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真题汇编附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真题汇编附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真题汇编附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真题汇编附答案

2018年北京市初三数学各区一模27题汇编(共11个区)

2017——2018学年度初三一模各区27题汇总 (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次模拟检测)27. 已知△ABC 中,AD 是的平分线,且AD =AB , 过点C 作AD 的垂线,交AD 的延长线于点H . (1)如图1,若 ①直接写出B ∠和ACB ∠的度数; ②若AB =2,求AC 和AH 的长; (2)如图2,用等式表示线段AH 与AB +A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次模拟检测)27.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 将射线AB 绕点A 顺时针旋转 α,所得射线与线段BD 交于点M ,作CE ⊥AM 于点E ,点N 与点M 关于直线CE 对称,连接CN . (1)如图1,当0°<α<45°时, ①依题意补全图1; ②用等式表示∠NCE 与∠BAM 之间的数量关系:; (2)当45°<α<90°时,探究∠NCE 与∠BAM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当0°<α<90°时,若边AD 的中点为F ,直接写出线段EF 的最大值. 图1备用图 BAC ∠60BAC ∠= ?

(朝阳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次模拟检测)27.如图,在菱形ABCD 中,∠DAB =60°,点E 为AB 边上 一动点(与点A ,B 不重合),连接CE ,将∠ACE 的两边所在射线CE ,CA 以点C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120°,分别交射线AD 于点F ,G. (1)依题意补全图形; (2)若∠ACE=α,求∠AFC 的大小(用含α的式子表示); (3)用等式表示线段AE 、AF 与C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房山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次模拟检测)27. 如图,已知Rt △ABC 中,∠C =90°,∠BAC =30°,点D 为 边BC 上的点,连接AD ,∠BAD =α,点D 关于AB 的对称点为E ,点E 关于AC 的对称点为G ,线段EG 交AB 于点F ,连接AE ,DE ,DG ,AG . (1)依题意补全图形; (2)求∠AGE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 (3)用等式表示线段EG 与EF ,A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α D C B A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法》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法》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法》教案教学设计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 (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 (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 (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 也就是 (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3)(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知识点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知识点训练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 A .m (a +b )=ma +mb B .a 2+4a ﹣21=a (a +4)﹣21 C .x 2﹣1=(x +1)(x ﹣1) D .x 2+16﹣y 2=(x +y )(x ﹣y )+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可得答案. 【详解】 A 、是整式的乘法,故A 不符合题意; B 、没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故B 不符合题意; C 、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故C 符合题意; D 、没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意义,判断因式分解的标准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 2.已知实数a 、b 满足等式x=a 2+b 2+20,y =a(2b -a ),则x 、y 的大小关系是( ). A .x ≤ y B .x ≥ y C .x < y D .x > y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x 、y 的大小关系,把x y -进行整理,判断结果的符号可得x 、y 的大小关系. 【详解】 解:22222202()x y a b ab a a b a -=++-+=-++20, 2()0a b -≥Q ,20a ≥,200>, 0x y ∴->, x y ∴>,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作差法比较大小、配方法的应用;进行计算比较式子的大小;通常是让两个式子相减,若为正数,则被减数大;反之减数大. 3.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为( ). A .()x a b ax bx -=- B .()()222 111x y x x y -+=-++

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难题汇编及解析

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难题汇编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一辆慢车从甲地匀速行驶至乙地,一辆快车同时从乙地出发匀速行驶至甲地,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行驶时间x(小时)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相距1200千米 B.快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 C.慢车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 D.快车到达甲地时,慢车距离乙地100千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图象容易得出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2)由题意得出慢车速度为600 10 =60(千米 /小时);设快车速度为x千米/小时,由图象得出方程60×4+4x=600,解方程即可;(3)求出快车到达的时间和慢车行驶的路程,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由图象得: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故选项A错; (2)由题意得:慢车总用时10小时, ∴慢车速度为:600 10 =60(千米/小时); 设快车速度为x千米/小时, 由图象得:60×4+4x=600,解得:x=90, ∴快车速度为90千米/小时,慢车速度为60千米/小时;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 (3)快车到达甲地所用时间:60020 903 =小时,慢车所走路程:60× 20 3 =400千米,此时 慢车距离乙地距离:600-400=200千米,故选项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核知识点:函数图象. 解题关键点:从图象获取信息,由行程问题基本关系列出算式. 2.如图,在边长为3的菱形ABCD中,点P从A点出发,沿A→B→C→D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点Q同时从A点出发,沿A→D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则APQ ?的面

