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解剖生理概要

肠解剖生理概要

肠解剖生理概要

1.小肠解剖及生理小肠是指从十二指

肠球部至回肠末端之间的一段肠管,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成人正常全长3~5m,但存有个体差异。十二指肠和空肠交界处位于横结肠系膜根部,第二腰椎的左侧,为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Treitz韧带)所固定。空肠和回肠全部位于腹腔内,仅通过小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小肠肠壁分为浆膜、肌层、黏膜下层、黏膜等4层。

小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小肠的静脉分布与动脉相似,最后汇集成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成门静脉干。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黏膜分泌含有许多酶的碱性肠液。男性成人的这些内源性物质的液体量估计8000m 1/d,因此,在小肠疾病如肠梗阻或肠瘘时,可引起严重的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失调。

2.结肠解剖及生理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下接直肠。升结肠与横结肠的交界处称为肝曲,横结肠与降结肠的交界处成为脾曲。

右半结肠的血液由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左半结肠的血液由肠系膜下动脉供应,静脉与动脉相似,分别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肠系膜下静脉而汇合入门静脉。

结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葡萄糖,无机盐,部分胆汁,储存、排泄粪便,同时结肠可分泌碱性黏液,以润滑黏膜。

3.直肠解剖及生理直肠是结肠的

延续,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15cm.直肠两端狭窄,中间扩大成为直肠壶腹。

直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一、胃的解剖 (一)胃的位置和分区胃位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上端与食管相连的人口部位称贵门,距离门齿约40 cm,下端与十二指肠相连接的出口为幽门。腹段食管与胃大弯的交角称贵门切迹,该切迹的粘膜面形成责门皱璧,有防止胃内容物向食管逆流的作用。幽门部环状肌增厚,浆膜面可见一环形浅沟,幽门前静脉沿此沟的腹侧面下行,是术中区分胃幽门与十二指肠的解剖标志。将胃小弯和胃大弯各作三等份,再连接各对应点可将胃分为三个区域,上1/3为责门胃底部U (upper)区;中1/3是胃体部M (middle)区,下1/3即幽门部L (lower)区(图37-1). (二)胃的韧带胃与周围器官有韧带相连接,包括胃隔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胰韧带,胃凭借韧带固定于上腹部。胃胰韧带位于胃后方,自腹腔动脉起始处向上达到胃与贵门部,其内有胃左动脉走行,参与组成小网膜囊后壁。 (三)胃的血管胃的动脉血供丰富,来源于腹腔动脉。发自腹腔动脉干的胃左动脉和来自肝固有动脉的胃右动脉形成胃小弯动脉弓供血胃小弯。胃大弯由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胃网膜右动脉和来自脾动脉的胃网膜左动脉构成胃大弯的动脉弓。来自脾动脉的数支胃短动脉供应胃底。胃后动脉可以 是一支或两支,起自脾动脉的中1/3段,于小网膜囊后壁的腹膜后面伴同名静脉上行,分布于胃体上部与胃底的后壁。胃有丰富的粘膜下血管丛,静脉回流汇集到门静脉系统。、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均回流人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则回流人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即冠状静脉)的血液可直接注人门静脉或汇人脾静脉;胃右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图37-2)。 (四)胃的淋巴引流胃粘膜下淋巴管网丰富,并经责门与食管、经幽门与十二指肠交通。胃周淋巴结,沿胃的主要动脉及其分支分布,淋

胃肠外科学课件

胃肠外科学课件 胃肠外科学是医学中专门研究胃肠道疾病及手术治疗的科目。在这门学科中,我们将学习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结构,各种胃肠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技术。本课件将针对胃肠外科学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结构 1. 胃的解剖结构: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器官,位于腹腔中上部。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混合食物,以及开始消化蛋白质。胃分为贲门、体部、底部和幽门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2. 小肠的解剖结构:小肠是胃肠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具有特定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3. 大肠的解剖结构:大肠是连接小肠和直肠的一段肠道,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物质转化为粪便。大肠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每个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二、常见胃肠道疾病及诊断方法 1. 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壁或十二指肠壁发生的溃疡性损伤。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饥饿感、恶心和呕吐等。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内镜检查、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2. 胃癌:胃癌是胃黏膜或黏膜下层发生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 消瘦、乏力、上腹痛和消化不良等。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内镜 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3. 肝硬化:肝硬化是由慢性肝病引起的肝脏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破 坏和失代偿。常见症状包括腹水、腹胀、黄疸和肝性脑病等。诊断方 法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 三、胃肠道手术治疗方法 1. 胃切除术:胃切除术是指将胃部分或全部切除的手术,常用于胃癌、溃疡病和胃出血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胃切除术包括全胃切除术、部分胃切除术和幽门括约肌切开术。 2. 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是指将胆囊切除的手术,常用于胆囊结 石和胆囊炎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胆囊切除术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和开腹胆囊切除术。 3. 结肠切除术:结肠切除术是指将肠段切除的手术,常用于结肠癌、克隆氏症和结肠息肉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结肠切除术包括直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和横结肠切除术。 总结: 胃肠外科学涵盖了胃肠道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通过 本课件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掌握 常见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方法,以及不同胃肠手术治疗的技术和应用。

