他们视家养的动物为和自己同样尊贵的生命、为家人,视猫狗甚至野生动物为朋友,人与动物的交流是在生命层面上的交流。可中国人多数人、特别是农村人称他们为畜牲,认为自己高畜牲动物好几等级,与它们的交流是人与畜牲的不平等交流。甚至可以任意虐杀、侮

辱、吃它们。在这个问题上,我的价值观纯西方。而且我认为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发达、文明、进步、高贵与否,和对待动物态度好与不好成正比,后者是愚昧无道德、落后的,我为这样的中国人而羞耻。19、贵族的定义不同中国古代对贵族的定义首先是皇亲国戚、然后是财富、其次是教育程度作为、人品,现在人叫他们为富二代、官二代,唯独不称他们为贵二代。西方古代的贵族的定义除了拥有财富之外,还要受过高等教育、会玩(午蹈、骑术等)最重要的是还要勇敢、打抱不平、爱护自己领土上被自己剥削的臣民。我对他们拥有多少不羡慕、不评论,我只关心他们的拥有回馈给了社会多少,回馈的越多越高贵,只是拥有叫富而不贵。20、优秀男人的定义不同中国西方自古以来对优秀男人定义是,中国人叫君子,欧洲人叫绅士,表面上好像是一回事儿,其实不然。我理解的中国的君子是有礼貌,有分寸,说话算数、诗琴书画都会,从不欺侮弱者。而西方人所说的绅士除了有君子的特点之外,还善于主动去同情帮助弱者,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可以总结出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君子利己又不损人,而西方人所说的绅士除了不损人利己外,还助人为乐。文化哲学家余秋雨认为,在中国古代不可能有君子,因为君子一般都要用考试来证明自己的才气,一旦考中又要用进官场来求得社会的认可。可一旦进了官场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都要和肮脏的政治打交道,因此抱着要当君子的希望的人去读书,进了官场后不是成不了君子,就是去

山里当隐士,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上看不到君子,只能造就儒商。结束语我上面所说的西方,包括了欧洲和欧洲英国等国的移民地美国、西班牙的移民地南美,以及英国的殖民地澳大利亚。当然,很多欧洲人不承认英国属于欧洲,理由是认为英国的地理位置只是欧洲的几个小岛,不能代表欧洲大陆。还有,如果是属于欧洲的国家,至少有两个国家说他们的语言,而在欧洲除英国(如果把爱尔兰、苏格兰都算英联邦的话)以外,再也没有其他国家说英语。不管欧洲大陆人所说英国属不属于欧洲,但他无疑曾是西方的金融中心,法国和德国则是欧洲的艺术中心和科技工业中心。我还有可能找出其他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但是意义不大,因为现代的中国、西方文化正在融合,正在取长补短,求大同而存、原因是全球经济一体的趋势正在发展、相互淹没这些不同。另外我还发现,奇妙的是中西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在古代没有任何交流、沟通的情况下早已存在十个相同,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交流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交流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这些文化都是有着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世界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即“天人合一”。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而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认为,一切知识和理论必须接受经验事实的直接检验,注重物质和实践。而日本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夸大精神的作用,执着的认为,精神是万能的,而且可以超越和脱离物质而存在。 二.人生观 我国历来信奉和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重整体的成就感和整体的责、权、利,重视个人的成就和荣誉。 三.价值观 1.思维方式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倡导“仁、义、礼、志、信”,强调民族统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来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价值观念更得到强化和固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和飞速发展,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强调集体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西方遵循先个人而后社会的观念,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认为个人的价值、利益是最重要的,不实现个人利益,就谈不上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西方许多上流社会的人捐赠财产给社会,最初的原因就是觉得多余的钱对自己也没用,也就是说,从利己的角度看待自己利他的行为,只是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2.行为方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行为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首先,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中国推崇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为。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3.家庭观念 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当小孩周岁时,父母就会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勤工俭学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子女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是西欧、北美人民长期历史活动的产物。它起源、发展并成熟于欧洲,由于19世纪列强势力的向外扩张,到20世纪初扩展到了南北美洲,澳洲和南非的广大地区并影响全世界,是一种具有扩张性的文化。 西方文化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莱文化,中世纪的近千年时间都处于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并融进了阿拉伯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14世纪出现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又出现了宗教改革,西方文化逐渐定型。17世纪又出现了科学革命,18世纪开始了思想启蒙运动,发展到19世纪的工业社会,西方文化日趋成熟完善,并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向外侵略而向世界扩张。总体来说,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其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理性和科学;重视个人的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斗争,崇尚民主法制意识,扩张征服意识和冒险精神等,概括起来,西方文化有如下主要特点: 1.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 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主张“天人相分”,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西方文化注重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人要生存,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由于其

