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ASCO胃癌研究述评

2007ASCO胃癌研究述评

2007ASCO胃癌研究述评
2007ASCO胃癌研究述评

ASCO 2007胃癌研究进展述评

作者:季加孚北京肿瘤医院2007-7-4

2007年度ASCO大会如期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本次会议中涉及胃癌领域的研究百余项,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型药物、新技术和新的治疗模式等方面。

新辅助化疗

关于胃癌新辅助化疗方面的研究报道有近10项,涉及内容如下:

应用基因表达谱的新技术前瞻性研究肿瘤活检标本,成功证实预后相关的基因表达谱;

最早在化疗后35天,FDG-PET/CT检查就可预示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全程的病理评效和DFS。但早期PET疗效评估能否为化疗无效的患者提供改良治疗方案的机会将成为下一步研究重点;

5-FU/顺铂方案的术前化疗能够改善可切除胃癌和低位食管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

术前放化疗是否优于术前化疗的随机研究业已开展;

改良FOLFOX6方案的围手术期化疗对可切除的伴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疗效很好,且PET-CT能帮助早期预示疗效;

Ⅱ期研究证实,S-1和顺铂化疗可安全用于可切除的III-IV期胃癌围手术期患者,将进行Ⅲ期试验以进一步评估;

对无法切除或腹腔内转移的胃癌患者进行多烯紫杉醇、卡培他滨、顺铂(DXP)

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发现,DXP可为局部侵犯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提供合理的根治手术机会等。

自MAGIC试验结果发表以后,进展期胃癌的新辅助/围手术期化疗已经逐渐成为大家认可的新的治疗模式,目前的研究集中在新药和/或方案及新技术在此新领域中的应用可否取得更好的结果,以望彻底改善进展期胃癌疗效不佳的现状,前景颇为乐观。

合理的淋巴结清除范围

在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案中,手术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已逐步进入了一个理性阶段。扩大范围的淋巴结清除理应带来更好的结果,但同时也因增加并发症率和死亡率而影响了随机研究中患者的生存率,这使得关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除术的合理范围这一问题的争论从上世纪始延及至本世纪初。

日本的Sasako M教授在ASCO

GI会议上总结性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不但对以往反对D2手术的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而且结合对中国台湾Wu教授发表在Lancet

Oncology上的随机临床试验结果的分析,对Dutch Trial的结果阐述如下:D2手术的优越性在此项研究中没有被证实;

术后死亡率高影响D2手术患者的长期生存益处;

D2手术要求相当的外科技术和术后处理的经验,因此应在具备这些条件的中心进行;

D2/3手术较D1手术并发症率增高,但并不增加死亡率,并且可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这提示D1手术不能作为胃癌的标准术式。

另外,Sasako等的随机临床试验证实,D2+PLND(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虽低,但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示没有证据支持扩大的淋巴结清除术。因此得出结论:

获得阴性结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可能都在D2手术质量和术后处理方面存在问题;对于在手术量足够大的医院工作的专家而言,D2并非一危险的手术;D2的优越性已被单中心的RCT所证实;扩大的淋巴结清除术相对于D2并不能改善生存。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中,D2仍是局部控制的最佳方法。患者应在手术量高的医院治疗,因为这些医院的医师具备良好的外科技术和充分的术后处理经验。目前国内各胃癌治疗中心对此业已达成共识,并且非常注重胃癌外科的规范化治疗。

另本次会议中关于胃癌手术方面的研究报道还有:

全胃、远端胃及近端胃切除术后,对短期内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前瞻性评估时

发现,在全胃、远端胃切除术术后1年内,患者在功能及症状方面的大部分指标都要优于近端胃切除术。我们尚需进一步努力改善近端胃切除术及其消化道重建的合理方式。

体外研究发现,共同的分子信号通路,如E-cadherin、?-catenin及c-erbB2等,可诱导早期胃癌(肠型)的淋巴结转移。这些分子的表达分析对选择肠型早期胃癌合理术式是至关重要的。

