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模板

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模板

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模板
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模板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

程中的经验之花。

二、人性的外化

中世纪的“禁欲”、“愚民”是历史的倒退,比之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一种倒退,既扼杀人性,又不以文明、理性行事,而是以一种变态的秩序来维护教会的反动统治,所以文艺复兴的首要任务便是以激烈的方式打倒人们思维中的旧秩序,恢复人性,但又往往矫枉过正,特别容易在初期全力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而当恢复人性的狂热冲动过后,便是冷静的理性思考的到来。旧的秩序被推翻,必须有新的秩序来替代,激情过后应当是理性的控制,悲剧的震撼使人们清醒,理性、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则在文学领域里突出地表现为莎士比亚的戏剧,特别是他的悲剧创作。他的十四行诗和早期的喜剧都是对真善美的鼓吹,对如鲍西亚一类的智慧型女子的欣赏。到了悲剧创作时期,他却好象总在大骂女人,从哈姆雷特那个改嫁的母后到李尔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以及麦克白夫人,都被莎士比亚刻画成“问题女人”,以反秩序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尤其是在《麦克白》中,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的恶的一面被刻画得如此深刻以至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莎士比亚似乎还觉得不够,他把女巫加了进去。

三女巫的外形看上去似人非人,说是女巫,却还长着胡子。莎士比亚的“狂放的想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本质上讲,女巫应当是具有神奇魔法、能预言未来的人,仍是女性,她们与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她们没有神的光辉,只有阴暗、狠毒、诡计,她们烹煮心、肝、肺等用来修炼,靠妖言来引诱英雄犯错。她们是女人中的另类,是真善美的女性的反面形象之集大成者。麦克白夫人向往成为具有男子雄心和力量及手段的“超女”,也不过是在语言和思想、...

1605年,莎士比亚写出了名为《麦克白》的悲剧——苏格兰大将麦克白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途中因听信女巫他能当国王的预言,便在野心驱使与其妻的怂恿下,趁国王邓肯到家中作客之机,弑君篡位。乱臣贼子当然是不得好死,最终他落得众叛新离、兵败被杀的下场,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在剧中,女巫这种超自然的“生物”(不能称之为女人,更不能称之为“男人”,因此暂且称为“生物”吧)似乎可以被看作是麦克白自己内心里潜藏的一种力量,而这力量的真实名字叫做“欲望”。虽然,三女巫是《麦克白》中的小角色,甚至她们仅仅是具有类似人形,样貌都是很模糊的“生物”,但是正是她们的预言促使麦克白萌发了野心,又是她们的预言使麦克白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直至最后彻底毁灭。女巫的预言真的具有不可逆转的魔力吗?为什么女巫们不早不晚,偏偏在麦克白凯旋归来的时刻恭候他呢?为什么她们总是趁着麦克白处于“反常”心理状态之下道出关于未来命运的预言?细细想来,这决非偶然,似乎有理由思索一下,那觊觎王位的野心究竟是由女巫们强加给麦克白的,还是早已潜伏在麦克白内心深处的。反复阅读剧本,可以发现,女巫们并不是外来的“恶”的化身,我们不难看出,她们来自于麦克白的内心,体现出了麦克白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欲望,那是连他自己也不敢承认的欲望。其实,作为一个能征善战的臣子,野心早已在麦克白内心深处暗暗滋长,只不过长期以来,它无意识地潜伏在心底,连麦克白自己也不知道。而当他再一次立下大功,连“考特爵士”这样的封号也无法满足他的欲时,他的野心便把女

巫们招唤而致了。所以当女巫们对他说:“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时,他不但没有斥责这样的言语大逆不道,反而渴望听一听女巫们的解释。由此可见,女巫们道出的并非“预言”,而是麦克白内心早已生长出来的欲望,女巫们在此处象征着欲望,它觉醒了,它切切实实地站在了麦克白的面前。弑君夺位后,麦克白每当心神不宁,不能肯定自我时,他一定要去找女巫们讨个说法来平息内心的慌乱。麦克白希望女巫们的预言能“使确定的事实加倍确定,从命运手里接受切实的保证”,其实恰恰是麦克白要以自己的欲望来确认茫然的命运。因此,与女巫们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麦克白在与自己的欲望对话,他要知道这“欲望”到底能支持自己稳坐王位多久,也十分想知道到底何时这“欲望”将彻底破灭。当女巫们模棱两可的预言得到了与麦克白设想正好相反的证实后,长期以来支持他一意孤行的欲望彻底泯灭了,于是他不再找女巫对话,他直面自己即将失败的命运,甚至是死之前没说一句讨饶的话。在莎士比亚写作麦克白的那个时期,认识自己的个性生命,证实自己的个性生命,实现自己的个性生命正是当时风行的人文主义时代所追求的时代精神。所以莎士比亚用女巫这样的超人“生物”来体现时代的激情与需求,恰好地表现出历史的必然性。因此关于剧中的三个女巫,我认为最切合《麦克白》的解释应该是,她们象征着麦克白内心蛰伏的欲望,她们是麦克白生命中意识化了的与意志化了的情欲力量,而且,无论这情欲是善是恶,她们都具有着强大得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程中的经验之花。

