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鸿门宴2

鸿门宴2

鸿门宴2
鸿门宴2

高一年级二级部语文学案

周次:6 编号:20 时间:主编:常玉卓审批:

鸿门宴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2—3段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

3、分析并把握2、3段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导读】

▲古代“座次”问题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为: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导思】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二自然段

2、归纳第二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3、翻译重点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5、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三自然段

6、归纳第三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7、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那几件事?“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导练】

翻译重点句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课堂小结:

鸿门宴(2)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一、通假字、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 2020-01-26 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3 2020-01-26 教学过程[导入]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

鸿门宴教案第二段

《鸿门宴》(第二段) 司马迁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能较为顺畅翻译课文。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和戏剧化的人物语言。 4、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掌握特殊句式 2、重点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曾经说过“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从这段话不难看出,他对刘邦的评价极其之高,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而在两千多年前的霸上,此时的刘邦还未建立汉朝,他刚刚立下了称王的大志,并为了实现这个志向做了一个行动,便面临着危险,是什么?(项羽得知他想称王,正准备攻打他)此时的刘邦要怎么度过这场危机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鸿门宴》第二段寻找答案。 二、字词讲解

张良。张良是时从(跟从)沛公,项伯乃夜(名作状,连夜)驰之(到)沛公军 臣为(替)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形作名,危急的事),亡(逃走)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 良乃(于是,就)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替,给)大王为(献、出)此计者?"曰:"鲰(浅陋,卑微)生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通“纳”,接纳)诸侯,秦地可尽王(名作动,称王,统治)也。'故听之。"良曰:"料(估计)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本来)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背叛)项王也。"沛公曰:"君安(疑问副词,怎么)与项伯有故(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往),项伯杀人,臣活(使动用法,使······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幸而,幸亏)来告良。"沛公曰:"孰与(跟······比) 作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之。"张良出,要(通“邀”,邀请)项伯。项伯即入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曰:"吾入关,秋毫(细小的东西)不敢有所近(接 诺。"于是项伯复夜(名作状,连夜)去,至军(军营)中,具以(把)沛公言报项王,因(趁机)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趁着)善遇(对待)之。"项王许诺。 三、问题解决 1、项伯为何夜访张良? 明确:张良在秦朝时,对他有救命之恩。他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想要带张良逃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幸、善、事、谢、操、置、从”等的意义;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以、因、于”等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及作者等相关知识; (2)了解古人的座次礼仪。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 (1)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1)感受“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如无间”的行文特点。 (2)理解太史公如何“寓主意于客位”。 二、教学建议 1.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因此学习本文既要遵循文言文阅读的思路,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又要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鉴赏情节、人物和笔法。 2.本文文言知识难度小于《烛之武退秦师》,易读易懂,然而其文学价值却高于前文,故本文的教学可偏重于情节梳理和人物赏析,重点放在本文的文学鉴赏。 3.本文中“因”和“为”的用法更具代表性,因此可重点关注文言虚词“因”和“为”的学习,对其进行系统梳理。 4.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文言难度低,老师可以将文中的文言字词句知识、字音字形知识以及文学、文化常识以导学案形式给学生提前做一次梳理,课堂上不再偏重于文言教学,重点字词句知识提点一下即可,学生在课前自读时对照积累,可省去课堂教学不少时间和空间。 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虽然是一篇史记,但其情节架设、人物描写皆近于小说,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正面描写和运用对比衬托的侧面描写手法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分析方法。 2.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辩证地评价“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字词、句式检测复习导入 1.沛公军霸上 2.吾得兄事之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翻译时:要把每句话中的何、何、安放在为、操、在的后面翻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此天子气也。此……也,判断句式,译为:这是……。 二、课文研析:人物形象分析 1.传记文学 通过描写人物生平和事件,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 人物形象的是塑造是传记文学的命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 正面描写: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件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 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的正面或反面衬托 环境烘托 3.走近项羽,分析项羽人物形象。 师生合作讨论。 4.苏轼《论项羽、范增》评: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项羽在不杀沛公时的那种君子的气度和胸怀呢? 师生合作探究,概括项羽性格中的另一面。 5.总结: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充满缺点的项羽和一个不乏优点的项羽相结合,才是一个

真实的项羽。 6.课外拓展:易中天评曹操。 7.总结评价人物:真实客观地去分析、评价人物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 人物形象是立体的,多面的,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可能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人物形象时,不能只抓住人物的某一面。分析人物时,既要看到人物身上优点的一面,也要看到人物身上缺点的一面。只有将人物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综合起来看,我们才能拨开云雾,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可感的形象。 三、作业 历史上文学上有许多人物在人们心中可能是一无是处的,也可能是完美的神话。请你找出这样一个人物,从客观真实的角度还原他的面貌。 四、结语 六、板书(略)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司马迁、《史记》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的相关背景。 2. 掌握本文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3. 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三、学情分析 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三篇文言文,高一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以及高中前两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分析的能力,所以本文采取教师为主、师生共同讲解的方式进行。概括文意和分析人物性格也采用师生交互式方法,以便于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师生互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课前准备 1.预习学案,用一到两句话概括《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 通读课文,标出重点词语,尝试翻译课文。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用一到两句话来概括一下《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 二、《史记》及作者资料补充: (一)《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

