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一、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1.0)(11.0()(++=

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100s -1; (2)相位裕量γ≥3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 ≥45rad/s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

2)(1()(++=

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5s -1; (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 g ≥10dB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三、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4

)(+=

s s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ωn =4rad/s 和ξ=。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g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四、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1(06

.1)(++=

s s s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5s -1;

(2)维持原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基本不变。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g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五、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25.0)(11.0()(++=

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4s -1; (2)相位裕量γ≥40° (3)幅值裕量K g ≥12dB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六、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1.0)(11.0()(++=

s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100s -1; (2)相位裕量γ≥40°

(3)幅频特性曲线中穿越频率ωc =20rad/s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七、已知串联校正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对象和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

5)(1()(++=

s s s K

s G p , c c c c p s z s K s G ++=)(

校正装置在零点和极点可取如下数值:(1)75.0-=-c z ,5.7-=-c p ;(2)1-=-c z ,

10-=-c p ;(3)5.1-=-c z ,15-=-c p 。若保证闭环主导极点满足ξ=,试分别对三

种情况设计Kc ,并比较它们的闭环极点位置、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和时间响应快速性。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分别对三种情况设计Kc ,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闭环系统主导极点满足ξ=。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和根轨迹示意图。

4、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5、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八、设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

2(4)(+=

s s K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20s -1; (2)相位裕量γ≥50° (3)幅值裕量K g ≥10dB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 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九、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5.0(4

)(+=

s s s G k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50s -1;

(2)闭环主导极点满足ωn =5rad/s 和ξ=。 3、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 、相

位裕量γ、相角穿越频率ωg 和幅值裕量Kg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08050541X )

十、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1)

)

1s 001.0)(1s .1.0(s K

)s (G 0++=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2)超调量Mp<30%,调节时间Ts<秒。

(3)相角稳定裕度在Pm >45°, 幅值定裕度Gm>20。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穿频率Wcg 。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一、设单位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ksm2)

)

20s )(5s )(4s (s )

10s (160)s (G 0++++=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系数Kv=500 (2)超调量Mp<55%,调节时间Ts<秒。

(3)相角稳定裕度在Pm >20°, 幅值定裕度Gm>30。 4、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穿频率Wcg 。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二、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如图所示(ksm3)

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1007.0525.1)(1+?=

s s G ,可控硅功率放大1

00167.040

)(2+=s s G ,

执行电机1

9.00063.098.23)(2

3++=s s s G ,减速器s s G 1

.0)(4=。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对系统进行超前-滞后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幅值稳定裕度Gm>18,相角稳定裕度Pm>35o

(2)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36%,调节时间Ts <秒。 (3)系统的跟踪误差Es<。

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穿频率Wcs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三、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4)

)

10s )(5s (s 500

)s (G 0++=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一个调节器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2)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3秒

(3)幅值稳定裕度Gm>20,相角稳定裕度Pm>45o 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穿频率Wcg 。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四、(9题)教材P320:6-24;6-25;6-26;P309:例6-7;6-8;6-9;P278:例6-1;6-2;6-3;

十五、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sm5)

)

16s )(8s (s 256

)s (G 0++=

位置随动系统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10% (2)超调量Mp<20%,调节时间Ts<秒。

(3)幅值稳定裕度Gm>20,相角稳定裕度Pm>45o 4、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穿频率Wcg 。 5、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六、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如图所示(ksm6)

其中,自整角机、相敏放大1007.0525.1)(1+?=

s s G ,可控硅功率放大1

00167.040

)(2+=s s G ,

执行电机1s 007.098.23)s (G 3+=,拖动系统19.01)(4+=s s G ,减速器s

s G 1

.0)(5=。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Kv=600s -1 (2)相角稳定裕度Pm>40o , 幅值稳定裕度Gm>15。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 <35%

3、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穿频率Wcg 。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七、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