发源地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不像中国是宽广的大陆平原,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就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获取财富,因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古希腊、罗马时期,许多人都是集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般。注重对自然的探讨,注意深入事物的内部,探究本质上的东西,尤其重视理论上的总结思考。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后,科学更是开始发出灿烂的光芒。17世纪英国的自然科学革命,宣告了现代科学的诞生。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是思想启蒙无能无力。从此科学在西方开始获得蓬勃发展,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威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剧烈运动。现代科学的出现是西方社会从传统走向文明的转折点。此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并列,共同构成了西方社会的主要特征。 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奥德赛》到18世纪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19世纪雨果的《海上劳工》、20世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人怎样在对自然的征服中证明自我的价值。 2.理性精神 由于征服自然的需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

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差异。总体我把要讲的内容划分为四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史特色,西方古代教育史特色,中西方古代教育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教育史 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1.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了周成为“序”。“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增生、附生。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论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论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西方文化的特点:1、时空分立与天人相分。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为了征服自然,首先得认识它。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导致了其哲学和科学的长足发展。近代西方人在征服自然方面远远超过中国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使人对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刻。2、崇尚理性。西方很早就把理性当作内在自主的活动,所以理性包含着一个辩证的过程,其自身的发展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大。西方科学的发展就证明了西方文化在崇尚理性的前提下方法意识的不断突破。3、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4、基督教精神。在西方,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自己信仰的主宰,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上帝面前,人人施展才华,竞争、进取、冒险、开拓,取得成绩后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 西方文化的优缺点:西方文化的独立性和开拓性使西方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不断地进行广泛、细微的知识性探索。正是这种积极的开拓精神, 使西方的政治体制在不断地完善, 科技也取得了飞速地发展且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当然这种文化的挑战、冒险、开拓精神又往往具有征服性和掠夺性。这一点与它的文化传统有关, 我们从希腊神话里就能发现一些具有人格的超人, 大都是些勇敢的冒险家和强悍的征服者。而这一特征无论是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还是近代的殖民地也都能证明。 二、为什么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粹,在世界文明史上,希腊文化不但以其成果辉煌著称于世,而且以其理性精神独树一帜。希腊文化形成以后,像一个高能量的“精神能源”,呈幅射状向地中海周围地区强劲地扩散,自古及今,一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文明。其影响是巨大的,以致有学者断言:“一切文明国家在一切有关智能的活动方面,都是希腊的殖民地。希腊文化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继承希腊古老本土文化和吸收域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究其形成的源头,主要有三个:一是爱琴文化、二是原始希腊文化、三是古代东方文化。 希腊人进入爱琴地区以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使之成为希腊文化世俗性特征的重要来源。由于爱琴文化成果和风格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所以学者把爱琴文化看成是“欧洲文明之链的第一个环节.”希腊原始文化和爱琴文化这两部分构成希腊最古老的本土文化,这是希腊城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古典时代希腊哲学、戏剧、雕塑、史学与科学技术等的繁荣兴旺正是在这样的本土文化基础上起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希腊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使之有形无形地溶进了欧洲文化之中,并作为传统表现于欧洲文化的诸多领域。西方学者这样写道:“在我们的文化中,除了机械以外,几乎没有一样现世的事物不是自希腊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无一不是我们今天文明的缩影。”“由于精神上的和思想上的继承性,我们的身上有着希腊的传统,它的深远影响历经世纪的更替而不衰。 所以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说说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从欧洲文学的角度来讲,大体上可分为改编、模仿、借用和借鉴等几种方式。对希伯来文学的模仿和改编主要发生在中世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差异-2019年文档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差异 摘要:在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政治伦 理合一性的特点,西方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宗教伦理合一性的特点。中西方道德教育的明显差异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从文化传统的视角来看,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特点、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并取得效果,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的文化支撑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的文化渗透。 中国的传统德育尤其是古代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伦理合一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历朝历代学者的学说都认为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非常密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修己以安百姓” 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道德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孟子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的“仁政”思想。汉代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更加强调把德育和政治结合起来,提出“德治要靠教化”的观点,并概括和 揭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教育内涵。儒家从孔子就开始提倡的 内圣外王”思想显然把出仕做官看成了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可见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一直传承政治伦理合一性这一特点。 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古代,道德服务于政治,政治是道德的目的。 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宗教伦理合一性。