二、人性的外化

中世纪的“禁欲”、“愚民”是历史的倒退,比之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一种倒退,既扼杀人性,又不以文明、理性行事,而是以一种变态的秩序来维护教会的反动统治,所以文艺复兴的首要任务便是以激烈的方式打倒人们思维中的旧秩序,恢复人性,但又往往矫枉过正,特别容易在初期全力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而当恢复人性的狂热冲动过后,便是冷静的理性思考的到来。旧的秩序被推翻,必须有新的秩序来替代,激情过后应当是理性的控制,悲剧的震撼使人们清醒,理性、和谐、统一的社会秩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则在文学领域里突出地表现为莎士比亚的戏剧,特别是他的悲剧创作。他的十四行诗和早期的喜剧都是对真善美的鼓吹,对如鲍西亚一类的智慧型女子的欣赏。到了悲剧创作时期,他却好象总在大骂女人,从哈姆雷特那个改嫁的母后到李尔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以及麦克白夫人,都被莎士比亚刻画成“问题女人”,以反秩序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尤其是在《麦克白》中,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的恶的一面被刻画得如此深刻以至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莎士比亚似乎还觉得不够,他把女巫加了进去。

三女巫的外形看上去似人非人,说是女巫,却还长着胡子。莎士比亚的“狂放的想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本质上讲,女巫应当是具有神奇魔法、能预言未来的人,仍是女性,她们与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她们没有神的光辉,只有阴暗、狠毒、诡计,她们烹煮心、肝、肺等用

来修炼,靠妖言来引诱英雄犯错。她们是女人中的另类,是真善美的女性的反面形象之集大成者。麦克白夫人向往成为具有男子雄心和力量及手段的“超女”,

在荒野,三个枯瘦、怪诞、不男不女的女巫向苏格兰大将麦克白祝福,一个称他为“葛莱密斯爵士”,一个称他是“考特爵士”,一个称他是“未来的君王”。女巫的祝福让麦克白忠心大乱,从这一刻起,他便开始一步步“主动”去应验女巫的预言:杀人、杀人、杀人……这就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

莎士比亚在40岁左右,也就是1600年以后,从喜剧和历史剧创作转向写悲剧,连续创作出四大悲剧,其中最阴森恐怖的,当数《麦克白》。

麦克白一开场,三个女巫便在舞台上制造起阴森恐怖的气氛。全剧人物的第一句台词也预示着血腥骚乱的世界,苏格兰国王问部下:“那个满身带血的人是谁?”

带血的人是传令官,他向国王报告,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浴血奋战,像两尊装满了双倍火药的大炮打败了叛军。

悲剧《麦克白》就是这样从阴森、流血、叛乱开始,更大的恐怖在后面,而制造下一轮流血、叛乱、恐怖的主角就是现在忠心耿耿为国王而战的麦克白。

麦克白是苏格兰国王邓肯手下的一员大将,胜利凯旋的路上,在荒野,三个怪诞的女巫向他祝福。女巫含含糊糊的祝福让麦克白充满疑团,他刚刚获得葛莱密斯爵位,“考特爵士”还健在,封号不会落到他的头上。女巫的祝福让他心下狐疑。恰在此时,传令官来报,国王为了嘉奖麦克白的战功,决定罢免考特爵士,把爵位封给麦克白。麦克白没有想到女巫的祝福应验得如此迅速,于是,忠心大乱。班师回城,国王为了表示对麦克白的亲近,下榻麦克白的城堡,也被女巫预言蛊惑的麦克白夫人不断鼓励麦克白立刻下手,杀掉国王,嫁祸他人,然后自立为王。麦克白禁不住蛊惑,开始了谋杀。

谋杀一旦推动,就不停止,杀掉国王以后,麦克白变得疑神疑鬼,邓肯的鬼魂缠着他,每一个大臣们的眼睛里都是对他的阴谋的怀疑,于是他就不断的杀人,直到最后,全国乱军四起。这种疑患首先打败了麦克白夫人,她被罪恶追逐,整日不得安宁,最后发疯。但是,麦克白依仗着女巫的第四个祝福依然胡作非为。女巫告诉他,他是不可战胜的,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森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内高山移动”,因为“没有一个女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他”。但是,女巫的这两个保证原来并不可靠,讨伐麦克白的指挥官,为了隐蔽军队的行动,让战士每人举起一根树枝行军,这样,森林就移动了,麦克白被这个消息震惊了,接着与他对战的人又告诉他不是被母亲生下来的,而是剖腹出生的,麦克白斗志顿挫,于是被杀。

《麦克白》表演了一连串的流血和阴谋,这些恐怖的直接制造者是麦克白,但是,麦克白的行动又是谁推动的呢?

以剧情看,推动者首先是三个女巫,那么女巫靠什么蛊惑了麦克白呢?

是野心。

关于野心,评论家有种种解释,有的从教训的角度说《麦克白》是在提醒人们注意野心对于一个人心志的破坏。麦克白本来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但是,一旦野心钻入他的心灵,他就变成了一个叛徒、一个杀人犯、一个暴君。

有人从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整日惊恐不安的生活看出罪恶和惩罚是一对孪生兄弟,麦克白犯下弑君之罪的同时,对它们的惩罚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生活永无宁日,罪恶甚至扼杀了他们的睡眠,使他们疯狂。

有人从野心的力量来分析,认为《麦克白》告诉人们罪恶一旦掌握了一个人的灵魂,它使人心变坏的力量竟会如此巨大,谁也逃不脱,无论是优秀的麦克白,还是优秀的麦克白夫人,或者是剧中的其他人。