2)(1()(0

0++=

s s s K s G (ksm7)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 (2)相角稳定裕度Pm>45o , 幅值稳定裕度Gm>12。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 <25%,系统的调节时间Ts<15s

位置随动系统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Wcp 和??穿频率Wcg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八、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s 2.0)(1s 1.0(s 1

)s (G 0++=

(ksm8)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30

(2)相角稳定裕度Pm>35o , 幅值稳定裕度Gm>12。 (3)超调量Mp<25%,调节时间Ts<7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十九、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20s )(10s )(5s (s )

50s ()s (G 0++++=

(ksm9)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稳态速度误差<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100)。 (2)相角稳定裕度Pm>40o , 幅值稳定裕度Gm>15。

(3)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超调量Mp<30%,调节时间Ts<1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十、晶闸管-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如图所示 (ksm10)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相角稳定裕度Pm>40o , 幅值稳定裕度Gm>13。

(2)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超调量Mp<25%,调节时间Ts<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十一、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s 5.0)(1s (s K

)s (G 0++=

(ksm11)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10

(2)相角稳定裕度Pm>50o ,幅值稳定裕度Gm>15。 (3)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5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十二、设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 (ksm12)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设计系统的反馈校正器H(s),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相角稳定裕度Pm>60o ,幅值稳定裕度Gm>20。 (2)超调量Mp<20%,调节时间Ts<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十三、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0s )(1s 00167.0)(1s 1.0(s )

80s (125)s (G 0++++=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稳态速度误差<1%。

(2)相角稳定裕度Pm>80o , 幅值稳定裕度Gm>25。

(3)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超调量Mp<15%,调节时间Ts<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的根轨迹图。

7、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8、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24、. 已知广义被控对象:)

1(1

1)(+-=-s s s e s G Ts , 给定T=1s

针对单位斜坡输入设计最小拍有纹波控制系统。

解:由已知条件,被控对象含有一个积分环节,有能力产生单位斜坡响应。求广义对象脉冲传递函数为

[])

368.01)(1()718.01(368.0 1111)1()1()1(1)1( )1(11)()(1111111211121

--------------+=

??????-+----=??????+-=?

?

?

???+-==z z z z z e z

z z z s s Z z s s s e Z s G Z z G Ts 可以看出,G(z)的零点为(单位圆内)、极点为1(单位圆上)、(单位圆内),故u=0,v=0(单位圆上除外),m=1。根据稳定性要求,G(z)中z=1的极点应包含在Φe (z)的零点中,由于系统针对等速输入进行设计,故p=2。为满足准确性条件另有Φe (z)=(1-z -1)2F 1(z),显然准确性条件中已满足了稳定性要求,于是可设

)()(1101--+=Φz c c z z

2)1(1

)1(110=+=Φ'=+=Φc c c c

解得 1,210

-==c c 。

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2

12111)

1()(1)(2)2()(------=Φ-=Φ-=-=Φz z z z z z z z e

)

718.01)(1()

368.01)(5.01(435.5)()()()(1

111----+---=ΦΦ=z z z z z G z z z D e 1

1223412

()()()(2)234(1)

z Y z R z z z z z z z z -------=Φ=-=+++-L

25、.计算机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对象的传递函数2

()

(0.51)

G s s s =

+,采样周期

T =,系统输入为单位速度函数,试

设计有限拍调节器D(z).

G (z)

解:

2124()(1)(0.51)(1)Ts Ts e HG Z Z Z e s s s s s --????-==-????++????

124(1)(1)z Z s s

-??

=-??

+??

1

2211(1)2z Z s s s -??=--+??+?? 11

12121211

(1)(1)(1)(1)T Tz z z z e z ------??=-++??

---??