当决定对T4分期胃癌进行联合多脏器切除的根治性手术时,一定要对患者长期生存机会和采用潜在致命手术的生存机会之间进行权衡。淋巴结没有转移和没有远处转移、足够的红细胞计数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有益于多脏器R0切除患者。当然术前放化疗或围手术期化疗对于T4分期胃癌是必须要进行的。

对上皮型钙粘附素基因(CDH1)突变携带者进行预防性全胃切除,可以显著改善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HDGC)对生命的威胁。经过治疗小组的强化教育,患者会更容易接受突变检测和手术治疗。预防本身的意义要大于治疗,所以,合理的预防性手术在当今医疗中的地位应受到正视。

临床药物研究

药物及化疗方案的研究报道比例最多,主要针对晚期胃癌及新型药物的应用,特别是一些新药的联合应用。近些年来肿瘤治疗的进展大多是与新药相关的,新辅助化疗的药物及方案选择也都是借鉴辅助化疗的经验。

关于S-1(一种氟尿嘧啶衍生物口服抗癌剂)的研究:

S-1 较5-FU具优越性;

S-1 联合顺铂(CDDP)对于晚期胃癌(AGC)患者有效且耐受性好,因此建议此方案作为AGC的一线治疗标准;

伊立替康联合S-1 治疗AGC有效、耐受性好,生存分析正在进行中;

药物基因谱研究提示,胸苷酸合成酶3’末端非翻译区(TS 3"UTR )的多态性影响S-1治疗AGC的疗效;

二氢叶酸脱氢酶基因(DHFR)低表达提示,接受S-1治疗的AGC患者可获得长期的TTP ;

S-1联合紫杉醇治疗AGC患者安全、有效;

细胞色素P450 2A6(CYP2A6 9)基因多态性可作为预示转移性胃癌接受联合S-1化疗方案有效和毒副作用的标记物;

卡培他滨和S-1在老年AGC患者的一线治疗中都是有效的且均可耐受;

S-1与紫杉醇的序贯化疗可进一步提高晚期/复发胃癌患者的生存率。

关于多烯紫杉醇和紫杉醇:

多烯紫杉醇, 顺铂和Leucovorin /5-FU作为AGC和胃食管交界部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是高度安全、有效的;

多烯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及G-CSF 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治疗晚期胃食管交界部癌有效;

以多烯紫杉醇为基础的每周化疗方案,其毒副作用明显小于3周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多烯紫杉醇联合改良FOLFOX方案治疗AGC患者有效且毒副作用可以接受;

多烯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治疗AGC安全有效,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未治疗晚期胃癌或胃食管交界部癌患者应用多烯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和5-FU (D-FOX) 的Ⅰ/Ⅱ期试验安全、有效;

每周多烯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AGC和晚期胃食管交界部癌安全有效,并可在门诊完成治疗;

紫杉醇联合去氧氟尿苷(Doxifluridine) (卡培他滨的中间代谢产物)每周方案的Ⅱ期研究证实,其治疗晚期/复发胃癌患者的门诊耐受性良好,有效性高;

紫杉醇/去氧氟尿苷可作为S-1治疗后AGC患者的有效二线治疗方案;

另有:

伊立替康+Leucovorin+5-FU (ILF)方案和顺铂+ILF

(PILF)作为AGC的一线化疗都是有效安全的,根据其有效性结果,建议将ILF作为未经治疗的AG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ILF推注方案作为AGC或胃食管交界部癌的一线或二线化疗是有效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耐受毒副作用大的化疗方案的患者;Cetuximab+FUFOX 对转移性胃癌高度有效,而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结果不相关;对于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表阿霉素+顺铂+卡培他滨(ECX)联合方案的有效性至少不亚于表阿霉素+顺铂+5-FU(ECF)联合方案,但毒副作用小,用药方便,因此ECX可取代ECF;一项研究第一次证实IFN alpha - 2b+5-FU+ Leucovorin免疫化疗在胃癌的辅助治疗中是有效的;Unitinib在胃癌的二线治疗中耐受性好,并具单药抗肿瘤活性;Trastuzumab+顺铂治疗AGC的Ⅱ期试验安全、有效;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在无法切除或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中有效且耐受良好等。

