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偏振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3
微波光学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的统称。
微波频率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
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
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
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
而对金属类东西,则会反射微波。
一、实验目的1、了解与学习微波产生的基本原理以及传播和接收等基本特性。
2、研究微波的偏振与双缝干射特性3、研究微波的布拉格衍射来模拟晶体结构分析中的x射线衍射。
二、实验仪器微波信号源由直流稳压电源和体效应固态源组成。
接通电源,电压输入至固态源,固态源开始振荡,具有单一波长的微波信号便从波导口输出。
微波实验仪由可变衰减器、发射喇叭天线、晶体检波器和直流微安表组成。
其中,固态源、可变衰减器和发射喇叭天线安装在固定臂上,接收喇叭天线、晶体检波器和直流微安表安装在活动臂上,活动臂转过的角度可在分度转台上读出,同时,分度转台也可相对于固定臂转动。
可变衰减器用来改变微波信号强度的大小。
发射喇叭天线将微波定向发射出去,微波信号是偏振的,其中电矢量E的偏振方向与喇叭天线口的轴线和宽边相垂直。
接收喇叭天线将接收到的微波信号汇集至波导段中的晶体检波器处,喇叭及检波器可绕喇叭口轴线旋转,旋转角度由轴承环上的刻度读出。
晶体检波器兼有检偏和转换功能,微波信号中与接收喇叭口轴线和宽边相垂直的电振动分量被转换为直流电信号,通过直流微安表指示。
微安表指针指示的电流的大小与接收喇叭天线接收到的微波信号强度大小成正比。
三、实验原理1、微波的偏振电磁波是横波,它的电场强度矢量E 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如果E 始终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某一确定方向变化,这样的横电磁波叫线极化波,在光学中也叫偏振光。
如一线极化电磁波以能量强度0I 发射,而由于接收器的方向性较强(只能吸收某一方向的线极化电磁波,相当于一光学偏振片,如图1。
《基于偏振调制的倍频微波光子移相技术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波通信、雷达、遥感等领域对于高精度、高效率的信号处理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
而倍频微波光子移相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号处理技术,具有高速度、高带宽、低损耗等优点,在微波光子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主要探讨基于偏振调制的倍频微波光子移相技术的研究。
二、偏振调制的基本原理偏振调制是利用光的偏振态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调制方式。
在微波光子学中,偏振调制通常通过改变光波的偏振状态来实现对微波信号的调制。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偏振器件对光波的偏振态进行调制,然后通过光学器件对调制后的光波进行传输和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光波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接收和解读。
三、倍频微波光子移相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倍频微波光子移相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子学技术对微波信号进行相位调节的技术。
它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对噪声的抵抗能力强等优点,在雷达、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通过将微波信号转换为光子信号,利用光学器件对光子信号进行相位调节,再将调节后的光子信号转换回微波信号,从而实现微波信号的相位调节。
四、基于偏振调制的倍频微波光子移相技术研究基于偏振调制的倍频微波光子移相技术是将偏振调制技术与倍频微波光子移相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
该技术通过将微波信号与特定偏振态的光波进行耦合,利用偏振器件对光波的偏振态进行调制,从而实现对微波信号的相位调节。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微波信号与光波进行耦合,然后通过偏振调制器件对光波的偏振态进行调制,进而实现微波信号的相位调节。
此外,还需要利用光学器件对调制后的光波进行传输和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光波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接收和解读。
五、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我们进行了基于偏振调制的倍频微波光子移相技术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微波信号相位调节,同时具有低损耗、高速度、高带宽等优点。