积S 关于时间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动点的运动过程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解答即可. 【详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 3AP t =,AQ t =, 当03t <<时, 2133sin sin 22 S t t A t A =??=? 0sin 1A << ∴此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当36t <<时, 133sin sin 22 S t A t A =??=? ∴此时函数图象是过一、三象限的一次函数; 当69t <<时, 2139(93)sin ()sin 222 S t t A t t A =??-=-+. ∴此时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所以符号题意的图象大致为D .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动点运动过程表示出函数解析式. 3.如图所示,菱形ABCD 中,直线l ⊥边AB ,并从点A 出发向右平移,设直线l 在菱形ABCD 内部截得的线段EF 的长为y ,平移距离x =AF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菱形ABCD 的面积为( )

2020年北京初三数学一模分类汇编:几何综合 27题 (学生版);

2020中考一模汇编---27题几何综合教师版 (2020海淀一模)27.已知∠MON=α为射线OM上一定点,OA=5为射线ON上一动点,连接AB,满足∠OAB,∠OBA均为锐角.点C在线段OB上(与点O,B不重合),满足AC=AB,点C关于直线OM的对称点为D,连接AD,OD. (1)依题意补全图1; (2)求∠BAD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3)若tanα=3 4 ,点P在OA的延长线上,满足AP=OC,连接BP,写出一个AB的值,使得 BP∥OD,并证明.

(2020西城一模)27.如图,在等腰直角△ABC 中,∠ACB =90 点P 在线段BC 上,延长BC 至点Q ,使得CQ =CP ,连接AP ,AQ .过点B 作BD ⊥AQ 于点D ,交AP 于点E ,交AC 于点F .K 是线段AD 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 ,D 不重合),过点K 作GN ⊥AP 于点H ,交AB 于点G ,交AC 于点M ,交FD 的延长线于点N . (1)依题意补全图1; (2)求证:NM =NF ; (3)若AM =CP ,用等式表示线段AE ,GN 与B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图1 备用图 C B A P D F E C B A P D F E

(2020东城一模)27.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 =3,M 是CD 边上一动点(不与D 点重合),点D 与点E 关于AM 所在的直线对称,连接AE ,ME ,延长CB 到点F ,使得BF =DM ,连接EF ,AF . ⑴依题意补全图1; ⑵若DM =1,求线段EF 的长; ⑶当点M 在CD 边上运动时,能使△AEF 为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此时tan ∠DAM 的值. 图1 D M 备用图 D C B A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因式分解教案

14.3因式分解 第1课时提公因式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公因式等相关的概念及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能找出多项式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简单的多项式. 教学重点 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准确找出公因式.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问题: 1.630能被哪些数整除,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3,5,7,9,10等) 2.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 对于问题1我们必须对630进行质因数分解,对于问题2,虽然可以直接代值进行计算,但有没有简单的方法使计算变得简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114页至115页,思考下列问题: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是互逆变形的关系. 3.公因式确定的方法是:①系数是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②因式的字母取各项都含有的字母;③因式的指数取最低次数.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因式分解的定义 活动一:填空并观察: (1)计算: x(x+1)=________; (x+1)(x-1)=________. (2)请你将下列各式写成乘积的形式: ①x2+x=________; ②x2-1=________; ③am+bm+cm=________. 展示点评: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