新的药物和技术的不断涌现为临床工作者们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舞台,而针对药物有效性和毒副作用的基础研究也更趋于白热化,力图早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性线索。当然这也就给我们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必须熟识新的治疗方法、药物及策略等,这样才有可能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另外在诸多新事物前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才可能追寻医学进展中的真谛。

2020 CSCO 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及研究进展

2020 CSCO 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及研究进展 受疫情影响,2020 BOC/BOA在线上举行,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各肿瘤领域最重磅研究进展、中国年度研究进展和2020版指南更新解读三个方面。2020年胃癌指南更新要点主要包括胃癌诊断、可手术胃癌的综合治疗、转移性胃癌的药物治疗。 今年指南新增了遗传筛查和管理部分。 病理学诊断:分子诊断要点解析 根据分子分型指导治疗: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后,需进行相关分子检测,

今年指南增加了NTRK融合基因检测作为III级推荐,新增了第二代测序(NGS)作为II级推荐。 注释增加:“NGS可平时评估胃癌多基因改变指导精准治疗,但可供检测的组织有限时,且患者无法接受其他检测时,考虑进行NGS检测,但应注意其局限性,新增了分子结果报告的规范要求,强调检测必须在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新增了PD-L1检测标本要求;新增“液体活检HER2扩增检测可用于胃癌患者治疗的检测”。 可手术胃癌的综合治疗:术后辅助治疗 2019年SOX(S-1+奥沙利铂)辅助治疗方案是作为II/III期患者的III 级推荐(2B类证据)。基于RESOLVE研究和ARTIST2研究结果,今年指南将SOX辅助治疗升级为1A类证据I级推荐(对于III期患者)和1B类证据II级推荐(对于II期患者)。 多项研究显示,D2术后辅助放化疗获益并不明确,因此,对于II期D 2根治术后患者,删除术后辅助放化疗:DT45~50.4Gy(同期氟尿嘧啶)(3类证据,III级推荐);对于III期D2根治术后患者,保留术后辅助放化疗(3类证据III级推荐),但在注释中写明“限于局部区域高危因素者:安全切缘不安全,脉管癌栓,神经束周围侵犯,N3或转移性淋巴结比例>25%”。

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占全球一半左右

震惊!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占全球一半左右 4月20日,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在北京正式召开。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约为68万例,占全球发病病例的一半左右,许多患者诊断时已为进展期胃癌……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中晚期的胃癌患者存活超过5年的机会一般低于30%。而早期胃癌患者经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存活5年的机会超过90%。因此,要十分警惕胃癌的早期症状,对于胃癌高危人群要做规律的筛查,以免延误诊治。 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我国专家学者将40岁以上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确定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包括: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曾经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胃肠道肿瘤患者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存在胃肠道肿瘤其它高危因素等。 此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部分胃癌有家族聚集倾向,其中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突变的携带者一生中有80%的概率发生遗传性浸润性胃癌。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4月·长沙)》及《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对我国早期胃癌筛查提出了切实的建议,总结如下: 1. 血清学筛查 (1)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 PG是反映胃体胃窦黏膜外分泌功能的良好指标,可被称为"血清学活检"。当胃黏膜发生萎缩时,血清PGⅠ和(或)PGR(PGⅠ与PGⅡ比值)水平降低。一般以"PGⅠ≤70 μg/L 且PGR≤3"作为针对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临界值。 (2)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目前常用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CA125、CA242等,但上述肿瘤标志物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阳性率均低于40%,因此目前主要通过几项指标的组合进行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 (3)其他方法: 此外,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等也是常见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血清G-17水平的升高可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血清G-17联合PG检测可以提高对胃癌的诊断价值。Hp的血清学检测常与PG、G-17检测同时进行,此外,C13、C14尿素呼气试验是临床最常应用的非侵入性Hp检测试验。

胃癌的精准治疗研究

张 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 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 2019年7月12日 上海 胃癌的精准治疗研究

Top 10 Malignancies in Shanghai* Rank1970’s1980’s1990’s2000’s2010’s(predict) 1Stomach Lung Lung Lung? 2Lung Stomach Stomach colorectum? 3Liver Liver colorectum Stomach↓ 4Esophageal colorectum Liver Breast↑ 5colorectum Breast Breast Liver↓ 6Breast Esophageal Esophageal Pancrease↑ 7uterine cervix Pancrease Pancrease Thyroid↑↑ 8Leukemia Brain Brain Prostate↑↑ 9Pancrease Bladder Bladder Brain? 10Bladder Leukemia Gall-bladder Bladder?

