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华大学“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北华大学“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北华大学“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北华大学“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北华大学“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为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并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制定学校“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五年的学科(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现状与基础

“十五”期间,学校处于合并初期,学科(专业)建设是在合并中发展,在调整中建设。经过“十五”时期建设,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明确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

1、学科(专业)体系与布局。通过调整、重组、增设和构建等方式不断整合原四校教育资源,将原四所单科类院校建设成为一所多科性大学。本科专业总数由合校之初的25个发展到现在的58个,是合校前的2.3倍,学科(专业)涵盖了10个学科门类(除哲学和军事学外)。硕士学位点由合校之初的一个学科门类5个学科(专业)增加到现在的9个学科门类38个学科(专业),是合校前的7.6倍。硕士研究生规模由52人增加到629人,是合校前的12倍,具有了一定规模。从学校本科专业体系与结构状况来看,工学、文学、理学、医学和管理学已成为学校主要的专业。从学科(专业)结构来看,基本上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与布局。

2、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在整合与发展过程中,部分学科形成了省内同类高校的比较优势。医学学科是学校较强的

学科,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形成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所辖的二级学科群。其中,临床检验诊断学为省重点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临床检验诊断标准与技术始终位于国内较先进行列。林学学科是吉林省唯一的涉林重点学科,也是吉林省开展林业与生态环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优势学科和依托性学科。在长白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三北”防护林的营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专门史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建设学科,在东北地方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以及东北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是吉林省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学学科适应行业需要,在合校后呈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学校今后重点发展的应用学科。

3、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通过四次院系调整以及教育资源整合,基本上构建了传统优势专业、高新技术专业、应用型专业和支撑省(校)级重点学科、硕士点专业四个层次专业体系与布局,并形成了以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学、林学和自动化为优势特色的主体专业。

4、学科发展定位。学校按照“以医学、林学、历史学学科为重点,突出工学学科应用性和文学、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师教育特色,加强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完善学科结构及建设布局,把学科建设逐步引向深入。

5、专业发展定位。学校按照“以提升重点学科和硕士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巩固主体专业建设(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以加强应用技术型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加快高新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促进新兴交叉专业建设为生长点”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学科学术梯队初步形成,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首席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主讲教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拔尖创新人才12人;共享3名两院院士和30名高级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学校有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65人,中青年骨干教师97人;博士66人,硕士586人,在读博士91人,在读硕士74人,出国留学人员52人。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省级以上课题近400项,横向课题达200多项;67篇学术论文被收入SCI、EI、ISTP等检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27项;承担了2项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7项国务院各部委项目,1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研究项目,1项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教材41部,专利授权5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立项1362项;学校有95门校级优秀课程,其中,省优课程47门,省精品课程7门。

(三)学科(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在新校区建设及老校区改造过程中,注重教学及科研整体功能建设。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与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通过“迎评促建”工作,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校、院两级实验室体系格局,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校内外实习基地、科研基地的数量与水平不断提高,功能日趋完善,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较充分的支撑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学科(专业)建设工作还处于初步整合和自发式生成阶段,还没有形成竞争式的良好发展局面,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在科学研究方面,缺少高层次的项目和课题、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的科研奖项;在队伍方面,缺乏整体优势,尤其是缺乏在学科(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物;在研究方向方面,缺乏有实力的特色方向;在条件方面,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充实;在作用方面,缺乏对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在办学层次和目标方面,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尚未取得突破;学科(专业)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学科(专业)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优势特色学科与主体专业不相匹配;缺乏学科(专业)整体基础性结构的支撑体系,尚未搭建学科群建设基础平台;还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带动力的强势学科和示范专业;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学校还没有形成一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密切的、特别是在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相对应的有突出影响的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教育资源配置过于分散,重复建设、学科壁垒严重,不利于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院、所(中心)分离,不利于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阻碍了学科(专业)群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要求,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专业设置为基础,以学位点和学科点建设发展需要为方向,以学校各教学、科研单位、科研基地为依托,整合全校资源,全面提升学科(专业)整体建设水平。通过发挥重点学科和主体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高水平学科(专业)梯队,努力提高学校学术地位、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二)总体目标

