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新课改中,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共同发展;如何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如何成就学生情感的体验;如何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成熟的价值观?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策略。笔者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情景能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因而我们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使“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维系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纽带。如在学习“我们的母亲河”前,笔者先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释疑:为什么把长江和黄河称为母亲河?课堂上设置问题:问题一: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选择在黄河、长江流域安家?问题二:长江和黄河现在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再通过媒体情景展示:长江和黄河的对话:“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问题三:我们知道黄河水是黄的,为什么长江说它也是黄河?问题四:如何使长江、黄河水变清?一环接一环,激起学生思维冲突,使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活动中来。实践证明,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3-14T16:07:10.25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作者:甘粉会 [导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 甘粉会(贵州省盘州市第五小学贵州盘州 561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当今独生子女大都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也缺乏独立的能力和品德,所以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产生真正的作用,去提高学生的认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看看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2-0066-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想就要突出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 1.品德课的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才是最亲切的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2.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到开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 "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3.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 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

各种活动中实现。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如在教学《腾飞的祖国》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播放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神五成功发射”等精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画面很快吸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内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响水县八墩小学解卫萍 【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阐述了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级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的厌学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构建和谐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人格形成 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加强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 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具有 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促使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新 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要重视品 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养成良好 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目前,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还存在 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然后采用有效的措 施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革正在全面推行中,但是大部分的小学教师还是没有转变教学理念,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取的是知识灌输的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 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变成了说教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会主动思考和探索,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对自我思想的认识以及对 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够深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小 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小学教育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 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实际的教学却并不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中对教材的依赖性过大,同时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有些甚至和实际情况出 现了脱节的情况,学生学习热情不能被激发出来,这样就会影响到品德与社会教 学效果。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教条化的讲解完成 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比较少,学生不能领悟到品德与 社会教学内涵,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还要鼓励学生大胆 发言,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回馈,要让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学生会逐渐 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氛围,也会喜欢上教师,对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学生一旦对这门课程有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自主思考获取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刻和透彻,这样就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起 到教化学生的作用。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还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师 要通过讨论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比如在讲解《诚信是金》这 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诚信是什么?在社会中人们为什么要讲诚信?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有诚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学习效率会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保证教的有效性又要确保 学的有效性。教的有效性就是教师要研究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问题,然后创新教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一、民主讨论法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二、故事讲解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三、情景设计法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品德与社会《你是我的好朋友》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你是我的好朋友》评课稿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一文。 评课内容: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虽然今天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的!但是能够与各位大朋友一起交流,我觉得是我们开化这个团队的荣幸,所以心里还是暖暖的。综观刚才的课堂教学,给我感受最深的便是老师创设的这五个活动,以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活动体验、活动感受、活动感悟。其实,不仅这节课如此,我们在一次次的磨课中都有这种感受。不过这次,常山实验小学学生们的活动体验更精彩,活动感受更深刻。我们之所以这样设计,其理念就来自:以儿童的主体参与为主,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从而完成道德的自我建构。 下面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看看我们的执教者在刚才的课堂上是如何通过促进学生的活动体验,来落实我们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的。 1.真情对对碰 设计“真情对对碰”这个活动,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朋友之间是要多沟通,多交流,多谈心的,这样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彼此的友谊。从现场学生回

答的五个问题来看,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交往中,彼此是比较了解的。而通过老师采访默契星多的小朋友,学生的回答更是告诉我们,他们已经通过这个活动感受到了朋友之间是要多沟通,多交流的。有的学生说:“我和我的朋友家住得很近,经常一起玩。”有的学生说:“我和朋友之间接触的时间很长。”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经常在一起做作业,我不会的他教我,他不会的我教他。” 2.吃枣见友情 “吃枣见友情”这个游戏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积极性很高。能够在课堂上吃枣学生是很兴奋的,但是要按照游戏规则去吃也是很不简单,我们看前面到讲台前的那个学生,无论如何也吃不到枣。然而有了朋友的帮忙,却轻而易举地吃到了枣。如果教学仅到此为止,那就是为吃枣而吃枣,其活动效果是浅层次的。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安排了一次让学生表露真实心声的采访活动,当我们老师问到:“你是怎么吃到的?你觉得味道怎么样?仅仅是枣本身的甜吗?还有什么甜?”时,学生的回答让我们震撼,有的说:“朋友喂我吃,我很快乐!”有的说:“朋友给我吃枣,我有一种暖暖的味道!”还有的说:“朋友之间的友情真甜蜜!”在这样的活动体验中,学生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真实的告诉我们,他们已感受到了友情的甜蜜和友谊的可贵,进而体会到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提要:1.精彩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 3.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 4.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5.善于运用鼓励方式。 6.让学生尝试,体验成功。 关键字:活跃气氛恰当利用把握尺度情感补偿心灵调整尝试体验 正文: 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但是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品德课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成了应付差事。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造成的。由于品德课长期以来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人重视,加上强调学生接受,注重抓知识点,却把一些应有的教学过程省略了,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而学生呢,觉的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自己毫无关系,根本听不进去,导致失去了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在工作中的点滴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设计导入时,既要和课堂内容紧密衔接,又要使学生感到新意和活力。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设计辽海版品德与社会《成功在于合作》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让每个小组同学将纸团从窄口瓶中拉出,看哪组同学的速度最快,为了能够拿到第一,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拉绳子,可是纸团被堵在了瓶口。只有一个组的同学是一个接一个的往外拉,最后是第一名。做完了游戏再让同学说一说为什么没有拿到第一,拿到第一的小组是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导入,不仅与本课的内容紧密相关,而且活跃了气氛,使学生以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让他们充分享受画面美,听觉美。此外,多媒体中出现的一些画面,图片,动画,本身就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然也就更能吸引他们。 多媒体运用中还应注重发掘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课本要求的课程资源,如故事,图片,动画以及学生身边的事,或者是一些事实政治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只是对新课起着辅助作用或者是填充内容上的不足,不能用的太多,否则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所以说,课程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恰到好处。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发表时间:2017-03-14T16:25:26.0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作者:魏玉斌 [导读]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小学266700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儿童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1)广阔的教学阵地。(2)交互的动态讨论。(3)多样的情景表演。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和认识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2.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因材施教。一般而言,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项智能。这八项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与学生多元智能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致力于这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另外,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 三、教学优化策略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只有改变少慢、费、差的低效局面,努力创造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1.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不是内容不科学,数量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2.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加强知识结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学的结构性原则,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只有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巩固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组织教材,不仅要考虑新知识内容的讲解,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只有科学组织材料,才能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即教师可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生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体精神。实施创造和主体教学策略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运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法具体体现在: 1.体验教学法。即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师预设的具有足够知识性、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2.潜科学教学法。即指那些尚处于孕育中的属于“科学胚胎”的科学。潜科学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问题的方式,让他们目睹教师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活动的实际过程。 3.发展问题教学法。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旋律 ——评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 评课人:上饶市逸夫小学於德芳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聆听了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地球的烦恼》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的始作俑者!周老师为六(1)班孩子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品德与社会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品德老师呈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作为人类的我们如何帮助地球消除这些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我将整节课的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 特点一:简洁 “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开课伊始,周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的了解,接着紧扣地球的自然美景配以深情的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受伤的地球图片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本节课,周老师紧扣“烦恼”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的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的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特点二:巧妙 “图片妙用,了解烦恼。”《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的烦恼,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