Pan K et al, Gut, 2016. Cheung KS et al, Gut, 2018, 67:28–35. Screening/Prevention ?The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trial was launched in Linqu County, China. ? A total of 184 786 residents were enrolled and received 13C-urea breath test. ?The prevalence of H. pylori was 57.6%. ?H. pylori positive participants were assigned to either receiving a 10-day quadruple anti-H. pylori treatment or lookalike placebos ? It gained an elimination of 72.9% of H. pylo ri in such community intervention trial without severe side effects among all the subjects during the entire 30-month trial period. Long-term PPIs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a 2.4-fold increase in gastric cancer risk in H. pylori-infected subjects who had received eradication therapy. 肿瘤地理学、病因干预与一级预防

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摘要 胃癌在全球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仍位居前列,针对胃癌的靶向治疗是研究热点,但让患者获益的治疗仍占少数。目前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靶向治疗的药物仅有曲妥珠单抗、雷莫芦单抗、阿帕替尼、帕博丽珠单抗及Nivolumab,且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面临诸多问题。靶向药物的耐药、患者个体化的药物选择、靶向药物的合理使用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文就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成果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胃癌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且基于我国的饮食特点、筛查意识的缺乏等原因,许多胃癌患者在发现时已进展至晚期。既往以化疗为基础的治疗仅能使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OS)延长7~11个月[1]。近年来,从基因水平寻找影响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并开展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胃癌治疗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GFR)、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酪氨酸蛋白激酶Met(c-MET)信号通路、免疫检查点等相关通路和靶点的药物和研究较多。现就近年来胃癌靶向治疗的新突破进行综述。 一、抗HER-2的靶向药物 HER-2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通过激活RAS-RAF-MRK-MAPK通

路、PI3K-AKT等通路,最终加速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及侵袭。 1.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是一种抗HER-2的单克隆抗体。ToGA试验证实,曲妥珠单抗联合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可以改善晚期胃癌患者mOS约1.2个月,亚组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期获益仅限于免疫组化(IHC)"3+"及"2+"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者(IHC"2+"~"3+"或FISH"+"者与IHC"-"~"+"或FISH"-"者比较,mOS 16.0个月比11.8个月)[2]。2011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已明确推荐,胃癌患者在确诊时或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前接受HER-2的检测(图1),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推荐一线使用曲妥珠单抗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JFMC45-1102等Ⅱ期临床试验证实,对于既往未使用过抗HER-2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二线或超二线使用曲妥珠单抗也可获益[3]。HER-FLOT[4]、NEOHX[3]等临床试验显示,曲妥珠单抗在术前转化治疗及新辅助治疗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曲妥珠单抗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厌食、贫血、周围神经病变、腹部绞痛,极少患者出现左心射血分数下降,也有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性肺炎或呼吸衰竭。因此,对于应用曲妥珠单抗的晚期胃癌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心脏的射血分数及胸部CT等,若有异常应及时暂停或停止治疗。曲妥珠单抗可以改善HER-2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指定患者的一线治疗,但即使是HER-2阳性的患者仍只有50%的患者有效,耐药问题仍待解决。