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小组讨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反思小结:因式分解是由一个多项式到几个整式积的变形,整式乘法是几个整式的积到一个多项式的变形,它们之间是互逆变形.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探究点二公因式 活动二:填空: ①6与9的最大公约数是________; ②多项式ma+mb+mc的公因式是________. 展示点评:公因式的定义:组成多项式的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小组讨论:归纳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反思小结】确定公因式的方法:(1)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因式取各项相同的因式;(3)因式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探究点三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活动三:1.把多项式ma+mb+mc写成两个整式积的形式是: ma+mb+mc=m(a+b+c),其中m是组成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2.一般的,如果多项式的各项都有公因式,可以先把这个公因式提取出来,将多项式写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因式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取公因式法.3.分解因式: (1)8a3b2+12ab3c; (2) 2a(b+c)-3(b+c) 小组讨论:应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其关键是什么?另一个因式如何确定? 展示点评:关键是确定公因式;另一个因式就是所要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所得的商解答过程见课本P115例1,例2 【反思小结】(1)应特别强调确定公因式的三个条件,以免漏取,即系数、所有相同的字母、指数;(2)当多项式的某一项恰好是公因式时,这项应看成它与1的乘积,提取公因式后剩下的应是1,1作为项的系数时可以省略,但如果单独成一项时不能漏掉.提取公因式后的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等,这样可以检查是否漏项.(3)提取公因式时应先观察第一项系数的符号,或是负号时应用添括号法则提出负号,此时一定要把每一项都变号,然后再提取公因式.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整式乘法互逆变形因式分解; 2.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3.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应注意:①找公因式,提公因式,注意符号及不要漏项;②分解结果到每个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为因式分解的是( C ) A.(a-2)(a+2)=a2-4 B.m2-1+n2=(m+1)(n-1) C.8x-8=8(x-1) D.x2-2x+1=x(x-2)+1 2.多项式8a3b2-12ab3c+16ab的公因式是__4ab__.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难题汇编及答案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难题汇编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若实数a 、b 满足a+b=5,a 2b+ab 2=-10,则ab 的值是( ) A .-2 B .2 C .-50 D .5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先提取公因式ab ,整理后再把a+b 的值代入计算即可. 当a+b=5时,a 2b+ab 2=ab (a+b )=5ab=-10,解得:ab=-2. 考点:因式分解的应用. 2.若()()21553x kx x x --=-+,则k 的值为( ) A .-2 B .2 C .8 D .-8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利用十字相乘法化简()()253215x x x x -+=--,即可求出k 的值. 【详解】 ∵()()253215x x x x -+=-- ∴2k -=- 解得2k = 故答案为: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问题,掌握十字相乘法是解题的关键. 3.已知12,23x y xy -==,则43342x y x y -的值为( ) A .23 B .2 C .83 D .163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因式分解以及积的乘方的逆用将43342x y x y -变形为(xy)3(2x-y),然后代入相关数值进 行计算即可. 【详解】 ∵12,23 x y xy -==, ∴43342x y x y - =x 3y 3(2x-y)

=(xy)3(2x-y) =23×1 3 =8 3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代数式求值,涉及了提公因式法,积的乘方的逆用,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A.a2﹣2a+1=(a﹣1)2B.a(a+1)(a﹣1)=a3﹣a C.6x2y3=2x2?3y3D.mx﹣my+1=m(x﹣y)+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因式分解的定义分析得出答案. 【详解】 解:A、a2﹣2a+1=(a﹣1)2,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符合题意; B、a(a+1)(a﹣1)=a3﹣a,从左到右的变形是整式乘法,不合题意; C、6x2y3=2x2?3y3,不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不合题意; D、mx﹣my+1=m(x﹣y)+1不符合因式分解的定义,不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因式分解的意义,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注意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区别. 5.下列各式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的是( ) A.(m-n)(m+n) B.(-x-y)(-x-y) C.(x4-y4)(x4+y4) D.(a3-b3)(b3+a3) 【答案】B 【解析】 A.(m-n)(m+n),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B.(-x-y)(-x-y),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C.(x4-y4)(x4+y4),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D. (a3-b3)(b3+a3),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故选B. 6.下列各式中,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汇编

