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

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和美丽乡村建设

一.古建筑保护的原因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是文化的载体,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同样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所以从现在开始保护中国古建筑,从我们当代大学生开始保护古建筑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保护古建筑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随意的,它需要有理论的支撑与观念的普及,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积极的鼓励,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中国古建筑保护阻力的源头与成因,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大众所持的主流态度与看法,并最后能够探寻到一条引导民众共同重视与保护古建筑的新道路。

二.古建筑保护相关法规

一.保护对象的界定

1、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

1)文物文物古迹

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古碑石刻、近代代表性建筑、革命纪念建筑等。[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 50357-2005)]

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围包括: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摘自《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2)]

本准则适用的对象通称为文物古迹。它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由国家公布应予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摘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2)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摘自《中华

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2)]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3)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 50357-2005)]

2.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等)

1)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2构成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上是历史存留的原物;

3历史文化街区用地面积不小于1hm2;

4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用地面积宜达到保护区建筑总用地的60%以上。

[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 50357-2005)]

本条例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留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近代和现代史迹比较集中,能够较完整、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摘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

2)历史城区

历史城区

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本规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 50357-2005)]

3)历史文化保护区

4)历史地段

历史地段

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 50357-2005)]

5)历史街区

6)历史风貌区

(查了自己有的所有法规、规及条例等等,又通过网络搜索,但都没有查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的准确界定和定义)

3、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

1)历史文化名城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摘自《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2)]

历史文化名城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摘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 50357-2005)]

2)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

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军事要地,或者在近代和现代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集中反映地区建筑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摘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

三.长征古建筑保护的具体案例

土城古镇

1.古镇历史街区特色研究

1.1环境特色

1.1.1 空间格局

古镇的历史街区四山围合,二水环抱,其布局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依山就势,街道与建筑物沿赤水河呈二级台地分布,形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形态,并有机地附着于自然环境形态之中,与自然山水的三维空间结构浑然一体,“山——水——城”交相辉映,相生相息。充分体现了山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和环境观

1.1.2 布局形式

从平面形式来看,历史街区呈线形网状的布局形式,即建筑群的空间骨架呈线型特征,建筑则顺应山势,沿等高线展开,形成条线状分布带,有若干梯道与水码头贯通。

历史街区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其受山地环境所影响,表现出来两种基本布局的方式。一种是位于山脊时,总体布局沿等高线的变化呈外凸的弯曲形式,具有离心、发散的感觉,视野开阔,利于自然通风。另一种是位于山坳时,总体布局沿等高线的变化呈凹的弯曲形式,具有向心、聚的感觉,虽然通风条件比不上外凸形式优越,但从心理感受方面来讲,由于可以借助于周围的山体作为屏障,因而具有更多的安全感。

1.1.3 建筑组群

街区的传统建筑依山就势,采取分阶筑台、临坎吊脚等方式,沿等高线层层布置,很自然地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建筑的布局上,顺应山势走向,形成前低后高的整体格局,这种层叠的布局使其立面及空间层次比平地建筑要丰富而深厚得多。从群体艺术效果来看,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充分挖掘了山地条件下独有的造型优势,利用山地河谷区地

势高低错落,视野宽阔,既可以仰视,又可以俯视特点,对位于地势高处的建筑每每注重其四方立面的造型组合与构图,以取得“前后顾盼景自移”的动态美感;而对处于地势低处的建筑则除此之外,还更加注重其屋顶平面(即第五立面)的造型与构图,以获得“高低俯仰皆成画”的全方位美感。

1.2古镇的功能分区

1.2.1场镇的概念

传统场镇历来已久,由早期的草市发展而来。场镇以街道作为控制全局的轴线,整体规模很小,除了具有交易功能以外,还有更多的社会功能,在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场镇除民居宅院,还有寺、宫、庙、殿、庵等多种建筑形式,功能丰富,这些丰富的建筑类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土城的传统场镇,以“街”为主体,由下街、中街、河街组成,商业活动、家庭起居、邻里交往都以街展开。赶场天的交易也就在这条街狭窄的巷子里进行。走南闯北的商贩,择日下山的村民,汇集在了这个地方,也使得这条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1)从上场起:河街头,为香火蜡烛,灯笼草鞋,生干瓜果,烟茶市场。

(2)坳口上,是袁、罗两大姓的地盘,豪富集中,权势相峙,也为医药货栈分布街段,精明经营的中西药房,经营的中药房,都曾兴旺一时。此外还有一家铺面很大的水烟铺。这一段街是酒肉臭的“朱门”和阔绰的“公寓”集中点,也是生活的销金窟,脂粉窝。

(3)皮匠弯,是整个场镇的中间部分,绸缎铺、客货栈、烟酒馆、五金日杂、油盐酱醋、糖食针线,几乎无所不有,是“商贾云集,百货骈臻”的闹市区。在这段街生活的人们,企求的、向往的、追逐的、奔忙的,一个是“财”。一个是“食”。