学巨着,又是文学巨着。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二)作者: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三、翻译重点词语,疏通文意,梳理全文: (一)对照学案正字音 (二)全文共有七段,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1-2)宴前 (3-4)宴中 (5-7)宴后 (二)掌握1—2自然段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1. “沛公军霸上”、“欲王关中”:军,驻扎;王,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2. 沛公居山东时:在函谷关以东地区。古今异义 3. 范增说(shuì)项羽曰:劝告 4. 财物无所取:对财物。名作状,表动作对象 一词多义 为(之)击破沛公军: 为,替,给 皆为龙虎,成五彩:为,是 特殊句式 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贪于财物。状语后置 1.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使动用法。骑,人马 2. 将军战(于)河北:黄河以北。古今异义 3.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4. 项王、项伯东向坐:面向东,名词作状语。 5. 范增数目(于)项王:使眼色,名词作动词 6. 若入前为寿: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7. 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为……所……:表被动,引进主动者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学会分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的细节描写;掌握归纳人物个性与历史事件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3、在分析课文情节的过程中,学会梳理古代记叙散文的叙事脉络; 4、朗读法和问答导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探究“性格决定命运”在楚汉战争中的体现。 【教学层次设计】 一、概述旧课,检查文言知识归纳情况;(约6分钟) 二、复述故事情节;(约3分钟) 三、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约33分钟) 四、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约3分钟) 【教学过程】 一、概述旧课,检查文言知识归纳情况。(约6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对《鸿门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单梳理,让大家大致感受了一下鸿门宴的气氛,今天我们就来精读课文,进入课文,一起体会鸿门宴的紧张气氛。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味课文,我们先来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文言知识。上节课布置大家结合咱们的预习学案,归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由于时间原因,今天就不在课堂上检查了。大家看幻灯片上老师归纳的一些文言知识,大家边读边记,可以在学案上做适当补充也可以直接在课文中圈点批注。(打开幻灯片)给大家5分钟时间。 知识梳理: 幻灯片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一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一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一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郁—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一座:置之坐上。 幻灯片 二、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省。 2.非常:古指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指黄河以北地区。今指黄河北省。 4.河南:古指黄河以南地区。今指黄河南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新 人教版必修1 学习小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研读课文一二段,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部分。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归纳文言现象。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 突破字词句。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确定最佳翻译。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各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 军③范增说( ..)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 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③具.告以事() 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⑵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②使子婴为相() ⑶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皆为龙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⑷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4、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贪于财货,好美姬质疑探究 思考:①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②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后为什么发怒? 我的疑问

自主学习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各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鲰.生说我曰()②沛公奉卮.酒为寿()③要.项伯()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②亡.去不义()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④固.不如也() ⑤秦时与臣游.()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⑦不如因.善遇之()⑧且.为之奈何()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距关,毋内诸侯通②要项伯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②不如因善遇之()⑵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⑶之 ①珍宝尽有之()②为之奈何()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⑷幸 ①妇女无所幸()②故幸来告良() 5、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⑴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今义: ⑵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今义: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古义:今义: ⑷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古义:今义: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今义: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形式:解释: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 ..之活用形式:解释: ③于是项伯复夜.去活用形式:解释: ④沛公欲王关中活用形式:解释: 质疑探究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微笑)相信每个小组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下面就请在座的各位“挑剔”的观众来发表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鲁军表演樊哙最为精彩,因为他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无端喜爱,再赐卮酒。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辞,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他先数暴秦之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意谓天人共愤;接着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暗指项羽无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

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则一派谎言、混淆视听。说者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瞒天过海;攻心战术,旁敲侧击,句句中的。刘邦逃出宴席后,樊哙又能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来抚慰刘邦的不安。鲁军的表演挥洒自如,把一个智勇双全的樊哙表演得恰到好处。 【学生鼓掌。】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你们组的点评也可谓文思敏捷,神采飞扬。看来司马迁的描写也真是成功,寥寥几笔,一个活灵活现的樊哙就深入到了每位同学的心中。那么让我们一起朗读,重温一下第四段精彩的描写。 【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刚才这一组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再请大家评评其他人物。 生:我们组认为黄磊扮演的范增形象也不错。范增的足智多谋在一开篇就有所展示。项羽大怒要进攻时,范增的一番分析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而在宴席上,范增先是举“玦”以示杀掉刘邦,下来又派“项庄舞剑”借机行刺,到刘邦逃席后收到玉斗,范增痛心不已,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范增就如同是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设计--精华