消化系统解剖知识点总结

消化系统解剖知识点总结 消化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 系统 结肠、直肠和肛管)。其中口腔至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 组成 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口腔腺、肝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 第一节 消化管 一、口腔(oral cavity ): 1、界限: 1)前壁:唇(人中、唇红) 2)后壁:咽峡 3)上壁:腭 硬腭 软腭: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 4)侧壁:颊(有腮腺管开口) 5)下壁:口腔底 分部:借上下牙弓和牙龈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 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 咽的分界。 2、牙齿(teeth ) 1)分部: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 2)组成:牙本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 3)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 4)牙的种类和排列:第一套牙称乳牙20个,可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 三类。第二套牙称恒牙共32个,可分为切牙、尖 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类。 5)牙式: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 记号划分上、下颌及左右半,共4区,并以罗马数字Ⅰ~Ⅴ标 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 Ⅳ 表示右下颌第一磨牙 6 表示左上颌第一恒磨牙 右 左 右 左

3、舌(tongue ) 1)分部:分为舌体和舌根,舌体前端称为舌尖。 2 )舌乳头 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 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含味蕾。 3)舌肌: 舌内肌 舌外肌:颏舌肌,两侧同时收缩,舌向前下,一侧瘫痪,舌 尖偏向患侧。 4)舌下面: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 4、口腔腺 二、咽(pharynx 1、位置:颅底至第六颈椎体下缘,颈椎椎体的前方 2、形态:上宽下窄、漏斗状的肌性管道。 3、分部:以腭帆后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鼓管扁桃体、咽扁桃 体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称咽隐 窝,是鼻咽癌好发部位。 2)口咽部:腭扁桃体、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 咽淋巴环:围绕在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存在有咽 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 环,具有防御功能。 3)喉咽部:梨状隐窝,异物易存留。 三、食管(esophagus )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接,下端在约平第11胸 椎高度,于中线左侧,与胃的贲门相接。 1、分部: 1)颈部 T6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气管后方,长约5cm 2)胸部 胸骨静脉切迹至膈的食管裂孔,长约18~20 cm 3)腹部 膈的食管裂孔与贲门之间,长1~2cm 。 2、狭窄: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 狭窄的次序 狭窄的位置 距中切牙的距离 距鼻前孔的距离 第一狭窄 在食管的起始处 15cm 20cm 第二狭窄 在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的左前方处 25cm 30cm

第一节 结肠解剖

第六章结肠 第一节结肠的解剖及生理 一、结肠的解剖 结肠(large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呈M6-7cm,图6-1 2、 3、肠脂垂: 100-500 志。 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 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

(二)升结肠(ascending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 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 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 下与 (五)乙状结肠(sigmoidcolon):平左髂嵴处与降结肠相连,沿左髂窝下行穿过左侧 髂腰肌、髂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呈乙字形弯曲,平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上段较短,称髂结肠,下段较长,称盆结肠,其长度差异较大,长约20-70cm。乙状结肠属腹膜内器官,有较长的同名系膜连于盆骨侧壁,活动性大,有时可发生肠扭转。 二、结肠的组织结构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最新知识点)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2011-01—13 19:49:43| 分类:解剖|标签:大小肠 |字号大中小订阅 盲 肠 大肠l arge intes tine是消化 管的下段,全 长约1.5cm, 分盲肠、阑尾、 结肠、直肠和 肛管. ? 除直肠、肛管 以及阑尾外, 结肠和盲肠具 有三种特征性 结构,即结肠 带、结肠袋和