重点建设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优势与特色鲜明,并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内起示范作用的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和结构趋于相对合理,学术队伍精良,实验设备先进,能高度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出色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及工程;培养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根据学科(专业)体系结构布局调整的需要,加强学科群建设,重点发展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申博学科和主体专业;在学科点和学位点建设中产生一流学科和强势专业。到2010年实现如下建设目标:

1、学科点和学位点。争取8-10个校级重点学科达到省(部)级重点学科水平,优势特色学科接近或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建设60个左右校级重点学科,并使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有一个大幅度提升;重点建设5个优势特色学科群,支撑并实现1-2个学科获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3-5个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3-5个学科获得专业硕士授予权,硕士点达到50个左右,并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在校研究生达到1500人左右。

2、专业。本科专业达到60个,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2500人,建成10个校级示范专业。巩固和提高与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学科相匹配的主体专业,重点建设8-10个强势专业;加快发展信息科学、生命与环境科学、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扶持新兴、交叉专业建设,改革和调整传统老专业,积极培植新专业生长点。

3、研究基地与科学研究。力争建设1个国家级实验室,建设2个省示范教学实验中心,争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个以上;建设若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力争1-2个基地接近或达到国家重点研究基地水平;建设跨学院、全校共用的若干大型高

水平实验中心;建设1个省级工程训练中心和在科技成果转让上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按照一级学科(或学科群)建设若干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为学科群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搭建基础平台。努力实现纵向课题科研经费达5000万元,争取实现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较大突破。发表学术论文1000篇以上,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达20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50部。

4、学科(专业)梯队。力争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660人,其中,共享5-10名两院院士,培养和引进10-20名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学科带头人,50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后备带头人,200人学科中青年骨干。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从目前的43%提高到6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现在的4.4%提高到10%以上,教授总数达到3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300人,副教授700人。

5、学科(专业)发展条件。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关键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信息化建设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实验室、研究室、工作室等)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6、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学术性是现代大学的根本标志。要积极改革现行的行政化学术管理体制,探索和建立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并富有活力的学术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作用,逐步实现“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目标。

四、具体目标与主要措施

(一)构建符合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布局

1、学科体系与布局。一是完善学科门类体系,创造条件,积极争取经济学门类硕士点学科授权,使硕士授权学科门类达到10个;二是完善同一学科门类内部结构体系,根据需要与可能,

扩大同一学科门类所属一级学科覆盖面,尤其要扩大一级学科所辖二级学科覆盖面,以支撑一级主干学科,为学科群建设搭建基础平台。

2、学科群。为了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新兴学科的生长营造良好氛围,在更宽学科领域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以学校现有学科结构与布局为基础,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建设需要为方向,坚持“突出重点,以人为本,扶持交叉,强化创新”的原则,构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农林、理学、生命科学、工学、电子信息、人文、社会科学等九大学科群。近期,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重点建设力度,努力做大做强临床医学、农林学科群和工学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优势特色学科,建成有我校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实现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的突破。

3、一级学科。坚持“以需要为方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主动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两个主战场。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现实基础,在现有21个一级学科基础上,再涉及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作物学、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等14个一级学科。

4、二级学科。依据学校学科点及学位点建设规划,二级学科要以本科专业设置为支撑进行拓展与增设。逐步形成专业、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专业)体系与结构支撑。通过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争取17个非硕士点校重点扶持学科均获得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5、专业群。构建与重点学科、学科群相匹配的以主体专业为龙头的专业体系。稳定现有专业,结合社会需求及学校实际,

适度增加新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达到60个。新增专业主要分布于应用型专业,并注重对学科群的整体支撑作用。