(4)高坎街到大庙上的一段,是粮食市场。每逢三、六、九场期,四乡的农民和粮商把粮食运到这里成交出卖。在这两个地段生活的人们,有穷有富,苦乐不均,有“一家有米百家求”囤满仓实的米贩粮商,也有生活在他们背后的贫民窟,“栖流所”的饿肚者。

(5)最后一段下街。因为盐号就设在这一段的开头,所以这一段的多数人无论水上陆地,无论人揹马驼,都以盐运为生活的依靠。这一段的人富的不多,是穷人最集中的地区。水上运输一苦二险,陆上盐运,日晒雨淋。

1.3街巷空间与重要节点

1.3.1 街巷空间

如果把土城的历史街区视作一个肌体,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街巷不仅是物质的载体,街巷空间更是传统空间中的典型代表,是土城人民生活的场所和舞台,承载着土城人民的生活和记忆。街巷空间不仅是交通功能还原,赋予其展示、商业、文化、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再现其历史文化氛围,体现历史文脉。

街道采用石板铺砌,道路的自由变化根据地形地势进行变化,由于古镇街道宽窄不一,长短各异,蜿蜒曲折,非常自由。

沿街建筑的凹凸进退,排列出街道空间的大小开合,产生了人们停留驻足的交往空间;地势的起伏变化,使建筑立面随之有序地高地错落,产生出丰富的立面效果。当行走于这样的街道中,视线会随着街道的变化而形成自由的游走,所看到的景物随之改变,产生了视觉上的层次感和动感。

1.3.2重要节点

(1)街巷交点:历史街区与新街区交汇相接的两个点,位于长征街、团结街的入口处,场地宽阔,是传统场镇的入口空间。

(2)场镇入口:街巷相交或转折的空间节点,也被扩大为历史街区的景观节点。在古镇历史街区的其他地方还分布着多个小型集散空地,可称他们为街道网络中的节点空间。

(3)院落节点:历史街区的院落节点是与土城人民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多个分

散的院落景观节点通过曲折迂回的老街串联,形成了空间开敞与闭塞的交替变更,辅以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的民居建筑。

(4)码头:码头位于赤水河畔,它的发展最早源于水运和盐运,成为土城最具特色的标志和特征符号。月亮台、水头是古时繁华的盐运、水运码头,浑溪口码头则是红军长征时搭浮桥过河的主要渡口。

2.土城古镇街巷的保护与修复

2.1土城古镇的价值认识

2.1.1历史文化价值

1).土城镇在红军长征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特色。

2).对于了解土城的发展历程有着直接的见证作用。土城历史街区是由“一定规模的真实的”历史建筑群所构成,是土城镇历史发展的“活的印记”,集中了土城发展不同阶段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遗存,

3).反映了土城的建筑发展脉络,反映了地方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对研究地方建筑史有较好的研究价值。

4).反映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对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史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1.2社会文化价值

1).“一渡赤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土城历史街区留下了众多的长征文化旧址,为其增添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2).有石器时期的石斧和石网坠,东汉墓砖,宋代酒窖,明代茶园,明清两代的盐号,以及汉以来历代使用的古钱币等,对研究地方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建筑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土城历史街区的居民在长期居住、工作、生活中,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网络,这种无形的网络是土城居民生活的动力和依靠,这也是土城历史街区的社会文化价值所在。人们有着良好的教化作用,又使居民有着很好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2.1.3建筑艺术价值

1).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并有机融合在自然环境形态之中,形成了“山—水—城”的体现,体现了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环境观的规划思想。

2).规划布局反映了土城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特色,体现了历史街区特殊地域人文环境特色和社会环境特色

3).土城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对于现今的城镇规划和建设也有着宝贵的现实意义。

4). 在区域建筑性格淡化的今天,土城的历史街区通过鲜明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空间组合表现了其突出的地域特色。对建设发展土城的过程中的问题或许可以从中找寻答案。

2.2 保护与修复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2.2.1建筑质量差、加建改建现象普遍

1.住宅,私自改造,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地面与台基,或有沉降,或被掩埋,模糊了传统住宅的部空间。

2.以穿斗为主体的木结构系统,材质偏旧、老化。木柱根部有腐朽现象。木装饰、屋顶破损严重,漏雨时有发生。

3.外墙面介质完整性存在较大问题,卷帘门,水泥,瓷砖等材料取代传统地方材料较多,尤其是临街墙面。

4.住宅由于缺乏厨、卫等生活基本设施,生活条件恶劣。

(1)私自改造,私自乱建,地面与台基,或有沉降,或被掩埋。

(2)木构系统,材质偏旧,老化,木柱根部有腐朽现象,木装饰,屋顶破损严重。

(3)卷帘门,水泥,瓷砖等材料取代传统地方材料较多。

(4)缺乏厨卫等基本生活设施。

2.2.2传统建筑功能与现代需求的矛盾

传统居住环境是与历史上特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因此必然与现代化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特别表现为基础设施(水、电、气等)和环境卫生设施(厕所、垃圾站等)严重滞后,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2.2.3历史街区及建筑特色传承的问题