此外,我们还对该技术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包括相位调节范围、调节精度、响应速度等方面。
实验二十六微波光学实验(科-403)实验内容微波与可见光一样同属电磁波,不过波长较长:0.1mm-1m,本实验主要验证微波具有光波的性质,即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
1、反射实验将金属板平面安装在支架上,金属板面法线与底座指示线方向一致(初始位置为0°)。
转动平台,改变入射微波的入射角,然后转动装有微波接收器的活动臂,并在液晶显示器上找到一最大值,测出此时的反射角。
如果此时电表显示太大或者太小,调节发射波强度。
测量要求入射角在30°至65°之间。
2、单缝衍射调整单缝衍射板的缝宽(约2厘米),将单缝衍射板安装在底座上,使衍射板与微波入射方向垂直。
调整信号使接收器电表显示接近满度,然后在单缝的两侧,每改变衍射角2°读取一次电表的读数。
3、双缝干涉调整双缝干涉板的缝宽(约2厘米),将双缝干涉板安装在底座上,使干涉板与微波入射方向垂直。
调整信号使接收器电表显示接近满度,然后在双缝的两侧,每改变衍射角1°读取一次电表的读数。
4、偏振实验调整微波发射器与接收器喇叭口至互相平行且共轴正对,取下平台上所有物品。
调整信号使接收器电表指示接近满度,然后旋转接收器喇叭口,使接收器与发射器产生相对偏转,每隔5°记录电表读数,直至90°,验证马吕斯定律。
5、迈克尔逊干涉按教材P.241图4所示放置半透板以及反射板。
转动移动反射板下的读数手柄改变反射板位置,观察微波接收器电表,当显示各极小值时,记录移动板的位置,计算反射板改变的距离⊿L,求出微波的波长λ。
6、布拉格衍射两个喇叭口的位置同反射实验。
模拟晶体点阵的金属球点阵插在专用支架的中心孔上。
使晶面法线正对小平台的零刻度线,入射角取30°到60°之间,寻找一级衍射最大的角度位置,通过衍射角计算金属球点阵的间距。
微波的光特性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防、通讯、工业、农业,以及材料科学中有着广泛应用。
随着社会向信息化、数字化的迈进,微波作为无线传输信息的技术手段,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特别在天体物理,射电天文、宇航通信等领域,具有别的方法和技术无法取代的特殊功能。
微波有“似光性”,用可见光、X光观察到的反射、干涉和衍射现象都可以用微波再现出来,对于微波的波长为0.01m量级的电磁波,用微波设备作波动实验要显得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通过观测微波的反射干涉、衍射及偏振等现象,能加深理解微波和光都是电磁波,都具有波动这一共同性。
一、微波的特性及应用1.微波的特性什么是微波?微波是波长很短(也就是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一般把波长从1米到1毫米,频率在300—300000MHZ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作微波。
广义的微波包括波长从10米到10微米(频率从30MHZ到30THZ)的电磁波。
微波具有以下特点。
(1)波长短:它不同于一般的无线电波,因微波波长短到毫米,它具有类似光一样有直线传播性质。
(2)频率高:微波已成为一种电磁辐射,趋肤效应、辐射损耗相当严重。
所以在研究微波问题时要采用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概念和方法。
不能采用集中参数元件。
需要采用分布参数元件,如波导、谐振腔、测量线等。
测量的量是驻波比,频率。
特性阻抗等。
(3)量子特性:在微波波段,电磁波每个量子的能量范围约为10-6~10-3eV。
许多原子和分子发射和吸收的电磁波能量正好处于微波波段内,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特点研究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发展了微波波谱学、量子电子学等新兴学科,并研制了量子放大器、分子钟和原子钟。
(4)能穿透电离层:微波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地球周围的电离层,是进行卫星通信,宇航通信和射电天文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
基于微波具有上述特点,微波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人们的重视,获得迅速的发展。
2.微波的应用(1)雷达与通信微波的早期发展与雷达密切相关:利用微波直线传播的特性,可制成军用的如超远程预警雷达,相控阵雷达。
微波的光特性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防、通讯、工业、农业,以及材料科学中有着广泛应用。
随着社会向信息化、数字化的迈进,微波作为无线传输信息的技术手段,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特别在天体物理,射电天文、宇航通信等领域,具有别的方法和技术无法取代的特殊功能。
微波有“似光性”,用可见光、X光观察到的反射、干涉和衍射现象都可以用微波再现出来,对于微波的波长为0.01m量级的电磁波,用微波设备作波动实验要显得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通过观测微波的反射干涉、衍射及偏振等现象,能加深理解微波和光都是电磁波,都具有波动这一共同性。
