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

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

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
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

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

华尔街有句名言叫做“截短亏损,让利润奔跑”,很多引经据典的投资者都知道,但却忍不住受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的影响,“贪小便宜、吃大亏”。趋于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反而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这是资本市场一种普遍存在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股价上涨选择赚个蝇头小利而卖出,即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了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而获利了结;股价下跌亏损了反而选择长期持有,面对确定的亏损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了避免价格上涨而后悔,却选择长期持有,一些“短期投机者”往往让自己变成了“长期投资者”,当然仅仅是当他被套牢的时候。结果往往拔掉盈利的鲜花,浇灌亏损的杂草。

再说,投资企业的质地、股价估值的高低确认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且没有统一的定性和定量标准,投资者无所适从的时候更是如此。比如在我们身边,买了10倍股的人很多,赚了几倍的极少,常是过早的落袋为安;但当面对损失时却倾向于对痛苦的否认、纠结于沉没成本,甚至为了挽回损失甘愿冒更大的风险,比如2007年40多元买了中国石油2008年在30多元不但不卖出还继续补仓。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能否给我们些启示?

《当大脑遇到金钱》里引述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向一组大学生描述了如下情形:假设美国正在应对一种不同寻常的疾病,预计这场疾病可能会导致600人死亡。眼前有两种应对方案:如采纳方案A,将有200人获救;如采纳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概率为1/3,而无人获救的可能性则是2/3。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随后,教授以不同措辞把这个情形讲述给第二组学生:如采纳方案a,将有400人死亡;如采纳方案b,无人死亡的概率为1/3,而600人全部死亡的可能性则是2/3。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实验的结果令人目瞪口呆:在第一组学生中,72%的人更喜欢方案A,而在第二组学生中,却只有22%的人选择方案a。实际上,A和a两个方案的结果完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200人活下来”和“400人死去”是一样的含义。但第一个定式圈定的是获救者,着眼于潜在的收益,积极的定式就相当于半满的玻璃杯,因为起点是一无所有,所以装一半水的玻璃杯也是改善;按照半满的心态,方案A 有200人的确定性,自然会让方案B的不确定性变成无法接受的风险。另外,第二个定式则强调死亡者的数量,这就产生了半空的感觉,它让我们为了抱住杯子剩下的东西而不惜冒更大的风险;因此方案a中死亡400人的确定性

就让方案b的冒险变成合情合理的赌注。由于两种定格带给我们的感受全然不同,以至于很多被试对这4个方案的数学等同性居然视而不见!这背后必定有深层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卡尼曼(Kahneman )因前景理论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前景理论有三个基本原理: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这三个原理跟上面的实验结论具有一致性,有人总结了人的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倾向——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并做了定量分析,一般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收益带来的正效用远不能弥补损失带来的负效用,后者约是前者的2.5倍!

但人们为什么会普遍拥有损失厌恶倾向呢?经过搜寻但没有看到相关的解释,在这过程中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比如我们以采集打猎的人类祖先,长期维持在基本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温饱的状态,他们失去等量与获得等量的食物的效用就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当时当地失去食物可能意味着自己饿死或者把孩子饿死,获得等量食物可能只是吃的更饱一些而已。展的更开一些,除了人类以外,只有蚁类、蜂类、鼠类等少数的几类动物会储存食物,绝大

部分动物并没有进化出储存食物的本能,比如我们看动物世界,有这样的画面:狮子把自己的猎物驯鹿吃了不到一半,闭着眼睛在旁边晒太阳任由秃鹫吃剩下的部分,再多的食物已经没有意义;如果狮子的猎物是很小的动物,狮子会保护自己的猎物,甚至冒着巨大的风险也不愿失去,另外狮子在旱季少食的时候还会为了生存冒着马上就死的风险猎捕大象。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对失去更加敏感,更像是一个生存游戏法则,已经嵌入到我们的基因和血液中,就算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甚至在我们今天的投资决策中,也会超过理性并本能的起作用,虽然可能导致更加糟糕的结果。

没有人能做到完全理性,但在应对损失厌恶倾向方面,有些人明显比另外一些人做的更好一些,比如制定自己的投资原则并尽力坚持、尽量从基本面角度衡量投资企业的价值而不是基于股价的变化等。