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是集中人们生产、生活、交易等多项活动的舞台。传统街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环境,记载着土城的变化发展历程,在传统文化社会的深刻影响下,它的部环境明显的反映了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相应的价值观念,展现了当地民风民俗,市井风情等方方面面,以其自然的活力起着传承社会文化的作用。

2.2.4民俗文化活动的淡漠

民俗文化活动是构成土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空间艺术的建筑物与街区环境,离开了部的人文活动,就意味着丧失了许多最重要的历史信息。土城有着传统的龙灯、秧歌、

龙舟赛、赶集、座茶馆、川剧清唱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新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民俗文化活动造成了冲击,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分化,对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淡漠,这将预示着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

3.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设计

3.1保护规划的设计依据

国家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2015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GB50357-2005)》

地方相关法规:

《省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习水县土城古镇保护规划》

《习水县土城镇总体规划》

3.2保护规划的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古镇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历经百年以上的历史,其主体结构不可能完整如初,修复前应确定主体结构是否安全,对与主体结构关系较大的构件出现了问题应予重视,在进行修复工程的初步设计时应以安全为主,不轻易以构件表面的新旧作为修复设计的主要依据。

(2)真实性原则:古镇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中有一部分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的构件本身就有文物价值,不得将原有构件任意更新,应遵循“修旧如故”的法则:能粘补加固的尽量粘补加固;能小修的不大修;尽量使用原有构件,以维修为主。

(3)层次性原则:古镇历史街区中的建筑新旧不一、质量有别,在进行修复工程初步设计时,针对不同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4)协调性原则:经修复的部位应尽量与原有风格一致。添配的材料应与原有材料质地相同,规格相同,色泽相仿。补配的纹样图案应尊重原有风格、手法、保持历史风貌。

(5)经济性原则合理制定修复设计方案,能不拆除的尽量不拆除,能不落架维修的尽量不落架,能利用旧材料的尽量利用旧材料,能运用传统适宜技术解决问题的尽量不运用高新技术,力争做到少花钱、办好事。

3.2.1街区建筑的保护

(1)重点保护价值高的建筑:保护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的外观,这其中就包含了构成街区外观形象的各个要素。

(2)次重要建筑改造配合整体:对街巷、院落等交往空间两侧和视线可及围的景观,以及视线不可及的建设质量较高历史建筑,进行必要的保护与改造。对于质量较差,保护价值较低的建筑,可适当加大整治和改造力度,使其与街区整体风貌一致。

(3)强调“第五立面”:与此同时,强调建筑“第五立面”的构图完整与美感,做到五个立面兼顾,从而充分展示山地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风貌特色。对与建筑细部、装饰及建筑色彩,应当保持其原有的形式风格,如脊饰、吊瓜、斜撑、柱础等,因为这些细部及装饰包含了很强的地域风格。

(4)珍惜“红色文化”:土城镇的“红色文化”十分丰富,墙面的黑板、标语、符号等历史信息充分再现了这一特色,展现了土城镇与其他传统古镇相比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质,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5)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对重点历史建筑的保护,我们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

规定,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和现状条件进行保护修复,保护建筑的历史信息,恢复建筑原貌,突出建筑的艺术特色。

3.2.2 街道的清理

街道空间的构成不仅仅是路面与沿街建筑本身,那些街道中的临时附加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对历史街区的街道和沿街建筑进行风貌保护的同时,对街道中的临时附加物进行必要的清理和合理的设计,才能更好地塑造街道景观。

现状:街区街道上四处堆放着杂物,给人脏乱的感觉;街道上方的电线、天线随意搭接;墙面上的广告、牌匾,样式颜色大小各异;遮阳棚出挑过大,破坏了街道景观,遮掩了沿街建筑的特征……这些都成为了街道景观中不协调的因素。

清理措施:1.我们要清除街道上堆放的杂物,清除视线围的空调机、违章搭建物,治理街道上方随意搭接的电线、天线,禁止线路空中任意横穿街道。

2.对广告、牌匾、遮阳棚等物件进行统一的设计。设计以沿街建筑的尺度和特征为依据,运用传统和现代的美学,使其与历史街区的景观相协调。

3.对路标、路灯、座凳、檐灯等小品的式样、尺寸和做法可以进行统一选取,通过这些小型的设施营造一种古朴的气息,增强街区的商业气氛,并使其成为历史街区的装饰性标志。3.2.3 道路铺地的复原

现状:长征街、红旗街、团结街均采用传统的青石板铺面,由于时间的洗礼,街道路面凸凹不平,有的铺地则已被完全被破坏,变成了土路,有的甚至被居民翻修成了水泥路面,打上时代的烙印。

复原措施:我们尽量使用当地的石材、石料,必须彻底更换的部分也应使用相同的材料,并按原有石块的尺寸大小,同时采取与原有相同的铺砌方式在原位更换,以保持原有材料性质、尺寸,铺地的肌理、纹样,以及街道横断面的尺度和排水措施等传统格局,保证历史街区的街道景观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3.3特色街巷的保护

3.3.1保护的具体措施:

从保护的角度而言,对于历史街区空间格局的改造力度越小,街区的格局和原有格局越相似,保护设计就越成功。在街区保护规划中,应尽量保持街巷空间的原有形态,而街巷空间的原有形态又主要是通过保持曲折的街巷及丰富的节点空间形态来获得的。

因此,我们对街巷空间的保护,是在充分尊重街道现有形态的基础上,保留并强化这种传统的街区活动空间和场镇功能,而不是草率地采取“去弯取直”、“拓宽路面”的作法,以免搞乱原有的街巷骨架和体系,采取谨慎的态度,保护和延续老街传统的路网格局。

3.3.2整合的具体措施:

在设计中,我们尽可能的保留、恢复空间形态完整的民居及其院落。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建筑实施原地原样保护,恢复其真实结构关系,剔除后加附建的部分,修复或重建己经被拆除的建筑,整合、理清不完整的院落空间,尽量恢复平面与空间所原有的形态,还原其外的环境氛围,力求达到空间结构上的前后一致,恢复传统的街区肌理。

3.4街区功能的恢复与重整

3.4.1以居住为主的长征街

历来是穷人最集中的地区,除零散的几家店面之外,一直到与公路相连的另外一头,都是恬静安逸的生活区。

于是,我们将其定为居住功能的街区,保持使用功能和使用状况,保护居民传统的居住方式,在保护修复时,重点在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而不是随意地将其中的居住建筑也改为商业建筑。

3.4.2以商业为主的团结街

在解放后逐渐成为了整个历史街区较繁华的地方,菜市场、便利店、茶馆、餐馆、商铺等形成了整个街区最为热闹的区域。

因此,我们可以在保留原有功能结构,将其规划为街区的集中商业区域。鉴于现有街区的经济模式过于单一,经济活动规模趋于萎缩,我们在保护传统商业的基础上,可对现有的商业结构进行重新规划和适当调整,使其符合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

3.4.3以服务为主的红旗街

对于连接长征街、团结街的红旗街,则作为服务性街区,既是团结街的商业补充,又可以满足长征街的生活需要。

在这个区域,可以在发展传统的商业的同时,增加街区的文化和服务职能,以增强街区活力,为街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在规划设计中,我们通过对建筑现状性质、结构、保存状况以及其所处区位的分析,分别赋予其适当的用途。

3.5 特色空间的梳理与复原

3.5.1场镇入口空间的恢复再现

随着新区的发展,与其相接的传统的场镇入口空间不断地被改造、破坏,地面被铺砌成了水泥地面,入口处的建筑改建成为平屋顶的砖混建筑,人们从眼前的状况已很难联系起传统场镇入口曾经古朴、繁华的景象。

我们在设计时,将团结街头的入口作为进入历史街区的主入口,突出其作为传统场镇入口空间的特点。首先,对入口空间的环境进行整治。将入口的水泥地面改为传统的青条石铺地,按照传统的铺地样式进行设计,形成明确的视觉引导性,同时增加绿化,在入口两侧移栽两棵古树,让入口空间更具生机。其次,对入口区域的建筑做重点改造处理。我们对入口处的异形建筑则进行了保留,对其立面进行适当改造,以形成与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相统一的风貌。并街口增设牌楼,以作为场镇入口的标志。

3.5.2 街巷节点空间的梳理

土城历史街区由于地形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街巷路口、平面转折以及高程起伏点,这

些空间节点具有特殊的景观价值,是展现历史街区风貌的重要组成地段。

我们对街巷节点的设计,主要根据场地现状条件进行。第一,通过对街道的清理或是拆除已毁坏的建筑,把此处的节点空间做放大处理。第二,对良好的景观条件加以利用.第三,对于有体量较大或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位于节点处时,我们则通过对建筑的处理、改造,来强化该节点空间。

3.5.3码头空间的恢复利用

土城历史街区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码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码头作为追溯水运、盐运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而存在,更承载了红军长征“一渡赤水”的历史印记,在历史街区的特色节点空间中占有极其特殊的位置。

3.5.4乡土园林的营造

土城历史街区滨水区域的绿化植被较好,但街区部街巷由于街道较窄不宜种树,绿化水平较差,历史街区也因此色彩比较沉闷,缺乏生气。

四.古建筑保护对策

1.增强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只有人民大众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我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保护古建筑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增强公众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2.古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一个城市不可能一味的保护古建筑,而忽视本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在重视古建筑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新城市的建设,促进新城市的经济的发展。

3.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对于没破坏的古建筑,应该加强保护的意识,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而不是坐以待毙,不管不顾。对于已经被破换的古建筑,应该进行原样的修葺,进行恢复工作,以便更好地对古建筑维护。

4.加强对古建筑的消防防护工作。避免因为自然灾害,如火灾,雨水等破坏古建筑,因此,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防护工作,以免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所以要加强保护。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我们也需要专业人才,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古建筑,更懂得如何保护古建筑,使其恢复原样,也使其更加的维护古建筑,专业人才能更好的保护古建筑。

美丽乡村建设

一.总体要求

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设计(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设计”)是指导片区整治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重点村的重要依据。编制好总体规划设计,对片区整体风貌控制、资源共享、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及相关规划设计单位要高度重视,依据相关规划按时保质完成此项工作。

