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第3阶段练习题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第3阶段练习题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第3阶段练习题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第3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跨国经营与管理》第十章至第十三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产品开发方式不包括()

A、国外引进

B、自主研发方式

C、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

D、模仿

2、企业的(),是以企业战略目标和销售目标为基础,确定和实施定价策略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A、整体目标

B、市场目标

C、定价目标

D、销售目标

3、跨国经营企业法律形式通常采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层次划分不包括()

A、母公司

B、子公司

C、分公司

D、私公司

4、不属于跨国经营企业组织结构的三度线的是()

A、消费者

B、产品

C、职能

D、地区

5、人为地把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分升,既不利于两大业务部门的互相支持和协调,也不利于在统一的战略目标下,进行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个阶段属于()

A、出口部阶段

B、国际部阶段

C、全球型结构阶段

D、矩阵阶段

6、以一定比例的股份被另一家公司拥有或通过协议方式受到另一家公司的实际控制的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称为()

A 、母公司 B、子公司 C、分公司 D、私公司

7、海外子公司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基本上是独立活动,只是定期向母公司汇缴股利。也被称为母女结构的是()

A、全球产品结构

B、全球区域结构

C、出口部结构

D、自主子公司结构

8、日本丰田汽车和日本其他汽车生产商在亚洲组织其生产网络,由核心企业(丰田)负责向网络内其他企业传递先进技术和革新方法。这说明组织结构呈()

A、多元化

B、科技化

C、网络化

D、先进化

9、单个企业(主要指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制造向纵深推进,其跨国经营的分支机构在数量上和地域上极大地扩展,在组织安排和管理体制上的跨国延伸。这属于()

A、业务的跨国界扩展

B、业务跨国界外包

C、业务跨国界一体化

D、业务跨国界渗透

10、委托企业(品牌企业)提出产品的大致要求后,受委托企业通过自己后期的研究开发,并最终生产出成品,该受委托企业被称作()

A、原始设计制造商

B、原始品牌制造

C、原始设备制造

D、原始制造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影响技术商品价格的变量要素至少包括()

A、研究开发成本

B、技术商品的商业寿命

C、技术垄断程度

D、文化传统

2、全球性组织结构包括()

A、全球产品结构

B、全球区域结构

C、全球职能结构

D、全球矩阵结构

3、跨国经营企业组织结构的三度线包括()

A、消费者

B、产品

C、职能

D、地区

4、跨国经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包括()形式

A、法律组织形式

B、管理组织形式

C、职能组织形式

D、产品组织形式

5、竞争性定价法包括()

A、跟随定价

B、相关产品定价

C、倾销价格

D、协议定价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对的打“√”,错的“×”,不需要改错。)

1、世界市场细分可基于语言、宗教、政治经济制度、发达程度、气候或地理区位等因素,将相近国家加以归类()

2、开发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必须自主研发。()

3、如果新产品过早投入市场,不仅会与企业的老产品竞争,影响老产品销售,甚至会加速老产品的衰亡()

4、消费者的偏好在洲际、国别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对产品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

5、产品结构只是指不同类型产品在质方面的组合关系。()

6、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产品,应采取固延伸战略。()

7、渠道宽度是指一个渠道的每个层次中,使用同种类型中间商数量的多少。()

8、企业在定价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所定的价格是否能补偿成本。()

9、广告的功能仅限于介绍和宣传商品,激发和诱导购买,引导消费()

10、人员推销往往具有选择性强、灵活性高、能传送复杂信息的特点。()

四、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运营管理

2、OEM

3、精益生产

4、全球供应链(狭义)

5、全球化制造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全球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国际采购有哪些发展趋势?

3、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发展趋势如何?