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目前中国每年胃癌

胃癌为什么总是发现得太晚?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目前中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超过42万例,居 全球首位。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砚青/北京报道 据近日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十年来中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结果分析,中国癌症发病率为 235/10万,癌症死亡率为144.3/10万,其中,胃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与肝癌,是第三大癌症杀手。 半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院长季加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胃癌是发生在胃黏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全世界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他透露了一组数据: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统计,2008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达95万,占全 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8%;在死亡率方面,全球每年约有72万人因胃癌死亡,占所有恶性肿瘤 死亡的9.7%。 而根据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目前中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超过42万例, 居全球首位。 “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全世界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近一半都出现在中国,占比高达47%。”季加孚指出,之所以全球近半新增胃癌患者都出现在中国,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所致。在他看来,中国实际上并不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中国胃癌发病率为22.7/10万,而韩国这一数据高达41.8/10万。 “虽然韩国的胃癌发病率几乎是中国的一倍,但韩国的胃癌死亡率却仅为13.0/10万,比中国 的17.9/10万少了近三分之一。”季加孚说,尽管中国近年来对胃癌的整体治疗效果已取得突 破性进展,但是与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相比,仍存在相当差距。 胃癌为什么总是发现得太晚? 胃癌与其他恶性肿瘤一样,也分为早期、中早期、中晚期和晚期共四期。”季加孚说,对比中 日韩三国的四期结构比来看,中国只有16%的患者发现时处于早期,超过半数都属于晚期患者; 而日本和韩国有接近60%的患者属于早期患者,只有15%左右处于晚期。 根据《2014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 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 年生存率超过 90%。然而,目前中国早期胃 癌的诊治率不足10%,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0%。

胃癌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现状

胃癌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现状 摘要:目的对胃癌病理的诊断类型以及临床治疗的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所采取的方法针对国内以及国外所采用的胃癌病理的诊断的标准和临床治疗的 方式进行总结,将其进行对比的同时进行分析。结果对于胃癌早期的病理诊断 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对组织病理学进行的分析我国所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 织提出来的国际的分类方法;对胃癌的分期,在我国采用的是UICC制定的TNM 法。在治疗上,要根据胃癌分期的不同而采取不相同的手术方式,进行辅助治疗 的方法是非常多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结论胃癌的病理分型以及分 期都是非常复杂的,并且直接就能够决定所采取手术的方式以及预后。针对治疗 胃癌所采取的方式必须要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及辅助的治 疗方法,并且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案、新的技术,这将会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一个 非常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胃癌;病理诊断;临床治疗 胃癌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近几年的发展, 该病的发病率不断的提高,发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本篇文章将从病理的诊断、 分期、治疗、预后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临床的治疗起到一定的 帮助: 1.病理的诊断、分期、分型 1.1胃癌早期病理诊断的相关标准 在日本胃癌研究会将对胃活检病理的诊断分为了5级:I级是正常的胃粘膜 同时不伴异型增生,是属于良性的病变;II级是伴异型增生,属于良性的病变; III级是在良恶性之间发生的病变;IV级为可疑癌;V级就是癌。在西方的国家将 胃活检的病理诊断分为4个等级,I级为正常的黏膜;II级是反应性的改变;III级是属于异型增生,这又可以分为轻、中、重度;第4级就是属于腺癌。这两者的 主要分歧就是在于日本的学者认为癌是由细胞的形态所决定,不管是否具有基质 浸润,均被诊断为癌,所以,异型增生如果已经是重度的也被确诊为癌;但是西 方的国家就将其两者区分,认为重度的异型增生属于是癌前的病变,这只是属于 一个过渡期。 1.2胃癌组织病理学分型 在日本胃癌研究会将其胃癌的组织学病理分为3型,也就是一般型、特殊型、类癌。一般型的包括乳头状癌、低分化腺癌、中或者是高分化型管状腺癌、印戒 细胞癌、黏液腺癌;特殊型的包括鳞癌、腺鳞癌;类癌包括为分化的癌以及其他。在西方的国家多数是采用芬兰Lauren 分类,也就是将胃癌分为肠型以及弥漫型。 1.3胃癌的分期 胃癌的分期也具有着两个系统,一个是由日本胃癌协会所制定,另一个是由 国际的抗癌联盟所制定。这两个系统都是依据原发肿瘤的范围、淋巴进行转移的 情况以及远处进行转移的范围所制定的相关标准,但是,JGCA分期法所强调的就是淋巴结转移进行解剖的部位,而UICC强调的数目进行的转移。当前,在我国 通常采用的都是1987年UICC所制定的TNM的分期法。原发肿瘤浸润胃壁的最 深处将由T代表:肿瘤侵及粘膜或者是粘膜的下层、侵及肌层或者是浆膜下、将 浆层膜穿透侵及邻近的结构或者是器官,分为是T1、T2、T3 和 T4;局部的淋巴 结进行转移用N表示:无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分别为(1~6)个、 (7~15)个和>15 个分别为 N0、N1、N2 和 N3;肿瘤远处进行转移的情况用M

