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宏观层面:

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树立世界性视野,克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也不能盲目模仿别人,应大力破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在比较中自觉吸收世界文明的发展成果,并逐渐找准复兴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路向。

2.中观层面:

加强我国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的策略设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微观层面:

文化自信最终的实践指向是现代人的塑造。要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不断激活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自觉地去砥砺自我、改造现实、实现理想。

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1.开掘新文化创造的生命力。

2.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同。

3.培育公民健康人格、提升国民现代人文素养。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Word版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青海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发展文化的基础良好。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青海要着力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 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省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青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提高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名省建设,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推进青海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北京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0%,而青海仅为1.66%。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增加就业、拉动内需,又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提升青海形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大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之美、生态环境之美上,对文化方面的内涵美挖掘运用不够。尤其是青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要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形象,深入挖掘其人文精神、文化气派和文明底蕴,赋予其更深更广更多的内涵。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造福青海各族人民的内在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近年来,青海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但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普遍匮乏,基础条件差。要准确把握青海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努力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

倡议书“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倡议书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5715792581.html,)/条据书信/倡议书 “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 倡议书 牛镇中学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12月22日在政教处的号召下,各班主任在各自班级召开了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希望学生们热爱自己国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过自己国家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佳节,倡议书全文如下: 老师们、同学们: 时日如梭,20XX年即将离我们渐行渐远,崭新的2018年已向我们阔步走来。特此祝愿各位老师、同学在新的一年里,有着新的收获、新的成长! “洋节”,顾名思义,就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洋节”主要有: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10月31日万圣节、12月25日圣诞节等。 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

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 20XX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在此,学校向广大师生提出倡议: 1、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2、理性思考,拒绝被动过“洋节”: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媚外、不组织、不参与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不以过节为名,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都是永恒的。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 要形成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自觉和自信;保持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善于养成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增强文化自信】考点解析精练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增强文化自信】考点解析精练 命题角度一弘扬传统文化 材料一2018年8月4日,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30集纪录片《书法在校园》,在央视播出,展现书法进课堂、书法进校园有序推进近10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书法教学和教育情况。近两年来,中央电视台摄制组随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走访了浙江、上海、新疆、西藏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所学校,用纪实的手法调研了各地书法进校园的现状和普及情况。介绍了大量各地学校在学习、教学书法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及在落实书法教室、书法教材,解决书法教师等方面的有效办法。不少学校把书法作为特色教学吸引更多生源,受到家长的欢迎。 材料二《上新了·故宫》是中国首档聚焦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打破了大家对故宫的刻板印象,“零距离”走进公众视野。突破性地将未开放区域首次呈现在观众面前,透过“故宫兄弟”徜徉故宫的脚步来探索它的历史秘密,破解它的文化密码,寻求历史和文物的“前世今生”,并从中获取新的灵感。每期节目中,嘉宾作为新品开发官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寻故宫历史文化,并与顶尖跨界设计师联手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每期诞生一个引领热潮的文化创意衍生品,打造“创新”与“故宫”相结合的制作模式。 知识链接 1.为什么要推进书法进课堂、书法进校园? (1)是传承书法艺术,提高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水平,感受汉字文化魅力的需要。 (2)是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的中华传统书法文化的需要。 (3)是增强文化自信,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需要。

(4)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2.推进书法进课堂,对中学生发展有何影响? (1)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学习书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3)有利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激发其创造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3.我们还可以开展哪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剪纸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等。 4.《上新了·故宫》的播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传承故宫传统文化。 (2)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内涵 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内涵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意识21625098 郭生辉机械工程学院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赖。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根本、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我们才能在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镇定从容、不卑不亢,才能以包容的气度对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才能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并将之传播开来。 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因素的一种自觉追求,它能够自信地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而不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且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了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近代