第十课时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统计调查 ①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例如2010年我国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就是一次全面调查。 ②抽样调查:采用调查部分对象的方式来收集数据, 根据部分来估计整体的情况, 叫做抽样调查。统计中常用样本特性来估计总体特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抽样调查中,如果抽取样本的方法得当,一半样本能客观的反映总体的情况,抽样调查的结果会比较接近总体的情况,否则抽样调查的结果往往会偏离总体的情况,所以,在抽样调查要求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⑴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⑵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⑶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⑷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不含单位) ③简单随机抽样: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情况,除了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总结】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比较: ⑴全面调查: 是通过调查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因而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精确;但可能要投入数十倍甚至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⑵抽样调查: 是通过调查样本的方式来收集数据,因而调查结果与总体的结果可能的一些误差,但投入少、操作方便,而且有时只能用抽样的方式去调查,比如要研究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不可能把所有的炮弹都发射出去,可见合理的抽样调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④调查方法的选择: (1)当调查的对象个数较少,调查容易进行时,我们一般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2)当调查的结果对调查对象具有破坏性时,或者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时,我们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 (3)当调查对象的个数较多,调查不易进行时,我们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4)当调查的结果有特别要求时,或调查的结果有特殊意义时,如国家的人口普查,我们仍须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 例1、要调查下面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 (1)检测某城市的空气质量 (2)调查一个村子所有家庭的收入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代数式难题汇编含解析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代数式难题汇编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多项式2a 2b ﹣ab 2﹣ab 的项数及次数分别是( ) A .2,3 B .2,2 C .3,3 D .3,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根据这个定义即可判定. 【详解】 2a 2b ﹣ab 2﹣ab 是三次三项式,故次数是3,项数是3.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下列各运算中,计算正确的是( ) A .2a?3a =6a B .(3a 2)3=27a 6 C .a 4÷a 2=2a D .(a+b)2=a 2+ab+b 2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A 、2a ?3a =6a 2,故此选项错误; B 、(3a 2)3=27a 6,正确; C 、a 4÷a 2=a 2,故此选项错误; D 、(a+b )2=a 2+2ab +b 2,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积的乘方运算以及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等知识,正确化简各式是解题关键. 3.下列各式中,运算正确的是( ) A .632a a a ÷= B .325()a a = C .=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幂的乘方、二次根式的加法和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计算. 【详解】 解:A 、a 6÷a 3=a 3,故不对;

B 、(a 3)2=a 6,故不对; C 、和不是同类二次根式,因而不能合并; D 、符合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正确. 故选D .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a 2+a 3=a 5 B .a 2?a 3=a 6 C .(a 2)3=a 6 D .(ab )2=ab 2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A.a 2与a 3不是同类项,故A 错误; B.原式=a 5,故B 错误; D.原式=a 2b 2,故D 错误; 故选C. 考点: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的乘法. 5.如果多项式4x 4+ 4x 2+ A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A 不可能是( ). A .1 B .4 C .x 6 D .8x 3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逐一判断各个选项,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4x 4+ 4x 2+1=(2x+1)2, ∴A=1,不符合题意, ∵4x 4+ 4x 2+ 4不是完全平方式, ∴A=4,符合题意, ∵4x 4+ 4x 2+ x 6=(2x+x 3)2, ∴A= x 6,不符合题意, ∵4x 4+ 4x 2+8x 3=(2x 2+2x )2, ∴A=8x 3,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完全平方式的定义,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 .236()a a = B .222()x y x y +=+ C .01)1= D .61200 = 6.12×10 4 【答案】B 【解析】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因式分解》复习教案