4、影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5、跨国经营企业组织结构需遵循哪些设计原则?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丰田门”对全球运营的启示

凭借精益生产法成为全球企业楷模的丰田公司,几乎是一夜之间从企业神坛跌落至人间炼狱。从“踏板门”、“脚垫门”、“刹车门”直至“跑偏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召回的丰田汽车数量达850万辆,已超过丰田2009年781万辆的全球总销量。据相关测算此次大面积、高频率的召回将对丰田公司造成20亿美元的损失,使日本的GDP下降0.12 %。故而业界称之“引起了一次全球性的震荡”。

此次引发丰田危机的油门踏板由美国CTS公司供应。全球化生产的显著特征就是制造外包和供应链拓展。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生产模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大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为快速扩张,丰田借助零部件通用化来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削减成本,提高供应能力。模块化生产可能是引发大规模召回的原因之一,一旦某一模块出现问题,必将导致大批量召回。为降低成本,实施零部件通用化,丰田一度将车门扶手由原来的35种减至3种。另外,将零配件委托海外厂商生产,并不断压缩零配件的采购成本,以及把部件设计开发和实证试验阶段必要的程序加以简化,这也成为另一个“元凶”。据悉,丰田公司在2008年12月通知其零部件供应商2013年年底前将包括底盘、引擎、电路设备等多种汽车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下调30%,以进一步降低新款车型的价格。

问题:

1、以精益生产闻名的丰田公司,为什么会发生“丰田门”?

2、在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构成中,应主要处理好哪些问题?

第三章 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 摘要: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策略中标准化和本土化的优劣势比较,探讨了企业应该选择适当的经营战略来满足不同国家、地区市场的特有需求,也就是要走一条标准化与本土差异化相融合的道路,即全球本土化的战略模式,并引发了对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一些思考。 正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将被纳入全球经济之中。全球将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化的市场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必然抉择。但针对跨国公司经营策略的选择,一直存在着标准化和本土化(差异化)的争论。前者认为企业选择标准化经营战略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实现成本的大幅度节约,而后者则认为企业选择本土化经营战略是着眼干满足各国、各地区当地市场所特有的需要。究竟这两种经营策略孰优孰劣?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经营时又该如何选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标准化是一种常规的做法 标准化指的是跨国经营的公司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全球市场上提供统一的产品。在其他情况相似的条件下,公司通常会选择标准化。有专题研究也表明,公司在海外市场更倾向于经营战略的全部或部分标准化。主要因为采用这种经营策略有如下的好处: 1.获取规模经济,实现价格优势。研发和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会给企业带来产品开发和研究以及制造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如果能实现相当程度的规模经济性,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降低售价。增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和推动世界各地顾客接受该企业的产品。如果企业降低成本和价格同时提高质量,顾客将偏好世界标准化的产品。这种成本的节约不仅表现在生产和研发方面,而且表现在采购、分销、促销、广告和物流等方面。另外,标准化能改善计划和控制,更好地利用人员。从而为管理方面带来规模经济。 2.塑造统一形象,形成世界品牌。采用标准化经营的企业通过设计世界通行而且统一的技术先进、性能功效优良的产品标准。然后为此产品设计一套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至于与当地文化发生冲突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采用能被大部分消费群体共同接受的传播媒体,通过周密的CI形象设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从视觉。听觉等不同层面对消费者进行刺激,使消费者对产品形成一个统一的、个性鲜明的、难以忘记的品牌形象。从而增加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 当然,标准化经营策略忽略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认为全部消费者只存在一种相同的需求,置个性需求于不顾,把那些对公司来说也许是很重要的细分市场抛在一边,这种做法在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毕竟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天然差别的,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时代。标准化经营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需求正是它的致命弱点。 一、本土差异化经营策略的竞争优势 本土化经营是跨国公司根据目标市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实行的差异化经营战略,采用差异性战略不仅可以满足各个当地市场特定的需求。而且能维持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赢利。具体来说,