胃癌分型

众所周知胃癌在我国十分常见,然而胃癌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措施各不相同。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胃体区相对较少。 一、具体形态分型 胃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胃癌,胃窦部最常见(48,8%~52.5%),大弯、小弯、前壁、后壁皆可受累,其次是贲门部(16.1%~20.6%),胃体部和累及全胃者相对较少(7%~16.6%)。胃癌多为单发,少数也可多发。胃癌发病起始于黏膜上皮层,多为单中心发生,少数为多中心发生。后者也多因相距不远逐渐发展融合成一个癌灶,偶形成双癌。癌灶逐渐发展,同时向水平方向和深层浸润和扩散,逐渐累及胃壁各层甚至周围脏器,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转移。病期早期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很大。按照胃癌侵犯胃壁的深浅,被分为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者称早期胃癌,侵至肌层者称中期胃癌,侵及浆膜及浆膜以外者称晚期胃癌,中、晚期胃癌合称进展期胃癌。(1)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它的最大直径一般在5cm以下,直径小于1cm的称小胃癌,小于0.5cm称微小胃癌。原位癌是指未突破固有膜的癌肿也属早期胃癌,但难于识别。①日本早期胃癌分型:1962年日本早期胃癌大体形态分为3型: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A 、隆起型(Ⅰ型):肿瘤表面呈结节状隆起或息肉状,边界清楚,高出

周围黏膜约2倍以上。B、表浅型(Ⅱ型):肿瘤表面高低与周围黏膜差别不甚大,癌灶较平坦,无明显隆起和凹陷,依其隆起或凹陷的程度又分3个亚型。表浅隆起型(Ⅱa):肿瘤隆起高度不超过周围黏膜厚度的2倍。表浅平坦型(Ⅱb):癌灶与周围黏膜同高。表面无隆起或凹陷。表面凹陷型(Ⅱc):癌灶较周围黏膜稍凹陷,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厚度。 C、凹陷型(Ⅲ):癌灶明显凹陷,不超过黏膜下层。根据上述各型特点,还可分出各种混合型如Ⅱa+Ⅱb、Ⅱc+Ⅱa、Ⅱb+Ⅱc、Ⅱc+ Ⅲ、Ⅲ+Ⅱc等。②我国分型:我国也分3型,即隆起型,癌肿呈息肉样隆起,高出胃黏膜5mm以上,有蒂或无蒂,原发或继发于息肉者。将日本分型的Ⅰ型、Ⅱa型和Ⅱa型为主的复合型皆归在此型。浅表型又称胃炎型或平坦型,只相当Ⅱb型,根据病灶范围大小又分2个亚型,即局限型(直径<4cm)和广泛型(直径>4cm),并将其划在特殊类型中。凹陷型则包括了Ⅱc型、Ⅲ型和以其为主的复合型。此分类简便实用优点较多。据统计我国早期胃癌凹陷型最多,浅表局限型次之,隆起型最少。有些早期胃癌大体形态与众不同,称特殊型早期胃癌。包括:A 、浅表广泛型:多在黏膜内扩散,也可在黏膜下扩散,直径超过 4cm。B、局限浅表型:病灶浅表,但局限,直径小于4cm,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C、微小胃癌和小胃癌:癌灶<5mm者为微小胃癌,多为平坦型,<10mm者称小胃癌,隆起型和凹陷型多见,“一点癌”是指胃镜活检即可彻底切除的微小癌灶。D、多发性早期胃癌:即同一胃上发生各自独立的2个以上的早期癌灶,微小胃癌多呈多发性。(2)进展期胃癌:进展期胃癌指肿瘤组织已超过黏膜下层。胃癌发展一旦突破黏膜下层而