莎剧翻译家,著名的学者梁实秋说《麦克白》的意义就在于“罪犯心理的描写,由野心,而犹豫,而坚决,而恐怖,而猜疑,而疯狂,这一串的心理变化,在这戏里都有了深刻的描写”。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对野心的描写的确入木三分,再细一些阅读,会发现莎士比亚所揭发的野心主要是政治的野心、权位的野心。三个女巫的三个祝福暗示的都是权位的升迁,而权力的角逐就是阴谋、杀戮、背叛、猜疑、夺权、反夺权。戏剧开始于一场平叛战争,那些叛君之臣,实际上和平叛的麦克白是一个角色:都是被政治规律推动的人。

权位是明显排定的,就是没有女巫,麦克白也可以看得见,也会产生觊觎之情,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让野心膨胀。所以,《麦克白》一剧的女巫,可以看作是神秘力量在作祟,也可以看作是现实政治规律的象征,是现实政治必然动作的一种艺术展现。他可以比较方便、也比较生动地显示出麦克白的内心隐秘,甚至在麦克白还没有自知的情况下,三个女巫便预示了麦克白心头的变化。这样的写法很高明。

麦克白——野心的悲剧

野心的悲剧 诗人的眼睛在狂怒中容得下辽阔的大地、深邃的苍穹;想象会获得未知的形象,诗人的笔则授之以定形,赋虚幻以显赫的地位和姓名。 ——《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以及《哈姆雷特》是公认的莎士比亚最主要的四部悲剧。而《麦克白》,它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幻想和剧情之激昂强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道德的人在道德的社会中的所作所为。 英国的赫兹利特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一书中提到“麦克白成为暴君不过是受环境的影响”,他是被适宜的机运、妻子和女巫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他的悲剧在于他犯罪的同时内心里还有怜悯心。 麦克白其实是一个软弱的人。他思想上迷离恍惚,六神无主,然而他的行动却突如其来而且异常凶狠,因为他对自己的果断缺乏信心。他的力量处置焦虑不安和内心的慌乱。而麦克白夫人与麦克白则正好相反,她那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男性般的坚强性格,是她战胜丈夫那迟疑不定的良心的保证。为了立即获得时刻诱惑者他们的荣华富贵,她执拗地急于抓住一切机会,而且毫不动摇、毫不退缩地一直把事情干到底。麦克白夫人,其实就是一个女中奸雄。她那无坚不摧的决心对麦克白产生了强烈的作用。 麦克白夫人在街道麦克白的信后说:“我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希望用正直的手段,达到你的崇高的企图,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要做非分的攫夺;你没有事后的追悔,却有太多事前的顾忌,赶快快回来吧,让我把我的精神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的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顶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麦克白夫人用激将法把麦克白的懦弱赶跑,怂恿丈夫举起匕首,杀死国王;用她那跃跃欲试的野心鞭策着麦克白,并亲自实现了自己凶险的计划。 麦克白夫人在整部剧中就是野心的代表。她的主要特点不是心肠狠毒,而是铁石心肠般的顽强性格,这使她绝不会因为女人的软弱和怜悯心而放弃一经决定的罪恶企图。她的错误在于利欲熏心,过于想光大门楣,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类共有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阻止麦克白夫人亲手杀死邓肯国王的知识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因为睡着的国王长得很像她的父亲。 然而无论良知和野心、“人性”和“魔性”怎么较量,最终泥足深陷的人仍旧在内心的煎熬中死去。麦克白夫人在梦游中反复搓洗双手,但她手上无形的鲜血是再也洗不掉了。当罪恶真的铸就以后,麦克白夫人的内心深处良知在苏醒。他彻夜难眠,总是秉烛夜游。她牺牲了自己女性的身份,放弃“灵魂不朽”为代价却并没有换来重用,而是等来了背叛。麦克白尝到了犯罪的快感,踏上了不归路,而她只能停留在过去的罪行上,独自一人承担罪恶感。 麦克白夫人最后在梦游中被倒下的蜡烛火烧死了。 《麦克白》是一部野心的悲剧。像麦克白这样杰出的人也要被王位引诱,活生生地让野心与恶德压倒良心与美德,犯罪后堕落成暴君。这是一部描写野心的萌发、实现以及自毁全过程的悲剧。

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一)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