第三章 跨国公司

第三章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战略 第一节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的战略类型 一、珀尔马特的EPRG架构 1969年,珀尔马特(Perlmutter)首创EPRG体系。 该体系将企业的国际营销战略分为四类, 即:E (Ethnocentrism)——本国中心主义; P (Polycentricism)——多中心主义:R(Regiocentrism)——地区中心主义; G(Geocentrism)——全球中心主义。 (1)母国导向战略 以母国或母公司的利益与文化价值标准作为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二)东道国导向战略 战略重心在于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环境,更注重东道国的反应。(三)区域导向战略 战略重心是兼顾区域内同系子公司的一体化以及各个东道国的反应,尽可能在区域内各子公司的利益与东道国利益之间取得妥协与平衡。 (四)全球导向战略 全球导向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 二、BG(Bartlett 与Ghoshal)和希尔的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一)BG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1、多国组织(Multinational)。 管理程序靠非正式的私人协调及简单的财务控制系统,主要的管理心态是视世界据点为一连串位于不同国家的独立事业。 2、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这种组织更需要仰赖母公司的新产品、管理程序及各种观念,母公司大量运用正式制度与控制来加强总部与分支机构间的联系。 3、全球组织(Global)。该类组织实施资产、资源和责任中央集权化,海外分支机构的角色只限于销售和服务,也可能在当地设装配工厂。

4、跨国组织(Transnational)。 追求效率不是目的,而是全球竞争手段。 跨国组织的做法是将总部和各国子公司的资源放在一起,然后才开发出一套世界性的战略规划。 (二)希尔跨国公司战略分类法 1、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国际战略就是提供给所有国家的顾客以标准化的产品。海外子公司仅对授权产品作些许修正,以符合当地的偏好和需求。 2、多国本土化战略 (1)含义 多国本土化战略又称多国战略,是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2)与国际战略的比较。 不同之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市场,提供更能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相同点:这种战略是将自己国家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技能转到国外市场,而且在重要的东道国市场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多国本土化战略的优/劣势 优势:可以将公司的竞争策略同东道国的环境匹配起来。 劣势: 第一,很难跨越国家的边境,利用和转移公司的能力和资源; 第二,不会促进建立一致的统一的竞争优势。 3、全球性战略 主要只追求低成本策略。由某些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地方生产标准化产品,然后供应全球市场,且仅以有限的修改以适应不同的需求状况。 4、跨国性战略 企业利用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效益和位置经济,转移企业内的特异能力,同时要注意当地的相应力。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 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 (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所有权优势: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资产性所有权优势、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无形资产、规模经济优势) 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包括结构型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和自然性市场不完全) 区位优势: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政策方面的相对优势对投资国所产生的吸引力。(包括要素禀赋性优势和制度政策性优势) 三个基本因素对企业选择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影响: 所有权优势=许可证贸易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商品出口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国际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经营的基本理论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在197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MN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 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 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一)基本观点 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优势 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又称垄断优势(Monopolistic Advantage), 是指企业所独有的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具体包括: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在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上 的优势,前者指对生产设备、厂房、资金、能源及原材料等的垄断优势,后者指在专利、专有技术、商 标与商誉、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管理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在全球 范围内跨国经营、合理调配各种资源、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全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获得的优势。 邓宁认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具备上述所有权特定优势,但具有这些优势并不一定会导致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所有权特定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 件。企业仅仅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国内生产出口销售或许可也是 企业实现其优势的可行途径。 第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是指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企业,为了避免外 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内部交易比非股权交易更节省交 易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价值难以确定的技术和知识产品,而且内部化将交易活动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企 业统一管理,使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资源配置趋于稳定,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但邓宁同样认为,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特定优势一样,也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 是充分条件,同时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也不一定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 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规模再行出口。 第三,区位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是指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 环境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也就是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上具有的优势条件,具体包括:当 地的外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劳动力及其成本等。如果某一国外市 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特别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那么这一市场就会对企业的跨国经 营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邓宁认为,在企业具有了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又在某一东道国 具有区位优势时,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企业的最 佳选择。 (二)理论评价 邓宁的折衷理论在理论渊源上融合了以往各种学说的精华,并加以归纳与总结,使理论更加丰富, 较以往的各种理论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国际经营的动因,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但是,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于注重对企业内部要素的研究,忽略了企业所处的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 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Advantage),又称特定优势

第二章跨国公司理论.doc

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时又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 Tradition)。 目录 一、产生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呈如火如荼迅速发展之势,利润差异论的局限性暴露无疑,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出现。 二、主要思想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