利息与利率案例分析

利息与利率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2002年人民币存款利率 【案例适用】利率和利息的概念 【案例来源】北京市商业银行网站 【案例评析】 利息是借款者为取得货币资金的使用权而支付给贷款者的一定代价,或者说是货币所有者因暂时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一定报酬。利息作为借人货币的代价或贷出货币的报酬,实际上就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利息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利息率来表示的。利息率通常又叫作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货币额或储蓄存款额之间的比率。用公式可表示为: 利息率=利息额/本金 进一步讲,利息是依据借贷资本价值(即本金)的一定比例(利息率)而计算的货币额。它可以看作是(也应该是)借贷资本的价格,或者说是借贷资本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由借贷资本价值(即本金)所带来的派生收入,也是借贷资本价值(或价格)的变动量(主要是增加量)。 利率一般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Et利率。存款期限越长,意味着货币所有者放弃更多的资金和时间价值(或者说流动性),因而所应获得的报酬越多,从而利率也越高反之,则越低。不同期限存款利率的不同是利率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利率结构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内各类金融投资工具的利率(收益率)、风险、期限以及流动性等方面的构成与匹配状况,它主要包括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利率的风险结构就是指相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这种金融工具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而言,利率和风险呈正比例关系,也即风险越大,利率越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则是指具有相同风险及流动性的投资工具,其利率随到期日的时间长短而不同。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保全价值的前提下快速变现的能力,这种变现能力越强,通常利率越低;变现能力越差,利率就越高。相对于利率的风险结构,利率期限结构更为复杂。一般而言,利率和期限也呈正比例关系,即期限越长,利率越高。 利率变动往往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商业贷款利率变动而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损益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受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较大,金融机构很少贷出利率固定的长期贷款,因为放出长期贷款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源支持,而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贷款。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短期利率会不断攀升,借人短期贷款而支出长期贷款的机构自然要承受风险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在国际信贷业务中逐渐形成了长期贷款中按不同的利率计息,主要有变动利率、浮动利率与期货利率,这些利率具有随金融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放出贷款的机构可由此降低损失。 案例2 【案例名称】欧洲央行坚持不降息 【案例适用】影响利率和利率政策的因素 【案例来源】《北京青年报))2001年4月19日 【案例内容】 2001年4月,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会议上,依旧固执己见,坚持不降息,令期盼欧洲央行大举降息的市场人士大失所望,导致欧元汇率大幅震荡。 由于一直期盼欧洲央行会跟随全球降息潮流降低利率,以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所以欧

基于损失厌恶的行为金融介绍

目录 1、问题的提出 (2) 2、损失厌恶(损失回避)的概念 (2) 3、基于损失厌恶的调查问卷项目的设计 (3) 4、调查问卷的不足和改进 (4) 5、调查问卷的正文和统计结果 (4) 6、结论分析 (7)

基于损失厌恶的投资行为分析报告 1、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人们在商场促销时会疯狂购物,而股价下跌时却忙著卖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中国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行为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主要有:“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羊群”、“处置效应”等;在股价下跌时急于卖股,主要是“羊群效应”、“损失厌恶”。为了探究“损失厌恶”这一现象,作者基于投资者个体因素并结合牛市宏观市场环境下设计调查问卷,并对这一心理现象进行验证分析。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在许多方面尚未成熟。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过度投机性,而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众多中小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中小投资者占投资者的绝大部分,他们的决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发展状况,而他们又以弱势人群的姿态出现,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严重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市场上存在的非理性现象,从而更好地规范证券市场不良行为。作者将从损失厌恶的角度调查分析证券投资市场中是否存在这一心理现象。 2、损失厌恶(损失回避)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

20种教育心理学效应

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效应 下面几种心理效应是我们进行班主任培训时总结整理的,全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还比较通俗.班主任感到很新鲜,对于指导工作,撰写论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这一效应对班主任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做了未来发展预测,然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不要把名单外传。在老师看来,名单中的学生有优秀的,也有学习不尽如人意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经常鼓励你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和鼓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要多给学生贴上一些积极的标签,发挥标签的暗示和引领作用,促进孩子向着我们期待的、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坚决禁止给孩子贴上诸如“大脑迟钝”、“不可救药”等消极的标签,防止负罗森塔尔效应的出现。

2、什么是异性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异性效应推动工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其表现是两性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异性效应的最通俗的说法。 异性效应的产生的原因是,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而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并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处理问题都会显得比较顺利。 在学校生活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在运动会的体育比赛中,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因此,异性交往和相处会使人变得更积极,更高尚。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男女同学更多的在集体活动中接触、认识、感应,促进异性同学之间正常情感的释放和建立;在组织各项活动是都要坚持男女搭配的原则,切不可担心出现异性交往问题而故意把男同学或女同学分成一组,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什么是鲶鱼效应?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鲶鱼效应原理推动工作?

