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博士□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生课程结课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

学位课?选修课?

研究生年级、姓名 2 vccccccccccccc

研究生学号 XXXXXXXXXXX

所在学院(系、部) XXXXXXXXXXXXXXX学院

专业学科农业工程

任课教师姓名 XXXXXXXX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

评卷教师签字处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一、垂直入渗实验

1、实验目的

测定土壤的垂直入渗特征曲线,掌握测定方法。了解土壤一维入渗特性,确定入渗条件下土壤累积入渗量曲线以及入渗速率数学表达式,用不同的入渗经验公式描述入渗速率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2、实验要求

(1)土柱圆筒高约29cm ,内径10cm 。控制装土容重为1.43g/cm 。垂直入渗过程中,进水端的水位由马氏瓶控制。入渗过程中,观测不同时间的累积入渗量。(2)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点绘入渗过程线(速度~入渗时间),确定饱和入渗速度k 值。

(3)根据实验数据在双对数纸上点绘入渗曲线,确定α及k 值,写出该种土壤的入渗公式。

(4)略述土壤入渗过程,入渗性强弱,分析原因。

3、实验原理

(1)实验利用马氏瓶供水并维持稳定水压;

(2)对于均质土的入渗强度,已有若干计算公式,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求得解析解为:

f 2

1

i t

2i +=

S

式中,i ——t 时刻的入渗速率;

S ——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的特性常数,成为吸水率; f i ——稳定入渗率,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在非饱和土壤入渗初期,S 起主要作用,所以菲利普公式可以改写为:

2

1t

2i S =

考斯加可夫根据野外实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入渗强度与时间之间成指数关系,其形式为:

-a 1t i i =

式中,1i ——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a ——反应土壤性质与入渗初始时土壤含水率的经验常数;

累积入渗量:)1(0110

101)(αααα

---=-===??t i t i dt t i dt t i I t

t

4、实验仪器

马氏瓶、玻璃土柱、天平、滤纸、秒表、烧杯

5、实验方法和步骤

(1)测量玻璃土柱的内径R =10cm ,控制土壤容重为1.43g/cm ,计算2cm 高土柱所需的土量

g V m 8.2192)2

10(

4.12

=??=?=πγ; (2)分层装土:在玻璃柱底部放入一片滤纸,然后装土。称土219.8g ,控制每次装土高度为2cm ,压实,装下一层时表面打毛。

(3)调节马氏瓶,使其进气孔高出土柱面2cm ,形成水头差;

(4)用烧杯迅速向玻璃柱中加水,立即打开供水阀,同时打开秒表计时,三者要求同时进行,然后开始实验;

(5)每隔一定时间测定一组实验数据(记录马氏瓶读数、时间); (6)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

6、实验数据处理

(1)测定的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见表1

(2)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分别见图1、图2。

图1 累积入渗量I与入渗时间t的关系曲线

图2 入渗速率i与入渗时间t的关系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整体结果还是比较符合的,但是相关性不太高。

7、对三种经验公式的拟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土壤垂直累计入渗量散点图及各经验公式拟合曲线

①使用Philip入渗公式进行拟合如下图3:

图3 philip入渗公式拟合图②使用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进行拟合如下图4:

图4 考斯加可夫入渗公式拟合图③使用Green-Ampt入渗公式进行拟合如下图5:

图5 Green-Ampt入渗公式拟合图(2)对土壤垂直入渗三种经验公式拟合效果进行对比分别用三种经验公式拟合的回归系数见下表2

表2 不同拟合公式回归系数对比表

拟合效果对比图如下图

6

由上述图表可知:

(1)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的速率越来越小,最终趋于稳定,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其值为稳定入渗率;

(2)采用考Philip入渗公式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采用斯加可夫公式拟合,而采用Green-Ampt入渗公式拟合的效果也比较好,但是相对于前两种模型来说误差还是比较大的。

二、水平入渗实验

1、实验目的

在熟练掌握水平土柱吸渗法测定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原理的基础上,了解土壤水分水平入渗的过程、入渗特性,确定入渗条件下湿润锋x 和时间t 之间的关系,了解入渗条件下土壤累计入渗量曲线以及数学表达式,计算土壤的入渗速率以及数学表达式,同时得到土壤水扩散率)(θD 的关系,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2、实验要求

水平土柱(长30cm ),是由直径5cm 、厚度为2cm 的单环组装形成的,控制装土容重为1.43g/cm 。水平入渗过程中,进水端的水位由马氏瓶控制。入渗过程中,观测不同时间的累积入渗量以及湿润锋的距离。实验结束后,用烘干法分层测定土壤重量含水率计算体积含水率。

3、实验仪器

马氏瓶(3cm×5cm )、玻璃土柱、天平、滤纸、秒表、烧杯。

4、实验原理

水平土柱入渗法测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θD 要求土柱的土壤质地均一,且初始含水量分布均匀,在进水端边界含水量稳定不变,忽略重力作用的条件下,该土壤水属于一维流问题,其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为:

????

?

????====???

???????=??)