经》中有“摩西十诫”的说法,就是除了耶和华,不允许拜其他 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 ;禁止妄称耶和华名 ; 必须守安息日为圣 日;必须孝敬父母 ;禁止杀人;禁止奸淫;禁止偷盗 ;不许作假见证 人 ; 不许贪恋他人财物。这十条戒律既是宗教教义的内容,又是 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有学者研究认为, 西方古代的学校 道德教育就是一种宗教化的学校德育,“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到 18世纪中叶,学校中都几乎奉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就是学 校德育的同义词” [1] 。我们认为,在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中, 宗教和伦理是密不可分的。 从表面上看, 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内容明显不同, 各自具有 鲜明的特点, 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原因何在?这里蕴含着深 刻的文化传统的原因。 、从中国的文化传统看德育的“政治伦理合一”性 自古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在社会政治结构上维持“家 国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进而促使了道 德教育中“三位一体”的稳固的教育模式的形成, 并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 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特点,决定了德育的政 作用,家族中晚辈对家长的“孝”成为必然的义务。 君主在国家 政治结构中起核心作用,臣名对君主的“忠”也是应尽的义务。 从表面上看,“孝”、“忠”并不相关,“孝”属于伦理范畴, “忠”则属于政治范畴。“孝”针对的是中国古代每个家族里的 个人,是一种态度,强调晚辈对长辈要恭敬顺从,发挥着维系家 族情感、调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功能。 “忠”则针对的是国家政治 生活中君主之下处于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人, 也是一种态度,强 调下级对领导、大臣对君主要忠诚服从,起着维护政治统治、协 调等级关系的作用,但实际上两者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 是中国古代家族关系和政治关系之间本质联系的集中概括。 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步骤同样强调: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 大。中国古代社会的构治伦理合一性。 中国古代社会, 父家长在维系家族稳定中起核心 《大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其国际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r Xu Jie 一、导言 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饮食,建筑,工艺,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以及亲属关系,娱乐方式,婚姻形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 狭义文化仅指其中意识形态方面非物质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对四种主要关系的诠释: (1)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群关系-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3)人己关系-自己与他人关系 (4)人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的关系-人神关系 我们主要从通俗实用的角度进行阐述。 “西方文化”近现代以欧美文化为代表,古代则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 “东方文化”近现代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古代则是以华夏文明为代表。此外还有相近和相关的印度文化,日本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东西方文化相互自成体系,相互自圆其说,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能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批判另外一种文化。面对西方文化,我们反对盲目地全盘接受和盲目的一概排斥,而是鼓励有

