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和认识比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类比迁移和概括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特点,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迁移互助

一、迁移互助

出示: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3:5==( ):( ) ===

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并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答第2题。

指出:第1题可以依据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填写,第2题可以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写。

追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互助】(1)

互助表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互助方法:相互说一说。

互助形式:一对一。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说。

引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活动2【活动】二、探究互助

二、探究互助

1.学习例9,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学实录优质课一等奖

《认识钟表》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4、8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能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建立 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和珍惜 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认识钟表的分针和时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生:喜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播放43秒的儿歌动画视频:滴答滴答滴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谁来说说谜底是什么呢(生:钟表) 钟表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伙伴,它会告诉我们时间,会提醒我们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小朋友们你在哪里见过哪样的钟表(生:......)优化作业的支持资源\这是什么.wmv 孙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幻灯片播放各种各样的钟表图片]今天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走进钟表的王国去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以孩子喜爱的谜语和动画引出钟表,激发学生强烈的亲切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探究新知教学实录 (一)、认识钟面 师:师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钟面,看一看你们会不会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说自己观察到的。)

生可能说: (1)形状是圆形的、方形的等 (2)有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部分,12个大格。 (3)有2根针,一根又细又长,一根又短又粗。 小结:钟面上有12个大数字,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叫时针。 师板书:时针、分针。 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12个数字和两个粗细、长短不同的针。 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么转动的吗?演示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用你的小手比划一下(明确表针转动的方向,为操作钟表打基础)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钟面,并用动态演示时针和分针进行比较,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掌握指 针和分针的特征观察是儿童发现和 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孩子养成 平时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和习 惯很重要。] (二)整时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3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3 篇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 能力。

2016年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1.1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人教A版必修5)

正 弦 定理教 学 设 计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出自新人教 A 版必修 5 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 更是初中“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同时更是处理可 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实际问题导入,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 基础上,触碰解斜三角形的思维困惑点,形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出斜三角形的边 角关系的猜想;第二,带着疑问,对猜想进行验证,首先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边角关系进行验 证和实验探究验证,其次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第三,得到正弦定理,解决引例,首尾呼 应,并学以致用,简单应用。 正弦定理其实是把“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几何关系的解析化,从三角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三角函数其实就是有关三角形、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渗 透了学科发展中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嬗变。这其实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这三个层次,探索——发现——证明,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通过课堂,体会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设置 1、从已有三角形知识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 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了解正弦定理的一些推导方法,并学会应用正弦定理解决斜三角 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

三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 第一部分【知识整理】(熟记) *知识点一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知识点二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 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点三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知识点四 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第二部分【精讲例题】 例1做手工 小华说:做每面小旗需要4颗小星星小李说:一共有25颗星星小王说:我们三个一起做吧 (1)、如果做4面小旗,还剩下多少颗星星? (2)、如果做8面小旗,还差多少颗星星? (1)第一步:3×5=15(个)(2)第一步:8×5=40(个)第二步:25-15=20(个)第二步:40-25=15(个) 25-3×5列混合算

式:8×5-25 =25-15 =40-25 例2、 买四个皮球一共36元,一辆玩具小汽车19元,买一辆玩具汽车和一 个皮球一共多少元? 解析:第一步,36÷4=9(元)、、、、、、、一个皮球的价钱(单价)第二步,9+19=28(元)、、、、、、一辆玩具车+一个皮球 综合算式:36÷4+19 或19+36÷4 =9+19 =19+9 =28 (元)=28(元) 答:一共需要28元 例3、计算(79-30)÷7 解析:第一步先算(),得()。第二步算(),得()。 第三部分【实战演练】 一、基础强化 1,、计算24÷8+2时,应先算(),最后再算() 2、计算24÷(5+3)应先算(),再算(),结果是() 3、30减去6的差,除以4得()。 4、7与8的积,比70少多少?列综合算式()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1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灵宝市五亩乡中心小学方江辉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先出示) 1.先观察再说一说。 (1)先出示第1幅图(辣椒),依次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 问题:上面图片几个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

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 4个2、5个3、3个5。3.思考: (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 (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 (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食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苏教版小学数学[2010年省优质课评比]《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2010 年省优质课评比]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06?107页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意义,会根据字母取值求简单的代数式的值,掌握代数式的简写方法。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符号化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作业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 .欣赏世博会相关图片。 2.说说会徽中字母的含义。 3.回忆生活中用字母表示事物的事例。 一、唤起生活经验,揭示课题。 1 .出示扑克牌,说说其中的A、J、Q、K 所表示的值。 2.揭示课题:扑克牌中的这几个字母分别表示几个确定的数,字母可不可以表示变化的数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二、探究新知: 1 .创设情境,引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和数量关系。课件呈现四只小猴用小棒摆三角形的场景。 (1)出示1 个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提问:摆1 个三角形要用多少根小