一、微波的特性及应用1.微波的特性什么是微波?微波是波长很短(也就是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一般把波长从1米到1毫米,频率在300—300000MHZ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作微波。
广义的微波包括波长从10米到10微米(频率从30MHZ到30THZ)的电磁波。
微波具有以下特点。
(1)波长短:它不同于一般的无线电波,因微波波长短到毫米,它具有类似光一样有直线传播性质。
(2)频率高:微波已成为一种电磁辐射,趋肤效应、辐射损耗相当严重。
所以在研究微波问题时要采用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概念和方法。
不能采用集中参数元件。
需要采用分布参数元件,如波导、谐振腔、测量线等。
测量的量是驻波比,频率。
特性阻抗等。
(3)量子特性:在微波波段,电磁波每个量子的能量范围约为10-6~10-3eV。
许多原子和分子发射和吸收的电磁波能量正好处于微波波段内,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特点研究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发展了微波波谱学、量子电子学等新兴学科,并研制了量子放大器、分子钟和原子钟。
(4)能穿透电离层:微波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地球周围的电离层,是进行卫星通信,宇航通信和射电天文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
基于微波具有上述特点,微波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人们的重视,获得迅速的发展。
2.微波的应用(1)雷达与通信微波的早期发展与雷达密切相关:利用微波直线传播的特性,可制成军用的如超远程预警雷达,相控阵雷达。
微波偏振实验报告微波偏振实验报告篇一: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六报告——偏振实验偏振实验1. 实验原理平面电磁波是横波,它的电场强度矢量E和波长的传播方向垂直。
如果E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着一条固定的直线变化,这样的横电磁波称为线极化波,在光学中也称偏振波。
电磁场沿某一方向的能量有sin2φ的关系,这就是光学中的马吕斯定律: I=I0cs2φ,式中I0为初始偏振光的强度,I为偏振光的强度,φ是I与I0之间的夹角。
2. 实验步骤系统构建图由于喇叭天线传输的是由矩形波导发出的TE10波,电场的方向为与喇叭口天线相垂直的系列直线,中间最强。
D H926B型微波分光仪的两喇叭天线口面互相平行,并与地面垂直,其轴与偏振实验线在一条直线上。
由于接收喇叭口天线是和一段旋转短波导连在一起的,在旋转波导的轴承环的90度范围内,每隔5度有一刻度,所以接收喇叭天线的转角可从此处读到。
在主菜单页面点击“偏振实验”,单击“K” 进入“输入采集参数”界面。
本实验默认选取通道3作为光栅通道插座和数据采集仪的数据接口。
采集点数可根据提示选取。
顺时针或逆时针(但只能沿一个方向)匀速转动微波分光仪的接收喇叭,就可以得到转角与接收指示的一组数据。
终止采集过程后,按下“计算结果”按钮,系统软件将本实验根据实际采集过程处理得到的理论和实际参数。
注意事项:①为避免小平台的影响,最好将其取下。
②实验用到了接收喇叭天线上的光栅通道(光传感头),应将该通道与数据采集仪通道3用电缆线连接。
③转动接收喇叭天线时应注意不能使活动臂转动。
④由于轴承环处的螺丝是松的,读取电压值时应注意,接收喇叭天线可能会不自觉偏离原来角度。
最好每隔一定读数读取电压值时,将螺丝重新拧紧。
⑤接收喇叭天线后的圆盘有缺口,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别将该缺口转动经过光栅通道,否则在该处软件将读取不到数据。
微波的偏振实验报告1. 引言偏振是指电磁波的振动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和控制微波的偏振状态对通信、雷达、无线电技术等方面至关重要。
为了研究微波的偏振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报告将对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2.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微波的偏振现象,了解微波的偏振状态和特点。
3. 实验原理在电磁波中,振动方向相同的波称为偏振波。
常见的偏振方式有线偏振和圆偏振两种形式。
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线偏振。
3.1 线偏振线偏振的电磁波振动方向只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平面内,该平面称为偏振面。
根据偏振面的方向,线偏振可以进一步分为水平偏振和垂直偏振两种形式。
3.2 偏振器实验中使用的偏振器是一种特殊的光学器件,可以选择性地通过或阻挡电磁波中振动方向与其方向平行的分量,从而改变电磁波的偏振状态。
常见的偏振器有透射型偏振片和反射型偏振片两种。
4.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所用的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微波信号发生器:产生需要的微波信号。
2. 偏振器:用于改变微波信号的偏振状态。
3. 微波接收器:接收并测量经过偏振器后的微波信号。
5. 实验步骤1. 将微波信号发生器与偏振器和微波接收器依次连接。
2. 打开微波信号发生器,设定所需频率和功率。