选择地吸收利用。让其中优质元素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互相激荡,互相融合,以形成更高级的文明。 二、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 西方价值观的基本前提:人都是个体的、自私的,每个人都权力追求最大幸福,都有破坏别人的幸福时就要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并不全然是负面的,本身没有贬义): 自主抉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发展,自行决定为到达这个目的采取什么办法,并且认为,靠个人奋斗取得的成功必定会在社会上得到尊重。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热点剖析】 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表现 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表现 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 (1)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所谓西方,是指今天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西方(Occident)最初是指相对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及以东的“东方”而言,亦即“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 )。所谓基督教世界起初主要是指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后来专指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地区。“西方”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地域,实质上就是随着上述这三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及地域的变动而定的。 1、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欧、北美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印欧人。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斯拉夫人还有北欧的日尔曼人及凯尔特人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基督教对中世纪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会将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尽管罗马帝国拒绝古代雅典很前卫的民主理念,但却将希腊语、拉丁语随着罗马法传遍了欧洲。罗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尔特文化,但随着罗马的衰落,希腊与罗马的许多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随着罗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圣经成为西方文艺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艺术、法律、哲学、教育以及政治。罗马基督教成立了许多神学院,现在的许多大学、学院即起源于此,总体而言这些学院促进了早期西方文化的传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知识,随着十字军东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尔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对西欧产生影响,终于在14世纪,希腊的文化遗产重又被西欧发现,于是文艺复兴诞生了。 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被探险者、殖民者、商人以及传教士传播到新大陆。随后的启蒙时代,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时达到顶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这些社会构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诸实践。如今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19世纪,美国开始发展自成一体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后,占据了主导地位,连同美国时尚、娱乐、技术以及政治,泛滥于其他西方世界。 2、西方文化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1)、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尔后是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

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差异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这门课,通过这门课使我了解到了许多中西方古代文化差异,其中的建筑方面格外吸引我。通过课堂学习和资料查询,我了解到,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 建筑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文化最深刻而不朽的纪录者。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重道德和艺术。同时,中国的民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本文主要从材料、结构、布局、细节特色、发展、价值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一、建筑材料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基本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经营的。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等。唯有我国的古典建筑(包括临近的日本、朝鲜)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构架,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诗”。 西方的原始经济以狩猎方式为主,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石质材料可以体现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另外,宗教建筑是西方传统建筑的最重要的类型,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砖石使宗教建筑表现出永恒的纪念。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提倡与自然相亲近。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主要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不像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即使是佛寺也经常翻新改建,固选取木材作为基本建材。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似于“四合院”模式在地面平面铺开,方整划一、主从分明、按中央轴线安排主次,它的美是一种“集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非常强调单体建筑的个性的张扬与“人格”的独立,其建筑常常有着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

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论文

最伟大的桥梁:丝绸之路 ――浅谈丝路对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 作者:周爽历史2007级01班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这条道路的开辟,促使了我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相继传入中国。是我国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中西文化 丝绸之路的起源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200多年,由于大汉王朝西北边境长年遭受匈奴的侵扰,武帝刘彻决定派出使者联络地处西域的大月氏王国,共同夹击匈奴。张骞领命,于公元前138年,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虽路途辗转,但其不忘使命,终达成汉武帝召命联络到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这就促使了张骞二次出塞。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丝绸之路便由此形成了。 它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全长约7000公里。 因为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形成于此时,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①“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②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古丝道,有一半在新疆。因此,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新疆,正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