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行动。坚持中国特

浅析如何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力

浅析如何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力 【摘要】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则源自于充分的文化自信。那么,如何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力就成了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增强;文化自信力;途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 建设文化强国,我认为首先必须树立文化自信。纵观历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自信作为民族文化的主体理性,发挥了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激励创造的重要作用。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些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对于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而言,只要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充分的价值,并且对于这种文化价值的生命力存有高度的必胜信念,这就叫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造就了自身文化自信的气度与力量,这也使得我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永远保持了自己的文化本色,同时对外来的文化择优而吸收,才塑造了对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力,从而创造了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 那么如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途径着手。 一、改掉“仰视”西方文化的思维定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是,随着鸦片战争的打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华民族的大门,情况至此便发生了逆转。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文化逐渐由辉煌开始走向暗淡,原本存在于国人内心的文化优越感,已慢慢地被强烈的自卑感所侵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演化成一种相对于西方的弱势心理。人们抱着对西方文化一厢情愿的仰慕,一切评判标准取决于西方,一切观点立场基于西方,认定西方文化总是强于东方文化。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势深刻地影响着数代人,并一直持续到当今社会。 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破除这种长期以来存在于我们观念中的错误定势。事实证明,我们的党,我们的革命先驱们一直为此在努力。早在80年前,鲁迅先生就振聋发聩地提出反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②对此,他仍然坚信有一部分中国人是存在民族自信的,是“中国的脊梁”。同样,毛主席在其《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③他所提到的“民族的”,

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罗小玲)

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擦亮“中华诗词之乡”文化名片是县政协之责的思考 罗小玲 众所周知,我们湘潭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以毛泽东、齐白石等为代表的名人集群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历史的代代传承,延绵至今。 文化和经济历来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达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而先进的文化理念又可以引导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理念决定观念,有了先进的文化理念,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文化观念更具有前瞻性。作为县政协,有责任和义务为湘潭县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建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以打造县域文化为目标,进一步统筹和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强化对文化遗产、文化名片的保护和支持,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湘潭县大文化健康发展,从而提升我县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文化乃立县之本,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对文化的投入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通过几年的努力,县有关部门坚持立足本地实际,先后创建了两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成功创建了“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及“中华诗词之乡”。 2009年12月,我县成功创建了“中华诗词之乡”。

“中华诗词之乡”这张文化名片来之不易。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作为县政协委员、县文联副主席,现就我县将如何继续巩固“中华诗词之乡”这张文化名片,且使其发扬光大,特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希望引起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一、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和衡量的标尺。 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发展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导力量、带动力量。湘潭县的文化建设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我们县政协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把握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动员一切力量,取得政府支持,为推动湘潭县文化大发展大

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精)

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部部长蔡武谈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 “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更加清醒、自觉地推动文化的改革发展。”文化部部长蔡武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蔡武围绕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思考。 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 记者:在新形势下怎样科学地认识各种文化现象,从而确定正确的文化政策? 蔡武:最根本的问题是正确认识文化属性。文化的内涵是价值观,是精神,是审美,而文化的存在方式,一是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二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在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也具有商品、产业和经济的属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 记者:文化具有双重属性。 蔡武:对。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和认识问题,一方面,我们在文化建设、文化生产和创造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不给错误的观点、反动

的意识形态提供传播的空间。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在今天社会思潮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划定红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允许通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要从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商品、经济、产业属性出发,在文化建设、创造和生产中,尊重市场规律,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文化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产业,我们既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文化市场化”,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制定规则,确保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导向。 文化教化作用发挥的前提是要为群众所接受 记者:文化的双重属性引出了文化的双重功能的话题。 蔡武:是的。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文化就具有教化的功能,从文化发展的本源来看,文化还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二者辩证统一。如果我们只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满足群众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我们高居于群众之上,只考虑希望群众受到什么教育,脱离群众的现实需求。 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的前提是要为群众所接受,如果某一种文化形式不能让群众普遍接受,何谈教化作用?只有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听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到入耳、入心、入脑,老百姓才有可能接受。 另一方面,如果只讲满足群众需求,忽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忽视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那我们又会落后于群众。现在有一些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需求”的名义,行迎合低俗、媚俗之实,影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坚决纠正。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