6、教学资源配置。学院、研究所一般应按学科群或至少应按学科门类组建,实现院、所(中心)合一。搭建校级(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学院、学科三级教学科研硬件支撑体系。改变目前教学科研力量分散,院、所(中心)分离等不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状况。将系、教研室设置改变为按学科设置,学科做为教学基本单位,既抓学科建设,还要抓好专业建设,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教学科研人员人人都有学科归属,人人都有研究领域,人人都有学科方向,人人都有专业职责。

(二)加强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生前期按学科门类设置公共基础课、中期按二级专业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后期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缩减课内总学时,加强基础和前沿,增加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研究生的培养要坚持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来确定课程结构,应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同时要与社会需求变化相适应。要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争取各学科门类多数专业都有精品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

(三)加强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以培养和选拔为主,引进和兼聘为辅”的原则,采取预留流动编制(岗位)和“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好”等措施和办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

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队伍和科研创新团队。设立“学科特区”,制定学科带头人“休假制度”,为拨尖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2、围绕专业建设,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调整并充实培训内容,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并使用外语进行“双语”教学;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积极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使用。

3、围绕学科建设,组建学科创新团队,提高学科队伍整体水平。围绕学科群、重点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创新团队。设立重点学科特聘岗位,面向省内外公开招聘大师级学科带头人;按照学科层次设置岗位,学科带头人实行竞争上岗和岗位流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科带头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等学术活动,加强博士群体培养,加速提高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水平。

(四)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专业)整体实力的提高

1、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一些高层次的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立项研究。扩大研究范围,提高研究层次,在研究内容与水平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2、认真抓好国家、省(部)级各类纵向课题及各类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确保立项数量和项目档次有较大幅度提升。继续做好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的组织工作,争取在获奖数量与等级上有新的提高。

3、加速推进与地方有关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形

成以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争取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共建学科基地平台。

4、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积极参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区域合作,如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学校学科建设。通过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五)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设施和基地的建设

1、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题目。按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与要求,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3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17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以基地为载体,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实验(中心)室和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加大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紧密结合九大学科群建设,重点建设若干个开放式实验(中心)室。同时,为了支撑历史学、文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建设,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的建设力度。

(六)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学科(专业)建设投入力度

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各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的经费及时到位并逐年有所提高。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组织一批有良好发展前景、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学科(专业)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合建设,

进一步优化经费投资渠道,加大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学科(专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七)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科(专业)建设要按“项目”进行管理,使之进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建立竞争、淘汰运行机制,改变身份(岗位)终身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学院、学科三级学科组织的作用。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的培养体系和严密的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加强“成本”意识,提高效益与效率,强化秩序和规范。构建不同层次的学科组织,发展学科组织文化,培育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科文化精神。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学科和专业设置及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水平,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全校上下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纵向行政畅通,横向学术活动活跃”的学科(专业)建设良好局面,努力把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XX职教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3年,于2003年被评定为市级骨干专业。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共29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人,占33%,硕士研究生6名,占25%,双师素质教师14人,占58%,另有兼职教师5人,大多是行业工程师,形成了具有较强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比例及职称比例有待提高。 目前在校学生732人,近三年学生就业率97.8%,专业对口率72%。专业实习实训场地面积720余平米,拥有仪器设备448台(套),其中大型设备5台(套),总价值241.36。专业实训室需加强建设。 生活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电脑家电化,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工具,由此产生了对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维护管理、操作应用等庞大的职业岗位需求,尤其是滨海新区建设,全国动漫基地落户滨海新区,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 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行业教育特色,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人才。积极应对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力争成为设置合理、设施先进、实力强大的特色专业,着力打造专业文化,努力造就一支道德高尚、业务优良、技艺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骨干、技能高手、专业带头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一大批与企业需求对口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计算机应用专业将依托学校多年办学优势和人才市场对此类专业的信任,遵照“老专业做大做强、新专业特色鲜明”的要求,努力形成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动漫制作、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专业群,按照专业质量标准要求,力争将专业在校生人数稳定在700人左右,发展成为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完整版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

