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方法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方法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方法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方法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方法例谈

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和大家一起交流高三复习经验。今天我想略谈一下高三诗歌鉴赏的复习方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鉴赏评价提出了两点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是按照形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几方面进行复习的。

(一)20XX年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总叙

1.诗歌分类鉴赏知识汇总

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例如:刘禹锡《石头城》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例如:杜甫《蜀相》、柳永《雨霖铃》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例如:《从军行》、《出塞》

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例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例如《蝉》、《石灰吟》

⑥山水田园诗是通过对山水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例如《归园田居》、《山居秋暝》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例如:王维《过香积寺》朱熹《观书有感》

2、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

⑴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述方式:“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⑶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⑷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3、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

①借助题目、作者、注释、背景。

②借助诗歌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入手,抓住特点,仔细分析。

③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④借助诗歌鉴赏试题,分析鉴赏设题角度,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二)鉴赏诗歌形象(意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其次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

(1)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⑥爱恨情长的形象。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抓环境

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往往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环境描写对于分析人物形象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3)形象题的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例题分析: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5)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第一步:什么形象

第二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三步:表达的情感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1)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2)怎样鉴赏景物形象?

①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②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③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3)提问方式:

①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诗中赏画?

②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

③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4)例题分析:

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答: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步骤一)

问: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分析。

答: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步骤二)

问: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答: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步骤三)

(5)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第一步:描摹图景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包括手法)

第三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事物形象指诗歌中的托物言志之物,往往是诗人形象的化身,寄托着诗人的某种感情。

(1)古代诗词精美意象:

①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②菊花傲霜之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唐人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②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表达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

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④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代表正直与坚贞。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⑤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⑥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⑦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⑧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⑨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⑩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2)提问方式:

①诗中写了什么意象?请赏析。

③请分析这首诗抒情上含蓄不露的特点。

(3)例题分析:

在狱咏蝉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问:这首诗写了什么意象?请赏析。

答:古人以蝉居高饮露(步骤一)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步骤二)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步骤三)

(4)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第一步:描述意象

第二步:赏析手法

第三步:表达的情感

(三)鉴赏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1)常见的诗歌意境有:

①雄奇阔大,如曹操的《观沧海》,写景雄奇壮美,抒情奔腾震荡;

②苍凉悲壮,如李白的《关山月》,写景峻拔萧疏,抒情慷慨悲凉;

③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曲回郁结;

④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远尘避世;

⑤凄婉幽伤,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哀伤凄冷,如泣如诉;

⑥清新飘逸,如杨万里的《小池》,生动活泼,细致素雅。

(2)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某两句诗情与景的关系。

(3)例句分析: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步骤一)全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作者对秋日山水

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4)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第一步:紧扣意象,描绘画面内容

第二步: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意境

第三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教师点拨: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炼字类: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还可以炼数词,特殊词。

1.提问方式:

①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④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⑤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例题分析:2008全国卷

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问: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这里的网是动词,网春即把春天留住。(步骤一)作者由丝丝小雨连续不断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步骤二)

3.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第一步:析词义

第二步:赏修辞

(1)炼句类:

1.提问方式:

①这一句好在哪里;简析这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

2.例题探究: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问:对第三联做简要分析?

答: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步骤一)侧面烘托出楼高,(步骤二)诗人恍若置身仙境一般,表现了诗人遇赦后的喜悦心情。(步骤三)

3.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诗句的表面意思

第二步:指出表达技巧

第三步:揭示了什么样的主旨

(2)语言风格

1.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豪放、沉郁、含蓄、清新、自然、平淡(质朴)、简洁(精练、洗练)、绚丽(绮丽)、明快、雄浑、风趣。

2.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在这首诗上有何特色?

②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3.例题分析: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

3.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白描等。

(2)1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例题分析: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考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1)古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②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陆游《书愤》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③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④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

(2)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

②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③避免先入为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

④细读序言和注释。

(3)主观表述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与政治态度?

②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

③这首诗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愿望?表现出什么样的主张?

(4)例题分析: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问: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答: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4)学生总结答题思路:

①确立何种感情与态度(有时需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积极、消极等)

②联系具体的字、词、句、联、全诗,描绘所写之意象、之意境、之事件。

②指出意象、意境、事件之特点与感情、态度的联系。

(七)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鉴赏的常见失误以及失误原因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

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外,还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在诗歌鉴赏的训练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各种答题失误,诊断病因,并有针对性地指明问题之所在,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例题,对学生诗歌鉴赏中的八种常见病因作简要分析,以引起注意。

一、(2007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学生病例1:

诗人运用了清秋、日暮等意象表现出作者孤寂、无奈之情。

病因之一:筛选不全,漏答要点。

教师分析:学生在答题时失分,一是粗心大意没有认真读诗,看到题目后立即答题;二是不知道除了季节、时令、早、午、晚之外还有哪些词是反映时间变化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在平时就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良好品质,其次教师应指出,不仅仅是季节、时令、早、午、晚反映时间变化、不同季节中的不同景物也间接的反映了时间的变化,在答题时把这些词也要找出来。

学生病例2:

意象有:日暮时的溪亭、月、萤火虫、渔歌

病因之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教师分析:学生在审题时把题干要求理解成“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忽略了“反映时间变化”这个重要的信息,审题不清,以致答非所问。我们说除了读懂原诗之外,认真审题,严格按照要求答题,也是诗歌鉴赏中的关键环节。希望老师们在二轮复习中要特别强调一下“认真审题”的问题,审清题目要求再答题,避免在高考中因非智力因素丢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心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学生病例3:

诗人独自穿梭在落叶之中,悠闲的坐下,数着边上飞行的萤火虫。“穿”“数”两字将诗人当时悠闲的心情形象贴切的表达出来,突出了作者当时恬静、闲适的心理。

病因之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师分析:

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时不能只看个别的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上一病例便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了偏差。学生只看到了诗中的“闲坐”两字,便认为全诗表达的是“恬静、闲适”的心理。殊不知,“闲坐”是因为诗人独行无聊,所以才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可见,诗歌鉴赏应兼顾全诗,从整体上把握。

二、(2007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学生病例4: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情。

病因之四:抛开文本,主观臆断

教师分析:许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没有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鉴赏诗歌要以文本为依据,不能随意发挥。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学生病例5:

春已暮还未老,柳枝在风中摇摆,登上超然台观看江南的美景,哪知烟雨笼罩了千家。清明过后,酒醒仍感叹,不要再思念过去的人和事了,趁着年少,快用新火试新茶吧!

病因之五: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教师分析:

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翻译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翻译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这个学生,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赏析,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应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之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情景交融要仔细体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三、(2005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学生病例5:本诗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动地将雨后池塘形象逼真地展观在读者眼前病因之六:内容空洞,缺少分析

教师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这个学生对“静”“动”两个要点缺乏分析。第一个要点应结合具体内容写出哪些景物体现的是“静”第二个要点应结合具体内容写出哪些地方体现的是“动”。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

了解了答题中的常见病因,同时也就学到了答题方法和技巧,懂得了借鉴,这对于完成诗歌鉴赏试题是很有益处的。

以上是我对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有不妥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