3(0t 0x ),()2(0t 0),()1()(s 0

>,,>θθθθθθθt x x t x x D x t 式中:t 为入渗时间(min );x 为水平入渗距离(cm );θ为体积含水量(cm3/cm3);0θ,s θ分别为土壤的初始含水量和饱和含水量。

对方程(1)施以Boltzmann 变换可得: ???-=θθθ

λθλθ0

21)(d d d D

带入Boltzmann 变换参数2/1-=xt λ,上式可变为:

θλθ

λ

θ????-=∑)(21)(D

式中:λ为相邻两点θ对应的λ平均值;θ

λ??为相邻两点λ和θ增量比值

θλ??的平均值。

Philip 水平入渗公式:2

1t S I ?=或者21

2

1

-?=t S i

5、实验方法和步骤

(1)称土:控制土壤容重为1.43g/cm ,计算4cm 高土柱所需的土量:

g V m 9.1094)2

5

(4.12=??=?=πγ

(2)装土柱:在水平实验土槽底部垫上滤纸,然后将实验用土按设计容1.43g/cm 的标准分层装入水平土槽中,为保证土的均匀性,我们将土按4cm 高度分层装入。

(3)装水:在马氏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将下部进气阀和出水阀关闭。 (4)连接仪器:用橡皮输水管将马氏瓶的出水口与水平土槽进水口相连,然后打开马氏瓶顶部的加水孔的橡皮塞和出水阀,同时将水平槽的排气孔打开,给水平土槽下部的水室进行排气和充水,保证水能够均匀的入渗。

(5)待水室充满水后,立即将马氏瓶的加水孔和水平土槽的排气孔密封,打开马氏瓶下部的进气阀,将水平土柱放平,让水平土柱中心轴与马氏瓶的进气阀相平,这样才能保证水平入渗在无压条件下进行,同时,打开秒表开始计时,并记下马氏瓶上的刻度数。

(6)进行连续观测,每当湿润锋前进2cm 时,记下时间和马氏瓶上的刻度数,达到稳定入渗时,停止实验,然后打开水平土槽,将其中的土按2cm 长度分层装入事先准备好的铝盒中,然后称重,并放入烘箱进行烘干、称重。

6、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1)计算累积入渗量I,结果见表1;绘制湿润锋x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见图1;再绘制累积入渗量I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见图2。

图1 湿润锋x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

图2 累积入渗量I 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

(2)根据5.0ST 总总=I 反解5.0/T I 总总=S ,计算入渗率0.5S/2t i = ,结果见表2,然后绘制入渗速率i 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见图3。

图3 入渗速率i 与时间t 的关系曲线

(3)计算土壤体积含水率,计算结果见表3。

(4)计算 5

.0x/t 总=λ,其中总t 为总累计入渗时间,可得出不同含水率θ对应的λ值。结果见表4,然后绘制二者关系图,见图4。

图4 含水率θ与λ的关系曲线

(5)根据θ和λ的值,计算土壤扩散率)

D

D,结果见表5,然后绘制θ和)的关系曲线,见图5。

图5 扩散率)(θD 与体积含水率θ的关系曲线

(6)经过对实验数据的有关处理,可以得到如下发现:

①通过拟合得到累计入渗量I 与时间t 之间满足函数关系:

5816.0909.6x y =

相关系数2R=0.9971。

②同样的经拟合得到入渗率i和时间t之间满足函数关系式:

5.0-

y=

9515

.5x

相关系数2R=1。

③在得到水平土柱吸渗法测定非饱和土壤水扩散率)

D及累计入渗量I和

入渗率i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水平入渗条件下湿润锋x和时间t之间满足函数关系:

4327

.0

y=

1931

.2x

相关系数R2=0.9979。

从上面有关曲线的拟合相关关系来看,决定系数R2值都在0.997以上,说明该实验数据结果比较可靠。

土壤学实验报告(总共)

土壤学实验报告 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15级 班级:15级土管一班

学号:1512040006 姓名:蒲家庆 土壤学实验报告(实验一) 填写日期:201604 教师评分教师签名日期 实验课名称:土壤学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学生班级:15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学生姓名:蒲家庆学号:1512040006一、实验目的 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全磷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实验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一般流程,领会控制测定精度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 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盐碱土需用油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天平、胶塞(或圆木棍)、木板(或胶板)等。 小土铲:任何情况下都可应用,但比较费工,多点混合采样,往往嫌它费工而不用它。 管形土钻:下部系一圆形开口钢管,上部系柄架,根据工作需要可用不同管径的管形土钻。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管形土钻取土速度快,又少混杂,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多点混合样品的采取。但它不太是用于沙性大的土壤,或干硬的粘重土壤。 普通土钻:普通土钻使用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但它一般只是用于湿润土壤,不适于很干的土壤,同样也不适用于砂土。另外普通土钻容易混杂,亦系其缺点。