“疯女人”形象

https://www.doczj.com/doc/5716067069.html,/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09&filename=ZUOJ200920026 甄蕾, 南京师范大学; 女性疯癫与男权文明:西方文学“疯女人”形象之类型分析 摘要: 西方文学中的“疯女人”对于人们来说并不缺少,缺少的是对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进行的系统研究。本文拟选取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末,西方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为代表,进行“疯女人”形象之流变及其类型研究。根据作品中对女性疯癫的呈现特点,把她们划分为三个阶段、五种类型进行剖析,并以比较文学主题学和性别研究的批评方法为主导,揭示“疯女人”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挖掘“疯女人”形象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家所赋予的文学特点和文化品格。 关键词: “疯女人”形象类型分析女性疯癫男权文明 米歇尔·福柯说:“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因而他声称“我们却不得不撰写一部有关这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的历史”,于是有了《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的出世。但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权力的批评也未考虑到性别。当他揭露了疯人院改革背后的压抑观念时,福柯并没有探讨疯人院使之沉默和监禁的非理性和差异性仍是女性化的。” 因此,我们也“不得不”重新考察、记录和挖掘西方文学中“疯女人”形象的历史。本文拟选取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末,西方文学史上经典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为代表,进行“疯女人”形象之流变及其类型研究。根据作品对女性疯癫的呈现特点,把她们划分为三个阶段、五种类型进行剖析,并以比较文学主题学和性别研究的批评方法为主导,揭示“疯女人”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挖掘“疯女人”形象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作家所赋予的文学特点和文化品格。以此反观女性疯癫史,反观西方文学史及其批评史,反思人类文明史上的疏忽、失允和偏执。 一 西方文学作品中“疯女人”形象的最初阶段几乎只有两张截然相反的面孔:天使型或者魔鬼型。 天使和甜美、温和、纯洁相拥,疯癫与失控、混乱、恐怖为伍。在一般的想象中二者是水火难容的,然而在西方文学中有一类“疯女人”形象却把二者奇特地联系在一起——天使型“疯女人”。17世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和19世纪歌德的《浮士德》中的玛嘉丽特,堪称这种类型的经典代表。 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中丹麦御前大臣的掌上明珠,她出身高贵,天真无邪,俨然一位落入凡间的天使。她天使般的品貌似乎将注定她一生的幸福和美满,但自从她与哈姆雷特的爱情被父亲和兄长怀疑时起,不幸的乌云就遮蔽了她的天空,她在父兄的逼迫下断绝了与王子的交往。而王子为了复仇大计,不惜亵渎爱情,伤害恋人。他的变心使奥菲利娅成为“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最后当奥菲利娅得知自己的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时,她疯了。 在《浮士德》中,玛嘉丽特以纯洁烂漫的市民少女的身份而出场,当她第一次经过浮士德的身边时,就被他惊为天使下凡。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引诱了她。玛嘉丽特把浮士德对她的爱当作了一切。然而,浮士德为了急切满足自己的情欲,让玛嘉丽特给她的母亲下安眠药,致使母亲因服药过量而死,浮士德又在魔鬼的挑唆下刺死了玛嘉丽特的哥哥。随后浮士德逃之夭夭,杳无音讯。而玛嘉丽特独自一人承担苦果,她未婚先孕,遭人唾弃,家毁亲亡,最终溺死了自己的婴儿,被抓进监狱判处了死刑。当浮士德去监牢救她时,她已经疯了。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_麦克白_悲剧性分析

摘要:麦克白悲剧结局是由他自己的野心和权欲导致的,麦克白心中的野心与女巫的预言不谋而合,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欲望,麦克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不是命运悲剧。 关键词:性格悲剧;命运悲剧;麦克白;女巫;预言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篇幅最短的一部,戏剧动作发展最迅速的一部,与《哈姆雷特》的行动迟缓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用谋杀国王的手段来篡夺王位的故事。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人,而是一个正直慷慨、英勇善战的英雄。是什么力量扭曲和毒化了他的灵魂? 英国19世纪文学批评家赫士列特认为,在《麦克白》中,“超自然势力不可抗拒的压力以双倍的力量激荡着人类感情的浪潮。麦克白自己被命运的狂力所驱策,像一只船在风暴中飘荡。”[1]由此看来,女巫是操纵了麦克白行动的命运女神,三个女巫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而麦克白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并最终落到毁灭的下场,则完全被看成是受了女巫的捉弄的结果。这种说法显然是与莎士比亚的意图格格不入的。剧本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麦克白是在女巫的胁迫下才采取行动的。 一、女巫的第一次预言 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军功赫赫的大将,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深受国王的宠爱和赞赏。苏格兰国内发生了叛乱,麦克白和班柯将军一起,经过激战,打败了叛军。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碰到了三个神秘的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苏格兰国王,也预言班柯的子孙将来也当上苏格兰国王,这是女巫的第一次预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这时候,国王邓肯的使者来迎接麦克白,并称麦克白为考特爵士,原来国王将叛变的考特爵士的封号和领地转封给了麦克白,女巫的预言应验了一半,这就勾起了麦克白更大的野心。于是麦克白就给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把女巫的预言告诉了妻子。而麦克白夫人在得知这些预言的时候,脑子里顿时生满邪恶的念头,她决心鼓动麦克白夺取王位。麦克白回到朝廷以后,国王邓肯立长子马尔康为太子,这引起了麦克白的不满,在麦克白夫人的一再鼓动下,麦克白亲手杀死了在自己城堡作客的国王,并制造假像嫁祸于国王的两个侍卫。如女巫所预言:麦克白终于当上了国王。然而麦克白并没有忘记女巫还曾预言:苏格兰大将班柯虽然不能为王,但他的子孙将要当上苏格兰的国王。于是,麦克白夫妇决心要把班柯和他的儿子一块儿弄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布置了一个盛大的晚宴,把所有重要的大臣都请来,当中,特别隆重地邀请了班柯父子。但麦克白却暗地里安排刺客杀死了前来赴宴的班柯。所幸的是,班柯的儿子在混战的时候逃跑了。 事实上,女巫的第一次预言尽管对麦克白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根本原因还在于潜伏在麦克白心中的权势欲立刻与女巫的预言产生了共鸣。这一点,可以通过麦克白和班柯对预言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得到证实。班柯虽然也有对权势的渴望,但却心地坦荡,因而他对女巫的预言一听了之,毫不动心。可是,麦克白一听到女巫的预言就惊恐不已,立即产生了邪恶的念头。显然,女巫的预言只是向麦克白表明了未来的可能情况,而抵制诱惑还是屈从诱惑则完全取决于麦克白本人。更何况,女巫只是向他宣布了可能发生的事情,将他尊称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然而只字未提实现这些预言所必须采取的行动。由此可以断言,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想法。 二、女巫的第二次预言 麦克白虽然派刺客暗杀了班柯,但是班柯的儿子却逃脱了,麦克白的心病仍然没有消除,更可怕的是,在那个晚上的宴会上,班柯的鬼魂屡屡出现,鲜血淋漓地坐在麦克白应该坐的位子上,麦克白被吓得魂不附体,对鬼魂否认自己与谋杀有关,班柯的鬼魂除了麦克白之外,众人都看不见,因此麦克白的这一番辩白反而引起大臣们的怀疑。此后国内流言四起,麦克白终日生活在可怕的幻觉之中,心力交瘁。登上了王位的麦克白并没有得到一点欢乐,却时时在担忧王位的丢失。于是,麦克白又去找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的一个山洞里终于找到了那三个女巫,这三个女巫又神秘地发出三个预言:一,要他留心大臣麦克德夫,二,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人可以伤害他。三,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方向移动。得知这三个预言后,麦克白还没来得及下手,大臣麦克德夫已经逃往英格兰,麦克白便派刺客杀死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如果说麦克白第一次遇见女巫纯属偶然的话,那么,在谋杀了邓肯和班柯之后,他再度去和女巫见面时,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不是女巫来找他,而是他自己主动找上门去。麦克白在这次和女巫会见之后,立即就去屠杀了麦克德夫的妻儿。而我们知道,在女巫与他的第二次会面时并没有对这个暴行有任何暗示。 麦克德夫怀着深深的仇恨,与避居国外的王子马尔康带领一万英格兰将士打回了苏格兰。这时,麦克白因为不得人心,已经众叛亲离。但他仍然把希望全寄托在女巫的预言上。麦克白把自己的王宫搬到了地势险要的邓西嫩高山上的城堡。麦克白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准备凭借地理上的优势与对方决一死战。麦克德夫和马尔康王子率领的军队已经打回了苏格兰,在勃南森林附近,为了隐蔽实力,马尔康王子让每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 —《麦克白》悲剧性分析 杨振喜 (北华大学文学院) 84