《鸿门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及相关作家作品。 2、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3、诵读课文,能理解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提示(二):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背景简介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 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 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 1.学习结合人物言行描写来分析人物,并分析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了解作者意图,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 1.司马迁论项羽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后“太史公曰”) 翻译: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仁。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 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 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 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 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 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 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 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 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 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 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完整版)《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2)

《鸿门宴》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3毋从俱死也 毋内诸侯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4距关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5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6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7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0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11不者不:通“否”,不这样的话1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使进入14沛公不胜杯杓杓:同“勺”,酒器 14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羽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逃走;今义,离开某处前往某处4秦时与臣游游:古义,交往;今以,游玩 5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寻常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9将军战河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 今义,河北省 10臣战河南 ..河南:古义,黄河以南; 今义,河南省 11若入前为寿寿:古义,动词,敬酒时献祝颂之词 今义,长寿 12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仔细说来,详细地讲13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 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⑤人物形象分析 (3)作者简介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教案 (2)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 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⑤人物形象分析 3、作者简介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鸿门宴学案及其答案 超详细!

《鸿门宴》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掌握“为”、“之”的用法。 【学习难点】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 【学习过程】 【背景介绍】 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预习检测】 1、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史称“太史令”,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后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

鸿门宴2

高一年级二级部语文学案 周次:6 编号:20 时间:主编:常玉卓审批: 鸿门宴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2—3段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 3、分析并把握2、3段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 学习过程:【导读】 ▲古代“座次”问题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为: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导思】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二自然段 2、归纳第二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3、翻译重点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4、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5、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第三自然段 6、归纳第三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7、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那几件事?“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导练】 翻译重点句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课堂小结:

《鸿门宴》教学设计完美版教学提纲

《鸿门宴》教学设计 完美版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背景介绍 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美、人性的复杂之美,深受学生的喜爱。本设计是第三课时。在前面的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文字和结构的梳理。本课将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使他们对项羽、刘邦的性格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及切入点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网络资源,深入而全面地了解项羽、刘邦的性格。 (2)使学生提高从网络中提取大量有效信息并加以理性分析、整合的能力。 (3)从不同的人格魅力中汲取力量,使学生充分体会文学形象所蕴涵的崇高美。 2、切入点 刘、项诗作皆有王者之气,二人皆盖世之雄,但其命运迥异。项羽失败了,可是太史公还是客观地记录了项羽的生平功绩,并把他列入帝王才能进入的“本纪”里面。教学时从探究刘邦成大事的原因以及项羽的人格魅力中切入。 三、教学过程 1、蚁穴溃堤——导入 幻灯展示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

师:请大家朗诵这两首诗,要读出《大风歌》踌躇满志、慷慨悲壮的情感,以及《垓下歌》慷慨悲凉的意味。同时思考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分析: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抒发了他在战胜项羽。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之后的那种既踌躇满志又担忧江山不稳的复杂心情。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慷慨悲壮,流韵千古。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项羽逃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力竭自刎身亡。《垓下歌》即为一代霸王之绝唱。 2、深水养鱼——探究 首先为学生提供网络环境与资源: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同时提供多媒体教室,介绍百度百科、百度项羽贴吧、百度刘邦贴吧等。 要求: (1)请同学们按照日常学习小组的划分分成六组。前三组同学探究第一个问题,后三组同学探究第二个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2)立足课文,搜索网络资源,筛选出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分析,特别是第一个问题,要注意在对比中得出结论。把有用的材料存放在硬盘的文件夹中。 (3)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讨论,对各自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小组主要观点,推举发言人,其余同学做PPT、Flash或者Frontpage等展示课件。最后选出代表,汇报小组探究成果。 问题一:

鸿门宴 (2)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 ②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 ①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②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2: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结果呢? 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答案版

鸿门宴导学案 第二课时制作人:张欢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意”、“与”“因”“且”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重点】 1、分析樊哙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上节课重要知识点 二、自主探究 1、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3、“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三、合作交流 根据课下注释和翻译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三、四自然段出现的高中文言文必须掌握的五种基本情况。 (明确:高中文言文必须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四、小组展示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隙) (2)因击沛公于坐( 座)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骖) (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说出 (三)一词多义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2)其意常在沛公也用意 因:(1)不如因善遇之趁着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 举:(1)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举起 (2)杀人如不能举尽,完 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将要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表让步,尚且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鸿门宴原文及译文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鸿门宴原文及译文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鸿门宴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1] 楚左尹(yǐn)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wú)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wéi)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shào)长(zhǎng)?”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