空气动力学实验之二元翼型测压实验

空气动力学实验之 二元翼型测压实验 班级 姓名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低速风动的基本结构和熟悉风洞实验的基本原理。 2.熟悉测定物体表面压强分布的方法。 3.复习巩固空气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3.测定NACA0012翼型的压力分布并计算其升力系数Cy ,掌握获得机翼气动特性曲线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工作原理简介 1.测定翼型表面压力 在翼型表面上各测点垂直钻一小孔,各孔成锯齿状分布,小孔底与埋置在模型内部的细金属管相通,小管的一伸出物体外,然后再通过细橡皮管与多管压力计上各支管相接,各测压孔与多管压力计上各支管都编有号码,上表面为1号-14号,下表面为15号-27号,于是根据各支管内的液面升降高度,立刻就可判断出各测点的压强分布。 2.压力系数的计算 通过测压,可以得到翼型在给定迎角下的压力分布,(采用无黏流理论)根据伯努利方程: 2 22 121∞∞+=+v p v p i ρρ 可得压力系数q p p C p ∞-= ,其中2 2 1∞∞=v q ρ 本实验利用水排测压得 h g p p p ?=-=?∞ρ

3.升力系数计算 根据计算得出压力系数Cp,利用Matlab做出压力系数Cp与测压点分布位移X的图像,并分别拟合上下表面的压力分布曲线,通过对上下表面的压力分布曲线的所夹面积进行积分,其值除以弦长L可得出翼型的升力系数Cy。在不同的迎角α下,可分别求出翼型的升力系数,由此绘制翼型NACA0012的升力系数分布图,再与标准升力系数图比较,分析实验结果。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设备并进行人员分工。 2.记录实验环境下的温度与大气压。 3.安装翼型模型,并调整迎角为 ?0。 4.调整多管压力计液柱的高低,记下初读数0 h。 5.开风洞调到所需的风速,本实验对应的来流风速为25m/s。 6.当多管压力计稳定后,记下液柱末读数i h。 7.关闭风机等待测压液柱回复,依次将翼型迎角调整到 ? 1? 3? 5和? 7重复实验。 8. 关闭风洞,整理实验场地,将记录交老师检查。 9. 整理实验数据,写好实验报告。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1.实验环境数据: 实验室温度(C?)大气压强(Pa)空气密度(kg/3m) 12 98010 1.225

地下水动力学实验报告

地下水动力学实验 实验报告 学院:水利电力学院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指导老师: 学号:2013 姓名: 实验成绩:100 MODFLOW -概念模型 建立MODFLOW 模型有两种方法:网格方法或概念模型方法。网格方法是直接利用3D 网格,应用surces/sinks 和其它模型参数,基于单元的形式建立模型。概念模型方法利用Map 模块的GIS 工具来建立概念模型。在概念模型里,sources/sinks,含水层参数,模型边界等都可以在概念模型里设定。当模型建立完成后,将生成网格并把概念模型转化为网格模型,所有的单元属性都自动设定。

一、实验任务: 1. 导入背景图片 2. 创建和定义图层 3. 将图层转化为三维网格 4. 导入离散点并将坐标差值 5. 将概念模型转入MODFLOW 6. 检查并运行MODFLOW 7. 查看结果 二、实验问题描述: 模拟垃圾堆放区的溶质运移问题。我 们将模拟山前河谷堆积中地下水情况。其 中,模型北部为山区露头,南部有两条河 流汇聚。南北向剖面图见图2-lb模型的底 部为北部山区的灰岩露头。主要有两层含 水层,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含水层。边 界条件设置如下,北部为隔水边界,南部 为定水头边界根据河流的水位赋值。仅靠 降雨补给。区域内有几条小溪,有时溪水 干涸,有时会受地下水的补给形成溪流。 我们将用drains 来处理这些溪水。此外, 区域内还有两口生产井。 三、实验步骤: 1、开始 启动GMS如果己经启动,选择File/New 命令。 2、导入背景图片 (1).选择打开键

(2). 选择安装目录下的途径tutfiles\MODFLOW\modfmap (3). 打开start.gpr 3、保存 (1). 选择File/Save (2). 将文件另存为eastex 4、定义单位 (1).选择Edit/Units (2).选择m作为长度单位;选择d作为时间单位(3).点击OK

土壤的入渗特性及渗吸速度测定_灌排工程学

第一部分 课程实验及指导 实验一:土壤的入渗特性及渗吸速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渗吸速度是反映土壤透水性能的重要指标,它是农田水量平衡计算的重要依据。旱田在进行地面灌溉时,灌溉水在重力作用下自地表逐渐向下湿润。为保证最有效地利用灌溉水,既要使计划湿润层得到均匀的灌溉 水,又不产生多余的水量向深层渗漏,必须了解水向土中入渗的规律。 二、实验设备 渗吸速度测试仪、量杯、秒表等。 三、实验过程 1.取自然风干土碾碎过筛,要求碎块不大于2毫米,测筒底铺滤纸,装土至给定深度,适当沉实,再盖滤纸。 2.在量杯内灌水,并关闭放水管和通气管(如图所示),放在支架上。 3.实验开始时同时完成:掀动计时秒表,迅速使测试仪中土样上建立水层2厘 米。 图1-1-1土壤入渗特性实验装置 4.实验开始后,定时记载量杯中水量读数,时间间隔初期较短,以后逐渐加大。并填写表1-1-1: 表1-1-1 土壤入渗特性测定记录表 四、实验原理 在地面形成一定水层的入渗称为有压入渗,对于均质土的入渗强度,已有若干计算公 式,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求的解析解为: f i t s i += -2/12 (1-1-1)