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科技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科技学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在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一手抓学科拓展建设,一手抓专业涵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优势农科得到加强,新兴工科进一步发展,建设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建设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进一步显现。 (一)主要成绩 1.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现有18个教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理、文、法、农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新兴工科和优势农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目前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

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及示实验实训中心。近年来,我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系统性的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新近遴选校级A类4个、B类6个、C类8个,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炼,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2.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建设初显成效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聘与外聘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荣获市(厅)级以上奖励34项,实现了省级科技和社科奖励二等奖的突破;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论文270篇);鉴定科研成果32项,授权专利245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获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2个;学科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共性技术研究院等方面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有待整合,专业设置尚需调整;学科方向凝练不够,特色不够鲜明,大多数科研人员科研方向不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1 / 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三江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传媒人才。以教学科研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以加强完善教学科研的运作机制为重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质量。(二)学科建设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效”的培养方针为原则,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着眼于未来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立足于社会需求来研究我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确定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学科建设总目标 在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分流学生兴趣走向,设置电视编剧、电视导演、节目技术、网络编辑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形成既符合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又具三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在 2 / 5 专业建设上确立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方向”的总 体发展目标。争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早日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二)学科建设主要内容 1.专业发展目标 2013年,完成拟新增专业方向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做好专业的 师资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的修订。做好新专业的教学保障工作; 2014年,对大二学生做好专业分流工作; 2015年,申办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016年,做好申办影视传媒专业的论证工作。 2.师资建设目标 适当引进中高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编导人员。

【发展战略】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 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 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 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 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 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 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 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 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O0 GC98O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 (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 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 GCMS-2010 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 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 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

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草案

省肿瘤医院学科发展规划(2014-2020) (草案) 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规范院内各学科管理,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省内及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和专科,不断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配合新医改形势,结合外部医疗格局和内部实际,按照医院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湖北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制定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 一、学科发展现状 医院是湖北省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武汉大学肿瘤临床学院,同时承担有湖北省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癌症中心、湖北省抗癌协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多项工作。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委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 2013年获得卫生部肿瘤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超声科、病理科、放射科、普通外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科被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肿瘤内科获卫生部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肿瘤科和放射治疗科是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重点专科。 1、专科基础条件 医院现有建筑面积10万余m2,包括外科楼、放化疗中心楼、综合楼、门诊部等,开放床位1504张;设立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0个临床学科,有亚专科方向明确的30个临床病区;有放射科、病理科、