胃癌疾病研究报告

胃癌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胃癌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肿瘤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呕血与黑便,乏力,高促胃泌素血症,腹部肿块,食欲 不振 疾病介绍: 胃癌是什么?胃癌是源自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95%,胃癌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全国胃癌平均死亡率高 达20/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3∶1,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60岁, 世界胃癌的年发病率为17.6/10万,日本,丹麦等国发病率高,而美国及澳洲 则较低,在我国以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为高发区 症状体征: 胃癌有哪些症状? 早期胃癌70%以上可毫无症状,根据发生机理可将晚期胃癌症状分为4个方面。 1、因癌肿增殖而发生的能量消耗与代谢障碍。导致抵抗力低下、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贫血、水肿、发热、便秘、皮肤干燥和毛发脱落等 2、癌溃烂而引起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等,胃癌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确关系或进食后加重,有的象消化性溃疡的疼痛。进食或抗酸剂可 缓解。这种情况可维持较长时间。以后疼痛逐渐加重而持续,癌肿出血时表现 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呕血或黑粪。5%患者出现大出血。甚至有因出血或胃癌 穿孔等急腹症而首次就医者 3、癌的机械性作用引起的症状。如由于胃充盈不良而引起的饱胀感、沉重感。以及无味、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胃癌位于贲门附近可侵犯食管。引起 打呃、咽下困难。位于幽门附近可引起幽门梗阻 4、肿扩散转移引起的症状。如腹水、肝大、黄疸及肺、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转移而引起相应症状。 化验检查:

胃癌要做什么检查? 胃癌的检查一、胃肠X线检查:为胃癌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不同充盈度的 投照以显示粘膜纹,如加压投照力双重对比等方法,尤其是钡剂空气双重对比 方法,对于检出胃壁微小病变很有价值。 1、早期胃癌的X线表现?在适当加压或双重对比下,隆起型常显示小的充盈 缺损,表面多不光整,基部稍宽,附近粘膜增粗紊乱,可与良性息肉鉴别。 A、胃充盈片:显示胃幽门前区大弯侧稍有凹陷,无充盈缺损可见? B、胃加压片:显示胃部小的充盈缺损,胃窦部粘膜增粗。病理检查发现为 早期胃癌 浅表型:粘膜平坦,表面可见颗粒状增生或轻微盘状隆起。部分患者可见小 片钡剂积聚,或于充盈相对呈微小的突出。病变部位一般蠕动仍存在,但胃壁 较正常略僵。 A.胃充盈片:显示胃小弯角切迹略不光整 B.双重造影片:显示胃窦及胃小弯侧粘膜增粗,相当于胃角切迹附近粘膜变 平坦? 凹陷型:可见浅龛影,底部大多毛糙不齐,胃壁可较正常略僵,但蠕动及收 缩仍存在。加压或双重对比时,可见凹陷区有钡剂积聚,影较淡,形态不规则,邻近的粘膜纹常呈杵状中断。 A、胃充盈片:显示胃小弯侧垂直部呈局限性不光整? B、胃加压片:显示局限性小片钡剂残留,附近粘膜增粗,胃窦部粘膜亦增粗? C、胃切除标本:箭头所指为胃癌凹陷区 2、中晚期胃癌的X线表现?蕈伞型:为突出于胃腔内的充盈缺损,一般较大,轮廓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基底广阔,表面常因溃疡而在充盈缺损中有不规则龛影。充盈缺损周围的胃粘膜纹中断或消失。胃壁稍僵硬。 显示胃窦部不规则充盈缺损,呈息肉样 溃疡型:主要表现为龛影,溃疡口不规则,有指压迹征与环堤征,周围皱襞 呈结节状增生,有时至环堤处突然中断。混合型者常见以溃疡为主,伴有增生 浸润性改变。 胃窦小弯侧不规则阴影,周围有息肉样增生,形成指压迹()和裂隙 浸润型:局限性者表现为粘膜纹异常增粗或消失,局限性胃壁僵硬,胃腔固 定狭窄,在同一位置不同时期摄片,胃壁可出现双重阴影,说明正常蠕动的胃 壁和僵硬胃壁轮廓相重。广泛浸润型的粘膜皱襞平坦或消失,胃腔明显缩小, 整个胃壁僵硬,无蠕动波可见(图10)。 显示癌肿引起胃窦部狭窄 A、胃腔显著缩小,正常粘膜纹消失,呈颗粒样阴影。