i —t 时刻的入渗强度; s —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的特性常数,称为吸水率; i f —稳定入渗率,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考斯加可夫根据野外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入渗强度(渗吸速度)与时间之间呈指数关系,其形式为: α-=t i i 1 (1-1-2) 式中 i 1—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α—反映土壤性质与入渗初始时土壤含水率的经验常数。 饱和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均服从达西定律,所不同者,在饱和情况下,认为渗透系数是常数;而在非饱和情况下,渗透系数是变量,其值随土壤含水率而异,含水率越低,渗透系数越大。 五、实验要求 1.根据水室断面和测筒断面,求出△t 时间内测筒下渗的水量。 2.求出各时段平均入渗速度v 。 3.用坐标纸点绘渗吸速度随时间变化过程线。 4.分析确定供水开始时土壤渗吸速度i f 、渗吸系数及透水指数α值。 5.填写实验报告。 六、思考题 利用菲利普公式和考斯加可夫公式求s 或i 1时,讲选取第一个单位时刻的i 值,如何理解这第一个单位时刻的意思?它是根据i 的取值单位还是绘图时的取值单位?

观察土壤实验报告

观察土壤实验报告 篇一:三年级观察土壤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学科科学实验名称观察土壤 任课教师李素丽实验教师李素丽 篇二: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10级草业科学班级:一班 学号:XX5890 姓名:秦鲁瑶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 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 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次实习的目的 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具体的说,主要是为 了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 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掌握土壤各项指标

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再之,就是 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 掌握。 二、实习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概况、鉴定常见的岩石。 (3)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一)概述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 资料。在人类的历史上,由于土壤质量衰退曾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但 是,长期以来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对土壤在维持地球上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记录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实验五—气相色谱法实验 姓名:张瑞芳 学号:2013E8003561147 班级:化院413班 培养单位:上海高等研究院 指导教师:李向军 组别:2013年12月30日第二组

气相色谱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各部件的功能。 2.加深理解气相色谱的原理和应用。 3.掌握气相色谱分析的一般实验方法。 4.学会使用FID气相色谱对未知物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 1.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气相色谱的流动向为惰性气体,气-固色谱法中以表面积大且具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当多组分的混合样品进入色谱柱后,由于吸附剂对每个组分的吸附力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也就不同。吸附力弱的组分容易被解吸下来,最先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而吸附力最强的组分最不容易被解吸下来,因此最后离开色谱柱。如此,各组分得以在色谱柱中彼此分离,顺序进入检测器中被检测、记录下来。气相色谱仪器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气相色谱仪器框图 仪器均由以下五个系统组成:气路、进样、分离、温度控制、检测和记录系统。 2.气相色谱法定性和定量分析原理 在这种吸附色谱中常用流出曲线来描述样品中各组分的浓度。也就是说,让

分离后的各组分谱带的浓度变化输入换能装置中,转变成电信号的变化。然后将电信号的变化输入记录器记录下来,便得到如图2的曲线。它表示组分进入检测器后,检测器所给出的信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是柱内组分分离结果的反映,是研究色谱分离过程机理的依据,也是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图2.典型的色谱流动曲线 3.FID的原理 本次试验所用的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它是以氢气和空气燃烧的火焰作为能源,利用含碳有机物在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离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出的组分。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1)试剂:甲醇、异丙醇、异丁醇 (2)仪器:气相色谱仪带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2014气相色谱仪); 氢-空发生器(SPH-300氢气发生器)、氮气钢瓶; 色谱柱; 微量注射器。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稳定电源。 2.打开N2钢瓶(减压阀),以N2为载气,开始通气,检漏;调整柱前压约为 0.12MPa。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教学文稿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地下水动力学实验讲义

地下水动力学》 实验指导书- -前言 地下水动力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以及勘查技术专业等涉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污染物运移研究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实验指导书主要涉及河间地块中地下水的天然稳定渗流和非稳定渗流流场模拟、降水或蒸发时包气带中地下水的渗流流场模拟以及非饱和土的导水率和地下水污染物水动力弥散系数测定等内容。通过实验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本实验指导书主要适用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其它相关专业可根据教学要求做适当的增减。为便于学生掌握,各次实验配有相应的多媒体影视教学光盘,以powerpoint和vcd格式可在校内多媒体教室或网上播放观看。 该实验指导书是在工程学院领导李铎教授参加与指导、水文与水资源教研室主任刘金锋和刘振英、邵爱军、许广明教授等人以及本教研室同仁们支持和帮助下,由曹继星执笔编写完成,最后由贾贵庭教授审核。其中可能还存在不少问题, 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更加完善。 实验规则 一、实验课前,必须按实验指导书进行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等方可实验。 二、每次实验前按各班分好小组(每组为10—15人), 并报实验人员,实习时不要随意更换。 三、必须按规定时间进行实验,无故不上实验课者,以旷课论处、因故不能上实验课,应提前向指导教师请假办理手序,但必须在期末课程考试前按规定时间补齐所有实验内容。 四、服从实验教师的指导,实验操作,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完成每个实验步骤。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实验数据要遵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严禁杪袭和胡捏臆造。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编写,报告中所绘图件力求清晰美观,文字整洁。 五、遵守实验课纪律, 不迟到,不早退,严禁喧哗, 保持室内安静。