3. 将偏振器的方向调整为水平,记录下接收器所测得的信号强度。
4. 将偏振器的方向调整为垂直,记录下接收器所测得的信号强度。
5. 重复以上步骤,记录不同频率和功率下的信号强度。
6.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记录了不同频率和功率下的信号强度,并根据强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微波的偏振状态。
实验结果显示,当偏振器的方向与微波振动方向垂直时,接收器测得的信号强度最小;当偏振器的方向与微波振动方向平行时,接收器测得的信号强度最大。
这表明微波是线偏振的,且偏振方向与偏振器的方向相关。
同时,我们还发现信号强度与频率和功率有一定的关系。
当频率较高或功率较大时,接收器测得的信号强度也相对较大;当频率较低或功率较小时,接收器测得的信号强度相对较小。
四、正文:(一)实验设备1、耿氏二极管微波发射器如图所示:将体效应管通过一个同轴支线内导体延长的芯杆,安放在一段矩形波导宽壁的中央;同轴支线中设有高频扼流装置,以便由它引入直流偏压时不引起高频外泄;从支持管子的芯杆到波导的后腔充当谐振腔。
当在体效应管的两端加上10V左右的直流电压时,就可以在谐振腔内产生波长为3cm左右的微波振荡,用发射喇叭传送出去。
2、接收系统如图所示:接收系统从喇叭接收到的微波信号,先经一个可变衰减器,利用该衰减器调节输出功率的大小,使指示器有适当的指示。
再将微波信号经晶体管检波器检波后,送微安表指示。
(二)实验原理及其内容1、反射实验微波遵从反射定律,如图所示。
一束微波从发射喇叭A发出以入射角i射向金属板MN,则在反射方向的位置上,置一接收喇叭B,只有当B处在反射角时,接受到的功率最大,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步骤:(1)装上反射板,使其法线与刻度盘上的00线一致,固定在刻度盘上。
(2)转动圆盘,使固定臂指针指向某一角度,即入射角。
然后转动活动臂,找到一个最大接收位置,这个位置所对应的角度为反射角。
(3)每隔05做一次,记录所对应的位置。
(4)从左、右方向入射,各做一次,取平均值,验证反射定律。
数据处理:入射角30 35 40 45 50 55 60 65(°)左测反射30.6 36.1 41.1 45.8 50.7 55.9 61.0 66.2角(°)右测反射29.6 34.7 39.5 45.0 49.3 55.2 59.0 64.4角(°)实验结论:把误差考虑在内,可以认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单缝衍射微波的衍射原理与光波的完全相同,当一束微波如入射到一宽度与波长可比拟的狭缝时,它就要发生衍射现象,如图而示。
设波长为λ,狭缝宽度为a,当衍射角θ满足asinθ=kλ k=……-1,0,1,2,3,4…时,在狭缝背面出现衍射波的强度极小,当asinθ=+(2k+1)λ/2 k= …-1,-2,0,1,2,3…时,在缝后出现的衍射波的强度最大。
微波计划光学偏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微波计划和光学偏振是两个在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微波计划是指利用微波技术进行通信、雷达、遥感等应用的计划,而光学偏振则是指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偏振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两者在通信、遥感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在科学研究中也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波计划和光学偏振的相关性,分析它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关联,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引言部分:介绍微波计划和光学偏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微波计划部分:详细介绍微波计划的概念、历史、发展现状和应用领域,以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光学偏振部分:阐述光学偏振的定义、类型、特性、作用及应用领域,探讨其在光学科学、通信和材料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性。
4. 微波计划与光学偏振的关联部分:分析微波计划与光学偏振之间的联系和关联,探讨它们在波谱分析、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互补性。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详细论述和分析,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微波计划和光学偏振的背景、特点和应用价值,同时也能够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微波计划和光学偏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联系。
通过对这两个领域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互补性,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通过对微波计划和光学偏振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和展望,希望能够进一步强调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潜力,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思考。
