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紫砂壶“龙行天下”的传承创新

论紫砂壶“龙行天下”的传承创新

论紫砂壶“龙行天下”的传承创新

浅谈雕塑在紫砂壶上的应用

22 2019年06月第52卷第3期 浅谈雕塑在紫砂壶上的应用 毛丹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宜兴214221) 紫砂壶诞生之初只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但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以 及文人雅士不断介入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紫砂壶 也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它的实用属性渐渐被艺术 属性所超越。紫砂壶历史悠久,它始于北宋,盛于明 清,至近代和现代达鼎盛时期,今天已成为一种特殊 工艺,装饰方法丰富多彩、风格高雅、技艺精湛,是集 制作、雕塑、绘画、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 合性艺术奇葩。 图1树瘗壶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品种繁多, 如何分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至可分为光 器和花器两大类,有很多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花器类 紫砂壶可以说是雕塑应用在紫砂壶上的具体表现, 花器的鼻祖应首推供春的“树瘻壶”(见图1),此壶以 外形似银杏树瘻状而得 名,造型朴质、古拙而不规 则,呈现天然妙成之趣,大 有返璞归真的意境。清代 的陈鸣远是花器类(特别 是自然形类)紫砂壶创作 的杰出代表,具有鲜明的 个人风格,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的民族 特色,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手法,将日常生 活中常见的自然形体作为茶壶的重要创作题材(如 瓜果类、树段类等),代表作有“南瓜壶”、“柿子壶”、 “桑蚕壶”(见图2)、“松段 壶”、“梅桩壶”等,构思之 脱俗,设色之巧妙,制作 技巧之娴熟,在紫砂历史 上是不多见的,极大地丰 图2桑蚕壶 富了紫砂壶的表现形式,提高了它的艺术价值。而紫 砂壶花器发展到近现代,在众多艺人们的努力下创 新作品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层出不穷。 紫砂壶花器的创作题材是相当广泛的,以动植 物及民间传说和具有吉祥意义的事物为主,艺人将 这些以圆雕和浮雕的艺术形式应用在茶壶上,用浮 雕装饰壶身,用圆雕装饰壶嘴、壶把、壶钮,可呈现非 常好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用植物和吉祥图案作为 题材的创作方式容易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而将动 物特别是人物以圆雕形式应用到茶壶上难度要大很 多,因为花器不像光器,它的壶身是由一个具象的物 体构成的,不是随意一个动物就能结合上去的,例如 “松段壶”,壶嘴和壶把都由松枝构成,非常自然,如 果想增加一些情趣可以加些小动物,如松鼠、鸟类等 会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果加别的动物,如大象、 河马之类的那就显得不伦不类。例如“南瓜壶”(见图 3)、“西瓜壶”之类,上面爬 个蜗牛、青蛙会很合谐,要 爬个牛、马就很别扭。作为 具有实用性的茶壶,它有 五个要素缺一不可,即壶 身、壶嘴、壶把、壶盖、壶钮 (也有盖钮合一的),无论将何种题材(植物、动物、 图3南瓜壶 人物等)运用到茶壶上都要与这几个要素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使整个造型既实用又美观,将动 物、人物雕塑应用到茶壶上是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整 体设计构思造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内容符合意境, 其次才是艺术形式(是具象还是抽象,是概括还是具 体)、装饰方法、工艺手段等等,只有综合因素的高度 融合,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下面就自己的作品“牧童”(见图4)谈谈创作时 的一些体会,此题材在 设计之初只是想做一件 雕塑,一个小孩骑在牛 背上悠闲地放着牛,后 来突发奇想,想做一件 既是雕塑又是茶壶的另 图4牧童壶 类作品,根据茶壶五要素,牛身为壶身,牛头、牛尾为 壶嘴、壶把,小孩为壶钮,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将牛腿 去掉,只留牛背,然后用简洁概括的手法调整整个造 型的比例关系,缩小牛身,略加粗牛尾(便于手把持), 收稿日期:2019-03-01 (下转第25页 )