棒? (2)继续依次出示2 个、3个、4 个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启发学生用相应的乘法算式表示所用小棒的根数。 追问:摆6个三角形要用多少根小棒?10 个呢? (3)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小棒的总根数的?引导学生总结出数量关系。(4)出示第5 只小猴摆三角形,但所摆的三角形的个数从场景中辨识不出来。 思考: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板书:a x 3 (5)这里的a、3及ax3分别表示什么? (6)你知道这里的a 可以表示哪些数吗?领会:这里的a 可以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2.游戏“猜年龄”,感悟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表示数,又表示数量关系。 (1)悄悄地问一名学生的年龄,板书:b、b+15,问:是b表示老师的年龄呢?还是b+15表示老师的年龄? (2)引导学生领会:从式子b+15中可以看出老师比这位学生大15岁。(3)列举学生的岁数和老师的岁数,后追问:这里的b可以是500吗?小结:字母所表示的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字母b 表示的是一个变化的数,但只要b确定了,b+15也就确定了。 (4)师:如果用n 表示老师的岁数,同学的岁数可以怎么表示? 师小结:如果同学是b岁,那么老师就是b+15岁;如果老师是n岁, 那么同学就是n-15岁,在这里b+15和n-15既可以表示同学的岁数, 又可以表示同学和老师我们两人岁数之间的关系。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优秀公开课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0~9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各种形状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水彩笔。 教学过程: 1 一、认识 2 1.创设情境,体验分数产生。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讲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有一天正好是中秋节,于是八戒一个劲地讨月饼吃。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得过3关。” 第一关,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生击掌表示)第二关,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 (生击掌表示)师:像这样每人分得的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第三关,如果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分?"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分吗? (1)师设疑:(出示媒体)是这样分吗?(不平均) (出示媒体)出示平均分法,强调平均分。 (2)师媒体演示:操作分月饼,把两个半块月饼分开。 师:那么半个该怎么表示呢?你能想上面一样用一个数字表示出来吗? 生: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2 1、1 2……) 引导学生说分法的时候强调平均分。 2.理解2 1的意义。 师:小朋友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月饼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2 1来表示。(板书) 师: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对啦,叫做分数。 师出示圆片代表月饼,说:“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课件出示) 让学生跟着老师说一说2 1的意义。老师神秘地问:“哎,你还能在这块月饼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 师:你觉得在说2 1的时候那个词最重要?(理解重点词平均分、它、每块) 小伙伴之间互相讲述着自己对2 1 的理解。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 (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_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执教王娜 课前播放有关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风景片段,片尾定位于一泉眼。使学生充分感受泉城济南的魅力。 [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股股清泉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济南,领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意境,为下面问题的提出做情境的铺垫。]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感受情境,提出问题 师:(播放课件最近,小明家又发现了一处新泉眼,一家人商量着要以泉眼为中心修个圆形水池。(板书课题:圆爸爸就把这任务交给了小明,这下小明可为难了,怎样才能把水池修圆呢?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学生兴高采烈,信心十足 [当学生还沉浸在泉水的清爽之中时,教师出示农家泉水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好奇心。当故事中的小明在苦思冥想“如何把水池修圆”时,点明活动任务,抓住了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天性,激起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 2、合作探讨,研究问题 要求:先思考怎样摆水池才能圆?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圆砖在磁板上摆一个圆形水池模型(每组有一块磁板、一堆圆形磁砖、直尺等学具 小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汇报交流