土壤入渗速度测定实验

实验一 土壤入渗速度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特土壤的垂直入渗特性曲线。 2.掌握测定土壤吸渗和入渗速度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考斯加可夫公式:i t =i 1t -a ---------------------------- (1) i t ——入渗开始后时间t 的入渗速度; i 1——在第一个单位时间土壤的渗透系数,相当于t =l 时的土壤下渗速度; a —指数。 对公式(1)取对数得 lgi t =lgi 1-a·lgt ----------------------- (2) 实测的lgi t ,lgt 点应成直线关系,取t=1时的i 值,极为i 1,该直线的斜率为a 值。 计算时t a ,t b 时刻对应i a ,i b ,代入下式得 b a b a t t i i a lg lg lg lg --= ----------------------- (3) 若已知i 1,a 值也可以按下述方法推求,有式(1)积分得 a t a t t a i dt t i idt I ---= ==??110 10 1 ----------------------- (4) I 为时间t 内总入渗量(累积入渗量),由实测数据得出,由于i 1已知,故a 可以求出。该法的缺点时很难测定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 三、实验设备 1.土壤入渗仪:一套; 2.秒表:一只 3.量筒、滤纸、烧杯 4.排水管 5.接渗瓶 四、实验步骤

1.装土:将玻璃管从入渗仪上取下,底部放入一片滤纸,然后装土,在装土期间,用木棒稍捣,要求土样均匀,装土至玻璃管即可,再在土样上部放入一张滤纸,把玻璃管与入渗仪连接好。 2.加水:关闭水阀,打开排气阀,用烧杯向加水槽加水,使量桶里的水位到达到一定刻度处,然后关闭排气阀。 3.建立水头开始实验:用烧杯迅速向玻璃管加水至玻璃管上标线,水头建立后,立即打开供水阀,同时打开秒表计时,三者要求同时进行,动作要迅速、准确、细心。 4.记数:实验开始后秒表不能中断,要求每隔1分钟1次,共读10次,再每隔2分钟读1次,共读10次,再每隔3分钟读1次,共读5次,以后每隔5分钟读1次,直到两相邻时段内,读数差值相等,说明土壤入渗已经达到稳定,即停止实验,记录项目为记录表中的第l项和第2项。 土壤非饱和垂直入渗率测定表 日期:土质:垂直入渗仪横断面面积(mm2): 马氏瓶横断面面积(mm2):

实验5气体绝热指数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5气体绝热指数测量 【预习提示】 1、熟悉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定容比热容、绝热指数、热力学过程等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3、了解绝热膨胀法测量空气的绝热指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了解用传感器精确测量气体压强和温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目的】 1、学习绝热膨胀法测量气体绝热指数的原理和方法。 2、观察和分析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和过程特征,掌握实现等值过程的方法。 3、初步了解半导体气体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1、测量绝热指数的原理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E A ,系统自外界吸收的热量Q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E 和对外界所做的功A之和。压强、温度、体积是研究气体状态的三个基本参量。 设想一储气瓶,上面有充气阀、放气阀,用打气球向瓶内 打气,瓶内空气被压缩,也强增大,温度升高。等瓶内气 体稳定后,空气分子分布均匀,瓶内气体温度与室温相 同,此时气体状态记录为 (p1 V1,T0);迅速打开放气阀,使瓶,内气体与大气相 通,则瓶内气体将有喷出,当压强降为大气压P o时,关闭 放气阀,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 少,气体温度下降为「,,由于放 气较快,瓶内保留气体可视作为未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视为绝热膨胀过程;瓶内气体低于外界温度,气体将会从外界吸热直到达到室温为止,压强也会 增加为P2,这个过程视作为等容吸热过程。 将绝热膨胀后瓶内剩余气体作为一定质量的热力学系统来研究。剩余气体放气前处于状态 I (p,y,T o),经过绝热膨胀后气体由状态I变为状态II (P),V2,T1 κV是瓶内剩余气体 在状态I的体积,V是储气瓶的体积。再经过等容吸热的过程由状态II P0,V2,T1变为状 态III P2,V2,T0。气体的状态变化过程如图所示。由于状态I和状态III的温度均为T o,因此,由状态I到状态III可视为等温过程。 I-II绝热过程状态变化方程: P1V1 = P0V2 (泊松方程)