一位30岁胃癌患者自述

患者自述 一开始只是上腹部有一些不舒服,以餐后饱胀、隐痛为主,但是程度很轻,她也没有特别注意,也没有到医院接受全面检查和治疗。往往是发作时就自己吃点胃药。然而到后来,上腹饱胀感和隐痛开始加剧,疼得都影响到了工作与睡眠,餐后疼痛尤其明显,这些都影响到了食欲,让他体重开始逐渐下降。 有一天当他发现自己开始出现黑色大便,依然没有重视,再后来就发展成了柏油样的稀便,同时家人发现他的脸色比以前苍黄,他自己也觉得疲劳、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眼前发黑,这才不得不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他已经是“胃窦癌”中期。 关于“胃癌”你应该知道的! 大家要知道,胃癌这种病,国际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系统,叫胃癌TNM分期。通俗点来说,胃癌早期的5年生存率是90%。胃癌进展期的5年生生存率是30%~40%。而在胃癌晚期,如果不进行治疗,生存期是极短的。可惜在我国,胃癌早期检出率很低,只有15%左右。而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胃癌早期检出率为60%~70%左右。 我国的很多胃癌患者检出时已处于进展期或者晚期,而且症状已经比较严重,所以不管是生存时间还是生活质量都相当不容乐观。

面对“胃癌”我们应该怎么做? 大家可能都知道,胃镜检查是不大舒服的,所以很多人对此都有恐惧心理。但实际上现在胃镜检查的技术越来越发达,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痛苦。而且,我也并不建议所有人去做。假如自己觉得有胃部上腹部不适,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而且年龄大于40岁的时候,就一定去做一次胃镜检测。如果有问题,我们可以每年或者每半年做一次,如果没有问题,我们三五年后再做一次就可以。总之,有不舒服的情况一定要去检查一下,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一般来说,胃癌主要的病因是我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一种长期积累、量变产生质变的疾病,所以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与合理饮食是关键。而且,胃癌的发病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我们有时候说胃癌也传染,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胃癌是传染。因为胃癌的高发因素是和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而我们中国人习惯混餐制,不愿意分餐,所以幽门螺杆菌可以在人群中大肆传播。这一点,希望家里有胃病患者,尤其是体内有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为了家人健康考虑,多注意饮食卫生,同时及早根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H.pylori的根除等因素,胃癌发病率总体有所下降,但是其发病率在全球仍高居男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位居第3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1,2]。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每年胃癌预估新发病例数为67.9万,死亡病例数为49.8万,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第2位,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42.6%和45.0%[3]。因此,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也符合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目前,我国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而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患者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5年生存率仍低于30%[4],而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甚至达到治愈效果[5]。但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6]。《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指出,在我国需要推广和完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策略,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力争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0%。因此,在自然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筛查措施和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内镜精查策略,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可行且高效的途径。 然而,国际上仅仅只有韩国和日本具有比较完善的胃癌预防和筛查体系[7]。我国尚缺乏针对早期胃癌筛查流程的共识意见。为进一步落实健康

中国战略,2017年12月22日,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消化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联合制定本共识意见,在2014年制定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 [8]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早期胃癌筛查流程。 一、筛查对象 我国胃癌在自然人群中发病率约为31.28/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42.93/10万,女性为19.03/10万[9]。目前尚无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进行全体人群普查,我国尚未推行大规模人群胃癌筛查计划。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属侵入性检查、费用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人群接受度较低,难以用于我国胃癌的大规模普查。东亚其他胃癌高发区国家曾提出将胃镜用于胃癌筛查,但发现普通人群参与度不高,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亦无法对全体自然人群进行胃癌普查[10]。既往筛查对象多采用"高危人群"概念,但是容易引起混淆,目前国外已采用"胃癌风险人群"或"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提法。因此,只有针对胃癌风险人群进行的筛查,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胃癌的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岁处于较低水平,≥40岁快速上升。多数亚洲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在胃癌高发地区如日本、韩国等将胃癌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11]。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40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