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作战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作战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作战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作战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

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

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胜任裕如,举兵必克,否则,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

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各项军用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军队经过的地方物价高涨,物价上涨就会使百姓财物枯竭,财物枯竭就汲汲于应付赋役。民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家家空虚,百姓的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国家的资财,战车破损了,战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车之类,耗去了十分之六。

因而,高明的将领务求从敌方夺取粮草。就地从敌方夺

取粮食一钟,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就地夺取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使之威怒;鼓励将士夺取敌人资财,要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那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且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俘虏,则予优待、抚慰,任用他们作战,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作战以胜任裕如,举兵必克为贵,不主张力不从心,僵持消耗。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守护者啊!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

《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

《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汇总 1.我国战争理论之结晶,百代谈兵之祖为(C) A司马法B尉缭子C孙子兵法D李卫公问对 2.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谓军人武德乃(C) A忠孝勇义严B恭宽信敏惠C智信仁勇严 3.孙子兵法始计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系指(C) A智信仁勇严B天地君亲师C道天地将法D地水火风空 4.孙子兵法始计篇旨在说明(D) A用间之法B统御之法C远交近攻D庙算之胜 5.孙子兵法中,以何者为战争之最上策?(D) A伐兵B伐交C攻城D伐谋 6.下列何者非孙子兵法的战略原则?(C) A兵者,诡道也B兵贵胜,不贵久C胜兵先战,而后求胜D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7.孙子兵法谋攻篇主张的作战理念,正确的是(C) A破国为上B上兵攻城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百战百胜,善之善 者也 8.有关孙子兵法理想,下列何者为非(B) A无恃敌不来,恃吾有以待之B胜兵先战,而后求胜C兵贵胜,不贵 久D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9.西方兵圣是克劳塞维兹,东方兵圣为何人(B) A韩信B孙子C吴起D诸葛亮 10.孙子兵法始计篇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中首重「道」,其原因为 (C) A首重兵法B道德为要C得民心为要D兵者诡道也 11.《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说揭示何种观念?(C) A避战B速战C慎战D好战

12.〈秦晋殽之战〉文中,烛之武游说秦君时所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相当于运用兵法上的何种策略?(A)A利而诱之B佚而劳之C怒而挠之D实而备之 13.以下战役,何者可做为兵法「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的例证?(C) A信陵君救赵B田单复国C曹操赤壁之战D晋师假道灭虢 14.下列何者非造成〈谋攻篇〉所谓「乱军引胜」之因?(D) A縻军B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C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D悬权而动 15.三国时周瑜利用蒋干传言,使曹操杀蔡瑁、张允,运用的是何种间计?(B) A内间计B反间计C死间计D生间计 16.〈军形篇〉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文意与下 列何者相近?(C) A五声之变,不可胜听B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C多算胜,少算不 胜D战胜,不过奇正 17.曹刿指示鲁军必恃齐军三鼓而后攻之的战法,符合孙子所谓的:(D) A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B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C勇者不 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D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18.孙子主张作战时应采取何种措施,以减轻己方因战争所产生通货膨胀的压 力?(D) A坚壁清野B远交近攻C箪食壶浆D因粮于敌 19.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此处「司命」是指 (A) A掌握人民生死者B负责狱政者C教民武艺者D子嗣后代 20.下列何人非先秦的军事家?(C) A孙武B孙膑C韩非D吴起 21.孙子所主张的战争策略,由优而劣应为(B) A攻城→伐兵→伐谋→伐交B伐谋→伐交→伐兵→攻城C伐兵→伐 谋→伐交→攻城D伐谋→伐兵→伐交→攻城 22.地略学上有谓「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此种地形属 于〈九地篇〉中的(D) A争地B重地C衢地D死地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文 孙子说:管理兵员多的部队和管理兵员少的部队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即可;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分队作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行了。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可五味的变化,更令人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互相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又有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鸷鸟疾飞,搏击食物,这就是短促急迫的节。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旗帜交错,人马纷坛,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行阵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行阵周密就不会打败。在作战中,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势态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敌人就会上当