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几点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全会《决定》,再次研读《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7期刊发的云杉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简单地说就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一、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当代的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移动传播,人类一直保持着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完全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就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一步前进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艰辛探索和建设实践中,每一次跨越式前进也都源自于深刻的理论觉醒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自觉的不断提升,对我们来说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文化“三自”》指出的: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文化自觉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说说唱唱、敲敲打打、写写画画,却看不见文化对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团结凝聚之重要意义,是肤浅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却认不清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引领、推动之重要作用,是片面的;那种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

传承优秀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时政热点·素材呈现】 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2017年2月7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在央视播出,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据节目总导演颜芳介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百余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叶嘉莹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使我更加坚信,中国的古典诗词绝对不会消亡。” 材料三:2016年9月4日夜晚,雨后西湖,水光潋滟,风荷正举,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春江花月夜”琵琶演奏中拉开帷幕,婉转抒情的乐曲为观众呈现出月照东山、花影摇曳的美好景象。民间小调“采茶舞曲”,展现出采茶女们源于生活又充满诗情的劳作之美。“美丽的爱情传说”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许仙和白娘子等中国民间爱情故事。“高山流水”以一曲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的对话,传递中国与世界相知相近的美好寄望。“天鹅湖”呈现了美丽的白天鹅在西湖上翩翩起舞的美景。钢琴曲“月光”深情演绎印象派大师创造的明月之光。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抒写全人类共通的情感。“难忘茉莉花”基于中国经典民歌,饱含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风物的眷恋。晚会在交响乐“欢乐颂”中落幕。整台晚会借助灯光水影,亦真亦幻,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赢得阵阵掌声。G20峰会会标2016年G20峰会会标图案,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图案中G20的“0”体现了各国团结协作精神。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 材料四:2017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该意见要求,深入开展“我们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文化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二、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 3、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认同感。 4、.青少年应如何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答:(1)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继承者。(2)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学习和自觉吸取民族文化素养。(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摒弃腐朽的落后思想。(4)热爱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5、.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正确地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1)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歧视外来文化;(2)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3)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4)认同民族文化,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各种外来的腐朽文化。(5)对待外来文化的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6、.先进文化的含义(社会主义文化) 答: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8、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中考命题走向】 1、请你列举我国近年来创新文化传承方式的具体举措。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百家讲坛;国学达人挑战赛。 2、《中国诗词大会》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说明了什么?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5792581.html,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廖艳 来源:《祖国》2019年第06期 摘要:“文化”一词,《说文解字》里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引申为各种象征符号、礼仪制度等;“化”引申为教化、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上下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下 来的结晶,传统的优秀文化教会我们勤俭节约、乐善好施、不耻下问。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等,还有琴棋书画、四大发明,涉及范围广,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个人的品德修养,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品德素质,增强个人的爱国之心,还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 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才能长存,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俗话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行而知,传承传统优秀是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当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设,满足了当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时候,民族就会愈发壮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会愈发抖擞,国家也会更加强盛。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的总目标,中国梦就是把国家、 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牢牢的绑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我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弘扬时代精神。 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意义在不断深化,如今的中华民族不单单只是中国各民 族的总称,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凝聚和象征。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文化的民族的记忆,是民族的根源。 (一)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当改革开发的政策之花洒满中国大地,大量的西方文化就涌入了中国,大量的新鲜事物 瞬间就吸引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加之我国在改革开发后经济发展飞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崇尚西方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洋节过的也比传统节日还热闹,一到圣诞节,大街小巷都是圣诞树,节日气氛浓烈,而中秋、端午这些传统节日反倒落寞了。反观国外,随着改革开发,中国发展迅速,加上奥运会、世博会等世界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