从伦理学角度论麦克白及夫人的悲剧

摘要 传统上分析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都是从人性恶的视角出发,他们被视为凶恶,残酷,弑君的恶人。本论文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找出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悲剧的原因,以将处于伦理困境的悲剧英雄更生动的展示出来。长久以来,麦克白夫人都是是作为诱导唆使其丈夫走向堕落的因素出现,被人视为文中的第四位女巫,而本文则从其女性的心理角度来对麦克白夫人进行剖析,以揭示这个女性形象的深层情感及悲剧命运。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麦克白夫人、伦理困境、悲剧

ABSTRACT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are traditionally analyz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evil and they are regarded as cruel, ferocious and regicidal couple.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tragedy of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from the ethics point of view. So a more vividly picture of the tragic heroes in the ethics dilemma can be depicted. For a long time, Lady Macbeth are as a guide put her husband to degenerate elements, be regarded as the fourth point, and the women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o reveal it to the women's deepest feeling and the tragic fate. KEY WORDS: Shakespeare, Macbeth, Lady Macbeth, ethical dilemma, tragedy

麦克白中的女巫形象综述

《麦克白》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暗的一部。被拍摄成电影后,也引起了不少关注,相关评论多见诸报刊,而“欲望”、“野心”等话题是人们研究或评论该片的主要切入点。但是,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最后一部,《麦克白》的可读性以及电影《麦克白》的可观赏性还在于戏中超自然力量在事件中的作用,其中三女巫的形象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在戏中起到了十分特殊的作用,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又表达了某种深藏于人们意识深处的感觉,于是作品便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因此而更加值的研究。 一、作为预言家的女巫 从三女巫行动的内容上看,她们几次出场,主要都是在对麦克白的命运进行预言。当麦克白从战场凯旋归来,女巫们分别对他表示了祝贺,但每次的称谓都不同,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而第二个称谓恰恰与国王邓肯的命令内容相吻合,于是,麦克白开始相信了她们的话,进而对那第三个称谓的预言也动了心,写信给妻子,开始了他们的行动。杀死邓肯后,麦克白一直处于惊恐之中,他主动找到女巫,寻求破解疑惑之法,于是,模棱两可的预言再次鼓起了杀人者的勇气,女巫们又为他“指明”了道路。而这一次却是最终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尽管她们努力为他展示了未来的图景,但麦克白并没有醒悟,他不相信那些预言会成为现实,他也不愿接受那样的现实:“愿它们所驾乘的空气都化为毒雾,愿一切相信她们言语的人都永堕沉沦!”(原剧第四幕第一场)但女巫的预言是不会错的,不管麦克白相信与否,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女巫展示给麦克白的那些图景发展的。 16、17世纪的人们仍然相信有鬼神及超自然力的存在,女巫的出现,使戏更好看、更具有神秘性。同时,因为班柯的后代确实成为苏格兰国王,而且是詹姆斯的祖先,莎士比亚为了取悦詹姆斯,突出利用了三个女巫,影射詹姆斯继承了英王忏悔者爱德华能治病的特异功能,并提到班柯后裔的一位国王手里拿着两个权球和三根权杖(也是指詹姆斯)。 女巫对麦克白命运的预言看上去是一种偶然,是超自然力的预测,但是,命运的偶然总是存在必然之因,预言的神奇性也存在于情理基础之上。麦克白的堕落自有他自身的原因,他的内心深处对无上权威的觊觎不是他个人的特质,而是一类人的群体心理。阅读丈夫来信的麦克白夫人深谙个中情由:“我却为你的天性忧虑,……你希望作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你的欲望很大……要作非分的攫夺。”正是由于这种野心的存在,具备了夺权条件的麦克白必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英雄麦克白的良心和道德又不愿意采取那些非法的手段,一旦叛臣麦克白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无上权威,那么出错的英雄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遭受良心的拷问,但荣誉、脸面等等因素绝不会允许他改过自新,他只有继续地错下去。“为了我自己的好处,只好把一切置之不顾。我已经两足深陷于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进,那么回头的路也是同样使人厌倦的。我想起了一些非常的计谋,必须不等斟酌就迅速实行。”与其说麦克白的悲剧是女巫们的预言引诱出来的,毋宁说是莎士比亚通过女巫的形象在揭示英雄悲剧的必然性,是剧作家利用这一手段向观众展开的人类对世界认识过