肠肢垂。结肠带coli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haustr aof 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

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肠肢垂epiploicae ap- pendice 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 盲肠caecum 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

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

至到达肝右叶 下方,低位盲 肠可到达小骨 盆内。 ? 阑 尾 阑尾 v e rmif orm ap pendi x的根 部连于盲肠的 后内侧壁,远 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 。 儿童的阑尾与 其身高相比, 相对较成人为 长。中年以后 逐渐萎缩变 小。阑尾的外径介于 盲肠和阑尾 盲肠和阑尾

结肠的解剖与生理及临床表现

结肠的解剖与生理及临床表现 1.结肠解剖 结肠起自盲肠上端,至第3骶椎平面移行为直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与乙状结肠4部分。长1.5m。 盲肠、横结肠以及乙状结肠全部位于腹腔内,并具有系膜,活动度大。而升结肠和降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仅前部和两侧肠壁有腹膜覆盖,后壁则在腹膜外,较为固定,一旦穿孔,容易引发腹膜后间隙的感染。乙状结肠的长度、弯曲和位置的个体差异较大。 乙状结肠:乙状结肠的长度、弯曲和位置的个体差异较大。结肠带在乙状结肠逐渐变宽,乙状结肠是憩室、恶性肿瘤的多发部位。 其有很大的伸展度,因此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可能发生乙状结肠扭转结圈,极难通过,需旋转镜身、改变体位,或加手法推扳,方能使肠镜通过。 2.结肠的解剖特点: ?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 ?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六分之一,因而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 ?③肠脂垂:由肠壁粘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3.结肠的血液供应 肠系膜上动脉→右半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左半结肠 静脉与动脉伴行,分别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 肠系膜下V →脾V ↘门静脉 系膜上V ↗ 4.结肠的淋巴分布 ?结肠淋巴组织以回盲部最多,乙状结肠次之,肝区和脾区较少,降结肠最少。 ?结肠淋巴结分成四组:①结肠上淋巴结,肠壁肠脂垂内;②结肠旁淋巴结,边缘动脉附近及动脉与肠壁之间③中间淋巴结。结肠动脉周围。④中央淋巴结。肠系膜上下动脉周围。 ?结肠淋巴不仅流向结肠动脉根部的淋巴结,而且与邻近动脉弓附近的淋巴结沟通,因此在结肠癌根治手术时,应将该部位结肠动脉所供应的整段肠管及其系膜全部切除。 5.结肠的神经 结肠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肠神经系统有独立性,但接受中枢神经支配。

胃肠道解剖学

胃肠道解剖学 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由胃和肠组成,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以及排除废物。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对其正常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和其相关信息。 1. 胃的解剖结构 胃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一个扁平的器官,主要作用是储存和分解食物。胃的解剖结构包括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胃底位于膈肌的上方,与食管相连。胃体是胃的主要部分,位于胃底和胃窦之间。胃体内有许多褶皱,称为胃皱;这些褶皱能够扩展和伸展,以容纳不同量的食物。胃窦连接着胃体和十二指肠,通过括约肌来控制食物的通过。 2. 肠的解剖结构 肠是胃肠道的一部分,由小肠和大肠组成。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它分为三个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位于胃与空肠之间,是肠道中最短而最宽的部分。它连接着胃和空肠,主要负责将胃中的食物进一步分解和转移至空肠。空肠是小肠的主要部分,主要吸收营养物质。回肠是小肠的最后一部分,连接着空肠和结肠。 大肠是肠道的后部分,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并将其排出体外。大肠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分,

位于右下腹部。结肠是大肠的主要部分,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 肠和S形结肠。直肠是大肠的末端,连接着肛门。 3. 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还包括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胃的血液供应主要 由冠状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提供,静脉回流主要通过门静脉系统。肠道 的血液供应主要由肠系膜动脉提供,静脉回流主要通过肝门静脉。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主要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控制。迷走神经 通过副迷走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神经信号,对胃肠 道的运动和分泌起调节作用。交感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神 经信号,对胃肠道的收缩和舒张起调节作用。 在胃肠道解剖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细节和相关结构值得深入研究和 探索,比如胃肠道的黏膜结构、淋巴系统、肌层结构等。这些细节的 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胃肠道的功能与生理过程。 总结: 胃肠道解剖学是对胃和肠的结构和组织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了解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和生理过程至关重要。胃肠道的解 剖结构包括胃的位置和组成、肠的各个部分、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等。通过深入研究胃肠道解剖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 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负责将摄入的食物分解、吸收和排除。本文将介绍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解剖结构 消化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和胰腺等。下面将一一介绍这些器官。 1. 口腔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它包括唇、齿、舌和腭等结构。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同时唾液中的酶开始分解淀粉。 2. 食管 食管是将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管道。它位于胸廓和腹腔之间,并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顺利送入胃中。 3. 胃 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分泌胃液,用于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胃通过搅拌和混合作用,将食物转化为半流体状态,称为胃食糜。 4. 小肠