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 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不同难易程度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 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加以利用。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垄断优势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维持垄断高价,导致不完全竞争和寡占的市场格局,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关于垄断优势的构成,海默和其他学者如金德尔伯格以及后来的约翰逊(H. G. Johnson)、卡夫斯(R. E. Caves)以及曼斯菲尔德(E. Mansfield)等人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大致可归纳为技术与知识优势、规模经济、资金优势、营销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其中海默特别强调了技术与知识的核心优势作用。这些优势后来被邓宁总结为“所有权优势”,并成为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 (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2、垄断优势 (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第二章 跨国公司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跨国公司的组织架构 【本章要点】 ·跨国公司的法律组织形态 ·跨国公司的管理组织架构 ·跨国公司全球性组织结构的类型 ·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形式的演进 【导入案例】 花旗银行——组织架构的历史变迁 花旗银行——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务公司。资产14000亿美元,全球雇员27 5万名,为100多个国家的消费者、企业、政府和组织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盈利最多、市值最大的银行集团。在2007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列1 4位。 一、沿革 花旗银行组织架构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初步形成阶段 花旗银行成立于1812年,到1914年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架构。在100多年里,花旗始终是一个单一的组织机构,所有业务都集中在华尔街一个单一的场所进行,产品和业务也很单一,人员数量很少。1916年,总裁范德尼普将部分权力下放给执行管理委员会,在银行各部门下面设置地区线,负责各地区的副总裁向执行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这增加了负责某一地区副总裁的自由度,相对弱化了总行的财务集中与管理能力,同时也弱化了总行的控制能力。这一架构安排既增强了花旗银行的市场营销能力,也增加了高层管理人员管理好各层面风险的责任,由高级管理层决定银行承受的风险。 2.复杂化阶段 1921年米契尔担任花旗银行总裁,他废除了前任总裁范德尼普建立起来的执行管理委员会制度,导入从银行总裁办公室直接授权到各业务线,让各业务线直接与客户打交道、做交易的管理办法,形成了新的组织架构和经营模式,并在1929年建立了由花旗银行、花旗公司和花旗银行农民信托公司三大关联公司构成的业务板块,花旗银行成为一个全球性、全能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在新的组织架构中,每家关联公司都由一名能力非凡的高级执行官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和处理业务发展的具体事务,而每家关联公司的主席都由米契尔本人担任,花旗银行最后的权力保留在米契尔手中,反映出米契尔典型的美国公司的管理理念——权力

跨国公司第一章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 主讲教师:周宏燕 第一章绪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 1、跨国公司迅猛增长且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 (一)跨国公司迅猛增长 ?技术进步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也带动了各种形式的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市场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二)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 ☆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打造了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和全球网络组织,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并且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市场竞争范式。 ☆跨国公司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2、中国:世界上利用外资的第一大发展中国家 3、有助于我们解答更多的现实问题 二、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是研究跨国公司在国际间的运动过程及其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三、怎样学好这门课程? 推荐网址: ?商务部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75533235.html,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国投资指南网:https://www.doczj.com/doc/575533235.html, 中国外资网https://www.doczj.com/doc/575533235.html, 第二章跨国公司概述 第一节跨国公司的界定 一、“跨国公司” 名称的由来 跨国公司这一名称,最早是由D·E莱利索尔提出的。1960年,莱利索尔在卡里什工程学院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跨国公司”这一概念,3年后《商业周刊》发表了题为《特别报道:跨国公司》的文章对此加以介绍。从此以后,有关跨国公司的论文和著作逐渐增多,跨国公司这一名称也逐渐在社会各界流行起来。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 跨国企业Transnational Enterprises TNE 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MNC 多国企业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 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Business 世界公司World Enterprise 全球公司Global Enterprise 宇宙公司Cosmocorp 无国籍公司Stateless Enterprise 无国界公司Borderless Enterprise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跨国经营与管理》第六章至第九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不包括( C ) A、家文化 B、企业文化 C、家庭文化 D、职业和群体文化 2、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到( C )阶段。 A、自发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时期 B、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基本框架时期 C、企业社会责任完善时期 D、企业社会责任成熟时期 3、( B )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A、绿色壁垒 B、蓝色壁垒 C、黄色壁垒 D、红色壁垒 4、伦理相对论指在指导跨国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时,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按照( A )来处理日常的经营活动,必须遵循经营者所在地的伦理观念,入乡随俗。 A、当地的文化价值 B、法律 C、国际准则 D、道德规范 5、跨国人力资源招聘四步骤的第一步是( D )。 A、录用 B、培训 C、择招聘渠道 D、明确职位空缺 6、从狭义的角度看,薪酬不包括( C )。 A、基础工资 B、绩效薪酬 C、内在薪酬 D、奖金 7、下面哪一种不属于外派人员薪酬确定的方法( C ) A、平衡表法 B、谈判工资法 C、补贴法 D、当地化法 8、为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跨国经营企业最要的是处理好与各国( A )的关系。 A、工会 B、劳动局 C、司法部门 D、雇主 9、( D )又称“交叉文化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对各种存在文化差异的人、事、物和产、供、销开展灵活变通的管理。 A、灵活管理 B、单一文化管理 C、精简管理 D、跨国文化管理 10、下面属于新技术培训法的是( D )。 A、演示法 B、传递法 C、团队建设法 D、多媒体培训法