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

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 戏剧作品鉴赏与戏剧艺术 题目,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以及对麦克白夫人“双性同体性”的探讨 课程名称, 戏剧作品鉴赏与戏剧艺术 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中文112班 学号, 学生姓名, 任课老师 ,李虹玉,周四下午七八节, 2013年12月10日 由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戏剧《麦克白》中的理性精神以及对麦克白 夫人双性同体性的探讨 麦克白夫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中,麦克白夫人具有坚毅刚强的性格,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颇具霸气的女性。丈夫虽有野心,但没有麦克白夫人的催化辅助作用,麦克白不一定能登上君主大位。麦克白夫人是这场阴谋的参与者、实施者,帮助其夫君登上帝位的幕后推动者。但是在帮助麦克白取得王位后,内心的欲望便消失了,此时恐惧占据了麦克白夫人的内心,最终麦克白夫人没能逃脱命运的悲剧。麦克白夫人也成了自己罪过所带来的精神压力的牺牲品,最终因精神失常而自杀。 在大多数人眼中她就是一个心如蛇蝎的红颜祸水,是一个罪有应得的、泯灭人性的恶人。然而,她是一个女人,她爱着麦克白,她尽她所能去帮助麦克白,她的

目的只是单纯地帮助她爱的丈夫实现他的梦想,而不是想让自己成为王后以获得更大的权利。麦克白夫人“几乎只把自己看作一个妻子、一个帮手”。从这一意义来说(麦克白夫人既是麦克白政治野心的牺牲品,也是自己爱情的牺牲品。下面就通过麦克白夫人的形象来看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当中的理性精神。一、麦克白弑君夺位的幕后推动者 麦克白在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荣誉,被国王封为考特爵士,这应验了女巫的预言,他内心的欲望便不断的膨胀,他满脑子里面都是“未来的国王”,他迫不及待第将这一消息告诉他的妻子。但是麦克白夫人却担忧麦克白的天性:“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手段;一方面不远玩弄机诈,一方面却要作非分的攫取;伟大的爵士,你想要的那东西正在喊:‘你要到手,就得这样子!’你也不是不肯这样干,而是怕干”,麦克白夫人立刻决定抓住这上天赐予的良机,竭尽全力助夫君一臂之力,“让我把我的精神力量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的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项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 当麦克白还在犹疑中,“我们还要商量商量”,心神不宁,夫人却是真正的统帅,“其他一切包在我身上”。于是宴请国王并灌醉国王及士兵,麦克白夫人把一切都做得天衣无缝。即将行动前麦克白又延宕了,夫人呵斥道:“是男子汉就应当敢做敢为;要是你敢做一个比你更伟大的人物,那更是一个男子汉。”“假如我们失败了——”,麦克白又问,“我们失败?只要你集中你的全副勇气,我们绝不会失败!” 麦克白杀死邓肯之后,慌忙中仍将匕首拿在手里,在这种紧张时刻,麦夫人却极为镇定自若。她及时提醒麦克白应将匕首留在邓肯的房问里,并将血涂在侍卫的

《麦克白》之暴力叙述及其美学意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2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3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5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6 简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8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9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开题报告+论) 10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1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焦虑感控制的研究 1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4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5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 16 卡克斯顿印刷业对英语传播的贡献 1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18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19 论凯特肖班《觉醒》中的超验思想 20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21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 22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23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24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25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26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27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中麦琪悲剧命运的成因 28 《红字》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29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30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31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32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33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34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35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6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37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3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3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0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分析-学术英语人文作业

Analysis of lady Macbeth's character image Macbeth is the last of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The vivid world in the book and its tragedy are give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which have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Lady Macbeth is the wife of the hero in the book, and she is often characterized as a cruel and vicious woman. She is ambitious and power-hungry, and she was the original instigator of Macbeth's brutal plan to assume the throne. In the eyes of most people, she is the direct cause and culprit of Macbeth's tragedy. However, behind her ruthlessness there are always women's tenderness, kindness, vulnerability and the love for her husband. Her deep love for her husband made her determined to contribute to his brilliant career at all costs. Even though her nature was good, but in order to achieve her husband's ambition and be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her husband, she has to arm herself with cruelty and coldness, and she must say and do something against her nature. She knew too much of her husband's hesitation and weakness, so she tried to give him a moral boost by trying to shed her femininity. She tried to summon the indomitable will and firm character of the men, and achieve her husband's dream and her own ambition by being ruthless. She had said, "come and look at the evil thoughts of men, demons! Lift my feminine frailty, and fill my whole body with the fiercest cruelty from top to heel; Clot my blood, let not pity come into my heart, nor nature's commiseration shake my cruel resolution! Come, you murderous assistants, your invisible bodies are scattered about the space, seeking every opportunity to enter the breast of my woman, and make my breast the gall!"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麦克白》读后感