1110.368(10.718)(1)(10.368)

Z Z Z ---+=

-- 由于r(t)=t,查表得

12()(1)c G z z -=-

求得的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1111() 5.435(10.5)(10.368)()()()(1)(10.718)

c e G Z Z Z D Z HG Z G Z Z Z ------==

-+

3. 已知某连续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

()2

2

2

2n

n n

D s s s ωωξω=++

试用双线性变换法求出相应的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D (z ) , 并给出控制器的差分形式。其中 T = 1 s 。 解:令

控制器的差分形式为

26、单位速度反馈线性离散系统如图所示,设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010

()

(0.11)

G s s s =

+,采样周期T =,试设计

单位速度输入时最少拍系统的数字控制器D (z )。

答:⑴求G (z )。

()()01*2

101()

()(1){[]}0.11Ts e G s G z z Z z s s s --??-??=-=+????

=()()1

2110

10.11z z s s -??-??+??

=()()()()()10111

211011*********T T e z Tz z z e z z --------??-??--??---??

将T =代入上式,得

()

()()

11110.36810.717()110.368z z G z z z ----+=

--

∵ 是单位速度输入,所以选择

()()2

112112z z z z ---Φ=--=-

∴ 数字控制器为

()()()()1z D z G z z Φ=

-Φ????

()()

()()

11115.43510.510.368110.717z z z z -------+

27、 计算机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设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10

()

(1)

C m G s s T s =+,

零阶保持器()1Ts

h e G s s

--=

已知:0.025m T

T s ==,试针对等速输入函数设计快速有纹波系统,求数字控

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D (z )。

解:110()(1)

Ts m e G s s s T s --=+

将()G s 展开得

121

1121/11()10(1)1()10(1)(1)11m Ts

m m m m m

T T z T G s e T s s T s T T Tz G z z z z e -------??

??=---??

?+??????=--+??---??

代入T =T m =

11110.092(10.718)

()(1)(10.368)z z G z z z ----+=

--

可以看出,G (z )的零点为(单位圆内)、极点为1(单位圆上)、(单位圆内),故u=0,v=1,m=1.根据稳定性要求,G (z )中z=1的极点应包含在()e z Φ的零点中,由于系统针对等速输入进行设计,q=2。为满足准确性条件,另有

12()(1)e z z -Φ=-,显然准确性条件中已满足了稳定性要求,于是有 1101()()z z z --Φ=Φ+Φ

01

'

01(1)(1)20Φ=Φ+Φ???Φ=Φ+Φ=??

解得0'

121

Φ=??Φ=-?

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111212

1111()(2)21()(1)1()21.8(10.5)(10.368)

()()1()(1)(10.718)

z z z z z z z z z z D z G z z z z ---------Φ=-=--Φ=-Φ--==

-Φ-+

这就是计算要实现的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6. 已知某加热炉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τ=30,Tg =180s ,T=10s 。试求PID 控制算法的参数,并求其差分方程。 解: R = 1/T g = 180,R τ=1/180×30=1/6。 查表,得:

Kp = R τ= 。 T i =2τ=60s 。

Td = τ=15s 。

7.210/60 1.2I P

I

T

K K T ==?=

7.215/1010.8D

D P

T K K T

==?=

()()()()()()()()11212P I D u k u k K e k e k K e k K e k e k e k =-+--++--+-????????

()()()()()()()17.21 1.210.8212u k e k e k e k e k e k e k =-+--++--+-????????

28、 设有限拍系统如图所示,()()

10

1G

s s s =

+,采样周期

T=1s ,试针对单位速度输入函数设计有限拍有波纹系

统,并画出数字控制器和系统输出波形。

解: ①该系统为一阶系统,能够跟踪单位速度输入信号。

②求G(z)。

()()1101Ts e G z Z s s s -??-=??+?

?=()()1

2

1011z Z s s -??-??+??= ()1

21111011z Z s

s s -??-+-??+??=()()11211111101111T Tz z e z z z ------????-+-??---??