智慧树2018孙子兵法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军志》当中“止则为营”的下一句是(行则为阵) 《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第一章 计篇中所讲的“五事”第一事“道”,其含义是战争需要得到谁的支持(人民群众) 下面不是《孙子兵法》常用三大版本的是(孙子通典)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参战多国部队共多少个国家组成(39 )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拉法特生前是哪国国家领导人(巴勒斯坦) 计篇当中对“将”的选拔标准排在第五位的是(严)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计篇当中“七计”的内容(智谋孰强) 春秋时代宋襄公战于泓水的“君子之战”是与哪个国家进行的(楚) 第二章 《作战篇》当中一辆革车由几匹牲畜来拉动( 2 ) 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特点是(物资耗用量极为巨大) “巢车”在攻城战中的作用是(观察敌情) 在古代攻城战中,相比于守城方,攻城方一般而言相对需要兵力(较多) 《作战篇》当中孙子提出的“智将”判断标准是(务食于敌) 作战篇中“故杀敌者,怒也”,是让谁愤怒(己方士兵) 作战篇中“取敌之利者,货也”中的“货”是什么意思(奖赏) 对于《孙子兵法》中提出的“速战速决”与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抗战”理论所产生的矛盾,表述正确的是(两种理论都正确) 第三章 按照《司马法》记载“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中的一“旅”为多少人(500 ) 兵学巨著《战争论》的作者是哪国人(德国)

下面不是美国“孙子核战略”主要手段的是(战争威慑) 现代电子产品相对较昂贵的价格主要来自于(科技含量) 《谋攻篇》认为若与敌人兵力相当则采用的战法是(战之) “百战不殆”的上一句是(知彼知己) 第四章 《形篇》认为,“败兵”的表现是(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认为,在战争中使自己“不可胜者”是通过(防守)来实现的。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量”可以推导出(数)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称”可以推导出(胜) 《形篇》认为,“胜兵”的表现就好像(以镒称铢) 第五章 《势篇》认为,要达到“斗众如斗寡”的效果,则需运用(形名) 《势篇》提出的“奇正”概念,其中的“奇”是指(特殊战争规律) 下面不属于中国古代“五色”当中的是( purple ) 对于“奇正”作用表述正确的是(“奇正”都可以获得胜利) 《势篇》认为“认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而(圆石置于斜坡)造的“势”最强东汉末年至三国年代发生的合肥之战,交战军队属于哪两个方面(曹操与孙权) 第六章 虚实篇讲究“(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虚实篇讲究“(寡)之而知死生之地”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做出最终作战方案)“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中“错”的含义是(措施)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第七章 “军争篇”两军相争的重点是(先发制人)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上) 【始计第一】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孙子兵法 - 习题

《孙子兵法》考前复习笔记 一、填空 1.孙子名(武),字(长卿)。 2.《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3.在日本孙武被尊称为“(武圣人)”,《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法盛典)”、“(百世兵家之师)”、“(世界第一兵家明书)”。日 本战国时代的著名将领(武田信玄)非常崇拜《孙子兵法》, 他把《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 不动如山)”四句话,写在军旗上,竖在军门,这就是日本军 事史上有名的“(风林火山)”旗。 4.资产阶级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德国的(克劳塞维茨)也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他的著作(《战争论》)就继承了《孙子兵 法》的许多观点。 5.“五事”——“(道)、(天)、(地)、(将)、(法)。 6.“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7.孙子在分析和强调完情报工作的重要作用之后,开始讲述哪些人熟悉敌情,即何为“知敌之情者”。孙子把这类人叫做 “(间)”,并分为五大类:(因间),(内间),(反间),(死间), (生间)。 8.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9.故善战者之胜地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10.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11.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12.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13.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二、选择 14. “五事”——“(道、天、地、将、法)”。 15. “五德”——“(智、信、仁、勇、严)”。 16. 攻城之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17.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18.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气,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次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三、简答题 19. 孙武的战争观集中体现了哪几个思想观点? 答:①安国全军的慎战论; ②深谋远虑的先胜论;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 ④五德兼备的将帅论; ⑤令文齐武的治军论;

孙子兵法_翻译、解释(完整版)