不同于莎士比亚时代的视角看 ——莎翁创作《麦克白》 总听到不同的人说,中国的作品中没有真正的悲剧,中国人的思想中“大团圆”三个字影响深远,中国式悲剧如《窦娥冤》,当窦娥受冤死去后,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延续到窦娥的父亲衣锦回来为自己的女儿平反。当我看到莎翁的四大悲剧时,我觉得悲剧不是那种浅显的受冤或者生离死别,悲剧是那种让人看后从心里都为其感到悲哀、无奈。《麦克白》就是这样一部经典悲剧。 《麦克白》这部经典著作与莎翁其他的悲剧有所不同,当你读完后不会为了它悲伤,尤其是作品主角麦克白,甚至很多都觉得麦克白是罪有应得。但当你慢慢的静下心来细想,这种罪有应得展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命运、人性以及这个国家的悲哀。 莎翁作品仔细读起来会被他塑造的人物巧妙所赞叹,他所塑造的人物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或是促成着情节的发展。《麦克白》中最引我注意的是两个女性角色,或许我自己是女生的缘故吧,我总是很在意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下面,我就分析分析我眼中莎翁创作的《麦克白》两大女性角色——麦克白夫人和三个女巫。 罂粟开的比玫瑰更艳 单纯从《麦克白》中说麦克白夫人,我觉得对麦克白夫人是不太公平的,所以我把麦克白夫人与莎翁创作的另一大悲剧《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对比来说。麦克白夫人和苔丝狄蒙娜同是莎翁笔下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但不同的是,她们一个是恶的代表,一个是善的代表。麦克白夫人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在听说自己丈夫在路上的奇遇后,便怂恿自己的丈夫去杀了国王,谋夺皇位。所以对于麦克白夫人的死去,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罪有应得的。相反,苔丝狄蒙娜是人们同情可怜的对象,她是那么善良、那么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忠贞不渝。这样一个女子最后却死在丈夫的怀疑和嫉妒中,这是多么的让人可惜啊!所以,多年来苔丝狄蒙娜被许多女性当做爱与美的代表追捧。 可是,我们将这两位女性带到现代来看,事实并不是全是这样。 苔丝狄蒙娜是很善良,很美,但是在具有古典少女美德的同时,她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传统女性依附于男性生存的软弱性,这一点,在我们国家鲁迅先生的《伤逝》中也有体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与苔丝狄蒙娜和奥赛罗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麦克白夫人身上是可以看见很多人性堕落阴暗的一面,但是,若带着现代人的欣赏眼光来看待麦克白夫人,我们会发现,在她身上更能体现现代新女性的意识,可以把她作为一个斗争女性的代表,甚至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恶的化身。说起“巾帼不让须眉”,我们不得不提麦克白夫人在麦克白登上皇位的不可缺少的“功劳”。每当麦克白由于软弱而举步不前时,麦克白夫人总能鞭策他,激起他的决心。在做国王这件阴谋中,麦克白夫人始终比他的丈夫更加坚定。因此,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有一个能干的女人。麦克白夫人的确是一个能干的女人,只是她的能干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时把他推进了无底的深渊。 我们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下这两个人物,可以从她们身上看到两种女性

麦克白夫人自身男性化的变化与人物复杂性的关系

夫人自身男性化的变化与人物复杂性的关系 (从夫人性格的多变,说明了她是一个女人, 除了邪恶的一面以外, 也有女人柔弱的一面。在帮助丈夫墓位的过程中, 她表现出坚强的意志、镇静的头脑、非凡的才能与魄力, 说明悲剧毁灭的正是一个卓越的、真正伟大的女性) 例子: 1、第一幕第五场 在悲剧开始时, 她表现得异常顽强、坚定。她十分了解丈夫的天性“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 ①。她希望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倾注到丈夫身上。因此, 在丈夫回家之前, 她就开始磨砺自己的意志、情感来, 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 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 不要让怜悯钻进我的心头, 不要让天性中的侧隐摇动我的狠毒的决意她一心要成为丈夫的同谋、帮凶。而且, 起初她比她丈夫更为镇定、狠毒和冷酷。 2、第一幕第七场 麦克白在暗杀邓肯前夕焦虑、徘徊, 在动手之前他已受到没有完全泯灭的良心的谴责, 拭君重罪使他不敢贸然将预谋付诸行动“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鞭策我实现自己的意图, 可是我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我去冒颠顺的危险。”第一幕第七场麦克白夫人给了他这种力量。她以女人特有的语言, 对丈夫展开了心理攻势“难道你把自己沉浸在里面的那种希望, 只是醉后的妄想吗??从这一刻起, 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同样靠不住的东西。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 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 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 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吗同前场她终于激起了麦克白的男子气, 使他下定决定“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 我都敢做没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胆量 3、第二幕第二场 犯罪伊始, 麦克白夫人的内心就开始了斗争, 她对丈夫说“倘不是我看他睡着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自十九世纪始,它们即被公认为 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他在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哈姆雷特》 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 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6] 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6]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 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6]