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

xx紫砂壶大师名单 ,xx紫砂壶名人录 宜兴紫砂壶,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它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明清两代,伴随着瓷器的兴盛,宜兴紫砂器艺术也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历代宜兴紫砂壶名人录-明代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 【金沙寺僧】【供春】【元畅】【时朋】【董翰】【赵梁】【李茂林】【时大彬】【徐友泉】 【李仲芳】【陈仲美】【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陈信卿】【陈正明】【闵鲁生】 【沈君用】【徐令音】【徐展】【陈子畦】【陈光甫】【沈君盛】【项真】【陈和之】【陈挺生】 【承云从】【周季山】【徐次京】【陈用卿】【惠孟臣】【沈子澈】【项圣思】【邵旭茂】【陈辰】 【梁小玉】【蒋时英】【邵二孙】【闵贤】【项子京】【陈煌 图】 历代宜兴紫砂壶名人录-清代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 【王友兰】【华凤翔】【陈鸣远】【袁郁龙】【金士恒】【许龙文】【陈汉文】【范章恩】【惠逸公】【潘大和】【陈鸿寿】【壶痴】【范庄农家】【味清老人】【元茂】【许伯俊】 【继长】 【徐飞龙】【汉珍】【王南林】【阳友兰】【杨履乾】【邵盘珍】【萼圃】【杨彭年】【杨凤年】 【瞿应绍】【葛子厚】【杨宝年】【邵大赦】【吴玉亭】【邵景南】【郑宁候】【冯彩霞】【邵大亨】【申锡】【蒋德林】【何心舟】【王东石】【文旦】【范鼎甫】【古莲子】【矿成】【邓奎】【梅调鼎】【潘虔荣】【邵梭根】【邵维新】

【史维高】【杨季初】【朱坚】【赵松亭】【瞿子冶】【陈伯芳】【朱石梅】【邵行然】【范勤芬】【张春芬】【吴大澂】【汪淮】【周永福】【王東石】【陳光明】【方曾三】【楊继光】【蒋祯祥】【陈介溪】【邵基祖】【张怀仁】【江案卿】【吴月亭】【圣和】【师蠡阁】【思亭】【柏原】【黃彭年】【谦六】【潘仕成】【邵陸大】【汪生义】 历代宜兴紫砂壶名人录-当代宜兴紫砂壶大师名单 【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范大生】【陈光明】【汪宝根】【汪宝洲】【严光芝】【魏忠明】【葛宝林】【鲍明亮】【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诸葛伯勋】【沈孝 鹿】【冯桂林】 【鲍六芝】【邵全章】【陈少亭】【胡耀庭】【范占】【李宝珍】【陈经耕】【范锦甫】【谈尧坤】 【范泽林】【邵宝琴】【蒋祥元】【顾德根】【范林源】【吴纯耿】【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任淦庭】【施金庭】【施福生】 xx工艺美术大师 【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徐秀棠】【吕尧臣】【谭泉海】【徐汉棠】【李昌鸿】【鲍志强】【顾绍培】【周桂珍】 ★xx陶瓷艺术大师 【xx】 ★xx工艺美术大师 【鲍仲梅】【徐安碧】【邱玉林】【李守才】【季益顺】【吴鸣】【徐达明】【曹亚麟】【谢曼伦】【储立之】【毛国强】【曹婉芬】【沈蘧华】【吕俊杰】

汪庆明浅谈紫砂壶的文化艺术

汪庆明: 浅谈紫砂壶的文化艺术 汪庆明紫砂艺术 汪庆明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紫砂专业人才库会员 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 汪庆明,代表作“金奖”作品 1.宝菱 2.壶中福(大韵德钟) 3.龙行天下 4.上新桥 5.子冶石瓢