孫子兵法—翻譯 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 五曰法。 譯:所以要從五方面來比較、核算,探求其事實。第一是主義,第二是時間,第三是空間,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紀律。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譯:道的含義,就是使全國人民,意志統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協力,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怕犧牲。 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為將者,必須具有才智、威信、仁愛、英勇、嚴肅等精神與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自問:誰的主帥,能使全體軍民意志統一與精神集中?誰的將領具有才能? 誰得天時地利?誰的法令能貫徹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有訓練? 誰得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事實判斷,便能預先知道誰勝誰敗。 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分析情況,計算利害,然後部署打擊敵人之形勢;並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與權宜之處置,掌握變化,進行機動。 七、兵者,詭道也。 譯:兵法,是詭詐多端,千變萬化的行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譯:有能力,故意顯示沒有能力,要用兵,故意顯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欲攻近處,故示欲攻遠處;欲攻遠處,故示欲攻近處。 十、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這就是軍事家戰勝的道理,但戰爭乃千變萬化,必須靈活運用,決不可能事先傳之其秘訣的。 十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譯:戰爭未發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詳的國防計劃,得到勝利的,是因為計劃精詳。 十二、其用戰也貴勝。 譯:大軍出爭作戰,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務。 十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 譯:如果軍隊疲憊,挫失銳氣,經濟枯竭,則鄰近敵國,便會乘機入侵;雖有智謀的主帥,也將無法結束戰爭,確保勝利了。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作者: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兵法》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九变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九变篇》注释: 圮地无舍:圮,倒塌、毁坏。圮地,按梅尧臣注:“山林,险阻,沮泽之地。”舍,住舍,这里指的是部队宿营。圮地无舍,这里是指在山林险阴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 衢地交合:衢地,这里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交合,结

合,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衢地交合,指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 绝地无留:绝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留,逗留。绝地无留,意思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部队不能停留。 围地则谋:围,包围,是指四面地形险恶,敌可往来,我难出入之地。谋,这里指的设谋。围地则谋,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恶、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应当设计尽快离开。 死地则战:死地,前无进路、后有追兵,必得死战之地。死战之地,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战之战。 涂有所不由:涂,通“途”,道路。涂有所不由,意为部队进军时,有点道路不能走。 军有所不击:对于有的敌不能进行攻击。 五利:指五变之利,具体指“涂有所不由”到“君命有所不受”的五变之利。 得人之用:人,这里指的是军队将士。用,作用,这里可引申为战斗力。得人之用,意思是指,充分发挥全军的战斗力。 智者之虑:聪明的人思考问题。 杂于利害:杂,掺杂、有混合。杂于利害,思考问题既考虑有力的一面,也要考虑有害的一面。 务可信:务,任务。信,通“伸”,这里引申为完成、成功。务可信,这里指任务可以成功。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子兵法》全文译文 ——黄觉收集于2011-12-20 一、始计篇 2 二、作战篇 5 三、谋攻篇8 四、军形篇11 五、兵势篇14 六、虚实篇17 七、军争篇21 八、九变篇25 九、行军篇27 十、地形篇32 十一、九地篇36 十二、火攻篇44 十三、用间篇47 一、始计篇 【原文】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

孙子兵法答案

崇尚武力,图强称霸的是以下哪个时期?()0分;A、;元王朝时代;B、;唐王朝时代;C、;春秋末期;D、;秦始皇时期;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A;2“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A、;行篇;B、;作战篇;C、;形篇;D、;军争篇;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军争篇》的核心是1.0分;A、;以迂为直,以患为利;B、;金鼓旌旗之制;C、;治兵崇尚武力,图强称霸的是以下哪个时期?()0 分 A、 元王朝时代 B、 唐王朝时代 C、 春秋末期 D、 秦始皇时期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2“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1.0 分A、 行篇 B、 作战篇 C、 形篇 D、 军争篇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军争篇》的核心是1.0 分 A、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B、 金鼓旌旗之制 C、 治兵四要 D、 用兵禁忌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吴国主动出战,追求的是()。1.0 分A、 顺应形势 B、 风向 C、 天时地利人和 D、 速战速决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八路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是()。1.0 分A、

百团大战 B、 神头岭战役 C、 雁门关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1.0 分 A、 行军篇 B、 军争篇 C、 火攻篇 D、 计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兵以诈立”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1.0 分 A、 九变篇 B、

行军篇 C、 军争篇 D、 火攻篇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渴如江河。”讲述的是哪一种取胜方式?()1.0 分 A、 以谋取胜 B、 出奇制胜 C、 诡道取胜 D、 因敌制胜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势篇》的第三章讲的是()。0 分 A、 用兵 B、 势险节短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一、计篇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军争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

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

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九地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完整版)