二.编制原则

一、总体规划设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片区整体风貌特色,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脉。

二、总体规划设计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县(市)城乡总体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任务要求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三、总体规划设计应确保质量和水平,保证有效指导片区各项建设。承担总体规划设计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及以上的规划编制资质。

三.编制容

主要包括基础调查、片区空间布局、整体风貌控制、传统文化保护、绿地系统营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及对策等容,根据当地实际编制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

(1)基础调查:

基础调查要力求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主要包括以下容:

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村庄现状、传统文化、测绘图纸等基础资料。

2、乡村建设及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包括片区村庄数量及规模,现状发展及空间分布,以及农村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片区现状各类土地的规模和分布等。

3、现状分析。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片区整体风貌及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炼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符号。

(2)片区空间布局:

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和镇村体系规划,进一步明确片区村庄布局的基础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拆大建,谨慎迁村并点。

1、划定片区管理区域。确定相关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区域,科学安排片区建设用地、村庄分布,确定村庄人口规模、划定控制边界,提出片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2、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认真分析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发展潜力和人口变化,统筹规划片区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农业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产业园区、旅游发展区等产业集中区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3、完善片区重要设施体系。合理确定综合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容。

(3)整体风貌控制:

片区整体风貌应与当地山体、河渠、林地、田园等自然环境相结合,传承历史村庄布局及原有形态,延伸原有道路系统、道路格局、尺度和肌理,突出本地特色。

1、根据山区、丘陵、平原地区农村传统建筑特点及地域文化,提出景观风貌控制性要求,明确片区呢村庄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特色。坝上山村可突出冰雪特色、淀湖水系村庄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特色、历史悠久的村庄可突出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特点、京津冀周边可打造现代乡村等。

2、传承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合理确定片区民居及公共建筑风格、形式。要对当地建筑传统元素提炼、简化在檐口、墙体、基座等部位加以体现,保留片区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3、以“四新”突出新农村建设,使农民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为片区设计提供具有特色的新样式、高效环保的新技术、取材方便的新材料,节能减排的新装备等条件的民居设计选型或导引。

(4)传统文化保护:

规划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当地特色尊重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

1、深入挖掘片区文化底蕴,严格保护好片区村庄传统布局、传统格局、传统街巷,延续当地村庄地域特点。

2、统筹考虑片区古戏楼、古树、祠堂、古井、古牌坊等重要传统建筑或特定时期的建筑,恢复历史空间场景。

3、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等地域历史文化元素。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片区要制定旅游文化参观路线。

(5)绿化景观营造:

根据片区实际,规划整体绿化系统,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景观结构,对山体、水系、道路、村庄周边等绿地安排提出具体方案。

1、山地片区景观整治方案要合理提出绿化密度,增加山体纸杯覆盖,减少山体裸露,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有条件的山体可规划健身路径、休闲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山体公园。

2、沿海、临湖片区水系整治方案要以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绿化美化河岸为目的,体现乡土特色,一般种植耐水性较强的乔木以及水生花卉。

3、结合区域绿道绿廊建设,编制片区铁路公路沿线两侧绿化美化方案。在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建设绿化带,形成绿色生态屏障。片区主要乡间道路绿化应接近村民生活,可以种植乡土花卉、爬藤植物、瓜果蔬菜等,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道路旁绿化景观。

4、对村庄周边环村绿化的设置宽度、绿化种树等作出安排。充分利用村边荒地、荒滩和环村路,营造用材林、防护林,建设名优果品观光采摘基地。

(6)基础设施完善:

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安排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力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在片区的空间布局、配置标准和规模。

1、片区道路应合理划分等级,并尽量延续原有路网格局,加强村庄间、村镇间的连接,便利农民出行,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

2、确定符合片区实际的污水处理模式,污水量小的可采用适宜的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污水量较大的可集中铺设管网,集中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鼓励有条件的采取联村共享污水处理设施。

3、根据片区村庄布局和垃圾产出数量,合理设置垃圾集中处理点。山区村庄可单村或联村进行垃圾分类,对有机垃圾进行及时就地资源化处理。平原地区村庄可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我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定: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并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等。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乃审批制度;(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5)限期治理制度; (6)现场检查制度; 在这个《条例》中,首次增加了要对风险项目引入环境风险评价内容。化工、石化类及其其他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并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必须有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对于特殊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条例》还规定必须要征求社会和公众的意见,要举行听证和论证会。同时,对于国家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建设项目,《条例》规定不但不允许建设,而且必须拆除。环境保护小常识要用布袋子和菜篮子使用塑料袋会增加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