第四章因式分解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复习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概念,能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分解因式. 2.熟悉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因式分解综合练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应用因式分解方法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复习综合应用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利用分解因式进行计算及讨论.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学习了因式分解概念,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并做了一些练习.今天,我们来综合总结一下. Ⅱ.新课讲解 (一)讨论推导本章知识结构图 [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这一章所学的内容有哪些? [生](1)有因式分解的意义,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的概念. (2)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3)分解因式的方法. [师]很好.请大家互相讨论,能否把本章的知识结构图绘出来呢?(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给予帮助)

[生] (二)重点知识讲解 [师]下面请大家把重点知识回顾一下. 1.举例说明什么是分解因式. [生]如15x3y2+5x2y-20x2y3=5x2y(3xy+1-4y2) 把多项式15x3y2+5x2y-20x2y3分解成为因式5x2y与3xy+1-4y2的乘积的形式,就是把多项式15x3y2+5x2y-20x2y3分解因式. [师]学习因式分解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式分解是一种恒等变形,即变形前后的两式恒等. (2)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应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2.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生]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变形. 如:ma+mb+mc=m(a+b+c) 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 3.分解因式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生]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可以分别用式子表示为: ma+mb+mc=m(a+b+c) a2-b2=(a+b)(a-b) a2±2ab+b2=(a±b)2 4.例题讲解 投影片(§4.6 A)

初二数学因式分解精选100题

初二数学因式分解精选100题

提升课堂托辅中心 初二数学因式分解精选100题 2013年1月25日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a +3)(a -3)=a 2-9 B x 2+x -5=(x -2)(x +3)+1 C a 2 b +ab 2=ab (a +b ) (D)x 2+1=x (x +x 1) 2.下列各式的因式分解中正确的是( ) A -a 2+ab -ac = -a (a +b -c ) B 9xyz -6x 2y 2=3xyz (3-2xy ) C 3a 2x -6bx +3x =3x (a 2-2b ) D 21xy 2+21x 2y =2 1xy (x +y ) 3.把多项式m 2(a -2)+m (2-a )分解因式等于( ) (A)(a -2)(m 2+m ) (B)(a -2)(m 2-m ) (C)m (a -2)(m -1) (D)m (a -2)(m+1) 4.下列多项式能分解因式的是( ) (A)x 2-y (B)x 2+1 (C)x 2+y +y 2 (D)x 2-4x +4 5.下列多项式中,不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 (A) 412m m ++ (B)222y xy x -+- (C)224914b ab a ++- (D) 13292+-n n

6.多项式4x2+1加上一个单项式后,使它能成为一个整式的完全平方,则加上的单项式不可以是() (A)4x(B)-4x(C)4x4(D)-4x4 7.下列分解因式错误的是() (A)15a2+5a=5a(3a+1) (B)-x2-y2= -(x2-y2)= -(x+y)(x-y)(C)k(x+y)+x+y=(k+1)(x+y) (D)a3-2a2+a=a(a-1)2 8.下列多项式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是() (A)-a2+b2(B)-x2-y2(C)49x2y2-z2 (D)16m4-25n2p2 9.下列多项式:①16x5-x;②(x-1)2-4(x-1)+4;③(x+1)4-4x(x+1)+4x2;④-4x2-1+4x,分解因式后,结果含有相同因式的是()(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②③ 10.两个连续的奇数的平方差总可以被k整除,则k等于() (A)4 (B)8 (C)4或-4 (D)8的倍数 11下列各式中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分解因式的是() A a(a+b-1)=a2+ab-a B a2 –a-2=a(a-1)-2C- 4 a2+9b2=(-2a+3b)(2a+3b) D.2x+1=x(2+1/x) 12下列各式分解因是正确的是()

最新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难题汇编含答案

最新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难题汇编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动点P从点D出发,沿折线D→C→B作匀速运动,则△APD的面积S与点P运动的路程x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 C.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类讨论:当点D在DC上运动时,DP=x,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S△APD=x,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0<x≤2;当点P在CB上运动时,S△APD为定值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2<x≤4,然后根据两个解析式对各选项中的图象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解:当点D在DC上运动时,DP=x,所以S△APD=1 2 AD?DP= 1 2 ?2?x=x(0<x≤2); 当点P在CB上运动时,如图,PC=x﹣4,所以S△APD=1 2 AD?DC= 1 2 ?2?2=2(2<x≤4).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函数的知识、正方形