关于乘数效应的例子

记得有一篇文章《阳光灿烂每一天》①,作者描述了这么一件事: 作者与其朋友弗兰西斯下了计程车后,付钱时,弗兰西斯忽然对那位开计程车的黑人小伙子说道:“谢谢你,兄弟,坐你的车舒适极了。”那位黑人小伙子听了非常高兴,“是吗?谢谢您,先生,原上帝保佑您。”随即,弗兰西斯还送给黑人司机一块不干胶衣饰。作者对其朋友的举止颇为不解,费兰西斯解释说:“我想让纽约多点人情味儿,如果有可能,我想让世界每一天都阳光灿烂!” 朋友,您或许会对这位老兄的想法嗤之以鼻。“全世界每一天都阳光灿烂,”可能吗?这不是痴人说梦?的确,这位老兄的口气是大了点,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您先读完下面这则故事:《踢猫》②,或许您会对您原本看法有所改变。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何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避开影响程度不谈,仅上述两件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种事情发生后对整个社会效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以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 经济学中有一个乘数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上述事例。那么什么是乘数模型?它是一个用来解释短期产出水平如何被决定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尽管如此,乘数模型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其定义,它可以用于分析任何具有同性质的事情。为了便于分析,现在假设存在一种个人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并将其定义为:某一个人在某一特定场合获得某一定量的效用(U)后,其所愿意传出的效用(Up)与其所获之比。用MPU表示。依其定义用公式表示如下: MPU=Up/U 很明显,MPU是一个大小取决于Up、U的量,值得注意的是MPU并不一定总是小于1大于0,它也有可能大于1或小于0(因为某人所传出的效用的大小,并不取决于他自己,而取决于所获之人对它的评价)。由于以上原因,个人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千差万别,很难分析出一个结果。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分析更简洁明了,再抽象出一种社会效用边际传递倾向,并将其定义为:社会上任意一个人无论在任何场合获得任意量的效用后,都能够按某一特定比例将其所获得的一部分效用(UP’)传出,这个比例就称之为社会效用边际传递倾向。用MSU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MSU=UP’/U’ (这里UP’是大小取决于MSU和U’的一个量,即如果MPPSU为一固定常量,则UP’与

《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 ◆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 ◆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 第二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 ◆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 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趋势在其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当投资者对信息未充分反应时,信息逐步在股价中得到体现,股价因此在短时间内沿初始方向变动,表现出动量效应;而投资者受到一系列利好信息或利空信息刺激,对收益表现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判断,导致定价过高或过低,而随后投资者普遍意识到时,股价则会反方向变动,即为反转效应。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的平均值不一致。 ◆反应不足:指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及时的反应。 ◆规模效应:股票收益率与公司大小有关。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_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结构性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 和经济学教授魏尚进 2009年02月14日 《21世纪》:您之前提出,短期内美国经济的走势将与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很 大关系。那么从现在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您怎么评价这个方案? 魏尚进:实际上,即使没有经济刺激方案,奥巴马本身也会加大对新能源、教育和扶助贫困家庭等领域的投入。现在无非是发生了经济危机之后,奥巴马顺水推舟,把这些内容也放入了刺激方案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奥巴马自己也知道,这个方案里并非所有的部分都是用来刺激经济的。 具体来说,减税现在是刺激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认为减税对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并不会很好。原因在于现在民众和企业对经济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把减税获得的资金存起来,而非用于消费和投资。这样一来,减税相对于政府支出来说,可能产生的新

需求会更少一些。由于目前的方案中有三分之一是减税,因此这方面的效果可能不甚理想。我想奥巴马本人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从政治角度来说,这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所以即使无法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他也还是会去做的。 关于政府支出方面,我觉得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刺激方案中政府支出的项目分为三类,一是乘数效应比较大,效果比较快和好的,二是效果中等而见效慢的,三是乘数效应很小,基本上属于浪费的项目。对于政府来说,比较容易操作的是类似于修路这样的项目,但这个到底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有多快?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里要谈一下美国的政治体制。因为只有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刺激方案要这么设计。按照美国法律,这个方案要生效就需要提交给国会两院表决通过。这意味着你需要在参众两院争取到法定的足够票数才能确保方案过关,但每一个议员都是各地的选民选出来的,他们需要从这个方案中去找一些内容以向家乡选民有所交代。所以尽管总统可以从全局出发提出这么一个方案,但国会议员往往会力争将本