中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有害气体,大量废弃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购物、买菜,应该使用布袋子和菜篮子或使用天然原料制成的纸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会产生大量废物,废弃后的塑料餐盒回收再生产成本高,废弃在环境中不易生物降解,焚烧处理又会产生二次污染。所以,不仅我们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还要说服我们周围的人都利用耐用品或可降解餐盒来替代它。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每年夏秋两季双抢时节,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路边树旁,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置,大部分秸秆采用就地焚烧的办法。秸秆燃烧,首先会产生浓烟,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以群分的身体健康。其二,浓烟会影响农田附近的机场、公路、铁路的正常交通运输。 其三,燃烧秸秆容易引燃堆放在附近的其它粮食、农作物和树木,产生火灾隐患。露天烧烤的污染危害露天烧烤,使用的是木炭或小煤炭,随烤随吃,烟气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向空气中排放。远处望去一片乌烟瘴气。烧烤烟气中除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外,还含有强致癌物苯并()芘是由于脂肪、肉渣、调味品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据监测,烧烤区域苯并()芘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的3.2 倍。在烧烤摊点排放的烟气中苯并()芘超标达60—100 倍,悬浮颗粒物的排放浓度是锅炉的5—7 倍,严重超标。同时,烧烤点的烟气又属于低空排放,不仅危害烧烤者、食用者,而且污染周围环境。尽量减少手机的辐射危害手机向多功

环境保护法规讲稿

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在这里我给各位较为系统地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有:我国环境法体系,主要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标准,公司的环保制度等五个方面,大家共同学习。 一、环境法体系 1、我国环境法体系结构图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体系。我国的现行环境法体系有以下几个层次结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人大常委会通过 ……人大常委会通过 ……国务院通过 省、直辖市、省会所在 地、国务院批准较大城 市、特区城市人大或 地方政府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及有关 部、委、局颁布 2、我国环境法体系组成 它是由宪法、环境保护法、环境资源法、污染防治法、其他法律中的环保条款、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规章、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环境标准及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组成。 二、主要环境法律法规 l.《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的。其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

规定在整个环境法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于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实施。在环境法体系中,具有仅次于宪法性规定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该法共6章47条,主要内容是: ①规定了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②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对象是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要素; ③规定了一切单位和个人均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对污染或破坏环境的单位或个人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④规定了环境保护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污染者治理、开发者养护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基本原则;确定了环境影响报告审批制度、“三同时”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 ⑤规定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及相应的法律义务; ⑥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环境管理机关的环境监督管理权限及任务。 ⑦规定了对违反环保法,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者所应负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 3.主要水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4年5月1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了重大修改,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再一次修订,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共八章92条,比修订前增加了30条。不仅内容大为丰富,而且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将原来简单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分类重新进行归并,划分为:一般规定、工业水污染防治、城镇水污染防治、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以及船舶水污染防治。增加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提出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农村水污染防治、水污染事故处置、完善法律责任等。尤其在法律责任这一块加大违法成本,增强了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主要体现在:①对未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方政府、违反本法规定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予以公布。②综合运用各种行政处罚手段,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规定了责令改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责令停业、责令关闭等措施,同时要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③完善行政措施,强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执法手段。将责令限期治理、停产整治等行政强制权赋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④加大对私设暗管等规避监管行为的处罚力度。 该法主要规定有: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 (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现行1982年宪法第26条第一款:“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的总政策。 (2)环境保护基本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同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3)环境保护单行法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单行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同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目前,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几乎覆盖了所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领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目前,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着大量的行政规章,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办法》、《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等。 (6)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是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定环境问题制定的,在本地范围内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各地都存在着大量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如《北京市实施%26lt;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6gt;办法》等。 (7)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实施污染控制,而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五类三级组成。“五类”指五种类型的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及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三级”指环境标准的三个级别: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及地方环境标准。国家级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级标准包括五类,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制定、审批、颁布和废止。地方级环境标准只包括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凡颁布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标准未做出规定的,仍执行国家标准。 (8)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指我国缔结和参加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条约及议定书等。目前我国已缔结及参加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如《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清单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清单(不含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环境保护法律 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l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三、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 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l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l 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 l 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l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l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四、环境保护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l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一号局令) l 国家环境保护局法规性文件管理办法(第二号局令) l 放射环境管理办法(第三号局令) l 环境保护信访管理办法(第四号局令)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五号局令) l 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第六号局令) l 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第七号局令)l 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八号局令) l 环境监理执法标志管理办法(第九号局令) l 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第十号局令) l 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第十一号局令) l 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第十二号局令) l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三号局令) l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第十四号局令) l 环境工程设计证书管理办法(第十五号局令)

按时间顺序列出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按时间顺序列出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文+英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2-08-23] Marin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06-18] Grassland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01-21] Water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89-08-29] Land managem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991-05-24] Rul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06-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Radioactive pollution preven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NOISE POLLUTION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11-18] Regulation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7-11-01] Energy Conserva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04-29] Fores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03-20] Specific Rules for Enforcing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Law on Water Pollution of the P.C.C.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04-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10-31] The Fisher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2001-03-20] Raising livestock pollution prevention management methods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2001-08-31]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sertific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06-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omoting Clean Produc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06-29]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omoting Clean Produc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5-02-28] Renewable Energ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5-04-01]