孙子兵法—翻译 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和慎重考虑的。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 五曰法。 译:所以要从五方面来比较、核算,探求其事实。第一是主义,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空间,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纪律。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译:道的含义,就是使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协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怕牺牲。 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为将者,必须具有才智、威信、仁爱、英勇、严肃等精神与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 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自问:谁的主帅,能使全体军民意志统一与精神集中?谁的将领具有才能? 谁得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军队强大?谁的士兵有训练? 谁得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些事实判断,便能预先知道谁胜谁败。 六、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分析情况,计算利害,然后部署打击敌人之形势;并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与权宜之处置,掌握变化,进行机动。 七、兵者,诡道也。 译:兵法,是诡诈多端,千变万化的行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译:有能力,故意显示没有能力,要用兵,故意显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欲攻近处,故示欲攻远处;欲攻远处,故示欲攻近处。 十、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这就是军事家战胜的道理,但战争乃千变万化,必须灵活运用,决不可能事先传之其秘诀的。 十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译:战争未发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详的国防计划,得到胜利的,是因为计划精详。 十二、其用战也贵胜。 译:大军出争作战,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务。 十三、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 译:如果军队疲惫,挫失锐气,经济枯竭,则邻近敌国,便会乘机入侵;虽有智谋的主帅,也将无法结束战争,确保胜利了。 十四、故兵闻拙速,未赌巧之久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一: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九变篇,开篇就提到“用兵之法”,所以九变其实就是指军事指挥的九种变化(其实是包含多种,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数,这里指多种),所以这篇其实说的是军事指挥,“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说了多种变化。这就是第一段的大意。 第二段说了“九变”的重要性。 第三段说运用“九变”时要注意变通,他最后总结为“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思是说不要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失误上,要依靠自己的准备。最后对军事统帅进行一个提醒,要注意“五危”,即你的性格不要带到军事指挥上来,那只会带来灾难。 所以说,九变篇的中心即指“用兵之法”,但是“用兵之法”一般指如何获得胜利,但是这篇没有提如何胜利,反而再说如何不败,其实这是依靠在之前的《军形篇》,《军形篇》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就是说,只有先不败才能求胜。而《军形篇》开篇说的更好:“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看看这句“昔之善战者,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说,九变其实为了“先为不可胜”。九变,顾名思义,多种变化,变化来干什么,让我不被打败。 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二:孙子兵法九变篇读后感 孙子说:凡是用兵的法则,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应结交诸侯,在“绝地”上不可停留,遇到“围地”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邑不宜攻占,有的地方不宜争夺,不合乎上述“九变”的,即使是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 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候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和办法。 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

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就留下来(任用);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让他)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

《孙子兵法》

兵者,诡道也 “兵者,诡道也”出自《孙子兵法·计篇》,其云:“兵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我认为,使用诡道就是要在敌人的思维中形成一种假象,一种折射,或在想方设法让敌人进如不利的状态,最终,实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敌人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去攻打它,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取攻打它。能打要装作不能打,我认为,这是在己方不够强大的时候采用的一种欺骗战术,我不能百分之百的战胜你,我为什么要去攻打你呢?搞不好,能够取胜的机会和概率全变成0了,哦,与其这样,不如不打,不如“先为不可胜”,不如“以逸待劳”,让你的思维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让你认为我就是永远没有打和打就不殆的条件,这样,我才能在时机成熟时,采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为什么呢,因为错误认识让敌方失去了为作战做好准备的意识,让敌方认为不可能,当然,己方一旦打,必定打就殆。要打要装作不想打,我认为,如果己方的行为动向轻易让敌方知道了,敌人就会制定相应的对策,那么“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泡汤了,所以,即使我要打你也不会让你知道,兵不厌诈嘛!要向近处要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要装作要向近处。我认为,可以广义

的理解为包括对作战强度等进行相关欺骗的战术。反正,己方的任务就是要在开始打之前在敌方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折射,这种折射掩盖己方的真实意图,让己方最终可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它,这个太好理解和应用了,孙子兵法的《九变篇》再次提到利而诱之的观点。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注意防备它;对于兵力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孙子兵法崇尚“避实而击虚”,我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虚和实,其它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孙武在后面的篇幅中谈到“以十击一”等观点都是告诉我们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就是说要用己方强大的力量去攻打敌人弱小的力量,虚破则实减,弱亡则强消。因此,我们在先为不可胜以后,还要努力去创造能够战胜敌人的条件。对于休整得好的敌人,要设法使它疲劳。我认为,使用扰乱战术,就可以使其疲劳,当然,扰乱之意在于使敌方疲劳或混乱,并不是让己方真打。我认为,敌方疲劳就会出现混乱,己方就可以乱而取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