《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 ?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 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 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 ?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 第—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 ?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 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 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 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 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 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 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 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 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 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趋势在其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当投资者对信息未充 分反应时,信息逐步在股价中得到体现,股价因此在短时间内沿初始方向变动,表现出动量 效应;而投资者受到一系列利好信息或利空信息刺激,对收益表现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 判断,导致定价过高或过低,而随后投资者普遍意识到时,股价则会反方向变动,即为反转 效应。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的平 均值不一致。 ?反应不足:指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及时的反应。 ?规模效应:股票收益率与公司大小有关。 第四章预期效应理论与心理实验 ?确定性效应:在现实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 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性的收益更多权重。 ?阿莱悖论:由确定性效应产生的,一种与标准理论偏离的悖论。 ?反射效应:反射效应表明,受益范围内的风险厌恶伴随着损失范围内的风险寻求。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选择偏好出现差异,甚至逆转的现象。

WTO案例

第一讲 1、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端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会有机会抢先吃到落下来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 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在这个例子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反观大猪,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2、补充知识点:有限产权之争 大产权指通过正式渠道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明,并依法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里面的每套住宅都能够依法获得完整的产权证明,这样的叫做大产权。 小产权是指利用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建成后分配给集体内部人员的住宅,这种住宅获得的产权是只有房屋所有权而没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仍然归集体所有,这样的产 权叫做小产权,这里所说的集体通常表现是村集体。 现在小产权房的买卖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已经有明文规定,城镇户口的人不能买小产权房,村民将自己的小产权房出售后,不得再获批宅基地。所以买小产权房的风险很大。 经济适用房被称作有限产权,独立于大产权与小产权之外。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为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意见》第十一条规定,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各种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可转让经济适用住房,但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具体交纳比例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后,也可以取得完全产权。上述规定应在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合同中予以明确。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继续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 3、帕累托最优状态: 1

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1、“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2、“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了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3、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4、“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但是当渔民将捕捞的沙丁鱼运回渔港时,发现大多数的沙丁鱼已经死了,死鱼卖不上价,怎么办呢?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与沙丁鱼放在一起。每当渔民出海捕鱼时,总先准备几条活跃的鲶鱼,一旦把捕获的沙丁鱼放入水槽后,便把鲶鱼也放入水槽,鲶鱼因其活力而四处游动,偶尔追杀沙丁鱼,沙丁鱼呢,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自然紧张,四处逃

投资者行为偏差

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 证券投资者无论是初涉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老练的经纪人或是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他们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但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 1.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 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情绪周期”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遗憾的是似乎自信度的高低与成功的可能性并无必然的联系

过度自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人们对可能性作出估计时缺乏准确性;二是人们对数量估计的置信区间太狭窄了 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坚信他们掌握了有必要进行投机性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ed)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更加过度自信一些网上交易者比现场交易者显得更加过度自信 2.信息反应偏差 信息反应偏差主要包括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隔离效应 过度反应(overreaction)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最近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个人投资者过于重视新的信息而忽略老的信息即使后者更具有广泛性他们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因此价格在坏信息下下跌过度而在好信息下上升过度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是市场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投资者较多地表现为过度反应相反的是华尔街的职业投资人更多地表现为反应不足例如证券分析师往往对成长股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晕轮效应 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 突出表现。 4、异性效应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 的言行。 5、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 【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 【瓶颈效应】与【东风效应】: 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社会是一个系统,人也是一个系统。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某一行为看成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总是由三大类的子系统构成的:要素子系统、一般子系统、多余子系统。其中,

经济心理学效应

1.接近性调节效应:也叫后悔厌恶。行为引起的后悔程度受到“接近性”这个因素的调节。要是做了点什么 让结果离预期值更远了(“接近性”变大)那引起的后悔程度就会比“不作为”还小暴富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是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却成为刺痛他们的讯号,在买进卖出之间,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懊悔 让他们感叹与唾手可得的财富失之交臂,在经济中,后悔事最常见的情绪。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 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 2.框架效应该理论认为,在面对收益时,人们往往规避风险,表现为选择能够带来确切收益的方案,而放弃期望收入相同或略高但有风险的另一方案;但在面对可能的损失时,人们往往偏好风险,行为表现也正好与面对收益时相反。由于同等数额的获得或损失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不同,强调事物的积极/消极、成功/失败等不同的方面会使得个体最终的判断决策有所不同,框架效应就会产生(框架依赖对恒定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改变优先顺序。框架依赖对占优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导致选择次优的选项。(对理性决策的有力反击。) (1)方案A:将挽救200人的生命。 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挽救600人的生命,有2/3的可能性无法挽