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段,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它分泌肠液,帮助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5. 大肠 大肠主要起到水分吸收和残余物质的聚集作用。它由盲肠、结肠和直肠组成,最终将未消化的物质转化为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6. 肝脏 肝脏是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腔中上部。它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胆汁的产生和分泌、代谢物质的转化以及解毒等。 7. 胰腺 胰腺是一个位于腹腔深处的腺体器官,它分泌胰液,含有多种酶用于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二、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和排泄。 1. 消化 消化是将食物分解为较小的、可被吸收的分子的过程。口腔中的唾液分泌淀粉酶,胃液分泌胃蛋白酶和胃激酶,且胰液分泌多种酶,它们协同作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分解为小分子,以便于吸收。 2. 吸收

吸收是指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液或淋巴中,以供全身细胞 利用。主要发生在小肠的上皮细胞中,通过微绒毛和细胞膜上的转运 蛋白,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物质吸收进入血液。 3. 排泄 排泄是指将未被吸收的废物和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大肠将未被吸收的物质通过吸收水分的作用,转化为粪便,最终由肛 门排泄。 三、消化系统的调节 消化系统的功能需要受到一系列的调节,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 统和局部调节三个层面。 1.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对消化器官进行调控。 迷走神经对消化系统具有兴奋作用,可以促进食欲和胃肠道蠕动。而 交感神经则具有抑制作用,会减少胃肠蠕动和降低消化液的分泌。 2. 内分泌调节 内分泌调节主要通过消化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激素来完成。常 见的激素包括胃泌素、胰岛素和胆固醇,它们通过血液传递到目标器官,调节消化功能。 3. 局部调节

结肠的解剖生理

结肠的解剖生理 *导读: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长约130cm,约为小肠的四分之一。结肠比小肠短而粗,盲肠直径7.5cm,向远侧逐渐变小,乙状结肠末端直径只有 2.5cm。……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水和钠的吸收主要在右半结肠,而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也吸收一 些水分,但主要为贮存和排泄粪便。因此,若不及时排便,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久,粪便中的水分会被吸收,粪便变干变硬,引起排便困难。 此外,结肠有分泌钾离子的功能,因而粪便中的钾离子浓度较小肠内容物中的钾离子浓度为高。 人的结肠的长度约为100公分(升结肠15cm,横结肠50cm,降结 肠20cm,乙状结肠45cm,所以结肠全长约130cm),结肠可以将2000c.c的等张性食糜团块,转变为200c.c的半固体粪便,水份 有9成被结肠吸收了。 结肠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大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升结肠,在右下腹回盲部开始身上行,这一段称升结肠;至肝曲手平行身 左走行称之为横结肠,至左侧脾曲然后身下行称之为降结肠。其下端连接乙状结肠、直肠、肛门。

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长约130cm,约为小肠的四分之一。结肠比小肠短而粗,盲肠直径7.5cm,向远侧逐渐变小,乙状结肠末端直径只有2.5cm。结肠的解剖特点有三: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六分之一,因而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③肠脂垂:由肠壁粘膜下的脂肪组织集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引起肠套叠。

十二指肠解剖要点

十二指肠解剖要点 摘要: 1.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 2.十二指肠的生理功能 3.十二指肠的临床意义 正文: 十二指肠是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肠道,它负责连接胃和空肠,承担着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任务。以下是关于十二指肠解剖要点的详细介绍。 一、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 1.十二指肠的位置: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呈c”型包绕胰头。 2.十二指肠的四个部分: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1) 上部: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动为降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十二指肠球。 (2) 降部: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降部(第2 段)。 (3) 水平部: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 (4) 升部:移行为空肠处叫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