《宝菱》荣获2014年首届沈阳·宜兴紫砂精品文化节金 奖 《壶中福》荣获山东省第二届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2014“神龙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龙行天下》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 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上新桥》荣获第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子冶石瓢》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 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汪庆明紫砂艺术 紫砂壶又称紫砂陶,主要是以采自江苏宜兴的紫砂泥烧制而成。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紫砂壶所泡之茶“色香味皆

蕴”。紫砂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俗称“富贵士”,原产自江苏宜兴黄龙山,深藏于岩石层下。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紫泥,其特性颇类制瓷原料,可塑性强,泥坯韧性高,适宜塑造各类壶型;绿泥与红泥(或称朱泥)质量较次且产量也少,一般只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装饰涂料,较少用来制作完整的紫砂壶。 汪庆明紫砂艺术 紫砂壶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从古至今,紫砂壶绝不是简单的泥巴捏制和堆砌,而是整个作品的和谐共鸣。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彰显了做壶人的人生感悟,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文脉,大处有形,小处有情,散发着优雅的文化气息,激发出引人入胜的美感。其造型式样更是极为丰富,在做壶人手下,天地万物皆可幻化为壶,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众生,在做壶人手中一跃而出,自然会把不同的情感和愿望带到壶上。这是的紫砂壶可传情、可达意,通过紫砂可以寄予万事、万物、万种情愫于在这小小的壶上,令赏壶人思绪万千。

吕俊庆 浅谈紫砂壶“乐天”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情感

浅谈紫砂壶“乐天”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情感 吕俊庆 (宜兴2142) 摘要任何艺术都具有时代性,紫砂壶不外如是,它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过了几百年中国历代人民的经验与智慧,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其内涵不断丰富延伸,契合现代人的审美,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本文以紫砂壶“乐天”为例,浅谈其艺术特色和文化情感。 关键词紫砂壶;乐天;造型设计;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迄今为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凝结了多种文化艺术形式,除实用价值以外,还表现出极大的工艺价值和观赏价值,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乐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任何艺术都具有时代性,紫砂壶不外如是,它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过了几百年中国历代人民的经验与智慧,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其内涵不断丰富延伸,契合现代人的审美,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 艺术源于生活,纵观古今,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品《茶馆》,还 是浪漫主义作品《西游记》,都具有时代的特色和思想,都带有现 实意义。现实生活是广泛的,人们生活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就会 对自然、对生活产生思考,有所感悟。而艺术,就是具有敏锐觉知 的艺术家们通过具体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由现实而发的所思、所想呈 现于作品中,将现实中的美、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凝结到作品上,让 人们从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丰富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紫砂壶“乐 天”(见图1)以天伦之乐为创作主题,天伦之乐看似是简单平淡 且微小的幸福,却是每个平常人心之所向,正是这份简单的天伦之 乐,让小家充满幸福,而小家又组成“国”这个大家,唯有小家幸福安康,国方能强大稳定。 紫砂壶“乐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绞泥工艺技法,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更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此壶在光素圆器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整体造型契合圆器“圆、稳、匀、正”的造型特点,身筒饱满圆润、敦厚稳定,如同庄重沉稳的钟鼎,鼓腹饱满、浑圆有力,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具有饱满的张力,整体给人以圆融之感,象征着和气,告诫人们:家和万事兴,一家人是整体,唯有和气相待,生活才能幸福圆满。此壶壶底设以圈足,圈沿突出,稳定地撑起壶身,给人以挺拔大气之感,沉稳有力的圈足正如一个家庭深厚的根基,家庭和谐才能根基牢固,共同抵御风险,不被轻易动摇。壶流从身筒顺延而出,短而浑厚有力,婉转柔和又具力量。圈把转承和顺有力,粗细变化均匀,与壶流相辅相成,共同提携了整壶的气势,以此告诫人们:家人之间说话应柔和,不能尖锐伤人,要有商有量、想法一致,方能行动一致,柔和而坚定。圆形壶盖为压盖,与壶口子母线吻合,贴合紧密、通转流畅,盖面向上盈起自然的弧度,与壶身浑然一体。壶钮采用雕塑的装饰技法,将之刻画成子母狮子嬉戏的画面,雕刻精致、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乐趣十足,将母子之间温馨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点明了“天伦之乐”的主旨。此外,壶身还采用绞泥工艺进行装饰,以段泥、紫泥相绞合形成浪漫雅致的纹理,像是家庭中温馨快乐的氛围流出,充满着爱,这是家庭的生机、家庭的德行,弥漫在每个家庭成员之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庭的美好。整壶采用优质原矿紫泥制成,其成熟紫润的色泽给人以庄重古雅之感,表面散发着喑哑之光,让人感受到美好的氛围,一种安静和睦且坚定的力量通过造型与泥料的搭配流露出来,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让人无形中感受到“天伦之乐”的美好氛围。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简单的天伦之乐却不是能轻易得到的,需要智慧和珍惜,需要一家人的共同努力,需要经营之道。天伦之乐首先是“天”,就是指天地合一、人天合一,进一步讲究是指一家人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天总是晴朗的,没有乌云遮挡住天空,没有淅淅沥沥的小雨,也没有电闪雷鸣、狂风肆虐,即便有风有雨,也是“和风细雨”;其次是“乐”,是指每个人都满意、知足、高兴,我们在一起看不到任何愁眉不展的人,都充满着期盼、激情和愉悦