中西方文化优缺点

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及应当坚持的传统文化 当我们提起一种文化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或者几点令我们印象深刻。中国文化的中庸,美国文化的自由至上,德国文化的谨慎,法国文化的浪漫……而我今天要讨论的西方文化自然也有它最显著的特征,最大的优势、致命的缺陷。 一、中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地方是它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根本的关系。按照这个规范,就可以把社会处理统治得非常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忠、义、礼、智、信五个常德。三纲应该抛弃,它的核心是等级和不平等;五常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5个美德。今天依然有用: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新加坡则是把“忠孝仁爱礼仪廉耻”8个字化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动准则,并赋予新的含义;台湾蒋介石规定的军人精神要素是:学识、信义、仁慈、勇敢、严格;而朝鲜,早在新罗朝代,为士兵规定的品质是:忠诚、孝顺、信义、仁慈、勇敢。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儒学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套和有理性的原则,目的是维护世俗人生的秩序和发展”。 中国文明对文明冲突,总是有着一种伟大的情怀──“以仁为本”。即或对于那些曾经以野蛮方式对待他们而后来成为失败者的夙敌,也不睚眦必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春秋对夷狄,秦汉对匈奴,隋唐对胡人,明对蒙古,民国对满族,二战中对我们日本战俘,抗美援朝对美国战俘……正是这种伟大的“王师”气魄,使中国文明保持了饱满的文明正义的资本,从而在危亡关头敢于大无畏的面对任何强敌。整个农业文明的数千年,中国屡屡面对敌人的纠缠,但却从来没有丧失高贵的人性尊严,从来没有与残暴之敌一起堕入灵魂的地狱。 “在世界大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会象中国民族这样具有文明的正义性与资本的正义性。中国民族没有文明历史的大血债,没有资本掠夺的大血债。中国的崛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不要以为这种伟大的文明情怀是一种迂腐,她是人性文明的高贵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最欠缺的是什么?科学,法律,民主。 科学精神的欠缺,使中国一次一次地错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机会。一直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无法解决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无法解决效率问题。 与科学精神相对应的是创新精神,实业精神,理性精神,几千年的枪打出头鸟的文化熏陶,从尊老到拜老,中国已经变得非常缺乏创新精神。中国是个文科至上的国度。论语是中国文化最珍贵的财富。但也正因为它太强大,就好像是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就发现了他的文学天赋,所以这个孩子就被要求朝着文学方向发展。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跷脚了。浪费了多少青春年华。也耽误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进程。 传统文化导致了国民性格中三个致命的缺陷。一是窝里斗;二是爱面子;三是爱耍小聪明。我们还有很多缺点。但惟有这三个是硬伤。中国性格的致命伤就是大家都不舍得放弃小聪明和小利益。结果是大家损失了很多大利益。 二、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多元化。其实多元化是分几个方面来说的,一个是文化资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是:维护专制,压抑人性。西方文化的根本特点是,注重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解放人性。 中国传统文化偏重实际、轻视思辩。不喜欢探究与实际无关的抽象概念,而把对人际关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伦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果之一,就是使中国人变得虚伪自私,圆滑世故。 西方文化重视实际,也重视精神的价值。尤其重视哲学和宗教,把对美好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伦理和人道主义价值观。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个较为公平、公正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人适应社会,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是人的修行。然而离开美好社会,去适应一个专制社会,结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结晶出一套关于畸形人格的个人伦理。 西方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社会适应人,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社会的改造,让社会符合人性。所以,既改造了社会,又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西方文化结晶出一套关于公平社会的社会伦理。 今天,中国人要建立自己的精神大厦。靠几片破旧的秦砖汉瓦,决然不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两种文化的优劣,以西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普世价值)为主,同时吸取中华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让中华文化真正地崛起。 一公斤和一厘米, 哪个温度高? 这显然是一个很无厘头的问题,一个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费心去讨论的问题.理由很简单: 公斤和厘米,根本就不在一个度量单位下,怎么比较? 可是,类似的逻辑,仅仅是看起来稍微复杂了一点,就让几位貌似是高手的ID们争论不休了.他们争论的是: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哪个更先进? 窃以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自然科学存在一个独立于学科之外的客观的衡量比较体系,也就是数字的"多"和"少". 100比99多,无论从物理意义上,化学意义上,还是信息学意义上,100都比99多.所以,从自然科学角度,我们可以比较哪种机器的工作效率高--每小时生产出的零件"多"的那一台; 也可以比较哪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优秀--每年GDP"多"的那一个. 但是,社会科学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客观的,独立于学科之外的衡量比较体系.孔子 和柏拉图谁更伟大? 曹雪芹和莎士比亚谁的文采好? 各位可以就类似问题继续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和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性格。从大方面来讲,不同的民族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个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文化的角色。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发展的异途。所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之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就必然涉及到对文化的梳理和辨别。然而文化又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所以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加以定义,这样有利于阐述。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之所以把这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要部分,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种种特点和个性。同样,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也必然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许多的海域。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缺乏。当能源处在危机状态的时候,就会向外扩张。所以,早期的西方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劳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渐渐变少,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所以历史的各式各样的侵略战争,都或多或少带有能源上的经济因素,当然政治野心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个因素。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放的特点。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就显得内向许多。 这也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中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外国掠夺。整体来说,中国对外的扩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这样的地理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闭关锁国,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据历史的记载,清代的一些官员还不知中国的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甚至闹了笑话:“说的是一位官员对于英国来访的使者,不愿下跪,解释说外国人的膝盖是不会弯曲的”还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含蓄。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方面。例如,在审美上,女性的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也讲究含蓄美。这和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让中西方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个性。具体在个体上,也是一样,通过历史可以发现,西方的传统注重个人而不太注重大家,而中国正好颠倒。中国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当然这里说的都是相对而言,只不过中西方各自突出自己的特点。这好比说,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运用,只不过是以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民族的性格的塑造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可以说,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的特点应该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前提来进行考虑。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交流 摘要中西方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衍生出了其不同的历史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伴随着全球经济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步伐,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区别中西方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有利于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字: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价值观念跨文化交流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同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等,但文化间的差异并不能阻碍文化间的交流,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隔阂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 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民意始终受到尊重。但是在中国,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以人为本;但是在大义方面,中国人宁愿舍弃自己的性命,也不会舍弃伦理道德,也要去舍己为人,在道德前面,生命是不值一提的。 金钱观,西方人认为生活是美丽的。人活着的乐趣就是领受大自然的馈赠。钱不在乎赚多赚少,当然多总好一点,可是生活则一定要快乐。钱是为我服务的而不是相反。钱借得越多越好。生活是复杂的。人活着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挑战,防备各种各样的陷井,千万不可头脑简单,轻信别人。享受生活并不是最重要的。钱存得越多越好。