救任何人。 你支持哪一套方案? (2)方案C: 400人会死亡。 方案D: 有1/3的概率没有人死亡,有2/3的概率600人都会死亡。这次你支持哪一套方案? 实验结果: (1)A(72%); (2)D(78%); 问题1中600人死亡是参考点 问题2中没人死亡是参考点 由于参考点的不同,使决策者的参考框架不同,因而采取了不同的选择。 (回扣与奖金框架)2001年9月,美国政府为纳税的美国公民支付38亿美元——依据年收入每人得到的数额从300、500到600美元不等。政府官员和媒体使用“回扣”(rebate)一词来描述补偿,布什政府认为此举将会刺激消费,激活低迷的经济。 Epley等人的三项研究证明“回扣”一词限制了它的效力。如果政府用“奖金”(bonus)而不是回扣,公民会很快花掉这笔钱而不是储蓄这笔钱。 3.禀赋效应:也称做拥有效用,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WTP-WTA缺口:人们为了买入一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放弃该商品而愿意

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

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 华尔街有句名言叫做“截短亏损,让利润奔跑”,很多引经据典的投资者都知道,但却忍不住受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的影响,“贪小便宜、吃大亏”。趋于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反而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这是资本市场一种普遍存在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股价上涨选择赚个蝇头小利而卖出,即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了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而获利了结;股价下跌亏损了反而选择长期持有,面对确定的亏损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了避免价格上涨而后悔,却选择长期持有,一些“短期投机者”往往让自己变成了“长期投资者”,当然仅仅是当他被套牢的时候。结果往往拔掉盈利的鲜花,浇灌亏损的杂草。 再说,投资企业的质地、股价估值的高低确认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且没有统一的定性和定量标准,投资者无所适从的时候更是如此。比如在我们身边,买了10倍股的人很多,赚了几倍的极少,常是过早的落袋为安;但当面对损失时却倾向于对痛苦的否认、纠结于沉没成本,甚至为了挽回损失甘愿冒更大的风险,比如2007年40多元买了中国石油2008年在30多元不但不卖出还继续补仓。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能否给我们些启示?

《当大脑遇到金钱》里引述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向一组大学生描述了如下情形:假设美国正在应对一种不同寻常的疾病,预计这场疾病可能会导致600人死亡。眼前有两种应对方案:如采纳方案A,将有200人获救;如采纳方案B,600人全部获救的概率为1/3,而无人获救的可能性则是2/3。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随后,教授以不同措辞把这个情形讲述给第二组学生:如采纳方案a,将有400人死亡;如采纳方案b,无人死亡的概率为1/3,而600人全部死亡的可能性则是2/3。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实验的结果令人目瞪口呆:在第一组学生中,72%的人更喜欢方案A,而在第二组学生中,却只有22%的人选择方案a。实际上,A和a两个方案的结果完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200人活下来”和“400人死去”是一样的含义。但第一个定式圈定的是获救者,着眼于潜在的收益,积极的定式就相当于半满的玻璃杯,因为起点是一无所有,所以装一半水的玻璃杯也是改善;按照半满的心态,方案A 有200人的确定性,自然会让方案B的不确定性变成无法接受的风险。另外,第二个定式则强调死亡者的数量,这就产生了半空的感觉,它让我们为了抱住杯子剩下的东西而不惜冒更大的风险;因此方案a中死亡400人的确定性

一些常见心理学的效应

一些生活中常常碰到的心理学效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皮革马利翁效应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年轻的国王皮革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注视“她”,迷恋“她”,后来象牙少女竞真的活了起来。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在偶像方面比较常见。 “投射效应”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布里丹毛驴效应”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 “出丑效应”(仰巴脚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黑暗效应”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