浅析宜兴紫砂壶刻绘艺术_华珊

Vol.22No.6(Serial No.190)FOSHAN CERAMICS 1前言 品茶是我国民间自古而来的雅事,自唐代以来,它已在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演绎成格调高雅的茶文化。泡茶需要茶具,因此起于宋代兴于明清时期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器,比之瓷器更具古风。它无釉饰、无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 2紫砂的历史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创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春壶”。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这也是与时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曼生设计式样,杨彭年来制作,再由陈曼生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紫砂陶刻兴盛一时。 3紫砂刻绘艺术 紫砂刻绘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再用钢刀进行篆刻作为装饰。紫砂壶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留下许多切茶、切壶的壶铭,因而陶刻铭文内容丰富多彩,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 紫砂刻绘常见刀法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画出绢秀瓢逸的神韵。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 紫砂刻绘装饰有别于其他陶瓷雕刻,紫砂壶的器表非平整的表面,通常具有较大弧度与倾斜度,及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刀法来说,要充 浅析宜兴紫砂壶刻绘艺术 华珊 (江苏宜兴214221) 摘要:紫砂陶刻的装饰方法,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 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 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 关键词:紫砂壶;装饰;刻绘;刀法 52

迎风飘曳,美不自知——浅谈紫砂壶“迎春”的创作

462019年06月第52卷第3期 迎风飘曳,美不自知 — —浅谈紫砂壶“迎春”的创作 鲍敏霞 (宜兴214221) 摘要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造型与工艺皆历久弥新,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发展至今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紫砂作品“迎春壶”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之美。 关键词紫砂壶;迎春;文化意境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工艺历久弥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其造型也在紫砂艺人创新和文人雅士的参与设计下不断丰富完善,从传统实用器发展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形成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在传统与创新的兴替中,紫砂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韵致,既古色古香,又体现着现代追求简约新颖的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独树一帜。 作为传统手工艺品,有别于机器批量复制生产,紫砂壶具有手工的温度和独特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把壶,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可谓造型艺术的宝库,蔚为壮观。然而,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变不离其宗,再多样化的造型也有其规律可循,紫砂壶造型遵循“方圆之道”,这与中国人所崇尚的“天圆地方”学说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中国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建筑、生活器皿等设计上,都以此为约定俗成的原则。 紫砂作品“迎春 壶”(见图1)是典型的 圆器,整个壶身由曲线 勾勒而成,线条柔和而 有张力,一气呵成,身 筒上小下大,重心沉 稳,体现着饱满的张图1迎春壶 力,底部稳定地立于平面,端庄稳重。对于紫砂光素圆器而言,线条的运用尤为重要,柔韧流畅的线条给人以“温和、缓慢、柔软”之感,身筒极具曲线美和对称美,在视觉和触感上均达到平衡、和谐、韵律、对比,体现出超越自然形态的内在美感。紫砂圆器给人以温婉之美,人们常将紫砂圆器比作女性,如同一位东方女子,体态丰腴、素雅含蓄、静静绽放。而且,每一位女性都是母亲,能孕育生命,此壶以圆器为基本形制,既暗示春暖花开的美丽,也暗示着新生命的出现,涌动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春天将至,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生命的灵气。 