最新地下水动力学实验讲义

地下水动力学实验讲 义

地下水动力学》 实验指导书- -前言 地下水动力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以及勘查技术专业等涉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污染物运移研究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实验指导书主要涉及河间地块中地下水的天然稳定渗流和非稳定渗流流场模拟、降水或蒸发时包气带中地下水的渗流流场模拟以及非饱和土的导水率和地下水污染物水动力弥散系数测定等内容。通过实验可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本实验指导书主要适用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其它相关专业可根据教学要求做适当的增减。为便于学生掌握,各次实验配有相应的多媒体影视教学光盘,以powerpoint和vcd格式可在校内多媒体教室或网上播放观看。 该实验指导书是在工程学院领导李铎教授参加与指导、水文与水资源教研室主任刘金锋和刘振英、邵爱军、许广明教授等人以及本教研室同仁们支持和帮助下,由曹继星执笔编写完成,最后由贾贵庭教授审核。其中可能还存在不少问题, 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更加完善。

实验规则 一、实验课前,必须按实验指导书进行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等方可实验。 二、每次实验前按各班分好小组(每组为10—15人), 并报实验人员,实习时不要随意更换。 三、必须按规定时间进行实验,无故不上实验课者,以旷课论处、因故不能上实验课,应提前向指导教师请假办理手序,但必须在期末课程考试前按规定时间补齐所有实验内容。 四、服从实验教师的指导,实验操作,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完成每个实验步骤。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实验数据要遵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严禁杪袭和胡捏臆造。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编写,报告中所绘图件力求清晰美观,文字整洁。 五、遵守实验课纪律, 不迟到,不早退,严禁喧哗, 保持室内安静。 六、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爱护实验室内的所有仪器设备。每次实验前所领用器具,应仔细检查,看有无损坏,若有损坏要立即报告。实验结束后交还所领器具,并经任实验课老师验收本人签字后方可离开。 七、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保持实验室内清洁卫生,不要乱扔纸屑、随地吐痰,每次实验完后要主动协助任实验课老师打扫干净地上污水和泥沙。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DOC)

博士□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生课程结课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 学位课?选修课? 研究生年级、姓名 2 vccccccccccccc 研究生学号 XXXXXXXXXXX 所在学院(系、部) XXXXXXXXXXXXXXX学院 专业学科农业工程 任课教师姓名 XXXXXXXX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 评卷教师签字处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一、垂直入渗实验 1、实验目的 测定土壤的垂直入渗特征曲线,掌握测定方法。了解土壤一维入渗特性,确定入渗条件下土壤累积入渗量曲线以及入渗速率数学表达式,用不同的入渗经验公式描述入渗速率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2、实验要求 (1)土柱圆筒高约29cm ,内径10cm 。控制装土容重为1.43g/cm 。垂直入渗过程中,进水端的水位由马氏瓶控制。入渗过程中,观测不同时间的累积入渗量。(2)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点绘入渗过程线(速度~入渗时间),确定饱和入渗速度k 值。 (3)根据实验数据在双对数纸上点绘入渗曲线,确定α及k 值,写出该种土壤的入渗公式。 (4)略述土壤入渗过程,入渗性强弱,分析原因。 3、实验原理 (1)实验利用马氏瓶供水并维持稳定水压; (2)对于均质土的入渗强度,已有若干计算公式,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求得解析解为: f 2 1 i t 2i += S 式中,i ——t 时刻的入渗速率; S ——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的特性常数,成为吸水率; f i ——稳定入渗率,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在非饱和土壤入渗初期,S 起主要作用,所以菲利普公式可以改写为:

【实验报告】土壤容重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土壤容重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篇一: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 一、目的和要求 土壤容重又叫土壤的假比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每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通常用g/cm3表示。土壤容重除用来计算土壤部孔隙度外,还可用于估计土壤的松紧和结构状况。本实验要求学生学习土壤寄人篱下的测定方法,掌握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用容重数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的方法。 二、内容和原理 用一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充满环刀容积,然后称量并根据土壤自然含水率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 三、主要仪器设备 容积为100立方厘米的钢制环刀。 削土刀及小铁铲各一把。 感量为0.1及0.01的粗天平各一架。 烘箱、干燥器及小铝盒等。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环刀容积一般为100立方厘米。

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端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入土壤中,切忌左右舞动,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周围土壤,取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去环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在环刀刀口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即带回实验称重。 在紧靠环刀采样处,再采土10-15克,装入铝盒带回实验室内测定土壤含水量。 五、公式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土壤容重: 环刀内干土重(g)=100环刀内湿土重/100土含水率 土壤容重(g/cm3)=环刀内干土重/环刀容积 篇二:土壤学实验报告1 课程名称:指导老师:成绩:实验名称: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的测定实验类型:操作性实验[1] 同组学生姓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及三相比的测定与计算方法;2)结合实验,加深对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等量的含义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流体力学及气体动力学综合实验报告册(二)

流体力学及气体动力学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册(二)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 2015年11月

实验三沿程损失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验证沿程水头损失与平均流速的关系。 2、掌握管道沿程阻力系数λ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为沿程损失实验装置,其主要由恒压水箱、进水阀、出水阀、测压计、接水盒以及自循环供水箱等部件组成,如图3-1所示。 接 水 盒 图3-1 沿程损失实验原理图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确定出水阀完全开启,进水阀半开启。启动水泵,排出实验管道、测压计中的气泡。 2. 逐渐开启进水阀,稳定2~3分钟,观测各个测压计中液面液高,并用体积法或称重 法测定流量。每次测量流量的时间应大于10秒。 3. 调整流量,继续测量,直至进水阀全开。 4. 如此测量10次以上,其中层流流动时测量3~5次。 5. 每次实验均要测量温度。 6. 实验完毕,先关闭进水阀,然后关闭出水阀,并切断电源,整理实验现场。 五、实验成果及要求 实验台号No 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 管径d = cm ,管长l = cm , 水温t = ℃,水的密度3______/kg m ρ=。 运动粘度6 21.7751010.03370.000221t t υ-?= =++ 2/m s