的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为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定向越野技能,某校在一公园内举行定向越野挑战赛.路线图如图1所示,点E 为矩形ABCD 边AD 的中点,在矩形ABCD 的四个顶点处都有定位仪,可监测运动员的越野进程,其中一位运动员P 从点B 出发,沿着B ﹣E ﹣D 的路线匀速行进,到达点D .设运动员P 的运动时间为t ,到监测点的距离为y .现有y 与t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如图2所示,则这一信息的来源是( ) A .监测点A B .监测点B C .监测点C D .监测点D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A 、由监测点A 监测P 时,函数值y 随t 的增大先减少再增大.故选项A 错误; B 、由监测点B 监测P 时,函数值y 随t 的增大而增大,故选项B 错误; C 、由监测点C 监测P 时,函数值y 随t 的增大先减小再增大,然后再减小,选项C 正确; D 、由监测点D 监测P 时,函数值y 随t 的增大而减小,选项D 错误. 故选C . 3.如图,线段AB 6cm =,动点P 以2cm /s 的速度从A B A --在线段AB 上运动,到达点A 后,停止运动;动点Q 以1cm/s 的速度从B A -在线段AB 上运动,到达点A 后,停止运动.若动点P,Q 同时出发,设点Q 的运动时间是t (单位:s )时,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为S(单位:cm ),则能表示s 与t 的函数关系的是( ) A . B .

2020届 成都初中数学一诊27题汇编

2020届成都初中数学一诊27题汇编姓名:__________ 2020金牛区 如图,在□ABCD中,AB=4,∠B=45°,AC⊥AB,P是BC上一动点,过P作AP的垂线交CD于E,将△PCE翻折得到△PCF,延长FP交AB于H,连接AE,PE交AC于G. (1)求证:PH=PF; (2)当BP=3PC时,求AE的长; (3)当2 AP AH AB =?时,求AG的长. 2020高新区 如图,在△ABC与△EBD中,∠ABC=∠EBD=90°,AB=6,BC=3 ,EB= ,BD AE与直线 CD交于点P. (1)求证:△ABE∽△CBD; (2)若AB∥ED,求tan∠P AC的值; (3)若△EBD绕点B逆时针旋转一周,直接写出线段A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020锦江区 如图1,在矩形ABCD 中,点P 是BC 边上一点,连接AP 交对角线BD 于点E ,BP =BE . 作线段AP 的中垂线MN 分别交线段DC ,DB ,AP ,AB 于点M ,G ,F ,N . (1)求证:∠BAP =∠BGN ; (2)若AB =6,BC =8,求 PE EF 的值;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连接CF ,求tan ∠CFM 的值. 2020武侯区 如图,已知AC 为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点P 是平面内不与点A ,B 重合的任意一点,连接AP ,将线段AP 绕点P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E ,连接AE ,BP ,CE . (1)求证:△APE ∽△ABC ; (2)当线段BP 与CE 相交时,设交点为M ,求 BP CE 的值以及∠BMC 的度数; (3)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AP =1,当点P ,C ,E 在同一直线上时,求线段BP 的长. 图1 图2 备用图