超声科、检验科、内镜室、心电图室、PET-CT、核医学科、药学部、放疗中心、组织标本库、GCP、防癌体检中心等13个医技科室;10个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室;门诊部有按病种和部位设置的各诊室、疼痛康复门诊、特色门诊、日间病房等;病案室设有随访登记室。 医疗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其中包括IGRT直线加速器5台、模拟定位CT、MR和CT各2台、PET-CT、DSA、6台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内镜系统等大型医疗及配套设备,先进性能够代表相关学科发展方向。 医院制定有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评价和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学术影响、医疗质量、科研教学、发展潜力等方面,定期对各学科进行系统评价,按照“重点专科重点建、一般专科普遍建”的原则,采取基础与目标相结合,评价与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专业设备、人才科教和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促进各学科及全院健康持续发展。 2、医疗技术队伍 现有医师总数241名(含返聘15人),其中临床医师184名,医技医师57名,医床比1:0.16;医师中硕博士151名,占医师总数比例为62.3%;医师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2:1:1(121:54:66);医师中55岁以上的有23名,占医师总数的9.5%,30-50岁的有181名,占75.2%。 护士总数697名,其中临床护士556名,占护士总数79.8%,床护比1∶0.37(具体我院床护比的计算方式如何?和外院交流时多院将有护士编制的均算在编制内,即床护比为1504∶697=1∶0.46);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73名,占护士总数39.2%;护士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3∶4∶25(66:89:542)。 技师总数116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2名,占技师总数10.3%;技师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规划 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总目标:近期省级示范性专业、课程改革实验点,远期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做好专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专业建设现代化。 二、专业建设实施 1.师资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机床操作技能,懂得机床维护,掌握并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师资建设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培养教师,送教师不定期出去培训,到工厂锻炼,使教师水平和教学随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引进人才,优点是教学稳定,较快达到办学要求。 3)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使教学与社会同步,学生能了解生产一线新鲜知识,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得到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原则是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素质高、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高,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2.生源建设 大力加强专业生源建设,吸纳相应层次优秀的生源,保证专业发展后劲。同时,优秀生源一般在工作中有优异的表现,能扩大专业乃至学校的影响,促进学校和专业的招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对内建立学生反馈机制,重要的是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使学生热爱学校和专业,这样使学生成为学校和专业的热心宣传者。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需建立稳定、完善符合中职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中心是建设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其它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在教研室内选择一门适宜课程。对教研室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进行学科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其次需要完成课程操作文件,亦即编制授课计划、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等一系列工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具、试验等一系列教学元素。最后,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使评估能正确反映教学的水平。 此外对专业的课程需要研究出本专业需整合的课程,探索出课程的整合思路与整合方法,为改革服务。 中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方法等能比较稳定,形成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并完成一门学校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远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文件体系和制定制度,完成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目的有两点:一是选择或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优秀教材,为教学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出版教材,提高本校专业影响力。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中职的教材具有实用,综合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培养方案,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整合。教材的课程整合应以实用,够用的原则来进行。满足整合要求的教材主要以基础性,需综合的教材为主。初步考虑,整合教材包括数控机床常用刀具、夹具的知识,数控加工工艺知识;CAD/CAM软件应用,包括常用CAD软件知识和常用CAM软件知识;数控机床技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讨论稿) 2007年5月

目录 零、概要 (1)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 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2)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 (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 (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 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3) 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 1. 学科研究方向 (4) 2. 学科建设目标 (4) 3. 年度建设目标 (5)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6) 1. 学科研究方向 (7) 2. 学科建设目标 (8) 3. 年度建设目标 (8) 五、采取的措施 (9)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07-2009) (讨论稿)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 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完整版)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

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

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要求措施

2009年-2010年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措施 一、建设目标及规划 1、总体目标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学科团队为依托,整合各个学术团队的研究特色,发挥各研究方向的研究专长,本着“学科交融,相互促进”的原则,力争在建设期在学科建设方面达到如下目标: (1)建设年度力争使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列入省学位点建设规划,为获得该学科的博士点奠定基础。 (2)加大力度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保持该硕士点在省的领先地位。 2、取得标志性成果 (1)围绕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SCI、EI、ISTP索引论文50篇; (2)国家级资助的科研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批准1-2项; (3)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工程取得重大突破(资助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工程),获得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工程1-2项; (4)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 3、学位点规划及研究方向 (1)学位点建设规划 (2)研究方向

①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主要研究领域: 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图像理解与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检测与估计、智能信息处理、机器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 ②计算理论主要研究领域: 算法及其复杂性、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数据库理论与系统、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理论计算机科学 ③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主要研究领域: 经管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软件、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智能交通系统 ④图形图像及模式识别主要研究领域: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技术、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 ⑤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研究领域: 现代密码学理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和信息检索、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 ⑥分布式计算主要研究领域: 高性能计算、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⑦通信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领域: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与处理、数字通信 二、拟采取的措施 1、引导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973计划工程及课题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的。省重大科技专项是以《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设置的,要争取工程,首先要了解国家、省科技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为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根据“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要求,特制定信息安全学科2010-2014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至2014年,我校信息安全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建成我省乃至中南地区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整体实力争取达到国内公安高校领先水平.同时,不断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二、人才培养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警务技能的养成,坚持走“教学、科研、办案”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办学层次及规模 1、2010-2011年,信息安全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40人.2012-2014年,每年招收本科生80人. 2、在办好信息安全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面向公安系统在职民警,开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安全培训班,以提高在职民警的业务水平和办案能力.