试论《麦克白》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试论《麦克白》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摘要:历来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解读有不同角度的阐释:政治的、历史的、道德的分析,现代则更注重对文本的分析。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麦克白》中不同的意象——黑夜、睡眠、双手和王冠,来阐释其象征意义。论文关键词:《麦克白》,意象,象征意义 一、黑色的夜晚——死亡的象征。 在《麦克白》中,丰富的黑色意象是服从于主人公的心里和整个戏剧故事的。浓重的黑色突出了死亡的压抑和恐怖,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生动突出。莎士比亚充分运用了黑色或阴暗的色调,创造了丰富而完美的黑色意象。 莎士比亚把《麦克白》中的许多场景安排在黑暗的夜晚,著名莎学家布拉德利曾指出:“这出悲剧笼罩着一片阴郁的甚至可以说是黑暗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想起这出戏时,即刻出现在记忆中的场面几乎全都发生在深夜或是阴暗的地方。”①剧本一开头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非同寻常的画面:在一个雷电隆隆、云雾迷蒙的荒凉的旷野里,三个似人非人的女巫疯狂地跳着舞,念着各种咒语,唱着“美即丑恶丑即美,翱翔毒雾妖云里”的妖歌。作者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个昏暗的意象,立刻给读者以不祥之兆。实际上,黑暗几乎笼罩了全剧,剧中的主要情节如麦克白刺杀邓肯、空中的匕首幻象、谋杀班柯、班柯冤魂的出现、麦克白在幽洞里和女巫相会、麦克白夫人的梦游等等,都在夜晚或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到处都是一片阴森可怕、令人毛骨悚

然的景色。 在第二幕,国王被刺发生在一个恐怖的夜晚。一开头就已到深夜,热闹了一晚的麦克白城堡已在醉梦中沉沉睡去。“天上也讲究节俭,把灯烛一起熄灭了”,整个城堡笼罩在一片夜色和黑暗中。突然一个鬼影般的人影影绰绰地出现在离国王寝宫不远的一个庭院里,他就是麦克白。杀人的恶念使使麦克白似乎看到一把血淋淋的短刀在黑暗中狂舞,狂人梦语般地独白:“在我面前摇晃着,它的柄对着我的手,不是一把刀吗?来,让我抓住你。我抓不到你,可是仍旧看见你。不详的幻象,你只是一件可视不可触的东西吗?或者你不过是一把想象中的刀子,从狂热的脑筋里发出来的虚妄的意匠?”“我仍旧看见你,你的刃上和柄上还流着一滴一滴刚才所没有的血。”“坚固结实的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露了我的行踪,把黑夜中一派阴森可怕的气氛破坏了。”②读到这,我们似乎看到了国王被刺后那一滩殷红的鲜血。 对于刺杀国王邓肯,麦克白起初尚有些犹豫和矛盾,但有着野心的麦克白夫人一开始就表现出更凶狠的一面。她的首次登台亮相时对黑暗和邪恶的呼唤更是让人不禁毛骨悚然:“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不要让怜悯钻进我的心头!”“来!阴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狱中的浓烟罩住你自己,让我的锐利的刀瞧不见它自己切开的伤口,让青天不能从黑暗的重衾里探出头来,高喊‘住手,住手!”③麦克白成功篡夺了王位,但他认为“单单做到了这一步还不算什么,

《麦克白》读书报告

《麦克白》读书报告 《麦克白》为西方的一部经典戏剧,其与《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被公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本书主要讲述了英雄麦克白将军从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妻子的怂恿下一堕成为杀兄窃国的反面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必然导致罪恶、导致毁灭。 在本书中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来对人物的行为,或对将来所要发生的事件进行预示,描写生动,细腻,富有情感,自然中的景象仿佛也都是有生命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凭自己的喜好做事。它们是对人物方面的补充,有了它们,人物的性格才得以更加鲜明,形象的突出与丰富。 忠诚的人格绝对不会因为小人之心的测度而发生变化,虽然小人都貌似忠良,可是忠良的一定仍然不失他的本色。拿麦克德夫与马尔康的对话来说:麦克德夫在对马尔康表示心志的时候,马尔康由于怕遭受伤害,对他进行种种试探,但是麦克德夫依旧是对国家和先王的那种无尽的忠诚。反比麦克白来说,他勇武异常,功绩斐然,为苏格兰王国的安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归来只是稍微听到了三个女巫对自己一些预示,便马上有了这个想法且旧挥不去,当自己的表兄邓肯国王要大商群臣,侧立储君的时候,麦克白便有了想法去剪出马尔康且自己一经妻子的怂恿便露出了自己野心。 从本文的话语来看,人物的语言基本都是我语表吾心,快人快语

没有那种含蓄内隐,行为都是他们的真心表达,一点也没有中国文学的那种中庸,有了什么想法也不轻易表达,而是要读者们费劲心力去解读,文中也夹杂了大量的吟唱,这些吟唱通俗易懂,都根植于生活,虽然文辞不够华美,却对文本进行了良好的补充,由于西方信仰的问题,语言中夹杂了许多超自然的事情,如对地狱的描写,其他灵异时间的发生,一切都那么的合情合理。 从中西方荣誉观来说,中方一般都忠君爱国,他们的荣誉主要是对国家所做的贡献,对君主的付出,这种偏向于集体的价值观念,而西方的荣誉更倾向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把自己的荣誉看的比任何事物都崇高,士可杀,不可辱在西方的观念里面更是明显。 文章合为时而著,莎土比亚在早期创作中曾宣扬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个性解放。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野心家、冒险家、暴发户使社会风气腐败,拜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对此,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不可能不给予关注。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我们可看到他对极端个人主义的鞭苔因此,莎士比亚写《麦克白》的用心不可谓不针砭时弊。 在本文中主人公麦克白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双重审美特质。在命运方面,主人公以前是国王邓肯的好兄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深受国王的倚重,众人敬爱。在经过妻子怂恿,杀害国王之后,在国内施行暴政,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妻子也因良心问题最终不幸死去,与马尔康还未决战,兵士要不逃脱,要不倒戈。在性格方面,前期麦克白勇敢,正直,没有心机一戴上王冠,便性情大变: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