2020年 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汇编-安全文化

XX有限公司 MS-CARE-01 社会责任及EHS手册 (1.0版) 制订: 审批: 2020-1-1发布 2020-1-1实施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6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76) 内蒙古自治区高盐水污染防治指导规范(内政办发【2014】38号) (83)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8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96)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118)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 (16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72)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 (200)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 -2007) (233)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7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279)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2013) (285)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31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319) 煤制天然气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30179-2013) (32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 (330)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 (341)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版) (348)

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XX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

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讲解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 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 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 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

求公众意见。 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 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 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 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 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 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 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 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 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 罚款,并予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款识别

Xxx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条款识别 编制: 审核: 批准: 二?一八年四月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款识别一、概述通过对环境适用法律、法

规和其他要求遵循情况的识别,为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从而履行项目遵循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二、环境因素有关适用法律、法规的清单 1、宪法 2、刑法 3、环境保护法 4、建筑法 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6、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7、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8、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9、大气污染防治法 10、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11、水污染防治法 12、水土保持法 13、节约能源法 1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三、相关条款的识别 1、宪法 第九条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第十四条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危害。 2、刑法第二编分则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第三百三十八条: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效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源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成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百四十六条单位犯本节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五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 处罚。 3、建筑法 第四十一条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规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清单资料

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适用法律法规及环境管理体系法律法规编制单位: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2016年2月25日 序号类别法律、法规、标准名称颁布时间实施时间颁布部门 符合 性 评价 存放地点适用条款 1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1989.12.26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27、33条 2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 2008.6.1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29、31条 3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15.8.29 (修订通过) 2016.1.1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31、36、42、43 4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10.30 2013.6.29 (修订实施)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16、41、44、50条 5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2.29 1997.3.1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28、29、30条 6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 2002.10.1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6、7条 7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7.10.28 (修订通过) 2008.4.1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22、37条 8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15.4.24 (修订通过) 2015.4.24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22条 9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10.12.25 (修订通过) 2010.12.25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19条 10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2003.9.1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16-20条 11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29 2003.1.1 全国人大符合生产管理部18-31条 12 行政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5.7 2003.5.9 国务院符合生产管理部全部 13 行政法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2003.10.9 2003.10.9 国务院符合生产管理部全部 14 行政法规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1990.8.15 1990.8.15 国务院符合生产管理部全部 15 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8.3 1996.8.3 国务院符合生产管理部全部 16 行政法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2.6.28 1992.8.1 国务院符合生产管理部全部 17 行政法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8 1998.11.29 国务院符合生产管理部16-23条 18 部门规章散装水泥管理办法2004.4.8 2004.4.8 商务部等七部符合生产管理部8、13、15、16、23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成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 (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现行1982年宪法第26条第一款:“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的总政策。 (2)环境保护基本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3)环境保护单行法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单行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目前,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几乎覆盖了所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领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 (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目前,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着大量的行政规章,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办法》、《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等。 (6)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是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政府机关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定环境问题制定的,在本地范围内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国各地都存在着大量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如《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等。 (7)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实施污染控制,而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五类三级组成。“五类”指五种类型的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及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三级”指环境标准的三个级别: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及地方环境标准。国家级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级标准包括五类,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制定、审批、颁布和废止。地方级环境标准只包括两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凡颁布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标准未做出规定的,仍执行国家标准。 (8)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是指我国缔结和参加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条约及议定书等。目前我国已缔结及参加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如《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 (二)法律法规体系中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是环境保护法的基础,是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依据。 (2)环境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除宪法外占有核心地位,有“环境宪法”之称。 (3)环境保护单行法是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领域或特定的环境管理制度而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是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化,是实施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法律依据。地位和效力仅次于环境保护基本法。 (4)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按照法定程序颁布或通过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法规,其效力低于环境保护基本法和环境保护单行法。可以起到解释法律、规定环境执法的行政程序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环境保护基本法和单行法的不足。 (5)环境保护部门规章是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行政机关依照《立法法》授权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行政规章,效力低于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6)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位阶较低,其内容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7)环境标准为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提供依据,其作用主要是:①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②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③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的根据;④环境样品标准是标定环境监测仪器和检验环境保护设备性能的法律依据。 (8)环境保护国际公约与我国环境法有不同规定的,优先适用国际公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和试题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单位::得分: 一、选择题(30个小题,共30分,每个小题1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新环保法明确规定,本法自起施行。每年6月5日为。( C ) A、2014年10月1日;联合国环境日 B、2014年11月1日;世界环境日 C、2015年1月1日;环境日 D、2015年1月1日;世界环境日、 2.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ABC) A、技术; B、设备; C、材料和产品; D、工艺; 3.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损害担责的原则。(ACD)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 C、综合治理; D、公众参与; 4.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CD ) A、社会教育机构; B、职业技术学校等; C、教育行政部门; D、学校; 5.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和负责。(BC ) A、科学性; B、真实性; C、准确性; D、及时性; 6.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和,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AB )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C、国际环境质量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协会标准; 7.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ABC) A、环境保护技术装备; B、资源综合利用; C、环境服务; D、环境保护研发; 8. 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和,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AC )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 我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她公害”,并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与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与保护森木”等。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与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利对污染与破坏环境的单位与个人进行检举与控告”。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律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4)排污申报登记制度;(5)限期治理制度;(6)现场检查制度;(7)污染事故报告制度等等。环境保护小常识: 使用塑料袋会增加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更严重的就是塑料在自然中不能降解,若进行焚烧,又会产生有害气体,大量废弃塑料袋的堆积,已经造成农田与河流的严重污染,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购物、买菜,应该使用布袋子与菜篮子或使用天然原料制成的纸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会产生大量废物,废弃后的塑料餐盒回收再生产成本高,废弃在环境中不易生物降解,焚烧处理又会产生二次污染。所以,不仅我们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还要说服我们周围的人都利用耐用品或可降解餐盒来替代它。 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每年夏秋两季双抢时节,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路边树旁,得不到及