组1:我们组先以泉眼为中心摆一圈,大致摆成一个圆形,然后把不圆的地方修修,这样圆形水池就摆成了(边摆边演示。 组2:我认为你们组想法不错,但方法不太可行。这样修来修去很难把水池摆圆。我认为我们组的方法更好一些。我们想到:要把水池摆圆,必须使每块砖到泉眼的距离都相等。我们用尺子的零刻度线对准泉眼,在4厘米的地方摆上第1块砖;转动尺子,再在距泉眼4厘米的地方摆上第2块砖;这样依次摆下去,就摆出了一个圆形水池。 组3:你们组先思考再动手,这一点很好。利用你们的方法能把水池摆的很圆,但是太麻烦了。 组2:那你们组有更好的方法吗? 组3:(不好意思摇摇头暂时还没有。 师:没关系。能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不错了,相信如果时间再长一点,你们一定会想出更巧妙、简便的方法。对吧! 组3同学信心十足的点了点头。 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摆圆,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结合你们摆的过程思考:要把水池摆圆,最关键的是什么?(学生沉思 生1:我认为要想把水池摆圆,最关键的是要使砖和泉眼的距离相等。 生2:我想给你补充,应该是每一块砖与泉眼的距离都相等,才能把水池摆圆。 …… [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空,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并思考:如何摆才更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最关键的特征——每块砖到泉眼的距离都相等,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 3、动手画圆,深化感知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3、在操作与交流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测量等活动,知道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能力。 5、培养乐学、好学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太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从最近比较红的少年歌星王俊凯的个人简介中找出我们学过的长 度单位。 身高1米73厘米 2、引导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3、米与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它们之间的关系 4、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生活中用米做单位的例子;比划一下1厘 米有多长,举例生活中用厘米作单位的例子。 5、如何测量物体? (二)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值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 探求新知 (一)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把结果填入表数学课本 估算(厘米)长 宽 厚同桌两人快点行动起来 吧!先估测再精确测量 精确测量(厘米) 2、组织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长:26厘米多 宽:18厘米多 厚:不到1厘米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引出毫米:当我们测量的物体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3、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外,还有小的刻度线。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 国际单位:mm 4、学习1厘米=10毫米 提问:从刻度0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0、81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重点难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正确应用。 四、教具准备: 每组三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五、教学过程: (课前,各大组起自己的组名,制定自己响亮的口号,课上请大组长带领喊出自己的组名与口号,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王爷爷和李爷爷因种地不方便,两块地要交换一下,可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们又为难了,为什么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师:咱们前面学习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是啊,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我们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了问题,我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咱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呢?小组讨论一下。 师:请各组拿出手中的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余的先不要动,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注:此处注意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学生在自主操作中能够找出拼剪方法,教师可进行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到前面来汇报一下?有什么疑问?有什么补充? 组1:将平行四边形可沿左顶点所在的高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将三角形平移到右边,梯形和三角形就拼成一个长方形。 组2:将平行四边形沿中间高剪开,剪成两个梯形,将左边梯形平移到右边,两个梯形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注:体现出沿中间的高与顶点引出的高剪两种情况,课件演示,动态展示剪的过程。】 师:新拼成的长方形与原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没有变,因为形状虽然变化,但是面积没有变化。 师:为什么要沿高剪? 生:沿高剪可以拼成长方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后都可以拼成长方形?请各组拿出其他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对其余的三角形进行操作。 小组汇报,上台演示,通过大量的事实可以验证一个结论:所有的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后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看来,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新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苏教版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轴对称图形》授课稿 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轴对称图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为了确定这节课学习的范围和深度,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本堂课是一节概念课,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中教材先呈现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学生有所认识。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刚掌握的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对教什么以及如何教指明了方向,但具体要怎样教我们还要分析学生的情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具有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此外,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的开展讨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这一特征,能从一组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出简单轴对称图形,通过折痕初步认识对称轴,理解对称轴两边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倍 的认识》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