初中数学整式与因式分解教案

学生教师课题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1 对 1 个性化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 授课日期授课时段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重点:掌握整式的乘除方法及因式分解 难点:幂的乘方运算、因式分解的方法 一、知识梳理 1. 幂的运算性质: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 a m a n a m n(m、n为正整数);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 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 m a n a m n(a≠0,m、n为正整数,m>n);③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ab)n a n b n(n 为正整数); ④零指数: a 0 1 (≠);⑤负整数指数: a n1(a≠0,n 为正整数); a0 a n 例 1:下面的计算正确的是(). A.3 x2·x 2 x2 B .x3·x5x 15 C . x4÷x x3 D . ( x5 2 x7 4=12==) = 例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a2a3a6 B. (a+b)(a-2b)=a2-2b 2 C. (ab3) 2 =a2b6 D. 5a—2a=3例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a3a2a6B. ( x3 )3x6C. x5x5x10D. ( ab)5( ab) 2a3b3例 4: 下列运算不正确的是() A .a5a52a5B.2a232a6 C .2a2a12a D. 2a3a2a22a 1 2.整式的乘除法 : (1)几个单项式相乘除 , 系数与系数相乘除 , 同底数的幂结合起来相乘除 . (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 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个项 .

(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 用一个多 _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4)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 将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 . (5)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 即 ( a b)( a b) a 2 b 2; (6)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 2 倍,即 ( a b) 2a22ab b2 例 6: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 a2a3a5 B (a b)2a2b2 +=+= + ab2)3a3b6 D (x - a)(x b) x2(a b)x ab C (2=6-= -++例 7:下列运算不正确的是() A .a5a52a5B.2a232a6 C .2a2a12a D. 2a3a2a22a 1 例 8: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C.x 2 x2y2B.x 2 x22xy y2 y y x2y x 22 D . 2 x 22 2 y x 2 y x y2xy y 例 9:下列因式分解错误的是 () A. x 2 y 2 (x y)( x y) . x 2 6x9( x 3) 2 B C. x 2 xy x( x y) . x 2 y 2 ( x y) 2 D 3.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例 10:分解因式: 2 x28 =. 例 11:因式分解:a2b+2ab+b. = 例 12:因式分解x32x2 y xy2 =.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真题汇编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 A .24(4)x x x x -+=-+ B .2()x xy x x x y ++=+ C .2()()()x x y y y x x y -+-=- D .244(2)(2)x x x x -+=+-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因式分解的步骤: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法分解即可求得答案.注意分解要彻底. 【详解】A. ()244x x x x -+=-- ,故A 选项错误; B. ()2 1x xy x x x y ++=++,故B 选项错误; C. ()()()2 x x y y y x x y -+-=- ,故C 选项正确; D. 244x x -+=(x-2)2,故D 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注意因式分解的步骤: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法分解.注意分解要彻底. 2.已知a 、b 、c 是ABC V 的三条边,且满足22a bc b ac +=+,则ABC V 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知等式左边分解因式后,利用两数相乘积为0两因式中至少有一个为0得到a=b ,即可确定出三角形形状. 【详解】 已知等式变形得:(a+b )(a-b )-c (a-b )=0,即(a-b )(a+b-c )=0, ∵a+b-c ≠0, ∴a-b=0,即a=b , 则△ABC 为等腰三角形. 故选C . 【点睛】 此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3.若多项式3212x mx nx ++-含有因式()3x -和()2x +,则n m 的值为 ( )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全集汇编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全集汇编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图象(折线ABCDE)描述了一辆汽车在某一笔直的公路上的行驶过程中,汽车离出发地的距离s(千米)与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给出下列说法:①汽车共行驶了140千米;②汽车在行驶途中停留了1小时;③汽车出发后6小时至9小时之间行驶的速度比汽车出发后4小时至6小时之间行驶的速度大;④汽车出发后6小时至9小时之间行驶的速度在逐渐减小.其中正确的说法共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函数图象上的特殊点以及函数图象自身的实际意义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解:①由图象可知,汽车走到距离出发点140千米的地方后又返回出发点,所以汽车共行驶了280千米,故①错; ②从3时开始到4时结束,时间在增多,而路程没有变化,说明此时在停留,停留了4-3=1(小时),故②对; ③汽车4小时至6小时之间的速度为:(140-90)÷(6-4)=25(千米/小时), 汽车6小时至9小时之间的速度为:140÷(9-6)≈46.7(千米/小时),所以汽车出发后6小时至9小时之间行驶的速度比汽车出发后4小时至6小时之间行驶的速度大,故③对; ④汽车自出发后6小时至9小时,图象是直线,说明是在匀速前进,故④错;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函数图象,由函数图象的实际意义,理解函数图象所反映的运动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为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定向越野技能,某校在一公园内举行定向越野挑战赛.路线图如图1所示,点E为矩形ABCD边AD的中点,在矩形ABCD的四个顶点处都有定位仪,可监测运动员的越野进程,其中一位运动员P从点B出发,沿着B﹣E﹣D的路线匀速行进,到达点D.设运动员P的运动时间为t,到监测点的距离为y.现有y与t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如图2所示,则这一信息的来源是()