时妥善处置,大部分秸秆采用就地焚烧的办法。秸秆燃烧,首先会产生浓烟,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其二,浓烟会影响田间附近的机场、公路、铁路的正常交通运输。其三,燃烧秸秆容易引燃堆放在附近的其它粮食、农作物与树木,产生火灾隐患。 露天烧烤的污染危害: 露天烧烤,使用的就是木炭或小煤炭,随烤随吃,烟气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向空气中排放。远处望去一片乌烟瘴气。烧烤烟气中除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外,还含有强制癌物苯,由于脂肪、肉渣、调味品等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据监测,烧烤区域苯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的3、2倍。在烧烤摊点排放的烟气中苯超标达60-100倍,悬浮颗粒物的排放浓度就是锅炉的5-7倍,严重超标。同时,烧烤点的烟气又属于低空排放,不仅危害烧烤者、食用者,而且污染周围环境。 尽量减少手机的辐射危害: 手机向多功能发展已成为未来的新潮流。但手机电磁辐射问题越来越多,被广大消费者所关注。从2001年10月起,全球手机厂商所销售的新手机都必须标明七嘴八舌强度。使用手册中标明的SAR为电磁波能量吸收比值,就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所吸收的电磁波能量。SAR最大值发生地手机拨号的时候,手机接通后SAR值将锐减。而电磁辐射源距离人体每近1毫米,SAR值就会增大许多。为此,在手机的购买选择时,要注意选择发射功率低、对人体危害小的手机。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关于环境问题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为纪念这次大会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8年发布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汇总

汇总 | 2018年发布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汇总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正)》 4.《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二、行业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2019年7月1日起实施)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2019年3月1日起实施)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 453-2018)(2019年3月1日起实施) 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2019年3月1日起实施) 6. 《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945.1-2018); 《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945.2-2018) 7.《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 三、国家标准 1.《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3552-2018) 2.《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改单 四、行业标准 1.《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 2302—2018) 2.《制糖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3-2018); 《陶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4-2018); 《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5-2018); 《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6-2018) 3.《黄金行业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943-2018) 4.《烟气循环流化床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HJ 178-2018)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HJ 179-2018) 《氨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HJ 2001-2018) 5.《铜镍钴采选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6-2018) 《铅冶炼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7-2018) 《印制电路板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8-2018) 6.《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总则》(HJ942-2018) 7.《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农副食品加工工业-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HJ860.3-2018) 8.《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淀粉工业》(HJ860.2-2018) 9、《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电池工业》(HJ967-2018)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磷肥、钾肥、复混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工业》(HJ864.2-2018) 10.《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汽车制造业》(HJ971-2018)

《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6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76) 内蒙古自治区高盐水污染防治指导规范(内政办发【2014】38号) (83)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8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96)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118)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 (16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72)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 (200)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 -2007) (233)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27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279)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2013) (285)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311)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318) 煤制天然气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30179-2013) (3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 (329)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2007) (340)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年版) (347)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 1、环境保护法 ▲定义:也叫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 系,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含义: ——环境法是一些特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法的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 ——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 2、环境法的制定 ——宪法由全国人大制定。 ——环境保护基本法和各单行法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制定。 ——环保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 ——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制定。 ——地方性法规依据法规的级别和适用区域分别由省(区、市)、地(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制定。

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环境法体系的层次结构 2、环境法体系内容结构

3、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保护法 1)整体环境保护法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规划法; ★国土整治法; ★城乡规划法。 2)污染和其它公害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海洋污染防治法; ★辐射污染防治法等。 3)自然保护法 ★自然保护基本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 ★野生植物保护法; ★水土保持法; ★荒漠化防治法; ★湿地保护法; ★风景名胜保护法;

★自然遗迹保护法; ★人文遗迹保护法; ★海岸带保护法; ★绿化法等。 4)自然资源保护法: ★土地资源保护法; ★水资源保护法; ★森林资源保护法; ★草原资源保护法; ★矿产资源保护法; ★水产资源保护法; 5)特别方面环境管理法: ★开发建设环境管理法;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法; ★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法;★环境监测法; ★环境监理法; ★环境宣传教育法。 6)环境标准法: 7)环境责任和程序法: ★环境行政处罚法; ★环境损害赔偿法; ★环境犯罪惩治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