2.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 1.什么是沿程损失,影响沿程损失的因素有哪些? 2.沿程损失系数 与雷诺数Re之间有什么关系,请采用经验公式验证所计算得到的沿程损失系数。

实验四局部损失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管路中测定局部阻力系数的方法。 2、通过对圆管突扩局部阻力系数和突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的实验验证与分析,熟悉用理论分析法和经验法建立函数式的途径。 3、加深对局部阻力损失机理的了解。 二、实验装置 实验设备为局部损失实验装置,其主要由恒压水箱、出水阀、测压计、接水盒以及自循环供水箱等部件组成,如图4-1所示。实验管道具有突扩与突缩段,在突扩与突缩段前后设置有测压计,用来测量突扩与突缩所造成的压力损失。 图4-1 局部阻力系数测定实验装置 三、实验原理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目的意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受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等)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正确的采样方法是保证少量分析样品正确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的前提条件。 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代表性的土壤,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项目确定采样方法。土壤形成与土体发生研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需采原状土样品:农业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研究,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 采集到的土样,应当场记好标签,带回室内后要逐袋进行登记,立即进行风干处理。处理样品的目的是:(1)使分析样品可较长期地保存,以防止微生物作用引起土壤生化性状发生变化;(2)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组成;(3)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称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4)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使制备待试溶液时分解样品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 二、仪器设备 (1)土样采集使用工具 铁锹、小铁铲、小钢卷尺、剖面刀、样品袋(布袋、纸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 (2)土样制备使用工具 牛皮纸、硬木板、木棒、台称、镊子、玛瑙研钵、广口瓶(或纸袋)、标签、土壤筛(孔径2mm、1mm 和0.25mm)等。 三、实验步骤 (一)土壤形成发育与土壤分类研究(土壤剖面样的采取) 1.采样点确定 在野外首先确定区域地形部位,及具体剖面位置,除在调查范围的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外,并在样

土壤学实验报告3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用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实验原理: ①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以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巨大,它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生态环境中有机污染及全球碳平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包括部分分解很少的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物和腐殖质类物质。并且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大,低的不足0.5%,高的可达20-30%。其中,>20%称有机质土壤,<20%称矿质土壤。一般的,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5%。 ②稀释热法是利用浓重铬酸钾迅速混合所产生的热来氧化有机质,剩余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但由于热量较低,对有机质的氧化程度较低,只有77%。 氧化过程: K 2Cr 2O 7 + C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CO 2 + H 2O 橙色 绿色 滴定过程: K 2Cr 2O 7 + FeSO 4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Fe 2(SO 4)3 + H 2O 橙色 浅绿色 绿色 浅黄色 实验使用邻啡啰啉试剂作为指示剂,显示氧化还原状态。邻啡啰啉试剂与不同价态的铁形成不同颜色的络合物。 [(C 2H 8N 2)3Fe]3+?[(C 2H 8N 2)3Fe]2+ 淡蓝色 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 3+的绿色,快到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如果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说明终点已到。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气垫导轨实验报告

气轨导轨上的实验 ——测量速度、加速度及验证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气垫导轨和电脑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2、在气垫导轨上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定性研究滑块在气轨上受到的粘滞阻力与滑块运动速度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QG-5-1.5m)、气源(DC-2B 型)、滑块、垫片、电脑计数器(MUJ-6B 型)、电子天平(YP1201型) 三、实验原理 1、采用气垫技术,使被测物体“漂浮”在气垫导轨上,没有接触摩擦,只用气垫的粘滞阻力,从而使阻力大大减小,实验测量值接近于理论值,可以验证力学定律。 2、电脑计数器(数字毫秒计)与气垫导轨配合使用,使时间的测量精度大3x v t ?= ?x t ??4过1s 、s 离s ?a =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程序已编入到电脑计数器中,实验时也可通过按相应的功能和转换按钮,从电脑计数器上直接读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 5、牛顿第二定律得研究 若不计阻力,则滑块所受的合外力就是下滑分力,sin h F mg mg L θ==。假定牛顿第二定律成立,有h mg ma L =理论,h a g L =理论,将实验测得的a 和a 理论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误差。如果误差实在可允许的范围内(<5%),即可认为a a =理论,则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本地g 取979.5cm/s 2) 6、定性研究滑块所受的粘滞阻力与滑块速度的关系 实验时,滑块实际上要受到气垫和空气的粘滞阻力。考虑阻力,滑块的动力 学方程为h mg f ma L -=,()h f m g ma m a a L =-=理论-,比较不同倾斜状态下的 平均阻力f 与滑块的平均速度,可以定性得出f 与v 的关系。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将气垫导轨调成水平状态 先“静态”调平(粗调),后“动态”调平(细调),“静态”调平应在工作区间范围内不同的位置上进行2~3次,“动态”调平时,当滑块被轻推以50cm/s 左右的速度(挡光宽度1cm ,挡光时间20ms 左右)前进时,通过两光电门所用的时间之差只能为零点几毫秒,不能超过1毫秒,且左右来回的情况应基本相同。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在50cm~70cm 之间。 2、测滑块的速度 ①气垫调平后,应将滑块先推向左运动,后推向右运动(先推向右运动,后推向左运动,或者让滑块自动弹回),作左右往返的测量; ②从电脑计数器上记录滑块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时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1t ?、2t ?,然后按转换健,记录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速度1v 、2v ,如此重复3次,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计入表1,计算速度差值。 3、测量加速度,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在导轨的单脚螺丝下垫2块垫片,让滑块从最高处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速度1v 、2v 和加速度 a ,重复4次,取a 。再添2块(或1块)垫片,重复测量4 次。然后取下垫片,用游标卡尺测量两次所用垫片的高度h ,用钢卷尺测量单脚螺丝到双脚螺丝连线的距离L 。计算a 理论,进比较a 与a 理论,计算相对误差,写出实验结论。 4、用电子天平称量滑块的质量m ,计算两种不同倾斜状态下滑块受到的平