此壶壶流为三弯流,转折有度,饱满而灵巧,出水顺畅,宛如优雅的鸟喙,根部粗拙,平添壶身蓄势而起,衔接自然;壶把为柔顺的倒圈把,与壶流相互呼应,柔和而有力,彰显出优雅轻灵的气质;壶盖为嵌盖,与壶身严丝合缝,外周弧线相互契合,连成一条曲线,显出浑然天成的统一感;壶钮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小小的壶钮以筋纹线划分成若干等分,饱满玲珑、优雅别致,彰显出对称美和形式美。此外,作品运用了局部花器装饰技法,从肩部以上至盖面,分布着细密的、均匀的微微凹陷的小点,宛如满是泥土的苗圃,表面再以彩绘的技法绘制出以黄色为主调、深浅变化的迎春花,疏密有致、分布合理,每一朵迎春花都是五片花瓣,花朵虽小,但色泽鲜艳,展现着生命的美好与活力。整体造型比例协调,构思立意精巧,技法精湛娴熟,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提升了整壶的艺术效果,让人感受到清雅灵秀的意境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欣赏此壶,让人仿若置身于自然,冬天刚过,空气中还存留着些微寒意,一派萧瑟,然而在一些弯转的小路旁,却有一些黄艳艳的花朵儿闯入人们的视线,它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寂寞散淡地开着,似乎无意引人注目,可它在料峭的春风中迎风摇曳,美不自知,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便是春的使者— —迎春 (下转第48页) 收稿日期: 2019-03-27

[宜兴,紫砂壶,造型]浅谈宜兴紫砂壶的基本造型

浅谈宜兴紫砂壶的基本造型 摘要: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汲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关键词:紫砂壶;基本造型 1 引言 宜兴紫砂壶艺的造型宝库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器型,它汇集着历代紫砂艺人的才智,经过数百年的提炼创造,紫砂壶的定型可谓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并汲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2 宜兴紫砂壶的基本造型 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 圆器: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掇球、仿鼓壶、汉扁壶是紫砂圆器造型的典形作品。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使器型上达到“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 方器: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瓜棱壶、僧帽壶等。方器造型要求“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 自然形体:塑器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桩形造型,或者是在圆器及方器选器上运用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的部分,如壶的嘴、把、钮,或者是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著意于风格潇洒”。紫砂塑器不仅应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应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效果。 筋纹形体: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筋纹器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筋纹器壶艺造型要求“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近代常见的筋纹器造型有合棱壶、半菊壶等。

浅谈紫砂壶的历史、文化及艺术魅力

浅谈紫砂壶的历史、文化及艺术魅力 摘要: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方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审美意识。 关键词:紫砂壶;制作;文化;形态 1 前言 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名为”阳羡”,晋惠帝时期又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而沿用迄今。宜兴盛产一种特殊陶土,其颜色多为绛紫,故统称紫砂。但其颜色亦有红、绿、黄、白等,故又誉为”五色土”。用其所做茶具即为紫砂壶。明清时期,紫砂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性质的巧妙结合,成了紫砂文化的标志性特色。 2 紫砂壶的历史、文化及艺术魅力 定义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方面,紫砂作为美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含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