二、十二指肠的生理功能 1.消化功能:十二指肠接收胃部输送的食物,分泌胰液、胆汁等消化液,对食物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2.吸收功能:十二指肠能够吸收部分水、电解质、葡萄糖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三、十二指肠的临床意义 1.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患者会出现上腹疼痛、反酸、恶心等症状。 2.十二指肠肿瘤:十二指肠肿瘤较为罕见,主要包括腺瘤、癌等,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黄疸、消瘦等。 3.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治疗方面,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医学对肠道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医学对肠道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胃、小肠和大肠。肠道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消化吸收,排除废物,并维持身体的水平衡。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肠道的认识也越发重要。 肠道不仅仅是一个消化道,它还承担着许多其他的重要功能。首先,肠道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中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可以对抗外来病原体,维护人体的健康。其次,肠道还与神经系统有密切的联系。肠道内有大量的神经元,与大脑之间有着复杂的神经网络,这种网络被称为“肠-脑轴”。这种肠-脑轴的存在使得肠道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有时甚至能够影响情绪和行为。 另外,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肠道内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共同组成了肠道微生物群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其他有益物质,并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它们还可以通过与人体的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影响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发展。

因此,对肠道的认识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肠道结构和功能、肠道微生物群落以及肠道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肠道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探究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找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方法,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促进肠道和整体健康的提升。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需要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展开进行介绍。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编写: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 文章结构有助于读者对全文内容的整体了解。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首先给出对肠道的概述,简要介绍肠道与人体的重要关系。接着,将详细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让读者明确本文的目标和重要性。 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肠道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消化吸收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将着重介绍肠道微生物群落在

解剖生理

1、口腔、咽腔直接相通,无软腭、唇、齿,但有上下喙。舌无味觉乳头,仅有少量味蕾。 2、嗉囊:食管的膨大部,鸡的偏于右侧,有储存和软化食物的作用。 3、胃:分为腺胃(内表面有腺胃乳头)和肌胃(砂囊,鸡)。 4、肠:回、盲肠等长,盲肠有两条(其基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盲肠扁桃体,无结肠,有卵黄囊憩室 5、泄殖腔:呈球形囊,是消化、泌尿、生殖系的共同通道。包括粪道(前部)、泄殖道(中部,其顶壁有输尿管、输精管或输卵管的开口)、肛道(后部,其顶壁有腔上囊的开口)。 二、 1、喉:无声带,只有环状和勺状软骨。 2、鸣管:位于胸前口、气管分叉处,是禽的发声器官,由中间的鸣骨和内外侧的鸣膜构成。公鸭鸣管形成膨大的骨质鸣泡,故发声嘶哑。

3、肺:嵌入肋间隙内,不形成支气管树。 4、气囊:与肺相通,是禽类特有的器官,有9个气囊:锁骨间气囊(1个),颈气囊、胸前气囊、胸后气囊、腹气囊各一对。 四、泌尿系统 1、由肾和输尿管组成,无膀胱。输尿管开口于泄殖道。 五、生殖系统 (一)雌性:只左侧发育成熟,右侧退化。 1、卵巢: 2、输卵管: 分部:漏斗部,膨大部,峡部,子宫部,阴道部。 (二)雄性: 1、睾丸:。 2、附睾 3、输精管:沿脊柱两侧、肾腹侧面与输尿管并行开口于泄殖道。 3、阴茎:公鸭和公鹅阴茎发达。公鸡无阴茎,却有一套完整的交媾器,包括一对输精管乳头、一对脉管体、阴茎体和淋巴壁。刚

出壳的雏鸡,阴茎体明显,外翻用以鉴别雌雄。 六、淋巴系统 1、胸腺:呈黄色或灰红色,从颈前部到胸部沿着颈静脉延伸为长链状。 2、腔上囊:又称法氏囊,位于泄殖腔背侧,呈球形,白色,性成熟后退化。能产生B淋巴细胞的初级淋巴器官。 3、脾:棕红色,球形,位于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右背侧。 4.肠道淋巴集结:包括回肠淋巴集结、盲肠扁桃体(位于盲肠基部) 七、神经系统 坐骨神粗大,在股下1/3处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回肠医学知识点