∵ T=1s 。

()()

()()

111

1

3.6810.718110.368z z G z z z ----+=

--=

()

()1

1

1G z z -'- j = 1,u =0,v =1。

③ 对于单位速度信号,q =2,所以,q > j 。

④ 写出()e

z Φ。

()()2

111e z F z -Φ=-,()111111m m F z f z f z --=+++L

⑤ 写出()z Φ

()()2z F z Φ==1212n n f z f z --++L 。

⑥ 确定m 和n 。

m = u = 0;n = v – j +q = 2;

⑦ 确定21f 和22f 。

122122f z f z --+=()2

1

11z --- →

212f =,221f =-

⑧ 确定()e

z Φ和()z Φ。

()2

11e z -Φ=- ,

()122z z z --Φ=-

⑨ 确定D(z)。

()

()()()e z D z G z z Φ=Φ=

(

)()(

)()()

111

22

11

1110.36823.6810.7181z z z z z z z ----------+- =

()()

()()

111

1

0.54310.36810.510.7181z z z z ------+-

⑩ 求解()E z 、()U z 、()C z 。并绘制波形进行验证与分析。

()()()e E z R z z =Φ=

()

()1

2

1112

1

11Tz z Tz z z -----?-==-;

()()()U z E z D z ==1z -×

()()

()()

11110.54310.36810.510.7181z z z z ------+-

=1

23450.540.320.40.120.25z

z z z z ------+-++L

()()()C z R z z =Φ=

()

()1

122

121Tz z z z ----?--

=2

34234z

z z ---+++L

29、设有限拍系统如图所示,()()

10

1G

s s s =

+,采样周期T=1s ,试针对单位速度输入函数设计有限拍无波纹系统,

并画出数字控制器和系统输出波形。

解: ①该系统为一阶系统,能够跟踪单位速度输入信号。

②求G(z)。

()()1101Ts e G z Z s s s -??-=??+??

=(

)()1

21011z Z s s -??-??+??= ()1

21111011z Z s s s -??-+-??+??

=()()11211111101111T Tz z e z z z ------????-+-??---??

∵ T=1s 。

()()

()()111

1

3.6810.718110.368z z G z z z

----+=

--=

()()

()11

10.7181z G z z --+'- w =1,v =1 ,j = 1。

③ 对于单位速度信号,q =2,所以,q > j 。

④ 写出()e

z Φ。

()()2

11

1e z F z -Φ=-,()1111

11m m F z f

z f z --=+++L

⑤ 写出()z Φ

()()()1210.718z z F z -Φ=+=1212n n f z f z --++L 。

⑥ 确定m 和n 。

m = w = 1;n = v – j +q = 2;

⑦ 确定21f 和22f 。

()()e 1z z Φ=-Φ

()()1

1

2212210.718z f

z

f z ---++=()()2

1111111z f z ----+ 比较同类项的系数:

110.592f =,21 1.407f =,220.826f =-

⑧ 确定()e

z Φ和()z Φ。

()()2

111e z F z -Φ=-=()()2

111111z f z ---+=()()2

11110.592z z ---+,

()()()1210.718z z F z -Φ=+=()()112212210.718z f z f z ---++

()()1

1

210.718 1.4070.826z z

z ---+-

⑨ 确定D(z)。

()

()()()

e z D z G z z Φ=

Φ=

()()()()()()()1

1

1

1

2

2

1

1

11

110.36810.718 1.4070.8263.6810.718110.592z z z z z z z z z -----------+-+-+ =()()()()

1

1

1

1

0.38210.36810.587110.592z z z z -------+

⑩ 求解()E z 、()U z 、()C z 。并绘制波形进行验证与分析。

()()()e E z R z z =Φ=

()

()()()1

2

11

1

1

1

22

1110.59210.5920.5921Tz z

z Tz z z

z z --------?-+=+=+-;

()()()U z E z D z ==()1110.592z z --+×

()()

()()

111

1

0.38210.36810.587110.592z z z z -------+

=1

23450.380.020.100.100.10z

z z z z -----+++++L

()()()C z R z z =Φ=

()