古代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古代东西方文化对人类的贡献 中文摘要:古代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同时推动着社会制度、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不一样的东西方文化都对人类做出了贡献。 关键字:东西方、文化、发展、推动 1、古代东西方文化特点 1.1、古代东方文化特点 东方文化是指世界东方即整个亚洲和非洲北部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它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三大文化体系各有特点,差异也很大,但也有一些属于共性的特点:第一,怀旧情感浓重。东方人的思维特别重视承续性,先人如何说,祖宗如何说,是东方人普遍比较重视的。古代东方先民直观思维的遗风,很容易使人们把远古初民与想象中的神明连结到一起,并加以理想的描绘,涂上一层神圣、贤明的光圈。第二,注重神(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由这种天人合一、物我相混的思维定式而形成一种模糊的世界观,它有利的一面是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准备了宏深的条件,表现出人类灵性的一种自然状态,容易产生由人及物,由爱人到爱物的激情,有利于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不利的一面则是往往限制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不容易激发出科学技术的发明。第三,神秘主义色彩浓郁。这种神秘主义贯穿在东方人对神人之际、天人之际、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它通过非常规的认识途径来昭示存在和生命的意义,提示人生真谛,它们对于直观和体悟的过分强调,往往使人们从感觉出发而最终又摆脱感觉经验。尽管这样,神秘主义还是从负面反衬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信心和理想,而且,只要社会尚未达到理想的美好境界,人类受到社会变化的压力,自然有一种对精神慰藉的需求,获取理想的补偿。第四,重感悟而轻理性。在宗教气氛非常浓郁的东方世界,流行着创世说、启示真理说、灵魂不死说等非理性主义产物,是通过直观、内省、神秘主义的个人体验而获得的一种认识。 1.2、古代西方文化特点 1.2.1、民主与法制精神 古希腊人所创设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典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文化成就之一。而雅典的的民主政治制度则是其中的楷模。在雅典,公民民主制达到了极致。一切官职均由选举和抽签产生,权力的世袭、垄断和特权制得以废除。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和政治上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古代世界发展最充分、最完备、最典型的民主形式。民主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健全的法制,而法制则会保证民主政治得以顺利实施。希罗多德早就体会到了其真义。他借别人之口宣传民主政治的首要优点在于“它的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演讲中更具体阐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他讲道:“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公私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真正的才能。”罗马共和时代也曾实行过民主政治,虽然日后的罗马走向了帝制的道路,但民主体制和民主思想的影响却一直贯穿其中。在帝国时代,帝国范围内罗马公民权的扩大和统一,以及遍及帝国境内的自治城市的繁荣不仅使民主政治得以延续,而且还对古典传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正如论者所言:“古典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