北京各区初中一模数学分类汇编27题及答案#优选、

2018北京各区初中一模数学分类汇编27题及答案 平谷 27.在△ABC 中,AB=AC ,CD ⊥BC 于点C ,交∠ABC 的平分线于点D ,AE 平分 ∠BAC 交BD 于点E ,过点E 作EF ∥BC 交AC 于点F ,连接DF . (1)补全图1; (2)如图1,当∠BAC =90°时, ①求证:BE=DE ; ②写出判断DF 与AB 的位置关系的思路(不用写出证明过程); (3)如图2,当∠BAC=α时,直接写出α,DF ,AE 的关系. 西城27.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将射线AB 绕点A 顺时针旋转α,所得射线与线段BD 交于点M ,作CE AM ⊥于点E ,点N 与点M 关于直线CE 对称,连接CN . (1)如图,当045α?<

延庆27.如图1,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E ,过点B 作BF ⊥DE 于点F ,连接FC . (1)求证:∠FBC =∠CDF . (2)作点C 关于直线DE 的对称点G ,连接CG ,FG . ①依据题意补全图形; ②用等式表示线段DF ,BF ,C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海淀27.如图,已知60AOB ∠=?,点P 为射线OA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交OB 于点E ,点D 在AOB ∠内,且满足DPA OPE ∠=∠, 6DP PE +=. (1)当DP PE =时,求DE 的长; (2)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请判断是否存在一个定点M ,使得DM ME 的 值不变?并证明你的判断. 图1 备用图 F D E C B A F D E C B A

数学f1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学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高作中学七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学案---------因式分解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知识要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多项式的公因式。 3,公因式的确定:(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4,因式分解的方法:(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5,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一般先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必须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1)有公因式的先提公因式;⑵括号内要合并同类项; ⑶括号内首项系数要为正;⑷括号内不能再分解; 【基础训练】 1、下列多项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 A 、22()a b +- B 、2520m mn - C 、22x y -- D 、29x -+ 2、能. 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的是 ( ) A 、2224a ax x ++ B 、2244a ax x --+ C 、2214x x -++ D 、4244x x ++ 3、将多项式3222236312a b a b a b --+分解因式时,应提取的公因式是 ( ) A 、3ab - B 、223a b - C 、23a b - D 、333a b - 4、下列各式不能.. 继续因式分解的是 ( ) A 、41x - B 、22x y - C 、2()x y - D 、22a a + 5、分解因式:2241 4y x -= ;2296b ab a ++= . 6、已知(x -ay)(x +ay)=x 2-16y 2 , 那么 a = . 7、如果,3,1-=--=+y x y x 那么=-22y x 8、已知68-1能被30~40之间的两个整数整除,这两个整数是 . 【例题选讲】 1、x 2y -4xy +4y 2 、 3、(x 2-5)2+2(x 2-5)+1 4、81a 4-72a 2b 2+16b 4 5、(x 2+y 2)(x 2+y 2 -4)+4 6、若9x 2 +2(a -4)x +1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a 的值是 . 7、甲、乙两同学分解因式x 2 +ax+b 时,甲看错了b ,分解结果是(x+2)(x+6),乙看错了a ,分解结果是(x+1)(x+16).请你分析一下a 、b 的值分别为多少,并写出正确的分解过程. 273 14-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