(二)重点学科与课程建设 1、在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等课程建设,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争取在2014年之前,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2、进一步深化学科内容体系改革,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与计算机安全技术和公安工作发展相适用的,具有警察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在现有客座教授队伍的基础上,再聘请2-3名国内著名专家充实客座教授队伍,并且每年聘请1-2名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以提高信息安全学科的整体水平. 4、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公共外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2014年前信息安全学科各门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案例为驱动进行教学. 三、科研工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瞄准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紧迫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术论文.2010-2014年间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4篇以上.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3年-2016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于2013年,前身源于艺术设计专业,我校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设立,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两个方向,2012年在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独立出来,于2013年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2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本专业现拥有校内专业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基地2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年来,专业教师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立项各级教改、科研课题10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总体规划,结合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科研等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实现专业的全面建设发展,逐步凸显专业特色,争创品牌专业。 三、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贯彻“校企”协同创新的精神,

培养“实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会创新”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到2016年,圆满完成视觉传达设计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结项工作,并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力争把视觉传达设计建设成市级重点专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品牌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知识与能力,能在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出版印刷领域内从事品牌管理与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使基础理论课程更加扎实、实践教学得到突出,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逐步形成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经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认识实习、校外生产实习与就业实习等多方位实践学习,应用技能突出。 五、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到2016年,师资队伍达到34人,形成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并努力建设1个校级教学团队, 1名校级教学名师,培养1名市级青年教学名师。 1、每年引进2-3名副高以上职称人才、3-4名重点高校毕业的硕士以上的青年教师。 2、每年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推选优秀1-2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络培训;推行导师制老带新的单科培养

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XX大学XX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2011-2015) XX学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二级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XX学院学科与科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目前学院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逐步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各教学系相关学科相结合,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在院领导精密部署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在开拓中前进,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鉴于学院创办时间短,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学院一直坚持“以院内力量为主、借助院外力量”的方针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要借助院外科研力量;而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相关性研究、职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则以院内研究力量为主。目前,两方面稳定的研究力量约为30人左右,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学科队伍中含博士生导师1名,学科带头人3名,学术带头人2中,学术骨干6名,XX市优秀中青年教师2名,XX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名。 2、保证资源持续投入,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 )》编写提纲 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 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 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 人,其中教授 2 人、副高8 人、讲师11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 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 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 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气质联用仪等1100 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 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 1 项、省部级15 项、横向项目4 项,省教育厅12 项。发表研究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 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个,

广西工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广西工学院 “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长期性中心工作。为了适应国家和自治区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适应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新要求,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广西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一)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成绩 1. 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展,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1)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本科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设置有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的46个本科专业,涵盖22个二级学科类,形成以工、管、理三大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5012人。“十一五”期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自动化、财务管理、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等8个专业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称号。大部分专业服务面向广西尤其是柳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现有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三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都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增加到17个,其中属

