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 : , .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社思),如何影响他人(社影),又如何互相关联(社关)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2. (事后知明偏见):, , ’s .

3. (田园研究): ,

(相关研究): .( ) .

: .( )

: ..

, .

(实验研究) .)

: .(随机分配)

,

:(单盲或双盲实验)

’s . , a .

4. (焦点效应): , (直观的) (高估)(程度)’s .

(透明度错觉): .

5. (自我概念): A ’s ,” I?”

6. (自我参照效应): .

7. (社会比较): , :

社会比较的三种类型:上行社会比较:即与比自己成就大得多的人比较。下行社会比较:同不如你的人做比较。与自己相仿的人做比较

8. (个人主义): : ’s ’

(集体主义): (优先)’ ’

9. (自我效能感): ’s . A , , ’ .

10. (习得性无助):

11. (自尊): A ’s .

12. (自我服务偏见) .

13. (虚假普遍性): .

(虚假独特性): , a .

14. (自我设限)’s a .

15. (归因理论): ’ . ’s .

海德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

(常识性归因): , , ‘’,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

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3. 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

16. (错觉关联) a , a .

17(态度) , ’s , , .

18(登门槛效应): a a .

19. (自我知觉理论): , , .

20. (攻击): . , ’s .

(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

21. (从众):a .

22. : a ,

.

23. (社会懈怠): a .

24. (去个体化) , .

25. (群体极化): ; a ’ , a .

26. (利他主义): a ’s ’s .

27 (认知失调): .

28(偏见) a

29(直觉):a .

论述题:

1.决定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

: .(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图式是对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自我图式:关于我们自己的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基于我们过去的经验,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计我们自己的行为。

: , (行为不良).

.

1.

2.

3 a .

2. 自我服务偏见的表现:

1. ’s .

: I A I . I D .

2. . : I’m .

3. . : 50% . I .

4. . : I .

3.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 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须标示自身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先心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相互冲突的表现。解决认知不协调方法:1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3引进心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恢复平衡方法:1改变或否定其中一个元素,2降低一个或两个元素的重要性或强度,3增加心的认知元素

减少认知失调方法:1 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他与另一个相一致;2增加心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衡量;4改变行为: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4. ?( 预测从众的因素)

(群体规模) .

3~5人比1~2人能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

(一致性)’s – .

一系列实验表明,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就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凝聚力) a .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

(地位) . .

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人们尽量避免与地位低的或受别人嘲笑的人的意见相一致。

(公开反应) .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群体之外的人提出的少数派观点对我们的影响小于自己群体内提出的观点。经典从众实验:阿西线条实验,谢里夫的规范形成实验(暗室观点效应)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权威的接近性和合法性;机构的权威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一:(1当情景模糊不清时;当我们不确定自己怎样做或没有合理想法时,你会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越不确定,越容易从众。2当情景危急时,当处于危急时刻时,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应采取哪种行为,于是别人怎么做,我们便怎么做。3当情景中有专家时,在模糊情景中,一个人具备有关注情景的知识越多,他的行为对他人的指导作用越大。)

:阿西指出,低自尊的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研究发现那些强烈需要他人认同的人更可能发生从众行为。等人的研究显示,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少的从众。

? 1 (逆反) 2 (坚持独立性)。1 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会反抗;2 实验研究表明,努力闲置人们的自由常会导致反从众现象。3 实验表明,当个人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并且这种中等程度的会产生较好的自

我感觉。

5. (群体对个人的影响)

1、(社会助长): .

2、(社会懈怠) a .

?

1. , ,

, .

面对挑战性的任务时,人们可能认为付出自己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2 .

假设人们认为小组中的其他成员都靠不住或者没有能力做出多少贡献,那他们也会付出更大的努力

3 a .

对群体实施激励性措施或者让群体为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奋斗也可以提高整体的实力

4. , .(只要团体成员坚信高的努力程度能够取得好的作业成绩并且会带来回报,他们就会努力工作)

5..小组成员都是朋友而非陌生人或成员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时

减少社会懈怠的有效途径:

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

2、帮助成员认识到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到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

3、不要将一个群体组织得太大,可以将一个大群体划成几个规模较小的群体。

3、(去个体化):,

(群体规模)

(身体隐匿)

(唤起和分散活动

(自我意识减弱)

6(攻击性) . , ’s .(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7. (什么因素影响亲密关系):

1、依恋

2、公平性:a a . ’t .

3、 .

8. (利他主义)a ’s ’s .

:

1、(社会交换):’s ’s .

(1)催生帮助行为的报偿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2)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2、(内部奖励)

(1)(避免内疚感的产生)

(2)

A、积极的心境能够显著地促进帮助行为,感激之情和内疚感也影响利他行为。

B、消极心境减少帮助行为。愤怒不可能产生同情

3、(社会准则):

(1)(互惠规范):

, , .

: , , .

(2)(社会责任规范)

: , .

在助人方面,人们一般遵循下列社会规范:

(1)如果他们是环境的受害者,如遇到自然灾害等,他们就会得到全力的援助。

(2)如果他们的困境是因懒惰、不道德、缺乏远见等造成的,社会规范会使其自食其果。

(3)如果把别人的需要归因为不可控的困境,我们就会帮助他。(4)如果我们把别人的需要归因为他个人的选择,我们并不会帮助他。

4、(进化心理学)

(1) (亲缘保护)

?

1、 .

(旁观者效应): a .

(1)(幼儿园面试)

(2)(解释)(, .)

(3)大部分情况下,当他人在场时,我们援助他人的反应会延迟。但在某些情境中,他人在场有时不会抑制人们提供帮助。2、

攻击性榜样助长攻击性行为,漠然视之的榜样也增加冷漠的反应3、 : A a a . A a .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

4、 : , , .

?

1、 :

’s .

有一些人更倾向于帮助他人。

a .(那些具有较高的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和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关心人,也更容易帮助别人。)

, .(那些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如果认为助人能够得到社会赞许,就会迎合他人期望从而显得乐于助人)。

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系、社会责任感强,越关心他人的利益和感受,重视他人的物质与精神利益,从而作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