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拆屋效应”先大后小。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 “懒蚂蚁效应”20%的“懒蚂蚁”指导80%的勤劳蚂蚁,难道动物界也遵循着效率法则?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如果已经站到了“懒蚂蚁”的位置上,那不妨定下心来,好好“偷懒”。埋头苦干不如游手好闲! “瓦伦达心态”。走钢丝的,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失败。 “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证实偏见”,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往往忽视掉。 “逆火效应”结果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理论会拒绝科学、理性和事实。你越是和那些伪科学拥趸讲科学,他们越觉得你是欲盖弥彰;你越是和愤青讲理性,他们越是觉得你是卖国贼。同样的,你也永远不可能在网上赢得一场口水战。你越是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就越是让电脑另一头的家伙更确信他的观点;同样的,你也会对对方的数据和论证作出类似反应,结果是双方都不肯退让,越来越顽固不化,谁都说服不了谁。 “路西法效应”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没有绝对的好人,环境影响一个人。(电影,死亡实验)

处置效应的国外文献综述

第31卷 第2期2010年3月 技术与创新管理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I N N O V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 V o l.31 N o.2 M a r.2010 【管理科学】  处置效应的国外文献综述* 万静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1) 摘 要:处置效应是资本市场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服从处置效应的投资者盛行的市场,股票有更高的平均回报率和波动性,这预示着这种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本身就容易造成市场的波动以及股价泡沫。研究表明,它的存在导致了盈余漂移异象和价格惯性异象,F a m a认为这两种资本市场异象是仅有的两个对有效市场假说形成真正威胁的、持续的、稳健的市场异象。因此,对市场非理性现象———处置效应的研究是最本质的问题。 关键词:处置效应;前景理论;心理账户;资本市场异象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0)02-0208-04 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o f D i s p o s i t i o nE f f e c t W A NJ i n g-y a (E c o n o m i c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S c h o o l,B e i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B e i j i n g10019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T h e d i s p o s i t i o n e f f e c t,t h e t e n d e n c y o f i n v e s t o r s h o l d i n gl o s i n gi n v e s t m e n t s t o ol o n g a n ds e l l i n gw i n n i n g i n v e s t- m e n t s t o o s o o n,i s a p e r v a s i v e n o n-r a 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 o f i n v e s t o r s i nc a p i t a l m a r k e t.I nt h e m a r k e t t h a t i s f u l l o f i n v e s t o r s s u b j e c t t oP T/M A,s t o c k s h a v e h i g h e r a v e r a g er e t u r n s a n dv o l a t i l i t y,w h i c h i m p l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i s i r r a t i o n a l b e h a v i o r w i l l r e-s u l t i n t h e m a r k e t f l u c t u a t i o n a n d p r i c e b u b b l e.I n a d d i t i o n,s o m e r e s e a r c h s h o w s t h a t t h i s e f f e c t c a u s e s P E A D(p o s t e a r n i n g a n n o u n c e m e n t d r i f t)a n d p r i c e m o m e n t u m.F a m a c o n t e n d e d t h a t t h e s e t w oc a p i t a l m a r k e t a n o m a l i e s a r er e a l l y t h r e a t e n e d, p e r s i s t e n t a n d s t a b l e m a r k e t a n o m a l i e s t o t h e e f f i c i e n t m a r k e t h y p o t h e s i s.T h e r e f o r e,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d i s p o s i t i o ne f f e c t i s t h e r o o t o f t h e p r o b l e m. K e yw o r d s:d i s p o s i t i o ne f f e c t;p r o s p e c t t h e o r y;m e n t a l a c c o u n t i n g;c a p i t a l m a r k e t a n o m a l i e s 处置效应由S h e f r i n a n d S t a t m a n(1985)[1]根据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提出的概念,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前景理论(K a h n e m a na n dT v e r s k y′s1979)[2]指投资者在收益的情况下厌恶风险,在损失的情况下喜好风险。作为期望效用理论的代替者,前景理论以非理性理论为基础,第一次把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决策者的行为。心理账户(T h a l e r′s1980)[3]表示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前景理论(P T)和心理账户(M A)联合起来就构成了处置效应的内涵,原因是投资者对一些投资风险厌恶的,而对另一些投资风险喜好,投资者对不同账户的风险态度导致更愿意卖出盈利的股票,而持有损失的股票。 我国学者赵学军、王永宏(2001)使用O d e a n (1998)的方法研究了处置效应,发现中国的处置效应比国外更加严重。吕岚和李学(2002)通过考察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账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也进一步验证了处置效应的存在。此外,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孙培源、施东晖(2002)、李新路和张文修(2005)、王强松(2009)、陈磊和曾勇 *收稿日期:2009-11-23 作者简介:万静雅(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会计方向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