第三章 跨国公司

第三章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名称和定义 1.跨国公司的名称 国际企业也较为常用,但一般来说,广义的国际企业是指从事国际性贸易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企业;狭义的国际企业,是指国际化经营水平发展到高级或成熟阶段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1.最初形成期 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它的形成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在19世纪以前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资本和商品输出有直接关系。 在19世纪,私人企业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资本家的海外投资、生产性企业的海外扩张对跨国公司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以及组织结构的创新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成熟和发展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欧各国的跨国经营活动增长缓慢,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此外,另一个明显变化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较快。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在经历了战后恢复发展期后,从60年代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经营目标由获得新市场和生产资源转向优化跨国生产经营布局 (2)跨国经营的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各种非股权安排的跨国合作和战略联盟明显增加 (3)跨国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更加灵活多样,从全球利益目标出发,针对不同产品和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战略和经营手段 (4)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很高,占跨国公司的绝大多数 (5)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发展成为“无国籍公司”或“超国家公司” 二、跨国公司的主要类型 1.按法律形式分类,可分为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 2.按经营结构分类,可分为横向型、垂直型、混合型。 3.按决策风格分类,可分为民族中心、多元中心、全球中心、区域中心。 三、跨国公司的作用 1、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2、跨供公司优化了资源配置 3、跨国公司对于资金的跨国流动起了促进作用 4、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易结构的改变 5、跨国公司对于母国和东道国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加快了全球经济化的进程 四、当前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动向

跨国公司理论word版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包容了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三个要素变量,以三个要素的组合情况判断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条件,同样也是跨国公司进行FDI的理性动因。 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的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内部化优势,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能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交易转移给其他企业获得更多利益。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邓宁把市场失效分为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易性失效两类,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交易渠道不畅或有关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失效。 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二是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 三是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 四是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贡献与不足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不足,他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批评声音主要有五个:折衷范式是各种变量的简单罗列,各要素之间存在自相关,还能分析纯围观的经济活动;静态分析,不具有战略意义,只适合发达国家而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说是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理论之大成,但它毕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拓展:投资发展路径(投资发展循环理论) 第一阶段:国家地发展,企业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第二阶段,随着政府优惠政策出台和经济发展改善,本地企业积累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第二章 跨国经营基本理论

第二章跨国经营基本理论 第一节传统跨国经营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Theory of Monopolistic Advantage) 代表人物:海默(Stephen Hymer)、金德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 -对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批判 -代表作品:《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海默1960年博士论文) 海默运用西方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的对外投资,发现:(1)1914年前,美国有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而对外证券投资则没有; (2)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长; (3)3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小,对外证券投资则较大; (4)二战后,直接投资增长快,证券投资发展慢; (5)地区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差不大,同期,美国对欧洲的比例却为2.5:1。 垄断优势理论——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具有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其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 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 约翰森(Harry G.Johnson,1970):资产专有论(Appropriability thesis) 凯夫斯(R.E.Caves,1971):产品差异论(Differentiated product) 尼克博克(Frederick T.Knickerbocker,1973):寡占反应论(Follow the Leader Hypothesis) 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1. 积极影响 A.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 B.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 2.局限性 A.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投资 B.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中的地理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 C.无法解释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