于工学学科门类16个,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1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430人,广西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25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4人。 2. 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拥有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11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重点学科涵盖工、管、理、经、法等5大学科门类。 “十一五”期间,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以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标志,学校在学科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积极参与企业共建广西汽车车身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自治区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22项,其中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3项;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进入SCI、EI、ISTP三大检索400多篇;获得成果鉴定、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140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70多项;年均到校经费达3000余万元。 3. 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成绩突出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本科教育投入,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优势资源共享,专业办学水平出现了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 目前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占总专业数的6.5%,区级优质专业占总专业数的17.4%。拥有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的学生广受社会欢迎。2006年以来,学校毕业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应用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 应用化学是工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与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编号080704)。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本学科的建设,全面提升本学科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项目和成果的档次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利完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任务。 二、学科概况 本学科点是在已有近30年办学历史的化学学科基础上于2004年筹建而成。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8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含1人博士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30)、气相色谱仪(GC900、GC9800)和紫外吸收光谱仪(UV 2100、VARIAN Cary)、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BRUKER D8 ADVANCE XRD、Q600同步热分析、Nicolet 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Gemini V 2380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3DCE毛细管电泳仪、VARIAN Cary 100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岛津GCMS-2010PLUS气质联用仪等1100余万元仪器设备。承担各类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项,省教育厅12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5篇。获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开发橡胶、塑料助剂、医药、农药中间体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12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我科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发展规划如下: 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一支高质量的技术队伍,对一个学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检验科共有检验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主管检验师2人,检验技师4人,检验士5人,无职称人员14人,检验本科1人,检验大专7人,检验中专11人,非检验专业人员3人,无主任和副主任检验师。因此我科的人员素质还很薄弱,因此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近期目标:2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 人员4名,至少要有1名检验本科,检验师职称人员达到7人以上,保证每个专业至少有一名检验师。 2.中期目标:2013年至2015年内要招聘具有大专以上学 历专业技术人员6名,至少有2名检验本科。 3.远期目标:十三五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要达到40人, 至少有1名主任检验师,2-3人副主任检验师,主管检验师至少8人,检验本科8人,保证每个专业组有一名检验本科和一名主管检验师专业技术人员,2名检验医师,争取十三五人员编制和人员素质达到三级医院水

平。 具体措施: 1.扩大宣传工作和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人才。 2.鼓励本科中专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大专和本 科的学习。 3.选送思想品德好,肯专研业务技术的年轻人到上级 医院进修学习进行重点培养。 4.积极安排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学科活动和专业学习 班。 二.检验设备 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先进的仪器是走不到学科的前沿。近几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一流现代化先进的医疗大型检验设备,目前检验科有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ADVIA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日本SysmexXT-1800i、西门子ADviA、法国ABX-PENTRA60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和日本SysmexKx-21三分类血球计数仪、日本SysmexUF-50尿液沉渣分析仪、长春迪瑞500尿液分析仪、西门子IMMULTE1000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ADVIAcentaur-xp 化学发光分析仪、西门子Microscan药敏细菌鉴定仪、SA-60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雷杜ABL-520血气分析仪、

X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XX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X学院成立于X年X月,目前有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铁道供电技术等4个专业。现有教职工X人,1个省级教学团队(矿山机电),省级教学名师X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X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X人。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X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X门,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X项,学生参与省级职业技能达赛共获奖X人,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一、建设基础 (一)专业现状 X学院现有有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铁道供电技术等4个专业,近年来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项目的探索建设,拥有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X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X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X门。 学院师资队伍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现有教师X人,其中专业课教师X人,副高以上职称X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X人,机械类教师X人,电气类教师X人。 各专业所处位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专业。 2016年申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X省第3个申报该专业的学校。 2017年申报铁道供电技术专业,是X省中游水平专业。 (二)需求分析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求分析 随着石油化工、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机电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工业机器人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机电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高端技能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已经变的密不可分,从而机电行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的高效性从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员工,然而在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型员工。总体上看来,从事机电行业的人员数量非但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变成了:机电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更高了,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向既“懂机”又“懂电”的方向发展。因此,与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短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性质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为主,占总比例的85%。并且机电类高职毕业生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规模中工作的比例占到78.2%,这与近几年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发展比较迅猛有关,也成为近几年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企业,同时这些也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就业的主渠道。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第一份工作岗位生产加工占35%,维护维修占23%,专业对口率达74%经过近一年的工作,第一线生产岗位人数变少,但在企业管理岗位和营销方面人数增加很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