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名师教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唐浩瑛(初稿)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统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新苏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整万数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认识整万数”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第一课时P10~11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1~3。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它们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认识整万数,初步了解我国的数位分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感知较大的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数感。 解决问题: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习整万数的兴趣和认识整万数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感知较大的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数感,并感受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计数器等。 学生准备:计数器、搜集的含有比较大的数的信息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计数器,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下四个数字吗? 200 6000 9000 10000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出这四个数字。 问:9000里有几个千,如果再多一个千是多少?那一万是多少个千? 小结:在这以前,我们已经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二、探索整万数 1、认识计数单位 从刚才复习学习的一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一万,怎么拨呢? 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10000) (2)如果一万一万的加上去,会是什么结果呢? 说明:数满十万,就向前一位“十万位”进1。十万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万,十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万”。 (3)现在我们一起十万十万地数。(拔珠数数) 说明:10个十万是一百万,也要向前一位““百万位”进一,百万位上的“1”,表示1个一百万,百万位的计数单位是百万。 (4)一百万一百万地数(拔珠),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万?怎样拔珠?(现在千万位是“1”,是1个多少? (5)刚才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你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吗? 小结: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这些计数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名师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14秋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资料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计设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数山有路趣为径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使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个及其以上物体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贴图 2.学生准备 每人2张作业纸、一支水彩笔、1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寻知识起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创设春游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复习旧知 份,每人分得多少?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设计意图:课的伊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情境,为新知的引入拉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春游分食品,既复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箭双雕”。该环节摈弃了惯用的复习模式,切实做到了在情境中复习旧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数山有路趣为径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9--91页例1—2。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意义,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理解分数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喜欢郊游吗?这儿有一群小朋友也特别喜欢郊游,看!他们来了(播放课本情境图录像) 2.教学二分之一 ①我们接着来研究。把这张圆形纸片看做那个饼,先对折,裁开。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饼怎么样了?分成了几份? ②教师随手拿起一个圆片任意一撕并问:和这一样吗? 师:哪里不一样? 今天我们研究的数就是在平均分中产生的。板书:平均分。 ③(然后教师把学生平均分的圆片贴在黑板上)讲解: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这是其中的几份?(其中的1份),现在把它涂上阴影,这1份就是这个饼的一半,一半在数学中用这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就是分数。它读作“二分之一”。我们回想一下是怎样得到这个饼的2 1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把一个饼(图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2 1 )。这个它是谁?饼 ④现在请看2 1怎么写?先写中间的一横,像不像刚才用的…?“刚才的那把刀”。它表示平均分;在短横线下面写2,想想表示什么?(一共平均分成了2份);在短横线上面写1,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谁再来说一下2 1表示的意思? 请同学们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遍,先写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在短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在短横线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1份。谁再来说一遍2 1表示的含义, 师:“另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饼片的2 1。 ⑤拿出这张长方形纸,你能折出它的21吗?折完后把它的2 1涂上颜色 。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一)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轴对称(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观察、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各种方法制作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物和课件先让学生感受对称,再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学会“做”出轴对称图形。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制作、欣赏中感受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一定的感性基础。这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和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切实可行的。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会判断哪些物体和图形是轴对称。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轴对称 一、导入新课 我最近知道你们一个小秘密,都喜欢上美术的手工剪纸课,其实老师也喜欢,所以带来了艺术家的剪纸作品,你们想看吗? 生:想。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剪纸) 师:这些剪纸是人们智慧的结晶,真值得欣赏,老师还带来了自己我的剪纸作品与大家分享。请给个评价吧!(好)被赞美真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幸福,谢谢你

们给我的自信和力量。 请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和刚才的剪纸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中间分开,会有什么现象? 生1:它(左右上下)两边大小和形状是一样的。 生2:它是对称的。 师:大家真聪明,知道是对称的。师板书:对称:对称是艺术家们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方法,更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你看(课件演示):有些动物、植物、建筑物都有自己的对称形式,所以咱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美丽。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对称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好) 二、探究新知、交流总结 1、操作探究,发现特点。(折一折,看一看) 师:刚才你们猜测这些图形是对称的,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呢? 生:对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来折一折,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请把你们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操作交流发现,师巡视。学生汇报. 师:你是怎么折的呢?请上来折给大家看一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拿着一个红心图形上来,边折边说)我是这样折的(动作演示将中间压平)先把两边对齐后,发现它的两边的大小是一样的。 生2:我对折的是小鱼,对折后我发现,折痕两边齐齐的,不多不少。 生3:我发现,有一半挡住了! 生4:我发现,对折后,边上齐齐的,不多也不少! 生5:我发现,对折后两边都合在一起了! 生6:对折后图形的两边重合了。 师:你们说的“挡住了”,“合在一起了”,”不多也不少”也就是对折后这个图形的两边完全——(师板书:重合)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呢?请看:一个图形沿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学实录(优质课一等奖)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学实录(优质 课一等奖) 《认识钟表》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4、85页内容。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能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建立 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和珍惜 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认识钟表的分针和时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教学难点: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教学实录 ,一, 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生:喜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播放43秒的儿歌动画视频:滴答滴答滴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谁来说说谜底是什么呢,生:钟表, 钟表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伙伴~它会告诉我们时间~会提醒我们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小朋友们你在哪里见过哪样的钟表,生:......,优化作业的支持资源\这是什么.wmv 孙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幻灯片播放各种各样的钟表图片]今天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走进钟表的王国去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以孩子喜爱的谜语和动画引出钟表~激发学生强烈的亲切感和探究欲~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探究新知教学实录 ,一,、认识钟面 师:师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钟面~看一看你们会不会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说自己观察到的。, 生可能说: ,1,形状是圆形的、方形的等 ,2,有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部分~12个大格。 ,3,有2根针~一根又细又长~一根又短又粗。 小结:钟面上有12个大数字,把钟面分成12个大格~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叫时针。 师板书:时针、分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