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另一方面紫砂壶还需满足其作为茶具的根本特性--实用性。如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恰当,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老壶、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即使开水冲泡也不至于烫手,冷热剧变更不会破裂,而热天盛茶则逾夜不馊。 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材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内外均不施釉,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方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审美意识。 如今的紫砂艺术经过几十代紫砂艺人的奉献,也已趋于成熟,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论知识。宜兴紫砂始自北宋,盛于明清,当今更趋兴旺。其间,名家辈出,代有精品。新一代壶艺高手在继承传统制壶技艺的基础上,借鉴古今名师制壶的优秀成

紫砂壶装饰手法

紫砂壶装饰手法 壶身装饰手法分为刻绘、泥绘、彩绘(彩釉)、镶金(镶银)、包银(金)、描金、银把、藤把、镂雕、铺砂等。 刻绘:是紫砂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以刀代笔,以刻代绘,融诗、书、画、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泥绘:泥绘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它以笔为工具,以紫砂泥料为“墨水”为“颜料”,以绘代工,以绘代笔,或绘山水花鸟,或绘人物博古,或绘书法诗词,或绘人生格言,融诗书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泥绘采用正宗的紫砂泥料为“墨水”、“颜料”,在茗壶上绘书绘画,这是紫砂艺人历史上的一大创造。 彩绘:又称彩釉,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创始于清康熙、雍正时期。它先用釉料在烧成的紫砂素胎上,堆绘纹样的底层,再用彩色勾画,后用低温烧烤。彩釉装饰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彩釉堆绘,内容有花鸟、山水、人物和图案书法纹饰等,俗称“双皮釉”。一种是器物周身浇釉,以釉作皮,润泽如膏,光可鉴人作镜,俗称“单皮釉”。 镶银(金):紫砂金银丝镶嵌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它是在紫砂胎体上布局镶嵌图案纹饰,将需要镶金嵌银的图案雕刻绘成并抽金银丝细槽线,在紫砂坯体经高温锻炼后,才进行镶嵌。 包金(银):紫砂包锡装饰,包金、包银、包铜装饰,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清中期朱坚(石梅)精于此术。常见形式有壶体全包或

壶体包锡,嘴把镶金、镶玉、镶红木等。 描金: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描金,原先是用在漆器中的最常见的方法,一般在髹(xiu)漆表面,用金色描绘。紫砂借鉴移植这种方法,直接在茗壶胎体上以真金研磨的金彩粉饰于事先设计布局好的图案上。它运用多种手法,加绘金彩,融诗、书、画、铭为一体,技法娴熟,画意清逸典雅,用笔刚劲流畅,绘画精确工整,诗画相配,显得庄重典雅。 镂雕:是紫砂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所谓镂雕,它采用的是一种“镂”的技法,本指物状的镂空之意。镂、镂刻、镂雕是相关联的,密不可分的,俗称为镂空,实质是一种镂雕。紫砂镂雕,有双层与单层之别。它在双层或单层的坯体上,先设计规划好艺人所需要的图案,合理布局,无论人物、山水、书法、诗词内容,都能按艺人的设计要求达到理想效果。 铺砂:铺砂是指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等方法,施于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表面。再借助工具将砂粒嵌入坯体表层。铺砂主要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使烧成后的紫砂器表面铺入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紫砂壶装饰