《土壤学》实验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资环系

目录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 实验二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室内烘干法 (5)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丘林法 (7) 实验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测定 (10) 实验五土壤多种理化性状分析 (11)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样品的采集,是决定分析工作是否可靠的重要环节。由于耕地土壤、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料)、作物的不均一性,很容易造成采样误差,而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即使室内分析结果再准确,也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因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则是土壤农化分析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是一个不均匀体,同一地块上这一点和那一点土壤有差异,垂直剖面上不同土层之间也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地形、母质、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人们的生产活动等等。对于农业土壤来说,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不同的施肥方式和耕作制度等)造成土壤的局部差异尤为显著。因此耕地土壤的不均匀性远比未耕种土壤大。要使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就必须有代表性、均匀性和典型性。 1、划分采样区 为使土壤样品真正具有代表性,采样前首先需要了解全区土壤类型、地型部位、作物布局、耕作施肥、历年产量等情况,然后根据土壤的差异划分若干采样区,每一个采样区的土壤尽可能均匀一致。在每一个采样区内取一个混合土样。采样区的面积,视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确度而定。试验区采样,每一个试验小区为一个采样区。生产田一个采样区面积可为10ha。 2、采样 土壤农化分析一般只采耕层(0~20cm)土样。传统农业采样时,通常采取蛇形线或对角线等距离布置样点,精准农业通常采用网格法采样。采样点应避开特殊的地点,如粪底盘、地边、沟边等。采样点数根据采样区的面积而定,一般为15~20个。 采样方法随采样工具而不同。常用的采样工具有小土铲和土钻。用土铲取土时是在采样点上根据采土深度斜向采取上下一致的薄片。用土钻取土则是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各样点样品集中混匀,一个混合样品量为0.5~1kg。若土量太多,可将土样放在塑料布上,用手捏碎混匀,用四分法取出一部分,装入样品袋,内外附上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深度、前茬或施肥情况、采样人和

土壤学实验报告(总共)

) 总共(土壤学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

2 1512040006 蒲家庆土壤学实验 学院:农业科学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年级:15级 班级:15级土管一班

学号:1512040006 姓名:蒲家庆 土壤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填写日期:201604 教师评分教师签名 日期 实验课名称:土壤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学生班级:15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学生姓名:蒲家庆学号:1512040006 一、实验目的 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全磷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实验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一般流 3 1512040006 蒲家庆土壤学实验 程,领会控制测定精度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

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盐碱土需用油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天平、胶塞(或圆木棍)、木板(或胶板)等。小土铲:任何情况下都可应用,但比较费工,多点混合采样,往往嫌它费工而不用它。管形土钻:下部系一圆形开口钢管,上部系柄架,根据工作需要可用不同管径的管形土钻。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管形土钻取土速度快,又少混杂,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多点混合样品的采取。但它不太是用于沙性大的土壤,或干硬的粘重土壤。普通土钻:普通土钻使用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但它一般只是用于湿润土壤,不适于很干的土壤,同样也不适用于砂土。另外普通土钻容易混

环境水文地质学实验-陈友媛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以《环境水文地质学》专业知识理论为基础,加深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岩土水理性质、岩土的渗透系数、溶滤作用和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测定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实验工作作风,为日后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It will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knowledge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operation. After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operating skills,Such as the measure of geotechn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teraction between water and rock/soil, the contents of main ions in groundwater. Students can also learn the abilities to analyze and process data, and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 experiment process. Through course learning, students can gradually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experimental results. Students are cultured the experimental work attitude of the scientific, rigorous, and practical style. These skills offer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lated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work roe students. 2.设计思路 《环境水文地质学实验》采用的是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学校的Blackboard平台,把实验课的教学日历、每个实验的材料(实验课讲义、实验PPT,实验视频,课前预习 - 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