回肠医学知识点 回肠,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位。它位于小肠中段,是将 食物从胃进一步消化和吸收的关键环节。回肠的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涉及许多医学知识点。本文将深入探讨回肠相关的医学知识,包括结 构解剖、生理功能和常见疾病等方面。 一、回肠的结构和解剖 回肠是小肠的一部分,它与空肠相连,在胃的下方呈卷曲状。回肠 由许多蠕动的短弯曲肠段组成,这些肠段被称为回肠袋。回肠的内腔 表面有大量的绒毛,增加了吸收表面积。此外,回肠壁还有许多淋巴 组织,对免疫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回肠的生理功能 回肠在消化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1.消化吸收 回肠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将食物继续消化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胰腺 分泌的消化酶和胆汁在回肠中发挥作用,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 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以便被绒毛吸收。 2.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回肠不仅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还承担着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重任。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等机制,回肠细胞从肠腔中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水盐平衡。

3.免疫功能 回肠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大量的淋巴组织和免疫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并排除入侵的病原体,提供免疫保护作用。此外,回肠还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相关物质。 三、回肠的常见疾病 回肠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发挥良好的生理功能,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些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回肠疾病: 1.回肠综合征 回肠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回肠。它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贫血等。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和遗传因素有关。 2.回肠扭转 回肠扭转是回肠发生移位并旋转的情况。它可能由肠道肿瘤、炎症等引起。症状包括剧烈腹痛、呕吐、肠梗阻等。如果不及时处理,回肠扭转可能会导致组织坏死和坏疽。 3.回肠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也可以发生在回肠中。常见的回肠恶性肿瘤包括回肠腺癌和类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可能出现腹痛、消瘦、恶心等。 四、回肠相关的医学进展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 一、消化系统的一般结构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二、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由大块→小块;由干→湿;通过咬切、磨碎、吞咽、胃肠蠕动运送下行→排出。 化学性消化:复杂的大分子物质(消化)→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三、功能: 消化食物、摄取营养、排除残渣及防御、内分泌。 1、舌(tongue)是位于口腔底的肌性器官 2、舌的功能:搅拌、吞咽、发音、味觉。舌尖舌体舌根 牙的构造:釉质牙冠牙质牙颈牙根牙腔牙髓、牙根管牙更尖 牙的功能:咬切、撕裂、研磨食物和协助发音等。 五、小肠small intestine 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第二节消化腺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胰、肝和肠腺等。 胃腺和肠腺存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属管内腺,而唾液腺、肝和胰则位于消化管之外,属管外腺,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消化管。

第二部分消化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例如:蛋白质→氨基酸和多肽; 糖类→葡萄糖或果糖;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一、概念及方式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 吸收: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变)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系统除了消化和吸收两大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2、自律性3、紧张性4、富有伸展性5、对某些理化刺激较敏感 三.消化腺及其分泌 功能:1、改变pH 2、分解作用3、稀释食物4、分泌黏液、抗体和液体,保护作用分泌为耗能过程 四、胃肠激素 消化管也是身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统称

主管护师 外科护理学 第二十章 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二十章肠疾病病人的护理 【肠疾病——内容较多的章节】 1.解剖生理概要 2.急性阑尾炎 3.肠梗阻 4.肠瘘 5.大肠癌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 大纲 (一)小肠的解剖生理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静脉——汇入门静脉。 (二)阑尾的解剖生理 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 阑尾动脉——无侧支的终末动脉——血运障碍时易致阑尾坏死。 (三)大肠的解剖生理 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

结肠的静脉——经肠系膜上下静脉——门静脉。 第二节急性阑尾炎 1)病因、病理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要点 5)护理措施 6)特殊类型急性阑尾炎的特点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最常见——阑尾管腔阻塞。 细菌感染——G-杆菌和厌氧菌。

2.病理——【总结】 转归: ①炎症消退; ②炎症局限化; ③炎症扩散:弥漫性腹膜炎,或引起化脓性门静脉炎、感染性休克。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穿孔——腹膜炎和麻痹性肠梗阻。 盆腔位阑尾炎或出现盆腔脓肿时——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黏液便(直肠刺激症状)。

较重者——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等。 如发生门静脉炎——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2.体征 最重要的体征——右下腹固定的压痛。 如腹膜刺激征范围扩大——阑尾穿孔。 右下腹触及边界不清、较为固定的压痛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 特殊体征: 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 病人仰卧位,先用右手压迫左下腹部,再用左手反复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积气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 2.腰大肌试验: 病人左侧卧位,将右大腿向后过伸,腰大肌紧张,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位置较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