紫砂壶装饰 紫砂壶本身的造型艺术,就体现了一种装饰之美。“花货”的壶身、壶嘴、壶盖,都是仿生的装饰处理。“饰裹器”和“光货”则是以立体线条来对壶进行装饰,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竹单线、子母线、云育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菱纹等20余种。除此之外,还可充分利用等份花料的固有的肌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特点,来表现其装饰效果。 一、彩釉装饰,是在已烧成的紫砂壶上用釉彩堆画花草图纹、禽鸟山水、戏曲人物,再经炭炉800——850℃第二次烧成,也可将烧成的紫砂器周身施满釉彩进炉烧成,这两种工艺古时通称为“炉均釉”。《景德镇陶录》卷三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招釉之间,而花纹流畅变化过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装饰?大只有三种情况:一是清代官廷用器的富丽堂皇的审美趋向和瓷器繁缛的装饰影响,也波及到紫砂壶的装饰风格。康熙时有少量的“康熙御制”的珐琅彩壶,雍正时也有出现加彩紫砂壶。至乾隆年间,这种艳丽缤纷、富贵气派的装饰盛行,一直蔓延至嘉庆—道光年间。二是紫砂陶器在明代时大彬的1发扬光大和清初陈鸣远的充分发挥后,陷入因循守旧和陈陈相袭的境地,无甚变化。而陈吴生也还未出现,在呼唤新的创造精神,打破守旧的局面时,瓷器上使用的彩釉装饰诱惑力是相当大的,在视觉上紫砂壶施以彩釉后,会给人以迥然不同的感觉。三是一种猜测。旧时古法,紫砂壶烧制不易,残次品所占比例相当高。对一些不影响主题的小瑕疵,作坊主常以彩釉装饰为补救措施。对彩釉装饰的优势、好坏,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紫砂壶泥料的特殊性,是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施满釉则使其透气性尽失。加之,紫砂泥料本色质朴、古拙、可爱,如果一种装饰阉割了它的特别之美和特殊的功能,那只能是画蛇添足了。这便是彩釉装饰得不到发展,日渐凋零的主要原因。 二、镶嵌(镶嵌金、银、玉及釉金绘银) 镶嵌工艺,历史悠长。紫砂壶的镶嵌手法,是借鉴其他手工艺而来。利用其他材料镶嵌于紫砂器上的装饰手法,关键是设计恰当得体,能充分体现壶体艺术效果,而不应仅仅因为材料的贵重,作毫无艺术目的的装饰。配合紫砂的泥色和质感的优势,恰当地镶嵌金丝,会产生典雅华贵的艺术效果;配以银丝镶入,则呈现出幽静雅致,清新秀丽之美。如若镶嵌不得当,过分繁复或比例不对,则不仅会遮盖紫砂壶的质朴本质,不能尽显紫砂壶的优良属性,更违背我们对紫砂陶的审美心理和心美追求之本意。 镶嵌工艺,一般要用堆、雕、刻、镂、嵌等技法进行装饰。金银丝镶嵌工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紫砂工艺厂研究室徐秀棠、徐汉棠、鲍仲梅、吕尧臣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售件紫砂金银镶嵌作品是“咖啡镶嵌壶具”。“十六头四方嵌银丝咖啡具”、“银葵壶”、“九头朝凤酒具”、“嵌银丝三足鼎壶”等,均是历史上这种工艺的成功之作。 为什么要在紫砂壶上镶嵌已金银,据分析,起因应该是当收藏者所喜爱的或有收藏价值的茶壶有所破损时,弃之不舍,为了弥补和挽救的巧思。当上面开缝时就在缝上画一条线。壶嘴有损坏用金属代为画接,身筒开裂则来个全身“装饰”。以至后来学表志本,有了专施焙镶嵌装饰技法者,的人也在此基础之上变革,以红木、象牙镶嵌茶壶,亦有所见,整体格调和谐,亦是一路。 三、泥绘,规范 泥绘装饰流行于19世纪晚期。其工艺方法是,在完工的壶坯上,用其他色泥浆或本色泥浆,以毛笔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因用泥堆画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用在泥绘的色泥有朱砂泥、黑泥等。早期的泥绘以白泥居多。用泥绘的手段来装饰,作者必须具有书法、绘画、贴塑等高超的艺术造诣,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贴花,则是用事先印制作好的薄泥图案,粘贴到泥坯上成型。泥绘、贴花方法在清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