()()1

1122

110.718 1.4070.8261Tz z z z z -----?+--

=2

341.40734z

z z ---+++L

30、设有限拍系统如图所示,试设计在单位阶跃响应输入作用下,采样周期T=1s 时的有限拍无波纹D(z),并计算输出响应y(k),控制信号u(k)和误差e(k),画出它们对时间的变化波形。其中:

5

()(1)o G s s s =+, 1()Ts h e G s s

--=

解: ①

115()(1)[](1)

G z z Z s s s -=-?+

12

5

(1)[

](1)

z Z s s -=-+

12111(1)[

]1

z Z s s s -=--++

11

1211

11

(1)[](1)11T z z Z z z e z

------=--+---

111111.84(10.718)

(1)(10.368)

T s

z z z z --=--+=--

② 化为标准形式。

1'

1

10.718()()1z G z G z z --+=-

∴ w = 1,j = 1 , v=1。

③ ∵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 ,∴q = 1,且有q = j 。

④ 写出()e z Φ。

1111

()[(1)](1)()v j q e i i z a z z F z ---=Φ=--?∏

11(1)()z F z -=-?

其中,12111121()

1m m F z f z f z f z ---=++++L

⑤ 写出()z Φ。

121

()[(1)]()w

i i z b z F z -=Φ=-?∏

12(10.718)()z F z -=+?

其中,12221222()

n n F z f z f z f z ---=+++L

⑥ 确定m 、n ,最高次数。

1

1

m w n v j q ==??

=-+=? ⑦ 确定F 1(z)和F 2(z)各项的系数。

1111()1F z f z -=+,1221()F z f z -=

由()e z Φ=1()z -Φ知:

1111(1)(1)z f z ---?+=11211(10.718)z f z ---+? ∴

1212111121211(1)10.718f z f z f z f z ----+--=--

∴比较同类项系数,得方程组:

1121

1121

10.718f f f f -=-??

-=-?

110.418f =,210.582f =。

⑧ 将 F 1(z)和F 2(z)代入可求得()z Φ、()e z Φ。

1111(1)(1)e z f z --Φ=-?+11(1)(10.418)z z --=-?+

1121()(10.718)z z f z --Φ+?=110.582(10.718)z z --+?=

⑨ 求D(z)。

()

()()()

e z D z G z z Φ=Φ11111111

0.582(10.718)(1)(10.368)1.84(10.718)(1)(10.418)z z z z z z z z --------+??--+-?+=

11

0.316(10.368)

10.418z z ---+=

⑩ 求解()E z 、()U z 、()C z 。并绘制波形进行验证与分析。

()()()C z R z z =Φ

1

11z

--=

11

0.582(10.718)z z --+?

1230.5820.99990.9999z z z ---=+++L

()()()e E z R z z =Φ

11

1

1(1)(10.418)1z z z

---=

-?+-

110.418z -=+

∴ 该系统是2拍系统。

()()()U z E z D z =

11

1

0.316(10.368)

(10.418)10.418z z z ----=++

10.316(10.368)z -=-

10.3160.116z -=-

绘制波形:

k ——c(k) k ——e(k) k ——u(k)

(

c k k

(

e k k

(

u k

31、 设有限拍系统如图所示,试设计在单位速度输入作用下,采样周期T=1s 时的有限拍无波纹D(z),并计算输出响应y(k),控制信号u(k)和误差e(k),画出它们对时间的变化波形。其中:

5

()(1)o G s s s =+, 1()Ts h e G s s

--=

解:

115()(1)[](1)

G z z Z s s s -=-?+

125

(1)[

](1)

z Z s s -=-+

12

111(1)[

]1

z Z s s s -=--++

11

1211

11

(1)[](1)11T z z Z z z e z ------=--+---

11111

1.84(10.718)(1)(10.368)

T s

z z z z --=--+=-- ② 化为标准形式。

1'

1

10.718()()1z G z G z z --+=-

∴ w = 1,j = 1 , v=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