最终,本文旨在为推动微波计划和光学偏振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2.正文2.1 微波计划:微波计划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项目,旨在利用微波技术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测量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一种来自宇宙起源的辐射,对于研究宇宙的演化历史和结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测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热辐射,是整个宇宙中最早的光线。
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测量,科学家们得以“窥探”宇宙初期的映像,揭示了宇宙演化的某些关键环节。
首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测量研究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的微小涨落。
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度的测量,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宇宙中的微小涨落,进而推测宇宙的演化过程。
这些微小涨落是宇宙结构的种子,对于理解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测量研究为宇宙早期暗能量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根据测量结果显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度存在一定的非均匀性,这表明宇宙早期可能存在暗能量的存在。
暗能量是一种存在于宇宙中但无法直接观测到的能量,其对于宇宙的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测量研究还揭示了宇宙中的引力波。
引力波是由于大质量物体运动引起的时空震荡,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
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测量,科学家们可以探测到宇宙早期的引力波信号,进而验证引力波的存在以及宇宙早期的物理过程。
最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测量研究为宇宙学的标准模型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数。
宇宙学的标准模型是描述宇宙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度的测量,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改进和修正宇宙学的标准模型的参数,使其更加准确地描述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总结起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测量研究为我们认识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偏振度的测量,科学家们揭示了宇宙中微小涨落的存在、早期暗能量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同时也为宇宙学的标准模型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参数。
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宇宙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启示。
微波偏振
一、实验目的:
观察偏振现象,了解微波经喇叭极化后的偏振特性
二、实验仪器:
微波信号源,发射器组件,接收器组件,钢直尺(1号、2号),中心平台,中心支架,偏振板。
三、实验原理:
本信号源输出的电磁波经喇叭后电场矢量方向是与喇叭的宽边垂直的,相应磁场矢量是与喇叭的宽边平行的,垂直极化。
而接收器由于其物理特性,它也只能收到与接收喇叭口宽边相垂直的电场矢量,(对平行的电场矢量有很强的抑制,认为它接收为零)。
所以当两喇叭的朝向(宽边)相差θ度时,它只能接收一部份信号A=A0cosθ(A0为两喇叭一致时收到的电流表读数)。
在本实验中将研究偏振现象,找出偏振板是如何改变微波偏振的规律。
四、实验步骤:
1、如图布置实验仪器。
接通信号源,调节衰减器使电流表的显示电流值满刻度。
2、松开接收器上的喇叭止动旋扭,以10度增量旋转接收器,记录下每个位置电流表上的读数于表3中。
3、两喇叭之间放置偏振板,偏振板的偏振方向与水平方向分别为0
,45°,90°时,重复步骤2。
4、分析比较各组数据。
表3 偏振
偏振
板角度 接收器转角 未加
偏 振板 0° 45° 90° 0° 10°
20°30°40°50°60°70°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